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書心得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5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與地壇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合集15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

不知不覺中,步入同大已半月有餘了,閒暇之際,翻看了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不禁有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堅持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感悟的成果。文章中好像流露出一種他活到最狂妄時失去雙腿的悲憤與痛苦,但是,這種情感也隨着地壇的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又悄然逝去的故事消逝了,流露出更多的則是對人生的感慨,對母愛親情偉大的讚美,字裏行間中流露的樸實無華洋溢出作者心靈最深處的情感。

作者圍繞着那座“心靈園林”,用一種緩慢平和而又坦然的敍述語氣,訴説着地壇的人和事。那些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那一段段坍記了的高牆與散落了的玉砌雕欄都是史鐵生十五年的朋友,也是他心靈上的慰藉。

對於那個漂亮而令人憐惜的弱智姑娘以及她的哥哥,對於那對由年輕人變成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作者如同一個路人般,靜靜地在旁凝望着這些好像凍結了的事。好像史鐵生就是地壇的另一個化身,見證着園子裏的歷史。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他打敗了困難的挫折,每個人都不可能會一生都一帆風順的,會遇到種種不可磨滅折,種種的抗拒不了困難,只要我們願意去挑戰、去克服。就不可能會有做不成的事。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加深了了解。在同大未來兩年的學習生涯中我會樹立明確的目標,並且堅持不懈,矢志不渝的為之奮鬥努力。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2

最近在於老師、同學們一起研讀史鐵生先生的文章,作者筆下的人生感悟使我感受頗深。於是閒暇之餘便翻開了史鐵生先生的代表作——《我與地壇》。

封面上的幾個大字彷彿閃着光芒,地壇,那園子的景物是今非昔比了,但我依然可以想象到一個雙腿截癱的青年日復一日的獨自來到這園子裏尋找情景。在幽靜的小道上,在圓牆下的一溜陰涼下,在老柏樹的枝葉下,夾雜着苦澀的車輪印,彌補着那顆失魂落魄的心與情。史鐵生先生曾説自己與地壇相遇,如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讓一個佈滿滄桑歲月的頹院與一個心靈將要絕望的人相遇了,這事兒不禁有些荒唐,但仔細回想也的確如此。

地壇中佈滿了苦澀的車轍,也同樣佈滿了母親的腳印。是啊,多麼自嘲又讓人心碎的結果。兒子與母親之間交流的代溝畢竟是太常見了,可如果這代溝出現在一個身陷殘廢的青年身上時,“殘”“廢”這兩個沉重又絕望的字眼將會怎樣把這溝壑壓向萬丈深淵,這點我不曾設想,也不敢設想。命運的逆襲改變了這個美好的家庭的生活,就好像你面對這一條“生”的光明大道,卻被一隻手無情地攝向了“死”的黑暗中,截癱的痛苦撕扯着這對母子的心……為了治好病,史鐵生先生的母親下了很大的心思,史鐵生的`一篇題為《合歡樹》的散文中也提到過母親為他四處奔走尋醫的情景,希望多大,失望多大,沒有人可以理解母親的痛苦。而史鐵生先生大概是將這痛苦交織着複雜的心情付諸於文字,在字裏行間之中訴説着一個偉人的沉鬱與糾結吧。這痛苦是曾經的自暴自棄,是不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時曾對母親的那份決意的倔強和羞澀。地壇中,那尋覓多少次被無情地拒之門外,又有多少次那個倔強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少年郎親身目睹了他母親憔悴的背影。直到命運再次在不幸的傷口上撒鹽時,史鐵生懂了,可他悔之已晚矣。我無法理解上帝為什麼這樣摧殘一個身陷殘疾的人,這難道是為了苦其心志,方能成大才嗎?如果真是那樣,我想,換做我,我倒是希望做一個平凡的人,而史鐵生先生可能也同樣會是如此。既然這樣,那句“上帝見母親太苦,就招她回去”也就不再顯得蒼白無力,自欺欺人了……

地壇依舊是那樣會安靜祥和,我回想起文中出現的一對兄妹;男的開朗活潑,女的漂亮淳樸,他們每日在地壇中歡笑着。這本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卻因女孩子的天生智障變得讓人心碎。多年後,男孩保護着女孩不受欺負,但他們的堅強在上帝那兒就如同浮雲一般,我想無言是面對殘酷現實最好的結果了。也許史鐵生先生説得對:“世上的事常常是上帝的居心變得可疑”,但上帝是對的,為什麼呢?沒有人能把這世界想明白;史鐵生先生給出了答案,原因很簡單:“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如果沒有愚鈍,機智有何光榮?沒有醜惡,漂亮怎能維繫自己的命運?沒有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如何界定自己的美德?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是否會變得膩煩和乏味?”我想,上帝為了大部分人,終究會犧牲一部分不行的人們吧,所有的美好都有苦難來襯托,一個無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而像史鐵生先生這樣的人正是為了世界的美好來承擔苦難的人。這樣想來,我難以為健全人啟齒,我們難以理解這世間的幸福究竟是什麼,更別説真正意義上的談及了。我想,史鐵生先生註定是開啟救贖之路的金鑰匙之一吧。

生的開端,也是死的開啟;而死的到來,也同樣是生的延續。人無法左右死亡,這也是史鐵生先生經常思考的問題——來到這世上,人為什麼而活?寫作

嗎?不,寫作只是為了活着,是對生命的寄託,至少他是這樣想的。地壇依舊如此,春夏秋冬,五味雜塵,今生雖死,來世猶生!地壇因他不同,世界因他不同,人類因他而驕傲。

————以此為那在天的英靈送去我崇高的敬意……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3

再讀我與地壇,就想到高中在語文自習課上第一次讀到《我與地壇》的場景。

那時候因為自己成績不好而自我悔恨,想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想到自己因為遠離家而思念父母,想到自己的學業壓力,所以在讀《我與地壇》的時候哭得一塌糊塗,當時以為自己有過不去的坎,因為成績差,因為不如人,所以覺得悲傷,覺得自己一輩子都完了,會永遠抬不起頭。

而今,再讀《我與地壇》才發覺,你根本不知道人生最難的地方在哪裏,那時候成績不好,一點困難就以為是天大的難事。而現在,長大後的經歷更讓人難以忍受,你會發現,比買不上房子掙不到錢的還大的壓力就是你的家庭不幸福,你不知道你愛的人在經歷怎樣的磨難,他們又是怎麼在煎熬地忍受中年的一切變故,而且,這變故相當地長,相當地複雜。

你想自己突破,過自己的人生,建立自己的家庭,卻發現,原生家庭的一切影響你都尚未擺脱,根本走不出去。

人生就像走進了死衚衕,很多年你都出不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走出來。就像史鐵生當時在地壇一樣,在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無數次在生與死之間掙扎。

他的生命因為疾病困在了輪椅上,但他的思想卻不受限制地在飛翔,拯救了自己,也用文字滋養了那些困在生活中的人。有數不清的人因為生活發生了變故,他們也不知道人生會在什麼地方卡殼,會在什麼地方打轉,會在什麼地方倒退。

現在想想,我在當年就該學會成長。我一直覺得自己成長的很慢,因為有很多人保護我,他們讓我專心自己的學業,卻對我隱瞞了生活的殘忍。於是過了二十多年的安逸生活以後,生活的`一切壓力都來了,生離死別,家庭破碎……我不願意接受,卻無能為力。

很多事情,我們能左右的只有自己的思想,父母怎麼想怎麼決定,家庭怎麼走向,老人能否長命百歲,我都沒有辦法。唯一能希望的就是他們自己好好生活,愛惜身體。

有時候我安慰自己,過了這幾年,一切都會好的。我總不能一直像現在這麼倒黴吧,總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候吧。

我一直為自己的無能自責,為自己的懦弱無奈。這麼多年,我都成長得太慢,當面對這一切變故的時候,顯得自己特別無能。

多年以前,在讀《我與地壇》的時候,我就能夠感受到那種絕望和無奈。沒想到過了十年,生活仍舊讓我想到了當年那個絕望的自己以及還抱有些許希望的自己。

自己的現在只能與過往的經歷對比,至於是否屬於艱難困苦,與自己的承受力有關。我的經歷固然不能與數次經歷生死的史鐵生比,只是人生的某個瞬間讓我與《我與地壇》中的心境產生共鳴。

多年以前,我努力變得堅強,而今,我只能告訴自己堅持住。成長本身就是痛苦的,就像破繭成蝶一樣。

老天不會讓你輕輕鬆鬆度過一生,那樣太沒意思了,所以每個人都要面臨自己的磨礪,然後才知道人生重要的是什麼,才能在漫長的人生中不會喪失信心。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4

散文記敍了作者從青年到中年時自己以往經歷過的一些事。他先講了那座令自己畢生難忘的“伴侶”——地壇。這是座被棄廢的古園,作者的家就在旁邊。作者總是認為這是一種緣分——地壇等着自己出生,又等到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猛地殘廢了雙腿。

殘廢對作者來説,無疑是一大打擊。在那段陰暗的日子裏,地壇成了作者第二個家。作者經常在地壇裏苦思冥想,自己為什麼要出生已頹廢到極點的作者甚至想過死。之後,作者又想通了關於出生的問題,他安心下來,不再為生和死煩惱。

接下來就是怎樣活的生存問題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壇,在老樹下或荒草或頹牆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窺看自己的靈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個時辰。那段時間,作者的母親變得十分痛苦。她明白把作者悶在家裏結果會更糟,可又擔心作者獨自一人在地壇裏想些什麼。有一次,作者發現忘帶了什麼東西,又回到到家。作者發現母親依舊是一副送自己走得動作。只是,那時作者並沒有發現母親的痛苦與煎熬。等到母親逝世後,作者才從母親的一句話中體會到:“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作者最終明白,這句話其實是母親的自己安慰,是暗自的禱告。可惜,這時母親已永遠離開了作者。

在後面的.時間裏,作者又先先後後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個人,作者都有不一樣的感觸。在這漫長的期間裏,作者又想到了生存問題。於是,他開始動手寫作。在他正寫得熱火朝天時,他卻又想到死的問題。一個朋友對作者説:“你不能死,還得寫呢,還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寫呢。”因為這句話,作者又想通了問題。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鐵生這場經歷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絕望中自暴自棄,之後又醒悟過來。看似簡單的過程卻給作者帶來了無限的煩惱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敗的精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5

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在二十歲,本是最狂妄的年齡,卻忽的殘廢了雙腿,這飛來橫禍,使得他變得暴戾,抑鬱。

就在這時,他遇到了地壇,地壇成為了作者的傾訴對象,成為了一個能給史鐵生心靈慰藉的地方。於是,史鐵生愛上了這裏,愛了整整十五年,他靜靜的坐在這裏,發呆,看書或思考。書中史鐵生有一段對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活着,展現了小蟲的生命力之頑強。史鐵生的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像。也許,這也是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吧!

史鐵生在這裏終日思考着生與死,他説:“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格是為什麼活?”那時的他暴躁,厭生,曾無數次的要去死,但隨着時間的沉澱,他終於領悟透了。他開始熱愛生命。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寶貴的'一次,我們應該去珍惜愛護它。人生之路難免會有坎坷挫折,沒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應該去辯證的看待挫折,難道它不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機遇嗎?法布爾説過:“讓生命最後一刻提前到來的人都是懦夫,蠢貨,傻瓜。我們有權憑着自己的意願決定墜入死亡之淵的方式,但不意味着我們有權輕生遁世。”

在史鐵生從黑暗中逃出來的過程中,他的母親也起着重大作用,書中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麼事又翻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這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母親在想什麼?安慰?禱告?擔憂?史鐵生還寫到,這園中不單單有我的車轍,有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更可以看出母親在史鐵生生命中的重要性。

有人説:“史鐵生的母親偉大的超過了許多母親。”而我,卻認為這種説法是大錯特錯的。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母愛不分大小,只是愛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母親對我們的愛都是加倍存在的,我們應在珍惜母愛,享受母愛的同時不要忘了感恩母愛。不要像作者那樣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6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壇》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7

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正當生命最燦爛的季節命運卻讓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一他失去了雙腿。這會是一種多麼難言的痛苦啊又會有一種多麼哀傷的心情直到他學會了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真情在筆尖流露。於是便有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歡樹》有了《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表達的感情是痛苦的複雜的。深沉的。作者講述在雙腿殘廢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絕心緒的荒蕪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於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邊緣徘徊偶然走進了那個與自己同樣荒蕪冷落的園子--一地壇。這座古園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記載了他深深的車轍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門中的落日寂靜卻安詳高歌的兩燕蒼涼卻張揚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似乎講述着青春的童話還有飄搖的落葉清純的草木坦蕩的荒藤浮誇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霧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蟬蜕。窸窸窣窣生長的響動。地壇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壇他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地壇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個用感情寫字的作家。作者常説:這古國彷彿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深愛着地壇他更深愛着自己的母親。

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因為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忽然截癱的兒子惟一的几子儘管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可事實終究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親無私的愛包容兒子包容兒子的命運;於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過去一天一天的禱告:"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於是她只能漫長的等待。她疼愛兒子並且理解兒子她知道兒子需要一點時間獨處需要這個過程。然而她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等待母親只能漫長的等待……母親不知道她的兒子是多麼想讓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樂兒子憂鬱的心中重新閃現出了快樂的影子要是母親看到她該多麼高興啊。兒子第一次這樣為母親想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母親的去世終究讓他明白了: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我想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幾件讓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個人對於“不幸”的理解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失業了,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卻完全覺得這不算什麼。本文的作者史鐵生命運把他逼上了絕境,雙腿落下了殘疾,以後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來了,可能每個人遇到這樣的境遇都會感到悲觀絕望吧!特別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顧和養活的時候,發現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反倒還要家人照顧自己,這時的心裏想必會很不是滋味。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不止一次的追問到“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一個人在面臨絕境時,是否還有活着的意義?當一個人看不到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之時,到底還有沒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經在地壇這個地方對“生與死”這個問題思索了很長的時間。在地壇經常出現的那個小女孩,從遠處看,我們只會看到她的可愛和美麗,當我們知道她是弱智時,我們是否為她可歎惋惜,但正是這個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體現了美的意義,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義都不存在了,包括她與生俱來的美,雖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難,但一個人能活在這個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鐵生寫到寫作就是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絕境中所撞開的那條路,能讓自己活下去的那條路,“活着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着”,當一個人面對“生與死”時一切的理想和抱負都會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了,人們只會想到了用什麼方式“活”?只會想到自己怎樣活下去,這時人的本性便會完全暴露的顯現了,一個人想要活下去獲得物質比什麼都重要,就這麼直接,就這麼現實,所有寫作便是為了活着。

本文作者緊緊圍繞着人應該怎樣面對苦難這一中心主題,一個人能過超越苦難,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對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詮釋,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8

初讀這作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藴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作文文章時,我發現,這作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特別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母親描寫最為集中的一部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來談談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作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着殘垣斷壁、破瓦。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9

為什麼在真正失去後才會懂得母親的辛勞?為什麼不抓住當時的美好?為什麼在無法挽回後才會嘗試思考?作者史鐵生已經告訴我們,他的痛悔,他的自責,難道我們要重蹈覆轍?我的答案是“不”。

剛開始,作者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但事實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個愛他、會照顧他、時時刻刻關心他的母親。而他的母親,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兒子雙腿癱瘓,情緒低落,脾氣暴躁,自己心裏不好受,但是為了兒子,她撐起了整個家。可是,當時的作者全然不知。這裏讓我看得有些心酸,覺得作者實在是太不懂事了,一點也不理解母親,還跟她唱反調。但是仔細想想,現在的我們與當時的作者不都一樣嗎,一點也不瞭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爭吵,一次次的'傷害了母親的心,但母親還是與從前那樣對待你、愛護你、關心你。母親的無私、包容令人欽佩,那我們的自私、一意孤行呢?

母親永遠的走了,再也不回來了,這才引發了作者的思考,漸漸懂得了母親的辛勞。可現在,一切都已經追悔莫及,只是痛悔,只是自責,留下的只是空空的牀,空空的房······

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現在的美好。我們要珍惜母愛,回報母愛!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閲讀心得體會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

某年我與地壇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體會5

讀書心得體會50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 王麗

讀書心得體會 3 5

一篇讀書心得體會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0

我雖然是一位不怎麼喜歡看書的人,但《我與地壇》這本書卻深深的打動了我,令我感觸萬分。

這本書的作者是史鐵生先生所寫的一本書。這本書的創作背景是史鐵生先生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之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的情況下,走進了地壇,從此之後與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我與地壇》的這本書裏,史鐵生先生將地壇作為他的第二個家,他靈魂的歸宿,但無論怎麼説,在他的心底裏,最重要的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會是——他的母親。

其實,站在父母的這一方的角度來看,自己孩子的痛苦才會是自己真正的、最大的痛苦。

史鐵生先生的母親,面對病痛與兒子截肢的打擊,在她心底裏是無法消除的痛苦,這一定是她內心最為難受、最為崩潰的地方,但即使如此,她卻依然頑強堅強的生活着,並不斷的為自己的兒子加油打氣,不斷的給兒子以鼓勵,即使在她內心深處是那麼的痛苦與傷心,但在兒子面前,卻從來沒有表現有任何的傷心與難過,完全沒有任何一點要放棄的念頭,這就是為了能給予兒子以生的希望,用積極的態度與言行而不是消極沉淪的表現去給予兒子鼓勵,母親只會把這種痛苦放在自己的心底一個人默默的去承受着,而不會是使兒子更加絕望,這就是母親最為感人也是最為偉大的地方,母親的一舉一動,正是兒子得以繼續頑強生活下去的最大的源泉和動力。

因此,史鐵生先生並沒有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心裏面也明白,在母親的一句句撕心竭力的鼓勵的話語之中,內心是如此的痛苦,因此史鐵生先生頑強的艱難的一步步走了過來,不放棄,既是為了自己的`人生,也是為了不辜負自己的親愛的母親,不要讓自己的母親繼續更加的痛苦難受下去。俗話説,皇天不負有心人,史鐵生先生的努力最終也成功的得到了回報,他成為了文壇上的一名新秀,一顆璀璨的、耀眼的星光,但是,當他希望能與母親一起分享自己的成就與快樂的時候,卻已經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這是多麼令人痛苦與難受的事情啊!

而母親這一生裏,並沒有給兒子留下什麼偉大的誓言亦或是恪守的教誨,母親所做的一切與最大的希望就是為了能讓那個兒子堅強的活下去,簡單快樂的活下去,不要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兒子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自己的母親一直的堅韌和毫不張揚的愛。

其實,不僅僅只是史鐵生先生的母親是如此,天底下所有的母親的亦是如此,天底下沒有一位母親是不愛的自己的孩子,沒有一位母親是不為自己的孩子而辛勤付出,無私付出,沒有一位母親不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擔心而自己一個人默默承受的,無論是多麼沉重的痛苦!而反觀我們自己,又為自己的母親做過什麼,報答過什麼呢,我們是幸運的,是幸福的,因為我們並沒有像史鐵生先生一樣經歷如此悲慘的命運和經歷,但我們是否能做到和史鐵生先生一樣,去感激自己的母親,去報答自己的母親呢?

或許是因為我們先如今所處條件的優越,使我們覺得這只是作為一位母親應盡的責任甚至是忽視了母親對自己的愛,特別當我們深處叛逆期的時候,更是做出過多麼出格的傻事讓自己的母親擔心與傷心,這難道應是我們對自己的親愛的母親所做的事嗎?不,肯定不是的!

在我難過傷心的時候,我就會拿出我與地壇讀一讀。因為我能在它身上讀到的不僅僅只是一位殘疾人的堅強歷史,更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母親的感恩。它無時不刻都提醒着我,要學會感恩,要學會對自己的母親好,或許在如今緊張的學習之中,我們更多的是對自己學習成績的關心,卻忘記了在自己背後默默給予無限幫助與關愛的母親;或許我們更多的應該是學會珍惜與自己的母親,自己的父親在一起的時光,不要當他們兩鬢霜白時,才回首過去,遺恨萬分。從此刻起,丟掉自己的叛逆,好好關愛自己的父母,好好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吧!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1

天色灰濛濛的一絲活氣也沒有,我有氣無力地倒在沙發上看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不知為什麼,我的心變得沉靜了,彷彿把心交給了史鐵生,與他一起在那個不熱鬧的地壇旁邊一待就是十五個春夏秋冬。自己彷彿看穿了什麼,漸漸的身子正了,人卻變得既恍惚不定又慶幸着什麼。他的故事佔滿我的腦子,是不是就會浮現出兒子與母親的情感糾紛,我有些亂了,就靠在沙發上小寐。

我漸漸地被大腦支配彷彿自己就是史鐵生,悄無聲息地進入了那個廢棄的古園,好像一切都是那麼熟悉,我一次次的和死神對話,站在那棵大樹下,望到了母親找我臉上露出的焦急神色。我還是打敗了自己的心,想通了拒絕了死亡要好好活,對得起母親。是她用愛喚醒了我沉睡的記憶,而後,一對老夫婦,一位唱歌的.青年,一名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弱智女孩和她的哥哥。無數次給我鼓勵,給我生命的海洋,給了我重生的機會,堅強地走過來。夢醒了我暗自慶幸自己沒有像莫泊桑那樣割喉自盡,沒有像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妻子一起結束生命,這些死是對自己對生命的輕視與不負責任,對父母的不孝。留下的只有可憐罷了!我想只對人來説,人生僅此一次,我們難道要隨意地去玩弄麼?還是要好好把握。人生難免多坎坷,但這不能順理成章認為是逃避的理由,人生何來風平浪靜?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磨練,學會心疼自己。尊重生命是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最基本感謝父母的方式。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漸漸消失?但是她不敢,害怕,擔心傷害孩子的心,這是一種怎樣無私的母愛呀?

陽光下母親與我們共享温暖,風雨中母親為我們遮擋庇護,史鐵生告訴我人生短暫,珍惜每一份温情和呵護,珍惜現在的生活一切。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2

史鐵生雙腿癱瘓時,他搖着輪椅走向那個蒼涼又有着無限生機的地壇。

於是地壇,不僅僅再是一個地方,一個座標,更是史鐵生內心尋找安寧的地方。

在地壇裏遇見的那對兄妹,卻是他內心感觸最深的。於是他開始思考人的一生要怎樣才美好才完美,人的一生要怎樣才幸運。但他最終卻也領悟了。沒有醜陋是凸顯不出美麗的美好的,沒有殘缺的人是不會有人為自己健康的身體而感到珍惜,若世間的一切都如此美好,是乏味的是無趣的。

至於“好運計劃”史鐵生認為出生在一個的中等知識分子家庭才是最完美的,人的一生也是需要苦難才會完美的。如若一出生便是“人生贏家”,這便意味着他也許一生順暢,也許路上多了未曾經歷過一絲一毫的挫折,挫折有時是打磨我們心境的,若未經歷過挫折是無法打磨成一個完美的人格,這樣的人內心必是有着些許浮躁的面對挫折,唯有戰勝它才可以成為真正的“人生贏家”,成為一個擁有完美人格的人。

史鐵生雙腿癱瘓時,長時間苦悶,唯有前往地壇才可以讓他安寧下來。但有一個身影卻是時常伴隨着他,這就是他的母親。擔憂他出去時風險,但卻更憂心他內心的煩悶。我猜想這樣一位母親,也許更清楚地壇是怎樣的一個存在,不僅僅是它的地理位置,它的佈局以及她對她兒子的意義。於是備受煎熬的母親只是望着他的兒子走向地壇,甚至恨不以身代受他的苦楚,兒子內心的苦悶在母親身上便是雙倍的'。

有多少母親便是如這樣一位母親一般,愛自己的孩子勝過她自己,即使孩子有時候並不希望這樣的關愛,甚至忍不住向包容着自己的母親發脾氣。於是嘮叨,過分關愛甚至成為了她們的代名詞。史鐵生在雙腿癱瘓之時,母親對他的一切關愛也是支持他繼續生活下去的支柱。甚至母親匆忙離去也成了他的遺憾。又有多少人,在父母健在時倔強,不認輸,不願意承認自己心智以及行事風格的不成熟。於是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已成熟,便屢次向自己的父母“抬槓”。還有在遭遇了不幸之後,沉論在自己的世界裏,卻不曾從自己的世界裏抬起頭來看看,看看身邊,看看父母憔悴的面龐,看看身邊的親朋好友,在看看自己的模樣。你不幸,但卻更是身邊關愛你的人都不幸,你悲痛他們卻更是悲痛,不僅僅是為了你的不幸,更是為了你的頹唐。

不幸降臨在你身上是不幸,但幸運的是有如此多的人陪伴着你,有無數的人懷着善意向你微笑,讓你明白生命的美好。正如史鐵生在醫院時遇到的.護士長和王護社的人,她們為他而惋惜,陪伴他十幾年如一日,甚至指導他在書裏找到一條明媚的道路。

人甚至遭遇不幸,但只要心懷希望,嚮往光明便可獲得美滿。正如文中跑了十年才被教練注意到的長跑者,十年才如願登上報紙跑出名堂,這甚至已成了他的執念。也許就最後的成功對他來説只是一個完美的結局。也許我們在追逐的過程中,一開始也許只是為了終點,但是在途中我們會明白,我們會遇見最完美的自己,會成長,會開始欣賞途中的美景,終點不再是僅僅只是一個終點,是追逐途中的某一箇中轉站,我們終會再次起航走向那條不知名的遠方。

在最後的想念地壇裏,史鐵生寫道地壇不再,地壇在心上。他終是明白,也是看淡了地壇陪伴他十數年,他也稍微釋懷,放過自己。人過於執着於一件事,到最後往往也成了一個執念。史鐵生擁有健康的身體,為此劉易斯成了他心中最完美的人,他渴望,羨慕卻也難免有些許嫉妒。但在時光的洗禮下他成熟了,也是釋懷了,於是地壇不再那麼需要,但地壇仍在他心上。

願我們都能在時光中追逐着一件事,不必過於執着,關心身邊關愛着自己的人,心懷希望,嚮往光明,無愧於已,帶着別人的關懷,揹着行囊輕鬆上陣,走過一站又一站的中轉站,去走向屬於自己光明的未來。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3

看了《我與地壇》一文,我感受到了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崇高母愛之美子女若似山邊草,在母親心中也象珠寶。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是加倍了的。母親對兒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躁、任性,用寬恕、順從給兒子以尊重,心裏卻承受着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與驚恐,禱求兒子能好好地活下去。然而,母親內心的鬥爭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母親是矛盾的,從感情上講,她不放心兒子到地壇去,那是一個脱離了她視線讓她力不能及的地方。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麼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她説:‘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説這挺好’母親的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禱告”。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覆説服自己才能看着兒子隱入地壇。母親作對了選擇,使兒子得以在地壇治癒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作者在《秋天的懷念》中也説到,當作者暴躁砸東西時,“母親這時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地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她隱藏着內心的痛苦,鼓勵説:“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母親完全是在這種苦難中度完了自己的'餘生。

母親的愛是一種艱難、堅韌而毫不張揚的愛,也正是這種沉默和深厚的愛使作者讀懂了母親,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經驗儲備。

我想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幾件讓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個人對於“不幸”的理解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失業了,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卻完全覺得這不算什麼。本文的作者史鐵生命運把他逼上了絕境,雙腿落下了殘疾,以後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來了,可能每個人遇到這樣的境遇都會感到悲觀絕望吧!特別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顧和養活的時候,發現自己什麼也做不了,反倒還要家人照顧自己,這時的心裏想必會很不是滋味。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不止一次的追問到“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當一個人在面臨絕境時,是否還有活着的意義?當一個人看不到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之時,到底還有沒有必要活着?我想作者曾經在地壇這個地方對“生與死”這個問題思索了很長的時間。在地壇經常出現的那個小女孩,從遠處看,我們只會看到她的可愛和美麗,當我們知道她是弱智時,我們是否為她可歎惋惜,但正是這個小女孩活着,在她得身上才體現了美的意義,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義都不存在了,包括她與生俱來的美,雖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難,但一個人能活在這個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鐵生寫到寫作就是為了活着,就是自己在絕境中所撞開的那條路,能讓自己活下去的那條路,“活着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着”,當一個人面對“生與死”時一切的理想和抱負都會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了,人們只會想到了用什麼方式“活”?只會想到自己怎樣活下去,這時人的本性便會完全暴露的顯現了,一個人想要活下去獲得物質比什麼都重要,就這麼直接,就這麼現實,所有寫作便是為了活着。

本文作者緊緊圍繞着人應該怎樣面對苦難這一中心主題,一個人能過超越苦難,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對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詮釋,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4

在讀《我與地壇》時,我彷彿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傾聽一位知己細細地講述他的故事,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篇散文給我的感受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母親是偉大的,同時也是痛苦的。“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是加倍的。”她應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突然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能從困境中走出來,期待自己的兒子能像普通人一樣的生活。她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在心靈上能有一份寬慰與自由,她不惜自己忍受心靈與肉體上的雙倍痛苦。她對兒子的愛,也僅有天底下的母親能夠體會。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裏,期望能給母親一個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讓她有一個淡淡的微笑,也心滿意足了。可是,她卻不在了,人世艱難,事與願違。這讓史鐵生的心裏是何等的失落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珍貴的東西叫幸福,它看不見,摸不着,卻一向在你的身邊。有的人認為幸福是榮譽,是金錢,是權力,而我認為,幸福是母親對你深深的愛。

經過閲讀《我與地壇》,我也深深的反思了自己對種種不對。寫作業時,媽媽讓我身體要挺直,肩膀不要一高一低,我總是會反駁一句:這跟您有什麼關係;暑假裏,我每一天都吃冰條,媽媽説,女孩子冰條吃多了對身體發育不好。可我還是趁您上班了,偷偷吃。我還記得許多這類的事,可是在做過之後沒有勇氣對您説對不起。媽媽,我愛您!是您給了我一個充滿愛與奇蹟的世界;是您在我身邊不斷的督促,鼓勵我去勇敢地放飛自己的夢想;是您給我自信,讓我微笑着去應對生活。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5

在最紛繁嘈雜的都市之中,史鐵生覓得了地壇,從此便有了份寧靜;

在最輕薄浮躁的當今社會,我邂逅了《我與地壇》,自此便多了份思考。

思考一: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史鐵生最初的思考,更是困擾人類千年已久的問題!幸好,他用殘缺的身體給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慘痛的災難使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裏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在住宅裏響起了沉悶的槍聲;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卧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歎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值得我們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思考二:如何更好地活?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餘華説“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可他們並沒有告訴後人應當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鐵生也知道其問之難,“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於是他仍然到地壇中去,希望這位靜邃淵沉的老人能夠指點一二,使其最終醍醐灌頂。然而在這一點上,地壇沒有明確回答,只是在以處變不驚的態度暗喻着一切,她安排了眾多的人出現在史鐵生那時的'生命之中,雖然都是過客,卻隱含着問題的答案。一對十五年後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侶,他們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不知是否在後來交上了好運;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態隨意放浪不羈;一位捕鳥的漢子,痴等着一種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飛鳥;還有素樸優雅的女工程師,被埋沒了的長跑健將,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

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靜或跌宕,或有激動的際遇,或有遺憾的歎息,但他們都坦然地應對,過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壇裏享受一時半刻的寧靜清幽,最後就像雪泥鴻雁一般杳無蹤影,只為史鐵生增添了一份記憶的盛筵。 他們雖然消失在無涯的時間荒野之中,但終究還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有他們活的方式,他們活出了他們的滋味,更引領着史鐵生找到了救贖的道路,即“該怎樣活”的答案:“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台太近。”是的,自覺生活與己無關,當然無法進入生活;而過於進入生活之中,則像佛語所説的“住色生心”一般,難以逃脱心中的罣礙。與生活保持若即若離的姿勢,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思考三:母愛有多偉大?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裏立即湧現出朱自清散文裏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着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裏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活,也算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説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

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而這種愛鼓勵着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着。

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讓我們都好好活着。相信,我們一直都在路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