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評課稿4篇[優選]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4W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

《學會看病》是當代女作家畢淑敏的作品,文章講的是身為醫生的母親讓生病的孩子獨自上醫院看病的事,在這件兒子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中,母親卻有着極其複雜的心理變化。文章從母親的視角來反應了另一種方式的母愛,孩子們初讀時可能會對母親的行為有些不理解。陳老師用親切的語言、嫻熟的教學藝術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品味語言,感受母親複雜的心理與情感變化,理解並體驗到母親這種更深沉、更寬廣的愛。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對這節課的所思所感。

國小語文評課稿4篇[優選]

一、主線明朗層層深入。

《學會看病》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陳老師用“説説面對病中的兒子,媽媽是怎麼做的?”“這種做法你們贊成嗎?”幫助學生整體把握了課文內容,讓學生粗淺的表達了自己對文中母親做法的看法。當學生對母親的看法有不一致時。陳老師用“讓我們走近媽媽,走進媽媽的內心世界,找找媽媽要生病的兒子學會看病的理由。”用過渡語不露痕跡地幫學生指明瞭思考的方向。“儘管媽媽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兒子出門時和出門後,媽媽卻又有着複雜的心理鬥爭。”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學生剛開始只是感性的從原因和心理兩個方面來感知母愛。隨着課文的逐步展開,閲讀地不斷深入,對課文語言地反覆品味,揣摩,在師生的交流、感悟中,學生一次次地走進母親的心裏,深切地感悟到母親的情感變化:做出決定後的猶豫不決和心軟後悔,在等待中的自責擔心,看到兒子後的勇氣回升,每一種心理都是愛子之情的反映。在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這份細膩而又理性的母愛基礎上再出示母親讓兒子學會看病的心情表白,讓學生以兒子的角色給母親寫張留言條,這時的學生做為整件事情的親歷者,有很多感想,有很多話要説,這個小練筆的設計,讓學生有了宣泄和表達的機會。這既是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是孩子和母親的情感交流過程,在書寫中融進了學生的感悟和認識。

二、品味語言激發情感。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語文教學要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激發其情感和想象能力。在陳老師的這堂課中,非常注重語言點的訓練,“喋喋不休”、“忐忑不安”、“按圖索驥”、“艱澀”、“聊勝於無”等詞語的教學都非常到位有效。對“喋喋不休”這詞的引導,陳老師設計得很有特色,她是先讓學生讀讀該詞所在的段落,説説讀後的感受,“你認為媽媽此時説清楚了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點撥“這種想説清楚卻説又不清楚的就是喋喋不休。”“還從哪兒看出媽媽的喋喋不休?”把詞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加以理解,用學生自己的語言來理解詞語,這樣詞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情味及意藴在學生的腦中留下了立體形象感。陳老師就這樣引領學生一個個地品味詞語,一次次地體會文本所承載的情感,一層層地體現母親的愛子情深這個主題。

在這堂課中,我們不難發現陳老師安排了好幾處的句式訓練。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説説媽媽要生病的兒子學會看病的理由。把表示母親心理變化的句子,代入“雖然我要讓兒子學會看病,但是。”的句式來讀讀。這兩個句式把課文的'內容用句式進行簡化閲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串聯了母親的行為和心理的內在聯繫。在品析重點句子“時間艱澀地流動着,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兩個小時過去了,兒子還沒有回來,雖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費時間的事,但我的心還是疼痛地收縮成一團。”時,安排了“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還在。”的訓練,讓學生借用句式擴展課文的情節,想象母親的在這兩小時裏的忐忑不安,再通過激情朗讀,母親那種坐立不安,為孩子無比擔憂和對自己深深譴責的形象深入到孩子的心中,激發起對文中母親的深深敬佩之情。部分學生可能還聯想到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這份情感。

三、拓展閲讀增強體驗。

閲讀是讀者和作者的對話,瞭解作者能更好的讀懂文本。陳老師以課文為中心,進行了三次閲讀拓展。在課伊始,簡短的介紹了作者畢淑敏曾當過二十來年的軍醫,讓學生對文章的相關背景有所瞭解,同時讓學生心中存疑,身為醫生的母親完全可以自己用藥幫孩子看病,卻為什麼讓孩子費時費力地上醫院看病呢?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也讓學生在閲讀中不斷的釋疑來感受母親的愛子之情。在課中,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在兒子獨自去看病的兩個多小時裏擔心、後悔、自責的複雜心理,感受到母親的心理矛盾中正是濃濃母愛的表現,而兒子認為獨自去看病沒什麼大不了後,陳老師補充了《丈夫眼中的畢淑敏》中的一段文字,給學生呈現了另一種信息,對課文的材料進行補充,整合。豐富了學生的感受,讓理性母愛的形象更加豐滿、厚實。在課末,學生對這位母親已懷有深深的敬意,陳老師出示了作者畢淑敏的幾本著作,鼓勵學生在課外讀,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閲讀天地中獲取信息,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把課標中對課外閲讀的要求落實到了實處,陳老師立足課文,把閲讀拓展融合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

在這堂課中,陳老師用樸實的教學風格,紮實地引領學生在訓練中悟理,在朗讀中悟情,在表達中抒發情感,在學習語言中飛揚情思。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2

前段時間,有幸聽了潘麗芳老師在小巨校區與水雲校區聯誼活動中上的《花鐘》一課,讓我收穫頗多。下面我就此課談談我粗淺的看法。

《花鐘》是一篇優美的文章,文字生動,語言優美。潘老師講的很美,正如文中所説的鮮花朵朵,芬芳迷人。作者筆下流露出的文意,就像生動活潑的孩子們,千姿百態。潘老師的講課將文章的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我收穫良多,學以致用。

一、識字環節非常紮實有效

潘老師將生字新詞利用多媒體分組出示,學習時,利用多種形式突破詞語難點,例如學習“暮色”時,讓學生聯繫生字所在的句子進行理解;又如學習“欣然怒放”這個詞語時,潘老師利用多媒體先出示花兒開放和含苞待放的對比圖,再讓出示煙花圖,這樣孩子很快很好地理解了這個詞。潘老師簡短的言語,形象的理解,就將識字的方法傳授給了學生,非常紮實透徹。

二、品讀環節非常清晰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體會作者第二小節的'語言。首先,潘老師先讓孩子們找出難讀和難懂的一小節,讓孩子們先讀通順。學生説自己喜歡的句子做表情更是妙趣橫生、生動活潑,接着出示兩句語言不同的話:一句是沒有修飾的普通句子,一句是課文原句,讓孩子們進行句式比較,初步體會文本的美麗之處;然後,讓孩子們找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這是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在老師這樣適時的點撥中,讓孩子們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比如,在講到萬壽菊的欣然怒放時,對孩子們説,熱情一點兒;生讀不出感覺時,老師又加上一些動作,促進孩子們的理解水平。在講“豔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時,老師説,笑得再甜一點兒,找學生做出笑臉的表情,孩子們個個都露出了可愛的笑臉。簡簡單單的一個小動作表情,讓孩子們原有的理解的水平,更加進了一大步。孩子們讀課文不清楚時,老師及時制止,讓他試着再讀一遍。逐句學習完第二小節時,讓孩子們齊讀課文,此時,生並沒有讀出剛開始的感覺,而且語速過快。老師馬上喊停,提醒孩子們像剛才那樣讀課文才會更動聽,於是,效果就出來了。往往,我們也正是忽略了這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課文中要細加琢磨,特別值得我深思和學習。

三、評價語豐富

潘老師整堂課的語言,都顯得緊湊,尤其是老師的評價語,及時的給孩子們鼓勵,讓孩子們感覺到了興趣。孩子讀書讀的不夠好,但是能讀下來,老師便説:“真不錯,能讀通順了”。讀好了的學生,老師會説:“非常了不起,讀得很感情。”給了孩子們鼓勵,上課也更積極了。在孩子們回答問題時,老師都不忘説一句:“還有誰想起來試試呢?”更是激發了更多孩子的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另外,對於本堂課,有兩個地方我覺得值得大家探討:

1.在課中寫“醒”字,是否是把生字出示在田字格里是否更好,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寫字還是尤為重要的,所以我認為以田字格的形式出現,然後再讓學生觀察動手寫更好一些。

2.在教學“左右”時,讓學生明白了是大致,大約的意思之後,老師是否在這時稍作點撥,讓學生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3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徐新會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徐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體會《國小語文第十冊《豐碑》評課稿》。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徐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內容;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徐老師用投影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象“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馬上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練習了學生的説話能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説:“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徐老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徐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4

本週是五年級的楊絮惠老師的示範課。我們年級組的老師們就以楊老師的這堂課寫了評析稿,我覺得老師們都提出了自己精闢的見解,都是優秀的。例如:

1、李獻秋老師

從“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角度進行評價。她説:在教學楊老師富有激情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比如在這堂課中,快學完課文之時,楊老師這樣問學生:“外祖父把手絹遞給我時,此時外祖父會説些什麼呢?”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在理解語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想象,學會與課文中的人物對話,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老師做到了。在孩子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老師伸出熱情的手,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自己!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但今天這堂課在“生生對話”這方面不夠體現出來。

2、王新新老師

(1)情穿全課。教師在備課時準確地把握了難點——體會老華僑的情感,從而設計了吟詩入情,贊梅生情,對話抒情的三個大環節。針對每一處環節老師設計了不同的過渡語,老師詩一般的語言使學生的認識不斷地得到提升,情感不斷地得到昇華,從而一步步的走進了文本。老師教學的情感線是很清晰的,強烈的。

(2)渾然一體,過度自然。《梅花魂》一課講了五件事。每件事都是有因果聯繫的。老師利用因果關係,一一帶出,推着情感不斷深化、強化使情感達到頂峯,最後化作了一曲《中國心》結束。

(3)從學者學的情況來看,學生都有“學習主人翁”意識,能全身心地融入學習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記憶倉庫,結合自己的知識、生活、情感等等讓“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説,每個學生都充滿了生命感覺等方面進行評價。

3、黃卡丹老師

(1)抓住了重、難點進行感悟。上課伊始,揚老師以課件展示梅花圖,讓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中欣賞一幅幅冷豔幽芳的梅花,如臨其境,如聞其味,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喜愛梅花,歌頌梅花。在學生談感受後,楊老師來個自然的過度:從同學們的感受中,老師知道你們已經喜歡上了梅花,文中也有一位老人很喜歡梅花。而且,經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圍繞着“梅花”寫了五件事

1、吟誦詩詞,黯然流淚;

2、弄髒梅圖,大發脾氣;

3、不能回國,痛哭流淚;

4、臨別之際,送墨梅圖;

5、離開星島,送繡梅絹。

(2)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課堂上,楊老師的語言飽含激情,力圖感染學生,將學生帶入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第十三自然段時,楊老師適時播放了一首《我的中國心》的音樂,伴着老師的語言,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為身為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自豪,並以自己的這種感受朗讀課文(先自由讀,再個別讀,最後齊讀。)。結尾又以《我的中國心》來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體會到海外遊子思念祖國、熱愛祖國的情感“如何引導學生讀”來評價:今天教師指導讀書歸納起來是三大亮點

1、巧用過渡語,使學生想讀。

2、教學情境,使學生敢讀。

3、巧變朗讀形式,使學生樂讀。

我們堅持的每次教研活動後寫評析稿,這樣促進了每位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我校的語文教研活動將繼續研究,繼續創新,相信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精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