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河語文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7W
過河語文教學反思

《過河》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帶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及其應用,本課是結合“過河”情境,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並從中認識小括號,體會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

過河語文教學反思

備課時,我思考著兩個問題: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引用小括號的必要性?如何讓學生體會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呢?帶著這兩個問題,我進行了如下教學:首先創設過河情境,讓學生從中找數學資訊,並提問:同學們都做大船,需要幾條船?問題提出,為了讓學生懂得篩選有用資訊,我要求學生把對應的資訊與問題完整地說一說。接著要求學生列式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分成兩個算式:29+25=54(人),54÷9=6(條),這裡我重點追問:為什麼先算29+25=54,表示什麼意思,54÷9=6又表示什麼意思?讓學生明白要求需要幾條船?需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再看54裡面有幾個9就需要幾條船。這也為後面綜合算式鋪墊。分步完,我又請列綜合算式來寫:29+25÷9=6,我一問這樣可以嗎?大家一致認同。這時,我並沒有急於糾正,而是和學生一起算,有加法又有除法,我們先算什麼?聰明的同學馬上受到啟發:要先算除法,剛剛我們要先算加法呀,不對呀!這時我多請幾個同學來說,讓學生明白我們這樣列式不對,我們應該先求一共有幾人即29+25=54(人)。那怎麼辦呢?到底怎樣才能先算加法呢?知道的同學馬上說加小括號,學習小括號的必要性,在這裡體現得一清二楚。然後我就順勢引入小括號:沒錯,我們可以請小括號來幫忙,就可以先算小括號裡的加法,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

反思本節課,我覺得比較不滿意的是在解決問題時,我侷限於學生列式計算,其實應該讓孩子先畫圖,先通過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題目資訊,理清數量關係,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也比較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藉助畫圖方式幫助學生分析數量關係也是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需要引起重視的!

過河語文教學反思

《小馬過河》是一篇童話,講的是小馬要過河,不知道河水的深淺。小馬問老牛,老牛認為過得去,松鼠卻說水很深過不去。最後在老馬的鼓勵下,小馬大膽去嘗試,終於過了河。故事說明了遇事要“開動腦筋,敢於嘗試”的道理

訓練朗讀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我側重指導朗讀小馬心裡的想法,松鼠大叫的話,老馬教育小馬的話。出於對時間的考慮,其他對話我一帶而過。上課時,我沒想到孩子們膽子小,積極發言的不多,朗讀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引導幾次後,本來就覺得時間緊張的我慌了神,很急,接下來就匆匆忙忙往前趕。我感覺本節課上學生個性化閱讀交流時間少,每個學生個性化的看法表達不夠充分。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加強有感情朗讀訓練,是上好語文課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以後教學中,還要在激發學生創新思維上多下功夫。

老馬說的話是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了兩個問題:1同一條小河,為什麼老牛說淺,松鼠卻說深?2為什麼小馬覺得河水不深不淺?並藉助課件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分析、交流,對“因為······所以······”“既不像······也不像······”等句式訓練。使學生明白老牛和松鼠都只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忽視了小馬的實際情況而下結論。它們說法不一,是因為它們身高不同。從而讓學生懂得處理問題應根據不同情況去判斷,不能光聽別人說,而要動腦筋,還要勇於實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在這個環節還滲透了安全教育。

在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想一想課後思考題“過河後的小馬從磨坊回來,會對媽媽說些什麼?”聽了我的問題,同學們積極思考,踴躍回答。

總之,《小馬過河》是經典的童話,它包容的東西太多。孩子們從中所悟也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我感覺自己挖的不深,更體會到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課堂上隨時有可能發生教師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師必須有隨機應變能力。

過河語文教學反思

《小馬過河》是一篇經典的童話。選入教材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這也更看出這篇課文字身的經典性。本學期的“同課異構”,這篇課文的講解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挑戰。

一直以來,對於第二課時的`講解總是存在著困惑:課文的道理大部分很淺顯,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迅速明白。於是在課文的具體講解中,我們的孩子少了一分接觸新知的新鮮感。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們內心對於課文枯燥乏味的厭惡。雖然,我們運用教學機智挖掘課文潛在內容,但是課堂上總體的感覺就是老師在為揭示一個學生早已知道的道理,設定了一個個山嶺,最後孩子們收穫了本來自己就已經知道的東西。當然,這與我自身的教學設計存在很大的關係。

結合本次公開課,通過聽本組其他老師的課,我對自己的課堂反思如下:

一、 生動性的課堂需要多種教學方式

課堂形式是為課堂內容服務的,中心目的是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聽其他老師的課,讓我感受到自己的教學方式還應該更豐富起來,把課堂還給孩子。例如,在小馬接受任務時,小馬“連蹦帶跳”地接受任務,小松鼠攔住小馬大叫,一系列的動作都反映出了小動物的心理變化。在課堂上,如果我能讓孩子帶著動作進行表演,相信不需要過多的講解,學生一下子就會明白小動物內心的體會。課堂的表現形式多樣了,孩子們將感性思維融入課文的理解,課堂的情感自然就出來了。

二、 課文分析的細緻化

通過聽其他老師的課,我感受到自己的閱讀講解課存在粗線條的情況。對於課文內容的捕捉,往往求其面面俱到,但是卻其中失去了課文的詳略。造成各種分析停留在某一個層次,沒有得到深入的發展。例如課文的講解中對於老馬和小馬的對話,強調了孩子的朗讀以及心情的體會,但是沒有讓孩子細緻地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這樣對於孩子思維的形成幫助不大,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將課備細,詳略安排得當,抓住重點段落,促進學生語文理性思維的形成。

三、 強化語文知識的滲透

語文知識是文學思維搭建的基礎。每一篇課文裡都有著非常豐富的語文資源。如何用孩子理解的語言,讓他們瞭解體會語文知識,是我要錘鍊的課題。例如,《小馬過河》中就涉及到了反問句、省略號的用法等相關的知識。尤其對於反問句的講解,讓學生理解答在其中,需要讓學生體會句子的意思,或者讓孩子仿照句子說話,孩子就會在說話中內化反問句的理解了。課堂上,對於反問句讓孩子仿寫並不多,因此感覺孩子理解的不透徹。語文知識講解方法還需要探索和加強。

四、 讓學生的思維閃爍

本次公開課讓我感受到孩子們的世界時那麼的寬廣,他們可以想到你想不到的問題。表演中,能加上自己感悟出的動作。例如,“馬棚裡住著一匹老馬和一匹小馬”,僅僅一句話,孩子們就會在表演時,演出服老馬和小馬相偎相依的樣子。他們的想象力是那麼豐富,他們的智慧應該在課堂上閃現光芒。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加強,我要逐漸弱化自己的話語權,給孩子們更多展示的平臺,期待早日達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狀態。

通過本次“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在聽過其他幾位教師的課之後,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侷限和不足。取長補短,不斷努力,在反思中追求教學的真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