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作文【精品】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2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的作文【精品】

清明節的作文 篇1

今天是清明節,這是一個祭拜我們去世親人的日子,也是踏青的好時節。

同學們都知道清明節要掃墓,可你知道該帶些什麼嗎?哈哈,猜不出來了吧,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現代清明節掃墓時要帶鮮花,酒和水果,或者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物。古時候在祭拜完之後,要把帶去的食物分着吃掉,這叫“吃福根”,“吃福根”能給大家帶來好福氣。清明節也叫寒食節,古代,在這一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飯,所以大家要多運動,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因此清明節也是一個大力提倡體育鍛煉的節日,比如説盪鞦韆,還能放風箏,風箏有各式各樣的,有大雁的,有蜻蜓的,有鯊魚的……,真是漂亮極了!古人説:“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裏的紙鳶,説的是風箏。

清明節除了掃墓還能去踏青,能去河邊看花,有雪白的梨花,像一朵朵迎風綻放的雪花;有白裏透紅的杏花,杏花還沒有開放的'時候,是粉紅的,開放了以後,彷彿有一朵白雲鑽了進去,就變成了粉白色的了;金黃的迎春花和油菜花則倒映在河裏,一羣羣的小魚在水裏自由自在地遊着,它們游到東,游到西,游過來游過去,彷彿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隔着水光好奇地看着你,而你也恰好在出神地看着它們,彷彿是多年沒見的老朋友似的,有趣極了。

清明節也是種瓜,種豆和植樹的好時間,有一句諺語説的好:“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當你種下一棵小樹,讓它伴隨着你一起茁壯成長,該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種下一片綠蔭,收穫得可是無窮的樂趣啊。同學們,你不想試一試嗎?

啊!清明節的習俗真是豐富多采呀!

清明節的作文 篇2

每逢清明,我看到外婆在廚房忙碌,就知道她一定又是在做青團了。

在我的家鄉有清明節做青團的習俗。青團色澤翠綠,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咬一口滿嘴巴艾草的香氣,媽媽和外婆特別喜歡吃,而我最喜歡的卻是和外婆一起去野外採摘做青團所需要的蒿菜。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四月的野蒿搖着一個個嫩綠的小手掌,只等着我們來把它採摘。園子裏,田埂上,小路邊到處都是它們的`身影。外婆告訴我要選些最嫩的尖端葉子,這樣做出來的青團才能糯軟。我卻不肯老老實實地摘,春天的野菜地到處都印着我撒歡的小腳丫。我摘下一朵蒲公英,輕輕一吹,一把把白絨小傘載着我銀玲般的笑聲便四處飄去。

將採回來的野蒿,洗淨,用水焯熟,切碎,擠出汁後,就可以開始做青團了。在蒿菜汁中加入適量糯米粉,加水,反覆揉搓,使蒿菜和糯米粉分佈均勻,揉成鮮綠色麪糰備用。再準備白糖豆沙等餡,綠色麪糰搓成長條,然後把長條大小均勻地切成小方塊,再從中取出一塊小方塊,用勺子舀一勺餡,然後將餡填入,就可以把它捏成各種形狀了。我用手把它捏成了餃子,媽媽用手揉成了圓形,外婆喜歡把它壓成四方形。

終於到蒸青團這一步了,蒸青團也很有講究呢。因為青團很粘手,所以蒸青團時下面可以墊棕葉或塗上植物油。把青團放入蒸鍋裏,蓋上蓋,大概蒸20分鐘左右。外婆説青團熟了,我連忙打開鍋蓋,頓時熱氣騰騰,清香撲鼻。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媽呀,太燙了”我忙左右手不停交替的拿着青團,嘴還不時地朝青團吹氣。青團終於涼了一些,我小小地咬了一口,赤紅的豆沙餡就流了出來,紅綠相間實在是太誘人了。輕輕一吸,頓時,餡兒湧進了我的嘴裏,好醇,好潤,好甜。大概是因為我自己做的,我覺得青團簡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了!

我喜歡吃青團,也愛上了做青團。

清明節的作文 篇3

每當清明節到來的時候,好多大人就會拿着鐵鍬還有黃紙和冥幣到先人的墳墓上燒紙、送錢。好讓亡靈在陰間也有錢用;上學的孩子們也會被學校組織起來到烈士林園掃墓,通過掃墓,讓我們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多少年來,這個清明習俗一直保持着。

不知道為什麼,每到清明時節,天空總是陰沉沉的,大多會下起雨,不由得讓人們想起大詩人杜牧那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種感覺讓人的心和天氣一樣。

家鄉清明的另一個習俗是,在清明節那一天,家家户户的門兩旁都要插上柳枝,鍋裏煮上好多雞蛋,聽長輩們説,這是在紀念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據説,當年皇帝微服私訪,不料餓昏在一户人家的門口,這户人家的主人就是介子推。他見到有人昏倒在家門口,就想辦法救活了這個人,當時老百姓很窮,介子推家也一樣。皇上的這次微服私訪,使他了解到了民間疾苦。

皇上回到京城以後,決定重賞救命恩人,但當聖旨到達的時候,介子推嚇壞了,誤以為皇上要殺他,於是乘天黑,揹着八旬老母躲進了深山老林裏面。皇上派人找了三天三夜也沒有找到,於是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用火燒樹林,他想用這個辦法逼介子推出來接受他的封賞。然而不幸的'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被活活燒死在樹林裏,當人們看到大柳樹下這對母子的屍體時候,無不歎息落淚。

皇上知道以後也後悔不已,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下令每年到了清明時節家家户户都要在門上插柳枝,煮雞蛋,讓已在天國的介子推母子能夠吃飽飯,不餓肚子。

時間過去了許多年,習俗保留了下來,但對習俗的來歷,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我想,也許清明節就是要告訴我們要時刻不忘感恩親人,感恩恩人吧。

家鄉的清明節,我永遠難忘。

清明節的作文 篇4

今天是清明節,一個祭拜已逝親人的日子。早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掃墓,途中,我發現原來車水馬龍的街道變得清淨了許多,馬路上的行人稀少並行色匆匆,平時隨處可見的的士今天也很少。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今年的清明也是細雨紛飛,讓人的心情無端多了幾分傷感。我們來到了花店,看到平時五彩繽紛的花店,今天幾乎都被樸素的黃菊花和白菊花所替代,我們買了一盆菊花,然後,我們就奔向目的'地。

快到龍王山的時候,我隱隱約約地聽到一串串鞭炮聲,原來,是一些掃墓的人放的,濛濛的細雨中飄着一些灰白色的煙霧,以及掃墓人給先人燃燒祭品後在空中的漂浮物。我來到龍王山以後,爸爸把花送到外祖母和外祖父墓碑旁,姨媽點燃了鞭炮,外婆也在燃燒祭品,點上蠟燭後,我們都要祭拜磕頭。我聽見不遠處一些年紀大的人在一起談論自己兒時的趣事和父母健在時的情景,並不時傳來幾聲歎惜聲。外公、外婆也談着自己的爸爸媽媽健在時的事情,都在説如果現在老人還健在,可以過上多麼幸福的生活。

回家的路上,我看見停放着許多外地的車輛,媽媽告訴我,這些都是從四面八方趕回來祭祖的人的車。媽媽也跟我説起她兒時的事情,媽媽説:“當時,家裏不是很富裕,但是,媽媽總能夠從你的外祖母和外祖父手中吃到一些廉價的水果,還能夠得到一些零花錢,媽媽在當時算是很幸福的孩子。”説到這兒,媽媽有一些黯然神傷。雖然我沒有見到我的外祖母和外祖父,但我祝他們在天堂過的幸福安逸!

清明節的作文 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從古到今,我想大概每年的清明節街上的情景都是如此吧,清明的雨如牛毛般飄飄灑灑,它紛雜,綿密,撩撥着我們的思念。在這細雨連綿的日子裏,更能引起人們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記得讀過的一篇文章中曾有這樣一段話,“歷經滄桑的人生,最眷戀的還是那個稱作老家的地方,因為那是人們的根脈所在。”

昨日上午,我全家就回到了老家,來給太爺爺、太奶奶和爺爺上墳;墓地兩旁的叫不出名字的樹上,粉白色的花朵掛滿枝頭,有些卻隨風飄落,花瓣如粉白色的薄雪鋪滿鄉間阡陌;獻一束花,敬一杯酒,培一鍬土無不寄託我們對已故親人的相思;不忘祖先,緬懷先人,表達晚輩的感恩之情,掃墓是中國文化的傳承,是盡孝的一種體現,它傳承了中華民族“孝道”精神。

清明節,我們學校還組織了同學們在網上向英烈獻花的活動,以此表達我們對英烈的緬懷;向以血肉之軀捍衞祖國尊嚴,用寶貴生命換來我們安寧生活的英烈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不忘祖先,不負先烈,相信綿延不息的'懷念與敬意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永存,化作激勵年少的我們砥礪前行的力量。

今天下午的時候,偶然看到一個視頻,烈士陳紅軍的家屬來到陳紅軍的墓前掃墓,其中不僅有他的母親,妻子,還有他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此情此景,讓我潸然淚下。孩子啊!你還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有多偉大,但相信你長大後,定會為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而驕傲。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一杯杏花酒,滿盞思故人。”清明節,在我們緬懷逝去的親人同時,更要緬懷那些祖國的英烈們,感恩他們給我們帶來了今日的歲月靜好。

點一盞心燈,照亮天堂的路,讓四月的生機,給我們帶來對萬物的期待;我們定不負先祖、不負英烈、不負春光,珍惜每個今天,心懷感恩,昂首向前!

清明節的作文 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這個祭祀的節日裏,我的心情如陰雨的天空一般壓抑,因為思念離去的親人。

清明的由來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傳説晉文公重耳在逃亡途中,整整一天沒吃東西餓的快昏了,他的手下介子推見狀毫不猶豫的把自己的肉割下來,讓晉文公吃,而他自己卻因為流血過多死了。晉文公非常傷心,下令從此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所以便有了今天的清明節。

在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都會早起,來到山上。人們會將一些冥幣和紙疊成的物品燒掉,以此來寄託哀思。現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天是一年一季的清明節,是祭拜已故親人的日子,也是緬懷所有為我們幸福生活做出無私奉獻的烈士們的.日子。

一大早,媽媽就開始忙活起來,包清明果,買祭祀品,準備去祭拜爺爺。午飯後,我們一家就上路了,一路上總是能夠見到很多跟我們一樣,拿着小鋤子,拎着一大包“人民幣”、“金元寶”,扛着“電視機”、“冰箱”之類的人們。這一行人,該是和我們一樣懷着對先祖的敬意出發的吧。

在路上,爸爸媽媽講了很多關於我們祖輩的故事,説他們都是很勤勞,很善良的勞動人民。尤其是説到爺爺時,大家都很激動。因為爺爺生前總是忙忙碌碌,為我們這個家勞碌一生。

終於到爺爺的墳墓前了,周圍青山茶園,綠得新鮮,空氣中瀰漫着春天的花香,我想,爺爺在這裏也一定能夠住得舒心。在媽媽的指點下,我麻利地從袋子裏取出紙花紙帶,灑在了爺爺的墳墓上,最後把一束美麗的菊花擺在陶罐前,聽媽媽説,菊花代表對去世親人的思念。爸爸點了一支煙插上,我照吩咐灑了些酒,媽媽則在墳墓前擺上新鮮的清明果、香噴噴的肉、紅通通的蘋果……我們把香點着,雙手舉起香排成一行開始祭拜。

在走的時候,我們又再次向所有長眠的親人們拜了一拜,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清明節的作文 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眼中的清明節。清明時節上墳、掃墓,祭拜已故的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了,温州人家家户户知曉的美食就是清明餅。今天我和組員來到文成菜店學做清明餅。一到店裏就看見阿姨正在給我們準備材料,我們好奇地問:“阿姨,這些都是什麼呀?”

阿姨耐心地説:“這些都是做清明餅的材料,清明餅的主要材料有糯米粉、綿菜、麪粉、水、鹽和柚子葉。餡料是:筍、豆腐乾、豬肉、葱、胡蘿蔔。”

“怎麼要這麼多材料呀?”我有點吃驚。

阿姨微笑地對我們説:“這樣子做起來才好吃呀!小朋友們趕緊去洗手,我等會兒教你們做清明餅。”

我們學着阿姨的樣子,首先拿一小塊麪糰搓圓,接着在麪糰中央用大拇指壓了下,把麪糰做成一個碗狀。然後用勺子舀一點肉餡放在“小碗”裏,再把麪糰封口包裹住肉餡。最後,再把麪糰搓圓放到柚子葉上。

果然是人多力量大,不一會兒,我們就做了滿滿一蒸籠奇形怪狀的清明餅。阿姨端起一籠清明餅放到了鍋裏蒸。透過玻璃鍋蓋我發現清明餅的顏色由淺到深發生着變化。過了5分鐘清明餅就熟了,揭開鍋蓋,香味撲鼻而來。我興奮地拿起清明餅咬了一口:“太好吃了,這真的.是我做的嗎?”這時,我才發現自己的黑衣服變成了“白大褂”,原來是剛才做清明餅的時候,麪粉粘到了衣服上。大夥見了,哈哈大笑起來!

雖然今天我有點累,但是我很開心!

清明節的作文 篇8

每年臨近清明的時候,心中總會有絲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強烈,卻也揮之不去,就這樣在心頭繞着、糾纏着。這幾天的天氣很是不錯,不知道,清明節那天,紛紛的細雨是否會如期而至。彷彿有啦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

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啦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啦清明。望着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着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着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遙遙指着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我無憂的歲月裏,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恬美的意境。

少年無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隻風箏,掙斷啦線,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到處也尋覓不到啦。漸漸地,清明對於我,便多啦一絲淡淡的哀愁,愈來愈重,特別是外公離去後,這感覺更加強烈啦。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對我特別的好,可能是我比較乖的緣故吧。外公走後,每年的清明和他的祭日,我心中都會很哀傷。

有人説,對別人的思念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於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啦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正因如此,清明節才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於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

又是清明啦。“男兒有淚不輕彈”,我不能流淚,那只有拜託清明的細雨啦,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慾流而難流的淚吧!

清明節的作文 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詩人杜牧寫的這首詩時,就激起了我對爺爺的懷念之情……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回到鄉下老家,拿了水果和紙錢懷着沉痛的心情來到了爺爺的墓前,一陣微風吹過,蘋果樹上的葉子嘩嘩的往下落,野草在風中輕輕擺動着它優美的身姿,風,每刮一次,就像一把無形的匕首刺穿我的心,我們把石碑上的野草拔乾淨,把水果擺在墓前,放了一束爺爺生前最喜歡的菊花,看着墓碑上爺爺那燦爛的笑容,我不禁想起了以前和爺爺的點點滴滴想起了爺爺對我的關愛。上幼兒園時,爺爺總怕我不適應那裏的生活習慣,隔三差五就到學校來看我,給我買許許多多的好吃,每天晚上,我都是伴隨着爺爺的故事進入甜美的夢鄉,到了國小後每次週末放假時,我都會來到鄉下爺爺家,爺爺總會準備香甜可口的飯菜等我回家,每次我考試不好,爸爸媽媽只會責備我,而鼓勵我的只有爺爺,“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爺爺每説一次,就像一縷陽光直射我的心田。

那一刻,我回味了好久,那一束陽光,永遠不會消失,因為它總會在我最難過的時候陪我渡過難關。遺憾的是,爺爺去世已經兩年了,在他有生之年,我還沒來得及告訴爺爺:“我已經看見彩虹了,你對我深深的愛就是彩虹。”風,輕輕地吹,但吹不走爺爺在我腦海裏的`記憶,吹不走爺爺燦爛的微笑,吹不走我深深的思念。

“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你臨走前你叮囑我的話又在我耳邊響起,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你説的話,你的話語,將成為我努力學習的動力。有些事不會因為時間而淡忘,有些愛不會因為距離而遠去,有些人不會因為離開而被遺忘,“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話又一次在我腦海裏閃過,我深刻的懂得了生命的意義。爺爺,我一定會努力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更加精彩!

清明節的作文 篇10

一年一度,“清明”又悄然向咱們走來,這是世人與故人對接的日子,我想起了時下國人的殯葬文化。

最近這些年,咱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手頭寬裕了,思想禁錮也打破了,這本來是好事,卻也有負面效應。在對喪事的處理上(權且叫做殯葬文化)就有表現,大有回潮倒退之勢。

城裏,有時在馬路上碰到送葬的隊伍,可謂浩浩蕩蕩:有吹吹打打的樂隊,有抬着紙轎、紙馬、紙人的儀仗,有手舉招魂幡、身穿孝衣的'親屬,緩緩有序,招搖而行。好像只有越辦越大,才表現出對已故長輩的尊重。

再有,就是每年的清明、寒食節、春節前、忌日,都要給故去的親人送“錢糧”,就是買了紙錢到各處去燒。入夜後,在一個路口就可能有好幾夥人,各自圍着向上竄動的火苗,大把大把地把紙錢續進去。先是冒出黑煙,然後是留下的灰燼被風吹得到處流竄,大大的污染了環境。

聽説鄉下就更厲害了,許多人故去後,已不火化,“通融”一下,就仍整體下葬,佔據一片黃土。

更有甚者,一些有權、有勢、有錢的人,不僅活着要享盡富貴榮華,死後也要安逸、排場,一擲千金,大造墓地。

這就使我想起了那年去澳大利亞旅遊時,在墨爾本見到的墓地。咱們都知道,澳國地廣人稀,土地資源比咱們豐富得多,但那裏每個墳墓規模都很小。而且有一種應該叫“紀念牆”的建築,上面密密地刻着故人的名氏,在旁邊凸起的小台上插着小小的一束鮮花,表達對逝者的懷念。難道他們簡樸紀念故人的理念不值得咱們學習嗎?

過去常講,咱們是唯物主義者,死去就是生命的消失,也是一種物質轉化,逝者是沒有物質享受的需求的,只要活着的人常思念他們的恩澤,學習他們的長處,就是最好的紀念,最大的慰籍。不知為什麼現在有些國人對此卻崇尚轟轟烈烈,熱衷大操大辦,攀比之風有增無減,這些不值得咱們反思嗎。

清明將至,咱們應該紀念,也需要思考,於是就有了我上面這些或許是多餘的,不該在此時講的話。

清明節的作文 篇11

小時候,我是個十分淘氣的小孩,常常纏着年滿七旬的曾祖父玩耍。

每年的清明節,我都是很開心的,因為可以去掃墓,但是掃墓不是我的目的地,掃墓後的宴席上的紅包才是我的終極目標,嘻嘻!

往往掃墓是最無聊的 ,但是有了曾祖父的陪伴,便不再枯燥無味。有的年份,細雨綿綿,曾祖父必考我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的年份,天清氣爽,他老人家就考我另一首古詩:“街頭女兒雙髻鴉,隨風趁蝶學妖邪。東風也作清明節,天遍來禽一樹花。”到了墓園,他也會考我另一首詩:“洛浦林塘春暮時,暫同遊賞莫相違。風光不要人傳語,一任花前盡醉歸。”我並不明白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只是朗朗背來,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每當此時,曾祖父就會高興地説:“孫兒真乖,真聰明。”他對着自己的晚輩我的長輩們誇獎我,讓我總成了大傢伙關注的焦點。曾祖父大大滿足了我的虛榮心。

我十歲時,曾祖父就患了嚴重的咳嗽,卧牀不起。有一年清明節,他突然把我叫住,要我背清明古詩。他斜倚牀前,眯縫着眼,頭往後仰,靜靜等我開口。房間裏的'人不知什麼時候增加了好多個,連平日極少在家的父親也來了。我隱隱覺得不妙,但還是有聲有色地把詩吟誦了一番。曾祖父滿意地點了點頭,努力睜開眼睛,把我細細打量一番。父親把我領了出來。

不久前,曾祖父病逝了。我才知道那是最嚴重的一次生病。曾祖父最後聽我吟誦了他生前教我的三首清明詩,帶着滿足離開了人世。我後來也明白,在曾祖父的眼裏,清明既是一個充滿哀愁的節日,也是踏青賞遊的好日子,更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節日。

今年清明節,我和父親來到曾祖父的墓前,我高聲朗誦着這三首古詩,告慰他老人家太平盛世,我們正詩意地活着。

清明節的作文 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天正是清明節,我們全家在濛濛細雨中去祭奠去世已經三年的太公。

太公安葬在城北的一座公墓安賢園,離我家大概有20多公里。我坐在飛馳的汽車上,腦海裏閃現着太公慈祥的面容。太公去世前,我常常跟着爸爸媽媽去看望他,太公每次都好開心,總是不斷地問我要不要吃這個,要不要吃那個,生怕我餓着。當然,有時候也會詢問我學習情況,然後語重心長地和我説:要好好學習,以後才會有出息!我總是使勁點頭,太公就會很滿足地笑了。正想着,車子已經拐進安賢園一座比公園還漂亮的陵園。我們來得很早,陵園裏人還不多,每個人都是一臉的肅穆和哀傷,是啊,在這裏,誰能開心得起來呢?

太公的墓地在一座朝南的半山腰上,爸爸説這個位置風水很好。我們手提祭品,拾級而上,心情沉重,步伐也就沉重起來。太公墓地的兩棵松柏已經長得有我兩個人高,翠翠綠綠的,就像給太公撐着兩把傘,即可擋風又能遮雨。想必太公住在這裏會很滿意吧!爸爸把墓地周圍的雜草拔除乾淨,把墓碑擦拭得乾乾淨淨,然後把花籃和供品一件件擺放在太公的'墓前。爺爺又給太公倒了杯酒,再把酒灑在墓前。原來太公生前最愛喝酒,所以我們來看他時一定要把酒給他帶來,否則太公會怪我們的。最後我們按輩分大小依次給太公鞠躬,這就算是我們這些晚輩來看望過太公他老人家了。山風吹來,一陣悲涼,姑姑都掉下了眼淚。

離開時,我還在想,如果太公還健在,我一定多去看看他老人家,一定聽他的話好好學習,讓他開心。走着走着,我不禁回望太公的墓地,太公,你一個人在這裏會寂寞嗎?沒人陪你説話會不會很冷清?轉回頭,我的眼角也濕潤了。

清明節的作文 篇1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題記

清明節又到了,這一年又一年過得很快很快。預料中的清明節,是忙碌的人們帶着紙錢燒給已去的故人。印象中的清明節,應該是陰雨綿綿的吧,四周的樹沒有發芽,氣氛與周邊的景緻結合,別有一份情緒,是從內心深處散發出來的憂傷與寂靜。一股憂鬱的氣息瀰漫四周。

總喜歡站在窗前眺望,人們在這一天為什麼要對已去的人這麼忙碌,我始終想不明白。人已經去了,這樣做根本沒有什麼樣的實際意義。我想啊想啊,問啊問啊,

友人説,這大概是對朋友的`一種不忍,捨不得讓朋友一個人孤孤單單的生活,畢竟以前都有對彼此付出過真心,又怎能忍心呢?朋友也不願意啊,於是呀,他們即使陰陽兩隔,也會溝通,像以前一樣談天説地。

我問,這是為什麼?友人説,為了情,一種平淡的情。

親人説,這是對親人的思念,雖然人不在,但是情依然在。是無窮無盡的思念,是日日夜夜的牽掛,擔心啊,自己至親至愛的人會在那裏受苦,吃不好,穿不暖。所以呀,在這一天,便把自己濃濃的思念傾訴給親人。

我問,這又為什麼?親人説,為了愛,一種樸實的愛。

老師説,這應該是對重要的人的懷戀吧!那些為了新中國而放棄家庭,親人,友人甚至是整個生命的人,對他們感激,是敬佩。肯為國家獻出生命的人,不值得懷戀嗎?就是呀,懷着一顆感恩的心誠懇的對他們説聲謝謝。

我問,這到底為什麼?老師説,為了義,一種偉大的義。

回去的路上,暗暗思忖,他們的話是什麼意思?和問題的答案有沒有聯繫?啊,我想到了,人是一種有愛,有情,有義的動物。懂得孤獨與寂寞,傷心與難過,否則,又怎麼能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所擁有的一切?不管是以前的,現在的還是未來的。

時光靜悄悄的,把我的疑惑一掃而光。我想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愛,情,義了吧,所以呢,現在我要回這一顆感恩與奉獻的的心去面對所有的人。

清明節的作文 篇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已經悄悄地來到,清明,一個令人懷念的日子。這個時節,萬物祥和而生動。漫山遍野的花,紅的、粉的、白的、紫的花開得十分鮮豔 ,彷彿要把積了一冬的能量都釋放出來,就好像這些花兒也懂得思念。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我們家每年團聚和掃墓的日子。無論有多麼繁忙,我的家人都紛紛從四面八方趕回來掃墓。清明年年有,年年盡不同。人們的觀念在更新,生活的品質在提升,唯一不變的是緬懷先人之情。清明祭祀的可喜變化,亦讓人欣慰。

要是在以前,家人只能夠徒步祭祀,特別辛苦。在祭祀的時候人們總是用一把火就把墓地旁邊的野草燒盡,因此常出現“野火燒不盡”之滾滾濃煙景象,還會引起火災事故,另外,有些人為了不走冤枉路,還會在街頭路邊燒紙,弄得到處都是灰燼。可如今,農村人都騎上了摩托車,甚至開小車的也不在少數,大家祭祀出行方式越來越輕鬆。

而今,文明祭祀之風興起,人們過清明節不再是單一掃墓的方式,儘管在農村還沒有興起城市裏提倡的網上拜祭先人,但已經少了放鞭炮,少了焚香味,多了鮮花,多了現代氣息,部分農村人已然在用實際行動來詮釋文明祭祀新風。人們在祭祀的`時候都懂得防火了,走的時候更會仔細清理火種。

清明節淵源於掃墓祭祖的習俗,祖先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享有神聖而崇高的地位。清明節祭祖,其中藴涵着我們民族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懷祭逝去卻永存的情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