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5W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準備的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歡迎閲讀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5篇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1

一年過去了,書裏的故事忘得差不多了,但看完這本書的感覺還在。淡淡的,不是悲傷甚是悲傷。

作者喜歡描寫生死有關的故事,不論是親人的離世還是陌生人的相逢,都只是輕描淡寫。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只是靜靜觀看。那些戰爭裏的屍橫遍野,那些生活艱難中的無奈自殺,以及更多更多的顛沛流離,在書中都像是一片寧靜的海,少了大浪滔天,多了沉默無言。也許,這種無聲的近乎冰冷的表達中才是藴含着最大的深情吧。也許,在經歷過人生太多的無常後,這些年輕時觸目驚心的往事已經早已看透了。

這本書是由很多毫無關聯的小故事組成,不看則已,如果你一旦開始翻看這本書就會停不下來,因為作者的故事實在太精彩了。一篇不到一千字的文章裏也可以描述一個人瑣碎而平凡的一生。你看了開頭,卻無法猜到結果。就算你知道了結局,也依然會被故事的過程不可自拔的吸引。奇怪了,明明是簡單到如白開水般的文字,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魔力?有時候會笑,有時候會哭,而更多的是思考。這種摻雜着人生戲碼的東西確實是令人無法抗拒的。

這是一本已近暮年的人寫的一本人生“回憶錄”,回憶着或真或假的事,看書的不知不覺的看成了真實的人生了。作者説:“走到人生看到透的年紀,也就瞭然”。因為了然,所以雲淡風輕,但你分明可以看到曾經的波瀾壯闊。表達方式可以冷靜,但情感是無法偽裝的。《這些人,那些事》用一種輕輕的手法描寫了一個又一個重重的故事,講述了一份有一份濃厚的温情。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2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

這是《麥克阿瑟回憶錄》裏的一句話,也曾在《這些人,那些事》的自序裏出現過。

這句話形容這本書再合適不過。

書中作者吳念真回憶了他過去的日子,這些回憶裏有家人,有朋友,有故鄉。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寫自己的父親,説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父親上夜班的日子,是因為父親不在,家裏的氣氛便輕鬆了許多,二是因為可以裝睡,享受半分鐘不到的來自父親的擁抱。長大後,當他向兄弟姐妹坦白這件事時,幾個人居然都説:“我也是!”

作者不僅回憶了童年,還回憶了在金門當兵時的日子,戰友間的情誼血濃於水,寫當兵時的文章我大部分都看得似懂非懂,卻也看的出這些文章表達了作者最真摯的感情。

不管是回憶家人還是朋友,這些文章中都帶着些許壓抑的情緒,彷彿在訴説着那個年代生活的苦難。讀完這本書,心情也變得有些壓抑,但更多的是悲憫與感動。

無論怎麼説,過去那些記憶,不管是美好的,還是痛苦的,或者是想與不想面對的,都是最珍貴的,它都成為了人生底片,厚重了每個人的人生底色。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3

到底是個劇作家,每一篇文字、每一則故事都充滿了畫面感。

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其中有些篇目曾經也從其他渠道讀到過。當時也會覺得很有回味,但是不及這一次一口氣一本讀下來,彷彿對這個作者有了很多的瞭解。一篇一篇雖然是非常短小的故事,一個一個雖然是非常普通的人物,一段一段雖然是非常久遠的記憶,卻那麼生動、那麼鮮活。

比方説,在《只想和你接近》中,我總是裝睡,讓父親把我抱到應有的位子,然後蓋好被子。這一個記憶伴隨着父親身上檸檬香皂的氣味,所以就鮮活起來了。唯一一次和父親一起看電影的情形,“夜色、霓虹燈、熙攘的人羣、長長的街道”這些場景的描寫,使那個夜生動起來。看似是無用的細節,卻讓畫面頓生,讓描寫有了温度,讓講述充滿了情感。我想這就是作者能打動人的訣竅。

這本書中,有好幾篇都講了父親與子女的緣分與感情。除了上面提到的.《只想和你接近》,還有《心意》、《圓滿》、《寂寞》。我們平時形容父愛,總是用“父愛如山”這個詞就概括了,彷彿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找出一個轟轟烈烈的事例來證明。而這本書就告訴我們,確實並不需要轟轟烈烈的事例就能把父愛的深沉寫出來。《心意》中,父親把午飯中的魚丸省下來帶給我吃,送我一支俾斯麥的鋼筆獎勵我考上國中。這樣細小的事情,經過作者的回憶,都變得珍貴起來。沒有豪言壯語,卻有着心意相通,這才是真正的父子之情。《圓滿》一文中,對父親的抱怨、蒼老的身影、最後靦腆的話語一一作了描寫,似乎並沒有寫他對小輩的愛,而這種愛又透過文章滿溢出來。他告訴我們,父愛就是這樣如涓涓細流又無處不在。《寂寞》一文中寫的是繼父女的故事,記憶裏太少太少的同框,在繼父遺物中卻發現了一張,那是父親自己製作的合影。這種視覺的衝擊給了繼女,也給了讀者。這就是寂寞父親的父愛。

《這些人,那些事》,我從中不僅讀到了很多的悲歡離合,也學會了一些寫作的技巧。但是,這本書又告訴我,任何寫作的技巧都不如真切的情感。只有真切的情感能使得描寫具有感染力、具有畫面感,具有衝擊力。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4

最近,我在看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其中有一篇《心意》讓我頗有感觸。

文章寫了一件小事,“我”考上了好的國中,父親送給“我”一支很貴的鋼筆。當我忍着興奮,在弟弟妹妹羨慕嫉妒的注視之下,小心翼翼地打開紙盒時,傳來了父親冷冷的聲音:“那個不便宜哦……要是用壞了,你給我試試看!”當時就覺得很不能理解,兒子考上了好學校,父親送禮物嘉獎他,但説話的口氣怎麼這麼盛氣凌人呢。在我看來,父親對“我”還是比較疼愛的,只是不善於表達出來。正如前文所説,父親總是嘗試着與孩子們親近的方式,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

這篇文章令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經常出差回來都會帶禮物給我,有時候是精心挑選的,有時候是碰巧看到買下來的。有一次,爸爸去北京出差,回來時給我帶了一個禮物。那個包裝袋挺大的,似乎裝的是軟軟的東西,我還以為是毛絨玩具。他先讓我閉上眼睛,只聽到塑料袋摩擦的聲音,很快他説可以睜眼了,只見一個黃色的物體在我眼前晃過。爸爸滿臉堆笑地問我:“小雨,你看這是什麼?”我驚喜地跳起來,哇,是一個小黃人書包。我拿着新書包跑去房間裏擺弄,越看越喜歡。

只聽見爸爸在客廳邊吃飯,邊和媽媽聊天。我滿心沉浸在收到禮物的喜悦中,他們説話的內容我一個字也沒聽見。後來,媽媽告訴我,那天中午爸爸結束了忙碌的工作,為了給我挑到合適的禮物,跑遍了南鑼鼓巷,腳底都磨破了,終於買到了這個書包。雖然汗濕了衣背,他卻連個冰棒都來不及買,又匆忙趕去乘火車。我聽了以後,更加珍惜這個書包了。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5

這本書在介紹裏對一句話印象深刻: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如果讀者在沒有看過這本書之前就看到這樣的介紹,會覺得整本書算是半個個人自傳。但實際上,這書中寫到了許多故事,或許是杜撰、或許是引見,也或許是旁人的故事。

整本書充滿了生命的曲折、停頓、包容、大愛,還有能量和支撐,這就是一本説盡了生命的書,如果不是因為生命的曲折和艱難,我們或許就不會體會到它的可貴和難得;如果不是因為生命的包容和大愛,我們或許會憎恨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如果不是能量和支撐,我們或許不會一路堅強地走到現在。任何的人事夾雜,都會成為一段段的經歷,成為一個個故事。在經過了時間的篩選之後,幾乎留下的都是那些曾經讓人動容的淚水和温暖,而曾經的那些委屈和困難都成為了可以原諒的事情,煙消雲散。

作者説:人生選擇什麼就必須承受什麼,得到什麼就會失去什麼。現在我們或許還不能夠未能全理解,只是在日復一日的回憶之中慢慢去體會,或許我們很難找到所謂的“自我”,但我們一直都在尋找現在轟轟烈烈但卻適合自己的道路,那路途中有光明與黑暗、有大愛與卑微、有快樂與痛苦、有認清與迷茫,但最終殊途同歸,前往一個平和的終點。

我想,誰的生命中都會有那麼一羣人,可能把他們歸類在帶着相同特性的羣體之內。可他們在不同的時空裏,拿他們各自的經歷和感悟來交換你的成長與體會,用着不同和語氣和你探討關於生命的微小與宏岸、愛的平凡與偉大。

這種道聽途説般的閲讀,卻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曾經忽略的,現在也快要忘卻的温暖。吳念真的文字把歲月的灰塵輕輕拂去,我沒法再冷靜下來看待這場曲折的旅途。那些在路上和我擦肩走過的臉孔都如影像倒轉般,又再次和我相遇,和我握手長談。

這些人,那些事,不是故事不是小説,它就是我們的生活,都和我們息息相連。因為它關乎人性,關乎愛,是我們血液裏温暖。那些在我們回憶裏常駐的人,都還希望在冷漠背後,在失望之後,我們能夠有更多的熱情不熄的力量,希望我們珍視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記住他們笑容,記住他們帶給我們的感動,而不是無情地看待本該厚重與壯闊的生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