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隨筆 (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1W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為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教師隨筆 ,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教師隨筆 (15篇)

幼兒教師隨筆 1

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藝演出在孩子們的歡笑,家長們的掌聲中結束了。

在這一年中孩子們都在變化著,都在成長著。讓我們家長朋友們既感到欣慰又無奈的感嘆時光匆匆而過。而我們老師又何嘗不是這樣想的。以下簡單說一下大一班在這次活動的表現。

這次活動對於我們班級來說還是很成功的,這次班裡除了兩個生病的孩子沒有參加,其他所有孩子都上臺參加表演,這次的表演不但是對孩子舞臺經驗的提升,更是對孩子視野的開闊一次大的提高。

這次活動的小主持人是我們班裡的孩子,所有的`主持詞都是在一晚上時間內順的,雖然他們站在舞臺上不能和專業的主持人相比較,但是他們還小,這只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雖然只是初試,但還是讓我們家長和老師很激動很高興的,面對這麼多的家長他們他們不懼場,還可以在臺上偶爾開個小玩笑。

這次班裡的主題是以環保創意為主,用了簡單的幾張報紙就可以做出很多的衣服和飾品,這些都是來源於家長和孩子的創意,在模特展示這個環節,孩子們幽默風趣的表演,讓家長捧腹大笑,孩子們驚人的創意,讓家長朋友們感到驚喜萬分。

在手語表演“感謝您”其實有很多的孩子有話要對自己的家長說,只是時間原因,所以沒有讓小朋友一一道來。但家長在孩子的心中就想大山一樣巍峨聳立,他們會崇拜自己的父母,會依賴自己的父母。我想下一次一定要讓每個孩子有一次表達的機會。讓家長朋友感受到我們孩子在成長。

如果家長朋友們對於節目有什麼好的意見或建議可以向我們老師提出,或者孩子有什麼特長需要展示也要告訴我們老師,等下一次一定會給孩子們一個展示鍛鍊的舞臺!

最後祝願小朋友們身體健康!每天快樂!

祝願家長朋友事業順心,家庭幸福!

祝願我的同事們家庭幸福,事事順心!

祝願我們的幼兒園一天比一天好。

幼兒教師隨筆 2

幼兒教師大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女孩,她們生活在快樂的孩子之中,生活在追求新潮的現代節奏中,生活在充滿朝氣的陽光中。她們總希望把自己打份得漂漂亮亮的'。幼兒園老師為了給自己增添一點“亮點”,喜歡佩帶各種飾物:別緻的戒指、高雅的項鍊、時尚的腰帶、漂亮的胸針、可愛的髮卡……這些裝飾,為幼兒教師增添許多美麗,但“幼兒教師是否可以佩帶飾物?”這一問題引起了社會許多爭議。

我有幾點感觸談一下: 1、保證幼兒的安全、健康。 2、從對孩子的良好影響。3、儘量不要分散孩子注意力方面

以上就是我的3點個人感覺,希望跟大家共同討論!謝謝

幼兒教師隨筆 3

飼養小魚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事情,他們從家裡帶來各種小魚,養在小魚缸裡,每天由值日生給魚兒換上乾淨、新鮮的水,餵它們吃食。魚兒嬉戲遊玩和爭搶飼料的樣子,令孩子們百看不厭。

換了大的玻璃魚缸怎麼辦

孩子們帶來的魚兒越來越多,小魚缸顯得很擁擠。在幾個孩子的提議下,我們換上了兩個大的玻璃魚缸。

第二天,值日生婷婷面露難色地對我說:“老師,我想幫魚兒換水,可是魚缸太重,我搬不動。”“彆著急,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好嗎?”孩子們各抒己見。“不能搬魚缸,否則容易把魚缸砸破。”經過討論,孩子們想出了用水勺舀、用空瓶子裝、將吸管插人水中用嘴巴吸、用海綿吸、用針筒抽等近10種辦法。這些辦法到底行不行?我鼓勵孩子們用繪畫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猜想,並佈置成牆飾,以便進行實驗。

怎樣的辦法才是好辦法

每天,孩子們都爭著當值日生,興致勃勃地用自己或其他小朋友想出的辦法給魚缸換水,並在牆飾相應的地方用“V”或“X”表示這種方法能成功或不能成功。一個多星期過去了,孩子們猜想的辦法都經過了實驗驗證,結果幾乎每種方法上都有“V”。只有“將吸管插入水中用嘴巴吸”的方法被多數人否定了,因為孩子們認為那樣“太不衛生了”“人容易吃到細菌,會生病的”。看來,孩子們只關注“是否能把髒水換掉”這一結果,而沒能分析、比較換水的過程是否方便、快捷、可行。

為了讓孩子學會更全面、客觀地看待和評價事物,引發孩子進一步探索,我又提出了問題:“是不是每種辦法都是好方法呢?”“你們的.方法好在哪?不好在哪?”孩子們開始思索我的問題。“有的辦法換水較快,有的較慢。”“用水勺舀很快,可是不能把水舀乾淨,剩在缸底的水要用布吸乾。”“用海綿吸水時,水容易流到桌子上、地面上。”……孩子們逐漸看到了各種方法的優和劣。“什麼樣的辦法才是好辦法呢?”我問。大家一致認為“要能把水全換乾淨”“要能很快換完”“要省力,不累人”。經討論大家決定從換水是否徹底、快速、簡便三方面來評價每一種方法,並分別用“紅星”“黃星”“藍星”表示。如果三顆星都有,就表示這個辦法又徹底又快又省力。

接著,孩子們重新進行了驗證,他們相互討論和講述發現,記錄實驗情況。一週後,牆上的記錄結果顯示,有的方法有一顆星,有的方法有兩顆星,而得三顆星的方法幾乎沒有,這說明又徹底又快又省力的方法還沒有找到。這一結果讓孩子們有些失望。這時,“小問號”良良提出了一個創新的想法:“要是能在玻璃缸下面鑽個小洞,讓水從小洞流出來,進水前再用塞子把小洞塞住就好了。”“不錯,那樣很方便。”“不過鑽了洞,會不會把玻璃缸弄碎呢?”“誰會鑽這個洞呢?”孩子們又犯愁了。

這個辦法最快最省力

慢慢地,孩子們不太關注這件事了、值日生給魚缸換水的方法還是那幾種。這時,我提醒孩子們去請教爸爸媽媽,或到水族館瞭解情況。過了幾天,孩子們陸陸續續帶來了他們的新發現。有的從爸爸媽媽那兒知道了“虹吸”的方法,建議把塑料水管插到魚缸中,讓水從塑料水管中流出來。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一起做實驗,經過無數次的嘗試,逐漸學會了“虹吸”的操作方法;先將塑料管灌滿水,再將水管的兩頭用手指按住,不讓空氣進入水管,然後將塑料管的一頭放進魚缸中,另一頭放到外面,鬆開手指,魚缸中的水就會不斷地往外流,直到流完孩子們興奮地在牆上記錄了“虹吸”的方法,並在下面貼上紅、黃、藍三顆星,歡呼著:“這個辦法最徹底最快最省力!”這以後,孩子們都用這個辦法給魚缸換水了。

“給魚缸換水”的探索活動結束了。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作為教師,要善於捕捉孩子感興趣或需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孩子持續、深入地思考和探究.直至獲得成功。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耐心和堅持性,還能讓孩子擁有成功感和自信心。

點評:體驗科學的實際意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給魚缸換水》是教師根據幼兒的需求和興趣點生成教育的典型案例。幼兒在給魚缸換水時,出現了“魚缸太重搬不動”的問題。引導孩子想辦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他們的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這次活動的教育價值所在。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猜想,“用空瓶子裝水”“用吸管吸水”“用針筒抽水”“用海綿吸水”等方法都是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的反應,教師對此給予了極大的支援,鼓勵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大膽嘗試。在幼兒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方法是否徹底、快速、簡便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引發新的問題,如“你們的辦法好在哪兒?不好在哪兒”,使幼兒在比較各種辦法的同時,相互質疑,不斷調整自已的認識,並將教育活動延伸到日常生活和家庭中。最後,教師對孩子們採用的“虹吸”方法的支援,更激發並保持了幼兒的探索熱情。這正體現了科學教育不僅是讓幼兒獲得有關經驗,更重要的是讓幼兒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精神。我們應利用各種時機,鼓勵和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方法,在主動探索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幼兒教師隨筆 4

今天,我給孩子們示範講解五角星的折法,孩子們課專心聽著。示範結束後,我要求大家自己試一試,折一折。可王潔瑩一拿到紙,就叫了起來:“|老師,我不會做。”接著就把紙給了旁邊的小朋友。我走了過去,笑著說:“不會吧,我看你剛才聽的很仔細的,大膽點,試試看,老師再幫助。”她動手了,可還是沒有象其他孩子那樣肯自己獨立地去思考,總想依賴老師來幫助…孩子專心、積極動腦、動手都是老師和家長所期盼的,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良好學習習慣,它是一個人更好發展的前提條件,只有具備了這些良好的習慣,才能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孩子終生受益。作為幼兒園,最基礎的教學,從小培養好幼兒的良好學習習慣顯的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老師在關注孩子的差別的同時,更要細心的觀察到孩子的各種學習習慣,有針對性的、有目的通過多種方法,有效的引導孩子,慢慢地朝著良好習慣方向發展。

幼兒教師隨筆 5

寬容的力量很強大,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如果能多一些寬容,那解決起來真的就沒有那麼麻煩了。幼兒教育是一份充滿愛的事業,無論在高階的教育理論、大氣的讚美之詞、還是在實際的工作要求中,無不體現著愛的引領,無不充斥著愛的氣息。但愛的形式有很多種,親情之愛涓然溫馨,友誼之愛純樸真摯,異性之愛熾熱浪漫,而教師對孩子這種師生之愛則應具有一種無私、寬容和奉獻,畢竟那不是自己的骨肉卻要似自己的孩子般疼愛,那些對世界還懵懵懂懂的小不點們有時惹出的不少麻煩需要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引導。

道理大家都明白,可真做起來有時卻會情不自禁。繁瑣的工作會讓我們心情煩躁,習慣性的主導會使我們忽略那些細微的氣息。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小故事,有時嚴肅的教導反而會讓孩子們愈發無措,而寬容的舉止則更能使孩子們安然接受。有這樣一件事,它發生在我和兩個孩子之間,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寬容的力量。

這一天,剛剛結束了一次生動的教學活動,在孩子們自由操作的過程中,班上的丫丫小朋友與同桌的小女孩發生了一點小矛盾,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小小爭吵中兩個女孩子互不相讓,都擺出了一副不服氣的架式,眼看著矛盾解決不下來,同桌的其他孩子們紛紛跑到了我跟前來,請出了老師這個最具權威的人物來評判。於是,我請丫丫和另一個女孩子來到我的面前,讓她們講述了事情的經過。原來在操作的過程中,丫丫不小心將那個女孩子的操作材料碰壞了,那個小女孩很是生氣,責怪丫丫的不應該,而丫丫小朋友卻強調說自己已經跟她道過歉了,她卻一直不接受,仍然責怪自己,就這樣一個不讓步,一個不服氣,小小的火種就這樣埋下了。聽了她們的闡述我不禁心想,就這麼點小事,明擺著丫丫有不對的地方,弄壞了別人東西還和別人生這麼大的氣。於是,我稍帶嚴肅地指出了丫丫的不對,可誰知,話音剛落下,事情不但沒有象我想象地那樣漸息,反而如同火上澆了油,丫丫激動地情緒迅速蔓延開來,止不住地大聲哭鬧了起來,其他孩子們也埋怨著丫丫的不對,這一下教室裡可炸開了鍋,丫丫的哭鬧聲,孩子們的或是指責聲,或是議論聲,讓我一瞬間有著一種局面失控的感覺。這個丫丫看來今天是槓上了,為了防止事情繼續惡化下去,我沒有再與丫丫進行任何的交流,而是採用了冷處理的方法,讓她自己去平靜。就在這時,班上的一個小男孩辰辰輕輕地站了起來,在誰都沒在意的情況下走到紙盒前,取了一小塊面巾紙無聲地遞給了丫丫,可情緒激動地丫丫不但不領情,反而發洩似的打掉了辰辰遞過來的紙,接下來幅度更大的動作甚至碰到了辰辰,看到有點受驚,又有點無辜的辰辰,我忍不住真的有點生氣了,快步走上前去把辰辰拉到自己的懷裡,更加嚴肅地批評了丫丫。轉過頭我安慰著辰辰,可在與辰辰對話時,我發現辰辰眼中並沒有我所想象的氣憤和害怕,反而更多是一種微笑和平靜的目光。我對辰辰說:“她打到你了嗎?沒事的,老師已經批評她了。”辰辰說:“不要緊,她打的不疼。”我接著問“她打你你不生氣嗎?”辰辰回答著說:“不生氣,我讓她打兩下她的氣就沒有了。”這出乎我意料的'答案讓我再也沒有了任何的語言,只有用一個充滿愛意、充滿敬佩,甚至有點充滿了愧疚的擁抱取代了一切。再後來,我輕輕地走過去牽過來丫丫的手,親手拿了紙盒裡的面巾紙為她擦去了眼淚,我沒有批評,也沒有說什麼,只有用我的目光和我的動作傳達著理解和寬容,我擁著丫丫讓她緊靠著我的身體站著,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說出了這件事中丫丫的對與錯。這一次,丫丫沒有再次哭鬧,而是平靜地聽完我的分析,勇敢地承認了錯誤,再一次對那個小女孩道歉,得到大家的諒解。

一件小小的事,也是一件讓人難忘、深思的事。細細想想,我有錯嗎?好象沒有,可心裡為什麼有一種負疚的感覺,好象傷到了什麼。丫丫的改變沒有在老師的說教中,沒有在同伴的責怪中,反而是在寬容和理解的氛圍下就這樣自然地接受了。是辰辰那質樸的話語讓我懂得了愛的寬容,是孩子那純淨的目光讓我看到了寬容的力量。

幼兒教育需要愛,愛的世界應該是善良而美好的,而寬容正是開啟這美好世界的一把鑰匙,是通向這善良情感的一條途徑。通過這件事情,讓我懂得了,寬容本身就是一種溝通、一種美德,是在用愛心淨化世界,在對孩子們的教育中,寬容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振動比懲罰更強烈。”愛孩子就要寬容孩子,可見教師對孩子的寬容能使他們感受到真愛和撫慰,得到滋潤和營養,使他們在自我教育中轉化,這種精神動力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地發現自我,改進自我,使他們心情愉悅地追求進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師面對孩子的缺點與錯誤時,可能需要的並不是斥責和批評,反而是一種態度冷靜的接納和允許,藝術地寬容會讓這看似錯誤的開始漸漸走向正確的結束,它將會以無痕的教育匯出意想不到的結果。

土地寬容了種子,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擁有了神采; 人生寬容了遺憾,擁有了未來。愛在於尊重、平等和自由,教師不會因為寬容而失去威信;平庸的教師也不會因為粗暴而平添尊嚴。寬容的教師深諳教育的藝術,“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對孩子以誠懇為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他們如沐春風;寬容的教師潤物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形成文明的舉止和高尚的人格;寬容的教師修養有素、魅力無窮,面對孩子更是有著神奇的力量。“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老師不是聖人,孩子更不是聖人,教師要樹立“允許孩子犯錯誤的教育觀”,用愛心去感召每一位孩子,用寬容的目光去發現錯誤背後的真象,用寬容的心靈去煉造導向真理的妙藥,以愛育人,以情為教,讓我們的教育真正成為的愛的教育,成為無憾的教育。

幼兒教師隨筆 6

一次我來到大班教室,看見幾位女孩子坐在走廊的小椅子上有說有笑的,時而用手指著,時而點點頭,一副樂在其中的興致。我徑直走上前,奇怪地問:“你們坐在這兒幹什麼?怎麼不去遊戲呢?”芸芸說:“張老師,我們今天不想去畫畫,老師就讓我們到走廊上聊聊天了。”第二天我再次來到他們班,發現走廊上還是有幾個孩子在竊竊私語,捂著小嘴笑個不停。他們一會兒將頭靠在一起,一會兒又兩兩對說。這次我裝作不經意地走近他們。只聽到,一個說:“我爸爸昨天帶我去參加了一個婚禮,新娘子可漂亮了,我吃了好多喜糖呢,全是巧克力的!”一個說:“我媽媽昨天帶我去了蘇果超市,給我買了芭比娃娃,可好玩了,一按還會唱歌呢!”一個又說:“那你明天帶來給我看看,行嗎?”一個說:“好呀!明天我帶來,我倆到娃娃家去玩!你帶糖來給我的芭比娃娃嚐嚐好嗎?”……班級老師自始至終沒有來打擾他們,我也悄悄地走過去了。

在這樣一個沒有教師指導、沒有遊戲規則的空間裡,孩子們可以自由地說一些“家常瑣事”,聊天談心,把自己心中的“小祕密”與同伴分享,有一種自我滿足的幸福感。這個區域設定得真是有意思。於是我詢問班級教師:“潘老師、怎麼開設了這樣的遊戲區域?”潘老師不好意思地說:“也沒有刻意地開設,上次玩遊戲時有幾個人不想玩,我就跟他們說,不願意玩的就到走廊上聊天,說說自己有趣的事吧。”我笑著問:“那是你的靈機一動?”接著,潘老師有些得意了:“沒想到的是,後來每天都有孩子要求到走廊上去聊天。”我問:“為什麼呀?”老師笑著說:“什麼要求都不提,什麼材料不準備,但是,我發現他們卻非常喜歡這樣的一個傾訴空間。”“就在走廊上擺放幾張小椅子,讓想說的想聊的孩子聚一起說說聊聊?”我問。“孩子們剛開始時,只是處於一個簡單說聊的狀態,而且是以個人的意願為主,你說我也說,滿足於說的過程。後來,他們發現你說我說很吵,就有孩子提議一個一個地說,其他人注意聽。你說,孩子能幹吧!”接著又得意地說道:“孩子們在等待中學會了如何傾聽,我這是給孩子創設了一個自主自發的學習環境。”

就是這樣,老師為了解決問題的一個臨時建議,卻讓孩子們喜歡上了這個沒有任何約束的“遊戲”,它打破了遊戲固有的模式:有固定的區域、固定的遊戲內容、固定的遊戲規則。老師的.一次無意,給了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孩子們通過語言的交流了解小夥伴,又在交流中安排自己的遊戲計劃,充分發揮著自主能力、自我調控能力、合理安排能力等。經老師與孩子們商量,這樣一個完全由著孩子們的心情、跟隨幼兒感興趣的人和事而產生的區域,被叫做“快樂聊吧”。

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應發揮主觀能動性。案例中教師的行為由無意識轉換為有意識,能夠根據幼兒的自身需要,針對問題解決問題,為幼兒營造了一個寬鬆、愉快的精神環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發展。通過對孩子的觀察,適時地進行跟進,切實地瞭解每個孩子,靈活地改變教育方式。從孩子的需要出發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幼兒教師隨筆 7

常規培養——我喜歡你

幼兒園裡,小朋友們玩玩具,總會有人把玩具亂扔一地。一次,梓越在玩玩具時,把玩具扔了一地,我過去告訴他:請你把玩具放到筐裡,我喜歡你。”孩子聽了“我喜歡你”這樣的話語,往往會當成是表揚。果然,他一回家就告訴了他媽媽“老師今天表揚我了,說我是個好孩子。”

其實孩子常常因為認識不足和理解不當產生心理錯覺,用想象的情節代替記憶中不確切的`部分,也就會發生這種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我通常採用隨機教育,讓梓越和其他小朋友明白,究竟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自己應該怎麼做。

現在,孩子們玩玩具都知道了,不玩的玩具放筐裡,不亂扔。如果誰扔了,小朋友還會去提醒亂扔的小朋友“亂扔玩具,不是好孩子。”

瞧瞧,多懂事的孩子們哪!

幼兒教師隨筆 8

從事幼教行業已有四年有餘的時間,在此期間,高興過,傷心過,猶豫過,彷徨過,但始終堅持著,快樂並幸福著。

幼兒教師,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這絕對是一個女性的世界,一個大男人從事這個行業確實令人費解,男乾女活,大材小用,沒出息,沒前途,這些詞彙一直是人們對於男幼師的偏見,也成為家人、朋友堅決反對我選擇幼教的理由,但我認為,我喜歡幼教,幼教需要男幼師,所以我在大學聯考志願上毅然填報了學前教育專業。

記得大學畢業剛開始實習時,因為對幼兒園和幼兒的瞭解僅僅限於理論層面,對幼兒園一日常規也不甚瞭解,所以在各方面都有所不適應,所幸有園領導、老教師的指導,特別是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徹底激發了我的`工作熱情,哦,不,是激情,很快我便與孩子們打成了一片,他們口中的“賈老師”也很快變成了“賈爸爸”“灰太狼老師”,得到孩子、家長、同事的認可,成了園裡的人氣老師,同事笑說我是“橫刀奪愛”,因為現在孩子們的心中彷彿只有我一個老師了,剛出校門踏入社會便得到了肯定,我很享受這份獨特的職業幸福感。

俗話說:“挖一口深井比挖多口淺井要有意義得多。”我一直認為,做一件事情,要麼做到極致,要麼乾脆一點不做。我喜歡挑戰不同崗位的工作,不滿足於僅僅是一個幼兒體育教師,我又主動申請做班主任,獨立帶班,因為我認為這樣才可以更加深入瞭解幼兒,更可以全面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園裡沒有男教師帶班的歷史,不過園領導經討論決定還是給我這個機會。我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男幼師不僅可以帶班,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因為自己有英語特長,所以我決定把英語教學作為班級的特色來抓,多學習,多溝通,多練習,多反思,多總結。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班幼兒的英語水平很快在全園首屈一指,同時我也被任命為園裡的英語教學主管。另外,因為在班級管理、同事的搭配合作、家長的溝通方式、幼兒的教育方法、課堂的教學理念等方面都具有男教師的獨特之處,多面開花,班級當年就被評為“先進班集體”,這一刻,我知道,我的第一步成功了。

幼教彷彿浩瀚的海洋,裡面豐富的知識讓我著迷,讓我流連忘返,因為年輕的我還需要充電,需要提高,需要完善,我願在幼教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記得有個小女孩曾經對我說:“賈老師,上你的課我真是爽歪歪啊。”我一直把這看做是對我最高的評價,是我至高的榮譽,激勵、鞭策自己,爭取使自己的工作更上一層樓。

選擇幼教,我不後悔。因為我的價值在這實現,在這裡我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義,我愛孩子,我愛幼兒教育,我愛我的這份職業,把職業當做事業來做,將學前教育進行到底,因為這裡風景獨好!

幼兒教師隨筆 9

又到一年春遊季,春遊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在公佈春遊訊息時,我對大家說:“下週我們要去春遊了,等會我們一起想想怎樣做個出行計劃,看看要帶些什麼東西。”孩子們立刻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我順手發給幼兒一張紙:“你們能不能用我們上次說過的氣泡圖(思維導圖)把春遊的計劃畫出來呢?”孩子們都說能。因為之前有相關的經驗,孩子們自然就信心十足。

不一會兒,孩子們就用氣泡圖的方式畫好了春遊計劃圖,大家坐下來一起分享,除了想到帶吃的,還想到了帶地毯、垃圾袋、小毛巾等。 就在這個時候樂樂說:“老師,我想帶著我的小熊去春遊,她是我最愛的玩具,就連睡覺也陪著我的!可以嗎?”“當然可以呀!”我的認同讓孩子們更加開心了。“我要帶媽媽給我買的小汽車去春遊。”“我想帶爸爸給我買的書去!”“我要帶變形金剛!”“我要帶寫生的本子。”……

孩子們興奮不已。我笑著點頭:“你們的春遊計劃做得很細緻,不過你們已經是大班孩子了,能不能給書包裡的東西分分類,那樣整理起來更方便。”樂樂自言自語道:“對呀,那要怎麼分呢?”靜靜說:“我知道,就是吃的跟吃的放在一起,用的跟用的放在一起。”孩子們都點頭表示認同。接著,他們重新修改了原來的.計劃圖。且且說:“我的書包裡有吃的、玩的和用的,吃的東西有蘋果、麵包和飲料;玩的東西是一輛小汽車;用的東西有帽子、雨傘、水杯、塑料袋和地毯。”其他孩子也紛紛分享了自己的“春遊計劃”。

過了一會兒,楠楠問道:“老師,春遊時我們要去參觀消防大隊是嗎?”“是的。要不要想一想問消防員叔叔一些什麼問題?”“要的。那我要再去做一個‘提問’計劃!”“好呀,我們一起來做吧!”孩子們不約而同地說。不一會兒我就看到了他們的大作。 春遊那天早上,一一媽媽來園時說:“昨天一一進步可大了,書包裡的東西都是她自己整理的,她按照自己畫的計劃圖一件一件地準備,很有序,每準備好一件物品就在圖上相應的物品處打個勾。我問她是怎麼想到畫這張圖的,她說是老師教的。”

春遊的主要內容是去參觀消防特警大隊,孩子們因為對活動的流程安排有一定的瞭解,所以無論是參觀消防裝置,還是觀看消防員叔叔表演都非常有序。特別是在向消防員叔叔提問環節,因為事先做了計劃,孩子們表現得特別有禮貌、有秩序,提問也非常清晰有效。

春遊回來之後,我們還引導孩子做了回顧,不少孩子用流程圖畫下了整個活動的過程,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回家後他們把整個過程完完整整地講給爸爸媽媽聽。爸爸媽媽都很驚訝孩子們竟然能講得那麼細緻生動。我想這是因為孩子們事先做了計劃,理清了思路,抓住了關鍵。

幼兒教師隨筆 10

在幼兒園裡,並不是說老師們陪著孩子嘻嘻哈哈玩玩樂樂就足夠了的。有名話說的好:“幼兒園裡無小事,處處彰示大教育。”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處處與我園養成教育密不可分。而我園提出在“生活中養行”則在一日生活中處處體現,如廁、喝水、進餐、午睡,最重要的一個養成教育環節則體現在我一放角色區域——愛心育嬰房。

自本學期育嬰房“開業”以來,深得幼兒們的喜愛,對“育嬰師”的角色嚮往一天高似一天。每逢區域活動開放時,孩子們都會以划拳形式分配角色,育嬰師有二名,常常會為一個嬰兒推車爭執不下。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在家中都是“唯我獨尊,以我為大。”導致了幼兒自我意識強烈,不能與同伴良好地合作、交往、互助、分享。這種爭搶、獨霸玩具的行為屢見不鮮,與我園現行開展的養成教育目標可是相違背、也是矛盾的'。

《指南》中社會領域對幼兒規則意識也提到:“幼兒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薰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們為孩子提供了豐富的角色區域活動,如繪本館、手工坊、育嬰房,這些都是為幼兒模擬了一個社會環境,幼兒在這些區域活動中潛移默化受到了各項規則的養成教育。

針對這樣一個情況,我決定選擇一個讓孩子們能自覺遵守和有事關功倍的解決方案。思來想去,我決定從區域的活動設計出發,在角色區設定一個角色榜樣——愛心育嬰師。使幼兒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首先我向孩子介紹了愛心育嬰師的評選標準:

1、育嬰師要說文明用語。

2、育嬰師對寶寶呵護有佳,關懷備至。

3、育嬰師之間要和睦相處,學習分工協作。

活動最後讓“客人”們評選一名愛心育嬰師,並說出評選理由。以這種榜樣的正能量來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葉聖陶曾說地這“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角色遊戲為幼兒提供了實踐道德行為的機會,滿足幼兒參加社會活動的需要。孩子佯裝在共同生活中學會以了相互理解、平等交流,用自信、樂觀、積極的精神去迎接生命中的第一天!

幼兒教師隨筆 11

今天,我們班的集體教育活動是社會活動《向白色汙染宣戰》,由於活動內容科學性較強,我費好大勁才使孩子弄明白什麼是“白色汙染”,應該怎樣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等問題。活動結束後,我帶孩子們來到院子裡活動,秋日的陽光暖暖的照在身上,孩子們圍在我身邊無拘無束的說著、鬧著,看著他們歡呼雀躍的身影,我的'心情也隨之放鬆了許多。“老師,於冰岩撿了個塑料袋!”快嘴的“小八哥”趙心宇過來報告。“你過來!”我大聲音吆喝於冰岩。因為在此之前,我曾在一本書上讀到有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在玩時,曾有一個男孩子用一個塑料袋子矇住了另一個小朋友的頭,差點釀成不可想象的後果。“把塑料袋扔掉!”我不假思索的命令於冰岩。於冰岩怯生生的看著我,慢慢地把塑料袋放在地上。我用腳把塑料袋踢到離我們活動區較遠的冬青邊上,又回到孩子們中間,再也沒去注意那個塑料袋。

孩子們鬧夠了,玩累了,陸陸續續回到教室。於冰岩走到垃圾桶旁邊時隨手扔進一樣東西,我出於好奇,走過去一看,原來是剛才被踢掉的那個塑料袋,我的臉一下子火辣辣的燙起來,全明白了:於冰岩撿塑料袋並不是為了玩,而是把老師的教導――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付諸了行動。是啊,“言行一致”對於我們每一個幼兒教師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字眼了,它的含義也肯定人人皆曉,但真正做起來我們卻甚至不如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帶著深深的羞愧與自責,我要全班小朋友面前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表揚了於冰岩,全班的小朋友不約而同的鼓起掌來。在小朋友的掌聲中,於冰岩不好意思的笑了,小朋友們也笑了,我也笑了……

幼兒教師隨筆 12

昨天我班各個小組在區角活動時,靠窗戶的小組忽然傳來了哭聲。我趕緊過去,原來邱諾涵小朋友和王子衡小朋友因爭搶玩具,王子衡小朋友推了邱諾涵一把,邱諾涵就委屈地哭了。

瞭解了實情後,我趕緊為邱諾涵擦眼淚,好言安慰:“邱諾涵,乖,不哭了啊!”

“不,就不,他打我了,我也要打他!”邱諾涵不依不饒,就是不聽勸,還一個勁地要求打他。為了引笑一個再打哭一個,我是怎麼也不會這樣做的。可是又怎麼辦呢?

邱諾涵哇哇大哭著:“老師你打他,你打他!”忽然,我不知怎麼想的,就脫口答應道:“好,好,我打他,你不要哭了好嗎?”

王子衡是一個活潑、好動、調皮的孩子,一聽說我要“打”他,就向著我扮著鬼臉,我招著手示意他過來,他先是不過來,後來來了,我悄聲告訴他:“不真打你,我只拍拍手,你配合一下。”

我把王子衡攬在懷裡,故意用身體擋住邱諾涵的視線,我一邊拍著我自己的手掌,一邊故意喊道:“看你再調皮,老師打你。”

王子衡卻笑著喊道:“沒打著,不疼,不疼!”身後的邱諾涵“噗嗤”一聲笑了。我一看她笑了,就趕緊鬆開了王子衡。

我把兩個孩子又叫到跟前,拉著他們的小手說:“你們倆以後不要再吵了,好孩子應該是好朋友,我們還要評誰是好孩子,學期末還要發獎品呢。”

兩個孩子齊聲地說道:“老師,我是好孩子!”我笑著颳了一下兩個人鼻子:“孩子不應該吵架。老師看看你們以後的表現吧!”“嗯嗯!”兩個小調皮又去一起玩耍了。

“小風波”平息了,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邱諾涵的不依不饒、非得讓老師打欺負她的孩子的這一想法讓我陷入深深地思考。孩子認為自己“吃虧了”,非得找回、補回這種“吃虧”的心理是怎麼形成的呢?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

孩子每次只能沾光,不能吃虧的現象,在生活中我也經常看到。如有的孩子和小朋友在一起踢球,別的小朋友把他絆倒了,比如摔流血了,他就要跑過去,專門把剛才把他絆倒的那個人絆一下,我對他講了道理:說大家都在踢球,大家沒有人故意把誰絆倒!他不,他必須要絆一下別人,心理才平衡。

課下,我對這樣的孩子作了家訪、調查和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恰當“呵呵”造成的。

例如,0---3歲的孩子在剛學會走路時,一不小心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做父母會說:寶貝快站起來,都怪這個地板(臺階、路面)我們打地板!打地板!做父母的會用“打地板”等類似話語將問題的責任拋給外界。

再例如,當孩子第一次被惡意推搡,就是所謂的“被欺負”時,父母的態度是氣憤地,是不同意的.,是暴怒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就成了有些父母的座右銘。父母下班回家看到被傷得很深的孩子時,會對孩子的母親或者爺爺奶奶的態度不和平地抱怨。

孩子被欺負了,家長怎麼做呢?

接納寶寶情緒。事實上,孩子之間的衝突,其實也是孩子正在學習如何成為社會一員的過程,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自我保護的機會。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你的擁抱。

家長的行為是孩子學習的天然榜樣,在孩子面前,家長更需要注意自己的處理方式和言行。研究表明,根據父母在解決孩子之間衝突的方法的不同,會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無意識地激發了孩子們的敵對想法;另一種是教會孩子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再次發生。很顯然,後者更有助於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尤其建議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你自己的心疼、氣憤,甚至是“恨鐵不成鋼”的情緒發洩在寶寶身上。比如有的家長會訓斥寶寶:“白長這麼大個兒,連那麼個誰誰都打不過!”或者“他打你你不會打他嗎?”等等,這些話都是堅決要禁止的。

這種時候寶寶最需要的是家長的的撫慰。給寶寶一個溫暖的懷抱,接納他的情緒,傾聽他的委屈,並且在寶寶平靜後,教會他如何保護自己,引導他自己處理,避免再次受到傷害,比什麼都重要。千萬不要讓幼兒心中情感的天平失衡。

幼兒教師隨筆 13

今天于謙從家裡帶來了一些巧克力糖,想和其他夥伴分享一下。隨手我把糖放到了櫥子上,活動結束後進行。戶外活動結束了,孩子們迫不及待回到教室坐在座位上等待分吃巧克力。可我怎麼也找不到巧克力糖了,到哪去了呢?班內頓時亂作一團。于謙坐在座位上崛起了小嘴,這可怎麼辦呢?巧克力糖不翼而飛,怎麼開展活動呢?我只有組織孩子游戲活動,孩子們很不情願地玩著遊戲。晚上我怎麼也睡不著,想了很多,是繼續追查還是放棄呢?第二天我把想法告訴搭班老師,我們一致認為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應該找出事情的真相。

開展活動《好吃的巧克力糖》,首先,我出示了多種樣式的巧克力糖,讓幼兒觀察並提問:“巧克力糖什麼顏色,什麼形狀。”孩子們紛紛搶著回答。組織幼兒品嚐,我又試探著追問了一句:“誰昨天吃過巧克力糖,巧克力糖什麼味道。”駿齊舉起了手,回答了問題。課後我悄悄把駿齊叫到身邊,和孩子進行了交流,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原來是駿齊愛吃巧克力,想多吃點就把巧克力糖偷偷放到了自己的兜裡。我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駿齊也知道做錯了。然後在班裡我又對所有的孩子進行了教育,開展了教育活動《不要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午休時間我主動聯絡了家長,詢問孩子在家的情況。駿齊的媽媽說:“駿齊到別人家去,碰見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偷偷拿回家過,我以為孩子小,而且都是不值錢的東西就沒說過他。”我向駿齊的媽媽說了如果讓孩子養成這種習慣的.壞處和危害,家長表示沒有想到後果很後悔,回家後會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孩子,糾正孩子的這個習慣。

孩子有一種強烈的佔有慾望,他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充滿好奇心,而且很想馬上獲得。在這種私有欲的引領下,他便悄悄將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幼兒園的孩子小,他們總會犯些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就需要老師積極去發現引導教育。我也想告訴家長朋友們,當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時,家長不能毫不介意,這樣孩子會認為你默許了他的做法,慢慢形成惡習;要及時向孩子瞭解原因,是在哪兒拿的,拿誰的;讓孩子知道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會給別人帶來不方便和煩惱,是一種不好的行為;要求孩子及時歸還別人的東西,並向對方道歉;對孩子的行為提出明確要求,及時提醒,嚴格監督,使孩子養成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好習慣。

幼兒教師隨筆 14

我的最初理解是:“學習故事”是“鼓勵孩子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並敢於思考和探究,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和結果,教師把這一過程記錄下來形成故事”,雖然是很個性化的表現,呈現了不一樣的個體,但能形成一定的共性特徵——故事裡都有有想法、敢行動、會學習的兒童。

成為實驗班中一班的骨幹教師後,我知道自己承載著期望。園裡的安排讓我感到自己身在“特區”,可以不寫那麼多文字材料。可是,雖然沒有定數要求,但白紙黑字的“學習故事”文案是必須呈現的結果之一。

任何結果都事出有因,一個教育成果必然是一種教育理念在支撐著,紐西蘭“學習故事”裡所呈現的輕鬆、快樂、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需要一套科學、人本的做法去支援。

環境、材料、活動、空間、教師和家庭、家長,乃至幼兒自己都是重要的支援因素。而我們一貫的做法中,教師的作用明顯強於其他因素,所以要想達到紐西蘭“學習故事”裡的效果,我們還需要改變很多,與寫故事相比,這些更難。

一,印象

“四好”是我對紐西蘭“學習故事”中體現出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情況的最初印象。

一好:環境好開放。紐西蘭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都非常開闊、開放,沒有明顯的區域劃分和界線,甚至沒有我們常見的標誌、區域名稱。但孩子們似乎都知道什麼事情在哪裡做,顯得非常自主!在自然、豐富的環境裡,孩子們獨立地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眼神非常專注。

二好:時間好充裕。幼兒的遊戲時間相當充裕,因為很多遊戲活動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在自然、田園般的環境裡,孩子們輕鬆、愜意、不緊張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不會受到打擾。

三好:孩子好自由。孩子們所關注的事也是五花八門,有使用吸塵器、種樹、搬木頭、推土、運沙子;可以去的地方有超市、樹林、院子、工廠;會用很多工具,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地動手。而加餐、牛奶、點心在乾淨的包裡裝著,擺在一個地方,孩子們想什麼時候吃就自己拿著吃,沒有統一的喝水、入廁、吃午點環節。

雖然沒有老師隨時隨地的“教”,但到處充斥著孩子的學。孩子們個個是那麼鮮活、生動、主動,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時很專注,不用老師的陪伴和照顧,也不出現安全、打鬧、爭吵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想法都能立刻行動起來並得到實現!

四好:老師好輕鬆。孩子如此生動,老師的作用體現在哪裡呢?沒有常見的老師組織幼兒上課的情景,視訊裡偶爾出現的老師在看著小朋友用電鋸和電鑽,在餐桌前倒水,在大地墊上和孩子一起看書,拿著夾子走來走去地寫著什麼……顯然,這些視訊、照片是老師拍攝的。所以,我的第一個困惑是,難道紐西蘭的老師除了拍照、攝像,“什麼都不幹”?

我就這帶著這些一知半解和困惑開始借鑑“學習故事”開展探索。

二、模仿

感謝園長等管理者提出的四個打破,我決心從模仿開始,將環境、區域、材料都向孩子開放,逐漸減少界限和控制,鼓勵孩子幹自己喜歡的事,不去過多幹預和詢問。我開始學著紐西蘭幼兒園老師那樣,掛著相機,拿著筆和本,跟在孩子後邊,走走看看聽聽拍拍。但是,沒有驚喜,沒有故事,只有各種各樣的“亂”!

第一種“亂”:頻繁換區。有的孩子在每一個區都停留一會兒,玩一玩、弄一弄、擺一擺,但似乎都沒有做出什麼,然後把玩具收起來;又到另一個區看看、擺擺、搭搭,但仍然沒有出現作品,就又放棄了……如此重複,每個地方都停留三五分鐘,但都沒做出什麼。

第二種“亂”:走來走去。有的孩子在教室、臥室的`區域間到處走動著,沒有在哪裡停留,只是這裡看看那裡看看,也沒有伸手去擺弄什麼,似乎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麼。

第三種“亂”:擺弄無趣。有的孩子很“乖”地坐著,不離開坐位,拿著一筐玩具,把玩具逐個地拿出來,擺在桌子上,來回擺弄著,眼神並沒有專注地看著玩具,但也不離開、不換區,可是拿到東西又不會玩,也沒有求助老師或同伴的願望,彷彿在“熬自己、熬時間”。

第四種“亂”:模仿等待。有的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看別人拿起什麼,自己也拿起什麼,別人怎麼做自己也怎麼做,或者乾脆等著老師過來教。當老師走到孩子身邊時、主動問“你想做什麼”“這個是這樣玩的”,孩子才會動起手來,跟著老師一步步做。

當頻繁換區、走來走去、擺弄無趣、模仿等待這幾種“亂”出現後,我產生了很多困惑:孩子們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事?為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班裡的玩具、材料真的不能吸引他們嗎?老師不教、不出聲,孩子就不會玩嗎?老師、孩子、環境、

材料、內容……人、事、物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三、反思

再仔細看孩子的種種“亂”。

“頻繁換區”的現象若在以前,老師會給出“不能堅持、沒有興趣”這樣的解釋,但換個視角來看,其實孩子是在努力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哪個都試試玩玩,如果找到了,會停下來玩下去的。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操作、嘗試、選擇的過程,就像老師去商店買衣服一樣,也要一家一家地走走、看看、挑挑,才能在比較和試穿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那一款。所以,“頻繁換區”的“亂”其實是好事!而“走來走去”也可以用這樣的視角來理解,允許孩子有一個觀察、尋找的過程……這兩種“亂”其實表現出孩子在努力尋找興趣的“忙”!

另兩種“亂”——默默等待、無趣擺弄,似乎幼兒是被老師“教”慣了,如果沒有老師“教”就不知道自己怎麼“學”,其實表現出孩子在等待。

原來對“亂”的理解可以是“忙”和“等待”,這不就是孩子表達出的對環境、材料、內容和老師的具體可見的需要嗎?

於是,我對老師的自身作用產生了很多困惑:到底教不教?不教,孩子會玩嗎?不組織行不行?區域環境怎麼辦?要按領域分割槽嗎?區域要起名字嗎?要定目標嗎?要不要買玩具?買什麼玩具?要不要做玩具?做什麼玩具?有遊戲計劃嗎?必須講評嗎?幼兒能不能自己遊戲、學習?一定要有作品嗎?……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老師要為孩子做什麼。

同時,我又發現,這些問號在過去都是歎號,都是必須做的。每年開學時,老師都會把區域佈局規劃好,每個區域都是一個小範圍,是一個相對獨立、與其他區域隔離開的空間,然後把所有相關材料、玩具都集中在此並分類擺放整齊。

接下來,給這個區域做明顯、突出、有指向性的標誌。當幼兒進入區域遊戲,老師會有目標地教會幼兒玩相應的玩具,如科學玩具、益智玩具,會按照說明、作品圖教幼兒搭建、下棋、繪畫、手工;在表演區會將幼兒本年齡段常用的樂曲錄製好,相關服裝準備好,供幼兒自選表演。

每年開學時,老師也會在園長的帶領下,商量給班裡買新玩具。一般幼兒園也會要求老師給孩子製作玩具,有時還有數量、比例的要求。

這些在過去都是必做的,在老師的意識裡已經約定俗成、不可取代。但是,突然看到紐西蘭老師的“什麼都不幹”後,我對錶象的簡單模仿立刻導致種種“混亂”出現。

當我把對“亂”的理解搞清楚,把困惑、問題重新梳理後,發現:有些事還是應該做的,如一些建立秩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環境是必須建立的,大量操作類材料和工具、半成品、使用度高的物品,是必須提供的,而有些事是應該放手等待孩子的興趣、關注、操作和發展,再共同建構的。

“四好”與“四亂”就這樣建立了連線:“四好”的背後是有老師的作用和支援的,而“四亂”裡恰恰沒有體現人、事、物的協調作用。弄清楚後,我也明確了自己應該幹些什麼。

四、改變

經過和幼兒園管理者們的共同研究,我們又進一步對環境、材料進行了調整,為孩子提供更加自由、開放的環境的同時,使其科學、合理、易操作,引導孩子們建立並形成自己認可並能主動遵守的規則與秩序。

物質環境的改變

一開始,為了不亂,我們又回到區域劃分體現領域目標、遊戲指導偏重知識傳授的老路上。當看到孩子像在完成任務似的,在區域中默默地遊戲、簡單地操作,我又一次反思。

我們到底要培養有知識的小大人、還是有想法的孩子?為什麼孩子玩得沒有效果?在與孩子一起遊戲時,我發現孩子對環境、材料的需求和渴望,他們天生是有方法的,只要給他們適合、有序、安全的環境和材料,他們就會探索!於是,我們在園長指導後再次勇敢地做出了改變。

美工區,材料較明顯地投放在一個開放的較大空間裡,並且按紙類、工具類、輔助材料類、顏料類、作品區分開。每類物品的擺放位置都經過充分考慮,促進幼兒的選擇和使用更準確、有目的,並且不再用櫃子、桌子把區域明顯地劃分開,造成隔離感,沒有了專屬地盤的感覺,會滿足孩子更自主、便捷的需要。

閱讀區也將幼兒最愛的圖書分冊擺放在書盒內,將很多分散幼兒閱讀注意力、降低閱讀品質的毛絨玩具收在角落,並且用“讀一本書、玩一個玩具、講一個故事”的提示語來引導幼兒在長時間遊戲中自主安排內容。

我調整了三次自然角,從挨著空調的窗臺上的擺設型,到挨著門的觀察型,到沒有櫃子挪出長桌增添小桌的操作型。每次改變都是遵循貼近孩子、易於操作、樂在其中的原則。

在表演區,我們將多達兩個櫃子的樂器、服裝、道具做了精減,減少限制幼兒創造力的高結構材料,大量增加原始、有趣、簡捷的低結構物品,同時也隨著遊戲的深入幫助孩子合理利用空間環境和材料。

精神環境的改變

幼兒在這樣的環境裡,與隨手能用的材料發生了更密切的互動,他們可以一轉身就找到需要的東西,也可以按自己的遊戲需要到專門的區域內去準備。同時,老師給予極大的精神支援,師幼互動特別頻繁,孩子需要幫助和支援而發起的交往時時發生。

我將上下午打通,全面協調。如,當發現幼兒的閱讀漸人佳境——從一開始的頻繁換書、翻看,到有目的地取書、一頁頁仔細地看還有問題和發現,就將下午的遊戲時間改為閱讀時間。為了親身調動幼兒的閱讀積極性,我常常跟孩子說: “你們吃得香一點,大口咬水果啊,老師給小朋友梳完頭也盼著拿一本書看呢!”“這套書只有我們班有啊,特別好!”“老師最喜歡晒著太陽看書了,特別幸福!”孩子們從老師身上感受到書的魅力,產生了嚮往。

五、驚喜

孩子們漸漸建立了新的秩序感,不管如何調整空間、如何擺放材料,教師都秉持“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動”的原則,保證遊戲規則隨孩子的遊戲需要而隨時建立、維護、打破。我們不再用“小腳印”“插卡”“寫名字”等方式,來限制某個區域的遊戲人數,而是會根據人多人少立刻調整空間和材料。如果“人多”,是不是說明這裡的遊戲受歡迎,孩子感興趣?但材料和工具能否滿足“人多”的需要呢?如果不能滿足,哪些由老師來補充?哪些放手給孩子想辦法解決?如果“人少”,是不是說明內容、材料等方面沒有調動出孩子的積極性和關注度呢? “不限制”正是關注孩子的需要和激發遊戲興趣的好機會!

時間充裕了,孩子們有了思考、選擇、行動的保障,紛紛行動起來。實驗班裡,孩子不再出現安靜、無趣、渙散的眼神,而都是奔走起來、找尋自己的遊戲。

20xx年9月18日,開學才兩週多,北京市早教所、區教研室的老師來到園裡,想看看實驗班的遊戲情況。我帶孩子來到戶外,習慣性地組織幼兒走隊、鍛鍊、拉圈遊戲……

當園長催促“不要總是組織,讓孩子們自由活動,看孩子們怎麼玩”時,我的心裡產生了矛盾:怎麼拉個圈也不行呢?雖然我放手了,卻又習慣性地在操場上擺陣:一排拱形門、一溜平衡步道、一排圈,希望孩子們能練習鑽、平衡、跳,完成一系列的綜合體能鍛鍊。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孩子們成為場上的主人後,改變開始了……

孩子們把老師擺好的圈拿在手裡,按著一個方向在拱形門下鑽來鑽去,沒有碰撞。接著,又加入平衡墩,跨過墩再彎腰鑽拱形門。

不一會兒,孩子們又在入口處擺放小梯子,碼上球,擋上平衡墩,孩子們要跨過小梯子、踩上矮平衡墩、再分腿邁過高平衡墩、然後再鑽進拱形門!這是多麼複雜的組合啊,而且很有難度!孩子們是會給自己設定有挑戰的運動目標的。

接著,拱形門又搬了家,被擺成一個城堡或者是花園。孩子們還推著車、運著球,鑽進鑽出,好難啊!接著,拱形門被放倒,成了練習跨跳的樣子?這不是比我給擺好的跳圈更難嗎?更有創意的是,瀟予居然把拱形門豎起來、練習套圈。這在過去不就是一節課“拱形門的一物多玩”嗎?而今天,孩子們自己給自己上課了,甚至比我想到的還多。

在場地的一邊,剛剛入園、早晨來園還大哭的浩宇也沒閒著。體重8 2斤的他拿了4個平衡墩,自己在練習跨跳。另一邊,勇敢的柯宇把平衡墩擺成左右兩列,嘗試站上高過膝蓋的平衡墩。

同時,老師在場地一側擺好的平衡步道也被改造了。大家開始往拐彎處運球、擺球,還要求每個彎道里放數量一樣多的球。原來孩子們把這裡當成了“糧倉”,球是大糧食,要運到這裡儲藏起來。孩子們分工合作,商量著每個彎道放5個大糧食,還要來回巡邏看著糧食……

我一邊不停地拍照一邊激烈地思考起來:一開始時覺得孩子們不會自主運動;放開後,急忙去擺陣,是因為我覺得孩子們沒有東西就不會玩;而按我的意志擺成“綜合體能鍛鍊”,是因為我認為孩子不會組合鍛鍊、不會均衡發展。我既然按園長要求不“組織”了,也要通過我擺的器械去“組織”!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把主場讓給孩子們後,我卻驚訝地發現,孩子們很會玩!這裡面還有情節、空間設計、角色、建構,甚至有數學!長達一個小時的戶外活動中,沒有爭吵,更沒人閒著,只有激烈的討論和組織,五大領域哪個沒有發展?孩子們用行動告訴我:“我們會組織自己,我們會鍛鍊,我們會玩!”

對“四好”的憧憬和迷惑,對“四亂”的困惑和反思,對過去的打破,對現在的重建,讓我們逐漸看清真實、主動、有想法的孩子們,讓我們徹底顛覆了多年以來“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種觀念,讓我們堅信孩子有能力有自信去主動學習、建構遊戲、有個性地積極發展。這個信念將會繼續推動我以後作為孩子的遊戲夥伴,陪伴他們不斷成長。

幼兒教師隨筆 15

在戶外玩大型玩具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事,他們盡情地跑上跳下,鑽到左躥到右。一天,有個孩子忽然喊道:“起火了,上面起火了。”幾個孩子立刻聚集到一起,在初步瞭解“災情”後便各司其職滅起火來。這個假裝舉著水管開始滅火,那個大喊“水不夠了,我要去樓下多拿點水”……於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參與到滅火遊戲中來,一個簡單的大型玩具瞬間演變成了孩子們英勇救火的場所,這說明孩子們不僅遊戲水平在提高,創造性在提升,合作能力也在發展。但是從這以後,每次戶外活動都會鬧“火災”,甚至孩子們一碰面就問對方:“你們那兒著火了嗎?”然後一起大呼小叫地跑去叫“消防員”來“滅火”。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陷入了矛盾:老這樣“著火”對孩子們好嗎?我要不要阻止滅火遊戲呢?

一天,一位來接孩子的奶奶經過大型玩具時被忽然的一聲“著火了”嚇得停住了腳步,然後急切地問:“哪裡著火了?”環視半天,得知是孩子們在玩遊戲,她略帶不滿地邊走邊說:“著火了也那麼開心,現在的孩子都在玩什麼呀!”這位奶奶的話一直迴盪在我耳旁。我想,努力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同時幫助孩子們更客觀全面地認識我們的生活是我應該做的。

回到活動室,我組織孩子們交流“滅火”行動,孩子們紛紛述說著自己在“滅火”中的表現:“是我最先發現四樓著火了。”“我去提了好多次水,終於把火滅了。”“我是消防隊長,我衝在最前面。”……我說:“你們玩得很開心,對嗎?”孩子們紛紛點頭。我繼續問:“如果老是著火,這是件好事嗎?”孩子們安靜了下來。而後,有不少孩子開始搖頭:“不好,大火會把房子燒壞的。”“火還會把人燒傷、燒死。”“著火時會冒好多黑煙,看起來很可怕,還會把人薰死。”……經過一番討論,孩子們認識到生活中要嚴防火災。而後,我又和孩子一起學習了生活中的防火知識。

再到戶外活動時,孩子們恢復了最初的樣子,不再玩滅火遊戲了。我發現有一個孩子坐在一旁,沉默不語。我走過去坐在他身邊,問:“昊昊,怎麼了?你好像有點不開心。”昊昊說:“不玩滅火遊戲了,我也不能做消防隊長了。”原來這個小傢伙還在惦記著“救火”的事!

接下來的兩天,我反覆回顧孩子們前前後後的'表現。在引導孩子們的經驗由“消防員的天職是救火”到“生活中要嚴防火災”的過程中,他們對於消防員的認識和經驗還是較粗淺和片面的,當遊戲戛然而止時,孩子們的遊戲願望和需要其實還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我尋思著要帶領孩子們去參觀消防隊。在家長的幫助下,我們終於被獲准參觀位於我們社群的消防隊。

那一天,孩子們興奮不已,在消防員叔叔的帶領下觀看了消防安全防範短片和自救短片,在短片中學到了遇到火災怎麼辦、地震時怎麼辦等知識。孩子們還參觀了消防員叔叔的宿舍和訓練場地,第一次近距離地接觸消防車,第一次近距離觀看了消防員叔叔使用和拆卸各種消防器材、救援裝備的過程,消防員叔叔還為大家做了一次精彩的消防演習,他們連貫熟練的動作、井井有條的秩序讓孩子們連聲讚歎,欽佩不已!

一個多月過去了,戶外活動時,孩子們又玩起了新的遊戲。但是,滅火遊戲還在延續,在班級的建構區,幾個孩子正在用雪花片製作一輛消防車,而且經過好幾次改良組裝,“消防車”有了水管和升降梯,還真像那麼回事!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總讓人驚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