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邊城》讀後感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2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合集]《邊城》讀後感13篇

《邊城》讀後感 篇1

看完了沈從文先生寫的《邊城》,頗有些情緒,故小寫以記之。

沈先生的文字,美如溪水,一路細碎地奔淌着,沿途的景色甚是沁人;帶有淡淡的憂傷。他所描繪的湘西小鎮,古樸純真,淡淡的,甜甜的,置身其中,似乎畫中人都已然忘記了時間。清新的愛情,唯美的旋律,在沈先生的筆下那麼的深切可感,那麼的動人心扉。

書中的世界彷彿靜止。

時間在走,歲月在長;翠翠從一個小雛孩兒長成了14歲的嬌羞少女,眉清目秀,活潑可愛。她是自然的孩子,有着自然賦予的神氣,自然映照的明眸。

順順家的孩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竟同時喜歡上了這個擺渡人家的'女兒。對天保來説,“車有車路,馬有馬路”,車路不通,馬路不擅,憤而離去,不幸遇難;對儺送來説,是碾坊,是渡船?是愛情,是兄弟情?生活之累在於選擇,他難於抉擇,亦選擇了離開。“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是喜是悲,畫中人自知。可是你説,儺送會不會回來呢?那睡夢中的一把虎耳草幾時再得一見呢?

書中的爺爺,守了渡船50年的爺爺,在雷雨將息的夜晚死去,留下翠翠一人,哭成了淚人兒。但我相信自然給她的力量會讓她勇敢堅強地承受生活,我相信清純質樸的湘西女子會撐起那一隻渡船,不管儺送回是不回,她都還是那個快樂的翠翠,清澈的眸子,温柔的心。

沈先生後來寫説:“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件可憐的事情。一個人記得太多事情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事情太多也不幸。”但我想,人生之美不就在於經歷嗎?人事紛繁,要緊的是自己能有一顆平和安靜、強碩壯實的心,風雨再大,亦能安之如怡。大學四年,到現在已經匆匆過了將近一半了,未來還有一半,該怎麼過?

這個問題許久之前就想過,當時沒有答案,抱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心態;到現在,我不得不很慚愧地説,仍舊未知,仍舊不知道未來該怎樣走,不知道過了今天明天該為什麼而奮鬥……書中的生活太美,如雲煙,如霧靄;現實的生活太難,如追日,如填海。我要怎麼做,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強大?

邊城就像一首歌,有高音也有低音;邊城就像一首歌,有讚美也有謳歌;邊城就像一首歌,有旋律也有節奏。

邊城——一個風光秀麗的小城。

天真善良、聰明乖巧、温柔清純的妙齡少女——翠翠,唱出了對祖父的深切依戀;唱出了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唱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翠翠與祖父的祖孫情,唱出了親情的無限;翠翠與天保兄弟的愛情,唱出了愛的美好與心的純潔;天保與儺送的手足情,唱出了心的選擇。

邊城,唱出了人們淳樸的人情美。

一首首情歌唱出了愛的心;一把把虎兒草,唱出了情的真;一個個人唱出了世間的真情!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後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説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邊城》讀後感 篇2

“一切總那麼靜寂,所有的人每個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心美,情深,境明。重温《邊城》後慢慢咀嚼,似乎對那片山水有了新的體味。在水一方,蘆花蕩蕩。輕挽羅裙,淡理雲鬢,沈從文先生筆下雲淡風輕的文字裏不盡是詩意,還有對人生乃至一個時代的描繪與延伸。

那座活在山水畫裏的邊城,自然風光之秀美自不必説,民風更是淳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推心置腹的感情令人動容。外公對孫女的愛護,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戀,天保對翠翠真摯無染的依戀和兄弟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愛,無一不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原始美德。

湘西自然文明之明淨,也是湘西人心地之明淨。也許人都應該有那邊城水光般清澈的眼睛,透過它看世界—容許我們在追求理想的同時,可以找到自我的天地,不至於迷失自我,永遠懷有一顆追求寧靜的心,讓本我在紛繁之中憩息片刻。然而心靜未必是要逃空谷。

正如最妙的修道不是逃離車馬喧囂,而是在心裏修籬種菊。絕非無所作為,而是強調我們要寧靜地面對一切,冷靜解決事情,如此方可在喧擾塵世中覓得一隅淨土,一份純粹寧靜的心態會讓我們收穫多少難以預料的歡愉和融合呵。

書中的那份安靜增加了人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在這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分定在一份日子裏,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就讓心的聲音隨境而生罷,不必太過在乎功與名。面對那彷彿命定的陰差陽錯,一句淡淡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也許就是對明天最好的回答了。

活在當下,我們卻再難覓得那片純淨的蹤跡,多少人患得患失,終日為充滿銅臭的功利疲於奔命;多少人甘願失去與心靈之聲音邂逅的機會,狂熱地追捧“速食文化”便使留下“微漠的悲哀”。北京城已套上了第六個大呼拉圈,且環距越來越大,其態勢唯巨石激起的漣漪可形容。

急劇的放擴,讓很多人的生命虛擲在了路上——每天輾轉於各種交通工具,焦灼地看着其他車輛撩起的狂沙忍受塞車,點與點之間,已成咫尺天涯的遙遠。不必説詩意,也許,連我們的腳步,甚至思考人生的時間,都正在丟失,腳踏實地行走的產物,是好的靈感、音符、情愫。

淡泊寧靜,不是要遁入空門,只是敢當萬綠叢中的那點紅,選擇有夢和有信仰地生活,讓真誠和至誠烙印在你那顆赤子之心上,面對生活中那些猙獰的誘惑,別迷失了你的靈魂,你的謙卑還有愛生活的心,像歲月之流沖淡的巖石,少了埋怨偏激,多了圓融平和,從刻意追求到懷着樂趣和淡然。奮鬥之餘,我們是否也要慢下來,想想發展以後,我們是否忘了本,缺了根。

邊城的種.種,大抵都與中國人的”根“情結有着玄妙的聯繫。盡訴衷腸的對歌,那份至善至純的愛護,不正是國人傳統的最佳縮影麼。我們是否要呼喚人性中最原始的善良美好和心靈最本真的澄澈純淨。以歌求婚、兄弟讓婚、祖孫相依,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着對那個年代裏古老美德和價值觀失落的痛心,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思考和批判。

生活雖然使我們拘泥於一方水土,受時間和空間束縛住,不能遠走天涯,不能品味各種人生狀態的精彩與盡攬天下的百態。但文字卻可以帶着心靈在情感的國度裏盡情飛翔,肆意宣泄,讓文字清新明麗地組合,隨心所欲,體驗由心靈情感帶來的文字清茶。不需要刻意尋找,相濡以墨的文字就可以撫慰你受傷的心。

放下雜念再次細讀《邊城》,才理解沈老的.文字是帶給了讀者怎樣怡然舒暢的心情。沒有譁眾取寵的駭人字眼,字字平淡,看似尋常卻奇崛,説的大概就是這種看着令人舒服的好文墨。行文處處水到渠成,自然不矯揉,更添煙雨朦,讓人覺得歲月靜好是太自然的事。

從前我總愛速食一般翻閲一些暢銷書,碎片化的閲讀,心也跟着浮躁起來,算是不求甚解,更無從談起欣賞文字的美。尤其是這種氤氲着傳統韻味的文字,平淡之中見真淳,似乎冷眼看着浮華在塵世中肆意橫行,看形形色色的物慾覆蓋原本的素顏,在塵世渾水中人們渾然不知,終日惶惶而不可及。

這個暑假裏最讓自己欣喜的莫過於看了一直因躲懶從未翻閲的書。感受最深的是一本好書能開闢你的另一個宇宙。他的行文,他的思維,他的靈魂,構築起的,如同一處靜謐的居所。

透過無聲的窺探,可以看見暗藏洶湧的大海,可以望見廣袤的山川,可以發現埋藏了的歷史與塵埃。你之所以可以觸及和品味他,源自於你已經走進了那個世界,你熱愛甚至感知到,他在維繫和激活我們的另一個世界。我想《邊城》就是這樣一本好書,彷彿是沈從文先生早已釀好的蜜,閲讀起來不過像是隨意採摘那透着芬芳的果實。於是我甘願踏上閲讀這段寂寞卻欣喜的旅途,暫且擱下狂躁的內心,學會安靜,撲下一副身心,沉下去。我想,在我們內心深處,總藏着些我們不得其門而入的角落,讀書就是打開心扉的神奇鑰匙吧。

翻開從前的摘抄本,竟發現不學無術的我很久以前也會工工整整地抄下沈先生説過的一些話,讀完邊城,又遇到這份湊巧,很多感受甚至組不成文字來表達。

“活在這個大時代裏,個人實在太渺小了,我知道的並不比任何人多。對於廣泛人生的種.種,能用筆寫到的,只是很窄很小的一部分。我表示的人生態度,你們從一個立場上看來覺得不對,那也自然。”

“普通人用腳走路,我用的是腦子。”

“永遠只想用無私和友愛回答這個社會的無情。”

這樣的大時代裏,我們可能會為各種事情奔波,生活有時會是那樣令人震驚的單調和雷同。但是我們要有勇氣和信仰,要學會在單調中保護生活。詩意是生活最大的保護傘,如何讓生活充滿詩意?重返天真、無悔付出、共同夢想。

《邊城》讀後感 篇3

短篇小説小説《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小説《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小説《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着故事的展開,小説《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徵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小説《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小説《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小説《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小説《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小説《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讀後感 篇4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條小溪,西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邊城》我已不記得讀過多少遍了,開始看的時候被裏面懵懂的愛情吸引了,後來,漸漸讀到了它的藝術風格,讀到了它的理想化傾向,在後來實在忍不住了,去了一趟湘西。兩個人物,再加上一隻黃狗,和諧。“雞犬相聞”代表着一種寧靜的鄉村生活,沈老考慮問題也夠全面的。

我喜歡《邊城》,因為它是一首抒情的田園詩,一曲浪漫主義牧歌,它包含着一種理想化傾向,讓人在半夢半醒之間讀懂了湘西的淳樸民風。

翠翠的媽媽揹着翠翠的爺爺和一個茶峒軍人發生了曖昧關係,有了小孩後,出於各方面的原因,茶峒軍人首先服了毒,生了翠翠後,翠翠的媽媽也吃冷水而死。而在這整個過程中,翠翠的爺爺沒有加上一個有份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這件事一樣。在這裏,父親對女兒的理解和寬容全都展現出來了。突然覺得時代好像進步了。所以説,有一位開明的父親是兒女們的福氣。

錢,在現實生活中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但在《邊城》中,好像人人都以佔有錢為恥。老人擺渡不收錢,即使人家硬塞給他,他也要追到半山腰退給人家,好像他與錢有仇一般。還有,這裏的小姐也是可愛的,她們缺少世俗而多了一種真情。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的平素品德,正因為爺爺的性格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推崇,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於其它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邊城》以多變的波瀾配合情緒節奏,將人物的活動置於一幅幅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美麗的畫意意境,使《邊城》具有獨特的鄉土文學色彩,再加上幾分童心話語和敍述語言的抒情化,構成了《邊城》詩一般清新俊逸的風格,在《邊城》裏,人物與故事是對當時社會真實的'超脱與超越,在這裏面,既無階級對立,也無經濟利益的衝突,更無人際關係的矛盾,達到了一個非對立因素的自然和諧返璞歸真的理想境界。為了切實體驗一下這種感覺,我去了湘西,當然,也是必然,與書中所述相差太遠了。小溪還是靜靜地流着,只是在小溪的山崖上,我沒有看見虎耳草!尋找邊城,尋找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是際上也是一幕愛情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它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

天保和儺送認識翠翠好像是一種緣分,其實不然,他們本來就生活在同一個範圍並不是很大的地方,並不是從天南海北聚在一塊才認識的。因此,我覺得他們相識是必然的,同時,兩兄弟都愛上翠翠也是必然的。翠翠善良美麗天真活潑,這樣的小女孩誰不喜歡呢?只是天保儺送都是優秀的,所以不管怎樣,總會是悲劇收場。

翠翠和二老相遇時有趣的,因為誤會而使翠翠作為一個女孩的羞澀和矜持展示出來。這時候,他們彼此心中可能就已留下了對方的影子。同時天保也看上了翠翠,“河街天保大老走車路,請寶山來提親,我告訴過你這件事了,你那神氣不願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個人還有個兄弟,走馬路,為你來唱歌,向你求婚,你將怎麼説?”其實,翠翠為了那樣的歌聲,沉默了許久。天保知道弟弟喜歡翠翠後,他選擇了逃避,他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可不幸的是新油船出事了,大老遇難了。這一切都變了,二老不再去碧溪岨唱歌,他獨自去了桃源。

其實。瞭解一個社會的生活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古今中國都是男方主動求婚,沒有女方主動上門的道理。所以,女性除了等待還能做怎麼呢?時至當今,如果女方主動説聲“我愛你”,我們都會覺得這樣的女人很膚淺很俗。當今尚且如此,更何況那時的翠翠呢!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有第二條通向幸福的路嗎?其實,那生在溪邊巖上默想的又豈只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翠翠依舊無法擺脱母親的命運,唯有等待。 《邊城》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令種悲涼無奈。 《邊城》以等待結局,沒有讓翠翠走向必然走向的未來。我有一個朋友曾想寫《邊城續》,但後來最終沒能實現,因為幾個好朋友都認為那是搞破壞。等待,可以説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如果寫續集,或許翠翠會得到拯救,但更多的方面或許只會留下殘跡而已。

“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而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中裏為歌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讀後感 篇5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在書中作者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俊逸輕靈的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表現自然淳樸的民風美,凸顯澄澈純淨的人性美,描繪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作品以充滿温馨的牧歌情調和濃郁豐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邊城抒情特色,從而使《邊城》以個性鄉土小説的姿態出現並一直感動着中國文壇。

捧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縈繞於心。恍惚間,似自原始的清風輕拂着面頰,如夢如幻。作家以真摯的感情、優美的語言、詩意的情緒,把我們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的時空裏,讓我們陶醉於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聲中。

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 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 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邊城》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這也許正是作者努力建構的充滿自然人性與牧歌情調的世外桃源。

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寧靜古樸的湘西鄉間景緻,展示出小説人物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淳樸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温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的夢境。作家敏鋭清醒萬分卻萬分痛苦地預感到,隨着“城市化現代化”的愈演愈烈,這樣的邊城和邊城裏自然古樸、原始和諧的關係,如夢境般一去不返,僅存於古老的回憶中。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讓夢流逝, 請你駐留,像那邊城的小溪,永不幹涸!

你會驚異地發現, 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麼美麗的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裏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細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多麼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快樂地生活着,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於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 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淨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 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邊城》或許是現代文學史上最純淨、最樸實的一部小説,它能讓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靜下來,但當你合上書本,世事紛沓而來的時候,《邊城》的那好像恍若隔世的場景和瞬間是如此的不真實,的確是一段偷來的並不屬於你的時光……正如作者所寫“美麗總是愁人的”。《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沈從文先生描述的邊城在書中那麼動人,而我們心中的邊城呢?在我看來,那其實就是一份寧靜、一份心安,或者説是一份感動。守住心中的這份寧靜,我們便也找到了我們心中的邊城。

在現今的時代中,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 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 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與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 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而邊城所描寫的這種平和純樸的畫面,正是撫平現代人浮躁功利心的一劑良藥。當我們面對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無所適從時,不妨看看《邊城》,保持一顆平常心。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個美麗的夢, 一個待實現的夢。也許古老的文化會受到歷史的淘汰, 但美麗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懷,應當是永恆的。人們對美的追求,也應該是永遠存在的、永遠不被磨滅的、最美麗的感情。

《邊城》讀後感 篇6

我不知道那是幾年前,父親推薦我看沈從文的《邊城》。他告訴我,《邊城》寫得很美,是一個發生在湘西的故事。一直都不曾看,卻一直都在心中留存着一份盼待。我明白我與《邊城》是宿世緣深。不必強求,命中註定屬於你的終會在某個合適的時候出現,終會為你所擁有。而萬千錯落的情緣便只是匆匆交叉而過,它們不是一季的候鳥,逝去了就不再回來。想起老船伕的一句話:“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在這樣的堅強與勇氣背後,不是隱藏着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裏飄浮……景緻柔美而寧靜,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

是的,牧歌,小説裏始終洋溢着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着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説,人情如水;人説,世態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偽善的面具,或違心或有意地幹着坑蒙拐騙的勾當。

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石頭森林裏,我們還保留着多少真正純淨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閒暇去將它開啟?或許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為回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劇!

《邊城》裏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閲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着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着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説,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翠翠好,卻不知由於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渴望着孩子能長伴身側。看到子女點滴的成長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人會真的存在過。

於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子女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於纏繞住我們遠行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於父母廕庇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揹負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説,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於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

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裏?幸而沈從文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

“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天保先走了車路,便説什麼也要讓儺送走馬路。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已極。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着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着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

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面對自己的情敵會採取何種樣的措施。是嫉恨?甚或殺人?我們憑什麼去剝奪另一個人生存的權利?

難道就因為他(她)在愛情上作出了與我相同的選擇?愛情應當是純潔的。為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使自己的雙手沾染鮮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愛情,因為他將愛情玷辱了。與天保和儺送相比,這一類人該怎樣的自慚形穢!

《邊城》讀後感 篇7

芳草萋萋,水影曳曳。一位女子在木舟上撐着撐不完的船。行雲流水,翻浪前行。木舟前放着煙草,草上掛着香泥。木舟尾託着大缸,缸裏盛滿了茶水。風兒推動了水波,撩起了髮絲,吹亂了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年,端午盛會,爺爺相隨,抱着黃狗,換了新衣,動了情愫。“小心水裏的大魚!”又一次穿透了內心。水中的魚兒在水面上翻了個滾,拍出了花,又掉頭扎進水裏。女子望着遠方出神,眼神中透着期待,期待那遠遠地岸邊一個模糊的身影,一曲高昂的山歌……

那可憐的翠翠還在渡着船等着心上人嗎?這是我讀完《邊城》心中的疑問。

我處事尚淺,閲歷不足,無法將這一部文學界的奇葩分析的透徹細緻,但我的確感悟出了許多。

初讀《邊城》我便深深地被沈從文先生的清麗靈動的筆墨打動了。與其他書不同,沒有太過絢麗華美的語言,也沒有膚淺通俗的普通。多得是輕靈中透着深邃,樸素中融着一絲悠綿。雖然很多的方言我無法理解,但是卻將湘西人民樸實積極的性格展現了出來,為小説增添了不少的親切感。我佩服沈從文先生將山村寫成桃源的手法,也佩服將人性展現的淋漓盡致的感知。

接着,我瞭解了文章的內容。這也是我連連歎氣的原因。山村姑娘翠翠“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麂一樣。”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在一次端午集會時,愛上了儺送。卻遲遲沒有開口傾訴心扉,而是將這份感情留在心裏,靜靜珍惜。結果大哥天保以外去世,爺爺的雷中歸天,儺送不堪承受,獨自漂泊去了,留下了翠翠在村莊渡河。從初嘗愛情,到靜靜守候,到孤獨老去,這一愛情的悲劇,讓讀者無不為之惋惜不已。

如果翠翠提前做出了選擇,如果翠翠想儺送袒露了心聲,也許留下的會是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了吧。

所以,我淺淺的悟出了一條道理,別讓祕密融化在心裏。

每個人都有祕密,或大或小。一定是自己所珍惜的,希望保存下來的。藏在心裏,生怕別人玷污了它。有時候,我們靜靜守護,有時候,我們靜靜品味,一個人,孤獨的享受祕密。但有時候我們也需要袒露祕密,對他人。將我們的心聲告訴別人,將我們的心扉向他人敞開。

讓別人瞭解自己,這樣往往可以抓住機會,不做下令自己後悔的事。如果我們太過在意自己的祕密被他人知道而不屬於自己,就錯了。一個人的祕密告訴一個可以信賴的人,就變成了兩個人共同守護的祕密,更加的有價值,更加的親密。有時候坦誠相待,是最好的交往方式了。抓住機會,袒露心聲,比如在畢業的時候,告訴老師,你藏了多年的話,畢業後,也不會因這些話説不出來憋在心裏而後悔一輩子

還有,便是情字。

爺爺和翠翠之間的親情,儺送翠翠之間的愛情,天保儺送之間的兄弟情。一個情字貫穿全篇。情得真摯,情的`深刻。

爺爺,一個偉大而又平凡的人。為什麼偉大?為什麼平凡?拿着不高的工資還處處想着他人。收集上等煙草,塞給他人,沏了一缸的茶水,供人解渴。並不富裕卻為人着想。對孫女翠翠無限的愛,不讓座熱石頭,怕她的病,在乎翠翠的感受,感情方面一直聽取翠翠的意見,傷心時給他講笑話,講故事,唱歌,這一個偉大而又平凡的老人,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質樸的湘西人民。與爺爺之間的親情,一直是翠翠心裏的最後港灣。有了它,翠翠才能保持純潔開朗的性格。

儺送與翠翠的愛情,只有一個字———純。沒有海誓山盟,海枯石爛,沒有揮金如土紙醉金迷,也沒有天涯海角,驚天動地。也許最純的,最美好的,自然中孕育出的,男女之間令人嚮往的愛情,莫過於此,一個為了她,願落一個破船,一個為了他,孤獨撐船一生。

天保和儺送的兄弟情,也令我深深感動。當雙方都清楚了情敵關係時,兄弟二人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決鬥,而選擇了一個和平公平的方式,讓翠翠自己選。唱山歌。當天保自知唱歌不如弟弟時,沒有糾纏,沒有埋怨,只有一個人默默承受,默默祝福,然後浪跡天涯。多麼瀟灑,多麼豁達。

這一個情字也令我感悟頗深。

我們要珍惜每一段感情,不管是來之不易還是天生存在,都應該我們用心去維護。情是人類發展的重要結果,如沒有一個情字,何談進步,何談和諧?互相體諒,互相鼓勵,別讓情線紛紛崩斷。這是寶貴的,也是自古以來受人讚美的。

還有就是那山村的美麗景色了,宛如水墨畫一般,那麼柔和,那麼恬靜。黃竹中鳥兒交遞相鳴,這是靈動,平靜水面上林立的吊腳樓,這是和諧,小河中的龍舟鼓點,岸上激動人羣,這是生氣。活靈活現,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生動自然。

我們要保護這些人文美景,別讓世界上僅存的美消失。

我年齡尚小,望到我成熟幾分後再讀此名篇,盼望有些新的收穫!

《邊城》讀後感 篇8

沈從文的《邊城》的確寫得很漂亮,把小説當散文來寫,意境十分美。

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中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必須的象徵好處,把整個時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承認自我沒有辦法看得太透。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就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就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就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就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就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這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就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就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就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就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對於本人的好處,只就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就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情緒……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就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

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美麗總就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應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就應就是圓滿完美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就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就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透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期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就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向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讀後感 篇9

沈從文先生的大名早已聽聞,其成名作《邊城》卻是最近才買來看過。邊城描寫了發生於沈先生所熟悉的湘川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的風土人情:優美的自然環境與人性的純粹。與眾多小説如出一轍,愛情也是《邊城》故事順沿下去的主線,主人公就是那有雙清澈大眼的翠翠女孩。

翠翠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忠貞於愛情的母親生下翠翠後,便追隨已服毒死去的父親而去,留下嗷嗷待哺的幼兒給了翠翠的外公,雖然沈先生得寸進尺下一句“在一種奇蹟中,這遺孤居然已長大成人,轉眼間便十三歲了”帶過,可事實上,既少母愛又缺父愛的她,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不易,誰又能想像的出來?讓一位年長的外公將她撫養長大,又是何等的艱辛?説她是幸運的,是因為不僅有親情無限的外公陪伴着她長大,更是因為這個天真善良、温柔清純的小女孩,在那個不大卻如世外桃源式的小鎮上,擁有了自己的愛情。

碼頭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都喜歡上了翠翠,也願意娶她做自己的妻子。只是,翠翠心裏只有儺送而非天保。即便順順託人向翠翠爺爺表達天保喜歡她的意思,爺爺也明裏暗裏詢問翠翠自己的看法,可翠翠如她母親那般,忠貞於內心的愛情,忠情於儺送,明確向爺爺表示拒絕。她喜歡儺送,因為只有他那“又軟又纏綿”的歌聲才能讓翠翠做上個“頂美頂甜”的夢,還可以“飛到對溪懸崖半山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只是,世事難料。因為天保意外遇難,順順對爺爺變得冷淡,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儺送也因此遠走他鄉。更大的打擊接踵則至,最親的外公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安詳地離她而去,維繫兩人生活來源的渡船也不知所終。翠翠的依靠也似那屋後的白塔倒去,一夜長大成人。

她為了她的愛人,翠翠決定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並等待着儺送的歸來。可是,“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翠翠的愛情從美好中開始,在等待中進行着,結果如何,不得而知。

倘若要我説結局,六個字——“最愛,非最適合”。也許,沈從文先生與張兆和女士的婚姻便是最好的註解。

葉聖陶説過:“九如巷中張家四個女兒,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那麼家境遠遠不如張家,又沒什麼受過教育的沈從文娶了張家的三女兒,自然應該是幸福一萬年的囉?再説,她又是他的最愛,“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聽起來不錯的結局。

沈從文是在上海做老師時認識自己的學生張兆和,從現存的資料來看,沈先生當初追求張家三小姐時,確實用功不少,情書綿綿不絕,甚至用上了“用嘴吻你的腳”這種有傷自尊的言語,可見他是對她一見鍾情,不能自撥了。他將她當做頂禮膜拜的女神,頑固地愛着她,雖然她那時依然“頑固地不愛他”。

儘管温柔富貴鄉里長大的張家三小姐,不太看的上來自蠻荒之地的沈家男人,但在沈先生鍥而不捨的情書和自登家門求婚的持久戰下,她也慢慢投降了。“我本不喜歡他,可是,他追的厲害了,他那麼愛我……”。從中可以看出張家三小姐的心已然被文學家的沈先生俘獲了,他終於可以抱得美人歸。與自己最愛的人結婚,沈先生應當心滿意足了吧!

我不知道沈先生是不是張兆和的最愛,但反之肯定成立。既然沈先生已然有了世上最愛的情人,是否就獲得了他最幸福的婚姻生活呢?非也。

愛情不僅僅是風花雪月的美好,也包含着平常過日子油鹽醬醋的不易。兩位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也不同的人兒,走到一處,時間久後,自然而然生出諸多的矛盾。結婚後的生活如何,可以從張兆和女士近年來寫過的一段話中,窺視一番。

“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過去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

直至沈先生生命終止,張兆和也不曾真正走進他的心窩。或許,那麼瘋狂愛上張兆和的沈先生,也未必真正瞭解她的內心世界。只可惜,當我們對愛情有了答案時,卻是沒有重來機會的那一刻起。

沈先生在《邊城》裏給讀者留下一個謎:翠翠會等到她心儀的儺送回來,一起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嗎?

我一直覺得,這種謎語式的結尾是小説最美好的結局,倘若再寫下去,結果可想而知。正如沈先生與張兆和女士間的愛情是如此浪漫美好,可婚姻卻一直是磕磕碰碰,最終都不能相融於一體。似一張原本白如雪的紙,是那般的潔白無瑕,可一旦沾上了寫字的墨汁,就會被塗鴉的折皺不堪,讓人唏噓不已。如此,最愛之人,不一定能相儒以沫一輩子;以白頭偕老衡量夫妻恩愛程度的標準,可能也過於片面了。

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那雨是翠翠久等儺送不歸後的落淚,那雨更是沈先生與張小姐婚姻不幸的落淚。

《邊城》讀後感 篇10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人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沈先生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先生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着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先是選擇車路(指託人提親),後選擇馬路(指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以奪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樣愛上翠翠,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愛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裏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人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質樸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風世代相傳,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寫作滌盪着清靈之感,書中的結尾也給予了我們一個遐想的空間。

《邊城》讀後感 篇11

“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的人每個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裏過去。一分安靜增加了人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在這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裏,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何為愛情?或許是初次見面時,在對方的眼睛中看到了耀眼的星空,又或是素未謀面之人,從對方的聲音中聽到了一種力量,照亮了前方的路。何為親情?或許是短暫的關心與照顧,又或是一生的陪伴與牽掛。

正是因為有愛,才讓這個世界變得温暖而粲然,讓人與人之間少了一絲生疏,多了一分親近。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一位天真爛漫的少女翠翠與她的爺爺相依為命,在這位純真的少女心中,愛情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為了某些目的的不擇手段,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她愛儺送。那是小鎮的龍舟比賽,她第一次見到了儺送,一顆年幼的少女心彷彿還不懂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當在兩年後的龍舟比賽中再次見到了儺送,那顆壓抑的心靈終於被喚醒,她知道自己被這個少年吸引了,她不會所謂的同情,因為愛情不需要施捨;她也不會周旋於兩兄弟間,複雜的糾纏不清,她的心意明確,然後便付諸於行動傾灑滿腔愛意!在那個命運安排的夜幕,月色演繹的十分曖昧。儺送如天神一般從水面突然浮出,一滴滴的水珠從髮梢流過稜廓分明的臉龐,流過年輕結實的胸膛,流過強壯有力的大腿,也流進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子的心。於是,她的眼裏與心裏再也沒有了別人,那不經意間流出的幸福的傻笑,那為了愛情,為了與心愛的人在一起的義無反顧的執着,那堅守的諾言,與望穿秋水的等待與無盡的絕望和黑暗……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時代中,是多麼的可貴,多麼的可遇不可求,也許,翠翠就是她媽媽的化身,她的媽媽,為了翠翠忍辱負重,為了愛卻也拋下了翠翠殉情而死,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她的媽媽無疑是勇敢的,為了愛而不懼生死,而翠翠為了愛,可以熬過那無盡的等待與煎熬,為了愛可以不顧一切,也許,翠翠沒有如她媽媽一般的結局是因為,她心中始終都相信,在某一個月光如水,寂靜無聲的夜晚,痴痴的望着渡口,那個眸中有星空,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會撐船來到她的夢裏,來到她的面前。正如書中所説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而那堅如磐石的手足之情,同樣是也是人一生中可遇不可求的難能可貴的緣分。

能成為親兄弟的人,想必都有着不淺的緣分,他們必定如出一轍卻又截然不同,儺送與天保的性格截然不同,一個個性豪爽,廣交朋友,一個心思細膩,歌聲動聽,但他們卻又愛上了同一個姑娘,作為哥哥的天保在得知弟弟儺送也愛上了翠翠時,他並未暗地使壞從而破壞儺送與翠翠之間的感情從而使自己獲得先機,而是選擇與弟弟公平競爭,這是當哥哥的氣度,也更是他為人的光明磊落,當他明白了實情之後,深知不能勉強,他便選擇了悄無聲息的離開,卻沒想到一別竟是永別,不僅再也無法與他的心愛之人相見,也再也無法與他至親的手足並肩,天保的離開,既是為成全弟弟的幸福,更是為了排解心中的失望與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可偏偏,天不遂人願,老天爺狠心的奪走了這個善良的人的生命,而儺送在得知哥哥的死訊之後,悲痛欲絕,認定哥哥之死與老船伕有關,因此最終也離開了翠翠不知去向,哥哥的死讓他在親情與愛情中糾結與搖擺,最終他選擇了逃避,去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一點點的忘卻這一切,在這一點上他們兄弟又是相像的,對於他們來説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當他們忘記一切之時,卻也是重新開始之時,他們二人,一個為了成全另一個,一個為了對方的死訊而殘忍放棄了與心愛之人相守的機會,何為兄弟,如此看來,便是互相成全而已。

永遠有多遠,是今生今世,是一輩子,是時間無垠的盡頭,是歲月亙古的決絕。有人曾説今生有緣做親人,那是一輩子的緣分,任誰必定都是無比珍惜,視若珍寶的。

作為旁觀者,書中的`爺爺是如此的淳樸他熱忱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將真摯的情感奉獻給他人,而翠翠,無疑使他所有熱烈情感的來源,媽媽的離去讓爺爺成為了翠翠唯一的親人與依靠,在爺爺心中,翠翠便是他的全部,他想為翠翠安排好一切,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説笑話、唱歌,他將翠翠放在了心尖上,這份關心那樣真誠,那樣温暖,如同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着翠翠的心田,正是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才讓翠翠在父母雙亡的童年之下依舊能快樂無憂的長大,也正因如此,面對爺爺的離去,翠翠更加無法接受,那個夜晚,那麼黑暗,那麼冰冷,心愛之人不見蹤影,至親之人離開人世,撫養她長大的親人,那個為渡河的人排憂解難的老船伕,最終變成了棺材裏冷冰冰的一具屍體,本以為如此善良純樸之人會與所愛之人相伴到世界盡頭,但最終,也只能感歎一句,天不遂人願,人能奈何天!

那一晚,月光倒映在湖面上那麼清晰,那麼明亮,屋內,那個面龐清秀的女子正做着香甜的夢,夢裏,爺爺在湖面上撐着船,轉過身,便是那個男子朗月入懷般的笑容,夢裏,翠翠幸福的笑了……

《邊城》讀後感 篇12

夜晚,星空黯淡,我一個人在台燈下讀起了《邊城》。

《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的能感悟出那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這座城裏充滿了愛,充滿了濃郁的湘西風情,表現了湘西人民的淳樸,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友善。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開始,引入了文章中的主人公,一隻黃狗可以説是文章的一條線索。《邊城》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

“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

這簡單的結尾給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此時已經夜深,我關掉枱燈,靜靜地躺在牀上,想着明天,“明天”他會來嗎?翠翠的命運又將會怎樣?…………

帶着這些遐想,我進入了夢鄉…………`

《邊城》讀後感 篇13

短篇小説《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風塵女子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船伕”、“風塵女子”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