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哈佛畢業典禮

來源:果殼範文吧 7.73K

“寧鄉人會餵豬,寧鄉人會讀書”,在湖南,寧鄉人出門在外,這句話免不了是席間客套寒暄的切題的話。與何江同出師門的陶美化博士更為感慨,自豪自己有這麼一位傑出的師弟,回憶過去在寧鄉一中的點點滴滴,還有循循教導的隆坤明老師,都是今天的自己成功的奠基石。

2016年哈佛畢業典禮

5月26日10點(美東時間),中國科大畢業生何江成為第一位登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臺的中國大陸學子。這相當於哈佛大學給予畢業生的最高榮譽從全校數萬名畢業生中各選出一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畢業生髮言。

何江在美國實驗室

何江:“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能夠把一個人從一個世界帶到另一個不同的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長經歷,能給那些還在路上的農村學生一點鼓勵,讓他們看到堅持的希望。”他出生於中國農村,年幼家貧,父母也沒有多少文化,憑個人的學習與奮鬥,成為學霸紅人。更重要的是,他似乎也扭轉了人們對農村學子普遍存在的自卑、膽怯等印象,顯得異常自信且陽光。

“寧鄉人會餵豬,寧鄉人會讀書”,在湖南,寧鄉人出門在外,這句話免不了是席間客套寒暄的切題的話。與何江同出師門的陶美化博士更為感慨,自豪自己有這麼一位傑出的師弟,回憶過去在寧鄉一中的點點滴滴,還有循循教導的隆坤明老師,都是今天的自己成功的奠基石。陶美華女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現為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所博士,在天然產物與微生物提取領域獲得過多項重大成果。秉著“知識改變命運,科技造就健康之美”的理念,開創了廣州綠蒎生物科技公司,造福於人。

陶博士在美國實驗室

面對求學路上障礙,他堅韌不拔,終登哈佛畢業典禮;提及湘中老家父母,他飽含深情,只願他們幸福安康;談到哈佛恩師,他滿心感激,決心不負所望,勇攀高峰。

他就是近日在哈佛畢業典禮上演講的首位中國留學生何江。在不到8分鐘的演講中,他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娓娓講述自己小時候被毒蜘蛛咬傷,母親為其“火療”的往事。就在其演講結束後短短几個小時,他演講的視訊和求學的故事通過諸多媒體為海內外億萬人所熟知。該報近日聯絡採訪了何江和他在哈佛大學的導師莊小威教授。

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海外學子,傾聽他成長的故事,素描他在教授眼中的形象。

何江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

①漫漫求學路

“好奇心是克服困難、努力向前的一個重要因素。”何江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解釋自己從窮鄉僻壤之地邁上世界頂尖學府的經驗。從鄉鎮國中到縣城一中,從中國科技大學到美國哈佛大學,何江攀登這一個個人生臺階,迎接一個個新挑戰的背後是他那顆永遠對未知世界充滿強烈好奇的心和勇於錘鍊自我的精神和毅力。

從寧鄉一中進入中國科技大學時,他就深切感受到“數字鴻溝”的挑戰,之前從沒有碰過電腦的他必須很快熟練運用,而一番愉快探索之旅後,他對計算機就得心應手了;進入哈佛後,“中式英語之困”讓他飽受溝通障礙之苦,但他報名做本科生輔導員,與學生們同吃住,一番苦練下來,實現了自我突破。

聊到自己申請哈佛的經歷,何江說,國外高等學府在稽核博士申請條件時比較注重大學期間所做科研及申請者的研究能力。他大三時加入實驗室做細胞生物學的研究,為申請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礎。在談到中外大學教育的差異時,他認為,哈佛這樣的國際學府有來自於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學生,有多元價值觀,賦予學生開闊的國際視角和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哈佛畢業後,何江將赴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偏應用性的人體肝臟3D列印和癌症前期檢測之類的博士後研究,他認為在哈佛學習偏理論型,希望下一步能進行更多原創應用型的訓練。據何江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留美的生物學博士、博士後回國發展,國內各種機構的招人規格也越來越高,只有非常優秀的人才才會被引進回國。

談及未來的就業規劃時,何江表示,希望在科研領域做下去,在博士後之後,計劃考慮申請大學教授職位,至於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更多要根據他博士後期間的研究狀況,做出選擇。

②拳拳孝子心

何江出生於湖南寧鄉縣的一個小山村。父親高中畢業,算是村裡的“知識分子”,母親未唸完國小,他們以養豬、種水稻為生。在何江看來,正是這樣的家庭環境定義著他的成長之路。

父親有講不完的睡前故事,蘊含著樸素的生活哲學,母親則是激發家裡兩個孩子保持學習興趣的最大動力。何江還記得,母親很擅長用提問的方式引導他和弟弟學習,母親循循善誘的方法讓他能夠不斷探究事物的緣由,也在何江心中種下了好奇的種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何江對“獨立自主”的感觸頗深,他解釋說:“受制於各種因素,父母能給予我們的指導有限,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上說,他們也賦予了我們充分的自由和獨立自主的空間。父母對我和弟弟唯一的要求就是獨立自主地想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併為此付出辛勤努力。我們兄弟倆很小就培養了比較獨立的性格,而這一點可能對我們的成長非常重要。”

談起研究生即將畢業的弟弟,何江笑稱,兩人的個性各異,比較而言,弟弟更外向,所以他鼓勵弟弟多去自主嘗試,找到自己最喜歡的事情,併為此努力。“我們都在求學,雖然作為過來人,我對他在學習方法上指導較多,但是他有完全自由作出自己的.選擇,我不會強求他,比如在出國深造問題上。”至於自己將來是在國外工作還是回國,何江說,目前父親身體不太好,他作為家裡“頂樑柱”,會以家為重,慎重作出選擇。

何江對紛至沓來的各類採訪深感無奈。他不僅自己深受困擾,而且父母親也因接待拜訪的客人而勞累過度。他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儘快迴歸原有狀態。“從沒想到一個演講會在國內有這麼大影響,卻把我害苦了,好多工作都受影響,明天清晨還要趕去實驗室加班。”他無奈地表示。

③濃濃師生情

提到對他影響最深的莊小威教授,何江說:“她是我的偶像和榜樣,她教會我最前沿的科學該怎麼做。”

莊小威教授早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003年,成為最年輕的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2006年初,年僅34歲的她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科教授;隨後,她在哈佛大學發明了超高解析度的STORM成像方法,並用此方法發現了許多新的細胞內結構;2012年莊教授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重新整理了美國科學院最年輕華人院士的紀錄;2015年,她還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為中科院史上最年輕的外籍院士。

借莊小威教授近日在京參加兩院院士大會的契機,該報對其進行了獨家採訪。剛結束在北京大學行程的莊小威教授略有些疲倦,但仍滿懷熱情地回憶與何江的初次相識。她說:“在我們對何江的博士申請做電話面試時,我就覺得他非常非常出色。”她一連用了好幾個“非常”來評價自己的得意門生。

“有些學生可能比較聰明,但並不用功;有的學生只沉浸於學術,待人接物略顯缺陷;但是何江是什麼都好,非常有創造性,非常聰明刻苦。而且我最欣賞的是他有勇氣,從不畏懼困難,敢於創新,敢於突破自己。每當我讓他考慮新領域時,他從不會因對新領域的不瞭解而害怕,總是很勇敢,也很高興接受挑戰。再難的新領域,他鑽研一段時間後就會變成專家,做出重要而出色的成果。”

當談到何江今後道路的選擇時,莊小威教授肯定地說,對於何江這樣的學生來說,他將來選擇做任何事情都會做得非常成功。雖然莊教授在心底裡更希望學生像自己一樣做學術科研、做教授,能夠獨立做出自己的科研成果,但作為一個開明的導師,她從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

莊小威教授稱讚何江的演講雖故事平凡,但傳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這也是他能夠在無數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目前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非常先進的地步,但這樣先進的科學技術如醫學,還有相當部分人不能夠從中受益。在貧困地區,人們是很難從科技進步中獲利的。

她補充道,人人平等,應該讓廣大民眾充分享有科學進步所帶來的便利。不管你是窮人還是富人,不管你是來自於山區還是城市,不管你長於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大家都有相同的權利享用人類的進步和發展。這也正是何江在演講中所表達的期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享受這樣的權利,也希望通過傳遞這樣的資訊讓大家都瞭解到,還有很多人很難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

“作為一個博士生,能夠有這樣的想法是很不簡單的。剛好最近我博士畢業20週年回到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畢業講演,但我感覺他這個畢業演講比我的棒!”莊小威教授笑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