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4.62K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

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1

統計與概率在國小階段包括“資料分類”、“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表達”和“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三個主題。在核心素養中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資料意識”。這是國小數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每一冊的教材中所佔比重較少,內容較分散。“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就需要在平時的課堂上不斷滲透,在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中逐步培養。在學習了新課標的“課程目標”這一部分後,對於“統計與概率”部分有了一些感悟。

一、在現實情境中養成數學眼光

數學眼光的表現之一為“養成從數學角度觀察現實世界的意識與習慣”。而統計就是要基於現實世界,學生必須經歷真實的調查研究、收集資料的過程,才能得到有意義的分析。正如史寧中教授所說: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首先要產生對資料的親切感。

以曾經聽過的《資料背後的祕密》一課為例,老師先呈現了6個不同的年齡段,讓學生選擇“誰是火鍋店的主力軍”,學生憑藉自己的直覺和經驗做出了選擇後,教師用一個課前的調查視訊真實地呈現了資料收集的過程。讓學生了解人數、時間、地點都會對統計的資料造成影響。在資料面前,我們不要急著分析資料,而是要先用數學的眼光想一想資料的來源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有分析解決問題的意義,逐步理解資料的隨機性。

在教學中,我們要從低段開始就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面對雜亂無章的資料,首先想到“資料的分類”,這是統計的基礎,也是培養資料意識的第一步,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資料。

二、在資料分析中培養數學思維

資料中蘊含著資訊,因此資料分析是統計的關鍵。而學生要對資料進行準確的分析,首先要投入到資料分析的全過程中去。

在上述課例中,教師先呈現了兩家火鍋店的相關素材,包括商品的價格、好評率,綜合評分以及每日到店消費人數,學生通過對已知資料的分析得出初步結論:A店價格更高;A店好評率更高;A店綜合評價更高;A店人數更多。接著教師在其中一個素材中增加了數學資訊,讓學生的分析發生了大反轉。有了這樣的經驗後,學生就會開始質疑眼前的資料,產生更多的思考,是不是資料的背後還會有“隱藏資訊”影響資料的結果呢?有了這樣的思考,學生開始對另外三個素材進行再加工,通過問題“你能讓結論大反轉嗎”進行了一次頭腦風暴。

在以往的統計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在計算以及簡單地描述資料的多少,而很少有真正的分析。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改變了以往過於強調知識性的統計局面,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分析資料,還要在資料分析中學會思考,發現數據背後的祕密,“發展質疑問難的批判性思維”。

三、在開放性問題中發展數學語言

數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描述與交流現實世界的表達方式,通過數學的語言可以將數學與生活聯絡在一起。數學語言可分為抽象性數學語言和直觀性數學語言,包括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三類。新課標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提出了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而數學語言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資料意識”,讓學生“能夠感悟資料的意義與價值,有意識地使用真實資料表達、解釋和分析現實世界中的不確定現象”。

在統計的問題中,最常見的是根據資訊繪製圖標,或者根據圖示分析解決問題。這需要將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三者進行轉化融合,那麼如何在教學中培養數學語言呢?我們經常遇到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從統計圖中可以瞭解哪些資訊,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對於上述資料,你有什麼看法?”等,由於這樣的問題答案不固定,很容易在教學中被忽視。有些學生對資料不敏感,只能說一些和題目無關的話,而大部分學生的回答大同小異,往往指向“XX更好,更喜歡XX”等這一類的回答。其實這是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一個契機。例如在上述課例中,學生根據4張統計圖表的資料一開始只能說出哪個店更好這樣的判斷,而當增加資訊發生反轉後,學生能提出更高層次的看法,如在好評率中關注到“單位1”的不同會對百分數造成影響,在計算平均數中極端資料的干擾,通過這樣的分析,再讓學生表達對兩家火鍋店的看法,學生所呈現的答案會更豐富,更數學化。

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2

為了提高國小教師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時應該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準確把握教學重點點,精心組織數學活動,實施有效評價策略,提高數學課堂魅力,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下面結合自己高效課堂理論學習與教學實際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柴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創設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情趣,點燃探索的慾望,自然而然就會促使學生帶著問題樂意、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關注生活經驗,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國小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教學中能否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三、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新課程強調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常常對之作出片面的理解,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實質,導致了探究性學習的淺層化、庸俗化和形式化。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變革”,合理組織課堂教學結構,使各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空間組合方式更趨於合理和完善。

四、講究評價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首先,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兼顧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採用激勵性評價,呵護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和信心。

其次,評價時要注意評價方式多樣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方式應當多樣化,可以將考試、課題活動、撰寫論文、小組活動、自我評價及日常觀察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科學為合理的評價機制。”

再次,評價要有針對性。教師要根據該堂課的教學任務確定評價的主要範圍,如計算為主的課,要著重放在對學生的計算評價活動上;以練習為主的課,要著重放在學生的練習效果上。要注意評價的實效性,教師對學生活動的評價要簡練、明確、到位,使評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防止評價的形式主義。

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3

在這次聽名師培訓中,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老師,我深知自己在數學教學上是幼稚且不成熟的,教學工作中還有很多不足,但通過這些日子的學習,我堅信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一定能取得更大的進步。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數學理念的提升

雖然從事教育工作已久,但面對當今的形式,時代要求我們不斷進步,吸取營養,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能夠有突飛猛進的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在這次學習中老師為我們總結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這讓我在數學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集合思想、對應思想、符號化思想、化歸思想、類比思想、分類思想、統計思想、極限思想和模型化思想這麼多數學教學思想方法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是複雜和實效的。我正是缺少了這樣的一些理論基礎,使得在實際教學中缺乏高度和深度。老師關於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係論述非常貼近我們的實際教學,這也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尤其是公開教學中面臨的最為頭疼的環節。除了老師自身要具備較高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外,更要汲取豐富理念,這樣才能真正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

二、教學行為的轉變

對於每位老師都要面臨的備課和上課任務,在這次培訓中我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日常工作中面對龐大的班級學生數,面對堆積如山的要批改的作業,再加上那麼些個後進生,老師已經忙得不可開交,談何每天細心備課,認真鑽研教材,尤其是像我這樣缺乏經驗的年輕老師,日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內心來說實在讓人堪憂。老師的講解為我們在這些方面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可借鑑的方法。空談理論不切實際,屏棄理論也不合邏輯。我們應理論結合實際,在日常工作中根據自身工作量在學期初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標,如細緻備多少節課,進行多少節課堂教學研究等。簡而言之,就是有選擇性地進行教學研究,保證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謂:量不在多,貴在精。我想這樣一種教學行為的轉變,才能真正意義上運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才能讓學生獲得更為有效的教學。

三、教研方法的更新

一直以來,校公開課的開展一直是我們進行教學教研的重要方法。通過汪主任的一席話和幾位老師的說課演示,不僅讓我對如何說課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也讓我認識到在日常教學教研中思想和方法的轉變需求。我們應與時俱進,在開展學校公開教學評比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有選擇性地加強課後說課及互相評課的實踐練習,更為深入地做好教研方法的更新,也為我們展開更有效的教學打好基礎。

經過這次我認識到每一位老師都應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觀者,做一個課改的積極實施者。經過學習,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有不斷的提升。我想只有經過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新課程改革之花才會開得更加燦爛,中華民族才會永立世界民族之林。我願在這快樂而無止境的探索中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4

本次培訓安排了四位專家名師給我們做了精彩的講座。各位專家的講座,闡述了他們對學生以及國小數學教學的獨特見解,對新課程的各種看法,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探討,並向我們介紹了比較前沿的教育理論知識。這次培訓,除了理論知識以外,還為我們安排了兩節數學示範課。兩位老師精湛的教學技藝和嫻熟自如的教學手段,尤其是不拘泥於教材的教學內容而有自己的創新,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只有認真鑽研,活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才能讓課堂豐富多彩。

通過培訓學習,我首先是更新了觀念:對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它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通過學習,從“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的對話交流,是努力擺脫“已成的我”,為不斷獲得新生的過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他將教師角色定位於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於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變革”。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南海實驗學校蘇明傑老師的《圓的認識》一課。“知所以,更要知其之所以然”,蘇老師在教授時從點到線,由線到圖形,更是引古人的話“圓,一中同長也”,以及“大方無隅”,給“圓是怎麼樣的圖形?”完美的定義。學生在整堂課上思維活躍,跟著蘇老師的思路步步深入,一點點不自覺地就掌握了圓的初步認識。在課堂上,蘇老師更是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摸索半徑與直徑的關係,如何找一個圓的圓心等等,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生生互動等不同形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蘇老師只是在課堂上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將自己的引導地位體現地淋漓盡致。同樣幹練、簡潔的語言則體現了數學學科的嚴謹性。

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5

隨著4月下旬新數學課程標準的正式落地,尺規作圖作為國小數學新成員,它的教育價值與教學理念激起我們一線教師持續而深入地思考:尺規作圖的數學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提前到了國小階段?尺規作圖“新”在哪裡?有什麼新要求?與原來的畫圖內容有什麼一致性和遷移性?

尺規作圖是我們國小階段未曾過多涉及的新領域,顧名思義,尺是無刻度的直尺,規是圓規,利用無刻度的直尺和圓規進行有限次的作圖。重視尺規作圖,在不斷的思考、操作、反思中,學生學習瞭如何想事,如何做事,引導學生在做中學,思中學,創中學,從而培養了幾何直觀、推理意識、創新意識的發展。

下面我以最近和任教班級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三邊關係”一課為例,談談尺規作圖在本節課中的教育價值。

一、在尺規作圖中想象

我原來一直以為尺規作圖是國中二年級學生掌握的技能,在國小階段,學生用直尺量取長度,再到六年級學習用圓規畫圓。然而當在觀摩北京實驗二小的三節課時,我看到尺規在四年級孩子手中的靈活運用,才恍覺不是孩子不會而是我們從沒有提供這樣的學習活動給他們。史寧中教授也說,直尺可以畫直線,圓規可以確定長度,還可以得到兩個確定長度線段的交點。當學生用尺規去嘗試作圖時,他們在思考、在想象、在操作、在反思、在創造,尺規作圖不僅僅是孩子數學學習的工具,而是發展數學思維,培養直觀想象的一把鑰匙。

二、在尺規作圖中創造

“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是一節探究型課型,要更多關注學生理性探究的過程。教材藉助實驗材料——小棒,呈現了三根小棒的四個組合,探究圍成三角形的可行性,通過實驗,學生能夠初步發現有兩組能圍成三角形,有兩組無論怎麼擺也圍不成三角形,但此時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的瞭解還是浮於表象、比較片面的,尤其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得出是困難的。對比北師大版和蘇教版的教材,提供的學習情境也基本相同,直接給有資料的材料,讓學生動手搭一搭,減少了非必要因素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但反過來說固定的材料對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也造成了限制。結合新課標中課程內容中的例項32,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用直尺和圓規作三角形,直觀感受三角形的性質,通過給定的兩條沒有資料的線段a和b,想象線段c的長度範圍,用直尺和圓規進行嘗試和建構,經歷“夠不著”、“重合了”的試錯過程,在操作中逆向猜想和驗證,幫助學生更好的觸控“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結論。

三、在尺規作圖中推理

學生推理意識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甚至有些迂迴和曲折,需要學生獲取知識、探出規律、總結方法,要求教師不斷提供推理的平臺,發展學生的思維。“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是一個事實性的結論,而推理的存在就是為了證明結論的成立,一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時很容易忽略過程追求結果,另一方面學生的推理過程往往是內隱的,為了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尺規作圖在本節課中為推理過程的外顯化和視覺化搭建了牢固的腳手架。在三角形第三邊線段c的確定活動中,把“圍成”與“圍不成”的資料在表格中一一記錄,並用“畫弧”圖示的方法直觀清晰地呈現操作結果,然後通過觀察比較,互相交流,進行資料的分析,最終驗證結論。學生用語言、用圖示描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學生思維外化,便於教師對學生推理過程的規範和推理意識的形成。

另一方面,“三角形三邊關係”這一課在本冊學習過後,國小階段沒有相關後續的內容了,因此相比結論的得出和記憶,背後的推理意識和幾何直觀的數學素養的培養更為有價值。經驗是個性化的產物,它看不見摸不著,但經驗的積累必然離不開個體的親身經歷,通過觀察、猜想、實驗、驗證的方式經歷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用合情推理進行大膽的推測發現結論,用演繹推理進行結論的證明,完成整個推理過程,感悟數學學習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助理推理意識的形成。

正如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張丹老師所說的:“如果給學生可想象的空間,可操作的東西,可交流的環境,這種精彩是可預約的。”我們平時教學就要多給學生機會,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更開放的環境,這樣才能更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以尺規作圖為手段,讓學生獲取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比技能更重要的是過程,只有學生充分經歷、嘗試探索,才能讓“尺規作圖”成為學生想象、創造、推理的沃土,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備課時要多挖掘探索知識本質,教學時要想辦法滲透數學思想,這就需要不斷的學習、思考、嘗試、反思、再調整。

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6

最近我有幸參加了新課程標準的學習,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一、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國小階段,學生將學習萬以內的數,簡單的分數和小數、常見的量,體會數和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探索並理解簡單的數量關係。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髮覺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學生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觀察每一幅插圖,充分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讓學生在領會理解的基礎上充分地說,可以單獨說、同桌說、集體說,讓學生在充分的看說基礎上培養數感。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國小生年齡小,閱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察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蘊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著,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從而認識簡單的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簡單的幾何現象,進行簡單的測量,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讓學生在做中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努力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自主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現和創造。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新課標的再次學習,我體會到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7

讀了20xx版新課程標準,我受益匪淺,更加了解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的變革。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

本次研讀活動,我重點讀了“數與代數”(第三學段)的內容。此次課標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四個階段,“六三”學制1~2年級為第一學段,3~4年級為第二學段,5~6年級為第三學段,7~9年級為第四學段,這與之前的三階段不同。這體現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與發展性,更加符合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在“數與代數”領域,國小三個階段的主題由原來的“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探索規律”“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個整合為“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其中“數與運算”主題將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個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組織,體現了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

一、聯絡生活實際,強化核心素養

數學與生活聯絡緊密。通過與生活結合展開教學體驗,有助於增強感受,以推動學生培養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時,應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生活經驗進行對比學習,進而強化核心素養。

在第三學段中,課標新增的能進行簡單的小數、分數四則運算和混合運算,感悟運算的一致性,發展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感悟計數單位,進一步發展數感和符號意識;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關係、性質和規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數的一般性;能運用常見的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能合理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逐步形成模型意識和幾何直觀,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的目標更加準確和完整。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要學習整數、小數、分數等數的概念,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過數學的學習,使學生能將這些數的概念與它們所表示的實際意義建立起聯絡。在新課程標準中,重視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淡化過分“形式化”和記憶的要求,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自主活動,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數學素養,還有助於他們利用頭腦來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因此,有價值的數學更多地體現在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去觀察、認識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引導數學感知,推進感悟提升

在第三學段教學提示中,數與運算的教學,通過整數的運算,感悟整數的性質;通過整數、小數、分數的運算,進一步感悟計數單位在運算中的作用,感悟運算的一致性。在初步認識小數和分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小數和分數的意義,感悟計數單位。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體驗與小數有關的數學文化,理解、描述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進一步提升數感。

例如在講解到小數除法知識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幫助學生掌握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的內在聯絡,像16.9÷0.13=130可以看做事1690÷13=130,以這種方式提升國小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教師還應當採取正確的課堂教學方法,將數學計算問題與現實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絡,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數學計算學習,全面加強學生對國小數學計算應用問題的理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索,從而提高國小生的計算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感悟整數、分數、小數之間的聯絡。

三、提煉知識模型,深化課堂教學

新課標的總目標中提到要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數學內容是以螺旋型結構排列,知識點之間的聯絡較為密切。在第三學段數量關係的教學中,學生需要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代數思維。用字母表示的教學要設計合理的實際情境,引導學生會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達實際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性質和規律。例如小明原有一些鉛筆,爸爸和媽媽又分別給他買10支,這時他一共有38支,原來小明有幾支。此題用方程來解要先建立解題模型:原來的鉛筆數+新買的鉛筆數=現在的鉛筆數,用字母x表示原來鉛筆的數量進行計算,運用數和字母表達數量關係,通過運算解決問題,形成與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推理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我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絡,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不僅要認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學設計,更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鑽研知識,找準課堂的學習重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並根據所學知識設計出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數學課外作業,讓學生在課外也能及時地鞏固數學知識,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8

本世紀初,我們國家的教育教學改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根本的變化就是課程標準,之前叫做教學大綱,從這個世紀開始,我們稱之為課程標準。課程標準20xx年版頒佈,後來就出了相應的教材,但是20xx年後就出現了一些問題。後來,教育部就責令數學課程標準進行修訂,並且讓我參與修訂工作,並主持修訂工作。從那個時候我才開始關心到中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

經過一些研究,後來我們就決定在課程目標上。在原來的“雙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的經驗。就是說一個學生不僅要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特別是積累數學思維的和做事情的經驗。同時,為了培養創新性人才,在傳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又加上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把傳統的四基拓展到四基,兩能拓展到四能。

前兩個是傳統教育關注的結果目標,而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是過程性目標,這樣的目標的實現是需要學生參與其中的教學活動才可能實現的。比如,只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學會思考,只有自己參與著做事情,才能學會做事。課程內容做了一些變化,在20xx年版課標裡沒有幾何的概念,只說了空間與圖形。後來根據專家們的意見,又把幾何恢復,所以改為圖形與幾何,並且增加了若干的基本事實。

關於幾何的基本事實,這樣幾何的證明,這成為可能。當20xx年版的課標剛頒佈的時候。有幾位數學教研員問我,是不是隻有幾何才能證明,代數沒有證明?

代數的證明很多,為什麼說他們會說代數沒有證明?後來我發現我們20xx版的課標裡,關於幾何給了基本事實代數,代數沒有給基本事實,因此,給人造成代數沒有證明的錯解。所以在20xx年版課標中,代數給出了兩個基本事實,一個是傳遞性,就是a等於b,b等於c,a就等於c。還有一個是等式的基本性質。等式兩邊加減同一個數等式不變。這兩個基本事實可以作為未來代數領域的推導所需要的基本事實。

20xx版課標還把傳統的三大能力(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推廣到了10個或者跟數學有關的8個核心詞。當然,這8個核心詞實際上有些在20xx版實驗稿已經提出來了,就是沒有提的那麼明確而已。這次我們提的更加明確。

事實上,四基是20xx年時候就有了構想,後來他們問我設計最初提出情況,後來我就回憶了一下,找了幾張照片。20xx年的時候提出四基拿不出,所以我當時向教育部請示,是不是請幾位數學家來看一看怎麼樣,向他們請教四基是不是可以?他們當時都認為挺好,特別是數學家們非常贊同基本活動經驗。因為數學家非常清楚,不學的結論是看出來的,不是證出來的。數學及結論的獲取,需要憑藉很多的經驗會想問題,憑藉直覺而直覺的培養是經驗的積累。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學會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9

經過為期一天的國小數學新教材的培訓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對我今後如何踐行課改理念,實現教學最優化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下面就根據我自己這次的培訓學習談點心得體會: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教材也在不斷地整編。新教材編寫特點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精心設計了教材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數學學習與社會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重新研究知識之間的整合;加強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的聯絡;注重學生“學會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倡新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要通過情境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在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得出有關結論。新課程國小數學教材一方面為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發展數學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另一方面又為我們教師指明瞭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

新教材有它的新理念、新方法。我們要把握特點,活用教材。新教材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倡導多樣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活用教材。

數學課程的理念主要體現在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運用新學到的科學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方法,認真學習,刻苦鑽研,靈活運用。結合班級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引領學生貼近生活,走進自然,經歷知識、能力形成的全過程。培養學習興趣,享受學習、享受生活、享受校園生活的快樂。

總之,通過培訓使我受到很大的啟發,給我提供了更為科學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為我們教師提供了寬廣的舞臺,我將努力踐行課標新理念。

國小數學新課標研修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0篇)10

數與代數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是國小數學知識體系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學習其他領域內容的基礎。在國小階段包括“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構成相對系統的知識結構。第一學段是學生進入國小學習的開始,十分關鍵,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認識數與數量的關係,探索數與數量變化規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絡,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從而感受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結合情境,培養數感

第一學段是學生進入國小學習的開始,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形成的活動經驗和生活經驗,他們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我們應遵循本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提供學生熟悉的情境和生動有趣的活動,更好地完成從幼兒園階段到國小階段的學習過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數感的培養是學生後續學習的必備基礎。在教學整數概念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利用具體的實物將抽象的數字內化為自己獨特的數字感悟,建立數字與生活的聯絡。

如在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中學習認識整數時,用奶奶的後院、學習的教室、花園、嬉戲鴿子等生活情境匯入,然後提問:“圖上有4只可愛的小雞,看看還有什麼?”這些情境圖與學生日常接觸的場景相似,很容易就激發了他們的探究興趣。學生邊數,邊用小圓圈等符號表示數,畫出與圖中事物相對應的量。學生能用不同的表達形式表示出圖上不同數量的物體,在操作中掌握看圖數數的方法,感知每個數字具體的量。再讓學生有序地展示圖片中數的順序,引導學生用學具小棒擺出各事物的數量,直觀體會數字是怎樣按順序出現的,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字的有序性。學生利用小棒擺一擺、數一數和相互說一說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深刻理解數的含義,為後期學習更大數字及十進位制做好了準備。

二、數形結合,理解算理

數的運算教學應讓學生感知數的加減運算要在相同數位上進行,體會簡單的推理過程。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操作活動,利用對應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義,感悟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在具體情境中,啟發學生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感悟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在教學活動中,始終關注學生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數學中的概念、規律、性質等,都是運算的依據,而這些又都是抽象的數學知識和低段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是矛盾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選擇直觀的教學手段,讓知識形成一定表象。而數形結合是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的重要途徑。數形結合,有利於學生動手操作,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算理、總結演算法,並在多種演算法中實現最優化。

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11~20各數的認識》時,通過擺小棒,讓學生先數出十根小棒,捆成一捆,理解10個一就是1個十,在將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就是十一,通過形讓學生理解數的含義。後又通過擺小棒和撥計數器的方式讓學生理解11+2=13,13-2=11中計算表示的含義,學生通過直觀的小棒和計數器,經歷了充分理解算理的過程,有效促進了學生對算理的掌握。

三、感悟本質,建立模型

國小階段數學建模過程實際上是讓學生在體驗數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構建起來的。數量關係的教學,需要引導學生髮現數量關係,發現知識的本質,再利用畫圖、實物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表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體會幾何直觀,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讓學生經歷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建立數學模型,培養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學生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和數的運算,合理表達簡單的數量關係,解決簡單的問題。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的道理,解釋計算結果的實際意義,感悟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聯,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識、幾何直觀和應用意識。

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應從生活的角度去設計,從思維的角度構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執行數學模型,實現知識的遷移與內化;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數與代數”,在真實的思維活動中獲得“數感”的發展,感受模型的不同表徵。此外,“數與代數”還需要與學生的數學生活、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需要與數學知識的整體建構結合,需要與學習發展的整體脈絡結合。豐富其問題情境、強調教學多樣、學會把握數學關係、發展符號意識、探究數學規律,才能實現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