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都傳統民居建築風格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6W

自貢地處川南地區,依地形、氣候特徵,舊時民居有“外封閉、內開敞、大出簷、小天井、冷攤瓦”等基本建築特徵。“外封閉”主要是四周建圍牆,牆上不開窗,周圍有竹林,主要功能是安全和擋風。“內開敞”是指在院內設天井、敞口廳、活動格窗、望樓等,主要功能是為排溼通風,吸收陽光日照。“大出簷”,指院內、街道的的房屋出簷皆寬。院內簷下可晒糧食、掛玉米、堆柴薪,沿街的簷下可擺攤、避雨等。“小天井”,建築與天井佔地的比例在3:1以內,遠低於北方的比例。“冷攤瓦”,即瓦面可透氣,草房頂亦然,以適應鹽鹼地潮溼悶熱的氣候。

鹽都傳統民居建築風格

除集鎮外,農村居民多分散居住,不似北方聚為村落。一般鹽商和地主,多在城鎮或田產附近建有三合院、四合院或者大型宅院,少數大戶還在宅院四周建有碉堡,僱傭家丁保護財產。著名的莊園有富順縣城沱江對岸的陳氏福源灝莊園。此莊園為清代奉政大夫陳巨集澤的.宅第,始建於嘉慶年間。它融衙門、民居為一體,佔地16.7畝,房屋99間,天井48個。內有荷花塘、前花園、後花園、柏樹林、堆山壘石等,門前大壩佔地1.2畝,房屋橫闊95米,建築面積約3600平方米。宅外有河流環繞,密林掩架,內部庭院綠化融為一體。

在自貢地區,由大鹽商和富紳為首集資興建的寨堡,據統計有74座,在地方動亂時作為避難之所。這些寨堡建在險峻的山頂,巨石為垣,狀如山城,大者周徑5公里,其中堅固險要、規模巨集大的有大安地區的大安寨、三多寨等。三多寨為組團式寨子,其寨建在高大的山丘上,四周築寨牆,設寨門防護。寨內的民居是一姓一宅院,按需要配置修建院落。每宅間相距一定的距離,有道路連線,便於互相往來,平時可各自獨立。民國時期,三多寨等因住戶甚多,有許多大型中式和中西合璧宅院別墅,又有水源,形成集市。其餘寨堡由於交通不便,牆垣被拆,已逐步改建成民房。

鹽工和農民的住宅則較簡單,一般是木骨、泥牆(或串架壁)、瓦屋的三合院,枷擔彎,一條框格局屋側及附帶拖部(依附主牆搭設的附屬建築),用做廚房,農村亦可做豬牛圈。貧窮的鹽工住在井灶附近的窩棚內,有的甚至就在灶旁的鹽包子裡睡覺。貧農和佃農的住宅系簡陋的草房,多為泥牆。有的則以竹茅蒿杆為牆體,住之有風雨飄搖之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