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精華]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1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讀後感[精華]

《文化苦旅》讀後感1

看很久,心裏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説説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説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説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説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於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着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於長城。也是因為有都江堰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才有,張飛,關雲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讚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真的哭,我看只能寫到這,感動的毫無思緒,也不知道怎樣來敍述,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為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於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為。也很感動與驚歎作者描寫古蹟所用的詞句。是那麼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

《文化苦旅》讀後感2

説到清朝,讓人聯想到一系列的清宮電視劇,讓人聯想到康熙盛世,讓人聯想到晚清的沒落...讀完《寧古塔》讓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不同的清朝。

文化的認同與融合

清朝建立之初,反清復明的勢力十分強大,大多數漢族知識分子都堅持反清復明,甚至在武夫們紛紛投降後,一羣柔弱的書生還寧死不屈。這時,康熙出現了,他下令宣揚崇儒重道的精神以大量錄用漢族士子。但這並沒有改變一些”頑固分子“,康熙於是用自己的熱情和誠懇打動了他們。這便是文化的認同與融合,使清朝開始了穩定的`統治。

文化的壓抑與摧殘

誰都知道那滿清十大酷刑,殺的花樣十分多,每一種殺戮都慘不忍睹,他們的花樣是把死這件事變成了一個可供細細品味、慢慢咀嚼的漫長過程。這種方式充斥着殺戮的快感,並扭曲着人性,人道基礎,影響深遠,至今還未根除。

再説流放與株連,更是讓人痛心疾首。流放是一種折磨,一種慢慢的心靈上的折磨,流放往往伴隨着株連,一個人不小心説錯了話,辦錯了事,那麼就有可能株連九族,一些根本沒見過面的遠房親戚甚至是鄰居也會被牽扯進來。於是人們只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再沒有人格也沒有聲音了。文化彷彿在顫抖,在這死一般冷靜的樹林中,身上的傷痕讓他不敢再邁出一步。

對於清朝,就像其經濟一樣,經歷了盛世與沒落,文化亦是如此,經歷過融合與摧殘。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此文的文筆流暢,餘秋雨的文字工夫確是很強很吸引人的,其敍事往往帶有鮮明的戲劇性,這是他行文的優點。有論者因此批評他在散文裏“編故事”,走金庸小説的套路,已經偏離了散文“真我”“寫實”的文體要求等等,我以為這種侷限性很大的批評並沒有多高的價值,文學藝術上的打破文體自身或先前的定義要求與侷限而進行創新、開拓、嘗試是一件更應該注目和鼓勵的事情,在形式上我對余文沒有多少批評,儘管他自己後來把自己的拓展寫作給模式化了,為人所詬病。但是藝術上你可以做不到或者不去做“事實上”的真實(其實我們傳統所謂“真實”也並不真的真實,也只是心理認識的結果),但我一直認為寫作的主觀“態度”必須是真誠的,失卻了真誠則一切休論。

努力攀爬着才剛剛自比“高加索山頭上的普羅米修斯”,旋即“啞然失笑”,竟以所謂“康德所説的滑稽”作評價,康德講了那麼多精深的哲學,他偏要選用這個“滑稽”。我的感覺是,餘秋雨不具備真正的悲劇精神和意識,雖然他最會煽情掉淚。

述老尼處簡直是文人式的矯情造作,一個老人幾十年的.生存經過和精神情感歷程竟被“眼光又轉向這脈靜池。答案應該都在這裏。”一句輕輕作結帶過,那這是怎樣“神奇”的一脈泉啊,竟然超過涵蓋了一個衰老生命的豐富與厚度?!

“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但不知餘秋雨本人願不願意也這樣“很有道理”的活着,尊重不應只是一種淺薄的認同,更需要一種穿透人生苦難的願力與慧力。

《文化苦旅》讀後感4

隨着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為何苦旅?既是旅行,為何突出苦字?帶着疑問進入書中,又瞭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歎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 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行,這勞苦,都成為信徒朝聖聖地而遠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聖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後,受盡了謠言,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並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為他説一句公道話,為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為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悽苦。作者遠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比。體現出中國文明的優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悲痛的風格了。説這是 “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為過。

從陽關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文化苦旅》讀後感5

陽關“終成廢墟,終成荒原”。那麼這原因何在呢?作者極其隱晦的表達出這樣一個觀點,即:當權的統治者似乎沒有給藝術家們以足夠的地位和尊重,所以限制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然而藝術家們可是足夠優秀足夠天才足夠好的。

“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這句話很有意味,很能夠透視出餘秋雨在拿着古代知識分子暗中自比的同時,他的雙眼始終沒離開過“長安的'宮殿”為其所開的“門”,餘秋雨性格中深刻烙印着對“權力”的心理依附,在此文中已有較深隱的體現。他通過對古代文化名人的悲歎、哀痛、傷悼乃至鳴不平,甚至常常要擠出幾滴酸度超強的枯淚來,其實正是欲寄託他自己希望當權者能施捨給像他這樣的文化人以生存的空間甚或重用之的企望,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士人的情結,是沒有或缺乏獨立人格,始終活在權力話語的陰影下謀求自我的定位,餘秋雨藉此將他作為這種知識分子的虛榮表現得淋漓盡致,荒原?千萬別侮辱艾略特的經典大作,那不過是無奈的看着自身終入塵土的壘起的墳而已。

餘秋雨仍沒忘了拿唐代的造像去向文藝復興時的西方藝術大師那裏尋回一點可憐的“驕傲與自豪”,但他卻不願也不肯再繼續追問:為什麼如此輝煌的唐朝藝術卻無法避免走向退步衰落的宿命?而西方的文藝復興為什麼卻偏偏能開出一個史無前例的近現代人類文明呢?

那些至今依然坐在“四大發明”之類國故上高唱凱歌頌謠的孝子賢孫們,自然是想不明白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6

跟隨餘秋雨踏上游歷中國文化古蹟的旅途,感受歷史名跡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所沉澱出的歷史文化底藴。

具有”天 府 之國“美稱的都江堰是一個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夠與長城並肩的文化遺產之一。文章在開頭先描述了長城,在大多數人心中,長城是我們民族的象徵,文化的精髓。接着筆鋒一轉寫到,長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兒,被風沙吹塌了。而都江堰不是,它驕傲地在風浪中矗立了兩千多年,堅固得如同中國的歷史。與長城進行了一系列對比,都江堰充滿靈性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能夠説,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確實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續,是因為有了標誌的象徵,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個強悍的民族。

民族應該感謝都江堰,更應該感謝給了它生命的建築師李冰。”為官一任。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築都江堰的本意。 我驚歎於李冰在千年前建瞭如此利國利民,惠及子孫後代的工程。都江堰的背後不是死物,它的背後是如李冰一般為民,為後世蒼生,為自然和諧獻出自己一份綿力的偉大祖先。有了他們,才有 天 府 之國 給中華兒女提供的庇護和濡養。民族的延續也正是有了這樣的高尚的起點才變得更強大。李冰留給人們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給我們的深思那樣豐富而美麗

都江堰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師,更應該是一個民族所在的精華與衰敗的緣由。面對文化的精髓,我們所能做的是保護它,讓悲劇不再重演,將民族的華麗再次呈現。

《文化苦旅》讀後感7

一開始,寺廟似乎很容易跟學校搭上邊,連誦經都要説成“做課”。而學校裏的老師態度相反,一聽到誦經聲就會關上窗子,並不喜歡聽到這聲音。但看了國小生的作文,看見土匪在寺廟改過自新的事,老師便開始對寺廟產生敬畏之情。再後來,得知精通現代文化教育的李叔同去投向了佛教,老師們便對佛教非常敬畏了。

整篇文章連在一起,就講了現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的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看完國小生寫的那個土匪故事,我非常震驚。進了一次寺廟而已,竟能使一個土匪完全變了,説明信仰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

“以前的`他,被上林湖的潮水沖走了。”——這個土匪在和尚們的唸經聲中改過自新了。學生們高歌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我也會唱,從小唱到現在,直到讀了《寺廟》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它的作者李叔同後來去做了弘一法師。“這是倒退,還是提升?”我覺得是提升。佛教給人那麼大的影響,能讓一個土匪開始做好事,那麼我們就要去學習它的好的地方:教人向善。希望在現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相互融合中,讓佛教所提倡的“善”也能融入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

能夠流暢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很棒。如果在遣詞用句上可以再“不厭其煩”一些,該展開的地方詳細一些,同時多琢磨原文那種深刻的表達,讓文章在清麗之餘,多一些“成熟”,那就更棒啦。加油!

《文化苦旅》讀後感8

自從餘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奇的視角寫下《文化苦旅》這本書後,引起了全國人民出門旅行的浪潮,可是卻沒有出現第二本《文化苦旅》。

為什麼呢?

我開始思考餘秋雨先生看世界的態度與角度。餘秋雨創作的歷史並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着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交談中形成了他獨特的文風、獨特的情懷。他厭倦了虛偽的官場,正如東晉陶淵明一般,他想着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並不同一般人一樣為了輕鬆、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出行,而是為了“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校”。

正是因為這種意圖,使他與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場人文、自然、歷史的盛宴。

縱觀全書,並沒有多少優美的詞句,華麗的辭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餘秋雨先生也並未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寫,只是筆鋒一轉,便描繪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着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歎,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着對中國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與議論。它解讀了歷史的蒼涼與大漠黃河文化的興衰,以一種全新姿態去評價、思考人生與未來。

作者是以一個文化人的姿態,站到了時代的角度上,淋漓盡致地表現着自己的觀點。身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是否能用這種不一樣的專屬於自己的、適合自己的角度去觀察、去審視這個世界呢?如果做到了,餘秋雨先生的文跡與足跡就不會再讓我們望塵莫及了吧?

或許餘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們一樣由一個普通人慢慢走來,帶着不一樣的眼光與角度,漸行漸遠,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9

第一次聽説《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説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着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藴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説: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脱也擺脱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昨天讀了《文化苦旅》中的首篇《牌坊》,看這名字確實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讀完以後卻是意猶未盡。文章首先描寫的是作者小時候見到的很多貞節牌坊以及其背後怪異的故事,通過墓碑石匠和牌坊石匠的對話讓我們得知造了牌坊的女子的墓碑卻空了。然後又描述了一個現象是曾經興盛的尼姑庵裏來來去去總是美麗的女子,後來來了兩個美麗的女教師,尼姑庵改造成國小。村裏的男孩子來上學,家長們為女教師新式的髮式、衣着而着迷,而在女教師的努力下,終於招收到一位女學生。在最後作者引用了外國小説《熱冰》中的'故事講的是女子為了貞潔跳湖,被父親冰封后卻被誤入冷庫的青年救出。這位冰凍的姑娘被封為聖徒,如同中國女子死後立貞節牌坊。但是他們真的死了嗎?於是作者大膽猜想立了牌坊的自殺女子的墓空了,實際是因為她們沒死而被她們的父親悄悄轉移了。

如果這個故事被搬上熒幕,或許能被描繪地更繪聲繪色,更吸引眼球,但是寫在書裏,文字的力量更引人深思。作者將這些不知來處的陌生的美麗與無言的牌坊對比,讓我感受到這個封建時代的冰冷,而令人欣慰的是“逃婚的”她們沒有讓自己的美好白白葬送,而去努力地改變,去讓後人擺脱這些束縛。她們無聲地隱匿在歲月裏,而我有幸在這篇散文裏認識她們。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説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麼餘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餘秋雨引領着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着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遊,可以説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版權所有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着。放眼現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藴藏着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説“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後都是要閉上眼睛,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報紙上説我寫書寫得簡便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我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肅,還是大喜悦大悲憤,最終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裏面的思考,十分人所思,十分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揹負着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範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此刻。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可是,範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麼,是執着、堅定,還是如餘秋雨説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此刻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麼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終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餘秋雨在那裏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範欽一樣嗎?我想不會,範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着,又為了什麼?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剛看到文化苦旅的封面時,我便想,為什麼“文化”中“旅遊”是?苦的呢?帶着這個疑問,我打開了書,慢慢得閲讀。

看另外前面的三個章節“道士塔”“莫高窯”“陽光雪”後,我實在看不下去了,真是場文化苦旅,餘秋雨先生通過寫風景名勝,暗處一些不公的歷史事實。當我認為他在寫風景時,他卻寫了社會的敗態。這是很有意思的,但,形散意不散的散文帶給我的是“撲朔迷離”,看完一小章節後,若不回頭再看一遍,就真得覺得鏡花水月;的確看過,但看不懂,記不住……不,起碼記住了散文的風景描寫的美。

第一篇是“道士塔”,我本以為是寫“塔”,但實質是寫和那座塔有光的歷史事件。咋一看,一位離題了,但實質上並沒有。

整本書寫的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裏面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所在,餘秋雨先生每到一個地方,總有沉重的歷史氣壓。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地方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眼珠去打量着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那會是中怎樣的心情呢?也許,只有看過這本書的人才會懂!

讀者這本書,就像在山水間跋涉,時不時穿插人生的回憶,這種回憶又滲入了書中的文字中。讀了幾章後,我想:歷史本身也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趣吧。培根説過,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一個人在時間的座標中點處讓人清醒有令人沮喪的一點。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地位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氣也消了大半。

何謂“苦旅”,那就是在歷史中看清自己的心路歷程!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報紙上説我寫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肅,還是大喜悦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裏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揹負着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範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範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麼,是執着、堅定,還是如餘秋雨説的 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 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麼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後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 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 餘秋雨在這裏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範欽一樣嗎?我想不會,範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着,又為了什麼?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天寒夜夢颱風來,落霜牆角陰心間。這種歷史風格,不囂張也不冷清,一切都在無聲之中淡漠,在看似平靜中淒涼。伴隨着餘秋雨先生的足跡,我愈書行。不知天一閣,你是否安好。

文化的命運交錯,你曾記得有一個叫範欽的年輕書生,將你充實,將你覆滿筆墨清香。那一刻,你便有了生命,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生命的氣息,跳躍不息。也許,這就是書籍的力量吧,穿越千古而不朽,用看似無情的文字告訴你人世間無數的恩恩怨怨和靈韻成章。縱然世間的一切氣息都隨風飄散了,但文字依然可以永留於世,終可傳千古。

但水火無情,脆弱的文明,被風捲殘雲,支離破碎,散落一地,正如餘秋雨老師在書中那如泣如訴的呼喚:“上天,可憐可憐中國和中國的文化吧!”

你只是單一的,迷離的`望着遠方,似乎在等着,等你的主人,等你那些丟失的記憶和沿襲上百年的痕跡。一切的一切,你都默默記着,似乎那時的你,才是真正的你,才是最美的你。一代文化良知在被喚醒,思考着你存在的真諦。

而你,似乎在哭泣。

天一閣!

歷史的辛酸,伴着淚水,在你空蕩的閣樓中盤旋。時光不能永恆,這裏寫滿了屈辱抗爭,這裏寫滿了悲哀華殤。這裏終是憑藉穿越上百年的風骨靈韻得以留存。且問你存在的憑據是什麼,也許你存在的憑據就在歷史長河中,就在那些不知去向的書籍中,就在範家人世世代代充滿希望的目光中。輕輕腳步,踏上你飽經風霜的樓梯,不知道你,天一閣,是否會想起那個叫範欽的書生呢?

任思緒在風雨中恣意飛揚吧!也許這才是你今生的解脱。

因為你早已經忘卻,那歷史中沉澱的憂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