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子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4W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瘋子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瘋子觀後感

瘋子觀後感1

作為一部翻拍自1980年的同名電影,新版亦步亦趨,橋段照搬不誤。唯一的“進步”在於導演對主觀鏡頭的大量運用,以示與眾不同,不免有些為了強説愁才賦新詞的意味。

全片通過變態殺手伊利亞·伍德的視角展現的鏡頭語言超過了九成,巴拉茲説主觀鏡頭是為了讓觀眾的眼睛與劇中人的眼睛合而為一,從而達到雙方感情合二為一。因此展現變態殺手的主觀視角,是能讓觀眾產生代入和移情作用的。行兇殺人無疑最能體現這一優勢,無論有多少影玩過這種把戲一一像《刺刀邊緣》、《末世紀暴潮》等就展現過殺人犯的.所見所得,用一個未知人物的“尾行、殺人、剝皮”的主觀視角做開場,能馬上拋出懸念。

但當兇手的身份不再是祕密之後,懸念迅速終結,主觀視角的劣勢也就顯現出來了一一它剝除了其他表達變態人性的方式。也無法利用第三方(通常為心理醫生,側寫人員)來描述主角的體態和表情,提供給觀眾解讀的信息量看似很多,其實少得可憐。電影在主角“自我模式”如此這般開啟下,一切顯得既合理又無意義。

導演沉迷於展示各種主觀鏡頭的用法:當伍德開始犯病,他眼中的光怪陸離就一定要配上天旋地轉、搖晃不定的畫面一一這簡直是按教科書規條來表現的。人物心理、幻聽和幻覺也一定要來湊一腳,不然無法體現主觀鏡頭的優越性。問題在於主角的感情和行為方式是變態而非常態的,除了在暴力表現上提供更直觀的代入感之外,視聽環境卻異常單一。

除了多來幾次一模一樣的行兇過程,就翻不出花樣來了一一殺了一個再殺一個(還不用擔心邏輯錯誤)。如今《超能少年》已經把DV流派主觀視角玩到了神乎其技的境界,電影卻還停留在用鏡子和玻璃反射視角這樣的低層次玩法上,生生憋死了自己。臨死之際晚節不保,忍不住現了幾次“客觀視角”的形。用“超現實幻想”這樣的託辭打馬虎眼,絕對屬於底氣不足的表現。

瘋子觀後感2

你有沒有過從自己的視角去審視“精神病人”呢?“精神病人”到底又是怎樣的呢?翻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你會像在與精神病人談話一般,書中便會有你所好奇的答案。

本書作者高銘耗時四年,深入醫院精神科、公安部諸多神祕機構,得以與數百名“非人類”直接接觸,最終產生了—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

本書的封頁有些詭異,在一塊長方形內有許多眾人所看不懂的奇怪的畫中,左右兩邊各有半塊人臉的`影子,大概代表天才和瘋子的關係吧。

在此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翻到了第一面,題目是“生命的盡頭”。我頓時一驚,與精神病的談話竟然談如此高深的話題,難道這是一個哲學家精神病?

我帶着許多疑問往下看,漸漸地,我的臉色變了。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女人,在地球上找到了一種新的生命形式。比如她説:螞蟻是一種生命的細胞。蟻后是大腦,兵蟻是身體的防衞組織,工蟻是細胞,嘴、手用來找食物,用來傳遞,維持大腦。它們聚在一起,就是生命。石頭也是一樣,但是是另一種生命形式,其實它在動,只是太慢了,我們感覺不到而已。

宇宙如此之大,除了地球上的人類,其實還有許多不同生命,只不過生命形式不同罷了。只有用於探索、執着,善於發現的人才會注意。她注意到了不同尋常的事物,而其它人卻認為她是精神病,實際上是其它人的無知與愚蠢。就像哥白尼發現的“日星説”,就像凡高早年畫的畫一樣。

許多天才都是埋沒在人們的質疑聲中,堅信真理的天才,只有碰上相信真理的人,真理才會發出金光,造福於人類。

倘若有一天,你覺得你在和一位精神病患者講話,沒準,他便是潛在的天才!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寫的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驚奇,還有思想的震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