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的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91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集合15篇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1

那一年,一位老先生踏入了我的生活中。我深深地被他對兒子的而不失嚴厲的偉大的父愛所觸動。而他對兒子説的那句話,讓我念念不忘……

他,是一位和藹可親卻又嚴格的父親;他亦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他,便是傅雷老先生。《傅雷家書》的書中是父親對兒子關於教育的點點滴滴。而書中的內容也在滲透在我心裏,滋潤那一方土地。

初春好,乍暖還寒。點點光亮透過窗户落在陽台上,一個身影蜷縮在角落,是不是發出愉悦的笑聲“哈哈……”,熟不知,自己將面臨理性的大事。

來,丫頭,吃飯了!”笑聲停歇了一會,“好,媽,來了!”女孩並沒有在餐桌上放下手機,而是一邊滑着短視頻,一邊吃飯,她又開始了,“孩子,手機是不是用來收錢的那隻啊?”母親的眼睛圓了一圈,嘴巴緊抿着,“嗯,是。”我的手指在屏幕上點來點去,終於,火山爆發了,父親手中的筷子哆嗦了下,“吃飯!什麼時間該做什麼!多大了,還不懂事?萬一有人假髮怎麼辦?”我抬頭,望見的'父親圓潤的臉,眼睛裏似有烈火,瞪得似銅鈴般。我停下了玩心,鼻尖酸酸的,他以前不是這般的。眼淚在眼珠裏打轉,我低下了頭“是,我不懂事,怎麼了?”接着,一聲“砰”,將父母倆隔絕。

我抬頭望向天空,早已黯然失色,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天落下,似過了篩似的,這是鬧翻的我們吧。腦海裏也浮現出了:家裏以賣粗糧為生,隨着時代的進步,現代人大多都用手機支付;當然,也有一些精明的人會打小算盤:裝付。我似乎在給他們機會。似石子落入我心,漾起漣漪,怪硌人的……

我憶起與父親平時一起打鬧嬉笑,我的父親不是那麼嚴肅,我很慶幸。同時,我也任性了,因為一件小事與父親翻臉。我很後悔,但後悔藥是沒有的。我的眼裏流露出了一絲自責與心酸,眉毛緊皺着。我開始想辦法和好,一遍一個方法從我腦中略過,而老先生的話也從書本上飛進了我的腦海裏,“一個人往往對有在手頭的東西(或是環境,任何可貴的東西)不知珍惜,直到了失去才後悔!這是人之常情,但我們不能因為人之常情而寬恕我們的這種愚蠢,不想法去改正。”它在我心裏暈染開來,久久不得平靜,還留有餘味。我彷彿看見了那位和藹可親的教育家的臉龐,他貌似在鼓勵我,臉上掛着微笑。我也不知所措了,我的任性……

我推開了房門,吸了吸空氣,決定放下我所謂的面子,探頭,一眼望到了沙發上的父親,我小心翼翼的走過去,調小了音量:“爸爸,是我不懂事,我錯了……”我的手揪着褲腳,冒了冒冷汗。父親的眼睛又圓了,但又漸消,餘光裏剩下的全是笑意……生活中,也許我們都是將脾氣留給父母的孩子,傷害了三人。若你試着改變自己,理解他們,或許這世界上的父母會輕鬆一點,多了一點舒心,欣慰。

天空高了又高,光亮衝破雲層,落在了窗台上。我在傅雷老先生的引領下,邁向了成熟的跨越點。微風拂過我們的臉頰,雨過,空氣裏充斥着青草的香味,這,是春天的徵兆,也似慶祝我與父親的和好了。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2

畢業後就很少看課外讀物了,主要是靜不下心來好好的重新讀一本書,説到讀書,除了對專業知識書記感興趣外,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讀過的一本《傅雷家書》,這本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1954年到1966年。我認為這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教子篇,對現在的年輕人很有教育意義,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的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然而這一切都是傅雷夫婦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的成功體現。一封封的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以及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為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務。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最好闡釋。

通過讀傅雷家書,我能夠了解那個時代的傳統美德,他不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我們都有一個愛自己的爸爸,雖然沒有傅雷那麼偉大那麼出名,也不能説出一些大道理。但是同大多數父親一樣用他的深沉的愛影響了我。讀了《傅雷家書》後,我也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還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傅聰在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信時那樣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都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替代的。甚至於兒子寫信有錯字也會並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使得我感受到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緻、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書中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及其貫穿始終,我認為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做人、修養的以及學問的關係實為一體的思想。以上是一讀《傅雷家書》後的一些感想。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後感只能記錄我的一些收穫,更多的則寫不出來,理解並踐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後的目的。

讓愛讀書成為一種人生習慣,從“要我學”的態度轉變過來,樹立“我要學”的態度,真正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享受。要把“投己所好”,逐步培養好讀書、樂讀書的.習慣,讓讀書成為人生的一部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大家工作都很忙,很難有整段的集中的時間學習讀書,這是實際情況。魯迅先生説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只要大家真正靜下心來,不白白浪費掉大好的時光,排除雜念、心無外物、六根清淨。學習是我們一生的追求,要一如既往的把學習作為一種境界,作為終生的任務來對待,特別是要注意學習崗位所需要的新知識、新本領,用知識武裝頭腦,做一個有豐富內涵的人。處處留心皆學問,時時處處學習,向實踐學習,多讀書,多思考,不斷充實自己。以便更好的開展工作,來完成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3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與教誨。當我讀着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

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子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着,聆聽着,用心銘記着。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温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説:“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

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與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與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瞭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

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説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與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裏,文字就到哪裏。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與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

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非常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4

滄桑一世,他陪我看盡萬家燈火,數盡萬家燈盞,我執筆卻沉默……

——題記

我客觀面對世界予我的一切不公,唯獨父親,我從來面對的很少。我以為我這一生能接觸他的不多,但自讀了《傅雷家書》後,便開始注意他對我的一切。時光把一切返還,徘徊於時間的長廊,逐一尋找地上不慎落下的塵埃,抬頭,卻發現盡頭之處早已是濃墨重彩。

我的父親似乎與傅雷一點兒都不像,他沒有高文憑,也做不得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在歷史的長河中,更是一個籍籍無名之輩。面對子女,他説的話很少,“我不會去管你"是他最經常説的。我特別奇怪他撒謊的時候,怎麼也不臉紅!

我幼時上過兩次國小,其中的變故,在後來母親的敍述中我才得知,是父親的一番手筆。記得第一次上的國小學生魚龍混雜,老師操着一口不流利的普通話,且教管嚴厲,孩子們聽不懂就打手板。我不知道曾經的那雙小手紅腫了多少次,母親只能心疼地輕撫,一次碰着父親回家,看見一愣,卻也是緘默。

不過一週,我便來到了市裏的'國小,現在想想,緘默的背後,父親當時究竟求了多少人情。"書是萬萬不可少的,砸鍋賣鐵也要給你們買書!"這是父親在我很小時説的另一句話。因而,我在國小就讀了好多書,於是便有了不少參加比賽的機會。

可是,比賽從來都是母親陪伴的。我多麼希望有一天父親也能到場同我一起見證我綻放光芒的時刻,但他一次次的推脱都使我難過。直到五年級那次領獎,我驕傲地站在舞台中央環視四周觀眾謝禮時,突然在角落看到了父親。他帶着帽子,蜷縮着身子在角落,似乎生怕別人看到他,我從來沒見過他這樣。我們很快對視上,那一瞬間,他的眼中射出的是又悲又喜的光。雖然他力避我的視線,張惶得要破窗飛去,但那雙眸子卻又包含了幹言萬語,錚錚鐵漢的萬幹柔情似乎都融於其中,温柔地,卻又深沉地鍍在我的心上。

我何必拿父親同傅雷比較呢。你也不必拿自己的父親同傅雷比,他們唯一的相似之處是那一份對子女的痛愛。確實,他生就平凡,但他因為有了你,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早出晚歸,辛苦奔忙,竭盡所能只為給你更好的成長條件。希望你不受家庭的牽連而低人一等,想要你前程似錦一帆風順,希望你去追趕山邊的風,去咀嚼林中的花,去把雲朵收集起來曬太陽。而他呢?則是默默守在你成長的路上,等你回頭,發現他就在你出發的地方一路走一路標記,只等你返還,與你把酒借月,徹夜長談。

我的父親不是傅雷,但我愛他。或許大多數父親不善言辭,但永遠不要懷疑他對你的愛。"我的父親不是傅雷"也是一種和解,是坦誠的雙臂擁入的一個懷抱。願天下子女都能把標在父母身上的無所不能的標籤撕去,從吶喊"我的父親不是傅雷"到"我的父親是他自己!”的接納。在和解的過程中,我們面對一切而作出的選擇,都會變得堅強而有力量。最後停下步伐,回頭看看我們的父親,真情地説一聲:“爸爸,我愛您!”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5

《傅雷家書》是一本很特殊的書,他不是跟市面上的大多數書籍一樣,《傅雷家書》收錄的是一位父親對於教育子女的語言,總的來説,就是一封封的信構建自己對於子女的諄諄教誨,體現了作為爸爸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傅雷家書》中傅雷沒有用華麗的語言來傳達自己的人生經歷,自己的總告。他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和真誠的心來和自己的兒子進行心靈的交流。每一位父親對於教育自己的子女都會很用心,而傅雷更是對於兒子在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從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傅雷對於孩子的教育的重視程度,同時也看出了傅雷與兒子之間的友好關係。

《傅雷家書》縱使寫的都是看似日常的家常話,卻是字中有真情,章中有真理,不僅在文學、藝術、歷史、哲學方面幫助孩子答疑解惑,也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真可謂良心用苦。世上有千千萬萬的處於困惑迷茫的孩子,卻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開明豁朗的父親,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在摸爬滾打中自己領悟。幸運的是,每個人都有選擇閲讀的權利,也給一些比較困苦的孩子提示警醒。傅雷先生對孩子的愛表達得急切深刻,愛之極深,卻又能放之飛翔,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感受另外一片天地。每個孩子都是一百,有一百的天真,一百的熱情,一百的探索,卻經常被偷走了九十九,對中國父母堅守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情況,傅雷先生沒有一置可否,而是希望孩子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父母對我們實行“暴力”的時候,我們應該抱有理解的態度,我們要體諒父母的心急如焚。因為他們這麼做是對我們好,也是恨鐵不成鋼。畢竟父母們都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

現今社會,網絡時代,比起以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遙遠。一個屋檐的家人見面也不交談,人們之間多了許多的冷漠與陌生,而家書已經成為了一個遙遠的過去。在這個暑假裏,漫漫時間,我閲讀了《傅雷家書》這本書。當初選這本書是因為偶爾看到它的內容簡介,書信來往間的問與答,父親對孩子滿滿的關愛,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以及孩子與父母之間濃濃的親情充滿在這一封封家書裏。這些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應該需要的。

孩子處於叛逆的時期,如果缺少和父母缺乏交流溝通,那麼孩子可能會誤入歧途,成為社會的對抗者。傅雷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受益匪淺,而最重要的是告訴我交流溝通的重要性!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6

家書?我在想,家書也可以整理成冊,那必定是十分有意義的了。

最開始是作者寫的一些文字,記錄了一些關於傅雷育子的事情。傅雷對孩子要求真的很嚴格。或許過於嚴格,也會讓孩子有壓力,但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教育方法不是沒有益處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一定會有許多人不具備的自律與一些好習慣。兒時或許會覺得壓抑與拘束,但長大後還會是要感謝的。

接着是傅聰的信。傅聰先生身在國外,內心深愛着國家,但也認為那時候的國家需要改變。出來見過世面就知道外面有多少是值得學習借鑑的,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想發展想進步必須走出、引進、交流、合作。傅聰先生也提到了,擁有華夏的魂,連帶着對東方文化也有了親近感。確實如此,外國的文化有時並不能引起我們的靈魂產生共鳴。當然,藝術無國界,只是終歸不如本土文化更能打動我們的心。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語言,不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言中,不同的人聽,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如同外國人無法懂得中國人的有些玩笑,中國人也無法理解外國人的一些幽默點。無論國外多麼發達抑或是美好,內心總是嚮往着自己的國家的。這是大概就是人落葉歸根的情結吧。

接下來開始本書的正文了,是傅雷先生的家書。傅雷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以至於讓孩子和母親都頗受折磨。但是儘管如此,傅雷並不是不愛孩子,反而從心中便可以看出他的深情與對孩子深似海的愛。這份愛十分普通,是天底下的父母共同擁有的。信中有許多瑣瑣碎碎的叮囑,也有不少替孩子排解憂愁、解開心結的話語,對孩子的教誨與關心很日常化的。大到人生與藝術,小到衣食住行,並不多麼特殊。天底下的父母孩子不都是這樣麼?千千萬萬父母的都是這樣的。或許有不善言辭卻行動上不“薄情”的,也有言語上行動上都十分“不薄情”的,或許不如傅雷夫婦有如此高的文化,寄予給孩子們的希望與愛是相似的,希望孩子成功,望子成龍,卻又擔心關懷着孩子。

傅雷夫婦嚴格歸嚴格,卻是真的對孩子有益。我個人還是偏向這樣的教育方式的,而非過於“散養”。後者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或許童年時確實開開心心的,煩惱壓力都相對更少,但是未來可供選擇的道路,也就是“自由”,必定不如前者的。這個自由不是隨心隨性,而是建立在擁有了獨立的能力的基礎上,經濟獨立,人格獨立,可以去選擇未來更多樣化、自由、不狹隘的路,做想做的事情。我的家庭並不是很嚴厲,所以我還是希望父母對我的管教能嚴厲些。

在成長中,孩子與父母之間免不了矛盾。但感情總歸是不會變的,雙方終會明白對方的心思與苦衷。作為孩子,更是要體諒父母,知道父母沒有對我們沒有益處的行為。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7

清晰的日期,樸實無華的字眼,當中時常夾雜着俏皮的英文,就這麼指尖劃過每一頁,目光掃過字裏行間,瞻仰完了這貫穿亞歐大陸的《傅雷家書》。

之所以説瞻仰,是因為這本書所孕育出的情感與故事,辛酸與淚水,悲歡與離合,父母對傅聰遠在他鄉濃郁的思念之情,不只是我們從白紙黑字中品讀出來的那麼簡單。傅聰遠赴波蘭學習音樂,遠距離的隔閡並不能熄滅父親母親嚴厲與温和的教子之情,愛子之心。我們能從每一封家書中讀懂許多父親細膩而又意味深長的教誨。

父親對傅聰的愛顯露無餘。每次渴盼兒子的來信,來信後反覆讀着兒子的來信,將兒子在國外每一次演出的新聞都收集起來,在大病之餘也堅持寫信。這種細微,渺小的舉動,也許在父親信中總是用極少的筆墨一筆帶過,但這種情感卻在我們心中徘徊不去,有時候一個非常小的細節,卻能讓我們心中一股暖流。就像川流不息的小溪,終有一天會在水天相接處匯成大海,永不幹涸,流芳百世。

然而,對於學音樂的傅聰,父親也給予了極大的鼓勵及幫助。父親會反覆觀看傅聰表演的視頻,並告訴他的不足之處。這種關心已經超越了那種原有的鼓勵,而是一種深入的'直接與心靈溝通的教誨:“彈琴不能太sensation。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變。從兩方面得來的,必要經過理性的整理、歸納,才能深深地劃入自己的心靈,成為你個性的一部分,人性的一部分”這種在心靈上拔高的教育,在音樂的領會上更深層次的指導,更超越了那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關心和支持,這種支持就算在當今也是鮮為人知的。

不僅在學音樂方面,在做人習慣方面更是潛移默化。他告訴傅聰,做人要踏實,誠懇,在音樂上投入更多自己的情感,不能夠現身音樂而對社會不管不顧,對彌拉要體貼關心。更是關心到傅聰在西餐上用餐習慣的不端正。這種大大小小的生活瑣事,做人教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吸收,而傅雷對兒子的這一種潛移默化,在每封信中多少都有些的教誨,更是令這種優秀的品質深入傅聰的骨髓,在這種青葱年華中養成了影響一生的良好品質。

對於傅聰來説,音樂就是世界,我想如果沒有父親對於社會,祖國的一些灌輸,他執着的性格必然引導他成為一個音樂瘋子。父親在心中總會提到中國的現狀,中國的運動,洪災,黨發表的思想理論,這種在異國他鄉的傅聰腦海中留下的祖國,依然挺立在父親的字裏行間,然而正是在這種身系祖國的,被父親深深影響的愛國情懷中,才令這鋼琴才子在歐洲的崛起。即使在傅雷遭受迫害之際,他依舊挺着胸膛,向兒子講述國家遭遇的厄運,而隱瞞了自己所身處的水深火熱。他與國內反斗勢力抗爭,最終憤恨離世。可謂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父母的教育是一種傳承,當今的社會有多少父母即使自己滿腹經綸也不願教授給自己的孩子鳳毛麟角?而父母的教育正是維繫中華復興的重要紐帶。而傅雷對於兒子傅聰飽含真情,面面俱到的教誨,卻真真確確做到了這一點,這無疑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更是即使身處逆境也身系祖國的偉大斗士。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8

愛情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愛是一種習慣,不可預知的,沒有的話。愛是一種無私不求回報的付出。愛是一種糖,甜而不膩。

自從,我讀完了《傅雷家書》這本書。我對愛的理解進行更深了,尤其是父愛。每個人生活都有自己父母親,是他們學習給了我們生命,是他們可以養育一個我們已經長大。在成績長過程中,我們國家都得到了很多父親的教侮,母親的慈愛。

傅雷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和文學評論家,他的妻子朱美福是一個善良善良的東方女人。 他們的教育使他們的兒子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家。 傅雷夫婦在大兒子傅聰在波蘭留學期間寫了186封氣質信,其中包括父親對文化藝術的討論、思想交流和母親的“嘮叨“。

在這些信件中,傅雷先生放下了父親的尊嚴,毫無顧忌地向兒子坦白了自己的罪過,傾訴了自己的心聲,填補了父子之間的鴻溝,就像傅雷在我身邊一樣,拿起信頭上的一封信,親切地念給我聽,讓我陶醉,沉浸,銘記。

“爸爸今年似乎衰老了許多,更多的白髮,我有很多的薄與去年同期相比,經常臉腫腫的腳,不是心臟健康的標誌。”這句話為他的兒子的母親寫的。話語,充滿了舊的所有家長,經歷了雙重歲月的折磨和人類世界的,老的寫作只有幾百雷日趨老齡化,身體和精神也比以前差了很多。而此時,兩個兒子都沒有了他們,不禁覺得“英雄遲暮”。無奈與淒涼。

是啊,現在的兒女我們在外為自己的事業而拼搏,拼出一個一片發展天地。又可知,家中的父母為他們而擔心,他們的臉被歲月的痕跡已經佈滿,一顆顆“老人斑”烙印在臉上。頭頂上的頭髮被歲月染上了中國白色作為顏料,父親的頭頂,莫名的地被歲月變成了社會一片“荒原”。可這就是一切,又不是沒有父母對兒女的掛念與擔心所付出的`代價。又有的兒女不孝順,在外學習外面花天酒地,追求經濟潮流,揮霍着父母的“血汗錢”。不孝的兒女們在你們可以做着一些對不起孩子父母的行為時,你們之間是否真正想過如果你們都是父母以及臉上的烙印,頭頂的白髮和“荒原”,醒醒吧,他們生是為了提高你們,死也是企業為了實現你們,難道不是你們認為不應該進行感恩教育他們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傅雷夫婦信件,在字裏行間的感情溢出,深深地打動了我,對親情力感染了我。這使我想起我的父母。我的父親對我的愛,毫不遜色母親對我的愛。在雨中,傘媽媽的手,這是母愛的雨,節奏。在網上,掖我的父親,所以我還是睡在牀上,這是温暖的父愛。

在這裏,我想對我的父母老師説一聲:“我愛你們!”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9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父母的某些所做所為,身為孩子的我們不懂,覺得很困惑。

《傅雷家書》這本書,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在背後對我們的愛。

傅雷是一個典型的好爸爸的例子。他博學,睿智。是孩子們的好老師,好父親。

有一次處“倘若你情緒不好,也老老實實和我談談,我可以安慰安慰你,代你解決一些或大或小的煩惱。”這句話完全是商量的語氣。但在那個年代下,封建迷信思想還是很嚴重。可見有學問的人就是不一樣,思想都比較先進。這樣的`父親,是當時每個孩子都渴望的。

在那時,父親就像是一座高聳的山,只可遠望,不可攀爬。每個孩子都對自己的父親敬而遠之,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父親,會被打。

其實,挺羨慕傅聰,傅敏有這樣的父母。温柔,體貼,善解人意。能理解他們,而且表達這麼明確。家人之間本不需要猜忌。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親人。

在我們的眼中,父母可能不像這樣。但他們對我們的愛,就如傅雷夫婦對他們孩子們的愛。可能沒這麼坦誠,可能沒這麼直白,可能沒這麼顯而易見。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就能發現他們對我們的愛。

有時,我們可能會怨他們這麼囉嗦,可能會怨他們這麼落後,可能會怨他們這麼不理解我們等。但是,反過來想一想,我們理解過他們嗎?比他們先進到哪裏去?囉嗦難道不好嗎?

我們只看到了他們不好的一面,但有去感受他們的另一面嗎?

我們讀過書,看過故事。難道你沒有看過其中某些主旨是“每件事物都有兩面性”嗎?所以,當你怨他們的時候,有去想過為什麼這樣嗎?

有些人會覺得,這很正常啊!誰沒看過自己父母不爽的。我可以告訴你,是有,而且幾乎每個人都有。但,我也要告訴你,不爽歸不爽,但千萬不要埋怨他們,不要恨他們,哪怕他們怎麼對待你,哪怕他們是錯的。可以討厭,可以不理解,但不要恨。他們畢竟是你的父母,就算不是親生的,他們也養了你,讓你受教育了。這是要感恩的。

父母愛你。但有時候過分的愛,會變質。一種變成溺愛,寵你寵出新高度;另一種則是要求,不斷的要求,使你成為完美。

溺愛,我們都知道。溺愛會使人自視極高。

要求,有兩種可能。

一是使你成為完美的人,活得瀟灑,但內心卻容易妒忌。二是放棄自己,嚴重會衍生出其他的人格,而這些人格是被逼出來的。因為在要求的過程中,你完成不了,而自己又沒自信,但又不能讓他們失望,於是慢慢的自己變了。有一天,受不了的話,你原來的那個人格就會死亡。取之而代的是你分裂出來的人格。

所以,愛,也是門技術活,需要技巧,需要情商,需要觀察與理解。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10

要回頭寫讀後感時,我覺得很不容易。因為全書收錄的這些家書,可謂篇篇精彩,字字珠璣,做筆記或任何總結概括都有可能損害這部經典之作。所以,在那裏我只是記錄一些一讀該書後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達的重要思想。

首先,從形式方面看,《家書》讓我瞭解了什麼是細緻入微,無微不至,嚴謹認真……相信所有讀過家書的讀者對這些特點都深有感觸吧。根據自己很少的經驗,我覺得,之所以能夠如此,很大程度因了書信這種表達、交流或寫作方式。

只有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廣泛、自然舒暢的作品誕生。他不僅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能夠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緻、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

如果説《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經典的“教子篇”,那麼,我想首先而最具這種好處的應當是這種態度和作風。但絕不僅僅限於此,還有,傅雷先生由於自己的學識、思想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闡發出深刻但絕不艱澀的道理,從而給人以啟發。

當然,我不認為它僅僅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教子篇”,對於像我這樣並非藝術學徒(狹義)的`讀者,這些家書仍不失其偉大。

書中處處閃耀着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其中貫穿始終,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係實為一體的思想。在我看來,這就是重視和強調“一般修養”的重要。在其他信中,這種思想都有出現,比如關於去博物館、去森林等推薦,便是期望透過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

對我的啟發則是,讀書只是修養途徑之一,另外還應有其他。即使讀書,也不應僅限某某學科。一般修養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諸領域都需閲讀。

因為,人生或生活絕不像大學學科分類那麼規範齊整。各領域都只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一個側面,要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廣泛閲讀是有好處的。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關於感情(激情)和理智的關係,應當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際或宇宙的視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侷限性等等,皆為真知灼見,無不閃耀着理性的靈光!以上便是一讀《傅雷家書》後的一些感想。

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後感只能記錄我的一部分收穫,更多的則寫不出來,而是要融入身體。本來讀書筆記、讀後感之類就是手段而已,理解並踐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後目的。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11

一封封樸實無華的紙信,日積月累,便鑄就一本情意綿綿的——《傅雷家書》。

起初接觸這本書時,心中生疑:作者為什麼會寫下這麼多封信呢?這一切只謂“恆”。

傅雷的恆,在於他對兒子悉心指導,嘔心瀝血。

“多少過分的諛詞與誇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讚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總算我的教育沒有白費,你二十年的折磨沒有白受!”傅雷的話語鏗鏘有力,他對兒子真誠的指導與讚許,給予了兒子前進的力量。傅雷誇獎兒子不要被成功衝昏頭腦,冷靜對待讚美和榮譽,也意在讓兒子不僅要低調做人,更要有始終如一的恆心和意志,奮力前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傅雷雖不是兒子的音樂老師,但他在兒子面前樹立了好的榜樣。即使彼此相隔甚遠,天各一方,傅雷也能使兒子的心靈有了温暖的歸宿。日日夜夜,在父與子對音樂、藝術的探討中,父子的心靈碰撞中,摩擦出思維的火花。“技巧與音樂的賓主關係,你我都是早已肯定了的`……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隻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記了他的目的。”“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字儘量發展,沒成為某某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傅雷與兒子的交流,猶如清泉滋潤兒子的心田;猶如明燈,指引兒子前進的方向。

傅雷的恆,還在於他對兒子綿延不息的愛。在這一百多封信中,父愛是線,串起了一句句温暖人心的話語。傅雷以自己親身的經歷告訴兒子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可謂言傳身教,毫無保留。傅雷揮灑他父愛的泉水,不吝嗇,讓傅聰沐浴着父愛的陽光。

信中一個個送給兒子的問號,便是父愛最好的見證。傅雷幾乎在每封信中都會問一些生活瑣事。這對父子被國界相隔,幾年不見面,但心與心相連,永不分離。

即使傅雷年紀已大,身體不如以前,他仍不輟耕耘。他認為:只要還有力氣,就要關心兒子,目送兒子在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傅雷對兒子的愛是細膩的,永恆的;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嚴厲的,慈愛的。

而傅聰的恆,在於他捨得孤獨。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在我印象裏的傅聰,話不多。做為一個遊子,他將所有想説的話都積存在心底,卻沒有太多流露。傅聰選擇音樂這一行,便用恆心將音樂鑽研到底,他舍小我,想家時便用書信減輕思鄉的念頭。他孤身在外,心懷祖國,心知唯一能讓父母欣慰的便是提高自己在音樂上的造詣,為祖國爭光。於是,這位有着拳拳報國之心的赤子,憑藉着“恆”創造了中國音樂界的奇蹟。

嚴父變為慈父,親父變為朋友,鑄就了赤子之心;慈愛嚴父,孤獨赤子終凝聚成一個“恆”字。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12

要回頭寫讀後感時,我覺得很不輕易。因為全書收錄的這些家書,可謂篇篇出色,字字珠璣,做筆記或任何總結概括都有可能損害這部經典之作。所以,在這裏我只是記錄一些一讀該書後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達的重要思想。

首先,從形式方面看,《家書》讓我瞭解了什麼是細緻入微,無微不至,嚴謹認真……相信所有讀過家書的讀者對這些特點都深有感慨吧。根據自己很少的經驗,我覺得,之所以能夠如此,很大程度因了書信這種表達、交流或寫作方式。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廣泛、自然愉快的作品誕生。他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於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並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聞名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緻、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

假如説《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經典的“教子篇”,那麼,我想首先而最具這種意義的應當是這種態度和作風。但絕不僅限於此,還有,傅雷先生由於自己的學識、思想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闡發出深刻但絕不艱澀的道理,從而給人以啟發。 當然,我不認為它僅僅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教子篇”,對於像我這樣並非藝術學徒(狹義)的讀者,這些家書仍不失其偉大。書中處處閃耀着聰明的光線,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其中貫穿始終,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係實為一體的思想。

在我看來,這就是重視和強調“一般修養”的重要。在其他信中,這種思想都有出現,比如關於去博物館、去森林等建議,便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 對我的啟發則是,讀書只是修養途徑之一,另外還應有其他。即使讀書,也不應僅限某某學科。一般修養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諸領域都需閲讀。因為,人生或生活絕不像大學學科分類那麼規範齊整。各領域都只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一個側面,要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廣泛閲讀是有好處的。其實我早就受了毛澤東的影響而這麼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關於感情(激情)和理智的關係,應當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際或宇宙的視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侷限性,等等,皆為真知灼見,無不閃耀着理性的靈光!

以上便是一讀《傅雷家書》後的一些感想。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後感只能記錄我的一部分收穫,更多的則寫不出來,而是要融入身體。本來讀書筆記、讀後感之類就是手段而已,理解並踐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後目的。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13

傅雷家書凝聚着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

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説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跟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傑出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涯,傅雷也進行了有利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準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見解跟倡導。圈圈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斯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能從中學習到教誨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個性是學鋼琴的能夠從中學習提高技巧的措施,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友人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理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本人懇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破下的三個準則:不説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衝動。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素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醉生夢死地培育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老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破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惟的成功體現。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阿,因為寫下的所有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心田所想,思想到哪裏,文字就到哪裏。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否定錯誤,從本身的閲歷中給出教訓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就應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導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能、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自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維經歷也在始終的進步,在傅雷身上咱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維。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終生苦心孤詣,醉生夢逝世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誠摯交流,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示。

弗蘭西斯。培根曾説:"人類的福氣,操縱在自己的手裏。"咱們都期望成功,渴望做一番大事業,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麼,就從這本書開始吧!它將告訴你所有邁向勝利的方式和技能,幫忙你打開財產的智慧之門,開創你輝煌的人生!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14

《傅雷家書》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書,同時也是作子女的瞭解父母的一本書,子女與父母都可以通過這本書瞭解到對方的更深的想法。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為永垂不朽的經典。傅雷作為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他對子女從不苛刻。而且他對傅聰的音樂事業十分的重視。

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裏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其實,我們身邊的父親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的父親

也是為我們的生計,為了我們的學習,為了我們能上一個的學校,為了我們能擁有的生活,使得自己的頭髮都白了,費盡了心血,這是真正的偉大,是真正的父親!傅雷可以説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傑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長。傅聰的母親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給她的兒女寫了幾封信。信中充滿了對子女的關心和憐愛。同樣,她對於傅聰的音樂事業也非常的在乎,這也同樣讓傅聰十分的感動,他也明白了母親的愛對他有多重要。

傅雷和傅聰的家書給了我許多啟示。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係,養了十幾年或是幾十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於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結果嗎?於是孩子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於政治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

這本《傅雷家書》真的讓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裏都在想着什麼,讓我可以更的和父母溝通。也為以後為人父母積累了很多育人之道。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15

在後半本書中,傅雷再次對傅聰強調要調節生活節奏,要親近大自然。確實,大自然可以讓人放鬆心情,調節人的身心,減輕人的勞累。其實大自然也是很能培養藝術細胞的,大自然可以使人恬靜曠達,維持精神與心理健康。由此可見,大自然對於我們來説真是非常重要,能夠給予我們很多。每逢節假日或有空的時候,父母都會帶我出遊,親近自然,放鬆心情,調節狀態。大自然對我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同樣,博物館和人文景觀也值得觀賞。傅雷在書中也建議兒子傅聰可以去博物館,看看美術作品,陶冶藝術感。我想人文與自然一樣重要,也都能調節身心。因此,我也經常遊覽博物館或人文古蹟,它不僅能夠給我們更多的知識,而且對我們的身心也有極大好處。傅雷在家書中對自然和人文的重視及這背後對兒子的愛與關心就體現得十分明顯。

在後半本傅雷家書中,令人愈發感受到傅雷夫婦的衰老多病和處境艱難,也正因處境艱難,太過勞累,財資又不夠,所以更加多病。他們的境遇令人十分的同情。傅雷曾在信中寫過“我素來對生死看得極淡,只是鞠躬盡瘁,活一天做一天的工作,到有一天死神來叫我放下筆桿的時候才休息。”確實,衰老只有早晚之別,絕無不來之理,我不禁為傅雷的看淡生死十分敬佩,同時我也覺得我也要像傅雷一樣,坦然地面對困難和命運,該來的總會來。同時傅雷的那番話也體現了他對工作的熱愛,有責任心,他和兒子傅聰一樣,總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工作上,不知疲倦。我想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工作和學習是必要的,但也要適當休息,陪伴陪伴家人,做到勞逸結合,就如信中的勸告:“見信後望立即收拾行裝,出去歇歇,即使三五天也是好的。”

文中寫了傅雷和傅聰父子都有一個壞毛病:總是為了一些小事生氣、暴躁。這確實是一種有損家庭和睦的習慣。我想,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該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就急躁,與家人翻臉,這是對他們的不尊敬。我們要養成像彌拉和傅聰媽媽一樣的性格,温和、善良、寬厚,儘量避免衝突與火氣,對家人或他人的生氣行為也要有一定限度的寬容善良,要維持好家庭和社會的友好和諧。

文中還寫到了傅聰對黑人的同情以及想要為黑人義演,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和想法。我想如果所有人都能夠恨殖民主義者的欺凌弱小,對世界上一切醜惡憤懣,充滿熱情,充滿愛和正義感,那麼世界人民必將迎來美好與平等。種族歧視是一種極不好的現象,我們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不能有任何歧視或不公,畢竟黑人沒有做錯什麼,不能因為他們落後就不平等對待。

信中父母對子女的愛體現得依然十分明顯,傅雷夫婦時常催信,兒子、兒媳的一封信能看上幾遍,且時常教導傅聰和彌拉婚後應怎麼做,分享自己的經驗之談,夫婦倆還積極為傅聰、彌拉的結婚挑選禮物,為新生孩子想名字……父母對晚輩的愛體現得淋漓盡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