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集錦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5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圍城讀後感集錦14篇

圍城讀後感 篇1

與其説《圍城》是一本小説,不如説它是一本人生哲學,我覺得《圍城》具有一種神奇的“功能”,一種能讓人審視自己的功能,它像一面鏡子,可照鏡的不是人,而是人的靈魂,它通過一些生活的瑣事最直接反映着人性的善惡美醜,包含着人生百態,我驚詫於錢老先生的火眼金睛,他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的觀察,都是那麼細膩、深刻,什麼在他眼裏都無所遁形。

在這《圍城》之中,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譬如談話、吃飯、交友、工作、戀愛、家庭,全是些生活中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也正是這些瑣事能更鮮活地展示人物形象,能更一針見血地看出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和人性的善惡。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中國的一部名著——《紅樓夢》,《紅樓夢》中描寫的是鐘鳴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而《圍城》卻展示了戰亂時期相對安定的人情世態,這兩本書顯出了生活的真實,卻又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人性美醜,世態炎涼,都躍然書中。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高超的藝術。

書中不學無術的方鴻漸,附庸風雅的董斜川,城府深、心機重的孫柔嘉,庸俗無聊的曹元朗,輕浮膚淺的鮑小姐,這些人不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嗎?至於“文化沙龍”的無聊,學校裏的人情世故,大家庭裏的口是心非,無不顯出真實、深刻,這一切的一切,都不需要任何時代背景,換句話説,便是它具有普通性,這又是超越了時代的人性百態。

故事從頭到尾都像是在圍繞着方鴻漸的婚姻展開,但這書表達的含義和內容卻不僅僅是指婚姻,錢先生其實是藉着方鴻漸的經歷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對世態的感悟。諷刺調侃的方式讓人在苦笑中也不覺得苦澀,這也許是書的又一個高明之處吧!

讀了《圍城》,我有種感覺,好像跟方鴻漸在人生中穿梭,體驗他的心中感受,體會這瑣事中的人生哲學!

圍城讀後感 篇2

讀書筆記是大家平時在讀書時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內容鑑賞,探討主題,評論人物,評品語言或者讀後感記下來,也可以摘抄下你感興趣的精美語句,語段,詞語。下面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讀書筆記摘抄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 這是一本睿智的書,因為他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人這種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人生處境實質上的尷尬與窘迫,人對此的渾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者雖有所知卻也無奈,偶爾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於此有深刻的`洞察,調即觸到痛處又有某中寬容理解,如果讀進去的話-----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訕笑之時,你會歎為觀止,會驚異於作家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

小説中三閭大學的學生不好對付,方鴻漸省悟天下古往今來的這個瞧不起那個,“沒有學生要瞧不起想生時那樣利害”,“眼光準確的可怕”,讚美未必盡然,但毀罵“簡直至公至確,等於世界末日的‘最後審判’,毫無上訴重審的餘地”。

《圍城》給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人生,又怎樣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來表述自己的“觀”和“感”的。《圍城》的魅力是雙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現出來的,一是作家展現出自身的。

小説的魅力就在於這種既睿智超拔又親切入人性洞察,在於對此富有個性的智慧傳達。小説中的嘲弄與幽默,寫人的心態與外貌,語言簡潔明快,決不濫情。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説到幽默,自然是這部小説的顯着特色和最迷人之處。它來自洞見、智慧、學識、才華,以及一種觀賞的情趣,處處禁不住那自己洞若觀火的人性中的確存在的可笑之處開開玩笑。

小説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飯鬥嘴、爭風吃醋,調意味是最濃了;而當我們看到三閭大學,辛辣的諷刺味則突出些;小説後半,芳鴻漸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以星散,他的才氣也就減了,更多的是謀生艱難。

讀了錢着,包括那些學術着作,尤其是讀了這本《圍城》,你會覺得自己周圍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來頗為熱衷的一些東西,都增添了不小的戲劇色彩。

圍城讀後感 篇3

錢鍾書説:“婚姻是一座圍城,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我説:“心靈也是一座圍城,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中,只會越困越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走出圍城。”

——題記

先哲們曾説過:“外在的敵人縱然強大,但最大的敵人莫過於自己。要征服世界,首先就必須征服自己。”

的確,面對生活,有的人因為曾有過失敗,便不敢主動去接觸;有的人因為平凡,便以為無能而不想去接觸;有的人則因為已經取得過成績,怕弄不好有損自己的榮譽而不願去接觸。……他們總是生活在自己心靈的陰影中,受到心靈的束縛而不願去嘗試,不願去拼搏,最終也只能在心靈的圍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不看自己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有所超越。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對困境與束縛,只有戰勝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愛迪生作為美國的發明大王,在他的發明中,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就如發明燈絲而言,他就歷經了1000多次的失敗,但他並沒有放棄,並沒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在困境中振作,從失敗中奮起,坦然地面對挫折,最終,他取得了成功,成為大名鼎鼎的`發明大王

彌爾頓曾説:“人是有意志的動物。”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這麼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他很平凡,甚至比平凡人還要平凡。因為他先天殘疾。但他並沒有就此而放棄自己。他堅信“瀑布是江河走投無路時創造的奇蹟。”因此,他努力克服着自己的自卑心理,戰勝自己並不斷嘗試,不斷奮鬥,最終成為意大利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被人稱為是:“在琴絃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新一代哲學家們的提法。在世界各國的印象裏,中國女排是一個神話。她們曾經創造了奧運會的五連冠,她們創造了驕人的戰績,她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們並沒有在成績面前沾沾自喜,更沒有怕有損自己的榮譽而不願拼搏,她們沒有像克拉克那樣束縛在心靈的圍城裏。她們不斷地奮鬥拼搏,因此她們成功了。她們再次取得了奧運冠軍。

的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失敗面前,我們不應當氣餒;在平凡面前,我們更應當執着;在成功面前,我們更應當拼搏。人生最大的對手莫過於自己,只有走出心靈的圍城,才能取得成功。

圍城讀後感 篇4

從國小一直到了現在,《圍城》只看了三遍,卻一直不能忘懷蘇文紈那句:“冷若冰霜,豔若桃花。”官小姐出身的蘇文紈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權利,再加上留學博士的頭銜更是讓她把愛情看得特別珍貴,不肯輕易施與。然而留學歸來的她,也許是受到了方鴻漸和鮑小姐親熱的刺激,也許是回國後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薰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熱得蒸成了汽了。在趙辛楣、方鴻漸和曹元朗中游離,看着他們三個男人為她“爭鬥”成了她畢生最大的樂趣。

有人説,一切都會變,除了改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也許正是如此吧,時光如梭,命運如滾滾車輪將我們帶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趙辛楣與方鴻漸的針鋒相對時,有誰會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曹元朗來,還最終和蘇文紈結了婚。在看到唐曉芙和方鴻漸之間的不斷互相愛慕、猜疑和爭吵這些小打小鬧的時候,有誰又會想到曉芙將會遠去,而方鴻漸卻被孫柔嘉“騙婚”。也許正是因為方鴻漸和孫柔嘉之間本身並無感情基礎,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會發展成為最後的離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礎對於婚姻來説真的很重要啊。

在書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從頭到尾反覆強調的一個問題,假如婚姻中有一方過於強盛而一直對另一方不公平的話,婚姻便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了。方逐翁説過:“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只可惜後來他兒子並沒聽他的話,娶了個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孫柔嘉,仗着個好管閒事的姑媽,壓迫得方鴻漸喘不過氣,逼得婚姻進了死衚衕。

也許這正好應了那句話:圍城裏的人想出來,而圍城外的人想進去。我們的世界正像這麼一個大染缸,缸外的人瞅着這鮮豔多彩的繁華而羨慕不已,而缸裏的人,卻回想着這外面的純潔乾淨的好。婚姻不過是兩個人的一種協議,卻有着這無窮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為之瘋狂。

圍城裏的好戲還在上演,而圍城外,羨慕的人們仍在繼續渴望着圍城裏的生活。

圍城讀後感 篇5

看完《圍城》後,對生活的理想和現實有了思考,主人公方鴻漸的生活現實就是圍城,而他總想逃出圍城,到達自己理想的生活,可最後卻是進入另一個圍城。

《圍城》的主人公方鴻漸和唐小芙是一對戀人,一個人愛得死去活來,至今仍不明白對方真意,亦有許多誤解,每個人似乎都要經歷這樣一場刻骨銘心而又沒有結局的愛情,回想時總會笑言當時過痴太傻,亦或微微的留戀,得不到的始終是種美好,包括人和回憶。蘇小姐和孫小姐一樣是一個千方百計要得到方鴻漸的人,恰好也有了對比,只可惜蘇小姐的千方百計裏多了一個唐小芙,還有方鴻漸沒有被現實打磨的風華意志,錯誤的時間和主動的投懷送抱,加之鴻漸傾心他人,落得如此結局亦是意料之中。想來女人想要得到一個男人多學學孫小姐的欲語含羞比較好,天時地利人和的概述想是對孫柔嘉水到渠成最好的描述,女人都是心裏學家,但女人卻不是最好的思想家。有時候我會在想,孫柔嘉之所以得到了方鴻漸是預謀了很久之後一步一步實施的,欲要男人主動必先讓男人吃醋,欲讓男人承認必先要製造話題,想來讀圍城讀出了追男攻略,不免可笑自己,哈哈。

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呆在圍城裏面的人想出來。圍城的精華部分在於孫柔嘉與方鴻漸的.家庭生活,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家族相關瑣事和柴米油鹽不知惹得多少人後悔的想跳出牢籠。婚姻大抵就是這樣,婚前浪漫二人世界,婚後兩個家庭的彼此你來我往,表面上客套地寒暄,實際上各自懷着自己的想法。女人聽女方家的嘮叨回來與丈夫氣受,丈夫聽父母數落媳婦種種不是而後與妻子大動肝火。如聞着很想的烤紅薯般,到嘴裏卻發現自己只喜歡聞着味兒而已。如書中所説,結婚後你才發現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早已換作另外一個。那嫁的人是不是也早已換作另外一個了呢?

小説充滿諷刺和悲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面對愛情,我們曾經認真,給彼此很多承諾,但最後分開,説那是無奈,那是因為心被圍了座城。

圍城讀後感 篇6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長篇小説,於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這是作者在困頓之中“錙銖積累”而成的,楊絳女士説 “(小説)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儘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看來,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説中刻畫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遊離於當時的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薰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鬥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鴻漸、“冷若冰霜、豔若桃李”的蘇文紈、庸俗貪財的學術騙子李梅亭、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作者以機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諷刺,剖析了這羣人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揭示了他們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評論《圍城》是“現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過也對方鴻漸經歷的敍述,傳達出自己對於生活的思考。

雖然小説中描寫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離我們現代生活較遠,但通過作者的文筆,我們也看到了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作者用辛辣的筆法使讀者忍俊不禁,笑完便會思考,思考我們現代社會中是否也有小書情節的影子,思考我們是否也有思想骯髒的一面

整部小説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主人公方鴻漸。他是一個優柔寡斷、禁不起誘惑、無能的人,但同時,他又是小説中除唐曉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為比起其他人,方鴻漸身上還有“知識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鴻漸在三閭大學遭到排擠。

小説的最後是:“當,當,當,當,當,當”的6聲鐘聲,這飽含深意的結尾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無法參透,但我想這正是小説的魅力所在吧!

圍城讀後感 篇7

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裏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幹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換了新的工作後發覺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下海經商也沒那麼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裏崩潰時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着一羣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鬆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為什麼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麼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着諸如此類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説:同仁們,讓我們好好愛孩子,愛我們的幼兒園,愛我們的幼教事業吧。

最後,我要用錢鍾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最後我還想説一句讀後感,願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西洋趕驢子的人,每逢驢子不肯走,鞭子沒有用,就把一串胡蘿蔔掛在驢子眼睛之前、脣吻之上。這笨驢子以為走前一步,蘿蔔就能到嘴,於是一步再一步繼續向前,嘴愈要咬,腳愈會趕,不知不覺中又走了一站。那時候它是否吃得到這串蘿蔔,得看驢夫的高興。”

圍城讀後感 篇8

讀完《圍城》,感觸未有想象中深刻,很逼的讀後感一篇。只感喟錢鍾書語言的生趣與精巧,卻決書中所寫情節未免有失大氣。與母親談及,周太太不以為然,説我不該苛求信息未通達時人們思想之高遠,又説錢鍾書本就是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人家且自得其樂,我們能跟着樂和已是幸事。這樣想來,也確是如此。讀畢正文,書後有錢鍾書內人所書的《記錢鍾書與〈圍城〉》,其實所講大多也是些錢鍾書生平瑣事逸事,但字裏行間無不透着一種對兒子般的寵溺。提及他的“痴氣”時,總是帶着些炫耀幸福或回憶時才有的甜美。讀起時我幾乎要以為這是錢鍾書過時候多年所著。因為只有愛人過世許久後,曾經幸福的寡婦才能有能力和勇氣如此温存地追憶,讀後感《很逼的讀後感一篇》。所幸結尾處,楊絳女士説道:“我要趁我們夫婦都健在,一一記下”。不禁想到,遇到過如此“痴氣”可愛的丈夫,最終卻難逃生離死別的厄運,將是多麼巨大的悲慟啊。又聯想起《黃金時代》後序中李銀河女士説過“我曾是這世上最幸福的女人,而現在卻是最悲傷的人”這一句。大概最深的幸福,總要由同等深刻的`痛苦來償還。確也乘了《圍城》的結尾——“無意間包涵對人生的諷刺與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涕笑”。想到這裏,反倒情形與自己前些日子的災禍。有些人失卻了,回想起來只空留厭嫌與反胃,怪自己當初犯了大傻;有些人離開了,傷心傷神幾日,倒是最終能迴歸平靜,但這些總是要好過失去一位無所取代的靈魂伴侶,帶着悔恨,無論在遇到什麼人都只能算作“湊合”。所以,也許《圍城》是智慧的,兩人結成連理,並不需要什麼蕩氣迴腸的愛情,互相看着不討厭,相互交換的不至於除了體液就只剩鄙夷,已經實屬不易。反正人總是要失散的,往往連短短人生數十載也熬不過,更不要提什麼永生永世的荒謬言辭。學精明些是應該的,免去自己一場肝腸寸斷之劫。

圍城讀後感 篇9

宏偉龐大的城殿襯出冷峻的色彩。烈日照射在身上,於是形形色色的宮殿毫無感情地將自己的陰影拉長在白磚地上,栩栩如生的獅子被雕刻在青銅色的門把手上,怒目圓睜着,守護着緊鎖的大門。飛舞的龍鳳在雕刻在房檐上。這裏就是紫禁城。

我在擁擠不堪的人羣中勉強踮起腳尖,向太和殿裏望去,那個冰冷而富麗堂皇的地方。周圍的喧鬧聲戛然而止,我好想看到了四百年前,數百人跪地大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龍椅上那名男子蒼老疲倦卻威嚴依舊,他身着龍袍,頭戴皇冠,日月星辰,江山美人盡在他的手中。他高高在上,與數名大臣勾心鬥角,百般聊賴地望着他的子民重複着一場一場貓捉耗子的利益遊戲。但是,他的肩揹負着天下蒼生的前途和命運。縱然他看破了人生這場角逐遊戲的不公,也不能放棄。抑或是不敢退出吧。

威嚴的城牆下襯托出那一棟簡陋的平房。牌匾上草草地寫着“軍機處”三個字。我不禁驚訝地揉揉眼,這兒不就是內閣首府辦公的地方嗎?明代有名的徐階、張居正、申時行,一輩子勾心鬥角才走到了這個地方,本以為也會有一座宮殿,結果卻是何等矮小的陋室,內閣的`人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他們步步驚心,琢磨皇上的心思,阿諛奉承,一步走錯就丟了性命,到頭來也無非僅此而已。歷史的一幕幕在眼前揮之不去記憶猶新,卻依然有成千上萬的人寒窗苦讀,渴望這個職位。渴望到這件陋室中去,並毫不後悔,夢想着飛黃騰達,步步青雲,夢想着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他們懷揣着一個個崇高的理想,最終卻無法避免的成為了一個又一個厚黑的可鄙官僚,在官場裏掙扎卻無法全身而退,人心險惡,想早些脱離苦海,無一例外。

我再次審視着這座古老宏偉的城,他的內涵一如它的名字:紫禁城。他不再偉大壯麗,充滿了陰暗的色彩,上千條充滿怨氣的靈魂凝成千年不變的恐怖規則。如一座圍城,身在其中的人千方百計的想出來,想逃脱這“地獄”,外面的人絞盡腦汁想進去,想進入這天堂

我們都瞭解這遊戲不公的規則,卻無力改變。

圍城讀後感 篇10

這本滿載盛譽的書能帶給我怎樣的體驗呢。帶着滿腔的喜悦,我開始了讀《圍城》之旅。

整本書裏,錢鍾書先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沒有蕩氣迴腸的愛情。那麼,是什麼使《圍城》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讓一批又一批的學者們為之傾倒呢?我想這部小説的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閲讀過程,而在讀完整本之後才產生。讀完全書,再將主人公方鴻漸所有的經歷簡化一下,那就是,他不斷地渴求衝出“圍城”,然而衝出之後又總是落入另一座“圍城”,就這樣,出城,等於又行城,再出城,又再進城……永無止境。

回國的郵船與世隔絕,百無聊賴,自然如同“圍城”,對方鴻漸來説,到了上海就應該是走出郵船這個“圍城”,可是戰時的上海實際上是另一座“圍城”,方鴻漸到上海之後失業,愛情又碰壁,這境況更如同“圍城”,因此他才不惜歷盡艱辛到內地,希望走出“圍城”,內地“三間大學”並不如他所設想的那樣好,那裏的勾心鬥角的環境又使他重陷“圍城”,於是他又渴求回到海,以擺脱“三間大學”這座“圍城”,重回上海後生活愈是困頓,方鴻漸又打算再次衝出上海這座“圍城”去重慶,……

小説結束了,讀者並不知道方鴻漸後來的情形,但依其生活的邏輯可以推見,他又進入另一座“圍城”,而且他可能永遠也擺脱不了“城”之困。

這是為什麼?為什麼一個留學生歸國帶來的不是滿腹的知識;不是新思想;不是能報效祖國的本領?而是使自己陷入一個又一個圍城,不能自拔。顯而易見是因為他軟弱無能,因為他處處為他人左右。回國後工作是三閭大學施捨的;自己的愛情是在孫小姐千方百計的設計下,方鴻漸下圈套的.;自己的婚姻是所謂好友趙辛楣一句話促成的。在每一個人生重要選擇裏方鴻漸都沒有找到自己。所以他註定會不幸福、會被視為可有可無。

錢鍾書先生筆下的方鴻漸是悲哀的。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每個人的命運都應該由自己主宰;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拼一把。在面臨選擇時我們應該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去努力,遇到挫折,想辦法解決,再努力,就這樣!不要像方鴻漸一樣在選擇的漩渦中迷失了自己,成為社會的附庸。

圍城讀後感 篇11

起初讀圍城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一句話“城裏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想進來”,上學聽老師講,周圍聽朋友言。在孩童年代總覺得是否是這個城有魔力,如今已然是一個即將入社會的成年人了,生活給予了磨練也多了些沉澱,再看這本書就全然不是懵懂的模樣了。

《圍城》主要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幽默的語言諷刺,一個是深沉的生活閲歷。不得不佩服錢老的文字功底與創造力和對生活深刻的觀察與剖析。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語言下顯得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那句被人用濫的“婚姻就像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書中很多經典的話語確實值得回味,“愛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麼苦於終成眷屬的.厭倦,要麼苦於未能終成眷屬的悲哀”“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這些話語總是犀利中又揣着明白,雖然書中的故事讓人覺得有些瑣碎,過於生活,但這就是最真實的存在。雖然經歷得不多但是總在世上活着,看過的聽説過的也無非如小説中説的如此,愛情也好生活也罷,總要撞的頭破血流才會有真實的感受,曾經大放厥詞不信的那些“邪”最終還是信了。

在我看來不光是愛情,生活也一樣是“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簡而言之就是慾望罷了,學不會滿足也停不下追逐的步伐,部分來説慾望也許是好的能夠推動你的向前發展,但是過猶不及。在這個時代裏我主張的是趁着年輕,用盡全力去看看這座“城”,當你對“城”真的裏裏外外全都瞭解透徹了再選擇你想要的。但我想説這個“城”之大,可能窮盡一生都沒法看完,所以還有一句話就是“人生只有兩種東西,一種是你看過的,一種是你沒看過的,看過的是得到,沒看過的即是遺憾”你選擇做得,和你遺憾沒有選擇做的終究會伴你一生。所以努力去闖,靜心選擇,保留遺憾,度過這一生,也許是一個最好也最真實的狀態了。

圍城讀後感 篇12

圍在城裏的人想出去,在城外的人想進來,這便是“圍城”。這是《圍城》中關於人生的論述,《圍城》沒有哲學上生硬的説教,而是將哲理還原為生活。小説導讀部分有這樣的話:“這是一本有趣的書。鄭重點説,是本睿智的書,因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時,你會歎為觀止,會驚異於作者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作者對人世和人性的`洞察已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對人心已經窺探得一覽無餘。讀着《圍城》,既能刺着痛處又能撓着癢處,於是我在麻痺中被吸引了。

本書主人公方鴻漸是個留學生,家境中等偏好,於是便有了些公子哥兒脾氣。那時候,出國留學已是中國的一大特色,留學生太多。物以稀為貴,留學生這樣多已經不值錢,似乎連質量也大打折扣,遠不如詹天佑們。方鴻漸雖無蠻橫無理的脾性,也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但他卻是個平庸的人。他志大才疏,常滿腹牢騷,也愛自吹自擂。這樣的人經歷了求學的艱難,婚姻的困惑,終於明白了:圍在城裏的人想出去,在城外的想進來。這就是人生的特點。

一本優秀的小説是包羅萬象的,無論是誰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就在方鴻漸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也似乎是志大才疏,放假時總是無所事事,愛好太多但都不精深,我就是生活中的方鴻漸。我想生活中的方鴻漸還不止我一人。《圍城》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九個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記憶裏,立碑立墓。”我也要讓現在的自己死掉,讓方鴻漸的靈魂從我身上撤走,把死掉的自己埋葬,立碑立墓,不用來悼念,而用來警示,讓活着的自己活得更好。我會放棄自己的懶惰和自卑,重拾勤奮與自信。

《圍城》中闡述的論點,不得不讓人深思,人們一開始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然而當努力爭取到了以後卻已厭倦,不能適應它。所以除了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選擇外,還要堅持下去,適應下去,包容下去。

《圍城》就像一位智者,我們能從他那兒學到很多很多。

圍城讀後感 篇13

花了很長時間讀完這篇長文,單從文字的把控能力來説,已經可以輕鬆駕馭,並且能將複雜的感情用文字準確表達出來並且能讓讀者代入感。

從文字中能看到男權世界種種無奈,也看到了自強不息和頑強的拼搏,生活中感性和理性一直是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

家庭、情親、感情往往會有看不見的隱形傷害,同時也是生活中最忠誠的依靠。源於親近,容易被原諒,因而親人之間的無意傷害更容易發生。記得楊絳先生對其夫錢鍾書《圍城》的評價是這樣的《圍城》的主要內涵是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尤其是婚姻,兩個人結婚了,其實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完全融入需要相互包容,需要相互理解,而包容和理解往往很難做到。

新中國成立之後因為勞動和生存的需要,所以有婦女能定半邊天一説,新青年尤其獨立自主,突破幾千年的桎梏,突然自由了,突然以為和男權主導的社會有了平起平坐的資本,事實是讀過系列國學的人都知道,從古至今男權社會,傳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從來沒有被打破過,只是此起彼伏而已,婦女無法逃脱繁衍和附屬的命運。在制度與命運,傳統與現實的碰觸中,很多人不容易接受,最終只能被趨勢打敗。其實這裏用打敗這個詞是不合適的,換一種説法叫做只能適應這個世界。適應這個世界也是教育必須做的事。我認為不同時期,人的價值觀,社會發展趨勢是不一樣的',而作為芸芸眾生中的我們,能做的就是適者生存,順應趨勢和潮流。

人的成長是痛苦的,否則剛出生的小孩不會哇哇啼哭,也源於痛苦,所以才能體會到快樂。

改變也是痛苦的,無論是觀念的改變還是習慣的改變,而無法適應的時候,特別容易絕望,絕望到底,最終需要找個出口。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永遠也找不到。從文字的變化可以看到,你已經找到了這個出口。

教育、宗教、規則、道德歸納起來,無非就是聰明人發明的用來控制不如自己聰明的人工具,正如盧梭説的: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在我看來,無論信仰還是教育,開始是鑽進去,然後才是走出來,千萬別鑽進去之後走不出來,用另外一種角度去審視同一個問題,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圍城讀後感 篇14

一本好書便是一個奇異的新世界,我在去年夏天陷入了《圍城》的世界裏,然而今年夏天我卻還藏匿在這座城中,我始終被困在這座城裏,我知道這座城並不是屬於我的世界,我想要逃出這座城,並而以錢鍾書的心態來面對這座清晰而模糊的圍城。

讀《圍城》時我便莫名的堅信有一天我會與這本書在精神的世界裏再次邂逅,並彼此留下些東西,譬如以文字的方式留下些我微不足道的感想,然而這些對我是極重要的。

讀完一本書後由心而發的感慨是很真實的,大不同如今的N多讀後感,一副深深的論文腔調往往讓人無言以對的尷尬萬分,這些作者往往做出比寫者更加認真的態度來評估一本作品成敗和與其想要表達的和被表達的,這也往往使寫者忘乎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寫的是個什麼樣東西,所以這也是極其尷尬的。

真待到想要為它寫點東西時又不知道該如何去寫,我説這是一本奇書,近代書列中的一朵奇葩,一本具有現實批判性的諷刺小説,作者獨樹一幟的文學思想理念中成就的經典。然而這些都不是我想要説的,對於一本好書當我看完書序時我覺得我想要為它寫點東西,而知道如何去套用慣常的話,當我筆下留情久至看完這本書時,便會有一種死一般痛苦的失落感,這個世界彷彿在你的冥思中逐漸淪陷,書中的世界正在一步步吞噬現實,對此你難以自拔,你維有儘量的接觸現實並牢牢的佇立在這片充滿現代氣息的土地上努力的去感受生命的`存在與被存在性,至此我已無力下筆更談不上做何感想,當你腦海裏那片空白的領域被受侵佔時,你甚至騰不出一縷思緒去考慮它存在的必要與不必要性。

我在這座城裏四處尋覓些被叫做人性的東西,我不知道錢鍾書老先生當年為此有無沉重的步伐邁向那陌生的地方。我總是在這座城裏百無聊賴的尋覓着,我甚至看到了韓寒的身影,正如我想象中的這座城般清晰而模糊,我不知道他在這裏停留了多久,我甚至害怕他走的太倉促,如同徐悲鴻的再別康橋,他也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然而或許這座城的上空本沒有一片雲彩。

讀《圍城》的感慨便如同天上的雲彩再絢麗再飄蕩,它終究會輕吻大地,終究會最貼近人生的起點,人生便如一座圍城,正如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女土對《圍城》的感觸之筆:“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罷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