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與醫患溝通技巧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6W
  醫學心理學與醫患溝通技巧作業

思考題:

醫學心理學與醫患溝通技巧

1. 試述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療觀念的影響?

醫學模式是某一時代的心身觀、健康觀和疾病觀的集中反映,是醫學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受到社會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和哲學思想的影響,不同歷史時期產生過不同的醫學模式,主要包括:神靈主義、自然哲學、生物醫學和生物—心理-社會四種醫學模式,這幾種模式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心-身關係認識的不同。醫學模式對醫學科學的發展作用巨大,既可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又可成為一種限制或妨礙發展的因素。每一位醫學工作者不可避免地受到醫學模式的影響或支配。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健康觀念就是醫學模式轉變的產物,對醫學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體現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醫學模式在認識論上傾向於將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忽視人的社會屬性。在實際的工作中,只重視區域性器官,忽略人的整體系統;重視軀體因素而不重視心理和社會因素;在醫學科學研究中較多地著眼於軀體生物活動過程較少注意行為和心理過程,忽視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的重要作用。

1977年Engel在《Science》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衛生護理工作中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指導研究和教育等工作,成為新的醫學模式誕生的里程碑。新的醫學模式並不排斥生物學的研究,而是要求生物醫學以系統論為概念框架,以身心一元論作為基本的指導思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身心一元論的觀點,人的身(肉體或生理)心(精神或心理)兩個方面的相互聯絡和影響是雙向的,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是環形的,而非線性。在人類的疾病過程中,身心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2. 闡述醫患溝通過程?

(1)問候:醫師主動向病人打招呼、為病人的久候表示歉意、自我介紹、詢問病人如何稱謂、問明就診目的、上次就診情況等。

(2)病人就坐:依據病情安排病人,使病人舒適就坐或平躺, 儘量使病人放鬆、注意力集中。

(3)建立和諧的關係:克服語言、文化和社會地位的障礙,對病人表現出誠肯、尊敬、同情、熱心、信任和無偏見。

(4)詢問病情:鼓勵、啟發病人如實、仔細地敘述病史,要耐心傾聽不要隨意打斷病人的陳述、避免暗示和提問過於複雜。

(5)醫生情感表達:鼓勵、支援、安慰病人,體諒病人疾苦。

(6)非語言交流:注意姿態良好、態度端正、表情自然、避免給病人留下不好印象。

(7)討論方法:允許病人充分表述,引導病人清楚表述重要的問題,小心處理敏感話題,不時強調重要線索和關鍵問題。

(8)討論相關問題:工作、社會活動、業餘愛好、性生活等。

(9)生活情況:主要生活經歷、人格、家庭、人際關係、不幸遭遇等。

(10)病人教育:向病人闡明診斷,提供健康諮詢,建議疾病的預防措施等。

(11)闡明治療措施:對處方進行解釋,向病人講明治療的適應性、副作用。

(12)建立長期聯絡:如病情需要囑複診並堅持隨訪。

(13)總結:簡明扼要的對本次診療過程進行總結,徵求病人意見,對病人的信任與合作表示感謝。

(14)反饋:對所診治的病人進行登記,隨訪,瞭解治療效果。

溝通的過程包括資訊策劃、資訊編碼、資訊傳輸、資訊解碼、資訊反饋和溝通干擾。

1.資訊策劃

資訊是溝通的基礎,在頭腦中形成清晰、完整、有條理的資訊是良好的溝通的開始。資訊策劃就是對資訊進行蒐集、整理、分析的過程。資訊策劃過程反映著資訊發出者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高低和資訊量的多少。很多人在溝通過程中或過程後經常會感到“我都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這種情況多半是由於資訊質量不高造成的。

按照資訊是否能夠被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可以將其分為明示資訊和默示資訊。明示資訊是指那些很容易被理解和掌握的資訊;默示資訊則是指不容易被理解和掌握的資訊。一般來說,資訊越明確、標準化程度越高,其明示程度越強,越有利於溝通。

要想成為一個具備良好溝通能力的人,首先就必須提高資訊策劃的能力。資訊策劃包括:確定資訊的範圍、收集資訊、資訊評估、資訊整理和分析。

(1)確定資訊範圍:確定資訊範圍是資訊策劃的第一步,也是決定資訊策劃質量的關鍵一步。確定資訊範圍的實質是確定資訊策劃的目的,對要獲得的資訊的性質、質量和內容進行初步的判斷,從而確定蒐集資訊的範圍。

(2)收集資訊:蒐集資訊就是根據確定的資訊範圍,蒐集符合要求的資訊以備整理、分析。

(3)資訊評估:資訊評估是指對資訊資料的.真偽、準確與否等方面進行的評估。資訊評估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資訊策劃結果的有效性。

(4)資訊整理和分析:

資訊整理和分析是將收集到的合格資訊進行加工、整理,其目的是獲得一些有價值的結論。

2.資訊編碼

資訊編碼就是將資訊與意義符號化,編成一定的文字等語言形式或其他形式的符號,以某種形式表達出來。資訊溝通過程是從資訊的發出開始。傳送者具有民眾意思或想法,但需納入一定的形式之中才能予以傳送,這稱為編碼。編碼最常用的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除此之外,還要藉助於面部表情、聲調、手勢等身體語言和動作語言等。

3.資訊傳輸

資訊傳輸,即通過一定的傳輸媒介將資訊從一個主體傳遞到另一個主體。傳送資訊可以通過一席談話、一次演講、一份信函、一份報紙、一個電視節目等來實現。溝通過程有時需要使用兩條甚至更多的溝通渠道。例如,對員工工作績效的評價,管理者在做了口頭評估之後,可以再提供一份書面材料。

溝通媒介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不同的溝通媒介適用於傳遞不同的資訊。(媒介的相關內容後面將詳盡介紹)

4.資訊解碼

解碼,即將收到的資訊符合理解、恢復為思想,然後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這一資訊。資訊解碼包含兩個層面,一是還原為資訊發出者的資訊表達方式,二是正確理解資訊的真實含義。接收者在解碼過程中,也必須考慮傳送者的經驗背景,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傳送者易於表達的真正意圖,正確、全面地理解收到資訊的本來意義。

只有當資訊接收者對資訊理解與資訊傳送者傳遞出的資訊的含義相同或近似時,才可能進行正確的資訊溝通。溝通過程中,不同個人、不同組織解碼方式的不同,這會直接影響到溝通的效果。

5.資訊反饋

資訊傳遞並不是溝通最重要的目的,溝通的核心在於理解、說服和採取行動。資訊接收者在獲得資訊後或根據資訊採取行動後,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感受和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就是資訊反饋。資訊反饋在連續的溝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對上一次溝通結果進行評價的重要依據,也是進一步改進溝通效果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反饋中,原來的接收者變成了傳送者,原來的傳送者變成了接收者,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溝通過程是一個雙向的互動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單向的簡單的資訊傳送的過程。

6.溝通干擾

人們在溝通過程中都可能面臨一些干擾因素。這些干擾因素可能來自於溝通者本身,也可能來自於外部環境。

溝通者之間的干擾有些是故意的,有些則是非故意的。例如,溝通者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語言不流暢或者不自覺地頻繁出現一些干擾對方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