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3W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

這段時間再次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收穫很大,感觸很多,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師必須要對教材重新認識,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

生活即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

數學。”強調了大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人們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如過去我們數學內容中計算有些難,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計算器、計算機的全面普及,計算難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計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變了課程過去“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數學學習生活以及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二、教師必須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

以往的教學,教師往往照本宣科。課堂往往成為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不管學生有

無興趣,仍按陳舊的教學手段、思想強求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教師往往是課堂的核心、組織者,學生必須跟著教師的腳步走。而新課程明確指出,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指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夥伴。教學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應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由被動學變為我要學、我想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發現問題,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規律。總之,要在一堂課中讓學生體驗整個數學過程,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三、教師必須改變舊的評價體系

以往的應試教育注重的是學生學業成績的好壞,以考試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手段,

新的評價體系不僅包括對學生的評價,而且還提出了對教師和學校的評價,不以學期和學年的一次性考試來評定學生,強調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展情況的評價,強調對學生能力與自信心的建立,參與活動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精神進行評價。

總之,新教材新理念,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也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2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地,通過研讀課標,我進行了以下思考:

一、基於核心素養,實施大單元教學。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深化教學改革,強化學科實踐,推進綜合學習,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專案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這無疑是對我校基於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路徑上了一劑強心針。在之後的大單元設計與實施教學中,應更加關注教學內容的重組,實現多種教育元素的融合。

二、創設真實情境、解決真實問題。

真正有效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貼合真實生活情境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力求將生活真實的情境帶到課堂上來。這就要求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與單元學習目標相關的'真實且富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從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誘發孩子們產生更多的思考、情感、審美、文化體驗,從而真正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新課標的提出也為“雙減”政策深入實施提供了課程依據和專業支撐。在“雙減”背景下,作為老師必須堅持把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發展的新方向,不斷地朝著“真實課堂”轉變,從而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習慣、學有動力,學有思維、學有所得。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3

“新課標”的實施確實是給日常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以下是我學習新課標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第1頁共11頁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為“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為“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

二、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生活數學,切實提高數學素養。

在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即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影響著整體數學素養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著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

在新課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已不僅僅是新課標、新理念,它已經與協作、創新、探究、合作、希看、未來這些滾燙的字眼牢牢聯絡在一起,讓我們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為孩子們每一天的成長而快樂著,願我們的課堂呈現思想生命火。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4

面對課程改革,我們怎樣能讓學生從小就喜歡數學,不怕數學,親近數學,進而願意研究數學呢?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於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與學生學習時產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創設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課堂情境,使得他們能夠在其中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數學理解,並通過相互合作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讓學生喜歡數學”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目標之一。這麼一句很樸素的話,卻是我夢寐以求的境界。如何讓學生喜歡數學呢?以下是我對新課標學習的一些感悟:

一、讓學生享受生動有趣的數學

國小生自控能力差,上課總有一部分學生的思緒還在“閒逛”,靠純粹的課堂組織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課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有意義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馬上吸引學生的目光,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學生的求知心絃,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之很自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教學於遊戲活動之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在遊戲活動中,學生不知不覺學會了新知,鞏固了新知識。在這裡,學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經驗得到了很好的豐富,思維得到了更大的拓展。這樣使學生越來越喜歡數學

也使學生越學越有趣,更使學生越學越聰明。

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數學

成功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功,能夠滿足學生成就動機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產生強烈的新的內驅力,給學習帶來興趣和動力。因此,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嘗試、探索,體驗成功。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善於發現和鼓勵每一個學生進步。讓學生人人都有機會獲得成功,人人都能體驗到不同層次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三、在多元化的評價中體驗成功

新課標指出:“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勵性評語。要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指責,允許學生犯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基礎是有差異的,學習數學的程序也會有差別,如果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評價學生的學習,必然要製造出許多的失敗者。因此,評價要因人而異,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評價

個體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幫其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記得有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時時刻刻把學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實自己,讓學生愛學、樂學,必定會獲得教學上的進步。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5

隨著教育部對20xx新課程標準的釋出,大家“求學若渴”紛紛踏上學習的征程,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更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時代在飛速發展,作為教師的我們,教育理念也要與時俱進。

通過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學習,我觸動很深,收穫很大。新頒佈的課程標準聚焦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不僅要求學生學會具體的數學知識,更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能夠合乎邏輯地論證數學的基本方法和結論;更鼓勵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模型分析與解決生活實際抽象出的問題。

培養能力

現在的教學,要拋開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新課程課標”要求現在的我們要更加側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更加強調學生能從實際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核心問題,並用數學符號表示,結合學過的方程與不等式、函式、圖形的變化,抽樣與資料的分析等內容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發展出能夠靈活應對考試中的應用型、探究性和綜合性試題的能力。

這無疑就給我們老師提出了一個棘手問題:我們教給學生什麼?為什麼這樣教?以及怎麼教的問題?

發展素養

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所帶班級學生的學情等情況,挖掘教材,鑽研教材,認真思考,結合新課標的要求精心備課,設計適合學生的問題,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載體,圍繞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這就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要學會主動思考與提問,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習,主動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的能力,逐步發展學生學科素養。

這無疑就給我們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更高層次上提出了要求,教師要想方設法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學生要真正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讓自己動起來,真正體現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讓我們的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

我深知,實施新課程標準,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將一如既往的更新觀念,創新思想,學習中實踐,實踐中反思,反思中總結經驗,開拓進取,砥礪前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而不懈努力!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6

聽完吳教授對新課標的解讀,讓我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是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的'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新課標”的實施,給當今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帶來了生機與活力,這也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既存在機遇,也存在挑戰。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7

今年假期我有幸參加了縣教研室組織的20xx年農村國小教師新課標省級培訓。作為一名年輕教師,這次培訓讓我感覺到自己有了明確的目標,讓我無論從教育教學方面還是教師成長方面都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針對這次培訓我談一談我的一點心得:

一、教師要創造兒童喜歡的課堂。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首先,要真正讀懂學生。兒童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教師唯有尊重、讀懂才能使學生有尊嚴的生活在集體中,同時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學困生,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為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其次,兒童是發展中的人。他們有潛力,但不成熟,作為教師要正確面對他們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和挫折,多給予他們改正的機會,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研究方式,讓他們真正的喜愛學習,樂於學習,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體會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第三,教師要讀懂課堂。建立高效、學生喜愛的課堂。

二、教學中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這次培訓中通過聽李學紅老師的報告,我對語文教學有了全新的定位:

1、拼音、識字教學要強調一個字:趣。有趣才有吸引力,才能使學生想學、甚至好學。識字教學要講究方式的多樣化,利用繪本、教材、影像等教學資料,將隨文識字與集中識字相結合,多認少寫,識寫分開。進行遊戲識字時要講究效果。寫字過程中不要過分強調錯誤。把寫字教學當做語文教學的基礎。堅持每天練習10分鐘。

2、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在閱讀過程中要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重視閱讀的過程和閱讀的方法,將朗讀與默讀相結合,大力提倡誦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文章的表達順序和表達方法。

3、習作教學要以學生生活接軌,不能脫離生活,憑空想象。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創新精神,注重語言和思維能力的協調發展。

三、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習小組建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次培訓張建中老師對如何進行小組建設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講解。

首先,分組時要按照學科、學習成績進行分組,使小組內能有一個合理的層次,並且要做到動態化管理。第二,組內的分工與互助。小組內每個人都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努力自學,幫助同學。在小組互助之前必須要先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後再互助,保證組內每個成員都能參與學習。第三,教師要加強對小組長的培訓。由於學生的年齡尚小,對小組長如何工作還有很多疑問,這就需要教師對小組長進行培訓,如:怎樣給同學講解問題、怎樣檢查同學的學習結果、怎樣進行總結、怎樣調動小組同學學習積極性等。只有有了會管理的組長,才會有高效的小組學習。第四,努力培養和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不僅要交流知識,同時也要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提出並梳理問題,訓練學生的總結能力和代表小組同學發言的能力以及向其他小組質疑的能力。第五,小組學習的評價一定要適合學生年齡的特點,評價方式也要靈活多樣,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

年暑假學校組織教師學習《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這次的出國留學習與以不同,以前學習時,我總是走馬燈似的看一遍,對《新課標》的學習不夠深刻。今年,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先抄一遍,一萬多字的《新課標》在抄的時候的確費了一些勁,但逐字逐句的抄寫,讓我更全面、深入的瞭解了《新課標》。通過學習,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國小語文,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更是兒童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為主的教育。

一、根據各學段要求,完成教育任務。

通過學習,我發現我在教學第一階段時對學生在書寫漢字的筆順的要求上還不過關,我的學生馬上要進入中年級了,我要根據中年級的學段要求,完成語文在聽,說,讀,寫上的要求,還要把之前落下的漢字書寫要求也補上。《新課標》讓我的教學目的更加明確,也給我指明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就不會無的放矢了。

二、提高語文教學的多樣性。

要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三、建立屬於自己的特色語文課堂。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課堂氛圍,這種課堂氛圍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著學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裡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在語文的教學中,就像"維納斯"、"比薩斜塔"這種殘缺的美也會讓世人為之傾倒一樣,沒有哪一堂課可謂堪稱完美,但每位教師追求美的腳步卻不曾停止。在新課程改革的程序裡,孜孜不倦前行的教師引領著學生開闢語文的新天地,這也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

"新課標"對於我來說已不陌生,上學期教導處組織了多次學習活動,但我認為真正把它滲入教學中絕非幾次學習那麼簡單。於是利用暑假,我再次認真研讀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學習後的感想。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擴大知識面,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以生為本,注重人文性、自主性,注重"三維"目標。而不再是原先的由老師單方面的`填鴨式式教學了,我近期一直在反思為什麼本班有些學生的成績一直平平,提升的很慢,經過一段的時間的觀察發現,對於低年級而言,拼音、字詞教學是關鍵,雖然課上我都細細地去講,但是每次考試還是有很多同學寫錯,後來我經過思索調整了教學模式,對於一些字詞訓練,訂正的時候不再是老師寫在黑板上,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查書、字典等,自己去訂正,反饋下來效果比原先好了許多。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我會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啟用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本班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

今天夏老師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我從夏老師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而要備好課,不能光依賴於"教參",要讓學生學好一篇課文,教師先要反覆研讀課文,摸清課文的思路、抓住重點詞語、弄清重點詞語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歸納出段意,捕捉的中心思想,在這方面,我作了如下歸納。

一、設計好教學環節。

我認為,在制定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像導演一樣,精心設計出層次性清、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引導學生自我實踐的課堂活動程式。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住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圍繞一個"讀"字,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齊讀等形式有機地安排在初讀、細讀、精讀等各個教學環節之中。要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每次讓學生讀書時,都必須帶著問題去讀。

杜絕"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的讀法。課堂設問要有思維的容量、思考的價值、恰當的深度,著眼點要放在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絡處、學生的不意處、情感的發展處以及內容的矛盾處。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些,將會是一節不錯的課。而實際操作過程中,總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時明明是a想法,上課時卻變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錯,不成熟,令我汗顏。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有人說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這樣學生就會從中潛移默化的受到薰陶和感染,課堂也將不再空乏,學生也將不再是可憐的傾聽者。

三、聯絡學生生活實際。

以課堂學習為核心,主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通過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8

教育,是有目的的,自古而然。20xx版新課標,從國家層面,明確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讓全體教育工作者目標明確,有的放矢。落實到每一個一線教師,教育的執行者,其實最關心的是“怎樣培養人”,也就是學科怎麼教的問題,教法問題。所以筆者作為一線教師,也主要從語文學科教學“教什麼、怎麼教”的角度來解讀新課標。專家們解讀新課標高屋建瓴,橫看成嶺側成峰。我只是“管窺蠡測”,頗有盲人摸象的意味,難免井蛙之譏,卻也顧不得了。

在認真研讀、比較新老兩版課標,並認真學習了多位專家的解讀之後,我們可以發現,20xx版課標,變化的部分,一是與愛國教育、文化自信等有關的內容,主要體現在“核心素養”“課程內容”上。二是關於學習方法方面,強調單元主題教學,任務群、多學科的綜合、整合性質的學習方法。三是增加了關於學業評價和教研指導方面的內容。而基本不變的,除了關於教學目標方面的內容,還有就是語文學科教學永恆不變的訓練重點——聽說讀寫訓練,即“語言文字運用”。這一點,在課標的各個部分字裡行間處處都體現出來。

一、課程性質——運用工具

先引用課標中的表述:

(1)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資訊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3)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4)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5)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澱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從以上這些表述,我們能提取到以下資訊:

1、第(1)(2)句有一個共同的詞語“工具”,工具是幹什麼的?使用的!語文教學,教“語言文字”工具的使用的。

2、第(3)(4)(5)句反覆出現的詞語是“運用”,反覆出現了五次。第一次在第(3)句,說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運用的;第二次出現在第(4)句,說語言文字的運用,存在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後面三次都出現在第(5)句,說要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從這句中的“同時”一詞,我們能體會到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第一位的,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情趣等等,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的累加,或者說擴充套件。再結合上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一句,工具性才是語文課程的最核心的特點。

那語言文字運用指什麼?“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對於國小生來說,主要就是聽說讀寫四項能力。思維、審美呢?是運用的結果,聽說讀寫的結果!所以,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是為一切其他功能起到的奠基作用的,是最最基本的最最核心的能力。

二、課程理念——情境中整合運用

這部分講了五個理念:

三、課程目標——運用能力

這部分內容分為核心素養內涵、總目標、學段要求三部分。總目標和學段要求除了一些順序調整、表述細微變化,基本延續不變,主要變化就在“核心素養內涵”這一塊。

核心素養內涵為20xx年版課程標準新增內容,是這樣定義的:

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還是採用提取關鍵句的辦法,我們提取以下句子:

(1)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2)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

繼續提取關鍵詞語:關鍵能力、語言運用

從這裡,我們讀出什麼?核心素養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都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都是附著在語言文字學習和運用之上的。通過閱讀積累而認同、熱愛祖國文化,培養能力;通過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維和進行審美創造,最終達成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四、課程內容——任務群中實踐運用

這部分主,要講的就是關於學習任務群,開頭是這樣表述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髮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

提取關鍵詞:語文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什麼?聽說讀寫,具體情境中的語言文字運用。用課本為例子為切入點,教語文學語文用語文。特別強調的是,這個運用,“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

五、學業質量——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表現,其評判標準,當然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依據義務教育四個學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三類語言文字運用情境,整合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核心素養四個方面,自信、思維、審美,都必須通過語言文字這個載體這個工具的運用表現出來,所以質量檢測的核心,當然只能是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是聽說讀寫,在具體情景中的聽說讀寫。所進步的地方,是更強調綜合性、實踐性,也就是具體情境中的整合。後面的教學評價、學業水平考試,也基本一以貫之這個思想。

比如“命題原則”的第一點:“堅持素養立意。以核心素養為考查目標,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

再如“命題要求”中的表述:“考試命題應以情境為載體,依據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評定其素養水平。”“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實具體的社會生活,關注學生在生活場景中的語言實踐,凸顯語言交際活動的物件、目的和表述方式。文學體驗情境側重強調學生在文學作品閱讀中體驗豐富的情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創意表達;”

趙孟頫在書法上有一句名言: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我們可以借鑑來說明語文教學。教材的內容和各種資源,儘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新變化,但語文學科所要學習的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能力,卻是“千古不易”的,將來必然也是如此。從素養到核心素養,語言文字,作為核心的核心,其工具的屬性永遠也不會改變的。但是,“運用之妙在於一心”,如何在課標指導下,不斷研究,找到最合適的教學方法,確是需要我們“上下而求索”的。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9

學習了吳老師題為《指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講座後,使我對新課標的內涵有了新的認識和深層次的理解,進一步開拓了我的教育教學思路,以下是我的學習感受。

首先是清晰瞭解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xx年版)》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主要變化,主要是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評價、課程實施六方面核對學生心素養的.培養,進一步突出核心素養的地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英語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英語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它們相互滲透、融合互動、協同發展。其中,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徵,反映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平。新課標指出,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能夠在語言學習中發展思維,在思維發展中推進語言學習;初步從多角度觀察和認識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據、有條理地表達觀點;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使思維體現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由此可見,思維品質的提升有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其次,單元整體教學案例鮮活,給人深刻啟迪。整合重組教材內容,以育人和教學為主線,關注核心素養,在大觀念引領下,探索單元主題教學,創設大情境,圍繞英語學習活動設計大任務,培養學生思維品質,注重語言能力培養。

最後,我對課標各方面內容的主要變化有了全面的認識。其中,課程內容的變化,使我更加深刻認識到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要善於挖掘每節課的教育亮點,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結合學生實際和所學話題,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語言情境,引導學生從中發現、獲取、探究新知,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語言應用及遷移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xx年版)提出教師要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準確理解核心素養內涵,全面把握英語課程育人價值。圍繞著“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展開,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身為教師的我們要深入理解新課標的內涵,不斷探索,在教授學生英語知識的同時,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發展,確保育人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落實。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0

最近認真地學習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受益匪淺。新課標與舊課標相比有很多改動,也讓我對科學有了全新的認識。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新課標要求教育必須培養有創造精神、有個性的人。那麼,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呢?

首先,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也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分的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其次,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觀察、思考。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認知活動。它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必要過程,使他們不僅看到結論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結論形成的來龍去脈。還要讓學生勤動手,發揮主體作用。針對國小生好奇心強,什麼事兒總想弄明白,做什麼都想親自試試的特點,教師要因勢利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達到手腦並用的效果。因此,科學課中一些實驗和觀察材料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準備,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和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發現。同時,教師也不失時機的給予點撥引導和鼓勵,就會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總之,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誘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他們自由的、充分的發揮其聰明才智,這是我學了新課標的最大感受。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1

最近認真的學習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受益匪淺。新課標與舊課標相比,有很多改動,也讓我對科學的有了全新的認識,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新課標要求教育必須培養有創造精神、有個性的人,那麼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呢?

首先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師性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他們的許名相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

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主動探素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其次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觀察思考。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認知活動。它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必要過程,使他們不僅看到結論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結論形成的來龍去脈。還有要讓學生勤動手,發揮主休作用。針對國小生好奇心強,什麼事總想理明白,做什麼都想親自試試的特點,教師要因勢利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達到手腦並用的效果。因此科學課中一一些實驗和觀察材料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準備,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和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發現,同時教師也不失時機地給予點拔。引導和鼓勵,就會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是培養學生創赫精神的重要途徑。

總之,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誘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鼓助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他們自由地、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這是我讀了新課標的最大感受。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2

【內容提要】

本文是《民族山區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的結題報告。主要從課題的提出及意義、概念的界定、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課題研究的內容、課題研究的方法、課題研究的措施、課題研究的結果和成效、課題研究後的思考等方面對本課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闡述,並對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和開展課題研究後師生在教學行為上的變化做了較為具體的論述。

【課題簡介】

按照《師宗縣教育局關於上報20xx年學校自選研究課題的通知》要求,我校立足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充分考慮課題研究的可行性、操作性、實踐性和實際應用推廣價值,經中心學校研究決定,申報《民族山區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作為20xx年我校的研究課題。20xx年1月,高良中心學校自選課題《民族山區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獲師宗縣教科所審批。審批後,中心學校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中心學校校長盧志勇任課題組組長;田文良、張永順、李德真、竇體紅任副組長;主要成員有:張定生、何紅梅、楊世光、郎松林、馬雲祥、戚彩珍、趙永雲、李坤、錢林華、柏雲斌、何志全;其他成員有:戚雲志、侯自明、唐翠蓮、李衝平、餘雙良、郎小長、

昝豔東、項忠明、儂海斌、彭和平、羅秀元、李國忠、張蓮翠、柯加巨集、羅照霜、儂照明、何金海、趙貴華、張雲生、李紅英、侯金良、李燕東、王曉奇、浦智江。

一、課題的提出及意義

在新課程理念下,本課題的提出,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的比較思考:

第一、《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解決問題”目標的闡述與思考。長期以來,應用題在國小數學中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課程改革以後,《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取消了“應用題”的提法和獨立成為知識單元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解決問題”。《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總體目標的基礎上,並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具體闡述了學段目標,對“解決問題”這一維度提出了具體目標:“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第二、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形成不僅受自身的影響與限制,而且受教師以及來自課程與教學等外部的影響。由於學生知識基礎、解決問題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差異,使學生面對同一個問題時,表現出思維水平和解決策略的差異。這種差異的直接表現就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優與劣、多與少、快與慢,進而影響到策略的內化與靈活運用。通過對學生作業的分析及課堂學習過程的觀察不難發現: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經驗、思維定勢是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形成的重要因素。

受傳統教學觀念、方式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關注的更多是書本上的知識點,教學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裝進學生的口袋,裝進學生的腦袋。由於對解決問題缺乏認識深度與廣度,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開發上,在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上,在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上,都沒有將學生的解決問題的活動、活動中的體驗與反思作為關注點。在長期的講練結合,熟能生巧教學方式和思想的指導下,教學成果的獲得唯一的途徑就是題海戰術。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就是就題講題,尤其注重典型應用題的傳授,對於智力水平一般的學生,就告訴學生記住演算法就可以了。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看,由於只是機械的記憶,雖然很快地獲得了答案,但是這樣的學習過程,對數學的理解、對

自身思維的發展、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受長期形成的教學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不在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更加關注的是結果。在教學中給學生的探究時間不足,學習活動中的反思、課後反思不夠。很多課堂,教學追求所謂的有限時間內的教學效益最大化,而實際上是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究與發現的過程,剝奪了學生應有的學習體驗過程。課後小結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你們都學會了嗎?”在這種指向下,學生對學習的反思往往就停留在知識本身、結論本身,他們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就是照搬黑板上的知識框架,複述書中的概念、法則與公式。長此下去,學生不再關注學習過程,不再關注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不再積累各種活動的經驗,學生只能學到死知識,而學不到策略方法。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問題:是一種情景,個體想做某一件事,但不能馬上知道這件事情所需要採取的一系列行動。

(二)數學問題: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出發,不能用現成的數學經驗和方法解決的一種情景狀態。

(三)問題解決:學生在面對問題時,把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經過思維加工、綜合運用和轉化,達到未知目標的過程和方法,以及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國小數學中“解決問題”是以數學問題為研究物件,是數學教學的一個目的,是一項數學基本技能。教學中,學生在所創設問題情境下,通過提供新知識的現實背景,啟用與新知識有關的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使學生進入新舊知識的矛盾之中,從問題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願望,通過積極思維、自主探究,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課題研究基礎

(一)學習《數學課程標準》、《國小數學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解決問題”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的研究是基於《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關於“解決問題”的目標和理念,結合課改理念,通過實踐教學,探索民族山區國小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策略。因此,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而且有助於幫助教師更好地領會新課程理念、把握教材,促進新理念的貫徹與實施。其研究成果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和推廣意義。

(二)從學習心理學看解決問題

從學習心理學角度來看,解決問題一般理解為一種認知操作過程或心理活動過程。所謂解決問題指的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認知操作過程,是以思考為內涵、以問題為目標定向的心理活動過程。具體來說,解決問題是指人們面臨新的問題情境、新的課題,發現它與主客觀需要的矛盾而自己缺少現成對策時,所引起的尋求處理問題辦法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解決問題是一種帶有創造性的高階心理活動,其核心是思考與探索。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指出:解決數學問題過程必須經過下列四個步驟,即理解問題、明確任務;擬定求解計劃;實現求解計劃;檢驗和回顧。根據上述分析,解決數學問題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開始的,要求教師根據問題的性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學生所學知識的內部聯絡,創造一種教學問題情境,以引起學生內部的認知矛盾衝突,激發起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再經過教師啟發和幫助,通過學生主動地分析、探索並提出解決問題方法、檢驗這種方法等思維活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教學目的。

(三)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靈魂認為:只有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學習變得更為有效。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在一些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者如何運用自身的知識結構解決實際問題,是衡量學習是否成功的關鍵。如果學生在學校教學中對知識記得很“熟”,卻不能用它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具體問題,這種學習只做到了單向的內化建構,而忽視了逆向的外化於物,這顯然是一種無效的學習。國小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就是將這一先進的學習理論實施於教學實踐中去,充分發揮其指導意義。

(四)多元智慧理論

該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智慧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語、語言智慧和邏輯、數理智慧兩種智慧。還有其它七種智慧,多元智慧理論最核心的理念是新型智慧觀,它指出智慧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並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顯然,這種智慧觀突破了傳統智慧理論將智慧視為人的抽象思維的侷限,將智慧與社會實踐能力相融。應當著重指出的是,多元智慧理論為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即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突出了“解決問題”的教育功能。使我們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不僅僅是一個教育理想,而能成為有科學依據的教育行為。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預期目標

(一)研究的內容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解決問題”的相關理論,結合教學實際,探索研究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具體設計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研究:

1、解決問題的內涵(本質)及教育價值。

2、新課程對解決問題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與呈現方式。

3、探究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二)研究的目標

1、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

2、通過對國小數學教材中“解決問題”基本素材及其運用的研究、聯絡實際生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行動研究及探索影響解決問題的因素的研究,培養學生初步的解決問題能力,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3、讓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4、幫助教師進一步鑽研教材、把握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探索國小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形成一定的“解決問題”教學策略,從而有效地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5、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五、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通過調查統計分析,瞭解掌握學生數學學習情況、現行解決問題教學課堂現狀、師生對“解決問題”理解情況,作課題實施前後效果對比分析,檢驗課題實施的有效性。

2、行動研究法。本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積累豐富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

3、文獻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關注其他學校或個人的研究成果,將其借鑑到本課題的研究中。

4、經驗總結法。教師通過學習、實驗、總結教學實踐中的成功經驗,撰寫經典案例、報告及論文。

六、研究措施

(一)深入調研,制定實施方案

我校自20xx年1月承擔《民族山區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任務以來,領導十分重視此項工作,根據本課題研究目標,對近年來我鄉的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對比分析,對民族山區學校學生數學學習情況進行調查瞭解,組織對部分學校3-6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情況問卷調查,並認真統計分析,撰寫分析報告。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撰寫實施方案,並於20xx年3月初完成課題的開題報告。

(二)加強學習,提高成員素質

20xx年3月中旬,課題組開始進入本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首先,為進一步提升各參研教師的研究能力,切實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全面推進研究工作的有效開展,課題組召開專題會議,要求各成員必須加強自身業務學習,以自學的方式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以傳遞讀書接力冊的方式分期傳遞閱讀《國小數學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專著,並結合實際撰寫學習心得體會,以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其次,課題組負責人親自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課題實施方案、課題開題報告,明確目標、任務、內容、方法和所遵循的原則,切實掌握課題的研究內涵,使整個課題研究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進行。

(三)圍繞目標,推進研究工作

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研究,其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性發展。在國小數學解決問題課堂教學中將逐步建立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學生觀、教學觀、質量觀與評價觀,創設基於師生平等交往的民主、互動、合作的教學關係。對現行的國小數學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合理而可行的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有推廣價值的教學策略。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探究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的方法。

圍繞以上研究目標,按照課題研究實施步驟,20xx年3月至20xx年10月,課題組主要從以下方面開展研究工作:

(1)課題實施階段的主要工作

①理論學習並撰寫心得體會。②課堂教學實踐。③上好研討課並及時撰寫小結報告。④撰寫教學案例、教學反思及教研論文。

(2)豐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紮實、深入地開展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數學教師群體專業成長要以實踐經驗為基礎,通過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與擴充套件來促進自身的專業學習和發展。相對於理論學習與探討,數學教師實踐經驗的積累對於其自身成長具有更重要的價值,為促數學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研究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活動。課題研究領導小組組織開展了《民族山區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課課堂教學競賽,開展上對比課活動,及時實踐,尋找差距,對每一節課進行剖析,總結不足。

(3)定期召開課題研究專題會

在中心學校課題組的組織下,把本課題的研究過程列入了本學年的教研工作計劃,使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開展得到了保證。開展專題研討活動。這也是本課

題研究的一個傳統形式,是課題組成員思想彙集、思維碰撞、靈感頓現的場所。在活動中,有互相傳遞自己的隨想所得,有述說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闡述在這裡,大家無拘無束傳遞著資訊,交流著感受,滋長著智慧,豐富著經驗。

七、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對國小階段解決問題教學內容的梳理

一年級(上冊)

情景式加減問題:求總數、求剩餘、(一圖四式:是讓學生能夠用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幅圖,並且能夠根據不同的圖意列出兩個加法,兩個減法。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加減法之間的聯絡,感受知識的完整性。)、情景性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問題。直觀滲透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

教學目標:學會解讀情景,找出有用資訊,知道條件和問題,初步完成加減含義與實際生活現象連結(抽象與物化),掌握加減問題的“一圖四式”。

教學中要選擇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與情境,為學生髮現數學問題、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生動有趣的資源。其次,注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初步體會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一年級(下冊)

圖文式加減問題:求總數、求剩餘、求部分量、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問題。

教學目標:會用加、減法計算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繼續學會解讀情景,找出有用資訊,完成部整關係向差比關係轉化。

教學時要將解決問題與計算教學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掌握了計算方法以後,出現現實的問題情境,通過探索提出問題,再應用計算知識來解決。

本冊教材開始,嘗試系統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安排一些探索純數學問題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初步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同時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二年級(上冊)

文字表述式問題: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問題。乘法一步計算: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是多少、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乘加、乘減問題。

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乘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材將筆算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實背景中,使學習筆算與學習用筆算解決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計算的同時,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以便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意識。逐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慾望,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二年級(下冊)

圖文式兩步應用問題:連加、加減、連減(或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和)(添小括號)問題;乘加、乘減問題(綜合列式)。一步除法問題:等分除、包含除,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乘除兩步應用問題(綜合列式)

教學目標: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

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重點和難點:繼續學會解讀情景,找出有用資訊,找出中間問題。小括號的作用和遞等式格式。

三年級(上冊)

一步應用問題:有餘數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應用問題及加法、減法,比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

兩步應用問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問題,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積,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的問題。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問題。

教學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並說明估算的思路。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乘法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在理解分數意義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培養解決問題的意識。使學生知道周長的含義,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周長。

重點與難點:蒐集情境中的資訊,選擇處理相關資訊,理解應用問題的數量關係。

與前幾冊教材一樣,注意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教學計算,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加大估算教學的力度,培養學生“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演算法”的能力,講究教學的策略,發展學生的數感。

三年級(下冊)

一步應用問題:求每份數、份數、求一倍數、求倍數的問題;有餘數的除法問題;求總數的乘法問題。

兩步應用問題:兩個數的和除以一個數、多個數的和除以一個數(求平均數)的問題以及乘加、乘減和乘除問題。

解決問題專題:連乘、連除、除減應用問題。

教學目標: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重點與難點:從圖文並重的應用問題過渡到純文字敘述的應用問題,選擇處理相關資訊,理解問題的數量關係。

本冊教材安排了簡單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的教學。教材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序地、嚴密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使他們逐步形成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慾望,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四年級(上冊)

乘除練習同步問題:一步或兩步一般問題;行程問題: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

教學目標:使學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抽象出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關係,並應用這種關係解決問題。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瞭解運籌的思想,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年級(下)

兩步、三步複合問題:加減、乘除同級兩步計算,兩積之和(差)、兩商之和(差)等一般兩級三步計算;小數加減問題: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問題。

教學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學會用兩三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小數加、減運算在生活、學習中的廣泛應用,正確解答小數加減法計算的實際問題。

五年級(上冊)

小數乘法:一步、連乘、乘加、乘減解決問題。小數除法:連除解決問題,與進一法、去尾法和近似數相關的解決問題。多邊形面積:與多邊形面積計算相關的問題解決。簡易方程:用方程解加減計算問題;乘除計算問題,稍複雜的方程及其應用。

教學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演算法的意識和能力。利用方格紙和割補、拼擺等方法,探索並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認識簡單的組合圖形,會把組合圖形分解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並計算出它的面積。理解中位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學會求中位數的方法。

五年級(下冊)

分數加減法:簡單的'一兩步分數加減問題解決。

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關於稜長計算的問題解決;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的問題解決;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容積)計算的問題解決。

教學目標:會解決有關分數加、減法的簡單實際問題。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理解眾數的意義,會求一組資料的眾數,並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經歷從實際生

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六年級(上冊)

分數乘法解決問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解決。

分數除法解決問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已知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求這個數的問題解決(用方程解)。

比的應用:應用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問題解決(按比例分配)。

百分數解決問題:求百分率、折扣、稅款、利率等的問題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比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數是多少。

圓:關於圓的周長和麵積計算的問題解決

教學目標:會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會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與面積。理解折扣、納稅、利息的含義,知道它們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會進行這方面的簡單計算。在理解、分析數量關係的基礎上,使學生能正確地解答有關百分數的問題。

六年級(下冊)

圓柱和圓錐:關於圓柱的表面積、體積計算的問題;關於圓錐的體積計算的問題解決。

比例應用:用比例解決問題(正、反比例問題解決)。

比例尺:關於比例尺的問題解決(求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二)初步總結了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學生面對一個具體的問題情境,要通過一系列步驟才能系統地解決問題,得出答案。但是民族山區的數學教師受傳統教育方式及地域環境的影響,教育思想、觀念相對落後,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簡單的解決問題不紮實,簡單的數量關係不重視;在解決問題教學中不注重題目的基本結構、基本數量關係;只重視利用生活經驗解題;不注重基本的解題方法。從近幾年來各年級期末檢測試卷中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解答中反映出學生思維的系統性較弱,思維不夠全面,列綜合算式解答的能力較差。所以數學教師應該把學生的解決問題看成一個過程,讓他們以一種邏輯的、有序的方式組織自己的行為。通過一年來對的課題研究,初步總結了解決問題一般經歷的四個步驟:

1、理解問題

解決問題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思考他們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這是學生解決問題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學生不明確他們要做什麼,下面的步驟也不可能做好。這一步,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重新表述問題,解釋這個問題要他們做什麼;也可以讓他們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傾聽其他人的想法。

2、選擇計劃

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二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學生必須決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學生需要確定一個解題的計劃或策略。在這個階段進行討論能幫助學生確定或選擇合適問題解決的策略。

3、實踐、優化計劃

在這一步,學生要對討論的方法進行實踐,比較,優化。有時,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同學們提出的幾種策略並沒能解決問題,或者無法操作,這時應嘗試放棄或改進,最終得到最理想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4、反思做法

一旦問題解決了,就應該讓學生做下來,反思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做了什麼,是怎麼做的。教師可以讓學生評價在活動中自己的表現;說一說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在活動中如何與他人合作,評價夥伴們學得怎麼樣;最後自己有哪些收穫這一步能讓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系統化的整理,揚長避短。

最後,教師要引導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按照這一過程有條理地、靈活地運用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成為有效的問題解決者。

(三)初步總結出了幾種國小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

1、畫圖的策略。

把畫圖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是由學生的年齡特徵及認知水平決定的,他們對符號、運算性質的推理可能會存在一些困難,如果適時的讓孩子們自己在紙上塗一塗、畫一畫,可以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認為,畫圖應該是孩子們掌握的一種基本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什麼說畫圖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較直觀,通過畫圖能夠把一些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把一些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常用的畫圖的方法有:線段圖;平面圖;示意圖;實物圖。

2、列表的策略。

列表的策略,有時候我們也叫列舉資訊的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我們將問題的條件資訊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舉出來,往往能對錶徵問題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對比分析策略

對比分析也叫比較分析,通常是把兩個(或更多)相互聯絡的事、物等進行比較,以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做出正確的判斷或評價。在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在做混合運算題時,不善於觀察題中運算子號和數字的特徵,不注意獲取、收集數學資訊,就急於動筆計算;而對於一些能採用簡便方法計算的題目,學生找不到切入點,又不知怎樣簡算。此時,教師就可以採用對比分析策略。寫出對比式,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異同,讓學生自己發現簡便演算法,按照一看(看題中運算子號和數字的特徵)、二想(想採用什麼方法計算)、三算(動筆計算)、四驗(每算完一步及時檢驗)的步驟進行運算。

例如:簡算“125×32×25”,學生初看這道題時,難以找到簡捷的途徑。為此,可以出示“125×(8×4)×25”一題,與上題進行對比,學生經過兩題的對比,就知道例題該如何簡便計算。

又如:簡算“25×96,35×67+35×32+35”兩題,可分別與“25×(100-4)、35×67+35×32+35×1”進行比較,從而運用對比分析策略,順利解決數學問題並掌握運算技巧。

4、由此求彼策略

由此求彼是指在解決某一個問題的過程當中,當你從正面進行思考遇到了阻礙,碰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換個思路從相反的方向,由求此問題變換成先求彼問題,以便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5、設數計算策略

設數計算是指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數字化。有些數學問題比較抽象,若按常規方法去分析、解答,則很難求解。如能突破常規,先將題中的某些條件設為具體資料(所設資料要便於計算)或簡單例項,便可從中發現解題規律,使複雜問題簡單化。

例如:已知甲校學生數是乙校學生數的40%,甲校女生數是甲校學生數的30%,乙校男生數是乙校學生數的42%,那麼兩校女生數佔兩校學生總數的百分之幾?

此題中所給條件比較抽象,不利於思考解答。若設乙校有學生人數1200人(也可為其它數),則甲校學生人數為1200×40%=480(人),女生人數為480×30%=144(人);乙校女生人數為1200×(1-42%)=696(人);那麼兩校女生人數佔兩校總人數的(144+696)÷(1200+480)=50%。

又如:甲、乙、丙三人稱體重,甲最輕,丙最重,乙和丙差不多。那麼,他們三人的平均體重應該在()。a、甲和乙之間b、乙和丙之間假設:甲=1、乙=8、丙=9,

(1+8+9)÷3=6。6在甲和乙之間,所以填a。

6、等效轉換策略

等效轉換就是在保證最終效果相同的情況下,用較為簡便的事件或條件將原事件或條件代替轉化來考慮問題。有的數學問題從正面入手,可能很繁難,但只要換一個角度,從側面或反面入手去思維,就會使條件和問題變得明朗,有利於同學們理解和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達到順利解決數學問題之目的。

例如:一根圓柱形鋼材長3米,垂直於側面把它平均切成三段後,表面積比原來增加了12.56平方釐米,那麼等分後每段鋼材的體積是多少?

這道題中“把它平均切成三段後,表面積比原來增加了12.56平方釐米”這一條件,換句話說就是:“圓鋼的4個相等圓的橫截面面積共12.56平方釐米”。那麼等分後每段鋼材的體積為12.56÷4×100=314(立方厘米)。

適當的等效轉換,可使新題不新、難題不難、抽象的變得具體、繁瑣的變得簡單、敘述複雜的顯得條理清楚。不但能開拓解題思路,而且能培養從不同角度進行審題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模擬操作策略。

模擬操作是通過探索性的動手操作活動,來模擬問題情境,從而獲得問題解決的一種策略。學生是通過自己探索的過程,將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一個已知的問題來進行推導性的研究。通過這種開發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訓練,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問題的解決,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一列火車身長是100米,要經過一座橋。這個橋長1550米。這列火車是以每秒15米的速度前進,那麼通過這個橋需要多長時間?

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容易用1550除以15。問題出來後,老師沒有必要立刻作出評價,而應該讓學生們自己想想看。可以讓學生拿出鉛筆盒當做橋,拿出短短的鉛筆當做火車,自己模擬火車過橋。通過反覆演示,學生就會明白,應該把1550的橋長加上車身之長作為路程然後除以速度才是過橋的時間。通過模

擬,把一些源於生活的東西具體化了,把這種不清晰的數量關係,把它很直觀地表現出來,這個題就解決了。

事實上,當一個數學問題呈現在面前時,其思維的觸鬚是多端的。以上所述的七種問題解決的策略只是平時常用的導引途徑,為了能夠更有效地提高數學問題解決的能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數學問題解決的實踐中注意不斷思索探求、逐步積累解題經驗,以掌握更多、更具體的解題方法和思維策略。

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清楚的是,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應該基於這樣一個總的指導思想,那就是,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展示屬於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題策略的機會,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解釋和評價他們自己的思維結果的權利。當解決問題成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學生能夠在班級中調查、探索、推理和交流日常的問題解決,並能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時候,他們就會成長為自信而成功的問題解決者。

(四)課題研究促進了學生和教師的成長

1、有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很精闢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但是有專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較研究中曾說:“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成沒問題,全懂了,所以中國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在課題實施之前,課題組對全鄉3-6年級數學學習情況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其中有兩個兩個問題是:你在課堂上或生活中給別人提出過數學問題嗎?當你面對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時,你會想到學過的數學知識嗎?解決過的數學問題嗎?

調查結果表明,有85%以上的同學不會主動向別人提出數學問題,也沒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意識和經歷,他們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通過一年的課題研究與實踐,組織學生在校內外收集的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等活

動。課題組成員王曉奇老師在教學《統計》這一研討課中,是通過引導學生現場收集有關資料,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這就促進學生主動的去觀察生活,從中提出數學問題,並自覺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本節課被推薦參加20xx年5月縣教育局教科所組織六年級數學複習課課堂教學競賽,競賽中也得到了專家評委組一致好評。這堂課也是本課題研究實踐課的精品課堂。

2、有利於學生的主動發展,促進思維的發展。

課堂教學的目的,絕不是要消除差異性,而是為了給每個同學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條件,促使他們更好地發展。“問題解決”給學生提供了依據各異的數學現實,能充分調動各自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運用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通過本課題的實施,讓數學教師們認識到:雖然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同,思維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師能創設好平臺,做到生生參與,親身經歷探索發現問題解決的過程,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才是數學教學的目的和意義。

3、通過課題研究,使教師成了稱職的引導者

傳統的國小數學教學是“應試教育式”,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即根據不同的問題,教師一開始就像一隻“領頭雁”,教師“講”,學生“聽”,以這樣單一地方式來傳遞問題的答案。通過課題的實施我們積極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我們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真正的引導者。在課堂上,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就放手給學生,遇到難處,教師慢慢學會了合理、適當地點撥、引導,不再以教代學;學生針對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獨特觀點時,教師們也養成了熱情傾聽,適時點撥、評析的教學風格,時時刻刻注意尊重自己的合作者,即使是與自己的觀點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即使學生的觀點實在不可取,

教師也是委婉地否定,時刻注意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與教師之間在互幫互助的課堂教學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關係,教師不再是最後結果的定奪者。

4、通過課題研究,提高了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提高

“教學相長”學生由於問題解決的能力逐步加強,各方面都得到了發展,教師也感受到學生享受體驗的數學課堂教學往往要比那些單向灌輸的課堂更難以駕馭,就要不斷地學習,使自己的教學適應現在的課堂,這樣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就會從學生學習需要出發,以促進學生“怎樣有效地學”為主要思考座標,重點解決學生“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採用什麼方式學”等問題為主要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帶著一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去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久而久之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就不斷地在提高,教學過程也不斷地得到優化。

(五)研究的主要物化成果

1、《調查分析報告》

2、《學習心得體會》

3、《問題梳理》

4、《教學實踐課、教學研討課教學設計》

5、《教研論文選萃》

6、研究活動掠影

7、研究活動記錄

8、《中期階段性總結報告》

9、獲獎證書影印件

10、《結題報告》

八、研究反思

1、受地域環境及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再加之課題組成員分散,在教學預設和應用方面的研究和管理還不夠深入細緻,課題組對教學實踐課的指導還不夠,這也制約“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2、課題研究組成員理論學習還不夠深入,部分教師的教學思想、意識仍滯後,制約著課題研究總體水平的提高。

3、在研究過程中,由於受學校經費不寬裕的限制,不能使大部分的數學教師參與到高層次的專業引領培訓,對數學教師群體專業素養的提升和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程序都起著制約的作用,這也影響“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總之,我們在對《民族山區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研究》這一課題一年的研究過程中,每一次實踐,對一個問題就有了一種詮釋,有嘗試成功的喜悅,但也有很多的困惑和無奈,面對學生多元的生活環境和價值取向及社會環境等眾多因素,給我們數學教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在民族山區國小數學解決問題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中探索出一種既科學、又高效,更人性化的數學教學方式方法,使更多的教師消除職業倦怠,願意自主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使我們的教學由低效走向有效,走向高效,讓我們民族山區的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發揮民族區域特色,真正構建和諧校園、構建更和諧的師生關係,進行人文化教育,讓學生能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快樂、健康的成長。一年的研究,這可以說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是本課題研究的良好開端。在以後的研究中,我們將結合各完小的實際情況,把此課題再細化成若干個子課題,細化到每個年級的某個內容,繼續探索,更深層次的研究,進一步的推動我鄉數學教師群體的專業化發展,提高民族山區的數學教育教學水平。

【主要參考篇目】:

1、著作《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劉兼、孫曉天主編

2、論文《教學應重視創設問題情景》國小數學教育20xx、1、2合刊沈曉東

3、論文《數學問題解決的學習》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李光樹

4、著作《兒童學習心理與國小數學教學》江蘇教育出版社張興華編著

5、著作《國小數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

6、著作《國小數學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王秀玲劉堤仿主編20xx年9月出版

7、論文《基於真實任務的數學問題解決》徐兆洋20xx年4月

8、論文《論數學問題解決的生態模式》龐麗娟

9、著作《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施良方20xx年

10、著作《走進新課程》朱慕菊20xx年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3

一、對比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我認為正確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學的關鍵,因為基本理念是教學的導航。例如,原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修訂後的標準: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兩者都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但後者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思想教育。這就更加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靈活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不同的發展。

二、匯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裡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觀給學生。如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例如“教學分數基本性質”時藉助錄音機講了一個生活中的故事:“我去超市買了三瓶可口可樂,我喝了一瓶的,孩子喝了一瓶的,侄子喝了一瓶的,請同學們猜一猜,我三個誰喝的多?通過類似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無形當中產生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三、注意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絡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靈活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思考問題,養成應用數學的習慣。

1.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學生參與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中,這樣做不僅鞏固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又能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體驗數學的實踐性。例如,在教學:“你喜歡什麼電視節目?”的實踐活動課中,事先真正讓學生了解周圍的人們都喜歡什麼節目,初步讓學生體會到收集,整理資訊方式,瞭解某些具有傾向性的現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歡體育節目,學生比家長更喜歡挑戰800等。通過這樣的活動,提高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在資料整理中,獲得了更多的資訊,同時,班內回報交流過程,也是數學交流提高過程。

2.與生活問題相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學中,教學應該努力發掘出有價值的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數學練習要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使學生學用結合。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後,我要學生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然後利用所學的知識,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通過學生具體搜尋資訊,並多資訊加以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有利於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消化。

3.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課外活動對於知識的掌握,理解和熟練應用起著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識只有親身體驗,才會理解深刻,運用自如。所以要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還要加強課外活動。例如:教學“步測和目測”後,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到操場測量一下,體驗步測和目測。這樣做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味到了解決問題的一種享受。

實踐證明,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教師要積極的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於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並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4

教師職業註定就是要終身學習的。這些天陸陸續續翻看了《新課標》,也在網上看了一些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使我受益匪淺。《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學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情感、想象、領悟等多方面的發展,我們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制約了兒童的嘴巴、雙手、頭腦,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學生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童心和靈性,缺乏生命活力。那麼,面對新的課程改革的挑戰,如何能讓我們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真正的活起來呢?

一、使學生能成為課堂的主人,去體驗數學、“玩”好數學。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玩”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經歷數學。學生有了興趣,就會激發求知慾,形成積極的情緒,在數學中我們不斷創設與學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喚起學習熱情,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真好奇”!從而產生“我也想玩一玩、試一試!”的心理。這樣的課堂教學,除了知識的傳遞,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維的碰撞,使學生能萌發出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玩”好數學的願望,從而更加樂意去學習數學,在數學世界裡翱翔。

二、增強學生自信、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參與能力。

教師的教學任務要靠教學過程來完成,實現短時、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學效果,關鍵是要優化教學過程,要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優化的教學效果。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必須正確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以教導學、以教促學的新局面。

1、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人人都要動腦、動口、動手。需要教師們轉變教學思想,擺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還給學生主人地位,充分發揚教學民主,處理師生之間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多給學生創造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像有些教學內容只要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抓住知識的生長點,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交流發現問題,自己探求規律歸納方法就能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們感悟到新舊知識間的關係,滲透了思想教育,達到了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

2、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規律,悟出道理,得出結論。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去探求知識的過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之上,讓學生通過對新知識的探求——概括——應用去發現、掌握規律。這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能力的過程。比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這一課,首先通過動手實踐摸一摸、描一描讓學生體會周長是求各邊長度的總和,然後啟發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從長方形的特徵入手找尋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許多演算法,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抓住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運用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口述過程、直觀演示等教學手段,達到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目的。總之,要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去探求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發揚民主、強化訓練意識,多一些引導、點拔,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規律。

三、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讓學生能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教師都知道,對國小生來說,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的習慣是很重要的,根據《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國小數學教學活動的教學,對學習新課程的學生,首先要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這裡,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導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出問題,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樂於與人合作等內在的學習品質和能力。作為老師還要明確,學生這些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學法中,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對學生過早的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學生當成加工廠的“機器”,而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讓學生學會討論、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分享,這些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為學生今後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

四、生活中充滿數學,讓學生體驗數學之樂。

實踐表明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數學問題提煉出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滿數學。平時能讓學生把身邊的例項融入到數學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數學課堂大起來,超市的價格標籤,銀行的利率,校園面積的估計及食堂菜譜的調查統計表等等,都可以成為學習數學的源素材,這樣的學習無疑是極大的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數學問題迴歸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對國小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要教學完《相遇問題》例題後,教師問:“現實生活中只有例題這一種情況嗎?”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後,教師可讓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重新編成應用題,自己探究解決;又如《元、角、分》教學中,開展模擬購物活動,給你10元錢最多可以買幾樣文具?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既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的國小數學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遞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學習”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使我們的課堂越加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難道這不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課堂魅力嗎?

國小新課標的心得體會15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覺得數學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計算、數字,從思想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了。例如教學“因數與倍數”時,給每一位同學都編了一個號,然後根據因數與倍數的特點組織遊戲,大家很快就掌握了。同學們學習興趣非常濃,上課發言也非常積極。

我班有一批學困生,他們的學習習慣非常差,如:好動、淘氣、惡作劇等。應培養他們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

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習慣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三、培養他們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實際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教師除了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與生活聯絡外,還要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數學,記下身邊的數學.

四、培養他們認真書寫的習慣

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準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書寫美觀、工整是學生的基本功。做數學作業一般要求學生書寫格式規範,阿拉伯數字和符號的書寫也要規範。對於作業的書寫情況,教師要經常講評,要以典型示範,以表揚為主。應要求小組同學共同督促,使學生認真地完成作業。

雖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於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並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紮根、結果。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通過這些天的學習,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會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掩卷沉思,這次再學習讓我真正懂得了為什麼要進行新課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