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説新語》讀後感(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1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世説新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説新語》讀後感(精選15篇)

《世説新語》讀後感1

原文:《世説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文法評:本文主要講了管寧與華歆絕交的事情。而絕交的理由,作者只選了兩件事來闡述。一件事是見“片金”的不同態度,另一件事是讀書時見“乘軒冕過門者”的不同態度。這兩件都是發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道德小事,而絕交是大事,可見寫作的手法是“以小見大”。一般人關注一般事,對大事由於種種原因,一般人是不願“真誠”關注的。所以在中國,關注大事是“大人物”的事,小人物關注大事那是“發牢騷”,不足一論的。因而寫文章,最好是“以小見大”,方有“立足”之地。

文意評: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意淺顯,比較好理解。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因為這兩件小事而絕交,似乎不能接受或者説管寧自己也有“問題”。但站在過去的生產能力下,華歆的經濟頭腦與學習動機是值得管寧與之“分道揚鑣”的。

古代為什麼強調對人道德素養的要求以及重視對人道德的評價?這主要與當時的社會生產能力、個人生產能力有密切的關係。社會生產能力越低下,越強調人集聚進行生產的重要性;個人生產能力低下也會對人與人的合作有更大的依賴性。無論人集聚,還是人與人合作,都對人的忠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沒有對他人的誠信、對合作組織的忠誠,那合作不能繼續,組織也會瓦解。而在交往中,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讓別人信服,才能領導、管理大家。所以社會需要用“道德”來評價個人,個人也才能憑藉自己的“道德”高尚而成為國家的人才,組織、領導大家。這就是古代所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道德的養成是需要個人追求的`,個人的積極性影響了個人道德的水平。

管寧在學習的時候,看到華歆道德養成的個人動機偏低,意志偏弱,害怕自己受到不好的影響而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平。在管寧的價值選擇中,要失去較高的道德水平,那寧願失去“朋友”,所以一定的時候,管寧肯定是會與華歆絕交的!

現代社會生產能力、個人生產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從這個方面看,有些人就放棄追求“道德修養”了。但現代生活的組織化卻在不斷加強,如各種各樣的單位、企業、協會等機構,讓每個人都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人一生下來就同時加入了好幾個組織,像加入了家庭——子女、加入國家——公民、加入企業——被保險人等。而組織化的基本素養也是“道德”。所以現代人學習“管寧與華歆”的故事,也是必要的!

《世説新語》讀後感2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每一個從教者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教育來改變學生,讓學生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身為一名教師和班主任,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心平氣和地用愛的教育方法,有氣質有涵養地給學生以方法上的指導和精神

上的引領。但是在帶班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樣的願望雖然非常美好,卻難以付諸實踐。當某個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着相同的錯誤時,我會氣憤於他的不懂事理,會惱怒於他的“頑固不化‘,於是原本的耐心寬容就會演變為怒不可遏的指責,原想擁有的氣質風度也會蕩然無存,不僅自己會惱怒地傷肝傷肺,也會在無意中傷害學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讀了《世説心語2》之後,特別是其中的《處罰的藝術》篇,讓我感慨良多。劉墉先生説許多父母處罰孩子的.時候,犯了兩個最大的錯誤,就是:第一,他們要罰,卻捨不得,下不了手。第二,他們會處罰,但是沒有一定的原則,好像隨他們的心情好壞來”執法“,讓孩子摸不清。其實,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很多共通之處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免不了犯錯,但是犯錯之後,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古人説”明刑弼教“,也就是説刑罰的目的是幫助教育。作為老師,要懂得處罰的藝術,最重要的是注意掌握分寸,體現合理公正的原則。處罰時要依據學生所犯錯誤的性質、情節,以及對錯誤的認識態度來決定給予必要的懲罰。切不可簡單化,”一刀切“。更不能因為對學生的偏愛或成見,造成處罰的失衡、失當。其次,處理事情面對學生要有一定的原則,讓學生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不管學生是有意還是無意中違反了既定的原則,都應該讓他們勇敢地承擔起責任。再者,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作為老師應該善於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經有這樣一句話:”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所謂”賞罰分明“説的就是這個道理。最後,我們要給學生犯錯的空間,身為教師,不要想着自己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談話就能讓學生大改以前懶散的模樣,多點時間,多點勸慰,多點理解,才能讓學生慢慢地糾錯成長。

教育之路漫長曲折,教育方法豐富多樣。但面對不同的個體,教師需要學習着擁有比家長更多的策略和方法。而《世説新語2》讓我們更多地瞭解了現在的學生,明白了怎樣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且讓我們反思學習着在教育之路上前行,讓我們”藝術“起來吧!

世説新語裏的故事都是通過一件小事來反映一個人的品德,比如説他孜孜不倦、禮賢下士、讀書很用功等,我也記不住那麼多。世説新語李的文章都是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文,我們學生很煩的那個文章。

我們要學習他們好的品德,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世説新語》讀後感3

《世説新語》是南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説,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世説新語讀後感1000字的(--)世説新語讀後感。此中,我感覺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陳説出一個個發人尋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説"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以及他開打趣説:"你總是説…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説:"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説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説"艾,艾",但以及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而已。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悦以及簡文帝。顧悦以及簡文帝同歲,但顧悦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悦回答説:"水楊的資質,臨近秋天就殘落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説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説:"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天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太陽光,愈來愈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以及神志,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以及"活偕老學偕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沒關係礙他富有智慧以及哲理的表達:每一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於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打趣,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高深的道理説到透徹,又恰如其分;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説得不平凡,説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説新語》:"讀其語言,晉人臉孔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覆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説,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説新語》讀後感4

讀了整個暑假,我總算把那本超級後的世説新語給讀完了,真爽,不過也挺累的。世説新語裏的故事真的許多,有的長如龍,有的短如蟻,不過這兒的每一個故事都告知你一個道理,儘管很單調,但它畢竟是一本好書啊,接着讀吧!

作為一篇教育方面的書,劉墉的《世説新語》真實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書本,確實文如標題“新語”。他用最樸素生動,形象風趣的言語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小作業,小故事,而這些文章都顯現了他對教育的情緒與考慮。讀來令人深思,發人深思。

看了他的文章,給我感觸最深的便是他對待孩子的那種情緒。用一個詞來歸納的話便是——“寬恕”。現在的社會幹流文明早已不在倡議“嚴師出高徒”的辦法了,那麼作為教師或家長,究竟用怎樣的情緒對待小孩子呢?劉墉給咱們供給了一種方向。

我是個80後,在我仍是個小屁孩兒的時分,常常聽到外界對咱們這代人的點評,例如:獨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爺等等,總歸大人們對咱們充滿了不信賴。這樣的批判之語聽多了,一朝一夕便有點信了,所以自己如同都不太自傲了起來。從校園走向社會,即便上了班,在剛開端的時分也仍是遭到質疑了。但是漸漸的'一年,兩年,三年,日子作業中的一點一滴讓他人知道了我,也信賴了我。周邊的許多朋友搭檔也是如此,在閲歷了這樣的蜕變之後總算成為了社會的“國家棟梁”,由於80後現已不再是小男生和小女生了。回過頭來,許多人發現本來擔憂會垮掉的一代並沒有垮掉,反而是在越來越多的舞台上看到了他們的身影。

當我成了大人之後,我突然發現我如同在用閲歷過的這一切對待這90後的孩子們。第一屆的學生就現已是90後了,當他們不仔細,調皮搗蛋,犯錯誤的時分,我也曾無比擔憂地拿過去的話批判他們。現在想來咱們是不是太杞人憂天了呢,日子會教會他們許多東西,但是咱們如同太着急了一點,總想把自己幾十年的人生感悟和閲歷提早交給他們,但其實人生是要一點一點去閲歷的不是嗎?哪怕閲歷一點波折,又怎麼呢?奧運完畢了,許多獲獎的選手便是咱們口中所責怪的難以擔任重擔的90後,但現實是他們做得很好,並且將來或許更好。

劉墉説得好,他認為咱們只看到了學生們身上的缺陷,卻忽視了他們身上的長處,所以總覺得一代不如一代。90後的孩子身上確實有些年代大環境所帶來的缺陷,但是他們身上其實也有一些年代所賦予他們而咱們這些60後,70後,80後們身上所沒有的長處。所以,寬恕一點吧,先學會底子的做人道理,其他的或許僅僅咱們和他們挑選的路途不太相同,或者是走向結尾的辦法不太相同吧。

因而用心教育每一位學生,就算現在效果再差,再不聽話,只需咱們用心去交流,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用暴力的變相體罰。我信賴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説新語》讀後感5

閲讀《世説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説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説,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説: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幹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釋説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於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裏。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為什麼站在泥地裏?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説: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説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這裏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裏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歎服,雖是“婢女”,卻能那麼嫻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説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蹟時,又不盡然,這裏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為學成就之高,連家裏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鄭玄的學術修養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説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後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後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現在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説新語·文學篇》關於文人對婦女態度看法的文章,謝太傅問陸退:“張憑為什麼為母親作悼念的誄文,而不為父親作?”答曰:“這自然是因為男子的品德已經在他的事蹟中表現出來;而婦女的美德,那就非誄文不能顯揚了。”謝朗母親王夫人因為兒子的體弱曾對支林道説:“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致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這些話語中所顯示的文人對婦人尊敬的的態度,就不難想象《花木蘭》這部文學作品為何會流傳至今了,故事本身的價值當然重要,但是,更應該看到人們對傳承這些作品的積極性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

《世説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為主要內容,以辯論為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世説新語》讀後感6

公元260年五月,司馬昭派其心腹賈充,率騎督成倅、成濟兄弟,敢犯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弒君。結果當然是朝野上下喧譁,於是司馬昭就問陳泰怎麼辦,如何才能把風波壓過去。當時的陳泰時任尚書,而在弒帝之後他是第一個敢於站出來反對的人。他回答到:“唯殺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肯定是捨不得的,賈充是自己的心腹死黨,現在危機四伏,多一個自己身邊的人多一份保障啊。於是他進一步問還有什麼計劃B沒,這個時候陳泰正氣凜然,回答:“但見其上,未見其下。”言外之意就是你司馬昭是無論如何都推卸不了弒君不忠的罪責的。

現在的人讀起這段覺得味道平平,但是我加上大的歷史背景後細細一想立感觸目驚心。司馬昭以此登基開國,晉朝的江山的創始與此有關。這不僅僅關係到開始,同樣這一事件也暗藏着後來西晉滅亡的兆頭。

司馬昭坐上寶座後並沒有長舒一口氣,而是越發擔心自己能坐多久這個問題。篡位者奪天下都羞於言“忠”,但自漢代以來,歷朝歷代都繼承和發揚傳統儒家觀念:“忠孝”。司馬昭想要掩蓋自己弒君的尷尬,並且避免社會矛盾的紛爭,於是司馬昭悄悄改弦更張,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

看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區別,少了個“忠”而已。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説,言“孝”無“忠”就喪失了重要的道德支撐。晉時士大夫沒有忠君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思想道德及其混亂。正因此,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後,王公貴族已在為爭奪帝位而相互廝殺。這也正應驗了前面陳泰斬釘截鐵之言。

後來西晉滅亡,司馬氏在江南建國東晉。他們深知西晉覆滅的原因,總結教訓。把早被東晉統治者拋棄的“忠孝”之旗悄悄豎起來。由此可見一個沒有道德作為思想支撐的王朝,一定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以持久。

這樣的道理一向由古至今都適用。把眼光放回我們現實生活的社會中,不管你處在哪個階層你都有不少憂慮。道德的缺失、文化空洞、環境污染,整個社會沒有信仰。這個社會正分為兩個部分,較小的那一部分毫無尺度地揮霍着自己手中的特權和優勢,他們的`所作所為使得另一佔絕大部分的我們在整日訴斥中陷入極度的眼紅的怪圈中,我們被無奈地劃分到不平等不公正這個無形的地牢裏。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被判的無期徒刑。整個社會的道德,信仰不是僅僅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決定的。我們每個人的個體意識程度是西晉的人們無法比擬的。而且我深信,當一個人內在的個體意識被喚醒,他所能帶來的改變,不論是內在改變還是外在改變,都是不可小視的。那麼當一羣人,一個社會的人都因為渴望享受到現代社會所帶來的權利而使自己的個體意識喚醒,所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轉變。

《世説新語》讀後感7

劉墉的《世説新語》應該出書現已好久了,很不好意思,僅僅上星期才看到這本書。

今日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分,看到劉先生改動的一句話:“人無近憂,必有遠慮。”放在近前的問題不處理,真實是可怕之極的。假如處理眼前問題不必久遠眼光,就會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了。有意思。劉先生一起引薦還有孔子另兩句話:“正人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幸運。”任何一個成功都不是無意做的,盡力才是底子啊。劉先生引薦的爬山領隊的也值得愛惜:“現已瞭解的路,作進一步計劃;不瞭解的路,要作退一步計劃。”經典的危險控制論。讀書才是硬道理啊!那些有用的原理或行為的成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幾件作業。趁便記載一下讀來的語句。

龐加萊説:科學家研討天然界的原始動力來自於天然本身的美。狄拉克説:我認為哲學永久不會導致重要發現,它僅僅人們議論已發現事物的一種辦法算了。狄拉克給莫斯科大學的黑板題詞:任何物理學規律都有必要具有數學美。在閲覽以及聽駱教師解説《名教與天然》進程中,我注意到魏晉文明中一位無足輕重的.人物——王弼。所以查閲了一些材料,瞭解了一些相關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發。

駱教師的《世説新語精讀》一書中説到名教源於孔子的正名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駱教師講的理念與實存,用理念來標準現實;而道家卻認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而王弼從道理的高度講這兩者結合成了一體,認為名教出於天然。我個人認為這既表現了他作為形而上學開創人的思維,也是其時魏晉士人思維的描寫,對思維文明開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效果。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見之。晏聞粥名,因條曏者勝理語粥曰:“此理僕認為極,可得復難不?”粥便作難。一坐人便認為屈。所以粥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説新語·文學》)。王弼談鋒拔尖,辯得世人啞口無言,自己還羅列觀念持續佐證。王弼是其時最出色的清談家和哲學家。由此看出其時文風仍是很盛的,並且清談適當盛行,士人們都崇尚這樣的習尚。而在宣傳形而上學的進程中,王弼提出的關於家族制度中等級聯繫的“分”與血緣聯繫的“合”,便是在相愛中有敬,在同中有異,構成調和的社會全體,表現了其時遍及奉行的家族制度的價值取向,可見魏晉時期人們的觀念現已被遭到了形而上學的影響。並且在世説新語形而上學與清談的進程中,不只表現了名教與天然和調和一致,更協調了儒道文明,促進其時人們的思維的思維交融。

由此,王弼等人開創的形而上學正始之音開端了魏晉清談年代。從此,議論人物着眼於議論和義理,即不只看人的談吐辭藻,並且要看他對義理的領會,而王弼等人也被後世名士奉為典範。魏晉人士對正始談風之敬慕,於此可見一斑。

《世説新語》讀後感8

劉墉的《世説新語2》之教育祕笈,在我的空閒空餘總算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瞭解,我亦頗有慨歎。“他們或許動作不快,起牀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敏、轉變得快、適應得快。”一點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説,看似動作很慢,起牀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前進事物説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後,瞭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知你日本人的日子辦法,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議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這便是“新新人類”。當然,書中談到的許多的觀念,我都很附和。我自己也是教師,但隨着孩子的生長,社會的前進,如同自己的教育辦法越來越限制了,辦法越來越單一了,因而,和孩子的間隔越來越遠了。我常常考慮自己的教育勝敗,所以,通過各種途徑和辦法來尋求適宜我孩子的教育辦法。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示,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幻想和規則,所以捆綁了孩子幻想的空間和開展的渠道,當然或許是某個衡量的標準,使家長沒有辦法挑選,只需聽之任之。想想現在的青少年違法,青春期孩子的背叛,網絡問題少年,咱們做家長的真應該從頭審視自己的教育思維和辦法,在孩子生長進程中,是十分需求咱們家庭的協助和協調,是十分需求與校園教師常常的交流。有的家長常常認為校園教師怎麼怎麼,卻沒有問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總是認為,孩子到校園就應該遭到出色的教育,卻疏忽了家長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個別生長的空間是極端重要的,能夠暴漏出他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東西。

現在我教育的觀念在逐步改動,教育的辦法在逐步改動,我發現孩子又樂意與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樂告知我,我欣喜萬分,這是對家長的信賴。

書中談到的“年青人要有探究的權力”“子彈準備好”,我極端欣賞。孩子在生長進程中,實踐上便是累積的進程,為自己貯存一種能量,為自己沉澱一些常識,為自己儲藏必定的才能,到時機降暫時,你便會挑選適宜自己的渠道大顯神通,而非有了適宜的時機,只能望此興歎。文中又談到來太原產生的事,讓我這個太原人引以自豪,儘自己的才能為他人做一點點事,便是儲藏生命的價值,也是謀福子孫後代。我想到了本來的一位年青的搭檔,曾協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讀書,幾回輾轉去山區看望那些孩子,那麼,她的這份愛心,必然會影響到她的孩子,也會成為有愛心的人。教育真是一個永久的論題,一起也充滿了魅力。

掩書深思,咱們的家庭要太多地重視孩子的健康生長(生理和心思),要為他們發明一種寬鬆,一種調和,要啟示他們把常識變成技術,把思維變成視界,體會與愛惜生長中的困難,清晰自己的前行方針,無論怎麼,只需不斷堅持,總有完成自我的一天!

《世説新語》讀後感9

讀了整個暑假,我總算把那本超級後的世説新語給讀完了,真爽,不過也挺累的。世説新語裏的故事真的許多,有的長如龍,有的短如蟻,不過這兒的每一個故事都告知你一個道理,儘管很單調,但它畢竟是一本好書啊,接着讀吧!

作為一篇教育方面的書,劉墉的《世説新語》真實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書本,確實文如標題“新語”。他用最樸素生動,形象風趣的言語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小作業,小故事,而這些文章都顯現了他對教育的情緒與考慮。讀來令人深思,發人深思。

看了他的.文章,給我感觸最深的便是他對待孩子的那種情緒。用一個詞來歸納的話便是——“寬恕”。現在的社會幹流文明早已不在倡議“嚴師出高徒”的辦法了,那麼作為教師或家長,究竟用怎樣的情緒對待小孩子呢?劉墉給我們供給了一種方向。

我是個80後,在我仍是個小屁孩兒的時分,常常聽到外界對我們這代人的點評,例如:獨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爺等等,總歸大人們對我們充滿了不信賴。這樣的批判之語聽多了,一朝一夕便有點信了,所以自己如同都不太自傲了起來。從校園走向社會,即便上了班,在剛開端的時分也仍是遭到質疑了。但是漸漸的一年,兩年,三年,日子作業中的一點一滴讓他人知道了我,也信賴了我。周邊的許多朋友搭檔也是如此,在閲歷了這樣的蜕變之後總算成為了社會的“國家棟梁”,由於80後現已不再是小男生和小女生了。回過頭來,許多人發現本來擔憂會垮掉的一代並沒有垮掉,反而是在越來越多的舞台上看到了他們的身影。

當我成了大人之後,我突然發現我如同在用閲歷過的這一切對待這90後的孩子們。第一屆的學生就現已是90後了,當他們不仔細,調皮搗蛋,犯錯誤的時分,我也曾無比擔憂地拿過去的話批判他們。現在想來我們是不是太杞人憂天了呢,日子會教會他們許多東西,但是我們如同太着急了一點,總想把自己幾十年的人生感悟和閲歷提早交給他們,但其實人生是要一點一點去閲歷的不是嗎?哪怕閲歷一點波折,又怎麼呢?奧運完畢了,許多獲獎的選手便是我們口中所責怪的難以擔任重擔的90後,但現實是他們做得很好,並且將來或許更好。

劉墉説得好,他認為我們只看到了學生們身上的缺陷,卻忽視了他們身上的長處,所以總覺得一代不如一代。90後的孩子身上確實有些年代大環境所帶來的缺陷,但是他們身上其實也有一些年代所賦予他們而我們這些60後,70後,80後們身上所沒有的長處。所以,寬恕一點吧,先學會底子的做人道理,其他的或許僅僅我們和他們挑選的路途不太相同,或者是走向結尾的辦法不太相同吧。

因而用心教育每一位學生,就算現在效果再差,再不聽話,只需我們用心去交流,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而不是用暴力的變相體罰。我信賴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説新語》讀後感10

劉墉的《世説新語2》之教育祕笈,在我的閒暇空餘終於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娓娓道來的教育祕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亦頗有感慨。“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牀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一點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説,看似動作很慢,起牀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説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後,瞭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訴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這就是“新新人類”。當然,書中談到的很多的觀點,我都很贊同。我自己也是教師,但隨着孩子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好像自己的教育方法越來越侷限了,方式越來越單一了,因此,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我常常思考自己的教育成敗,於是,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來尋求適合我孩子的教育方式。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中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設想和規矩,於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台,當然或許是某個衡量的標準,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的青少年犯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我們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常認為學校老師如何如何,卻沒有問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總是以為,孩子到學校就應該受到良好的教育,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個體成長的空間是極其重要的,能夠暴漏出他內心深處最底層的東西。

現在我教育的觀點在逐漸改變,教育的方式在逐漸改變,我發現孩子又願意與我走近了,常常把她的喜怒哀樂告訴我,我欣喜萬分,這是對家長的信任。——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極其讚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澱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台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歎。文中又談到來太原發生的事,讓我這個太原人引以自豪,儘自己的能力為別人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也是造福子孫後代。我想到了原來的一位年輕的同事,曾幫助那些特困家庭的孩子讀書,幾次輾轉去山區看望那些孩子,那麼,她的這份愛心,必然會影響到她的孩子,也會成為有愛心的人。教育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時也充滿了魅力。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生理和心理),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鬆,一種和諧,要啟發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把思想變成視野,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前行目標,無論如何,只要不斷堅持,總有實現自我的一天!

《世説新語》讀後感11

劉墉的《世説新語》應該出版已經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這本書。

今天再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看到劉先生改動的一句話:“人無近憂,必有遠慮。”放在近前的問題不解決,實在是可怕之極的。如果解決眼前問題不用長遠眼光,就會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了。

有意思。劉先生同時推薦還有孔子另兩句話:“君子有不幸而無有幸,小人有幸而無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任何一個成功都不是無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

劉先生推薦的登山領隊的也值得珍惜:“已經熟悉的路,作進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經典的風險控制論。

讀書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實用的原理或行為的結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幾件事情。順便記錄一下讀來的。

龐加萊説:科學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動力來自於自然本身的美。

狄拉克説:我認為哲學永遠不會導致重要發現,它只是人們談論已發現事物的一種方式而已。

狄拉克給莫斯科大學的黑板題詞:任何物理學定律都必須具有數學美。

在閲讀以及聽駱老師講解《名教與自然》過程中,我注意到魏晉文化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王弼。於是查閲了一些資料,瞭解了一些相關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發。

駱老師的`《<世説新語>精讀》一書中提到名教源於孔子的正名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駱老師講的理念與實存,用理念來規範事實;而道家卻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從哲理的高度講這兩者結合成了一體,認為名教出於自然。我個人認為這既體現了他作為玄學創始人的思想,也是當時魏晉士人思想的寫照,對思想文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見之。晏聞粥名,因條曏者勝理語粥曰:“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粥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於是粥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説新語·文學》)。王弼口才出眾,辯得眾人理屈詞窮,自己還羅列觀點繼續佐證。王弼是當時最傑出的清談家和哲學家。由此看出當時文風還是很盛的,而且清談相當流行,士人們都崇尚這樣的風氣。

而在宣揚玄學的過程中,王弼提出的關於家族制度中等級關係的“分”與血緣關係的“合”,就是在相愛中有敬,在同中有異,形成和諧的社會整體,體現了當時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價值取向,可見魏晉時期人們的觀念已經被受到了玄學的影響。並且在世説新語玄學與清談的過程中,不僅體現了名教與自然和和諧統一,更協調了儒道文化,促進當時人們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創始的玄學正始之音開始了魏晉清談時代。從此,評論人物着眼於談論和義理,即不僅看人的談吐辭藻,而且要看他對義理的領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後世名士奉為榜樣。魏晉人士對正始談風之仰慕,於此可見一斑。

《世説新語》讀後感12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説新語》的書,我被裏面的中國-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藴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説新語》記述了魏晉人物言談軼事,它是一本筆記小説。裏面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則。多以人物評論、做人道理和機智應對的故事為主。

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雅量第六”中的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只有七歲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經和一羣小朋友一起出去遊玩。大家看到路邊的李樹上結了很多果,把樹枝都壓彎了,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後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裏一動也不動。有人問他,他回答道:“樹在路邊,又結了這麼多的果子卻沒人摘,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苦的。當我讀這則故事,讀到前半部分時,第一反應是,王戎怎麼這麼笨,有這麼多的.果子,為什麼就不願去摘呢?整則故事讀完的時候,我要為王戎聰明、機智、善於動腦點贊。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見的“迷惑”。可以根據事物的現象思考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看完這則小故事,不由的讓我想起了發生在三年級暑假期間的一個故事。爸爸出差從海南迴來,帶回了一個大大的菠蘿蜜。我初見菠蘿蜜時,只見它渾身長滿了小疙瘩,又粗又長,像個長滿“青春痘”的大冬瓜。我邊看邊搖頭,爸爸見我對它充滿了“敵意”。他告訴我,別看它長的醜,它的味道卻特別的鮮美。我頭搖的像撥浪鼓,嘴巴里一直説着: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當爸爸打開它後,我的味蕾瞬間被空氣中瀰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後來,我嚐了一口,便從此愛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千萬不能光憑着外表或是現象,就急着去下結論,一定要去深入瞭解,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有時,一句話,也藴含着大道理。在“輕詆第二十六”中有這樣一則:舊目韓康伯“將肘無風骨”。意思是:過去人們評論韓康伯説:“胳膊肘粗壯,但是沒有什麼剛氣、骨頭。它從人的體格外貌上去輕視詆譭別人,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行為。”這則小故事警世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個的外型體貌上評論他人。這樣不但讓別人“受傷”,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學習中,一定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優點,檢查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優秀!

《世説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讀它。它不但讓我們能快速瞭解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時代精神和各種歷史知識,它總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指引做人的道理、處事的等。最重要的是它還培養我們對古文的閲讀興趣。

愛上它《世説新語》很容易。

只要你願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對它愛不釋手閲新語、明事理!

《世説新語》讀後感13

記得國中時學過一篇文章——《周處》,是《世説新語》裏的一章。作者劉義慶在文章裏描述了一個為鄉里人所厭惡痛恨的人——周處,此人無惡不作,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百姓恨不得去其皮、食其肉方解心頭之恨,而周處殺蛟刺虎之後意識到自己從前所犯民憤,立意改之,最後終為“忠臣孝子”的故事。古云:“朝聞夕死,其死可矣”,周處最後改過自新,可見人的行為是可以後天改變的,同時也證明後天的經歷和思過足以讓人面目一新。從那以後,自覺《世説新語》一書雖傳奇異志,但卻教育人的意義重大,總想一天買來閲讀,至少可以為自己的成長有所裨益。

幾個月前,偶在小街攤上看到此書,雖包裝不算精美,倒也落落大方,隨掏錢買下。此時之意,已不是自發向上,沽名釣譽之嫌,而是覺得此書經典,故裝一素雅;二來意覺女兒以大,為之所用,亦可助其發展;另女兒亦在學習古文期間,可以以此作為女兒的.課外讀物,曾其對古文的認識和理解。然來買回家之後,女兒卻並不感興趣,只好自己在閒暇之隙,偶爾翻看,殊不知,我越看越着迷,其博大精深,誨人之意如滔滔江河,不增間斷,我亦為之所歎服。

幾天來,我閲讀背誦了其德行篇之幾章,頓覺古人之偉大明智,讓現今吾輩不敢進出其左右,是吾輩所學之典範。有其文觀之,以下皆為我所認識,認識膚淺,有待商榷:

一、德不在多,在精、純。如“周子居常曰:‘吾時月不見黃書度,則吝嗇之心復生矣’。”“季元禮嘗歎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寥寥數語,則把黃叔度、荀淑、鍾皓之德躍然紙上,讓我們遐想連篇,從側面反襯本是行文的一大手法,《世説新語》此法用的是淋漓盡致,讓人佩服。

二、德不在深,在情。如:“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為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短短句句話,把人間至情寫在紙上卻如寫在人的心裏。

三、德不在廣,在真。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俗話説,人以羣分,物以類聚,管寧用真性情去識別好友,不願與庸俗物慾之輩合流同污,怎一”真“字了得!

總之,自己正在探索摸索之中,希冀能從中學到古人的至德至義,把其中的深刻含義應用於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之中,並能承擔的起至高師德之重任,為自己的學生微盡綿薄之力,也算與己與彼大功一件,不枉枉自為師一場。

《世説新語》讀後感14

直到本年暑假我才把《世説新語》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招引。《世説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白話志人小説集,由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掌管編寫的是一部紀錄魏國風流的故事集,其內容首要觸及漢末至東晉時期士族階層的逸聞趣事。《世説新語》所記載的雖是片言數語,但內容卻反常豐厚,對後世的筆記小説的開展有着深遠影響,模仿此書編制而寫成的著作更是不可勝數。書中不少的故事,成為後世戲劇小説的資料,成為後世詩文所常用的典故,在我國文學具有重要的位置。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認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勸他賣掉。庾公説:"賣它就必定有人買它,那樣也會損傷這位庾公(庾亮)騎乘的買主,莫非由於它對自己不安全,就能夠嫁禍他人嗎?早年孫叔敖為了後人而殺了兩頭蛇,被古人傳為美談,我仿效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達事理嗎?"這是選自《世説新語》德行中的:庚亮不賣的盧,這其間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品德品德。當咱們做一件事時,咱們應當為他人考慮,不要只由於個人的一己私益,而禍患到了他人。這樣即對自己晦氣,也對他人晦氣。所以咱們在做一件事時,咱們要顧及他人感觸。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闢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目中無人。顧憤然不勝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缺乏齒之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反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意思是:王子敬從會稽郡通過吳郡,傳聞顧闢疆有個名園,原先並不知道這個名園的主人,仍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闢疆正和來賓朋友設宴暢飲,但是王子敬遊遍了整個花園後,只在那裏點撥議論好壞,目中無人。顧闢疆氣得臉色都變了,忍耐不住,説道:“對主人高傲,這是失禮;靠位置尊貴而對人專橫,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僅僅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算了!”就把他的侍從趕出門去。王子敬單獨坐在轎子裏,瞻前顧後,侍從的人好久也不來。然後顧闢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如,置之腦後。從這則故事中使我理解了人際聯繫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咱們人生的勝敗。所以,咱們有必要重視日常的禮儀文明,做到與他人往來有標準,説話要有尺度,行為要有控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諛奉承,給他人留下好的形象。

上有萬仞之高,下有意外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泉流所潤。

仔細品讀這本書,我收穫頗豐。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繪聲繪色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花團簇擁令人眼花繚亂。那一句句講話措辭,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講述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咱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咱們身上擔負的不只僅是我國的未來,咱們我國的傳統文明也需求咱們去傳承;讓咱們行動起來,讓這條歷史長河源源不絕。

《世説新語》讀後感15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過無數的風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上的百花齊放,兩漢時的獨尊儒術,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明朝的抗倭、復台……都是這條長河中的河道,而三國兩晉南北朝,雖不如西漢的沉穩端莊,唐宋的燦爛輝煌,兩岸卻是風擺翠竹,花香鳥語,清綺瑰麗。、

三國兩晉南北朝,它的開始是“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悲壯,結束是《玉樹後庭花》的紙醉金迷。中間流淌着的,凝結在《世説新語》中。它是一本記錄士人言行的小品,裏面一共有三十六章,記錄着當時名士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本書的字裏行間,瀰漫着灑脱不羈的“魏晉風度”。

《世説新語》中有一段很能體現魏晉風度的記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間共故,王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徽之在晚上下雪時醒過來,想起了朋友戴逵。他沒有考慮時間和天氣,僅僅因為想見就去拜訪,整整走了一晚上,到了門前,沒有見戴安道就離開了。他沒有考慮來時花了那麼多時間,卻僅僅因為沒有興致而離開。這是何等的'隨意灑脱!

魏晉時這種隨意灑脱的代表非竹林七賢莫屬。竹林七賢分別是山濤、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嵇康、阮籍。他們經常在竹林裏吟詩作賦,嵇康撫琴,阮咸彈琵琶,悠閒快樂,與世無爭。但這只是表象,他們大多都有很高的政治抱負。如阮籍的《詠懷。三十九》“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垂聲謝後世,氣節故有常。”從此可以看出,阮籍的理想是征戰南北,立下赫赫戰功,為國家開疆闢土,創建輝煌事業。但是他的父親阮禹是“建安七子”之一,深受曹操的知遇之恩,而當時掌實權的是司馬家族,並不久後就被篡位了。所以,連國家都沒有了,又何談“報國”?況且,從曹魏以來,對知識分子的迫害十分嚴重,禰衡、孔融、陸機、陸雲等人相繼被殺,知識分子只要説錯一句話,都有可能面臨殺身之禍。在這種壓力下,這些人只能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借酒澆愁,狂放的外表下,隱藏着對理想不能實現,連年戰亂、政治傾軋的痛苦與掙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鳴彈琴”、“徘徊將何見,優思獨傷心”就是他內心壯志難酬的悲傷。

透過《世説新語》,我們可以看到魏晉士人傲然立世的風骨下,深深的糾結與無奈,所以才有了那一句“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一段段特立獨行的故事背面,瀟灑飄逸的顏容下,是中國歷史獨一無二的華麗到眩目,悲涼到徹骨的樂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