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5篇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1

關於國學,當今社會上掀起的"國學熱"似乎正從一個側面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來參加此次國學講習班是抱着一個求學的目的,幼時聽母親念《論語》中的句子時只覺得拗口難懂,逐漸長大後發現幼時所聽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麼美妙,含義又是那麼豐富,《論語·學而篇》讀後感。但儘管如此對國學經典的認知卻仍然處於一種懵懂的狀態,講習班開班第一天,老師結合朱子的《讀論語孟子法》講讀經之道,當時我情不自禁記了很多筆記,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來沒有老師講過如何去讀我們的國學經典,先曉其文義然後知其意,"切己",熟讀玩味,這些是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東西,眼前開朗覺得這確實值得一試,於是便帶着我很淺的文字功底和剛聽來的方法開始了我讀《論語》的道路。

自國小開始就會在課堂上學習《論語》,裏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認真研讀之後才發現,雖然每句都是那麼簡短,但是意義豐富,認真體會之後覺得以前根本就沒有讀過《論語》。程子曰:"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經典之所以經受時間考驗千古不衰,是因為其藴含了先賢的為人之道、成德之道,後世者難以達到其境界,故需一絲不苟認真研讀,將這種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融入生活,晝誦夜讀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2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於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不過在看過三字經之後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裏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説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了呢?”

從這章裏面我知道,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必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説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一定會逐步提高。“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麼人都應該盡心經力的去幫助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應該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恆。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後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淺,一定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3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並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説為人之學,強調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後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並沒有超越古人,關於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聖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為一個所謂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説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説來,人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麼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複人類社會的運轉,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的思考,那麼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無法改變,我們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

《論語·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常被外物所矇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於是便出現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聖賢書的目的就在於讓我們的靈魂和古聖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矇蔽我們內心的塵埃雜質,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讀經典,潔淨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淨。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4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孔子學説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各章各節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於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説的主要文獻。

孔子講究孝道,孝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經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皆能有養。不散,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的孝順總説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這樣是很不夠的.,如果對父母只能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是啊,隨着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漸漸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了對父母的情感,我認為對待父母和長輩我們應該真正的瞭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樣,如果我們讓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們要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才對父母真正的敬孝。

從治學的方面看,從一開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講究的方法及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這些方法和態度沿用至今對我的啟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對於學習來説是一個重要的細節,每日不斷的複習舊的知識從而獲取新的知識,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可見學習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礎。

做人誠實誠信,它早已經融入我們的民族血液中,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礎。誠信是人的一張臉,他寫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個故事,在日本餐飲界有一個行規,盤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盤子記件付酬,有個打工的學生為了提高效率,少洗兩遍,在老闆的檢查中發現了少洗兩遍,立即被辭退了,使得他在整個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見誠信不僅是個人的事情,它關係到整個社會的風氣,關係到國家的風氣。

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 篇5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於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論語——學而篇讀後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不過在看過三字經之後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論語的學而篇第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裏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説的,讀後感《論語——學而篇讀後感》。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了呢?”從這章裏面我知道,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必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説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一定會逐步提高。“為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麼人都應該盡心經力的去幫助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為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應該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為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恆。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會讓你的先天與後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淺,一定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