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哲學的演講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6W
  關於哲學的演講稿

當我們面對蒼茫的大海,靜靜傾聽拍岸的潮聲,並有幸沐浴如輕紗的月華,我為自己的生存而感到欣喜;只是那飛濺的轉瞬即逝的泡沫,讓我在對生命的美的朝拜中尚保留一點自 省:在歷史的輪迴裡,我和我的同類,都不過是如此渺小的個體。好在我們這些個體不能 夠永恆的生命劃過黑暗的矇昧的夜空時,是可以點燃屬於我們這個群體的不滅的燈火的。 人類的文明似乎已經長成了一株鬱鬱蔥蔥的蒼松,可是困惑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我們總 是在一種未知的狀態裡追尋,在一種未知的狀態裡等待,當我們所期盼的如期到來,或如 想象中那樣幻滅,我們就從世界中獨立出來了。——獨立出來,繼而面對新的困惑。在這 裡寫下的文字並不打算從本原上解決它,只是從一個側面看一看我所鍾愛的,或許,我能 藉助一面我所鍾愛的鏡子。

關於哲學的演講稿

藝術正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面鏡子。文學藝術則是其中特別的一種。她是如此的忠實, 對我們的生命;卻又並非把生活簡單的濃縮在鏡面中的文字裡。她只是勾勒,而在那生活 的輪廓裡,美被凸現——讓美顯現於我們面前的手法是多樣的,而我們關心的只是,對於 我們的存在和我們的本性給予最大關懷的——美。美的涵義是廣博的。直到今天,沒有察 覺美其實是個形而上的存在的人們仍佔據著更普遍的領地。

在生命之初,我們對於藝術和美是沒有鑑賞力的,對於美的評判和追求,並由此而理解和欣賞藝術,實質上是一個人的本質開始回到本真狀態的過程。——在這個我們通常所說 的成長的歷程中,我們對世界的觀察開始在時代為我們營造的文化氛圍中生成我們各自的 審美觀,並在繼續的觀察裡為審美觀所映現的美得到顯現,併為我們捕捉,而衍展我們對 美的理解和評判。於是,生命的善與惡,好與壞,榮與辱,醜與美,成與敗等精神層面以 及它們所必然引發的喜怒哀樂,就被由文化底蘊萌發的`審美觀完全界定了。生命的審美觀 並不依賴於藝術(狹義的)才得以存在,這就好比一個終生沒有與藝術結緣的凡夫俗子也 有對於世界的美醜善惡的判斷力。但是,確實是藝術把美衍展到一個生命的極至,使美從 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轉變中可以有更多的載體,給人們以更多更豐富的精神感受,並且藝術 能夠突破生活經歷的有限性砌就的屏障,以蘊涵著真實的美的生活的幻象來鋪展我們的精 神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的美創造了真正的生存,使人性得以在人的豐富的審美體 驗中解放和顯現。

於是當我們面對眼前這個世界時,審美觀就通過決定審美體驗掌握了我們生存的價值。 當文學在我們眼前展現我們的世界和我們自身時,對世界與我們自身的思考,尤其是在本 原層面上的思考,就變的舉足輕重了。這一點,中西方的文學發展史都展現的非常突出和 生動。在我們慨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恢弘的文學殿堂的時候,翻開那個時代形而上 學的記載,就會發現,在哲學界開始認同人的經驗,承認人的真實存在以及存在的價值和 意義的時候,文學也開始脫離神的陰影,把人作為展現的唯一主體來加以刻畫,加以描述 ,就好象文學正是在此刻,才回歸到自己的軌道上來——她本來是誕生於人類的精神世界 ,是人對自身的關懷的一種高階方式;而文學的迴歸與哲學革命的同步是偶然的嗎,並不 是的;恰恰在於哲學已經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的新的眼光和途徑,人們得以重新審 視自己的生命,得以走出諸神的陰影,去獲得嶄新的審美體驗——這是對人的自我充分肯 定的基礎上的對生命的美的肯定和追求;在這個時代的文學裡閃現的時代的精神,就是人 生與人性成為我們的世界的真正的主體,而向諸神之美的頂禮膜拜開始轉向對生命之美的 頂禮膜拜。在一個多世紀之前的那位才華橫溢的哲學家尼采,以及上世紀的存在主義大師 薩特,他們作為哲學家兼文學家的代表,向我們清晰的展示了哲學和文學是怎樣在人類的 心靈中實現了高度的統一的。對於美這樣一種文化形態,這樣一個形而上的存在,哲學家 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當他們把形而下的美的載體用文字呈現於我們面前的時候,也就把

一個完整的形而上的審美觀擺置在那裡了,我們用各自的心靈去解讀,美就源源不斷的流 入了我們的心底。

我個人的見解,哲學和文學在人性中統一的最完美的境界,得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裡 尋找。魯迅先生曾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的當屬道家。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子,深 刻的洞見了天下之道作為美的本原,在道之為中實現了美之載體之為;道之無為,決定了 生命之無為,決定了生命之美之無為。所以,莊子在那些美妙的哲性散文中的文學技巧和 手法上也同樣是無為的,然而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已經使他的文風具備了道之無為的飄逸 、自然、曠達和無拘無礙——莊子的哲學不僅決定了其文學作品的內容,還直接影響了它 們的風格。

順便提及的是,哲學對文學的影響並不僅僅通過文學創作者,事實上,對文學審美體系的三者都有直接影響:作者,讀者,和作品。其中對作品的直接影響,意即哲學通過塑造了作品所要描述的物件的精神世界,而將作品框定在一個時代的氣息裡。另外,哲學對審美的影響並不總是正面的,文學創作和審美需要常有反抗傳統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衝動,譬如歷史上一些特定的文字空間的出現。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宋明理學發展到朱子時,“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成為社會主體意識,統治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而恰恰是此時,香豔小說文字空間誕生了,並且達到空前的規模,還產生了象《金瓶梅》這樣不朽的著作。縱觀中華文學史,在儒家文化佔據統治地位的兩千年裡,旨在對處在不合理的倫理規則中的人性的被摧殘和蹂躪的控訴,對在那樣的社會法則中任人宰割的小人物給予同情和關懷的文學作品,源源不斷的在湧現。

美,是這樣一種文化,它運動著,它將繼承它的過去,開拓自己的未來;不變的是,它 將始終依偎在時代的文化氛圍的懷抱裡,始終展現在時代對世界的闡釋裡。在將來的屬於 我們人類的哲學裡,會誕生新的審美世界;新的文學將應運而生,營造我們的精神家園。 在海濤拍岸的彼刻,但願沒有此刻的彷徨。而我依舊靜靜佇立,沐浴如水月華,傾聽屬於 自己的心之夜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