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評課稿21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4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我們應該怎麼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統計》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統計》評課稿21篇

《統計》評課稿 篇1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確定直條的高度,進一步掌握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並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於學生對於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已有了一些經驗,與三年級不同的是縱軸上一格不再表示一個單位,而是表示多個單位,這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課堂引趣,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課一開始設問:“誰知道世界博覽會?”這個話題知道的學生幾乎沒有,老師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趁勢介紹世博會的有關知識,讓學生了解世界博覽會申辦的程序,為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接着讓學生欣賞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申辦成功時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的場面,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想重温上海申辦20xx年世界博覽會的整個投票過程。本節課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上海申辦世博會各輪投票情況這樣一個情境,學生經歷了四輪投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不僅學會了新知,而且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分散難點,掌握畫法

本節課的難點是確定直條的高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者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觀察比較不同。觀察第一輪的得票統計圖,師問:波蘭得了兩票,為什麼不畫兩格?讓學生觀察得出:三年級學習的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單位,這裏一格表示5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從而讓學生明白直條的高度應根據縱軸上的刻度算,這是與三年級的不同之處。

(2)估計直條上的數據。教師把書上想想做做1的圖改成沒有數據的,讓學生估計直條表示的數據大約是多少,再顯示正確答案,讓學生享受成功、學會看圖。

(3)利用多媒體學會畫直條。在試一試中,讓學生討論:“縱軸上沒有12,該怎麼找?”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討論出辦法,再結合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學會了確定直條的高度,並會畫直條。

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對學生“放”的程度還不夠,師生的交流多,生生的互動偏少,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

(2)練習的的設計如果能與世博會能聯繫緊密些,那麼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會顯得更突出。

《統計》評課稿 篇2

二年級的《統計》是在一年級學習了簡單的統計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隨機出現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和方法,掌握隨機出現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認識1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根據統計圖表回答簡單的問題。聽了朱老師的課,由充的感到朱老師的基本功紮實以及對小朋友的心理特徵掌握透徹。

教學例1時,朱老師先用小朋友喜歡的小動物引入,引起小朋友們的興趣,請小朋友統計各有多少小動物。在小朋友遇到困難時,讓小朋友們先説一説:你準備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小朋友自己想出了可以小組合作,每人記一種小動物。讓小朋友們自己提出要小組合作,體會小組合作的好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導作用。然後朱老師再引導小朋友看例1的統計圖,朱老師在這個環節分析得特別仔細,事物的名稱、數據的範圍、單位名稱等一一向小朋友們明確、示範、強調。最後朱老師再説明:有時由於數據較大,在畫統計圖時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個或者更大的數。然後讓小朋友把統計的數據在統計圖中塗上色表示出來,並回答一些問題。這些都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小朋友輕易地就學會了。

一點建議:

1、在複習部分應該重點強調的“正”字收集法上課時漏悼了,這是本節課的最大失誤,這個環節是“統計”數據的基礎,應該要求每個小朋友都要掌握,這是數據準確的基礎。

2、整節課小朋友合作交流太少,多是朱老師引導小朋友説。交流是小朋友的天性,小朋友都願意把自己知道的與別人一起分享。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朱老師應多設計讓學生通過相互合作來共同解決問題。小組合作時,既要求小朋友積極參與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又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通過比較得到最佳方案。

《統計》評課稿 篇3

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內容和要求。統計知識對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主要是鞏固不同標準下的分類、整理;通過分一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王老師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通過對已有數據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

我認為王老師的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現實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

王老師這節課能夠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課堂上注重從生活中取材,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容易產生親切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新舊知識的銜接自然而順暢,課堂設計層次分明,是一節比較好的家常課。

二、注意學生的已有經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

這節課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同時也提供了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前面的教學已經有了統計知識的滲透,所以特別是分圖形這一操作環節,把圖形分成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給了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對數據處理有深刻的體驗。還有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延續性。

結合數學知識,更有利於本節課的教學;縱觀整節課,老師循循善誘,學生躍躍欲試,學習氛圍十足。由象形統計圖到統計表,可以説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生活實際到數學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

在整個統計的過程中,不論是對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還是對數據的描述和分析,學生始終都處於主動地位,體現了課程標準中的“學生是數學學生的主人”。

今天這節課值得肯定的是王老師的教態和颱風,作為一名51歲的老教師來説,王老師每天都能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達到了學科整合。她基礎知識夯的實,上學期期末考試有20名學生打了滿分,給年輕教師起到了示範、引領的作用。在此同時,我也有幾點個人想法:課堂上老師語言較多,有時候一句話重複了很多遍,是學生沒有在認真聽還是老師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煉呢?還有,要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習內容,教師不要講得過多。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範,表達的要確切。教學中還要注意讓學生真正地活動起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選擇統計的方法,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識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自己的一些觀點,不對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統計》評課稿 篇4

複式條形統計圖是人教版四上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已學過單式條形統計圖,對於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特點等已經掌握。那將什麼作為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以什麼為重點?選擇怎麼樣的素材進行教學?是我們在課前應該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中,陳曉霞老師精心設計了多個學習環節,主要落實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經歷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

2、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3、會畫複式條形統計圖,及學會簡單的分析、比較、判斷和推理。

縱觀本節課,我認為陳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説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説,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理解等因素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並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藤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體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在引題環節中,讓學生體會到複式統計圖的必要性時,設計得很有匠心。分別出示兩張單式統計圖(本班學生男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和本班女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讓學生説一説從這個統計圖中得到哪些信息?通過提問使學生感受到這樣的單式統計圖不利於比較兩組數據,實在是太麻煩,非常需要複式統計圖。再請學生設計一個統計圖,能很方便的比較男女生興趣小組的情況。請同學設計草圖後交流、擇優。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的認知產生衝突時,深刻體會到複式統計圖的必要性。還有數學老師都知道在讓學生畫一張統計圖是很費時間的,他大膽地讓學生採用徒手繪製統計圖草圖,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充分經歷了複式統計圖形成的過程,一舉兩得。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紮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係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具有某種聯繫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確了一個內容之後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內容,並能自行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陳老師讓學生對比單、複式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在比較辨別中認識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以此深化學生對複式條形統計圖應用範圍的認識。

《統計》評課稿 篇5

我聽了徐老師執教的研究課《複式統計表》,聽後受益匪淺。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複式統計表。讓學生經歷、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在整個教學中,徐老師緊扣統計教學的本質進行教學,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大亮點:

一、站在統計的大背景下進行復式統計表的教學,重視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複式統計表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簡單的統計和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展開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因為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過程而忽視統計現實性和科學性的本質。在本節課中,徐老師將教學置身於統計的大背景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經歷統計數量的過程,這有得於學生對統計本質的理解。姚老師考慮到複式統計表的結構、表內數據的填寫和分析,都要比單式統計表複雜,沒有直接給學生提供了結構完整的複式統計表,而是結合學生的要求把四張單式統計表合成一張統計表、使學生認識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的關係,瞭解複式統計表的結構。

二、讓學生探索和經歷將四張單式統計表合併成複試統計表的過程,在動態中認識簡單的複式統計表。

複式統計表與簡單的統計表相比較,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表頭。如果簡單的一味的依靠教師講解,五年級的孩子也是無法真正理解的.。徐老師充分關注到了這一點,有意讓學生將幾個數據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到從四張單式統計表裏無法比較數據,巧妙的引出了複式統計表,再加上課件的動態演示和“觀察表格,你覺得需要改進的嗎?”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讓學生在經歷和探索複式統計的產生過程中體會複式統計的價值。

三、巧妙的練習設計,將統計教學引向更深處。

教學中,徐老師安排的兩個練習都是非常恰當到位的。特別是第2個練習的安排,統計第25~28屆奧運會我國金牌、銀牌和銅牌的獲獎數據,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又巧妙地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

總之,徐老師為學生營造一種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得到發展。

《統計》評課稿 篇6

《秒的認識》是一節生活知識課,朱老師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教學流程清晰,教學目標明確,設計的教學信息豐富多彩。如:錄像、遊戲、體驗活動等等,課堂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教學效果不錯。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特色:

這節課的.設計,遵循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利用課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場景,運動場上的時間等等,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精神,也實踐了“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數學理念。其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比如,讓學生體驗一分鐘可以做些什麼事,孩子們可以寫字,可以做口算題,可以讀文章,還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事情進行體驗,效果挺好。

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學習、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教育理念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將學數學與用數學有機聯繫起來。如在遊戲環節中,讓學生估測每個活動所需要的時間,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約多少時間……這些活動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中,教師十分注意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交流情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統計》評課稿 篇7

同課異構是一種新的教研方式,充分發揮了我們教師的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楊尚榮老師上的《折線統計圖》,使我們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我覺楊尚榮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關注學習起點是對數學教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與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現實學起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才能讓孩子更有目的,更輕鬆的學習。楊老師在新課導入時,先出示學生學過的條形統計圖,觀察統計圖你能獲得哪些信心,為下面學習折線統計圖打下基礎,再由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用手比劃數量的變化,從而引出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是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讓學生用手比劃踢毽子的數量變化,這個環節,非常巧妙地讓學生初步體會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結構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繫,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所以柳老師就讓學生嘗試畫折線統計圖,很多學生都會畫,在學生畫的統計圖上再進一步學習如何畫統計圖,這樣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也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二、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柳老師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從出示學生跳繩數量到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金牌數,再到病人的體温變化情況,都富有現實的意義,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關注統計的數學價值。

新課標指出: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發展。在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中,柳老師將理解數據的合理性,根據統計數據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是作為重點。比如在瞭解和分析了2個同學的一週踢毽子情況,讓學生根據跳繩數量的多少選擇讓哪個同學去參加比賽。事實證明學生能夠根據生活實際,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做

四、修改建議

1、在導入部分對統計表的分析中,教師就問學生氣温升得最快的是幾時到幾時,導向性太強,雖然學生在對統計表的觀察中不易想到這點,但可通過對統計圖的分析中與統計表做比較得出結論。教師不宜操之過急,使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體現。

2、在導入中可以同時出現統計表和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自己進行對比,發現各自特點,比較異同,教師再適時點撥。讓學生充分體現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3、在鞏固中,可以讓學生先思考完成本題需要畫一些什麼,標註一些什麼,然後發給學生一張操作紙,提供網格,縱軸橫軸做好必要的標註。或者可以在標註上空出一兩個讓學生填空。

《統計》評課稿 篇8

《統計》是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新課標把統計知識作為國小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進行簡單分析,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大綱提到,使學生具備一些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識,具備一定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根據數據進行合理的推斷,並進行交流的能力,是國小階段統計的主要目標。這節《統計》課作為一年級的第一冊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學習關於統計的內容。今天聽了徐惠娟老師的這節《統計》課,我感慨良多,下面談談我的見解:

一、本節課有幾個亮點:

1、情境創設緊貼學生生活。教師從大象伯伯過生日開始,到生活中你最愛吃的水果,然後到你喜歡的動漫形象有哪些,無不從小孩感知的身邊形象開始,活潑生動。課堂有個性。教師從本身的特長開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使生生與師生互動起來。

2、教學流程合理,銜接自然,從情景的創設到引入新課,到新授,最後到練習,步步進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淺見:

1、統計方法的感悟不夠充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統計方法擺出象形圖統計,來表示統計的結果。而本節課中這個方法老師説的比較多,學生缺乏充分觀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維的碰撞,新知的傳授也缺乏層次,所以,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我行我素,以前怎麼擺,學完方法後還怎麼擺。究竟這節課讓學生學到什麼呢?目標不鮮明,教到新知時,教師只是膚淺拉過,連最重要的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都沒有訓練。

2、老師要求不明確,學生操作起來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會產生統計慾望,而本節課學生沒有統計的慾望,所以所以不知從何入手。

《統計》評課稿 篇9

本次學習彙報活動中,王澤霞執教的《折線統計圖》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並學有所獲。

首先是教師親切的話語、適時的評價都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享受到快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敢説、想説,在生生、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本課由學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遊”引入,通過教師統計遊客的數量,從而統計近幾年遊客的數量。這個環節,教師沒有直接展示折線統計圖,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先展現了條形統計圖,進而生動形象地演示了整個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這樣做既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也為後面自己繪製折線統計圖,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找出折線統計圖的`要素,學生彙報時顯得比較零散,於是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着重觀察了統計圖上的對應點,及對應點之間線段的變化趨勢。從而學生感知到數據的變化,即遊客數量逐漸增多,呈上升趨勢。此時教師拋出“根據上升趨勢,你又什麼感想?”,激起學生的深入思考,讓學生聯想到今年遊客的數量應該會更多,由此體現折線統計圖的應用價值,對未發生的事件進行合理的預測。

第三個環節,特意出示了原來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學生通過對比,小組討論二者的異同,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徵:繪製簡便,能更好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

此外,教師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折線統計圖的實例,如心電圖、學生跳繩統計圖、身高統計圖。進而感知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最後繪製統計圖的過程,可先讓生自己討論要注意的問題,再通過課件演示,指導他們正確畫圖。

《統計》評課稿 篇10

上週聽了兩節二年級數學組的一課二上《7的乘法口訣》,感觸頗深。陳老師上課老練,課堂駕馭靈活自由,課堂激情澎湃,還有那紮實的教學基本功,細膩的課堂設計,無不讓我受益匪淺;汪老師雖是一個美術專業的老師,竟也能把數學課上的這麼成功,課堂雖然平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口訣已熟練掌握、並且靈活記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兩節課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課。下面主要圍繞第一節,談談我的聽課感受。

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節課的教學,就能看出教師平時上課的影子。本課的教學,讓我看出了師生之間通過一年多的相處,默契已達到一定程度。如例題中一共有7個問題,當前兩個問題“擺1只、2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解決後,第三個問題“擺3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開始,教師只要説“請問”兩字,馬上有同學知道教師將要説什麼問題,有一半同學能把教師心裏的問題全部説出來了。編口訣的過程中,反覆有學生説:“應該把小數放在前面。”再如:當7的所有口訣全部編完,教師剛出示課題後,馬上有同學爭先恐後的發言:“老師,我有發現。”教師連過渡語言都不需要,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研究並識記口訣。

本課中,學習口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運用,而在這之前,如何識記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本課通過讀口訣,來達到記憶的目的,共體現四個層次。第一層次:“觀察老師是怎麼讀的,一會兒我請大本領的小朋友來領讀。”這一次是算式和口訣一起讀,小孩子最喜歡當小老師領讀,這句話,能讓全班同學集中注意力聽,又教會了學生讀口訣的技巧。第二層次:“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這一次,只讀口訣。”這一次是隻讀口訣。第三層次:“考考你,你能背出來嗎?”當小朋友背不出來時,其餘同學可以提醒他方法,這一層次,其實是對幾句特別難記口訣的再次理解。然後會背的同學起立,閉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體同學積極背誦。第四層次:“那一句不會背,我們讀的過程中再來記一記。”全班齊讀,此時,大部分同學已能背出,這是對後進生的兼顧。

這節課中,我們經常會聽見老師對學生的讚揚和鼓勵,“你的聲音真大聲,和老師一樣大。”“感謝你,你把小數放在前面。”“我特別喜歡某某的回答,説得特別好,用到了兩個乘數。”“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經在開始背口訣了,真好。”等等言語,充滿濃濃的讚美和關愛,難怪學生會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統計》評課稿 篇11

今天聽了吳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折線統計圖》,本課是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來學習折線統計圖的優點、特點和製作方法。整節課看下來,覺得吳老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明確,教態從容不迫,很親切自然,讓孩子能夠很順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課堂的學習氣氛之中。在引入階段時引用了學生熟悉的條形統計圖,接着通過手的比劃再引出本課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過渡的很自然,有層次。有幾點值的我學習:

1、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現在我們的數學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本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李老師把生活中的數學有效地引入教學設計中。在課上列舉的數張折線統計圖都是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這些生活中的學習素材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也是對他們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學習起來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

2、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課程標準》中要求使學生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吳老師在學生解讀完温度變化的統計圖後,請學生預測20時的氣温並讓學生闡明預測的理由。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3、注重了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

知識的遷移也叫學習的`遷移,心理學上把已獲得得知識、情感和態度對後續學習活動的影響稱為學習遷移。本節課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和遷移,把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異同?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學會讀折線統計圖,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把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觀察、比較中,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數據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數據增減變化地情況,培養了學生地統計意識。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學生“悟”的太少,自主性體現不足。本節課教師引導的多,不敢放手。統計圖的優點應是學生在讀圖、比較中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師硬生生強加給的。在學生細讀第一幅折線統計圖時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摺線統計圖能直觀地看出數據的增減變化這一特點體會不夠。

2、讀圖時缺少整體性的指導。在練習中老師只注重於問題的解決而忽略了統計的意義,在學生完成問題後應從統計圖的整體來感知事件的變化,體現出統計給我們帶來的作用。

3、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的要求在本節課的過程中似乎體現的不夠明確,大多還是學生根據統計圖説出結論,並沒有提出什麼問題。

《統計》評課稿 篇12

徐老師設計的思路是研究要去旅遊要考慮哪些因素,並圍繞這些因素收集的數據藉助Excel圖表工具分析,從而選擇旅遊的城市。

首先,通過圖表與表格兩種表達數據方式的呈現,得出圖表可以將數據更加直觀呈現出來的優勢,引入本課。

其次,通過對去旅遊要考慮的因素的有關數據用合適的圖表的方式分析,得出結論。第一,分析三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的數據,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一:根據數據創建空氣質量報告表。通過對生成的圖表來分析圖表的組成及圖表與數據源的關係,並通過對研究問題的分析如要研究哪個城市的空氣質量趨勢比較穩定用什麼類型的圖表合適,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二:修改空氣質量報告圖表的類型,並對圖表分析後得出從空氣質量考慮會選擇的旅遊城市。第二,分析去過三個城市滿意人數的比重的數據,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三:根據數據創建三個城市滿意度的餅圖,並對圖表分析後得出從滿意度考慮會選擇的旅遊城市。第三,分析去三個城市旅遊的費用高低、出行方式的比例、去紹興旅遊人數的趨勢的'數據,要求學生想一想:根據數據及問題創建合適的圖表。

最後,課堂小結:

①繪製圖表的意義

②繪製圖表的關鍵

③用數據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鄔老師設計的思路是以分析寧波空氣質量為任務,要求學生根據空氣指數記錄表創建合適的圖表,分析寧波的空氣質量情況。

首先,觀看有關《霧霾》的視頻,與學生交流空氣質量的問題。出示《寧波市20xx至20xx年空氣質量記錄表》引導學生髮現:以表格方式呈現數據,不能清晰地看出寧波近幾年的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從而引入新課的任務將抽象的數據轉化為形象的圖表。

其次,教師帶領學生認識部分圖表,並分析其應用範圍。要求學生完成:創建空氣質量“優”、“良”、“污染”的圖表,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如引導學生髮現問題:①創建的圖表是空表,原因是沒有選擇數據源②兩張圖表比較發現圖例項不一樣,原因是沒有選擇合適的數據源,即實現不連續的數據區域的選擇。③兩張圖表比較發現沒有標題的圖表內容不清晰,要求在圖表中添加標題④根據空氣質量“優”、“良”、“污染”情況,設置合適的圖表背景顏色。根據自己創建的圖表,分析寧波的空氣質量變化情況。

最後,課堂小結指出圖表的意義。

《統計》評課稿 篇13

王老師這堂課教學設計非常清晰,各知識點分析到位,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是一堂非常不錯的複習課。

下面就這節課來談談我的看法:

1、導入直截了當

王老師從學生感興趣的長跑成績引入統計上的幾個概念:樣本,眾數,中位數,總體,導入開門見山,並把複習的`主動性給了學生,起到很好的複習效果

2、設計思路清晰

從長跑成績到具體的練習,學生的解答,教師的講解,而且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注重數學思想的培養

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能教學生扇形,柱形圖去預測統計學上的整體的趨勢,如何處理數學上數據

《統計》評課稿 篇14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數據,在填一填、塗一塗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和解決“以1當2”的問題。

這節課的設計突出了“統計”實踐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置了有趣的童話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聽了霍老師的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的,下面就談談個人的一些收穫:

1、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課始,教師以親切的談話引入了新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由神祕的禮物引出國慶聯歡會創設了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開始就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接着,讓學生看動物的出場去統計幾種動物的數量。學生情緒高漲,然後,藉助學生看到的動物展開收集整理數據活動,使每個學生都主動、認真地記錄統計數據,體會數據的收集過程。

2、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在探索新知識中採用了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例如統計圖的方式,先讓學生試着塗一塗,在嘗試中發現問題:格子不夠,讓學生髮現問題。每個學生思考着解決的方法:接着向上塗,並排塗,一格表示2只等等,在這個基礎上總結出用一格表示2只。之後,每個學生完成統計圖,並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主動獲取新知識的實踐過程。學習活動的設計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3、緊密聯繫實際,創設良好情景,豐富學習資源

但一節好的課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就是對霍老師的一點商討的地方:

1、動物出來收集用的時間多了,能否讓動物出場交替出或分小組統計每種動物的只數。

2、在講一個格表示2個單位時,讓學生討論怎麼辦,不要只是老師講,有點講得多,留學生思考就更加好了。

3、出示統計圖評講時,老師在黑板講就不要在課件裏再講一次了。

《統計》評課稿 篇15

集團層面推進現代課堂研究實踐已開展一個月,各學科任課教師都很快融入到了課堂改革的風潮。3月20日,集團數學組進行組內的第一次任務型課堂教學展示教研活動。活動中聽了孫彩萍老師執教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課堂上孫老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退居幕後,創設情境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在一種開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感受、體驗、發現和探索新知。35分鐘的課堂緊緊圍繞三個隨堂任務的實施,師生共同演繹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數學課。

一、相比以前的課堂,孫彩萍老師的課堂展示,讓我看到了這樣三個變化:

(1)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孫老師的《折線統計圖》這一課,她設置的教學目標是通過3次小組合作討論完成的,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識建構,這比老師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效果要好很多,課堂上學生求知慾變強了,可以説孫老師的課堂讓我看到了學生對學習更加主動了,從“要我學”轉變成了“我要學”。

(2)第二個改變是課堂評價形式變得多樣化了:孫老師的35分鐘的課堂展示,完成了小組互評、成員互評、師生互評三種評價形式:通過給表現優秀、積極的小組發送小花實現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通過小組彙報展示,其他小組補充回答等,實現了小組間的互評;在探究折線圖和條形圖特點這環節時,課堂上學生間互評進行地非常好,學生間精彩的互評順利地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這些多元化的課堂評價形式有效地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3)師生關係發生了改變:課堂上,孫老師一直都扮演着指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師生間關係不再是臨高臨下惟命是從的那種。孫老師課堂用語“哦,原是這樣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呢?”等肯定和詢問的語氣,體現了師生間平等的關係。《折線統計圖》這節課中,孫老師通過精心設計前置性學習任務單、隨堂學習任務單圍繞統計最近每天的氣温,給學生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教學目標和課堂實施效果來看,我覺得她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大優點,值得我學習和揣摩:

(1)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正確把握學生認知能力與教材內容要求的關係

折線統計圖對四年級學生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在前面已經學過統計表,條形統計圖,而在平時生活中對摺線統計圖也有着朦朧的感知。在前置性任務設計上,孫老師設計了讓學生統計了近一週的日氣温,由統計表引出所學的折線統計圖,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繫,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生活素材,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孫老師在隨堂任務內容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統計數據來源於生活。從讓學生統計日氣温、分析氣温的變化情況,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

總之,我覺得孫老師的基於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實施過程和效果上看,都挺成熟的還是挺完美的;從教學設計上來看,隨堂任務內容設計源於日常生活、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小組合作氣氛活躍、學生課堂參與度高。隨堂任務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上有層次性,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完成了新知的建構和理解;在我看來,雖然集團推行任務型課堂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孫老師近乎完美的設計和演繹,讓我看到原來學生是如此的出彩和智慧。

《統計》評課稿 篇16

前不久,筆者有幸聽了xx老師在全國第七屆深化國小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的一節課“統計”,這節課給許多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將有關教學情節進行摘錄,並作簡要評析,以期與各位同行共賞。

教學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二年級上冊“統計”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熱身)

師:小朋友們,你們會做“石頭、剪子、布”的'遊戲嗎?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和老師來做這個遊戲,再請一位小朋友做記分員在黑板上用畫“正”字的方法記分,誰贏一次就在誰後面畫上一筆。(教師和一位學生比賽,另一名學生記分,其餘學生齊喊“石頭、剪子、布”)

(課始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為什麼今天有這麼多的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嗎?

生:不知道。

師:老師們呀,都是被黃山美麗的景色和聰明可愛的小朋友吸引來的。為了歡迎老師們的到來,我們開個聯歡會,好嗎?我們戴頭飾表演節目好嗎?

(在黑板上分別出示小狗、烏龜、小兔、老虎等頭飾,問學生喜歡哪種頭飾,學生髮表意見)

師:小朋友喜歡的頭飾各不相同,那每種頭飾該準備多少個呢?

生1:用統計法計算。

師:想一想,我們都學過了哪些統計方法?

生2:寫“正”字、打“√”等。

師:哪種方法最簡便呢?

生3:寫“正”字。

請學生拿出題卡1,在最喜歡的一種頭飾上打“√”。

二、引發認知衝突,注重解決問題

師:好,請兩位同學上台來唱票和計票,老師在旁邊監督。

其餘學生在題卡2(統計表)上進行統計,所有學生都參與了統計過程。統計結果為:小狗4票,烏龜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課件出示統計表、統計圖(1格表示1人)。

師:你能將這個統計結果在統計圖中表示出來嗎?還是讓我們先來觀察一下,統計圖上1格表示幾人。

生1:1格表示1人。

學生根據統計表的數據在題卡3(1格表示1人的統計圖)上塗色。不久,有學生髮言了。

生2:李老師,統計圖的格子不夠。

師:格子不夠,怎麼辦?

生3:1格表示2人就可以了。

師:請小朋友們用自己的方法試試吧。

《統計》評課稿 篇17

楊老師設計了“識圖標,認天氣”的遊戲,原因有兩點:有趣,毋庸置疑,“猜一猜”這樣的數學遊戲本身就能調節課堂氣氛,引發課堂高潮,特別是猜對後得到的獎勵更是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點也很有必要。為了突破該難點,用猜一猜的遊戲引發學生交流估測的依據,積累估測的經驗。

楊老師整堂課以學生為主導,在楊老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推陳出新。情境導入是以學生們熟知的天氣預報音樂為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分類出多個天氣圖標,當學生學完天氣圖標後,引出這節課的例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一下各類天氣的天數,讓學生自己發現方法,總結方法。有畫圓法、“正”字法等,幫助學生改進畫圓法,讓圓圈一個挨着一個;“正”字法從日曆的`開頭,分門別類的把晴天、多雲、陰、雷陣雨、陣雨等天氣天數統計出來。學生的聲音是課堂的主題,當學生回答的問題偏離主題時,及時把學生引導回來。如圓圈表示時,直接用畫圖的方式呈現學生的結果,讓學生自己判斷到底哪種方法最好,充分肯定了“正”字計數法的重要性。隨後的小組討論也時刻圍繞着學生,讓學生髮散思維,不侷限於課本,尋找多種方法,表示收集到的數據。表格法、畫圖法,最後,引出條形統計圖更是很細心地讓孩子認識條形統計圖。並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和差異,整節課水到渠成,靈活自如。

《統計》評課稿 篇18

我們一同聽了李老師的“統計”一課,也許大家的感受各有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把自己對本節課的感受與大家做個交流,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我覺的本節課從整體上看是成功的,具體來説,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4個特點:

 1、靈活選擇教學素材。李老師利用了分類學具中的水果讓大家分組統計。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好玩,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教學中如果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到情境中,便可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中李老師充分利用孩子們所喜愛的動畫片為線索,並貫穿於整節課中,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孩子們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和慾望。自始至終處在愉快的學習狀態中。

3、較好的體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本節課在這方面有較充分的體現。首先,教師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氣氛,開放了師生關係。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從課件中發現問題,引導他們進行合作交流,思想碰撞。從最後動畫片的統計中,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不斷鼓勵學生儘量説出與別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多角度地選擇、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同時,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圍中受到激勵。

4、重視對學生的課堂評價

重視對學生的評價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的成績加以肯定,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是課堂上的評價更為重要,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哪怕是一朵小紅花、一顆紅星、一句激勵性語言,都能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本節課李老師特別注意了對學生的評價,她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用各種形式表示對學生的'讚賞,如:你觀察的真仔細;大家都是小博士,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善於動腦,將來一定能夠成為科學家;你回答的比較好,給你們小組增加一顆智慧星等等。一句激勵性的語言,一個讚許的目光,對教師來説並不費勁,但對學生的影響卻非常大,一位教育家這樣説過,形成性評價的目的在於告訴學生在不斷進步。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教學語言的運用還需加強磨練,尤其是在語氣、語調上還不是很有感染力;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有意識、有計劃的逐步培養。

《統計》評課稿 篇19

以前,我總認為統計課很難上,在知識上很難找到需要探究的地方,再加上繪製統計圖花費時間長,很難讓學生體會到統計圖的作用。聽了鄧老師的這節統計課,讓我眼前一亮,哦,原來可以這樣上!

1、從統計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的只數引入新課,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2、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統計數據多的情況下,及時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工統計,讓學生體驗合作的`樂趣和需要。可以看出合作的效率是很高的。

3、在重難點地方處理巧妙。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通過整理數據,完成條形統計圖的過程,當發現統計的數據太大時,一格再表示一個單位就太不方便了,從而引出矛盾。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原則的教學思想。確實有同學就想出來了。教師創設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懸念,一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一格表示2個單位或者更大的數的需要,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另外教師也預設了多個解決辦法,沸羊羊的、懶洋洋的加以展示,同學們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想法和喜洋洋一樣,很有成就感。

4、教學目標的呈現時機恰到好處,達到了既不提前泄露知識,又讓學生及時瞭解目標的目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即總結前面學習內容,又過度倒下面的學習任務。

5、練習時要求明確。教師強調在繪製條形時要一一對應,做到快、靜、齊。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但由於是小組合作,有的同學插不上手,操作困難,所以凸起來要慢一些。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找準刻度後記號記號在塗色,準確率要高。

6、後面的統計圖欣賞很好,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後面學習奠定了基礎,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統計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商討的地方:統計的數據一定要讓學生核對清楚,可能會有學生多數,或少數會嚴重影響後面的練習。最好能用數一個標記一個的方法。再根據統計圖解決問題時,個人覺得先找信息,再提問題比較合適。可以體現學生的認知順序。

《統計》評課稿 篇20

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着很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説,這節的《統計》課,主要是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聽了彭海軍老師的課,我有以下幾個體會。

首先,整個教學過程中,彭老師採用教科書所給的材料,創設了一個小象過生日的情境,並讓整個情境貫穿於課的始終,“生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又是利用動物動畫的形式,一年級的孩子就容易被吸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了,他們帶着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由此可見,興趣還真是學生樂學的法寶!

其次,新課改以來,合作學習成為國小課堂上的一大“亮點”,但很多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較多,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在進行“喜歡吃什麼水果”的統計時,教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後,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後讓學生彙報調查與統計結果。

第三,整堂課,彭老師都以低年級孩子能接受並喜歡的面貌出現在他們面前:親切,平易近人;並時常以微笑鼓勵孩子,同時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讓活動富有童真童趣,讓學生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中學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識。

《統計》評課稿 篇21

本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統計教學的第一課時,在這節課的教學,陳老師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統計一年級、二年級的體重,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整節課,陳老師語言和藹可親,有親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複習導入:雖然學生在一年級時初步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兩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但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已經記憶模糊了,複習導入做的不夠,為後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隱患。

2、數據記錄:在探究過程中,每個學生輪流起來報自己在一年級時的體重,其他學生記錄,其實二年級的學生統計能力還達不到如此熟練,這就造成了數據記錄混亂,一年級時的體重就沒記清楚,二年級時的體重記錄的.就更混亂,後面的複式統計表就沒法完成。老師對學生能力估計失誤,是造成本節課不夠成功的關鍵。時間拖沓,後面的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完成。

我認為可以這樣改進,學生説體重時,老師要求放慢速度,老師和學生一起做記錄,這樣就不會造成數據統計兩遍,還不準確的局面。

3、統計表:陳老師在統計表的表頭問題處理上做的特別好,能夠讓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探知,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的透徹。

4、板書:整節課,黑板上除了板書課題外,沒有任何板書。每一節課,黑板上都應該呈現出這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即使在課件中已經出示過了也不能代替板書。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認真研究,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