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精選9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49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精選9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精選9篇)

  《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1

《教師專業成長》是劉良華老師的教育講演錄。劉良華老師是一位有著教育哲學的人。他思維活躍,見解深刻,從他撰文的字裡行間,深切感到他對教育深深的理性思考和對教師職業使命感深切的認識。他說:教師是一種高位職業,它可以成全一個孩子的一生,也可以損害孩子的一生。那麼,如履薄冰,時時提醒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不應該做些什麼,當教師應該有特別明確的原則,或者應該時時具備的一種教師警覺。是啊,作為教師,應該時時以此為鑑。學校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地方,若教師教育方法不當、效率低下,實屬誤人子弟,嚴重來說,無異於謀財害命。

劉良華老師是對學習和課堂有獨到見解的人。劉老師對學習的見解讓人耳目一新,他認為一堂好課的基本要素至少有三點:有效、開心、主動。要做到傳道、授業與引起主動學習三者的有機統一,他通俗易懂的解釋道:

學習就是“打遊戲”,與之相關的概念是“及時反饋與矯正”。學生之所以沉迷於網路遊戲,其中隱含的學習祕密之一就是任何遊戲總是為遊戲者提供及時地反饋;隱含的祕密之二是任何遊戲總是讓遊戲者滿懷希望。學習要如此,肯定效果差不了。所以當教師的就要及時把結果反饋給學生,另外還要讓學生心中留有希望。

學習就是認地圖。認地圖最有效的辦法是先掌握主幹道,再去學習“分支”和“分岔”的街道,這就是“整體學習”。這就意味著我們一定要掌握整體的知識結構,否則會迷路的。

學習就是學走路。學走路,意味著親自嘗試,主動學習。嘗試、摸索、跌倒、摔跤之類的錯誤是成長的正常代價。學習是自己的事,別人只能提供幫助,但無法代替。正如葉聖陶所言“扶孩走路,雖小心扶持,而時時不忘放手也。我近來常以一語語人,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

以上三個隱喻,切中了學習的實質,通俗形象,值得教育者和學習者深思。

劉老師認為要轉變教育觀念。首先,要轉變教師觀,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教師形象為自我發展,使教師生涯為幸福的、快樂的、主動發展的過程;其次,要轉變學生觀,尊重關愛學生自不必言,要警惕的是不能抱著“反正我是為你好”想法去施教於人,要站在學生身心發展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我們常說為學生終生髮展奠基,同時值得反思的是,學生也是人,是有別於成人的人,所以我們的教育要適宜於兒童心理,適用於兒童成長規律。把兒童看作兒童。

關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劉老師說教師要記錄自己的教師生涯。用筆記錄自己從教生涯的點點滴滴,這是使很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經驗之談。教師工作是平凡的、辛苦的、瑣碎的,但又是鮮活的、常新的。用心用筆記錄自己的點點滴滴,日積月累,定成氣候。劉老師有其自己的網站,名曰:教育敘事研究。多登陸肯定有收穫。還要多讀書,當然讀書要有計劃,有目的。就像劉老師談到學習如打遊戲一樣,要及時反饋與矯正,也就是要急用先學,為什麼學生時期學習效率高,成人教育就差得多?根本一點是,及時反饋不夠,成人讀書學習沒有人督促了,是一大幸福,但沒有考試檢驗監督了,如自我加壓、專題研究意識不夠,學習效果也就差了。我反思自己,也是如此。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專家的教師不是好教師。要把心用在思想觀念的提高上,把手抓在做正確的事情上,把腳踏在本職工作崗位上,把功夫下在自身素質提高上。多讀書,讀好書,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成就自己。

  《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2

這個月我在閒暇時認真閱讀了劉良華老師所著的《教師專業成長》一書,感受頗多,下面淺談一二。

在導言中,劉老師通過一些影視劇和電影中的角色來闡述”最受學生歡迎的十種老師“,這些經典電影和影視劇中的形象非常深入人心,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不同人格魅力的老師,特別是在提到《大長今》時,我很意外,”韓國的電影就能讓人感覺到人性的美好。“我很有同感,裡面的長幼有序,禮貌周到都讓人印象深刻。在講到”有真才實學的老師“時他提到了《大宅門》裡面的二奶奶和季宗布,二奶奶一介女流卻把這麼大一個家族管理的令人心服口服。白景琦從小就天不怕地不怕,是出了名的混世魔王,請了無數個老師都被他氣走了,直到季老師來,先從武功上壓倒他讓他佩服,再從騎馬的本領上讓他拜服,這樣季老師再從文化課上提什麼要求,白景琦都乖乖地聽話了。由此可見,當學生真正信任你,佩服你時,你再提出什麼要求他們就會信服的聽從了,就會好管的多。

在第三講——教師應具備哪些管理智慧?中,他提出了民主管理,管理技巧,教師威信這三個方面,他講了萬瑋老師的幾個管理事例,剛柔並濟,流動班幹部,等方法,非常有意思。一個好的學科老師,表面上沒有當班主任,實際上他是”看不見“的班主任。第一、教師要培育學生的民主精神。第二,教師要有一些管理技巧。第三、教師要有威信。

這本書剛看了第一遍,還覺得意猶未盡,稍後再抽時間再次拜讀,相信會有更多的感悟。

  《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3

為了更好的提高老師們的專業水平,學校為我們每個老師訂購了劉良華老師著作的《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講演錄,這本書共有五講,分別為教師應具備哪些課程智慧、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智慧、管理智慧和人格智慧,怎樣通過行動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講教師應具備哪些管理智慧?因為我認為管理智慧是一個老師應該必備的。

管路智慧分為三部分,民主管路、管路技巧和教師威信。

民主管路,什麼叫民主?就是尊重學生。劉老師提供的一個案例,是魏書生老師的講座,很多老師做班主任,遇到問題的時候,在學生面前流眼淚的時候,回到家裡就開始看魏書生的書——看魏書生究竟是怎麼跟學生交往的。民主管理的核心精神是“讓學生自己做主”。輔助的`辦法是讓學生幫老師,然後是學生之間相互幫助。

教師是否有管理智慧,是否有管理的“大智慧”,就在於這個教師是否能夠培育學生的民主精神,讓學生“過民主生活”:讓他的學生自己做主,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我說話有人聽”的體驗。

最後一點是教師威信,一個教師在學生那裡是否有威信,取決於這個教師是否能夠讓他的學生敬畏而喜歡。我們可以詢問自己:我要讓學生敬畏我,我做到了嗎?如果做到了這一條,緊接著可以詢問第二條:我要讓我的學生喜歡我,我做到了嗎?

這就是劉老師所理解的教師的管理智慧,作一個總結:教師要培育學生的民主精神,教師要有一些管理技巧,教師要有威信。

該放手時就放手“,”老師不是保姆“,我們要學會”鬆手“,讓學生自己去創造一片湛藍的天空!

  《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4

時間都是擠出來的,這話一點也不差,感謝學校給我們每位教師贈送的劉良華教授的《教師專業成長》一書,趁著早讀和班裡的閱讀課,在孩子們看書的時候我斷斷續續讀完了這本書。書名很”理論“,書裡卻運用了大量鮮活的案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方法。沒有一點晦澀、枯燥的感覺,讓人愛不釋卷,書裡講的道理我深有體會,印象最深的是第四講:教師應具備哪些人格魅力。

一個好的老師,他在學生的心中的影響,當然首先是看得見的專業智慧,還有一種看不見的人格魅力。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特別是國小生常具有向師性,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如果喜歡某個老師,就會對這個老師所教的科目產生興趣,會努力學好這門學科,進而提高學習成績,有的甚至會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所以,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一個有魅力的老師,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那麼,如何做一個有魅力、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呢?讀了劉良華教授的《教師專業成長》一書,我覺得首先要做一個愛學生的老師。無論對學生嚴厲或是慈愛,溫柔或是寬容,都基於對學生的愛。老師的愛會換來學生的信任,愛心永遠是好老師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次是教師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身教勝於言教“,教師的言談舉止、工作態度、道德風貌、生活作風、敬業精神無不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每個教師都像上帝一樣,在以自己為原型捏著泥人。“第三是教師需具有淵博的知識儲備。教師的學識越豐富,教學的水平就越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也越高。能幫助學生找到多、快、好、省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教師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也越發高大。第四是做一個不斷追求進步的教師。真正能夠帶著學生讀書的,是那些自己有閱讀習慣的老師。教師只要有閱讀和思考的習慣,就會發現問題,會反思,並從反思中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確立新的奮鬥方向和目標,用勤奮和智慧澆灌出更豐碩的成果。會以執著的精神,去感召學生追求卓越。

博大的心胸、淵博的知識、豁達的心態、執著的精神,是一名成功的教師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將以此為目標,提升內在修養,努力成為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師。

  《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5

這學期,我們全鎮教師專業成長讀本是華南師範大學劉良華教授的《教師專業成長》講演錄,雖沒看完,但給予我的啟發感受還是挺多的。

教師成長需要三個要素:

1、什麼是一個好老師?

2、什麼是一個好學生?

3、什麼是一堂好課?

而要成為一個好老師就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要素:

1、追求有效教學。

2、成為有效教師。

3、過有主題的生活。

追求有效教學要靠有效備課、有效講課、有效管理來完成。這三者缺一不可,互相聯絡,互相制約。有效備課為有效講課打基礎,有效講課為有效管理鋪道路。

那如何成為有效教師呢?首先,這個教師要有主動精神;其次,這個教師要有樂觀心態;再次,這個教師要有生活情趣。只有具備了上述的三個條件,我們的教師才有可能成為一名有效教師,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好老師。

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我們還應當學會規劃自己的未來。規劃即研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非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所以我們教師要通過繼續學習,實際的行動研究,親身的敘事研究來努力實現自己的規劃。

手捧劉教授的講演錄,閱讀著一行行有靈性的文字,讓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乃至優秀的人民教師,所要付出的太多太多,但是對我們的回報卻是豐厚的。因此,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努力增強自身的知識能力,積極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學會與學生的交流,學會與教師的交流,努力成為一名好老師。

  《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6

一口氣翻完了劉良華的《教師專業成長》,劉良華是我在華師時很喜歡的一個老師,那時候聽他的課總是很認真做筆記,那段時間在單位書架上翻到劉老師的書,一口氣翻完了,當時很興奮,當時沒時間寫讀書心得,現在難得有點時間了,又忘記了書中講了什麼,那股激動的情緒已經消失啦。

下面我講一下這本書打動我的幾點。

一、做老師,要有主動精神

做老師的,最可怕的,不是工作量太大,也不是跟家長鬧不愉快。最可怕的是:重複,看不到希望,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控制感。劉良華指出:老師要做生涯設計規劃,不要在一個圈子裡長久地、默默無聞地、重複性地、機械地待下去,必須改變、轉換。精神出差最好的方式是讀書,讓視野變得更加開闊。

任何人要生存,他都必須憑藉自己的力量,去主動地生長。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二、做老師,要有生活情趣

劉良華說:過有情趣地生活最難,有時候,智慧會對生活情趣造成破壞。比如:《西遊記》裡地唐僧和孫悟空又沒情趣又無聊,豬八戒最有情趣。一個不寬容地老師會把學生逼瘋。

三、教師行動研究

書中講到:教師的行動研究具體包括三個要素:第一,教師學習;第二,教師行動;第三,教師發表。閱讀就是精神的出差,文化的出軌。

讀完這本書,我還是有感觸的,我想我為什麼選擇做老師呢,可能也是陰差陽錯吧,但是我已經在這崗位做了七年了。應該不太會轉行了,因為畢竟隔行如隔山,換一行業從零開始自己也很心虛,難不成還有精神體力和90後,00後賽跑?老師這份工作很穩定,也是寒暑假期,對我,要陪伴父母,寒暑假要照顧孩子,這算是對家庭很好的工作啦。可是:老師真不是好當的,必須投入很多、付出很多,壓力也很大,這份工資並不好拿,我怎又才能應付到退休呢?

我想,確實是要有主動精神,主動求變,有時候求變並不是為了向上走,即使在原有崗位上做,也是要求變的,因為社會是在發展和變化的,長江後浪推前浪,自己也要主動進行自我推動。閭丘露薇在《行走中的玫瑰》講到:人的職場壓力是與專業能力成反比的,越不專業,壓力越大。

我想我還是要利用零碎時間,學會覆盤,把職場需要的技能打磨和提升,堅持閱讀,在行動中反思,並且寫一寫文章爭取發表。

  《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7

讀著劉良華教授的《教師專業成長》,感覺受益匪淺,特別是對“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教學智慧”這一講有著深刻感觸。

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刻的。有的時候甚至可以與父母的影響力相提並論。學生喜歡某個教師,就會對這個教師所教的學科感興趣,就能提高該科學習成績。所以,教師能否與學生很好的溝通,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影響。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注重自身形象,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方面的修養,並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就如劉教授所講,教師應該有人格魅力,也就是教師要有美好的內在形象。如果說較好的外在形象是學生對老師的感性認識,那麼教師良好的道德修養、廣博的知識等內在的素養,就是學生對老師的理性認識。後者遠比前者更為重要,對學生的影響更為深刻和久遠。一個教師僅僅具有瀟灑的外表,而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那麼他的形象是不可想象的。“身教勝於言教”,教師應注意自身的道德修養。因為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其自身的言談舉止、道德風貌、敬業精神、工作態度、生活作風,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榜樣示範的力量。一般說來,教師的學識越豐富,教學水平越高,學生所付出的時間越少,得到的東西越多,學生學得越易,興趣越高,效果也越好。這樣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自然是不同一般的了。

此外,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一種新型、和—諧的師生關係。作為教師既要注意到自己的外在儀表形象,也要具備美好的內在形象。然而如果除了上課,絕少與學生接觸,不尊重學生,不關心學生,學生就會對你敬而遠之。那麼,這樣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不完美的。為此,教師應有博大的心胸、豁達的心態,要常與學生接觸交談,善於傾聽學生心聲,虛心接受學生意見;尊重、關懷和理解學生,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係。這是與學生溝通的必要途徑。

教師的人格魅力來源於從不滿足的執著精神,他們始終用勝不驕敗不餒的形象去感召學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難面前,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強者。他們不會陶醉於成功之中而不思進取,更不會沉溺於暫時失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們會反思,並從反思中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確立新的奮鬥方向和目標,用勤奮和智慧澆灌出更豐碩的成果。實踐告訴我們,要想做一名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做一個充滿美好的人格魅力的人。

以上是我讀過《教師專業成長》後最為深刻的感想,我將會以此為目標,提升內在修養,努力早日成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教師。

  《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8

書中說:學生只有樹立主人翁意識,才會對班級、對學校有責任感。衡量一所學校是否被學生所認同,就是看放學後學生的表現。倘若學生在放學後都是匆匆回家,沒有絲毫在校園多做停留的意願,那麼,在我看來,學生對學校是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這是校方的失敗。學校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更是他們玩耍的地方,因此,學生每天應該是戀戀不捨地離開學校才對。但讓我很難理解的是,難得有學生在學校玩耍,老師卻總是要催促他們趕緊回家,儘管時間還早。學生只有愛上學校,才會愛上學習。

我校是國中學校,自搬入新校區五年來一直堅持,放學鈴聲一響,通校生得按班級舉著班牌排隊離校,為了維持學生離校的隊伍校方還安排了門衛、校保安、值周領導、二位值周老師專門看管,一直看管到離學校約200米遠的地方才解散隊伍學生自由回家。這樣一來,通校生一放學得排隊離校,想在學校再玩一會兒都沒有時間,如果有通校生值日生的也只能匆匆掃一下地也得跟著隊伍回家了,換句話來說,通校生掃地都來不及,有些班級只好把晚放學的打掃衛生安排給住校了。

學校這樣做也有自己的考慮:我們這裡有一個地方特色,在一些學校門口移動攤點特多。學校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至少讓距離學校200米內沒有了移動攤點。

學生每次排隊離校心理是怎樣想的呢?我想排隊的學生心理肯定是不舒服的,不認同的。大大的校門口,寬寬的馬路,來往的車輛又很少,遇到大熱天、下雨天的還得讓學生排隊離校,隊伍還要走的整整齊齊的,遲一點的要等上八九分鐘,一天要等兩次。我不知道我校這樣的安排是不是違背了教育規律,學校多數老師也一直反對這樣的制度。也向學校反映了,但學校堅持要這樣,老師想想也就算了,反正輪到自己值週一學期也就一二次,辛苦一下也就過去了。

面對曾老師的觀點,我也很想學校取消了這樣的制度,讓學生在學校多玩耍,讓學生愛上學校,愛上學習。

  《教師專業成長》讀後感9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個很時髦的話題,更是個很現實的話題。現代教育的迅猛發展對教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新課程的實施更需要教師專業化成長。只有走專業化成長之路,才能成為適應現代教育需要的教師,才能成就教師職業的理想境界。讀了李再湘老師的《教師專業成長導引》,我深有感受。我們怎樣走專業化成長道路呢?我覺得有三點極其重要。

一、樹立良好的職業心態,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

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低是不爭的現實,教師的職業壓力大,社會地位不高,福利待遇差,有人把教師行業形容為“雞肋”行業,更有人把教師的工作幽默地比喻為“站臺”、“賣聲”、“吸粉”。故而,眾多的教師職業心態差,職業倦怠感強。所以,許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當作一種謀生的職業,上班、下班,備課、上課、看作業,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從初級做到中級,從中級做到高階,平平淡淡,終此一生。這嚴重阻礙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人生有兩種職業心態:一種是“用生命迴應職業的需要”,一種是“用職業實現生命的價值”。作為教師來說,應該要有後一種職業心態。樹立良好的職業心態,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把教育當作事業來追求,用教育這種職業去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所長申繼亮提出:教師“應該對自己職業生涯有個規劃,凸顯個人發展主線。一方面需要創造條件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在內心告訴自己,把教師當做事業來看,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只有把教書育人當作事業來追求,我們才會由從業到敬業,最終樂業;才會從追求功利價值到追求社會價值,追求人生價值;才會從追求教學技能到追求教學模式,追求教學境界;才會由匠師成長為能師(經驗型教師),最終成為人師(專家型教師)。著名的教育專家李鎮西深有體會地說:“我的教育不為領導,不為職稱,不為榮譽,只為著我的樂趣本身。”正是這種良好的職業心態成就了他輝煌的教育生涯。樹立良好的職業心態,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心理基礎。有了它,教師專業化成長才有了“核動力”。

二、吸納新的教育理念,建立新的教育哲學教師不僅是教育者,而且是學習者、研究者。

教師這種職業最需要與時俱進。有人說:“要當一流的教師,就要先當一流的學生。”這話最著真知灼見,因為當教師第一位的是學養,第二位的才是教學的技術技巧。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要認真學習,擠出時間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更重要的是不斷吸納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教育哲學。新課程的實施,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嶄新的要求。

新課程強調“四個注重”(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重整合)、“五個發展”(全面發展、全體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首先要轉變角色,我們不僅是一部教案劇的編劇、導演、主演,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夥伴、參謀、鼓動者、裁判甚至是學生的欣賞者、供學生分析批判的參照物或靶子;我們要轉變思考的維度,不應僅僅思考把什麼給學生,還應思考把什麼東西不給學生,什麼東西用什麼方式給學生可以給學生帶來最大的思考和收穫,什麼樣的教學行為可以給學生帶來激勵性的評價;我們要轉變教學的方法,徹底消除滿堂灌,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我們還要轉變教學成果意識,它不僅應該有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還應有方法、能力、意識,更有教師自己做人和做學問的態度。深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的我們,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必須加強學習,加深對“學生是發展中的人”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認識,否則,我們就會落伍,我們就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

有教育家早就說過,學校是農村,不是工廠;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學生就像植物,需要澆水、施肥、治病、滅蟲,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自由發育生長。而我們習慣於將不同資質的人輸入機器裝置,按同樣標準、同樣程式、同樣時間予以“鑄造”。使得受教者不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作為一個與施教者對等的主體進入教學程式,而是作為“灌輸”物件、作為一個被動的物件進入教學程式,抹殺了個性,限制了特長,弱化了創造,不利於我們的人才培養。這種做法必須改變。吸納、更新了教育思想,我們才能更好地轉變自己的角色,融入新課程,適應新形勢,創造新成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