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烏塔》有感 集錦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4.7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烏塔》有感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烏塔》有感 集錦15篇

讀《烏塔》有感 1

今天,我們學習了《烏塔》這一課。課文講述的是一個德國小女孩獨自一人遊歐洲的故事。學了這篇課文,我不禁想起自己,一個國小四年級的學生,還不能自己上學,早上讓媽媽叫自己起牀,晚上還的讓父母給自己鋪被子。

而烏塔一名和我差不多的小孩,竟一個人遊歐洲,這讓我既有些驚訝又有些慚愧如今,有父母阻擋孩子的獨立生活,可謂是捏在手裏怕凍着,含在嘴裏怕化了---這就是溺愛。我記得那天,我下樓玩,看見一位家長對一個和我差不多的小孩説:“明明,天冷了我給你送來一杯牛奶。”看到這一幕,我不盡歎氣起來,想到了一句話:溺愛不是愛,而是對我們(小孩子)一種甜蜜的摧殘。我們是明天祖國的棟樑,不光要學習好,還要學會獨立,這樣,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強大。

讀《烏塔》有感 2

星期天,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烏塔》,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小烏塔是一個七歲的小姑娘,她的父母在很遠的地方,對小烏塔毫不關心,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回家。小烏塔很傷心,於是她下定決心要獨自一人去尋找自己的父母,自己要永遠跟他們在一起。

合上書本,我陷入了沉思,文中的小烏塔不正是和我一樣的遭遇嗎?我的父母也遠在外地做生意,對我的學習成績不聞不問,過年回家説的話也是有數的,更別説是平時了,幾乎是一面也見不上,電話也不打。當我看見別人的爸爸媽媽都在他們的身邊,而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們,心裏很不是滋味,免不了幾顆“金豆豆”會灑落。當我看見我們班學習差的學生也有自己的父母陪在他們身邊,我就很嫉妒,為什麼,為什麼我不能和我的父母在一起,這是為什麼?我寧肯自己學習也很差,只要父母在我的身邊,我也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天不從人願,我的願望只是浮雲。當別人問媽媽為什麼不讓我和她們在一起時,媽媽總會笑笑説:“自己獨立也好,再説了,給她安頓到這裏人生地不熟的還費錢,在家吧。”媽媽自以為找了個絕妙的理由,可是以烏塔的的話説,就是:“既然愛孩子,為什麼不讓孩子跟你們在一起呢,為什麼要讓孩子日思夜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呢?”

在外工作的大人們啊,從今天起,減少工作的應酬吧,工廠沒有你一樣會運轉,但孩子的成長過程缺少你們的參與,卻是一片空白。有人説,培養好一個孩子就是賺錢了,當一個孩子學壞是,你要花費很多的金錢和時間,才能讓它學好,這樣你還是幸運的。最怕的是你付出了所有,孩子依然不能變好。金錢不是萬能的,它能讓你買來孩子,但買不來好孩子,它能讓你買來親人,但是買不來失去的親情。有人説得對,養好孩子就是賺了錢,賺了

一個家庭的幸福,賺了人生的快樂。

讀《烏塔》有感 3

這學期,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烏塔》。裏面講述了十四歲的女孩烏塔,獨自一個人遊覽歐洲。她用了三年時間準備這次旅遊,還讀了很多有關這些國家的書籍。為了掙旅費,每個週末去餐館或者超級市場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裏陪小孩玩耍。我看到了一名外國小孩的自立,自強的奮鬥精神。

如果拿中國現代的小孩和烏塔比,中國孩子的自主能力遠遠比不上烏塔。我們所接受的是封閉式教育,爸爸媽媽只讓孩子讀課本上的知識,很少參加社會實踐。除學習外,其它事情都不用管,要吃的有吃的,要用的有用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漸漸我們便失去了判斷和理解能力。

我從小由父母“牽着走”,遇到一點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問父母,找大人,自理能力十分差,而國外的教育是開放試的,既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又參加課外活動,他們能用自己的勞動掙錢,我真羨慕他們。

烏塔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出來的,當她夢想遊歷歐洲時,完全靠自己動手籌資金,做準備,享受着生活的快樂。我們要向她一樣。從小培養自己動手動腦能力,做個自強不息的棟樑之才。

讀《烏塔》有感 4

最近,我讀了《烏塔》這篇課文。烏塔在14歲就能獨自一人遊歐洲,我被烏塔那熱情、大膽、細心的品質所折服。

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的心裏很不平靜,同時也產生了疑問。為什麼中國的孩子不可以獨立自主呢?難道所謂的“安全”就是對孩子全部的愛嗎?我們是一羣渴望去窗外自由飛翔的小鳥,而現在的家長們對我們的溺愛簡直是捧在手裏怕飛了,放在嘴裏怕化了。父母的過分關愛讓我們感到窒息。

在家裏,我不做任何家務。無論是整理房間,還是洗洗刷刷,都是媽媽一人全部承包。我只是學習的“功臣”,真可謂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每當我學習閒暇時,想去幫媽媽做點什麼,都會被媽媽婉言拒絕。結果,我變成了一個十足的書呆子。

我奉勸我們的家長,醒悟吧!給孩子們創造一些自由的空間吧!

讀《烏塔》有感 5

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後,我被烏塔的自信獨立深深地震撼了。

烏塔講述了她一個人獨自遊歐洲的經歷,她用了泡麪的時間來準備這次旅行,讓作者十分震驚,也讓我感受到了烏塔的自信獨立和對生活的熱愛。獨自出國旅遊就像作者説的,“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決不會相信。”我長這麼大還從沒有一個人出去旅遊過,甚至沒有一個人坐過公交車,爸爸媽媽總是把我保護得太好了,讓我不能適應獨立的生活。烏塔對生活的認識都是她自己體驗過的,而我大多是從電視上或書上學的,只有親身經歷了才會印象深刻,被生活的美好深深地打動。

回想自己的生活,每當我需要什麼東西時,只需要開口説一聲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從爸爸媽媽那裏拿到錢,甚至爸爸媽媽會買好遞到我的手上。“賺錢很辛苦”這句話從來都是別人告訴我的。大部分中國孩子和我一樣,從沒有靠自己的勞動掙過錢,但烏塔卻用自己的雙手掙到旅費。她在餐館或超級市場發廣告,不僅換得金錢,還獲得了寶貴的經歷和鍛鍊的機會。

跟烏塔比起來,我們就像是温室裏柔弱的花朵,經不起生活的考驗,而她是可以在生活的風雨中挺立的小草。爸爸媽媽,讓放手變成一種愛,讓孩子們親身去感受生活吧。

讀《烏塔》有感 6

烏塔,是一個堅強又可愛的孩子,它只有十四歲。如果在中國,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是每個家庭的心肝寶貝,是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下長大的,而烏塔,也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不同的是她父母愛他的方式很獨特,不是嬌生慣養,而是讓她自己出去尋找自己的成長旅行,烏塔周遊許多國家,在那長的旅行中,烏塔也在漸漸成長。

在中國,幾乎沒有父母讓孩子出遠門。即使一個孩子願意外出旅行,但是父母的心卻是一千個不願意。怕孩子在外生病,沒人照顧啊,餓肚子呀……覺得自己的孩子永遠長不大,當做自己的心肝寶貝對待,含在嘴裏怕化了,擱在手心怕被風吹走了。

難道烏塔的父母不愛烏塔嗎?可是她父母為什麼就同意讓她周遊世界呢?這就是西方的教育與中國的教育方式的截然不同。他們還是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的,他們對孩子的愛是讓孩子在成長中養成自立的好習慣,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苦難,讓孩子在磨難中頑強,讓孩子成為暴風雨裏的雄鷹;中國父母,他們愛孩子是溺愛,是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從小養成依賴思想,讓孩子成為温室的花朵,成為享受生活的籠中鳥。同學們,你願意像温室裏的花朵、籠中之鳥一般還是願意成為暴風雨中的驕子-------雄鷹?

《烏塔》,讓我認識的是一位教會我堅強與獨立的可愛女孩,在此,我想説:“父母啊!請你們放開温暖的手臂,讓我們在藍天中自由的飛翔吧!”

讀《烏塔》有感 7

《烏塔》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在裏面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這篇文章寫的是德國一個十四歲的小女孩烏塔獨自旅行歐洲的事情。烏塔的一些優點很值得我們學習。烏塔的獨立意識非常強。文章中寫到她吃苦耐勞、做事有條理,知道的東西很多,自立能力強的優點時,讓我禁不住想起來一些東西。現在大多數孩子都被鎖在家裏,不讓單獨一個人出遠門,但是烏塔十四歲就出去旅遊歐洲,讀過文章後我想到了自己,我從來沒有自己一個人出過門,更何況我是一個男子漢,卻連家務都不會做,我自己的玩具箱裏面經常是亂成一團,有時爸爸媽媽給我收拾了一下,但過不了兩三天就又亂得不像樣。

反正我幾乎沒有哪一點比烏塔好,看了她的故事後我感到很慚愧。烏塔和我們比較,我們顯得更加渺小,一個人如果不見識世界的話,那麼他活得就沒有意義。就像我們,家長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單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烏塔》這篇文章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尤其是主人公烏塔的生存能力,一個人必須具備的條件!

讀《烏塔》有感 8

今天,陳老師給我們講了《烏塔》這篇文章,我覺得萬分不可思議。一個14歲的小女孩,竟有如此大的膽量,如此強大的自立意識和獨自生活能力。因此,我對她十分敬佩。

《烏塔》這篇課文寫了“我”在青年旅館遇到了14歲的小女孩烏塔。通過描寫“我”和烏塔的對話,生動的描寫了烏塔為了能在歐旅遊,用了三年的時間閲讀了許多有關的書籍;為了掙旅費,她不辭辛苦的工作。並通過我和烏塔的辯論,表現出中國孩子的意識和獨自生活能力差,更襯托出烏塔的勇氣。

文章中,烏塔説過:“愛孩子,為什麼就不能讓他們單獨出門?”這句話深深地震撼了我,引起了我的深思,它使我想起了自己。在生活中,我常興致勃勃地提出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但爸爸媽媽總對我説:“有時間,就去看點書,多做點練習題,家務活我們來做。”但是,不做家務只會讓我的生活自立能力越來越差。有時,洗一次碗都會把碗打碎了。上學、放學那幾百米短短的路程他們都不放心我一個走,怕我被車撞了,被壞人拐走了。

但是,“花盆裏長不出蒼松,鳥籠裏飛不出雄鷹”。我們不能做“温室裏的花朵”,總有一天,我們會離開父母,獨自生活。所以,讓我們從今天開始,讓自己自強、獨立起來吧!

讀《烏塔》有感 9

最近,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課文講了一位14歲外國小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事。我非常羨慕烏塔,同時又很慚愧,自歎不如。

我把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把自已和進行比較;我有這個能力嗎?沒有!我有這個勇氣嗎?也沒有!我們中國孩子為什麼不能獨自出門旅遊?我們為什麼不能發廣告單掙錢呢?我們怎樣才能掙到出門旅遊的費用呢?

在家裏,我極少做家務,每當我想幫媽媽做點什麼,可媽媽總説我太小,等長大再幹;我要是不小心摔了一跤,媽媽總會不停地問我:“摔傷了沒有?”晚上睡覺還不讓我一個人睡,説我怕黑;過馬路一定要拉着我的手,從不讓我一個人過馬路;每天上學,放學甚至連背書包的事也被他們代勞了……不知不覺中,我們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遇到困難,我們不是逃避就是把問題扔給父母。變得懶惰、膽小、不自信,就像温室裏的花,不能見風雨。

在中國,有些考上大學的學生,因為不會洗衣服,整理衣服,不會又疊被子而被輟學或自殺;有些大學生把髒衣服郵寄回家讓媽媽洗;有的人以為人父母,嫌工作累,工資低,在家裏當“啃老族”。 日記

教育家陶行知説過一句話:“滴自已的汗,吃自已的飯,自已的事情自已幹。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我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來充實和磨鍊自已,讓自已變得自力自強主見,變得勇敢、自信。爸爸媽媽,請給我們機會吧!

讀《烏塔》有感 10

從我讀了《烏塔》這課,我真的很驚奇,同時感到很佩服。有很多大學生,你叫他獨自去遊歐洲都不敢。

但這14歲的小女孩竟然獨自出遠門,而且旅遊費都是自己掙得,這就可以體會到父母親工作的辛苦。烏塔這就讓我從中感受到她的獨立、不依賴親人的精神。我卻和她大不相同,我自己一點也不獨立。如果叫我學烏塔這樣獨自出去旅行,簡直還比登天還難。因為我平時連自己出去買一點東西也害怕。本來我應該自己上學,但我卻依賴外公,每次都要外公騎着自行車走來走去。在這一點我就是要學烏塔的獨立性、不依賴親人的精神。

不僅如此,平常做家務我也依賴婆婆。有一次,婆婆叫我幫她拖一拖地。我答應了,但家裏沒有拖地的桶,想拖把幹,就必須要自己用手去扭幹。但我是個愛乾淨的人,所以我每次拖地都要依賴婆婆幫我扭拖把。而且我是東拖拖西拖拖,我婆婆説要一步一步地來拖。從這次拖地,我知道了家務是這麼辛苦的,所以我們要經常幫家長做事,多多培養自己的獨立性。我們已經是大孩子了,所以要獨立。我們要學烏塔的獨立性、不依賴親人。所以就要從小做起,讓我們做自己的主人吧!

讀《烏塔》有感 11

讀了《烏塔》這篇文章,我替文中的德國小姑娘烏塔高興。

只有14歲的德國小姑娘烏塔,就獨自一個人環遊世界,為了不讓家裏人擔心,她還想得很周到,在家裏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每到一地就查看警察局的電話,給家人打電話。14歲的小姑娘竟有這樣的勇氣,他們的自理能力強而且興趣廣泛。其實中國的孩子也有一顆好奇的心,也想去探討,但是中國的父母哪怕自己的孩子會有一點點離開,他們都不放心,才造成了中國孩子的自理能力差、不能單獨出門。讀了這篇課文,使我想起了前幾天所發生的事情,那時我想獨自去商場,但媽媽一聽,馬上就拒絕了我的請求。

她説:“要去也可以,但要我和你一起去。”這時我真覺得媽媽的教育不適,總是不肯給予我一個機會。假如有一天,我要離你遠去,但我還是不能照顧自己的話,怎能在社會上立足?希望所以的父母,如果你是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話,那就請給他們一個磨鍊的機會,不要讓他們長大後一事無成!

讀《烏塔》有感 12

讀了《烏塔》這篇文章,我覺得烏塔是個了不起的德國孩子。

她可以為了一次旅行,閲讀這些國家的書籍,可以為了一次旅行,放棄週末玩的時間,可以為了一次旅行,放棄假期這麼長的時間,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並堅持了三年。我從心底裏佩服她,一個比我大四歲的小孩。

我們有的家長不讓自己的孩子單獨出門,我覺得又對又錯。對是因為現在在實行計劃生育,一般家裏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生怕出了什麼閃失,有時連一個馬路都不讓自己過。錯是因為木讓孩子親身經歷。有一次,我暑假去蘇州三日遊,沒有家長,只有老師,朋友。回到家,我就像啞巴會説話了一樣説了一個小時。

讀《烏塔》有感 13

讀完烏塔這篇文章後,我觸感很多……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情要有自立意識,不能總是依賴父母。

烏塔是個十四歲的小女孩,讀國小五年級,她為了暑假去歐洲旅遊,準備了三年時間,查找了很多資料,瞭解了很多情況,為了掙到旅遊費,每個週末,一做完作業,就去餐館打工。她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意大利、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最後還要去希臘。我覺得烏塔太了不起了,要換成我的話,根本不敢一個人出遠門,別説歐洲,就是杭州,我也不敢去,假如去了,也許我會迷路,找不到地方,也許我會被壞蛋拐走,也許……我每次放假回楚門奶奶家,都是姑姑把我送到車站,把我託付給車上的叔叔,然後,奶奶在楚門車站接我。我膽小如鼠,晚上,不敢一個人在家,如果一個人在家,我會嚇得魂飛魄散。

我覺得烏塔特聰明,她每到一個國家,就立刻查找警察的電話號碼,遇到危險時,可以及時求救。我遠遠不如她,根本想不出這麼好的辦法。因為我習慣於依賴父母,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時候,還要父母幫我整理書包,經常丟三落四,把鋼筆或者課堂作業本弄丟了……

我和烏塔相比,真是自歎不如,我決定要向烏塔學習,增強獨立生活、自強自立的意識。

讀《烏塔》有感 14

今天我們學習了烏塔這篇文章,講的是烏塔獨自旅行的故事。我想:烏塔獨自出行自己可能也比較擔心,害怕萬一出了意外的後果

讀了這篇文章,我佩服烏塔的勇氣和膽量,但每件事都有利弊,這件事一樣,歲有好處,但也有壞處。好處是曾強了孩子的獨立性,遊覽了各個國家了美麗景色,壞處是萬一被綁走,怎麼辦?孩子萬一找不到工作,無法賺錢,無法生活怎麼辦?所以如果是我,我不會去。

我建議烏塔找一個人當同伴,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樣不僅提高了安全性,而且二人的力量更大,可以説服很多人。

如果我們想向烏塔一樣旅遊,必需增強獨立意識才行。但我們必須學習烏塔的勇氣和獨立性才可以。

讀《烏塔》有感 15

第一次參加小語新教材的備課會,雖然因為送孩子去少年宮參加市少先隊“綠色20xx”夏令營活動回來後,遲到了。但還是頗認真地聆聽了兩位名師對新教材的處理講解,徐老師的簡要指點,以及兩堂研討課,留給自己更多的是思索。徐老師的.講話風格一向實在、簡約,較民主;兩堂課也很實在,純粹是可借鑑、可研磨、可參照的“家常課”。下午大溪國小盧老師的課和他對這篇課文的處理方式讓我想得更復雜些。

第一次接觸《烏塔》,捧着新教材匆匆瀏覽了一遍,當時就有一股強烈的想法:這是一篇寫給中國的孩子、中國的家長、中國的教育工作者看的、且迫切要看的好教材。而恰恰我就具備了這三重閲讀者的身份:我有一個孩子,而且就在這個上午我把我的孩子送出去參加為期一週的鍛鍊獨立生活能力的夏令營活動,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閲讀它;我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式的家長,我有十年“為人母的教齡”,我以家長的切身體驗去閲讀它;我又是一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以“為人師”的身份去閲讀它。我想,不同的閲讀身份肯定會有完全不同的閲讀體驗。

孩子們閲讀《烏塔》,就如我校三(3)班孩子的閲讀感受一樣,他們最關注的是僅僅只有14歲的烏塔獨自一人遊歷歐洲,她的錢哪來呢?她的爸爸、媽媽會放心嗎?她怎麼那麼膽大呢?等等——,因為孩子們的問題似乎是關注細節,其實這些細節更能反映孩子心靈中的本質!所以我覺得盧老師在孩子們提問後在黑板上羅列的三個問題(怎麼遊?遊得怎麼樣?一次怎樣的旅遊?),顯得有些牽強,這應該是他自己備課時的預設。

中國的家長閲讀《烏塔》,我想那感慨可就多了。這就涉及到盧老師最後點到的不同國情的兩種不同的“愛”的方式。盧老師是想通過一次小小的辯論揭示愛的哲理。(同時我發現男教師上課偏重理性些。)“愛到底是放心讓孩子出遠門呢?還是不放心讓孩子出遠門?通過對這篇文本的閲讀,最後得出如此的“愛的詮釋”,在我覺得過於的就文論文,也顯得狹隘了些。其實烏塔父母對孩子的愛包容性很寬泛,這種愛裏有信任,有尊重,有智慧......如果讓我們的孩子結合自己從爸爸、媽媽那裏得到的愛,相互比較,可能他們會談得更實在,更真切。作為家長,我也愛我的孩子,可我真的無法做到像烏塔的父母那般,我對孩子的愛並不縱容、嬌慣,但有些事還是有割捨不掉的掛牽。因為聽課時,我就在想:我的孩子一星期的夏令營活動,和完全陌生的孩子在一起,會快樂嗎?這是她第一次完全過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

作為教師,閲讀《烏塔》,我不禁想:自上而下的“安全教育”這頂大帽子,捨棄了孩子多少本該屬於他們的快樂活動。我小時候,每年的春遊,老師都會組織我們去遠一點的地方,不管是坐船還是坐車,也沒出什麼安全問題。現在的孩子,春遊的地點越來越近,幾乎失去了春遊的味,更別提有閃失的探險之類的活動了。學校似乎覺得,組織活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嘿!於是,我發現,盧老師在講解這是一次怎樣的旅遊時,把“重墨”揮灑在“這是一次安全的旅遊”上,再層層深入、點撥,這又是一次“快樂的旅遊”,這又是一次“收穫的旅遊”。可我覺得,“安全、快樂、收穫”這些本身無層次性。譬如,孩子們找到了這一句——“這時,烏塔正愜意地趴在牀墊上。一邊吃糖,一邊看一本厚厚的書”,難道這句話只是説明了這是一次安全的旅遊嗎?這何嘗不是快樂的呢?看來,“安全教育”太深入我們教師的骨髓了。我倒真的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有更多的不被太呵護的自由活動。淺薄的見解,只是信口開河而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