教師讀書心得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5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讀書心得4篇

教師讀書心得 篇1

曾經很喜歡讀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知道是沒有時間讀了,還是心中的那份情感丟失了,很久很久沒有好好的讀一本書了,似乎有一個世紀了。這次是教研室組織的讀書富腦活動讓我再一次拿起了書,真真切切的讀了下來,讀完之後,心中的感動很多,觸動也很多。

曾經以為教師的素質就是具備較強的業務素質,能夠教好自己所任教的學科,但是在讀了張思明的《用心做教育》之後,我的觸動很大,師德才是教師素質的根本,它是靈魂,而師愛又是師德的靈魂,用心做教育,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教師的素質。

用心做教育,它的根本體現就是要尊重學生,欣賞學生,學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愛的,而且他們正處於發展中,所以更需要呵護和尊重,生活中,寬容他們的缺點,寬容他們的偏激,寬容他們的錯誤;欣賞他們的優點,欣賞他們的個性,欣賞他們的特長,欣賞他們的進步,欣賞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這樣你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從而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學生愛你,就會喜歡聽你的課,也就能創造出一種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教師的關愛中體味到學校生活的樂趣。

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可是張思明認為,在資訊時代的今天,“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開鑿一眼清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夠真正做一名讓學生滿意的教師。對此,我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它一方面告訴我們:作為教師必須多讀書多學習,使自己的知識儲備由“一桶水”變成“長流水”;另一方面還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只有教師思考的大腦才能教會學生大腦的思考,只有愛好學習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喜歡學習的學生。國小生他們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試想如果他的老師都不愛讀書學習,那麼我們怎麼要求學生也喜歡呢,所以做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做學生的楷模。

讀完了幾本書之後,我曾經反思過我自己,作為教師在教育當中我是否做到了朱永新先生說的“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與無私的奉獻。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著浪漫主義的情懷。教育需要機智,需要把握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輕的心跳昂奮地工作。教育需要恆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與探索。”很慚愧,我沒有做到。今後我會努力去做好。應該說,教育是一項高難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愛崗敬業,用心去做,一定會有收穫的,我們的精神生活中將會有一份常人無法比擬的歡愉。對於我們教師來講,用心做教育,就是用心做自己,在教育的路上,我們總能找到自我,找到價值體現之所在。

教師讀書心得 篇2

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良,具有創新意識和較強教育教學能力,高素質的研究型教師隊伍。要建設這樣的教師隊伍,強化學科教研組的教研無疑是一條較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學科教研組是學校中各學科教師發揮集體智慧,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益的教學研究組織,是同一學科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學科教研組的教學研究是以新課程精神為導向,以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以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為物件,以教師為研究主體的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教師通過教研活動,能把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所需的技能、技巧,促進教育教學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教師具備了過硬的教育基本功,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並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本學期化學教研組在學校以及教科室的指導下,開展了很有成效的教研活動,很多老師都反映,活動有層次,有主題,有內容,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校本研修。反思這些教研活動,我總結了這麼兩點有效的提高活動效率的策略。

我很擔心說不好將想法說出來

化學教研組有一定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多名老師有著很多榮譽,大家也都很有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換成其他學校的教研組,可能有一些老師在組內討論時會很沉默、不說話;擔心自己說不好,不能在討論時聚攏老師們的思維,並將討論引向深入。

應該說在這一點上,鰲江中學化學組一直有著優良的傳統,本學期在組長的帶領下,化學組每次都是暢所欲言,每次的討論都不是講空話,是對具體課堂的研討,因為我們只是想把正在探討的東西表達出來,並不是接受專家的考評。

當然,在參加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比如指定主評人,或者是參加說課的人選等。

誰先來發言話語順序調整出效果

教研組活動經常會圍繞一節公開課來展開評課和討論,但是誰先來發言呢,按照以往的慣例,開課者先講思路,然後同年段老師先點評,因為他們對教材比較熟悉,其他年段老師再補充,或者組長讓一位老師主評,其他老師再補充,這種發言形式的優點是講評比較到位,先有完整評析,再有細節補充。缺點是後輪到的老師可講的內容比較少,尤其是可能會讓本不多講的年輕老師更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得到的鍛鍊機會更少了。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換種方式,讓年輕的老師先講,再由經驗豐富的老師補充,這樣會更多的把機會留給年輕人,更多的讓他們得到鍛鍊。大家也會意識到,青年老師們講得蠻好的,重視我們年輕老師。

讓年輕老師先發言,請經驗豐富的老師壓臺,表面看是打破了以往的規則,其真實的意義是為群體對話提供了一個有益的空間。因為,這使得討論中的話語控制權不再僅僅掌握在經驗豐富者手中,而是掌握在整個團體中,讓參與活動的每一個成員的獨立思考都成為一種資源,成為對擺在桌面上的不同見解的一種迎接方式,進而使團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有可能在自己原有的水準之上有所長進。

總的來說,教研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同伴互助的集體學習,它的有效展開關涉到有著同樣的'問題或者對同一件事情有著熱情的工作夥伴的參與,如何讓參與的每個人都捲入進來,需要一定的策略,也需要有個培植能力和習慣的過程。應該說,要使教研活動有效,我們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導下,對方法進行選擇,對過程進行調控。

教師讀書心得 篇3

為了幫助學習《生物課程與教學論》,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及期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意識到作為一名合格,甚至是優秀的生物教師實屬不易。身為一名大三學生,生物教學實踐不多。在這種情況下,沉下心來學習生物學科知識和教學的理論知識,為不遠的將來見習、實習提供支援顯得尤為重要。

在胡老師的啟示下,我開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教與學的關係。這學期接觸到的第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是皮連生老師編著的《教與學的心理學》。為了更好地閱讀這本書,我又找來崔麗娟老師主編的《心理學是什麼》這本入門的心理學知識書籍。

這本書分為十二章,總的來說,說明了以下幾個方面:人們認識心理學的誤區有哪些、心理學研究的是什麼、心理學的流派、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問題。

作為一本入門心理學書籍,深入淺出,真正的把問題說的清晰明瞭。介紹相關的理論知識作基礎,以趣味性見長,但有留有思考的餘地,讓人有種“跳起來摘桃子”的感覺。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尤其鍾愛心理學流派中第三勢力的人本主義流派的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內容有四個方面:強調人的責任、強調此時此地、從現象學角度看個體,強調個人成長。該學派重視人性中善的一面,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觀點不謀而合。學派代表人物羅傑斯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實現的提出,在今天非常有實際意義。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不同的個體,擁有不同智力水平。在該學派看來,非智力因素對個人的自我實現有很大的作用。現今提倡終身學習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在遺傳的限度範圍內盡力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如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發揮學生的潛能。讓我聯想到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為我們小小改變,將能改變很大的學生群體,往大的方面想,可以為中國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

有了這本書作為心理學科閱讀的基礎,我又找來胡繼飛、鄭曉蕙老師主編的《生物學教育心理學》進行閱讀。在此之前,又重溫了大二所學的《教育學》,以作為閱讀的鋪墊。

在前言中,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了編寫意圖、本書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第二部分說明了生物系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意義與學科建設等問題,第三部分提及生物學教育科研問題,第四部分說明編寫過程的人和事的問題。前言的編寫,暴露了編者的思維過程。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加容易把握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其二,前言還提供一種學習思路,這是一種可遷移的程式性知識。其三,前言還提示了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和不同的視角,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積極多方面考慮問題。

閱讀完前言,再看了目錄,思路一下子就明晰了。章節的編寫邏輯順序,部分借鑑了普通心理學的知識脈絡,同時結合教學法的知識脈絡,組合成本書的知識框架。

作為生物科學專業的本科生(學生身份)的角度,瞭解教師活動背後的意義和相關機制,可以幫助我們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在教師指導下把握知識本身。在課後,我們可以根據生物學技能的形成規律、知識的記憶規律,在學科思維的指導下進行學習。作為一名師範生,瞭解心理學在生物學科的應用,可以為我們對於教學設計的編寫提供理論基礎。對於將來教師的我們,為未來更好把握教與學,提供思考方向。

以下,談談我從部分章節的一些收穫。

在閱讀到第四章——生物學科的思維活動及其教學一章中,讓我聯想到在我的求學生涯中,我的老師曾經運用過思路教學。利用科學史實,他給我們分析了科學家的思維過程,而不是單純地講述一個科學家的故事。上課時,他講述了他學習生物學科的方法。在這章書中,我對於“活學”的概念,有了新的體會。具體的知識要學,但最終要學會如何思考問題,從知道“是什麼”,到知道“怎麼樣”,再到知道“為什麼”三個階段,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

第五章——生物學科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一章中,改變了我對教學模式的認識誤區。以前總覺得教學模式等同於教學定式,是十分刻板生硬的,完全把學生當成是產品統一加工,不顧學生認知程度,一味填鴨式灌輸知識。現在發現,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理論的指導下,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設計而形成的比較穩定、系統、簡明的教學程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系,是一箇中性詞。教學模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用活這些教學模式。好的教學模式是有發展性的,但是被人用錯了,那隻好說“遇人不淑”了。而以前的所說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錯誤理解下,錯用的模式。理論的東西本身是死的,關鍵還是要靠教師的理解,然後利用理論來指導教學這種特殊的實踐。

第六章——生物學課程設計及其心理學分析一章中,介紹了課程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及教材的結構和發展(本書出版於20xx年3月),結合20xx年9月出版的《生物課程與教學論》,我們可以看到教材連貫的發展情況和部分知識的更新。瞭解課程的發展思路,有助於把握教育改革的動向,以更高層面地理解生物學教育,有助於我們開展生物學教學實踐活動。

第七章——生物教學設計及其心理學分析一章,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結合《生物課程與教學論》第三章來看,本章理論性更強。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很重要。前面我提到,雖然教學設計學科是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和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奧蘇貝爾等創立的,但不妨礙人本主義學派理論的介入。人本主義者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他意識不到的自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教師引導學生的自我覺察,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不管哪一個學派,最終目的都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技能。但我更看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在以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發現學習理論和施瓦布的生物科學探究模式為理論基礎的探究與發現的教學模式指導下的教學設計,是我認為真正可以讓學生愛上學習、主動學習的教學設計。學生在此學到的知識,培養的能力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素質培養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在當下的教育體制之下,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指導下的教學設計實操起來“花費時間太多”。為了適應體制,在多種教學模式中選擇適合生物學不同章節的學習是必要的。但如何在體制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兩者需求平衡點,還需現在的教師和我們這些未來的教師去思考。

第八章——關於生物學能力及其培養一章,將生物學能力的培養細化為幾種能力的培養,並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思路和方法。我們應該使教學內容和時空開放,不拘於課上或者是課下。能力的培養有連續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讓學生真正能在課上學到知識,並且能夠帶著這些知識在課外探索繼續培養他們的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能力的培養,前提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覺得生物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是一門科學,還是一種生活。

第九章——現代中學生心理因素與生物學教學一章,我覺得人本主義成分較重。我前面談到人本主義的觀點,非智力因素對自我實現有很大作用。根據這個理論,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助於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教無類得以實現。

第十一章——現代生物學教師的職業素質與職業心理一章,給我一些職業規劃上的啟示。除了家庭以外,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事業。而在似長不長的人生中,事業的規劃顯得尤為重要。事業上如何實現自我,怎麼實現自我,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不是獨立存在的。所以真正的自我實現應該與社會相聯絡,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自我實現。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關係下,二十幾歲的我們,該有些想法的。

第十二章——現代建構主義與生物學教育一章,給生物學教育理論學習指明瞭一個大的方向。語言精簡,內容資訊含量大,所以要理解深刻的話還是需要看多一些書才行。

看完了每一章節,我又重新將前言看了幾遍,感悟又深了一層。接下來應該繼續看皮連生老師的《教與學的心理學》了。

我曾在《南方》裡看到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傳奇學校——黃岡中學的沒落。在許多年前我們國家教育體制沒有改革的情況下,黃岡中學的應試教育做得風生水起,將許多學生送上名牌大學。時代在發展,國家在發展,國家的教育有了突破性的改革,倡導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黃岡中學沒能跟上這波改革浪潮,培養的能上名牌大學的學生漸漸少了。“學生苦讀,老師苦教,家長苦盼”的堅持,意義不再像以前那樣厚重了。希望黃岡中學能夠有所改革,跟上時代的步伐。

中國未來教育會有怎樣的改革?應該是越來越人性化,個性化?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應該保持隨時隨地學習,終身學習,切不能固步自封,禍害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教師讀書心得 篇4

歌德這樣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提議》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提議,在原先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裡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著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景,我會如故事中教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教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我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可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終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其中講到“優秀的教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裡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此刻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長,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