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7.73K

多年來一直在提及為學生減負的事,“減負”在短時間裡對老師來說,絕對是增負。因為各級領導在減負的同時,又考慮如何減負不減質。就是要求老師捨得花更大精力去鑽研教材,研究教學,以最有效的方法落實好每一項需要落實的知識、技能,以達到減負提質的目標。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心得體會

我曾與同事說過玩笑話:過去資本家為了獲取最大剩餘價值的手段都是:延長勞動時間和提高勞動強度。老師要提高分數,最簡單的方法,也是加班加點的題海戰術。同事接問我說:“那我們也是資本家嘍。”“當然,這不相等。只是有點相似而已。”“別忘了,你自己也是。”“當然,忘不了。我也是。”

但實際上獲取最大的剩餘價值還有別的方法,那就是更新裝置和培訓提高勞動者的技術水平。這一方法就要花消資本家的錢,傷到資本家自身的利益,但這是創造剩餘價值最根本的長效機制。

因為我們是老師,不是資本家。我們在減負面前,絕對要選用第三種最根本的有效措施。那就要我們教師,吃透兩頭備好每一堂課,使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紮實,既不增加負擔,又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達到減負提質的最終目標。為學生減負,短時間內 老師是要增加自身壓力,去鑽研教材,去認真備課,去研究教法,但是若能長期堅持下去,對每一位老師都是一個提高和進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學校領導要精心研究,深入抓好課堂教學常規管理,組織教師加強學習,不斷充實自身各方面的知識,天文、地理、歷史、文學,方方面面的知識,老師都需要。精心設計教案,把提高備課能力作為貫徹“減負”工作的切入口。強化“集體備課”工作,實行同年級為教研備課單位,切實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因為備好課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保證“減負”與“提質”應成為教師努力追求的工作目標。留給學生的作業,教師們精挑細選,努力先做、全做,做到心中有底,提高家庭作業的有效性。

當然“減負”不僅要減輕學生的負擔,也要努力實現減輕教師的負擔。在備課中也留給教師擁有自我支配、主動工作的空間。老師們的教案也應該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教師喜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一份優秀教案為參考,去粗存精,尋找到自己學生的切合點,修改完善;有的教師喜歡修改自己的老教案,注重反思自己的經驗,在自己原有備課基礎上不斷完善、昇華;有的教師喜歡在教科書上圈圈畫畫;有的教師喜歡在電腦上寫教案,因這修改很方便,真正實現有效備課。 可是學校大多不敢這樣放手,還是考慮到:怕到時過不了上級統一規定模式的檢查關,只得重走老路,教師備課還是不管有效無效,只要完成上級統一模式的備課任務就行。

經常有同事和家長在一塊兒討論,大家的觀點大多集中在大學聯考、會考上,有人認為,要減負,首先要改變目前大學聯考的方式方法,更有甚者,認為要取消大學聯考、會考,這樣,廣大學生才能從繁重的作業中解脫出來,廣大家長也不再飽受“陪學”之苦。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家長或教師的看法,並不能代表大多數家長和老師的意願。考試製度是國家意志,改與不改,怎麼改,那是一個複雜、龐博的工程,不是我們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道得明的。但是,在我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始終認為,考試特別是大學聯考、會考不能取消,也不宜作翻天覆地的變化,需要從中國國情和教育實際出發,探索符合我們自己口味的方式方法,包括減負。減負是一項教育系統工程,方方面面的丁點變化都容易引動人們敏感的神經。其中,教育質量評價可算是減負一個至關重要的“瓶頸”。

在基礎教育領域,教育質量與學習負擔的確存在矛盾。一方面,從教育現實出發,中國小生的學習負擔必須切切實實減下來。另一方面,從教育未來發展來看,教育質量又必須切切實實地提上去。這就引出一個根本問題:到底如何科學評價教育質量與學習質量?

一般而言,依靠學業成績比較容易評價出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好的考試內容設計,還可以監測和評價出學生對某個學科方法和過程的理解程度,以及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然而,僅僅倚重學習成績,很難衡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也很難看出學業成績背後的學習負擔和壓力問題。因此,教育質量評價不能完全依靠學習質量,學習質量評價也不能完全倚重學業成績。

教育部“國小生減負十條”要求實行“等級加評語”的評價方式,同時要求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計較。這些措施都很好,但人們對此的理解容易侷限於評價主要針對的是學業成績。事實上,學習質量評價不僅包括學業成績,更包括學業成績背後的學習興趣、動機、意志力,學習內容、方法、手段和成效等綜合素質評價。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學生求知慾的激發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相對於學業成績評價,綜合素質評價更為困難、更為複雜。儘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來,不斷有專家呼籲要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升學實現“硬掛鉤”,但在實踐中這種呼聲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廣大家長的眼裡,學習成績仍然是最關鍵甚至是唯一的指標,究其原因,既有社會觀念和信譽的問題,更有評價技術、手段不完善的問題。

從各地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的實踐探索可以看出,綜合素質評價已經不是一個理念認識問題,而一個操作實施問題。比如,綜合素質評價注重興趣特長培養,但是如何評價學生的興趣特長就成了問題關鍵。依據各級考級和榮譽證書來評價學生興趣特長,肯定是最簡易可行的辦法,但其往往導致各級各類培訓班和考級證書的泛濫,反而加重學生和家長的負擔,成為新的教育問題。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還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了學生髮展過程評價的方法,實施過“檔案”評價。各地也紛紛建立了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力圖藉助資訊化手段來解決綜合素質評價中的“證據”或“資料”採集問題。在一些依據檔案袋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的學校裡,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一本厚厚的“學生髮展檔案袋”,裡面有學生作業、試卷、成績單、特長表現、科技論文、實踐活動感悟、獲獎情況等內容。這些內容可以作為評價依據,但是不能作為評價本身。如果要把這些內容變成學生髮展評價,工作量太大,難度也太大,對大規模、大班級的中國基礎教育而言,即使依靠資訊化技術平臺也很難完全做到。最終,只能“有過程、有記錄”而“無結果、無評價”。

當綜合素質評價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受到質疑,人們很自然地會回頭想到——還是學業成績更為“公平可信”,很容易重返高度重視學習成績的老路。這樣的局面不利於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高度重視學業成績的評價方式也必然會導致學習負擔過重。

教育部新近出臺的《關於推進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再一次提出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框架,包括學生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5個方面20個關鍵性指標,通過在全國各地建立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的方式,來探索建立科學的教育與學習質量指標體系,研發操作易行的評價工具和評價程式,運用有效的評價方式,科學呈現公正客觀的評價結果。當然,這其中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