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百年孤獨》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4.05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通用】《百年孤獨》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

我喜歡《百年孤獨》這本書,因為讀它讓我覺得孤獨不是可悲的可恥的,而是上帝的恩澤,讓我們如此安靜。

讀前兩章的時候心情有些浮躁,因為那會兒剛從武漢回家,家裏沒武漢那麼熱,但空氣乾燥,沒有我習慣的夏天的生活模式……於是又開始看書,我從書架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姑父剛好看見,他説別看那書容易憂鬱。回家前媽媽就和我提起姑父得了憂鬱症,我還不是很相信,後來見了他,才相信了。他比我大十二歲,是個很聰明很好學的人,我印象中他總是在看書,總是在嘗試着學到更多新的東西。他小時候成績很好,但是每次考試都考的不好,那時候也沒有過復讀或是上個職業學校之類的概念,就那麼耽誤了。他做過很多工作,但做的最長的就是建築。他個子小,身體也不是很好,總之建築根本不適合他。後來自學畫工程圖,終於不用在做那些體力活兒了。這半年相當長一段時間他沒上班,因為春夏時節他的鼻炎忽然嚴重了,會汩汩的出血,他勸姑姑別害怕,其實他自己也有些心驚,去過很多家醫院看過,但鼻炎和肝炎什麼的一些病一樣,只能控制根本無法治癒。具體情況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而定了。生病失業是他憂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姑姑和姑父結婚很多年了,但是他們一直沒有孩子,醫生説兩個人都有病,於是東奔西走的四處求醫,終究還是沒有效果。就在姑父在家養病的那段時間他們領養了個孩子,是個女娃娃,很可愛,看起來也很聰明。抱回家一個多星期了,漸漸覺得這孩子有點兒不對勁。為什麼她總是抬不起來頭來呢?他們帶着孩子去醫院做了全身檢查,結果讓大家都驚呆了:是腦癱。萬般無奈之下,姑姑又把那孩子送了回去。姑父從那時開始就一直鬱鬱寡歡了。他説:“我一個大男人就不能照顧個小孩嗎?如果我們不養又有誰會養這孩子呢?”他説的句句是理,可是誰平白的要給自己的家庭多加一個這麼大的.負擔呢?他自己心理也明白,後來他就越來越少説話了……

男人過了30很多事就不得不想了。人生總是這樣充滿了苦累,但是也充滿了希望和成就。我們都是這天地間飛舞的塵埃。還是要儘量開心的過日子!我説的太多了,顯然是事業,家庭,身體的病痛共同造就了姑父的憂鬱,不是《百年孤獨》可是我的孤獨是從哪裏來的呢?

我用了兩天半的時間把那本書看完了,那兩天晚上和書裏的結局一樣忽然下起很大的雨。外面一直有隻貓在叫,聲嘶力竭的,聲音很恐怖,很猙獰。但我沒害怕或是討厭,只是覺得它很可憐。有時候我們是如此的想去照顧一個人或者一種生物,可是誰是我應該去關心的呢?

北方的天氣就是這樣,即使是夏天下起雨來還是會很冰涼。忽然覺得自己成了故事中的人,被這孤獨吞沒了。第二天我就開始生病,去醫院打了幾天的點滴。雖然雨早停了,天早晴了,可是隔了很久我才察覺到。我想孤獨就是順着點滴瓶裏的液體流進我的身體裏,出不來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

前幾天讀完了兩遍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直打算寫篇讀後感,苦於無從下筆。一方面是對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亂以至於理不出頭緒。《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結尾處,面對颶風捲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過的痕跡,畫音靜止,無聲無息地消散,承載太多重量的歷史灰飛煙滅。那種心境不是武俠世界高手謝幕時的蕩氣迴腸,不是葬禮孑然身影的喟然歎息,也不是餘秋雨筆下歷史文跡毀失時的憾恨。而是對理應如此,也只有如此這樣時的.平靜,是如果再重來一次,也改變不了的結局。

小説描寫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一代一代,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蒂亞家族上演着百年的興衰史。由盛轉衰,又由衰轉盛,一百年的歷程,而這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這一切是因為怕近親結婚擔心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為鄰居的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死了鄰居,讀後感《《百年孤獨》讀後感1000字》。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亞一家日夜不得安寧,終於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最初布恩蒂亞的人丁興旺,但隨着戰爭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運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蒂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了一個帶尾巴的男嬰,而這一切又剛剛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寫下的密碼,這破譯着就是奧雷良諾·布恩蒂亞。充滿着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巴的男嬰是被螞蟻拖入了蟻穴。隨後,這件事消失。

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着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為什麼?直到現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為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爭,流血,瘟疫,或許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説説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為什麼要回來,過着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説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後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捲神祕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或許我無法讀到書中更大的,更宏遠的意義,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會有這一百種理解。我只看到了他們極力想擁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們未能作出相應的努力,或許他們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許我們也一樣,但是他們應該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

《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屬於魔幻現實主義文學題材,被稱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

《百年孤獨》,乍一聽,你肯定以為這是一本哲學書,其實不然,這是一本記錄拉丁美洲動盪年代的小説,但我更傾向於將其看作尋找自我的小説。我嘗試過很多次向別人介紹這本書,但很難全面概括此書要傳達的思想和歷史故事,因此,我放棄那些深刻的道理,忽略掉沉重的歷史背景,只從尋找自我角度,簡單介紹此書。

如果能忍受開篇略微無厘頭的尋找新家園的故事,那恭喜你發現了一本寶藏。全書圍繞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小鎮展開,混雜了現實故事、神話故事和宗教故事,很多地方都充滿玄幻色彩。馬孔多小鎮是一個社會縮影,形形色色的人生活在這個沒有邊界的小鎮裏。小鎮經歷了初代人民的辛勤勞作,見證了中期社會的奢靡無度,最後隨着了無生機的建築消散風中。馬孔多從有至無,都是一個傳説,沒有人找得到不存在地圖上的城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烏爾蘇拉·伊瓜蘭是馬孔多的創始人之一,作為第一代布恩迪亞家族成員,也是男權統治和女權統治的核心人物。當然,《百年孤獨》並不着重於討論男權社會和女權社會的優劣,但卻通過兩人的性格和思想深刻揭示了兩種統治狀態下社會發展趨勢。馬孔多歷經布恩迪亞家族六代傳承,其興衰也是家族興衰。

每一代布恩迪亞家族成員各有特色,但都有一個“與孤獨為伍”的人。不論是奧雷里亞諾,還是阿爾卡蒂奧(這本書最難記住的大概是成員名字,特別是男生的名字基本就是創始人名字的排列組合……),他們一生中都有很長時間,在家中的鍊金屋裏度過,可能是煉製金魚,可能是鑽研吉普賽人留下的寶藏,可能是破譯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孤獨伴隨着一批又一批的奧雷里亞諾,卻創造出了荒誕的將軍、迷途的智者,甚至還有無盡的財富,老死在樹下的曾曾祖父。或許,你會從這些人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也很容易在馬孔多找到自己的位置。來去自如的.雜貨店老闆、埋頭苦幹的工廠工人、“客棧”(以防屏蔽)裏尋歡作樂的年輕人……馬孔多的每一個人都不多餘,但都有相同的結局,不過是註定被遺忘的歷史長河中的一小粒沙子,這種遺忘自然而然,這種遺忘就是“百年孤獨”。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刻開始,或許是工人革命之後,或許是戰爭之後,馬孔多陷入消亡的漩渦無法抽身,即使阿瑪蘭妲·烏爾蘇拉奉獻出自己全部的朝氣、熱情與生命力,也沒能改變馬孔多被蟲蟻佔領、被塵土淹沒的命運。

如果問書中哪一位人物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那必然是烏爾蘇拉·伊瓜蘭。她就像個永不疲倦也不知疲倦的發動機,推動着家族向前奔跑,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卻是最有生命力的人。這股生命力是支撐馬孔多的強大力量,可惜沒能堅持到最後,是一種遺憾的美吧。但如果問書中哪一位人物最讓我感同身受,我不會回答你,這一定是個祕密,是保持內心孤獨的必要條件。

孤獨的人創造了世界,最終也會孤獨地走。享受孤獨,或許能看見生命的另一面。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4

讀完《百年孤獨》後,這本書有兩個極為明顯的便籤。一是“孤獨”,二是“魔幻現實主義”。作者將“孤獨”寫得深入人心,覺得書中人物就是自己,覺得書中所講的事蹟似曾相識,作者又將“魔幻現實主義”貫徹到底,展現得淋漓盡致。

説起孤獨,讓我印象深刻就是第一位出場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第一次看時,我對他的印象就是不負責,對家庭不聞不問,以自我為中心,毫無底線的人。後來,我好像慢慢地開始瞭解他,嘗試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他對孤獨習以為常,他享受孤獨,在孤獨中有新突破,有新的發現,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他心之所向。同時,他是個太過優秀而孤獨的人,他有卓越的體能,也有高超的智商,意志力驚人,對事物的看法也異於常人。

他從吉普賽人那裏用養家餬口的牲畜換來磁鐵,想利用它開採金子;看見放大鏡能聚集太陽光,就自己站在超大的放大鏡下,被太陽灼傷,即便這樣,也改變不了他想利用這個研造出威力無比的武器;他從吉普賽人那裏得到航海用的觀像儀和六分儀,就通過實驗認識到了“地球是圓的,像橙子”,這種超常人的遠見卓識,又怎能不令他孤獨呢?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孤獨,沒有人會理解他,即便是他的妻子,也不例外。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魯迅先生,他們二人都獨自彷徨在自己孤獨的世界中,彷徨久了,他向自己的妻子吶喊——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他的堂吉訶德,他的理想之劍,最終還是敵不過現實的風車。終於,他陷入孤獨之中不可自拔。他的生命漸漸退化,直至凋零。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講:他並不是個俗人。

要知道,布恩迪亞家族留着孤獨的血,留着與常人不同的血。可孤獨也並非全是壞事。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二兒子,也是個孤獨的人,奧雷良諾生性沉默寡言,他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他的`內心深處充滿思辨與論證,奧雷良諾的思想清晰無比,他有着驚人的判斷力,他能夠預測未來的事情,這種卓絕的預判能力,甚至無數次幫他躲過了針對自己的暗殺。面對外來的入侵者與暴政,他怎麼不戰,要麼一站到底,絕不妥協!這種勇氣與魄力的背後,是智慧,是孤獨醖釀出來的思想與智慧。

《百年孤獨》以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來反映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拉丁美洲的風雲變幻,其中仔細描述了七代人的坎坷歷程,書中人物雖有血緣關係,卻從未深入理解彼此,也沒有感情交流,讀到這,孤獨彷彿充斥在布恩迪亞家族且永世也無法散去。

這部意義深刻的作品,讓我思考的人生問題有許多,萬法不離其宗,孤獨的意義無非就是內心深處有着未被捂暖的地方,有着某種空缺,沒有一個是一座孤島。在信息化的社會,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跟許多人發生這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學會情感交流,不僅僅是為了避免孤獨,也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的靈魂得到更好的交流,讓人與人心靈靠得更近。

終有一日,孤獨的人的心會被捂熱,空缺被填補。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5

《百年孤獨》我並沒有真正看完,只是大致瀏覽了一下,算是知道説了些什麼吧。儘管深層次的體會我沒有,那種深層次的共鳴也沒有。但是我還是覺得我應該寫點什麼,一些感觸,因文中人或是介紹的事帶來的感觸。

我喜歡一部小説,也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卻必定有能然我流露追憶、思緒紛飛、共鳴,人生的、生活的、哪怕是關於看待某人或是贊同某個觀點這個緣由。《百年孤獨》恰好擁有這點。雖然它刻畫的事一個虛構的世界,但是其中的深刻的東西我體會不到。畢竟我經歷得不多,或許真實的我看到過很多,然而沒有深思,我又怎能理解。

人是矛盾的結合體,我非常贊同。因為我就是一個例子。對於《百年孤獨》我覺得它扣住了我的心絃。每個人心中、腦裏都有一個虛構的世界——天堂般或地獄般。《百年孤獨》的曲折離奇真正讓我感歎,至少我內心的虛構世界沒有這麼繁雜,怎能不喜歡?怎能不對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肅然起敬。但是就算這麼多讓我沉浸的東西卻也讓我覺的'無味,也許是因為我是個太實在的人,虛構到底是不可能的。而文中那樣曲折的故事情節更讓它不可能在現實中發生。令我們大哭、大笑、引吭高歌和長吁長歎。但是過後,過後這些都不只是一場心靈盛宴,能留下什麼?不過剎那間那些情愫。於是我不得不有點厭惡它,好像我內心那般完美的世界我也只會深藏,只由於那是虛幻。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沒看完全文或者是沒看到最後。我們肯定無法理解這句先在卷首的話的含義。但是我們應該可以揣度出全文主題,一個家族的興衰史吧。看完後,確實我的推斷沒錯。只是這如何興、如何衰細嚼誰能知道。有時吸引讀者眼球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也許只要一個懸念,一個引子,丁點兒可以揣摩卻讓人不敢確定的提示。

其實每個人都是布恩迪亞。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認為或是人們贊同值得談及的經歷;每個人都衝動過,做過錯事,被懲罰過;每個人都曾因為一個突然迸發的奇想幹過如今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坎坷的人生。只是它們有事情大小不痛、影響大小不同等等,同性質卻質量不同而已。

對於家族這個概念,我不是很清楚。如今的社會關於家族概念早已開始淡化。我們能觸及的越來越少。但是小説中的布恩迪亞這個家族卻是把興衰清晰呈現。發家也許並不需要某次奇遇,卻必定有一個能幹的第一人。衰敗不是金銀的多寡取決,只要族中人一代不如一代。這不衰敗又能往哪個歷史方向繼續碾動車輪。

最後,文中的種種人物關係使得我非常混亂,國外的種種理念也讓人無法理解。這是我想更深刻認識的阻攔,知道最終我也沒有衝破。觀念問題吧,有些東西改變很易,有些很難,也有很多不可能。

收筆處。我不得不評價下這部小説的結尾,充滿魔幻的結尾。原來整個家族興衰早已被一卷手稿記錄,且把這個構造的世界毀滅。讓人意想不到,也給我們一些關於此的聯想。

那個故事中的人是故事中一卷手稿裏的故事;那個故事卻又只是作者手中的一卷手稿;那我們呢?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是否也只是上帝那些未知手中的一卷手稿中的故事?

儘管此不可能,但是看過這小説後我們又怎能沒有這樣的聯想呢?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6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梅爾基亞德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説作品創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諾貝爾的頒獎詞。他們説,這是值得全人類閲讀的文學鉅著。

我在一口氣看完之後,卻忽然想到了《紅樓夢》,對於《紅樓夢》,人們褒貶不一。對於《百年孤獨》,我也一直堅信這種説法,你也許能看到人性、愛情、親情,也會看到戰爭、迷信、神幻,我只能説,這個由馬爾克斯創造出來的世界足夠現實,也足夠真實,真實得讓人不禁潸然淚下。也許,這就是一本鉅著的力量吧。

如今的文學,不知怎麼,沒有了華麗的文字,沒有故作姿態的情節,每一個字似乎是越來越普通,但當它們相遇的時候,又會產生一種無法言喻的舒適感。我不管這是否是現代文學的一種趨勢,還是一種手段,我終究還是欣喜這種變化的,如同讀完《百年孤獨》時的那種充實感一樣,就像經歷了別人的整個人生,明明是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可就是這樣一個接着一個的故事,堆積了整個人生,甚至是一個家族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我在想,當初他在寫《百年孤獨》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會得諾貝爾,有沒有想過自己跨越了幾乎一個世紀,甚至在獲諾貝爾的前一年,他還在寫一部兇殺案的小説,甚至在2年,他還在寫具有現代氣息的文章。

他是幸運的,看看他上世紀早期的作品吧:《枯枝敗葉》,再看看他年的作品吧:《我不是來演講的》,只是看着這兩個書名,就能感受到兩個世紀文化的衝撞。我個人是很羨慕能夠跨越世紀的人,也許我跨過,不過那時的我兩三歲,沒有激動,沒有欣喜,不知道昨天和明天竟然就是兩個世界,沒有像8後那樣做一些紀念百年的事情。

而馬爾克斯不同,他帶着自己的記憶、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熟,在另一個世紀繼續寫作着。現今,我擁有了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思想,卻只能看着那年份上個位數的變化,不知那百位上的數字何時會變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見到那新的一天。

也許我不會見到,但若真有那麼一天,我一定會登上那高高的山頂,看着昨天的月亮和明天的.太陽,就這麼垂垂老去。

我願意去相信這偌大的天地間有一個世界平行於我們,我也願意去相信這個世界屬於那個百年孤獨的家族。他們在我們不知道的空間裏生存了一年又一年,一個百年又一個百年,如同當初他們誕生那樣,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又消失不見

。也許這就是《百年孤獨》的魔力,他們太過真實,又太過虛幻,好似有時我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我們,只不過他們消失地快了些,我們消失地更慢了些。

22離我們似乎又更近了,他就在我們的眼前,比起瑪雅“22”我更願意相信中國科學家的預言。忘了那數字,只記得那單位是億年,現在想來的確是很遠,若當真到了那一年,有人如同現在一樣,告訴他們,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我只是好奇,那時的人們是否會相信。

也許,那個時候,會有第二顆“地球”,比現在人們的擔驚受怕要好得多了。

這一切一切的天馬行空,説到底還是《百年孤獨》給我們的難題,也許,活在當下。比什麼都重要!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7

初次遇見《百年孤獨》是在高中時期,但由於學業繁忙,只讀了個大概。再次遇見是在中文書庫幫讀者找這本書,我再次拾起這本書,去回憶,去遇見那些感動了我,温暖了許久的老朋友。

初次閲讀,會因為書中的人名而崩潰,因為裏面的人名有很多差不多的,一個家族會用一個名字,所以我需要理清人物關係,要不會出現混亂。

孤獨,是一個讓人感覺淒涼,寂寞的詞彙。但是書中的孤獨,是每一個人物自己的宿命,是他們在自己世界裏守護的執著。在這個家族中,何塞。阿爾卡蒂奧。布雷迪亞和一羣朋友創造了一個新城—馬孔多,在這裏,他整天探究科學和布魯塞人帶來的新奇發明不顧生活,而他的妻子烏拉爾拉是一個堅毅,有活力的人,她開了一個糖果鋪子,為維持家庭開支和丈夫研究提供支持。長子何塞。阿爾卡蒂奧和次子奧雷里亞諾。布雷迪亞都與庇拉爾。特爾內拉有過情愛,她為他們生下了兒子,一個叫阿爾卡蒂奧,另一個叫奧雷里亞諾。何塞,在馬孔多,奧雷里亞諾。布雷迪亞上為自由發聲,四處征戰,成為了上校,並在多地與情婦生下17個孩子,這些孩子最後都死於暗殺。在上校出去征戰,阿爾卡蒂奧掌握了馬孔多的政權,實行他的統治,他與一個女孩相愛,在他死的時候女孩生下了雙胞胎一個叫阿爾卡蒂奧第二,另一個叫奧雷里亞諾第二這個家族有個奇怪的現象,名字叫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都有自己獨特的家族氣質。之後這個家族又經歷了新生和死亡,在經歷了七代以後,在一個預言中結束了這個經受了百年孤獨的家族。

我在這本書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孤獨相處,“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這段話讓我感觸良久,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陪伴我們最久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要學會與自己相處,讓自己在每一段時光裏,都能發光,都能滿足自己的內心對理想的追求。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我們需要規劃好自己的人生軌跡,讓自己的每一天能夠都不一樣,我們不是一輩子都活成一天的樣子,通過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去記住值得記住的日子。

在當下,可能有人追求聲色犬馬的生活,有人追求聲名利祿,而我們要學會找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又怎麼去實現。在大學生活中,可能有人沉醉遊戲,有人醉心學習,有人深陷戀愛,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學會用寂寞來償還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

可能你會在初讀的時候會因為人物關係的複雜,和人物過多而煩惱,但是要堅持讀下去。作者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為自由,愛情,親情而發聲,並且你每讀一遍都會有有一遍收穫。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個《百年孤獨》,可能你會在裏面尋找到影響你一生的理念。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8

每個人由於天生基因、後天經歷的不同,其眼裏的世界都不盡相同。當一個人把自己眼裏的世界,用無論音樂、繪畫或者文學等任何形式表現出來時,其他人哪怕再客觀,對作者瞭解再深入,也會根據認知力的侷限的或受已有的觀點和喜好的影響,對其產生形形色色有偏差的解讀。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除了閲讀《百年孤獨》和準備寫這篇文章前看了百度百科對這本書的介紹外,沒有同作者更多的交集,也沒有對作者生活的那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習俗有任何的瞭解。並且,我有我的個性和經歷,我具有搞技術工作的人的理工科思維方式。因此,註定我的這篇文章,不乏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看法。

這本書我連看了三遍。

第一遍,我被其天馬行空怪誕離奇又順理成章妙不可言的表述方式吸引。當時我的感覺是,這本書內涵太豐富,而以我的智商,未必能領略其中一二。我在頂禮膜拜中迫不及待地看完這本書,對其中重複使用的N個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人名,以及錯綜離奇的人物關係也無暇梳理清楚。就如同墮入一見鍾情的情人的情網,被其富有獨特氣質和魅力的外表,藴含太多灼見的思想吸引,難以掩飾傾慕之情,急於瞭解關於他更多的東西。同時,受書中人物無望的孤獨氣質影響,我的心彷彿也逐漸冷卻凍結。

第二遍,由於是緊接着看的.,我依然處於熱戀狀態,在我親自賦予情人的閃耀光環中,在其幻景環生、深邃寬廣的懷抱中,我又一次忘情暢遊,洞察人間細微、領略世間萬象。而心中那份孤獨,更加冰冷堅硬。

第三遍,還是緊接着看的,但由於見慣和了解的深入,情人頭頂的光環已不那麼耀眼奪目,熱切的心情也逐漸恢復冷靜,我才可以按照自己理解能力的節奏瀝清人物的名字和關係,才可以用心領悟作者每一個表象後隱喻的事實。此時,心中凍結成塊的孤獨,已到了我不願容忍的地步。

不得不承認,《百年孤獨》非同尋常的表現藝術,就像梵高壓抑迷亂的畫作,巴赫深沉悲壯的樂曲那樣,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它能巧妙地撥通讀者大腦中前所未有的神經元連接,令你同作者感同身受,欲罷不能地隨着作者的牽引穿越百年滄桑,閲盡馬孔多那個特定時空裏,個人情慾的巔峯和心靈的谷底,家族註定的興旺和無望的衰落,社會暫時的繁榮和實質的倒退,最終看透世相,淪陷於孤獨。對於我來説,這種孤獨讓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就象一截死去的木頭、一塊冷漠的冰塊或一坨堅硬的鋼鐵,可以刀槍不入但失去了女人柔情似水卻具有滲透化解以柔克剛的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和優越感。這不是我喜歡的狀態。歲月的磨礪雖然也給了我的小心臟一個堅硬的外殼,但只是為了呵護內裏的柔軟、温暖。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比馬爾克斯有智慧有想法的不乏其人,但能把這些智慧和想法表達出來,讓人們喜歡看,能打動人、震撼人,甚至對讀者產生更久遠實質的影響,需要的是表達的藝術,而馬爾克斯恰恰掌握了這門藝術。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9

我喜歡《百年孤獨》這本書,因為讀它讓我覺得孤獨不是可悲的可恥的,而是上帝的恩澤,讓我們如此安靜。

讀前兩章的時候心情有些浮躁,因為那會兒剛從武漢回家,家裏沒武漢那麼熱,但空氣乾燥,沒有我習慣的夏天的生活模式……於是又開始看書,我從書架拿起這本書的時候,姑父剛好看見,他説別看那書容易憂鬱.回家前媽媽就和我提起姑父得了憂鬱症,我還不是很相信,後來見了他,才相信了.他比我大十二歲,是個很聰明很好學的人,我印象中他總是在看書,總是在嘗試着學到更多新的東西.他小時候成績很好,但是每次考試都考的不好,那時候也沒有過復讀或是上個職業學校之類的概念,就那麼耽誤了.他做過很多工作,但做的最長的就是建築。他個子小,身體也不是很好,總之建築根本不適合他。後來自學畫工程圖,終於不用在做那些體力活兒了.這半年相當長一段時間他沒上班,因為春夏時節他的鼻炎忽然嚴重了,會汩汩的出血,他勸姑姑別害怕,其實他自己也有些心驚,去過很多家醫院看過,但鼻炎和肝炎什麼的一些病一樣,只能控制根本無法治癒.具體情況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而定了.生病失業是他憂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姑姑和姑父結婚很多年了,但是他們一直沒有孩子,醫生説兩個人都有病,於是東奔西走的四處求醫,終究還是沒有效果.就在姑父在家養病的那段時間他們領養了個孩子,是個女娃娃,很可愛,看起來也很聰明.抱回家一個多星期了,漸漸覺得這孩子有點兒不對勁.為什麼她總是抬不起來頭來呢?他們帶着孩子去醫院做了全身檢查,結果讓大家都驚呆了:是腦癱。萬般無奈之下,姑姑又把那孩子送了回去。姑父從那時開始就一直鬱鬱寡歡了.他説:“我一個大男人就不能照顧個小孩嗎?如果我們不養又有誰會養這孩子呢?”他説的句句是理,可是誰平白的要給自己的家庭多加一個這麼大的負擔呢?他自己心理也明白,後來他就越來越少説話了……

男人過了30很多事就不得不想了。人生總是這樣充滿了苦累,但是也充滿了希望和成就。我們都是這天地間飛舞的塵埃。還是要儘量開心的過日子!我説的太多了,顯然是事業,家庭,身體的病痛共同造就了姑父的憂鬱,不是《百年孤獨》可是我的孤獨是從哪裏來的呢?

我用了兩天半的.時間把那本書看完了,那兩天晚上和書裏的結局一樣忽然下起很大的雨。外面一直有隻貓在叫,聲嘶力竭的,聲音很恐怖,很猙獰.但我沒害怕或是討厭,只是覺得它很可憐。有時候我們是如此的想去照顧一個人或者一種生物,可是誰是我應該去關心的呢?

北方的天氣就是這樣,即使是夏天下起雨來還是會很冰涼。忽然覺得自己成了故事中的人,被這孤獨吞沒了.第二天我就開始生病,去醫院打了幾天的點滴。雖然雨早停了,天早晴了,可是隔了很久我才察覺到.我想孤獨就是順着點滴瓶裏的液體流進我的身體裏,出不來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0

<<сто>> роман писателя Маркеса, одно из наиболее популярных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в направлении магического реализма.

<<百年孤獨>>是作家馬爾克斯的小説,是魔幻現實主義方向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В этом романе описывается история, закольцованная во времени:события Макондо и семьи Буэндиа. Например, имена героев, повторяются снова и снова, объединяя фантазию и реальность.

這部小説描述了一個時間循環的故事: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的.事件。例如,人物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結合幻想和現實。

Макондо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родную деревню писателя. Писатель хочет выразить, что колониальное правление препятствовало прогрессу Латинской Америки. В то же время народы Латинской Америки забыли историю, и каждое поколение повторяет жизнь предыдущего поколения.

馬孔多代表了作家的家鄉。作者想表達的是,殖民統治阻礙了拉丁美洲的進步。與此同時,拉丁美洲人民已經忘記了歷史,每一代人都重複了上一代人的生活。

Я впервые прочитала этот роман десять лет назад, но поняла его содержание только в этом году.

十年前我第一次讀這本小説,但今年我才明白它的內容。

За последние десять лет я поступила в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 покинула свой родной город, чтобы учиться и работать в более развитых городах,а также уехала за границу учиться в магистратуре. Когда я вернулась в свой родной город в этом году, я обнаружила, что большинство людей повторили свою жизнь десять лет назад.

十年來,我考上大學,離開家鄉到比較發達的城市學習和工作,也去國外攻讀碩士學位。今年回到家鄉時,我發現大多數人都在重複十年前的生活。

Возможно, в этом мире мало кто стремится понять прошлое, накопить знания и добиться прогресса, и большинство людей просто живут.

也許,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渴望瞭解過去,積累知識並取得進步,而大多數人只是在生活。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1

讀《百年孤獨》的時候,我十九歲。年紀不算小,,但還是有點幼稚,,因為李偉老師我接觸了這本書,也因為這本書而感受多多。。希望大家都能看下這本書。以下就是我的感受。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敍、插敍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於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並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作者著書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眾要團結起來,走向文明,走向開放,走向繁榮。

孤獨是自閉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説:“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死了,連同馬貢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

孤獨是需要反省的。讀完書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書的涵義無疑是深遠的:他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脱命運擺弄的正確途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無論是文章架構,還是內容選擇;無論是敍述方式;還是表現手法;無論是典故引用,還是故事編排,無不採用其極,令人匪夷所思。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説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敍手法等等,可謂是眼花繚亂。作者的匠心獨運,文章的跌蕩起伏,儼然是對讀者最大挑釁。在不可思議的奇蹟中,在現實交錯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現實中,在荒誕不經的傳説中,使讀者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進而理解孤獨的本義,理解《百年孤獨》的奇特。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2

你走過命裏的花開,趟過眼淚逆流成的河,穿過無知的人羣,越過無言的沙漠。你期待終會有人等待在你一切等待的終點,陪你感慨浪擲了多少時光才找到共享孤獨的天堂。

然而,當你風塵僕僕的寂寞靈魂,投身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戰鬥拼命抵禦孤獨來襲,沒能學會温暖卻學會習慣。勝利未來你早已開始明白命運的死結,停頓在時間的 斷裂點。你將永遠停在原地,或者説,像是不停旋轉着的車輪,只有無意義的掙扎重複磨損。為時代的前進之路,撒下自己冰冷窒息的孤獨鮮血。時代一路狂奔,一 路遺忘,拖着你們疲憊的心靈行走在這無聲的無情世界。

你就是聲勢浩大,形容堅毅的布恩迪亞家族,你擁有一身孤勇卻註定是消失在書頁最遙遠的註腳,隨着時光的塵土飛揚,你的追逐、夢想、愛、和希望,都凍結在那百年孤獨之中。像一個未完的驚歎號,濃墨重彩的'生命長征被難以抗衡的命運抹去了最後的圓滿。

你精緻如遊戲,又原始而粗糙。從你費盡心力的營建開始,目的就是走向一場註定無望的滅亡,在理性的孤獨、被愛的無望、不被理解的熱血、耗盡心力的自我的追趕中,被遺忘。

合上百年孤獨,我的胸膛不斷震盪着來自那個神祕魔幻的世界的哀歎。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筆下,那個世界彷彿是充斥着黴味,生長着無畏的勇氣,有着稜角分明 的粗獷線條,被時間空間遺忘的存在。而看似荒誕的劇情,娓娓道來的卻是19紀末20世紀初以來的哥倫比亞甚至整個拉美的社會發展——停滯,而孤獨。那是一 種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循環往復。封閉、落後、貧困、保守、孤獨…它擁有最真實的百年滄桑——就像故事中的馬孔多一樣。

而我也在這個可怕的循環中,看到了布恩迪亞整個家族孤獨地,執着着留下悲傷的痕跡。時代的背景顯得他們的掙扎那樣荒唐,他們被時代拋棄被命運捉弄,卻仍舊 坦然活在自己的生命之中,從不妥協。他們用力追尋沒有方向的方向,最終相繼噬咬孤獨死在自己最絢爛的時刻,活在夢中,留在過去。他們孤獨的魯莽激起我無畏 的勇氣,也激起我對這個充滿陽光的香氣,理性的思考的真實世界的熱愛。馬爾克斯精緻淡然的敍述給人的震撼力是無窮的,當我終於唸完最後一行,那盤桓在全宇 宙上空的迴響,讓我在“天地間我此前從未察覺過的喧囂”裏,走向了感動沉睡的街巷。“那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而那段 歷史不會再重來,那樣的孤獨不會再有,灰白卻有力的敍述沒有繼續,而我彷彿從這最後一句中,看到喜悦光明的未來,延展在自己的面前。

——已經結束的就讓他過去,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既不必承受那樣難以承受之重,就不要用悲傷的眼睛盯着昨天了。我相信,我們終會找到愛和温暖,陪我們,共享孤獨的天堂。

——無邊的灰白之後,那是絢爛的希冀,沸反盈天。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3

一部拉丁美洲血淚史,一部魔幻主義開山之作,一部被博爾赫斯譽為比《堂吉訶德》更能體現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鴻篇鉅製。

加西亞·馬爾克斯,將他用想象力構建的名叫馬孔多的奇特小鎮鮮活地呈在人們面前,從一個家族傳奇色彩的興衰史映射出穿透了人類從洪荒到繁榮從愚昧到文明都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孤獨。家族中整整七代幾十名成員,卻循環往復只用五個名字命名,循環往復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打發孤獨,時間,永遠在這個家族中轉着圈,一切不過是重複的輪迴。

每天做兩條金魚的奧雷連諾上校,做滿二十五條又放回坩鍋中溶化從頭開始做;把自己終日關在房中縫製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到死去的阿瑪蘭塔;躲在房間中足不出户研究吉卜賽預言家梅爾加德斯的手稿直到老死的霍·阿卡迪奧第二……他們內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孤獨感無法排遣以至於不得不離羣索居,如果不選擇死亡,便只能尋找排遣各種孤獨的方法,然而從他們每個人的經歷來看,帶來的孤獨感卻不盡相同,我無法完全揣測他們內心所遭受的苦楚與冷遇,不甘與絕望,這既同我的年齡與經歷有關,更與某種不忍有關,我不忍去細細品嚐這一份份透骨穿心的孤獨,任何一個能品嚐完這些孤獨的人,必定憂鬱至極,相反地,任何一個沒有掙扎於如此生活摧殘中的人,是無法體會這種失落感的,這也是這部書不能被很多年輕人所能看懂的原因。

愛情,於這個家族更是難以想象的奢侈品,他們或許有過短暫的衝動,或許有過傾心的告白,卻皆被命運的鐵腕扼死,他們的愛得不到自由,只能埋葬到苦悶的土壤中,等待情慾的慢慢枯萎、腐爛,最後全都變成心理極度變態的人。到最後一代侄子與姑姑的亂*戀愛,終於得嘗所願幸福廝守,卻產下了預示家族滅亡的符號--帶有豬尾巴的孩子,這個孩子隨即被螞蟻羣吞噬,最終隨着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迪亞破譯了梅爾加德斯對這個家族滅亡的預言--“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一陣平地而起的颶風到來,將整個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家族也宣告了滅亡。

至此閲畢,彷彿感覺時間在這一刻戛然而止,抱書凝神,心猶不甘,久久無法抽離,彷彿一切,皆是時間開的一個大大的玩笑。輪迴、循環、宿命,你所能讀到的,都是時間調皮的影子。一百年,一個家族的興衰道路,鋪陳着一顆顆流淌着苦痛淚水卻堅強如一的心靈,若能讀懂,輕輕拾起,摩挲,傾聽它們柔軟的訴説,那一刻你能感覺,人類歷史天空中不滅的孤獨光環,是無比的美麗,那是窮通天地、震爍古今的悽美,是在毀滅世界的大洪災之後,諾亞方舟上的倖存者眼中所呈現的接天引地的綺麗彩虹。這便是永恆,如同胡亞羅斯詩中所述:“時間,是永恆所擁有的一種看守我們的方式……永恆的想象無邊無際。因此,並不會令人驚訝的是,為了加倍照看好我們,永恆有時會呈現出它自己的形態。”

孤獨,便是永恆呈現的形態。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4

“當時,馬貢多是個二十户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佈石頭的河牀流去,河裏的石頭光滑、潔白,活象史前的巨蛋。這塊天地還是新開闢的,許多東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點點。”

這是馬爾克斯創造的神話,書中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馬貢多總是呈現出奇怪的現象。不同的時刻總是在同一時間交匯在一起,既非過去亦非將來。如同布恩地壓家族沿着時間向前發展,但是他們還是會在不斷萎縮的輪迴中,返回到時間的起點。

小説的結尾奧雷亮諾第二破譯了羊皮紙手稿,原來所有的一切早已被預言,時間順序被瞬間打亂。馬貢多小鎮以及它的居民,生活在命中註定的輪迴之中,他們的命運的輪迴裏交織着悽美和哀傷。

在現實主義與魔幻主義之共同作用下,我們雖然看到了馬貢多的荒誕不羈,我們同樣發現了,小説折射出了拉丁美洲不同國家的政治現狀。

從大屠殺這夜開始的雨,下了整整五年,馬貢多的一切被雨水的沖洗所漸漸侵蝕。香蕉種植園被大雨沖走了,整個小鎮退縮到人們的.腦海中,成為了永遠的記憶。

自從馬貢多與周邊小鎮有了來往以後,它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純樸。殖民者的侵入,把馬貢多變成了香蕉種植園。工人的罷工,使植園主串通政府部隊對他們進行了大屠殺。這夜下起的大雨,把馬貢多徹底衝向了毀滅。

正如同現實中的拉丁美洲一樣,歐洲的探險者逐漸登上了這片土地,土著居民不得不開始適應外來入侵者帶來的現代化技術和資本主義。拉丁美洲曾經孕育的繁榮文明漸漸的消失。

當然,《百年孤獨》不僅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而且在更深層次上折射了有關人性的問題。

作為人類的代表,布恩地壓家族代表了人類孤獨的情感,不可避免的悲劇以及難以捉摸的幸福的可能性。佈雷地亞家族彷彿在用孤獨來對抗時間,他們每一代的生活,姓名,性格都驚人的相似。時間對他們來説彷彿不存在。布恩地壓家族染上雙重疾病:懷舊和健忘。備受煎熬的佈雷地亞家註定要在時間的循環中往復,直至滅亡。

於馬貢多居民的落後、愚昧更是註定小鎮的滅亡。他們不是面向過去,追懷昔日的寧靜與淡薄,就是關在小屋裏,沉湎於毫無意義的“制小金魚”“織裹屍布”“修破門窗”“洗澡”等等。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説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的團結。

“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馬爾克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

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

《百年孤獨》現在讀來仍有它的警醒意義,在如今的快節奏社會中,每個人都有着一份自己的孤獨,事實上,這種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最終都會如馬貢多城一樣灰飛煙滅,消失於無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