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計算器計算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4W

華老師的那節課,讓我感受最深,現在將聽課的幾點感受小結如下:

用計算器計算評課稿

  一、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因材施教。

《用計算器計算》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要讓學生通過觀察瞭解到電子計算器各部分名稱及作用,使用前要求孩子看好使用説明書進行操作。但結合生活實際,在日益發展的現代社會,哪些孩子是沒有接觸過計算器或是沒有實際使用過呢?與其讓孩子按部就班、死呆死板地認識計算器或是讓孩子違心地從零起點學習,勢必給學生一種假的感覺,也不能真正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

特級教師華應龍在教學中親切地請學生進行自問:“我會用計算器嗎?”有一小部分孩子怯生生説:“會。”“會就是會,別不好意思……既然會就不用老師教了,好嗎?請你直接用計算器算出下面三題的得數。願意嗎?”

“啊?老師真不教啊?”在台下我聽到個別孩子疑惑的聲音,但很快地聽到的是輕輕敲擊計算器鍵盤的聲音……在緊接的彙報結果中,華老師水到渠成地請孩子邊彙報邊指點出了使用計算器要注意哪些地方。

整個教學過程自然清新,讓學生感覺耳目一新,讓我們聽課的老師也禁不住輕聲讚歎。就該課教學內容來説,其實學生的確具有對於簡單的算式用計算器計算的能力。但習慣了公開課的學生可能在想:我説會,那老師幹嘛呢?這不是讓老師下不了台嗎?現在的一部分課堂,不可避免地成了老師個人展示的舞台,學生則漸漸習慣了違心地説“不會”、“沒有”。我們常説教學中要“備學生、備教材”,到底要備什麼?備學生就是要結合學生真實的情況,會了的,已經掌握了的就是要相信學生,放手給學生,別過於吝嗇老師的講台,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而不是老師的表演秀。

  二、層層深入,步步緊逼,水到渠成。

“我會用計算器嗎?”華應龍老師在課堂上一連三請學生自問,不斷地安排深入性的學習,讓學生在自問中不斷成熟進步,自問中不斷小結感悟。

第一次自問設計在課的開始,相信孩子已有的知識能力,這是華老師課的最大特點,其間三道層次不同的練習題,鼓勵孩子更加相信自已的能力,結合三道典型練習題,讓孩子邊做邊思考認識到計算器的好處,計算器也有侷限,“人不能被機器所限制,人應該比機器更聰明”,真正學會正確使用計算器,恰到好處地使用計算器。

第二次自問設計在教師教學孩子如何使用記憶鍵幫助計算的'環節。請學生在課程中進行及時小結:現在你又學會了些什麼?孩子紛紛你一言我一語,“我知道計算器分聰明型和傻瓜型(科學型和普通型)”、“何時應該用何時應該自己算”、“計算時一定要小心,別按錯鍵”……現在再問“我會用計算器嗎?”這時的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得到教師的知識傳授,孩子底氣更足了“會!”

第三次自問設計:在教學完巧用計算器計算更大數目的算式,讓孩子找出999999999×999999999這一類不能用計算器直接計算的題目的特點,找規律寫得數。並由此讓孩子説説通過這類題你有什麼感受?最後老師送給孩子們一句老子的名言“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為細”。這時老師第三次請學生自問“我會用計算器嗎?”有了前面學習的那麼多新知識和層層深入的練習鞏固孩子們這下是全班一起、理直氣壯地大聲説“會!”課堂氣氛到達高潮,教學目的完全達到:就是要讓孩子藉助計算器,超越計算器,每後一次“會”都要比前一個“會”更進一步!

  三、勤于思考,舉一反三,推陳出新。

對於大數目有規律的題目如何正確計算,不同的老師在課堂上採取了不同的方法,華老師出了一道題考考大家:22222222×55555555得幾?課堂上華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象這樣的題目,一般的計算器是不能計算或是計算的結果我們還不懂什麼意思(1.2345678 15)”他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想辦法做做看,在彙報中孩子們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結果,有的是計算器上顯示ERROR的標誌,有的是用科學計數的方法表示的。華老師請同學們舉手表決,“你認為哪個得數對,你有什麼理由?”孩子都很積極,紛紛舉手表達了自已的想法,華老師藉此機會教學了估算的思想,讓孩子們學會分析計算器中得到的數據,哪些是正確的,哪些不是,自然而然地向學生滲透了“不盲目相信計算器”的思想。

在隨後的小組交流過程中對於部分不能找到“化大為小找規律”方法的,華老師提供了“祖傳祕方”——小錦囊,巧妙運用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教育思想,孩子們很樂意接受老師的點撥,漸漸明白可以利用計算器進行一部分計算,並找規律算出大數相乘的結果。

由於這類題目的規律是孩子們自己由困惑、頓悟得來的,孩子們舉一反三起來就比較快,後面的練習效果也自然很好。整個教學讓孩子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進行,真是在不知不覺中結束全課。讓孩子們、老師們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