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當好教師的方法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3W
  修身篇——做一個“能教”的教師

2005年9月12日的《中國青年報》上載有教育部師範司司長培俊的一段話:“教師隊伍的素質關係著中國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現在,質量問題成為教師隊伍的主要矛盾。”這段話讓我們看到了教師問題癥結所在。有的教師終其一生都未讀過一本名著,未寫過或發表過一篇文章;作文寫不過學生、考試考不過學生。這樣的教師怎麼能教好祖國未來的棟樑呢?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做“能教”的教師。

有關當好教師的方法

1、永遠保持求知者的姿態,做學習型教師

許久以前,就曾流行著這麼一句教育名言: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然而放在今天,我們卻不能總滿足於自己的那一桶水,因為在“提、跑、倒、潑”的過程中,我們桶裡的水會慢慢變少,而孩子們桶子裡的水卻越積越多。因此,我們應永遠保持求知者的姿態,做一名學習型教師。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師永遠是兒童模仿的典型。”相信我們的學生學到的不光是教師教給他們的文化知識,更有學習的習慣。

2、反思過去,做研究型教師

反思近幾年來被不斷強調和凸顯,它被認為是成功教師成長的一個共性特徵。我們除了要具備專門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能力等外,還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廣闊的教育前沿視野、敏感的教育問題意識,並藉助反思不斷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掌握科學研究的本領。不會反思,就如同炒現飯,越炒越幹;不會反思,就會在拌倒後重蹈覆轍或停滯不前;不會反思,就不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那他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

3、勇於實踐研究,做創新型教師

光有夢想,沒有行動,我們的計劃宛如塵埃;光有繼承,沒有創新,我們的教學將寡淡無味。新課程要求改變過去接受性學習的機械訓練現狀,而教育的執行者教師就必須具備較好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課堂煥發青春的活力,燃燒生命的激情。這種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外化於我們的身體便是要擁有一雙有洞察力的慧眼、能萌發靈感的大腦、敢於實驗探索的雙手。

  養性篇——做一個“樂教”的教師

迅速發展的社會,使一切靜止的東西都活動了起來,使一切灰白的東西都光彩了起來,使我們的心也變得狂躁了起來。不知什麼時候,我們習慣了發牢騷,習慣了鑽牛角尖,習慣了指責,習慣了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甚至習慣了慵懶,習慣了拖拉。而不少孩子“對人不感激,對己不剋制,對事不努力,對物不愛惜”,這也許就是我們留在孩子身上的烙印吧。這樣下去,孩子們的未來將岌岌可危。今天的好教師應該是樂觀向上的,應該以一顆平和之心去應對這紛繁複雜的社會欲流,應該有海納百川,氣吞山河之心胸,愛教,樂教,最重要的是要具備以下品質:

1、微笑待人

笑是相信自己、善待人生、樂觀向上、友好待人的標誌。它就像潤滑劑,可以減少同事間的磨擦;就像磁石,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當孩子表現出色時,笑是欣賞;當孩子膽膽怯退縮時,笑是鼓勵;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笑是寬容;當孩子遭受挫折時,笑是激勵;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笑是支援。

2、善於傾聽

隨著各種練習、活動的增加,課堂教學和課後交流的時間越來越緊迫了。我們常常來不及等待學生的思考與回答,就迫不及待地揭示答案,進入下一個環節了。於是,我們的孩子越來越不愛思考,越來越沒有表達的願望,教師就只能望而感嘆:“現在的孩子不愛動腦筋!”其實該動腦筋的是我們教師,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做個積極的、誠懇的、禮貌的、精明的傾聽者,因為傾聽是瞭解孩子內心的一種方式,是對學生個體的尊重。

我們還應該辯證地看待這些問題:

1、大度地包容與合理地懲罰

一個學校是否和諧,只要看領導與同事間、同事與同事間、教師與學生間的關係是否融洽。書中第五條就特別提到了“說校長的壞話永遠不可取”。一般來說,教師與領導的矛盾往往產生於誤會與心理不平衡之中,產生矛盾後靜下心來想一想:如果沒有良好的大環境,何來舒適的小環境?因此化解矛盾需要的是多一點包容,多一點豁達,多一點全域性觀。而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當他們犯下小小的錯誤時,我們更應該呵護他們幼小而純潔的心靈。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些。”但是寬容不等於一味地遷就,缺失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這裡所說的懲罰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育手段,是要讓孩子對他自己的過錯負責,讓孩子親身體驗過錯給他帶來的.後果,以後才會少犯錯誤。一味地找“閃光點”來賞識,對孩子的錯誤輕描淡寫、放任自流,只會使錯誤永遠是錯誤,小錯誤演變成大錯誤,貽誤孩子一生。

2、有效地褒獎和藝術地批評

褒獎的力量對孩子們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一個欣賞的微笑、一句親切的話語、一個關注的眼神,都能給孩子們的精神以極大的激勵。但褒獎如果目標不明,卻又似一劑甘甜的毒藥,入口香,貽害深。因此,我們的表揚不能停留在一些客觀的、表象的東西上,而應該真正關注學生的行動、心靈,這才能對他們以後的生活起到導向作用。現在,新課程下的表揚一度氾濫,彷彿沒有了批評。其實我們的教學表揚與批評缺一不可,只是批評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治“病”,用得不好又傷人。因此我們要學會“換一種”方法批評,並因材施“批”。

3、關注優秀生和扶助後進生

“優秀生”與“後進生”產生於當前的教育體制和評價標準,義務教育一方面講“普及”,另一方面又在“選拔”,學生和老師都不得不面對這優勝劣汰帶來的殘酷現實。對待優秀生,大多數教師傾注了自己的愛,然而在對待後進生時,卻往往或歧視,或不理不睬,於是後進生繼續後退,這正是教育原理中提到的“破窗原理”。其實教師應如醫生一樣,醫生治病救人,教師教書育人,不應該放棄一個學生。尤其是這些後進生,他們是學習、行為上的弱者,我們應該對他們傾注更多的愛。

  技巧篇——做一個“巧教”的教師

同樣的食料在不同的烹飪師傅手中會烹調出不同的食物,這是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烹飪方法;同樣的道理,同樣的學生在不同教師的教育下也會有不同的個性與成就,這是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教育技巧。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何種教育技巧,都是為培養優秀人才服務的。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能做的有很多。

1、抓住細節,成就專業

這裡所說的“細節”並不是將課文內容細化到逐詞逐句地去分析,而是指課堂教學的具體行為,如一個啟發問題、一句評價、一個表情、一次分析。細節雖小,有時卻能決定成敗。這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心中有學生,腦中有全域性,眼中有變化,才能在細節處見精神,顯功夫。

2、互動思考,授之以漁

袁振國先生在《反思科學教育》中指出: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有問題了;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有問題。因此,中國的教育只是教學生記取結論,而忽視了學習的經歷過程,學生不會思考、低效學習的癥結也就隱藏在其中。老子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填鴨式的教育早已經被社會所淘汰,現在的課堂應該著重於教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互動交流,自主探究,從閱讀中發現問題,利用各種途徑解決問題,把問題和答案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我們要教會學生的不是結論,而是方法,不要讓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自主探究”變得一句空話,一種形式。

3、彰顯個性,教出特色

教了這麼多年書,也許我們仍然習慣於模仿,模仿那些出色的教師、成功的案例;我們仍然安於等待,等待哪個專家又提出新的教學模式。盲目跟風永遠是大部分教師存在的一種普通心理,因為他們認為名家的方法是最好的。殊不知,淮南的桔子又大又甜,種到淮北去卻又小又苦,這是因為水土的不同。每個教師都不同,即使用同樣的方法也未必會收到同樣的效果,我們不是要學習名家的某種方法,而是要學習名家是怎樣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幫助自己成功教學的。教學永遠不是複製與貼上,而應該是富於個性化的再創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