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9W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1

一、課題研究需要甘於寂寞、踏實工作、默默奉獻的精神。

課題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內取得成效。它是一個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特別是想要取得一點理論上的突破或者是實踐上的創新,都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幹冥思苦想。在研究本課題過程中,我作為主持者,更是感受深刻。為了能夠把課題做好,我找到了我校的幾位有相當教學經驗的一線老師和我一起做課題,他們在教學中是佼佼者,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也是全身心投入,大家齊心協力,甘於付出,不計得失,最終促使了本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二、精心選題是課題研究的良好開端。

我認為一個好的課題一定要能幫我們解決日常教育教學當中遇到的並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且一定要有實踐的指導意義。同時還要“近”、“小”、“實”。“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貼近學科學習背景。“小”就是切口宜小,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研究,以小見大。“實”就是實在,課題實實在在,研究實實在在,結論實實在在。

我翻閱了大量書籍資料,調查訪問了有關老師,家長,並請教了專家,最終我們選擇了《廬陵文苑,校本科程研究》這一課題,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實實在在的對它進行了多維化的設計研究。該課題以認知理論和終身教育理論為依據,以調查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吉安的歷史人文和白鷺洲的悠久歷史為研究物件,以如何成功地在我校展開校本課程為目標進行研究。依託歷史與社會教材這個載體,積極調整和優化課堂策略,使我們的研究成果漸漸顯現成效。

三、自我管理是課研究有序、紮實進行的必要保障。

以下是我們自我管理的一些小小做法:

1、我們首先成立了課題組,對我們如何進行本課題的研究進行了設計。由於我們的課題是校本課程的研究,所以,我們必然會用到很多的文獻。於是我們分工合作,年輕老師負責在網路上找到相關資料,而有些歷史文獻,就乾脆我自己動手查詢。在過程中,我們有精確的時間安排,確保研究的時間。

2、查閱大量資料文獻,並集中學習了廬陵精神、白鷺洲歷史、白鷺洲歷年成就和課題研究方面的理論內容,使課題組人員更新了觀念,對本課題的認識加深,明確了研究的意義。

3、發動學生一起研究。作為一線老師做課題,而且是與我校有密切關係的課題。我們還注重發動學生一起,我們開展了徵文活動,學生跑白鷺洲校園活動等。

4、每學期初根據自己的教學班級、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等,制定研究計劃,每學期課題組確定一個研究方面,我又把自己的研究內容再進行了進一步分解,每月每星期集中研究其中一點。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2

聽了臨高一小王小女老師的報告,讓我感到教師搞課題研究的重要性。教師搞課題研究,可以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可以提升自己工作的品位。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條途徑。許多名師,像魏書生、李鎮西、竇桂梅等無一不是科研型教師。可以說,課題研究是現代教師的必備素質。

選擇科研課題的方法有很多,教師可抓住“五點”來確立自己的研究課題。

1、抓住困惑點。中國小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每天都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習慣不好,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等,這些問題雖然有不少人進行了研究,但並沒有完全解決。另外,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困惑,比如,近年來盛行“賞識教育”,它適合所有學生嗎?難道教育就不能有批評和適當的“懲罰”嗎?該如何把握度,有的教師根據這樣的疑問提出了“適度懲罰對形成兒童良好行為的效果研究”課題。

2、挖掘閃光點。教師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一般都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如有的教師善於做學習困難學生的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師生關係;有的善於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的在課堂組織教學和管理方面很拿手,課堂秩序很好;有的在班級管理方面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帶出了文明班級,這些都可以形成研究的課題。

3、尋找空白點。別人已經研究的東西,我們再去研究,往往費力不討好。在課題研究中如果獨闢蹊徑,可以在學科與學科之間,學段與學段之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的“邊沿地帶”尋找未解決的問題,確立研究的課題。如:中國小生開展社群服務的途徑和方式的研究,家庭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國小語文教學審美化的研究與實踐,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效果的研究,民辦教育質量監控管理體系的研究等。

4、拓展實踐點。努力學習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教育經驗,借鑑和吸取別人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成敗經驗中提出研究課題;或探討其中的規律,或設計教育實驗,檢驗某種理論與提高教育效果之間有無必然聯絡。例如:南通特級教師李吉林從外語教學中運用情景進行語言訓練中得到啟示,借鑑我國古代文藝理論中的“境界學說”,吸取傳統教學注重讀寫以及近代直觀教學有效因素,探索創造出“國小語文情景教學法”。又如:嘗試教學法,開始在國小數學學科研究。

5、關注最熱點。作為中國小教師,要發現有意義的問題,其前提之一是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較為深入的瞭解,並保持經常的關注。機會總是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對頭腦一片空白的人來說,問題往往與他擦肩而過。要成為研究型教師,就要經常閱讀教育研究方面的報紙、雜誌、經常瀏覽權威學科教育網站,參加一些學術活動,多到名校去參觀學習。這樣,會有助於研究國內外教育理論和關注現實的教育熱點問題。

當今教育的熱點有很多。如:教育的公平問題,教師專業發展問題,教育現代化問題,德育的實效性問題等。

在課題研究中進行反思是教師從教學研究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逐步走向科研的一條自我成長之路。通過“實踐——反思——調整——再實踐”的教學反思,可以促使教師儘快轉變教學理念,不斷積累教學經驗,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而為其快速成長為專家型教師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課題的典型案例中研究與反思對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具有一定的意義。以教研反思促進課題研究,相得益彰兩相長。通過開展組織課例研究反思,使得我們課題組的教師不段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積極尋求好的研究方法,以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3

昨天參加了兩位優秀教師的演講課,我覺得兩位教師講得非常棒,今天上午又來了一堂耳目一新的課堂,由臨高縣第一國小的優秀教師王小女演講的“課題研究的點點滴滴”。

課題研究既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也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活動。作為教師,積極開展小課題研究,本著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原則,開展小課題研究,對於培養我們的研究意識和綜合能力,促進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有非常積極的現實的意義。

小課題研究屬於校本教研的範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困惑,並總結經驗。小課題的特點是小、近、實、真。小就是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類似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科實驗習慣的研究、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研究;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不好高騖遠。

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立足於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著眼於解決問題。在研究過程中,要有領導的支援,積極參加搭建平臺,收集資料,注意與同事間的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尋求專家引領。

研究成果,成果表達方式很多,除了研究報告、論文外,還有教育敘事、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既是研究記錄,也是研究成果。

今天我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把一個問題變成一個課題去研究,不僅需要一種精神,還需要我們要有正確的研究方法,制定好研究的方案,提出研究的步驟,然後認真的及時的去研究,否則,時間長了,我們也就忘了,可能已經沒有研究的動力了,因此,這次的培訓也許是個契機,讓我們的這份熱度能夠持續很久很久......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4

週六上午,新教師起航工程培訓邀請了三位教師為我們講解有關個人課題研究的相關資訊,我也從中獲益匪淺,同時感受到了課題研究的意義和魅力。以下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談我對課題研究培訓的體會。

一、課題研究需要甘於寂寞、踏實工作、默默奉獻的精神。

課題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內取得成效。它是一個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特別是想要取得一點理論上的突破或者是實踐上的創新,都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幹冥思苦想。一些老師認為搞課題研究既苦又累,很難搞出名堂,一些老師為了名利在課題研究中弄需作假,而我認為參與課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甘於寂寞、淡泊名利、默默奉獻,如果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課題研究是很難有所收穫的,更難體會到精神方面的充實與情感上的滿足。

二、精心選題是課題研究的良好開端。

我認為一個好的課題一定要能幫我們解決日常教育教學當中遇到的並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要“近”、“小”、“實”。“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貼近學科學習背景。“小”就是切口宜小,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研究,以小見大。“實”就是實在,課題實實在在,研究實實在在,結論實實在在。

三、善於積累、不斷反思是提升課題研究質量的關鍵

1、積累資料

原始資料如果不及時記錄,到需要時再去追憶、收集,則為時已晚。因此,我非常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都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讓自己的研究留下軌跡。原始資料既是教師課題研究的過程資料,也是將來教育科研活動成果的表達方式。

課題研究開始的時候,我都會在電腦上新建一個此課題過程資料的資料夾,所有與此課題有關的電子資料都署上名稱、日期歸併到這個資料夾中,另外,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例如可以準備一個檔案盒,存放與課題有關的紙質資料、音像資料等。收集各種資料包括學習資料、聽課記錄、研究記錄、訪談記錄、觀察記錄、個案研究、教學案例、教學論文、教學教案、教學日誌、教育隨筆、教育敘事、課例報告、經驗總結以及學生的調查問卷、作業設計、活動資料、學生日誌等。

還可以從網上搜索下載最新資料,學習整理,記錄在資料學習卡,將最有價值的資料保留進檔案盒。

每次聽完課後,及時寫下聽課記錄,並特別關注課堂內外的作業設計,保留所聽課的作業習題紙,並在旁邊附上自己的想法,保留進檔案盒。

每一次參加集體或個人課題研究活動時,都認真做好研究記錄。

每次對學生進行訪談後,認真分析,將訪談記錄和分析結果保留進資料盒。時時刻刻有意識地撰寫相關個案研究、教學案例、教學論文、教學教案、教學日誌、教育隨筆、教育敘事、課例報告等,記錄自己研究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保留電子文擋和紙質資料,同時不忘反思,撰寫經驗總結。

2、不斷反思

“教育反思”是個體對自身教育觀念及行為的認識、監控和調節。在課題研究整個過程中,必須培植“反思”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使課題研究自始至終都保持活力,不偏離研究方向。注重細節反思,在研究過程中,教師要時時反思,處處反思,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傑作”,進行深度思考,留住教育的“記憶”,形成智慧性積累,從而提升課題研究的洞察力。

注重階段反思,課題研究不是短暫的、斷裂的,它是連續的,系統的。我們在反思的時候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進度,按階段進行反思,形成系列反思。例如在中期階段性論證中我們發現,如何處理好“放”與“收”的關係,是我們後期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作業設想-反饋-再設定-再反饋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逐漸把握了歷史與社會創新作業“放”與“收”的關係。

放,要放而有據即在學生分析理解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提供給學生明確的目標和思維導向,否則,學生就會可能誤入歧途,甚至南轅北轍,與要到達的目標背道而馳。放而有度,作業應考慮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認識水平。放而有序,每一課作業內容的設計與安排,都應該是一條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知識鏈。收,要收得及時。估計學生將知識領會得差不多的時候,便及時進行綜合和歸納。收得如果及時,對於那些思維敏捷、理解速度快學生是一種及時的肯定、鼓勵,而對於那些思維較為遲鈍,理解速度慢的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及時的解惑。收得要準確。教師的歸納綜合,要恰如其分地提示知識要點,要高屋建瓴,高度集中地揭示課文有關內容。

放與收實際也是一門藝術,是由知識與方法綜合而成的藝術。它要求教師專業知識要精深,教學方法要合理,才能放得從容,收得瀟灑,從而達到出神入化的地

3、在不斷的反思中取得了突破

首先,建立“作業超市”――讓學生去選擇。

(1)設計豐富多彩的作業。根據學生特長、興趣、愛好、家庭條件的不同設計能讓學生一展所長的作業;

(2)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於先天稟賦以及後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差異。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我們就有必要採取“分層作業”的策略,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層次的作業,摘到屬於他們的“桃子”。其次,允許學生“自產自銷”――讓學生去創造。

再次,促進“合資經營”――讓學生學會合作。

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充分肯定了,有效的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是有限的,教師還要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課外環境。因此,課外作業的主體雖然是學生個人,但同時也提倡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與社群、學生與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來完成。傳統的“獨立完成作業”的觀念將受到挑戰,而合作性作業將成為學生作業的重要理念。

四、教學相長是課題研究的魅力所在。

1、激發學生作業的興趣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餘地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滿足了不同型別、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全體學生各盡其思,各展其能,有效地激發了做作業的興趣,從而提高了作業的質量。

2、為了更好的完成作業,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積極,師生之間的雙邊交流好,課堂氣氛會變得活躍。

3、給學生創造了寬鬆的作業環境,自主權掌握在學生手裡。學生可以標新立異,甚至可以異想天開。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課題的學習與研究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自我發現——自我反思——自我解決”對專業發展的提升作用,也能真切地體驗到“經歷著的研究者”的充實與自在,體會到“撥開雲霧,喜見陽光”的幸福與快樂!

隨著教育的國際化、資訊化,多媒體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就顯得非常必然。而且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大力推動語文課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隨著網路技術的運用,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個性化、情境化、多樣化、綜合化。

一、多媒體使語文課堂具有自主性:

語文課本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由於沒有多媒體的加入,很多知識要靠老師的一張嘴重複多次的講解,學生聽的很被動,學得也很被動,根本談不上自主性,而有了多媒體的加入,學生學習更加主動、獨立,呈現出了一個自主課堂。例如:在上《只有一個地球》這課時,我一開始非常生硬地向學生介紹宇航員在太空中遨遊是,雖然我覺得很有趣,可學生卻是一臉的茫然,於是我想到了多媒體,當同學們看到宇航員在太空中走路、吃飯、睡覺這些有趣的畫面後,他們笑了,我也笑了。因為學生們已經感受到太空生活的有趣了。隨後,同學們主動討論了太空生活如此有趣的原因,還提出了“飛機、小鳥為什麼會飛呢”等許多問題,整個課堂非常活躍。

二、多媒體使語文課堂具有開放性:

開放性的課堂要求向學生經驗開放,向社會開放,教學場所向教室外、學校外開放。這就更離不開多媒體的運用。記得在上《少年閏土》這一課時,由於偏遠農村的孩子對海邊生活比較陌生。於是上課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了大海、海邊的一些貝殼。學生雖然坐在課堂,可他們瞭解了教室、學校以外的東西和知識,使語文課堂不再是封閉式的了。

三:多媒體使語文課堂具有情境性:

讓多媒體的畫面和聲音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直觀性的畫面和富有樂感的音樂結合起來,產生一種情境化的教學氛圍,學生們在這樣的氛圍中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會被這種情境所感染。例如:在上《金色的腳印》這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主人翁和狼關係變得友好後的開心,我分別配合畫面用了兩段音樂。在配樂朗讀它們之間友誼慢慢變好的內容時,同學們被優美的音樂感動了,當讀到他們和好的時候,同學們又被歡快的音樂所感染,而變的十分開心。音樂所創設的情境魅力是無窮的。

總之,多媒體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是受益匪淺。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5

本週一,在二七區大學路第二國小的報告廳,有幸聆聽了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胡遠明主任關於課題研究的一次講座,感觸頗多。除了胡主任專業的講解之外,他幽默風趣,自然灑脫,直來直去的演講風格也讓人印象深刻。

自xxxx年上班以來,關於課題研究的一些講座和報告很少涉及。藉著共同體名班主任工作室學習的機會,讓我有了一次不一樣體會。如果說課題研究有什麼吸引我的地方,說老實話,就是在每個教師晉職之路上,它是一個你必須邁過去的門檻。而且也聽到同事們有關課題立項的一些討論,言外之意似乎是難度較大。有人說課題立項要緊跟當下的教育理念,有人說課題立項要求新,“陳辭濫調”的主題只能是“炮灰”。

但是,在聽了這次講座之後,讓我對課題立項又抱起了“信心”,或者說壓根就不應該對他失去信心,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糾正自己的心態。課題立項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晉級所需的“功利”的地位上,而是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鬍一把利器。否則,這樣的教師只能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進行重複而機械的工作,成了一臺機器,而學生則成了機器裡生產出來的產品。其次,胡主任的講授風格也不一樣。通過胡主任的課件,可以看出他是做了精心的準備。或者說,他是充分察看了“病歷”,直接拿著藥箱來開方子的。首先,胡主任先讓我們從一節錄像課中找出優點和不足,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指出課題的本質--解決問題的過程。接著,結合一些真實的課題案例,他又從課題的內容、格式以及存在的一些問題解釋了這些課題未能成功立項的原因。同時,胡主任以大學路第二國小部分教師課題為例,幫助在場的教師找出這些課題的不足。最後,胡主任和我們一起一道修改課題,讓我們親自體驗瞭如何修改課題,如何立課題。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課題都被人研究過,這是講座過程胡主任幾次提到的一句話。但是他也在提醒著我們課題立項就是在這些已經被研究過的課題中,而且我們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教育經歷重新立課題,而不是背道而馳,一味的求新,忽視課題立項的本質和初衷。

講座從4:30一直持續到將近六點,也早早過了下班時間。但是老師們聽的仍然很認真,我也有種很久沒有聽到肺腑之言的感覺,真的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6

這學期以來我積極投入了學校的課題研究。回顧研究之路,感覺既充實又有實效。“在研究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這是我最大的體會。

一、主動學習,注重過程

課題研究重在過程,這是我校參與課題研究老師的共識。而我更是努力經歷真正的研究過程,體味研究的酸甜苦辣。為了瞭解到最新最切合實際的知識,我經常研讀相關的理論書籍,學習其中的精華理論,追蹤先進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養。積極吸收。通過閱讀,我認識到:教師要客觀地把握學生層次,必須深入地瞭解學生,研究學生,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心理傾向、知識基礎、接受能力進行分層設組。用動態、發展的觀點對待學生,隨時注意學生的發展變化,作必要的層次調整。然後規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各類學生各有所獲,使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區域內得到充分的發展,使每一次學習後都有一種成功感在激勵著自己,在不斷獲取成功和遞進中得到一種輕鬆、愉悅、滿足的心理體驗,激發再次成功的慾望。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二、積極參與,勇於實踐

平時不管多忙多累,我總能認真及時完成課題組佈置的各項研究任務。尤其是針對其中的問題研究,我總是進行深入地學習與思考,力求在實踐摸索中找到答案。學習反思內容也都是我在認真學習相關文章之後的真切感受。在研究中,我發現班上同學基礎差異特別大,我在設計問題時有意識地把它分成A、B、C三層,其中基礎性問題以複習類、基本類的問題,面向暫困生學生;中檔題則面向中等生學生;難度大的問題,通過用比較、分析等思維方法才能解決的問題,面向優等生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課上學習不同的數學。同時,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我也在情感激勵上給予分層對待,當學生作出圓滿的、富有創造性的、有獨到見解的回答時,我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常用“很好”、“真棒”、“好極了”、“很有創見”等言語;對於質量不高的回答則用“好的.”、“嗯”、等詞語來表明還不完全正確,尚有討論的餘地;對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錯誤的,我則投出期待的眼神,說:“你先坐下,聽聽別人的意見,好嗎?”其他同學回答後,再次請前者重複一遍,大家加深印象。這樣做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學大膽地答問,增強了他們主動參與的自信心。另外,完成作業也分層次,不僅體現在量的方面(諸如知識的多少,思維成份的多少等),而且也包含在質的方面(諸如知識的深淺,思維水平的高低等)。從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課題研究就必須是實實在在的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

三、樂於嘗試,重在實效

在研究過程中,學校為教師創設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臺,讓教師享受到成功的樂趣,調動了教師科研的積極性。我們總是積極參加研討活動,利用一切機會和同事們交流,進行思維的碰撞。同時,我更認真備課,不斷嚴格要求自己,試著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上好隨堂課。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我感覺自己在慢慢地成長著,進步著。同時,我也發現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理論知識的匱乏,制約著我研究進一步的深入開展,影響著教育教學效果,同時也時刻提醒著我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以期獲得更大進步。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7

在我們科學組的教研活動中,我們有幸請到了瑞安實驗國小科學教研組長的曾定煥老師為我們進行講座。曾老師特別擅長於撰寫課題和論文,多次獲得省市比賽的獎項,他認真細緻的治學態度讓我很是欽佩。這次聽了他精心準備的講座《淺談教師的小課題研究》,我的感受頗多。

在剛聽到課題時,我的潛意識是裡面的認識是肯定很難,一定是專家級的人物才能去研究。而且肯定過程非常複雜,自己肯定沒時間。但是講座後,我就明白了,教科研沒那麼複雜,相反它還是和呼吸一樣的自然。我們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

其次,做課題還要做小,做的真實。做的小,是因為初學者掌握的研究方法和經驗還是不足的,沒有很大的課題把握能力。那做的真,就更是教學的需要了,做課題要解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對於自己的進步也是大有裨益的。

那要做真實的課題,課題從哪裡來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的課題就是從自己平時教學中來的,產生問題了,那麼就可以看看能不能做個課題去研究它。所以我們平時也要多去紀錄很反思,多去摘記,寫寫讀後感。

寫課題還有很多步驟,但肯定要有需要性,新穎性,可行性,科學性。這些都是一個成功的課題所需要的。對照曾老師給出的具體步驟,我覺得課題也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自己也要試著去嘗試下。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8

4月17日下午,我有幸聆聽了伍海雲教授的《做小課題研究,當大作為的老師》專題講座。我認真地聽著,詳細地記錄筆記。伍海雲教授深入淺出對課題研究作了方方面面的指導講解。聽完講座後,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一、我明確了什麼是“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就是一個以教育教學問題為指向,積聚眾人智慧,產生思維火花的研究平臺。”

二、如何讓課題研究做到實用、有效,而且不會造成教師平常的教學負擔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課題研究的內容與校本教研和日常教學工作結合起來。

三、應找準課題研究的“點“。這是伍海雲教授在講座中給我印象最深,也是給我啟發最大的一句話。伍海雲教授深入剖析我們國小的課題方案,具體的事例,一針見血地指明瞭撰寫課題方案中存在的問題,讓我們引以為鑑,少走彎路,明白了寫好課題方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寫好課題方案。

四、如何做到紮實研究。在這方面,伍海雲教授講了三個方面:1、研究方法的選擇。在於文獻研究,敘事研究,行動研究,實驗研究。2、工作計劃的制定與落實。工作計劃分為實驗計劃,學期工作計劃。一定按照計劃進行。3、各種資料的收集與整理。資料應當體現真實性,典型性,充實性,特色性。要有針對性設計符合本課題研究的相關表格。要有標準性地分類整理材料。

這次課題研究專題講座,意義重大,為我們今後申報課題具有切實的指導意義。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9

忙忙碌碌一年的小課題研究工作就要結束了,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我們收穫過、困惑過、欣喜過、苦惱過。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所有課題組老師在成績面前相互鼓勵,在挫折面前從不氣餒,一年的研究和實踐,使我們得到了很多。

首先,我們堅持歷史單元主題的教學原則,歷史單元主題教學就是從歷史學科的實際出發,根據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使教學按知識系統進行,真正達到高效課堂的要求的主題教學。是從更為寬泛、更為廣闊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與定位的歷史教學。腳踏實地的學習研究,真正的貫徹單元主題教學理論。而新課程歷史教科書的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歷史階段,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在研究課標、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改變以往備課時只著眼於某一節課的思維模式,而從單元組織的角度出發,進行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從而將某一節課的準備納入單元教學的序列之中,從整體上構思單元學習主題的教與學,以單元主題為主線來進行教學設計。在課程上我們大膽嘗試,立足課堂。

其次,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依據新教材主題教學的特點及教育教學因素進行主題單元教學設計,既符合新課程的創新理念,又適應了學生的學習規律,既可以突出歷史重點和主幹知識,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又可以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率,符合新課程理念和教育教學的新趨勢。從教學實踐上看,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他們投入很大的興趣和老師一起進入探討,並且改變了以往教學中上課不用聽看書則可以的不良學習品質,真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還驚奇的發現,學生對單元主題的整合興趣非常大,他們主動進行總結,歸類,將歷史縱向聯絡,達到了歷史的時序性。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改的理論。

通過這個活動,課題組的老師教學態度和風貌也發生了改變,大家積極探索、學習研究,是教師的團隊意識空前加強,聽課、評課共同進步。對老師的個人教學能力、教師素養等各方面都有提高,新的教學理念也開始滲透,開闊了眼界。學生對歷史課也表示出了重視了,歷史教學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新意不斷。雖說以前的教學活動中也有類似的環節,可是沒有做系統的收集和研究,因而沒有這樣強烈感悟。當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付出辛勤的汗水,收穫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我們得到的很多很多……

最後,我們要感謝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室,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西安市未央區教育局教研室,以及西安市東元路學校所給予我們的幫助和支援,還要感謝指導老師的指點,謝謝!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10

我校研究的課題名稱是“農村國小生閱讀習慣與其口語表達能力關係研究”,作為國家課題“閱讀習慣的養成”的子課題,學校領導和參研教師十分重視,從課題組組建到現在,課題負責領導已組織參研教師多次培訓學習。通過培訓學習,我對課題實驗研究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學會自己選題

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就存在於實際的教育教學情境之中,教師要時時關注教育教學情境,尋找具體問題。

1、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問題。我們教師要多和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特長愛好和存在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獲取很多有價值的資訊,這些資訊可以作為課題研究的來源。

2、在反思中提煉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可以為自己提供研究材料的有效途徑,反思每天中自己遇到問題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等。

3、在與教師的交流中解決問題。在教師間的相互交流中,可以發現自己未曾注意的問題,進一步探討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激發自己的研究意識,將有價值的問題作為課題研究的來源。

二、教師素質與課題研究的關係

1、教師的課題研究意識是前提。教師的研究意識越強烈,就越有可能積極參與課題的研究。如果教師缺乏研究意識,就會對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有價值的問題熟視無睹,錯失提升教育教學的認識深度和研究能力的大好時機。當然研究意識並不會憑空而生,除了要有敏銳的問題意識之外,還要真正體驗到課題研究帶來的自身專業發展與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2、教師的教育理論學習是基礎。一個總感到有許多課題需要研究,並能很好地進行研究的教師,往往是教育理論知識較為紮實、不斷更新教育理念的教師。教師有教育理論的指導,則會很快發現問題,並進行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本課題研究應該注意的問題

課題“農村國小生閱讀習慣與其口語表達能力關係研究”,就其名稱分析,我作為一名參研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積累知識,豐富語彙。在口語交際課和語文活動中,培養學生認真傾聽,靈活應對,順暢表達的能力,努力探索口語表達訓練方法、策略,著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11

20xx年11月17日,聽李斬棘老師講了《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從課題研究開始》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

李老師從“為什麼做課題研究?”“做課題研究需要什麼?”“做課題研究基本程式是什麼?”“如何進行課題研究?“這四個方面展開了這次講座。

我認為做課題研究是一線教師理解孩子、深入掌握教育教學方法的有效途徑。但是,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對於課題研究一直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如何去有效的進行課題研究是十分值得我們去學習的。而李斬棘老師就像一場及時雨來到了我們身邊,給了我們最需要的課題研究方法指導,讓我們對以後的課題研究不再迷茫,不再為研究什麼而苦惱。

確實,以前選擇課題研究總覺得新的就是好的,沒有聯絡實際的研究都是泛泛的空談,只有立足於教學工作,平時課堂,結合自己課堂上的活動風格,孩子們養成的遊戲習慣,從小處著手,注意對日常教育現象進行反思,那麼研究的素材自然而然就多了,而且從實際出發,對於研究的各種現象都能仔細觀察、記錄,然後整理變成有用的理論依據。

李老師的講座既廣泛又細緻,廣泛之處引領我們尋找到了課題研究的方向,細緻處讓我們規範了課題研究的基本程式,包括研究程式中的各個環節,如如何表述題目等都一一舉例為我們做了詳細的解說。

感謝李老師的此次講座,讓我們瞭解了課題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實施課題研究的方法!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12

如何展開課題研究,這是一直困擾著我們一線教師的難題。如何確立課題,確立了課題又該如何開展?在講座中李教授向我們介紹了自己探索出的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和基本內容的教學及課題研究總體框架。這個總體框架以“三小”、“三大”的新認識和新實踐為主體內容。“三小”、“三大”即是:把目前的學校教育看成是“國小校”,把學生未來生活的社會看成是他們的“大學校”把現在學生語文學習的課堂看成是“小課堂”,把當地廣闊的農村社會看成是“大課堂”;把學生在校學習的課本看成是“小課本”把他們現在的和未來的社會實踐和生產實踐看成是“大課本”。“國小校”是為了學生以後在“大學校”裡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服務的;“小課堂”是學生進入“大課堂”前的基礎訓練;學生學習“小課本”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能讀懂無字的“大課本”。李教授認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促使學生由“三小”向“三大”過渡,向“三大”方向發展,為當地兩個文明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中國小教育科研課題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是教育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是教育理論文獻中提出的關於教育的理論問題。前者主要體現研究的實踐價值,後者主要體現研究的理論價值,兩類課題都離不開教育的實踐,因而都具有現實意義。教育實踐是教育科研課題的源泉解決教育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是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對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說,更是研究的重點。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我們一線教師研究的主要是微觀領域的問題,主要指教育某一具體方面或者一定範圍內的問題。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這些往往是選題的直接來源。對這類課題又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教育管理研究。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質量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觀點。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管理質量、管理體制、學生管理、師資隊伍管理、後勤管理等方面,其中包含著大量的研究課題。

2、教育理論文獻分析是教育科研課題的重要來源。從現有的教育理論文獻中,從前人構造的教育理論體系中,我們可以尋找並填補其中的空白區,可以繼續他們提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的研究,也可以對前人理論發出懷疑,經過研究提出新的見解和主張,還可以參與學術上的爭鳴、討論。

總之,從實踐中找課題與從理論文獻中選課題,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一個具體課題中往往既有實踐價值,又有理論價值。從實踐中產生的課題如果很值得研究的話,往往都是理論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因而實踐研究所解決的具體實踐問題,往往又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豐富和發展了理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