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化學教學設計(必備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8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化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必備15篇)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及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瞭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質;

3.學會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4.理解純淨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並會判斷典型的純淨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查閲資料、觀察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純淨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於描述物質由分子等粒子所構成,討論分子的基本性質。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現象入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就會幹燥;糖塊放在水裏,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着的粒子構成的結論(分子是構過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後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象,使學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的結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分子是運動的及分子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分子的性質)。之後,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於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分子知識對物質發生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分子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運動狀態。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分子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淨物兩個概念做了區分。然後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分子知識進一步區分純淨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重點研究的是有關分子知識。分子看不見也摸不着,對於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製法及性質。對於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着 ,但學生能憑生活經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着。鑑於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過花圃或酒店,為什麼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過晾曬為什麼能幹;糖塊放在水裏,為什麼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象做為紐帶,誘發學生進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分子(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乾,是由於水的分子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於糖的分子擴散到水的分子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象與微觀結構建立起了聯繫。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實驗(氨分子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並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於學生學習分子性質時,樹立起分子是運動的,不同物質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分子的真實存在,除向學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對於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點。教師首先可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後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化學性質來説分子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的化學性質。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説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的粒子了。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分子概念中還強調了"化學性質"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是一種宏觀現象,是該物質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現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分子所能表現的,如:顏色、狀態 、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在含義。

在學生對分子概念有了瞭解之後,師生應對分子的'基本性質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分子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的物質其中無數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為具體,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八年級物理中學生已學習了分子運動論的有關知識(分子是運動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學生指明有關分子熱運動和物態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分子運動狀態、分子間力和物質三態相互轉化的本質有所認識,將對以後學習溶解、結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於混合物和純淨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淨物,並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後,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對分子行為的微觀想象的形成;從宏觀和微觀上區分混合物和純淨物。

 教學難點:

對分子概念的理解;領悟混合物和純淨物的區別。

通過實驗、圖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導學生抽象思維的方法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參考:

一、 佈置複習內容和家庭小實驗

1.複習內容:八年級物理有關分子運動論的初步知識。

2.家庭小試驗:將等體積的大米與小米混合後觀察總體積的變化。

二、課堂教學過程

1.複習檢測(投影)

判斷下列變化的類型,並説明理由。

(1)水受熱變為水蒸氣。

(2)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學們想過沒有,我們周圍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各種物質,象清澈的流水,閃亮的金屬,雪白的食鹽,它們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3.所要研究內容的實施過程:

1)演示實驗

演示氨水與酚酞混合的試管實驗,學生觀察、彙報實驗現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顏色及混合後溶液的顏色;氨水的氣味)並判斷它們是否發生化學變化。

2)指導學生實驗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兩人一組做書203頁氨分子擴散實驗。提出觀察要點:氨水與酚酞沒有直接接觸,能否使酚酞變紅?若有變化,變化的順序是什麼?(學生觀察、記錄並彙報實驗現象)

3)提出問題

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氨水與酚酞沒有直接接觸,為什麼酚酞點也會變紅?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遠地變紅?老師補充問題:實驗時,氨水滴在棉花上,為什麼你能聞到刺激性氣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裏不一會兒就沒了,而水有了甜味?濕衣服能涼幹?如何解釋這些現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4)學生討論

學生大膽想象物質的構成,四人一組討論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

5)彙報與交流:彙報交流討論結果。

6)解釋

結合學生的回答解釋:我們可以想象到物質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構成的。實驗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點處,酚酞就變紅。如果跑道我們的鼻孔裏,接觸到嗅覺細胞,就能聞到氨的刺激性氣味。糖放在水中一會兒變沒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為糖的小粒子擴散到水的粒子中間去了。濕衣服能涼幹,是因為構成水的粒子在風吹日曬下擴散到了空氣中。現在科學實驗已經充分證明:物質都是由相應的粒子構成的,分子就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2

一、教學設計理念:

以學生髮展為本,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發現過程和對新知識的體驗與探索,將認知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教學中引導學生懂得合作、討論與交流,實踐與探究,查閲資料等多種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以此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二、教學設計思路:

關鍵是讓學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結構信息的引導下,讓學生髮現它們的異同點,然後導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現兩組原子結構信息,讓學生練習,並鞏固元素的定義;接着自學地殼中、生物細胞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認識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認識觀;通過閲讀元素符號的表格,歸納元素的簡單分類;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最後,通過字母組合遊戲、元素與健康、物質中的元素組成練習來加深本節課知識的學習。

三、教學設計策略:

1、從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 從學生存在的問題出發設計化學教學

2、從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設計化學教學

課題2 元素(第一課時)

導學案設計

一、教與學目標導航

1、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

2、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3、會考考點:元素的概念,常見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

二、預習案

⑴ 什麼是元素?找出元素定義中的關鍵詞,並在書上圈劃。 ⑵ 質子數為26、中子數為27的原子和質子數為26、中子數為26的原子是同種元素嗎?

⑶ 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結構中的( )部分 ,與中子數有無關係?不同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是( ) 不同。

⑷ 讀課本73頁圖4-4,瞭解不同元素在地殼中的分佈情況。在地殼中含量佔前四位的.元素( ),生物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 ,地殼中含量少,作物生長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 ,所以作物要施肥。

(5) 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三、教學案

(一)自學質疑

1、O2、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相同的什麼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中什麼是相同的?我們把質子數為8的一類原子統稱為什麼元素?

3、H2、H2O、H2O2等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氫原子,這些氫原子中什麼是相同的?我們把質子數為1的一類原子統稱為什麼元素?

4、什麼是元素?原子的什麼決定了元素種類?

5、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組成物質的元素有100多種,地殼中含量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較高的元素分別是哪些?

6、圖4-5中外國人遇到了什麼問題?你想到了什麼?

7、書寫元素符號的方法是什麼?

8、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有哪些?

9、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種類由原子的質子數(即核電荷數)決定。

2.地殼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鋁、鐵

3.國際上需要用統一的符號來表示各種元素-------- 元素符號

4.元素符號書寫方法

5.元素符號的意義

7.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

(三)互動探究

1.對比觀察化學反應前後,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原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2.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

(四)精講點撥

1.化學變化中(分子會發生分裂),分子種類改變

2.化學變化中(原子不會發生分裂),原子種類不變

3.化學變化中(原子種類不變),元素種類不變

4.元素是宏觀概念,用於描述物質的組成,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原子是微觀概念,用於描述物質或分子的構成,即講種類又講個數。

(五)矯正反饋

1.元素是宏觀概念,是對物質的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決定元素種類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種元素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_______

2.判斷下列敍述的正誤,並説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元素和一個氧元素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的。

3.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

A.水是由一個氧元素和兩個氫元素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氫兩種元素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氫兩種單質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氫分子構成的

(六)遷移運用

課堂練習

(一)元素符號組合遊戲:請把它們變為你認識的元素符號。

ABCMN

a u e l g

(二)試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質裏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氣(O2)、 水(H2O)、 過氧化氫(H2O2)、

二氧化硫(SO2)、 氫氣(H2)、 硫粉(S)

(三)身邊的元素——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經常看到為健康勸人們進補的廣告,這裏的鋅指的就是元素,像這樣的元素你還知道哪些?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3

21.第六章 化合價 (新授物質課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常識性介紹化合價的涵義;瞭解常見元素、原子團化合價;初步學會應用。

能力培養:結合課堂上對問題的設疑、解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從課堂練習中培養、鞏固學生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通過化合價基礎知識的學習,鍛鍊學生的記憶力。

科學思想:在學習元素化合價的知識更新中,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教育。

科學品質:隨着課堂上對化學問題的層層置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組討論,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合作精神和創造意識以及克服困難的持久力。

科學方法:在對元素化合價的學習中,使用科學抽象的方法。從現象到本質、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法。

重點、 難點:化合價的概念的建立;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形成規律性認識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請寫出氯化鈉、氯化氫的化學式。

請一個學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學生練習。

承上啟下,創設問題情境。

根據原子團結構回答:為什麼在氯化鈉中鈉原子與氯原子的個數比為1:1,在氯化氫分子中是一個氯原子與一個氫原子結合在一起嗎?

學生思考討論後回答

實事求是地分析事實,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Mg Cl H O的核外電子排布情況

根據上圖討論:鎂與氫,氫與氧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四人一組討論,動腦思考,動口參與,加以猜想,探索,然後請一個組的代表發言,其它組糾正補充。

用提問的方法激疑,用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培養集體主義的合作精神。

討論提綱

①Mg Cl H 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

②鎂與氯,氫與氧各是靠什麼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③在氯化鎂、水分子中,原子個數比各是多少?

①四個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Mg為2個,Cl為7個,H為1個,O為6個。

②在氯化鎂中鎂失去最外層兩個電子形成Mg2+,Cl得電子形成Cl—,相反電荷數的離子互相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MgCl2。在一個水分子中,一個氫原子的兩個電子與一個氧原子提供的兩個電子形成兩對共用電子對,形成了穩定的共價化合物水。在水分子中,氧原子比氫原子對電子的吸引力稍強些,所以電子對偏向氧的子一方,因此氫為正價,氧為負價,但整個分子仍為電中性。

對NaCl、MgCl2、HCl、H2O的化學式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原子個數比。

一、化合價的定義:一種元素一定數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的一定數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質。

思考後小結:根據原子結構,元素的原子在化合時,個數是一定的。

結合這四個化學式的比較,進一步理解概念。

把討論的結果上升到理論。

學習新概念。

課本80頁第二小節:

閲讀提綱

化合價的數值在離子化合物中如何判定?在共價化合物中如何判定?

閲讀,思考,理解

分組討論總結,請代表發言,大家加以補充。

激疑,探索,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元素化合價的判定

填寫小表:

價數

正價

負價

離子化合物

得失電子數目

失電子原子顯正價

得電子原子顯負價

共價化合物

共用電子對數目

電子對偏離顯正價

電子對偏向顯負價

根據閲讀結果填寫表格,填好後,反覆看兩遍。再現上述閲讀內容。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及科學方法。

課堂練習

1.確定水中,H的化合價為___價,原因是___個H與___個O共用___對電子,電子對偏___H。O的化合價為___價,原因是___個O與___個H共用了___對電子,電子對偏___於O。

2.確定氯化鎂中,Mg元素化合價為___價,原因是__個Mg___電子,Cl元素化合價為___價,原因是___個Cl原子___電子。

同理練習:CO2中碳與氧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MgO中,鎂與氧元素化合價的確定。

請學生説出答案。

鞏固知識。

再現知識。

培養學生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

課本第80頁至第81頁內容。

閲讀提綱

1. 在化合物中,氧、氫、金屬、非金屬元素,通常顯價規律是什麼?

2. 有些元素在不同的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化合價嗎?

3. 找出有關化合價中“兩個零”的敍述是什麼?

根據

閲讀結果,歸納小結,請學生描述,再現閲讀的內容。

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入科學方法。

三、化合價的規律

1. 在化合物中,情況如下:

氧為—2價;

氫為+1價;

金屬元素為正價;

非金屬元素為負價;

在非金屬氧化物中,氧為—2價;

另一種非金屬元素為正價。

2. 兩個零:

在單質中,元素化合價為零

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

3.元素的變價:許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條件下可顯示不同的化合價。但在一種化合物中元素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價態。

練習判斷各元素的化合價:

1. H2 O Cu Fe S

2. H2O CO SO2

3. Fe2O3 FeO Fe Cl2 FeCl3

複習,固新知識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的態度及科學方法。

小結:1.元素化合價的確定方法;

2.化合價的一般規律。

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學生在此課中表現良好,對一些抽象難於理解的概念學生都認真聽講,從課後的小結來看學生掌握情況也很好。這樣好的學習勢頭應加以適當鼓勵,突破全書中的最難的知識點。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瞭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通過探究學習認識燃燒發生的條件過程和方法:

1、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通過探究學習認識燃燒發生的條件,培養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學習對現象,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認識燃燒的條件;認識滅火的基本原理;掌握滅火的常用措施;瞭解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增強安全意識;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為載體,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感受化學對改善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二、重點: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三、難點: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四、教學方法:

實驗、歸納、練習設計相結合。

五、教學過程:

課題1燃燒和滅火第一課時:

播放視頻資料:火災燃燒現場….

引入在研究氧氣的化學性質時,我們知道許多物質可以在氧氣或空氣中燃燒。在本節中,我們將學習燃燒、燃燒的條件、滅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提問:請同學們把自己學習過的或生活中瞭解的2~3個燃燒事例及其燃燒現象填寫在表4-1中,並與大家交流、討論。

討論:物質燃燒的有哪些共同特徵?其反應實質是什麼呢?(特徵——發光、發熱;實質——劇烈的氧化反應)

小結:通常的燃燒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呢?我們來進行一個探究實驗。

演示:在燒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熱水,在燒杯上放一塊薄銅片,在銅片的兩端分別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紅磷,燒杯熱水中放一小塊白磷,過一會兒後銅片上白磷燃燒起來而紅磷和熱水中白磷不燃燒。提問:通過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可燃物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夠燃燒?

分析:紅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銅片上白磷達到了着火點且與氧氣接觸,所以燃燒;銅片上紅磷與氧氣接觸但沒能達到着火點,所以不燃燃燒;熱水中白磷達到着火點,但不與氧氣接觸,也不燃燒。板書:

一、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要與氧氣接觸

(3)可燃物要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點。

小結: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設問: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若缺少一個就不能燃燒。當發生了火災時,應如何滅火呢?講解:滅火的原理是由燃燒的條件決定的,即破壞燃燒的條件之一,就可以滅火。可見,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説明同一問題,兩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書:

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將可燃物與氧氣隔絕。原理二:將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點以下。原理三:移走(隔離)可燃物

討論:下列情況下各自滅火的方法及採用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小黑板滅火的方法採用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實驗室熄滅酒精燈吹滅蠟燭森林火災熄滅天然氣灶油鍋着火練習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5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所有東西的基礎,所以要想使學習效率達到最大值,首先就要努力激發學生對於國中化學實驗的學習興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化學現象,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素材為學生創設出一定的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提升學生對於化學實驗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化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具體來説,就是教師可以在設計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多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或者情境,經常性的提問可以幫助學生靈活用腦,增強其思維能力的運用。

二、加強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由於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導致大部分教師在國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過於重視教師的作用,忽視了課堂主體實際上是學生。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教師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45分鐘的課堂時間全部用於教師對學生不停的灌輸上面,在這種教學環境下,不但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還會使學生喪失學習化學的興趣。在化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應將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特別是化學實驗教學,更應該將時間還給學生,不斷增強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通過彼此之間的合作來解決學習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三、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加深學生的實驗理解

國中化學課程主要由化學理論以及化學實驗兩部分構成,化學實驗是與化學理論知識相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説大部分的化學理論都是通過不斷的化學實驗而產生的。但是在化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卻將化學實驗與化學理論分開講解,化學實驗與實際所學的理論知識不符,從而導致學生根本無法理解實驗產生現象的意義。要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應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化學實驗與化學理論知識相結合,再為學生進行講解,在實驗的.演示過程中將其中的原理傳授給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消化所學的化學知識,加深對實驗現象的印象。

四、中學化學探究實驗中教學情境和資源的設計

創設探究情境,其中包括教學媒體、教學環境、教學資源等一些外在因素,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兩者是緊密關聯的。一方面,教學方法一般都需要教學媒體的配合,教學方法有物質性的特點。所謂教學方法的物質性也就是它對教學媒體的依賴性,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另一方面,教學媒體的使用必須貫穿一定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是互為作用的,任何一方不恰當,均會影響教學效果。

不斷優化國中化學實驗教學設計,能夠使教師充分認識到化學實驗的重要性,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對於化學實驗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改變應試教育下的教學模式之外,還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化學課程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這樣可以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魏紅保。國中化學有效探究性教學的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xx.

[2]呂妍。國中化學教學中開展實驗探究式學習的探索與實踐[D]。遼寧師範大學,20xx.

[3]李旭東,李谷知。在國中化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J]。化學教學,1993(04)。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6

一、課前系統局部

(一)課標分析

“認識發生燃燒、緩慢氧化和爆炸的條件,瞭解防火滅火、防範爆炸的措施”,這既是課標的要求,更是學生應該瞭解的生存技能。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達到上述目的,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趣味引入,激發興趣

對於生活中的燃燒和滅火現象,學生已經見怪不怪,但卻較多學生不能準確説出其中的道理,正是這種“半生不熟”的狀態容易使學生對學習發生倦怠。因此在教學中應創設合適的情景(如水中生火、燒不壞的手帕、吹不滅的蠟燭等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

2.充分利用“實驗活動3”

教材中“實驗活動3 燃燒的條件”的有效落實,不僅能讓學生深刻理解“燃燒的三次條件”這一知識目標,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和“控制變量”這兩次化學實驗常用方法的認識。此外,實驗中選擇的資料都可以謹代表生活中的一類可燃物(如棉花謹代表纖維織物、乒乓球謹代表有機合成資料、濾紙謹代表木製品及書籍等等),這既可推動學生意識到可燃物的無處不在,必需提高了防火意識以及滅火、自救能力,又有助於學生保險意識的形成和強化。

為達到上述目的,實驗活動過程可以更開放些,只提供資料、不限制方法,讓學生自行設計方案進行驗證,教師隨時給予必要的提示和輔助,使學生在設計並進行實驗的過程中體會“對比實驗”和“控制變量”的重要作用。

此外,實驗活動後的及時反思也有助於上述目標的達成。反思中可包含以下內容:1.燃燒的三次條件是什麼關係?2.在證明每次條件時需要控制的變量有哪些,如何控制?3.生活中如何防止各類可燃物發生不用要的燃燒?如果發生了,應採用哪些滅火措施?

3.多措並舉,讓保險意識深入到每一次學生心裏 “保險無小事”,讓學生意識到消防保險的重要性,僅憑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生(教師)講述身邊事、視頻資料播放、教師演示實驗等手段達到這一目的。同時,鼓勵學生在課下結合自己的生活現實制定防火措施或失火預案也不失為一次有效的措施,雖然學生的某些要法還需要在老師的輔助下加以完善,但通過這一活動無疑能推動消防保險在學生心裏生根發芽,當然,這一活動的落實還需要老師積極的鼓勵和指導。

(二)教材分析

《燃燒和滅火》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上冊第七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在生活中,同學們熟悉燃燒的現象;在第一單元《物質的變更和性質》的學習中,同學們認識了燃燒的實質——有新物質生成的化學變更。本課題是對之前所學過“燃燒”的意義進行深入瞭解並且應用於現實之中。對高中將學習的“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更”可以起到鋪墊的作用。是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座橋樑。

(三)學生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九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想活躍,求知慾強,有主動探索真理的興趣和願望,也願意自己動手做實驗,而且他們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課堂他們厭倦教師的説教和灌輸的教學方式,希望教師能創設便於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示自己才幹的機會。所以本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主要通過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驗、討論總結、班內展示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目標

1.(1)知識和技能目標 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

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識,培養自護自救能力;會運用相關知識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活動和探索,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化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滲透“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唯物主義觀點;確立保險意識和社會職責感。

2.教學着重和難點

教學着重是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難點是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索。

(五)教學策略

演示實驗、多媒體展示、分析講解相結合

(六)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實驗用品:白磷 紅磷 熱水 銅片 粉筆 小煤塊 小石子 棉花 鑷子 酒精燈 蠟燭、剪刀、扇子、燒杯、濕抹布、碳酸鈉、白醋水、燒杯

二、課堂系統局部——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索局部

學生預習課本,填寫學案上的問題。

(二)新課導入局部

【視頻展示】燒不壞的手帕。 【教師】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板書】課題1 燃燒和滅火

(三)師生互動局部

活動1【教師提問】大家知道火的由來嗎? 【講授】【圖片展示】

展示和火的發展史相關的圖片,並同步簡介火的發展史。 雷電、火山引起的自然火→陽燧取火→火鐮取火→火柴取火

【教師】火在各次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工業上煉製青銅和鍊鐵,在農業上人們放火燒荒、刀耕火種,用火把驅趕病蟲害;在軍事上利用火攻法攻城,在醫學上用火針治病,在隧道項目上採取“火燒水擊方法”開鑿山洞,開世界隧道史的先河……火的力量巨大無比,火的文化殘暴輝煌。

活動2【導入】【温故知新】

同學們,在前邊,我們學習了炭、硫、磷、鎂的燃燒,有什麼共同特徵呢?【 展示圖片】展示鎂、鐵、硫燃燒的圖片 【學生回答】會發光發熱

【教師問】能否根據燃燒現象説出燃燒的定義呢?

【生交流總結】 【課件展示】 燃燒:是可燃物和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擴大延伸: 1是不是發光放熱的變更就是燃燒呢?請舉例説明。 2.是不是氧化反應都有燃燒現象呢?請舉例説明? 小組討論,班內展示,教師點撥。

活動3【講授】【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設疑]:再看一段錄像和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一組影視資料和圖片。如煤爐燒飯、火箭發射、奧運聖火、火災現場等,讓學生認識到火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和破壞性。)帶着對火不同的感受,引入燃燒條件的探索 [提問]:燃燒都需要哪些條件呢?

作出料想,學生們自主進行料想,給出提供的實驗器材並設計實驗驗證。 [學生實驗探索]:分三次實驗來探索燃燒的條件

[實驗1]:用鑷子分別夾取一小塊棉花,分別蘸取水和酒精,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片刻,觀察現象;(用鑷子夾取石子 和木條分別在酒精燈上點燃)現象:酒精、木條可以燃燒,而水、石子不可以燃燒 [交流討論]:

以上實驗現象説明燃燒需什麼條件 [結論]:燃燒條件之一——可燃物 [實驗2]:點一支小蠟燭,將其用燒杯罩住,儘可能使燒杯和桌面間不留空隙,觀察實驗現象。蠟燭熄滅

以上實驗現象説明燃燒需什麼條件 [結論]:燃燒條件之二——氧氣(或空氣)

[實驗3]:將一跟小木條和一小塊煤塊放在酒精燈上點燃,比擬點燃的.難易[交流討論]:

以上實驗現象説明燃燒需什麼條件

引出着火點的概念:着火點是可燃物達到燃燒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通過常見物質的着火點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着火點。 [結論]:燃燒條件之三——温度要達到可燃物的着火點

播放白磷燃燒演示實驗的視頻

【教師提問】試管中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白磷不燃燒,為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沒有氧氣

【教師提問】怎樣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燒呢?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如下圖所示】 觀察試管中有何現象(實驗後不要從水中取出試管)觀察白磷是否燃燒充分,並分析原因;在冷水中重複實驗步驟觀察白磷是否燃燒並分析原因。利用該組實驗進一步驗證燃燒的這三次條件。

板書:可燃物 氧氣 温度達着火點 缺一不可

活動4【講授】【過渡轉移,引出滅火】 【播放視頻】2015年幾起火災事故短視頻。 【教師引導】同學們,“火”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類帶來美好生活的同時,若使用不當,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所以,我們在學習燃燒的條件的同時,也要學會怎樣滅火。

活動5【講授】【羣策羣力,探尋神祕】 【課件展示】提供用品: 實驗用品:蠟燭、剪刀、扇子、燒杯、濕抹布、碳酸鈉、白醋水、燒杯、等。【 滅火大比拼】

小組討論,看哪組的滅火方法最多,並能説出滅火的原理,最終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滅火的原理(缺一即可)及常見的方法。 【課件展示】

滅火方法:

1、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點以下

2、使可燃物隔絕氧氣

3、移走可燃物

【板書】滅火的原理:缺一即可

活動6【講授】【火災逃生我最棒】

演示實驗:生觀察:哪隻蠟燭先熄滅?試分析原因

學生討論:根據上述原理,如果身陷火災現場,據我們現有的經驗,該如何自救逃生?

師生共同得出火場自救逃生祕籍: 展示逃生祕籍 活動【知識梳理】

設計思路:突出着重,完成會考化學考綱所要求的內容。 展示本節知識 板書:燃燒 缺一不可 滅火 缺一即可

(四)課堂總結局部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正確認識了燃燒現象,學習了燃燒所需要的三次必要條件,瞭解了滅火原理及常用的滅火方法。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化學是服務於生活的,我們利用化學原理,可以解決許多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在達標測試局部,我將題目分為兩次難度,首先是考查學生本節課的基礎概念,如燃燒的定義、燃燒的三次條件和滅火的三次條件等等,其次創設現實情景,尋找其原因和解決措施。

(五)課後作業局部

有基礎習題10道,拔高習題10道,鏈接會考或會考改編題3道。

三、課後系統局部——教學後記

總體上看,這節課基本上達到了新課程尺度要求的預期目標,充分利用各種生活資源,挖掘教材,構建關於燃燒的知識體系,在實踐中推動學生髮展,課堂氣氛活躍而有序。 本課的最大特點是:學生的自主活動時間較為充足、參加面廣、課堂氣氛活躍、學習的積極性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被激發、被展示,學生的學習情緒豐滿、教學效率高。 然而,對於這節課我認為還存在如下欠缺:

1、關於學生小組討論燃燒的發生需要哪些條件,其中關於着火點的描述應當事先鋪墊好,這樣學生展示討論結果的時候會更加順利。

2、每次小組同學提出假設問題而其他組提出反駁意見後,可以組織學生間的相互爭辯,互相反駁,最終得出正確結論,前提必需是時間充裕,並且教師要進行一定的點撥。

3、最後高低蠟燭的實驗沒有來得及演示,時間掌握上做的不夠好。 針對以上欠缺,我覺得應該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業務素質,完善教學思路,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了。

另外本次課程涉及到的一些實驗具有污染性,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應非常注意。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7

課題名稱:第一單元 第三節 走進化學實驗室

一、簡介

本節課的主題:通過和家務常識、其他課所學知識的聯繫,使學生能進行藥品的取用、加熱、洗滌儀器等基本實驗操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化學”,化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以及各學科的整合。

關鍵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據《化學課程尺度》,開放性地、創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學實驗室的圖標、實驗室規則,由學生提前上網或從化學實驗室中瞭解,並講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和自己預要不一樣的地方;課後習題,利用家中物品進行實驗操作練習,在課堂上有選擇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強課堂趣味性。

2、以探索、現實操作、料想、討論、交流、展示為主要途徑,教師引導,學生互學互教。

例如:①學生分組交流做家務時如何將粉末狀固體倒進小口瓶子;②小組討論傾倒液體時,為什麼瓶塞倒放在桌面上?③對課本知識的瞭解了進行現實操作的展示。以靈活多變的方法組織學生學習、思考、動手、實踐,並上升到理論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為學生營造開放的、輕鬆的學習環境,推動他們主動求知,開發學生潛能,並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自信且願意探索的小科學家。

3、體現化學和生活的密切關聯,體現科學的嚴謹。

例如:用生活中的問題引發思考:怎樣把油不撒不漏地倒入小瓶中?煤氣灶的支架高低有沒有學問?如何把這些知識和化學實驗操作的知識聯繫起來?為什麼化學儀器和家庭用具有所區別?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國中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少年向青年改變的轉型期,特別是到了“叛逆期”,不願被動接受老師的教導,凡事喜歡親歷親為,最討厭由老師包辦代替,特殊願意向其他人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已具備了形象思想的要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想的訓練,已經接觸了不少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正處於急切要要驗證自己的方法科學性、正確性的階段,也正處於對新鮮事務易接受,求知慾強的時候。因此應將教材和課堂處理的親切、自然,圍繞着化學和生活實踐的聯繫展開教學,並引入對科學方法的探索,順應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已瞭解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科的重要性,並已有親身體驗;對實驗的目的性、遵守實驗室規則已通過自學、預習或查問有了初步認識。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對化學儀器、設備、藥品櫃、藥品有初步瞭解,對一些常用儀器的名稱、性能和用途有簡單瞭解,對本節課內容已做預習。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尺度:

1、能進行藥品的取用、簡單儀器的使用和連接、加熱等基本的實驗操作。

2、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討論,提出活動方案,根據所要探索的目的設計簡單的化學實驗方案,具有控制實驗條件的意識;能在教師指導下或通過和他人的討論對所獲得的事實和證據進行歸納,得出正確的結論。

3、有對實驗結果的可靠性進行評價的意識;能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和他人討論,對探索活動進行反思,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優點以及欠缺,並提出改善的具體建議;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於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四、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學理念:讓每一次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和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索化學實驗的神祕,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

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瞭解化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和化學相關的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

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主動體驗探索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繫、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索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教學方式: 採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即教師不給出具體方法,教師不提供具體答案,教師不做出傳統意義上的“對和錯”的評價;而是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提供一次探索方向,作為教學的推動者,為能力較低同學提供必要的輔助,作為教學的合作者,參加到學生的討論中和動手實踐中。

具體採取“問題情景—討論料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課堂思路。使每一次學生都是“動腦—動手—動腦”地學習知識,並且在這之間採取口頭交流的.方式鍛鍊發表見解的能力,以及評價同學、評價方案的能力。

採取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制。每次小組同學既可堅持次性又可同小組成員之間堅持共性,在討論、動手實驗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和學習過程中由“不會到會”的喜悦。

3、教學評價方式:

⑴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提問、討論、料想、設計、實驗、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等活動中的主動參加水平和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予口頭鼓勵、加強、指導和矯正。

⑵通過課堂檢測習題,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收穫和欠缺。 ⑶通過平等對話和交流,以及追問等方式,使學生自發回首自己的思想歷程,自己評價自己的方式方法,從中得出經驗和教訓,並得以提高了。

⑷評選“今日之星”,由同學提名本節課思想最活躍、發言最積極、正確率最高等多次“今日之星”,用本活動引發學生之間的互評,啟動學生之間的競爭,確立化學課堂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

⑸請學生評價教師,瞭解學生的真實要法,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加以改善。

五、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驗用品如下:

1、多媒體課件,主要用於投影一些化學實驗室的照片。如:實驗室全景、實驗台、實驗儀器、櫥櫃、實驗室藥品的圖標、實驗室規則等。

2、藥品:鋅粒、石灰石(塊狀)、碳酸鈉(粉末)、氧化銅、水、鹽酸(1:4)、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酚酞試液。

3、儀器:試管(Φ18mm)、藥匙、量筒(10ml、25ml)鑷子、紙槽、膠頭滴管、燒杯、酒精燈、火柴、試管夾、試管刷、水槽、集氣瓶、導管(60、120、90)膠皮管。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走進化學實驗室前,進行實驗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並提出化學實驗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保險;課前要做好預習準備,明確實驗要求;實驗時要仔細觀察,實事求是地做好紀錄;仔細分析現象並寫好實驗講演;實驗後的廢物要妥善處理,儀器要及時清洗,堅持實驗室的整潔。

2、準備一些課件:化學實驗室的照片。如:實驗室全景、實驗台、實驗儀器、櫥櫃、實驗室藥品的圖標、化學危險品圖標、實驗室規則等。

3、提前安排作業:請你擬一份實驗室須知。把花生油從大瓶往小瓶中倒要注意什麼?花生油、醬油、香油、醋是在什麼器皿中保留?鹽、味精又在什麼器皿中保留?觀察家用炊具在灶台上的高度,是緊貼灶台還是留有一定間距?為什麼?炒了一道菜的鍋能不能立刻炒下一道菜?為什麼?應當怎麼做?物理課上學的用托盤天平稱量物質的程序?

通過這些看似和化學無關的作業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4、課前和學生共度兩分鐘準備時間時,稍加提問,使學生對作業有所回首,互相形成一次交流討論的局面。氣氛熱烈不覺呆板,使學生體驗到老師和他們的合作關係。

(二)整次教學過程敍述:

本節教材的着重是藥品的取用、加熱等基本操作訓練,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課時,四十五分鐘完成。

學生按實驗桌每兩人分為一次實驗小組,每組成員的合作任務主要是做實驗時互相配合。按前後桌每四人分為一次討論小組。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大體分為五次板塊來完成:

第一板塊:實驗室規則教育---------

一、認識你的實驗室;

二、切記實驗室保險規則

1、請同學宣讀自己擬定的實驗室規則。

【説明:學生在進入化學實驗室之前,已經進過生物實驗室和物理實驗室做過多次實驗,對實驗室的要求和規則比擬熟悉,因此,要求他們自己擬定一份實驗室規則,即讓他們體會到“當家作主”的感覺,又讓他們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也讓他們體會到編寫這些規則的良苦用心。】

2、小組討論、評議、彌補。

【説明:學生創作、學生彌補的實驗室規則,使學生體驗到合作的愉快,以及認識到自己的欠缺,也對於其他同學的相同局部有認可感。】

3、教師出示化學實驗室規則。

【説明:沒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 強調了一下,並提示學生注意和其他學科不一樣的地方。】

4、追問為什麼?

【説明:用問題使學生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5、展示危險品圖標,萬一發生危險怎麼辦? 【説明:用問題使學生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反饋】20頁活動天地 第二板塊:具體學習內容。

一、藥品的取用

1、提問家中鹽、味精等調味品用什麼盛放?油、醋等調味品用什麼盛放? 【説明:用生活常識引入,既有興趣又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

2、追問盛放容器的區別?為什麼?實驗室的固體藥品和液體藥品該怎樣盛放?

【説明:打學生次措手不迭。司空見慣的事情恐怕一下子還説不出來,這時候就需要集體的力量來解決困難了。而且,大膽而有根據的料想也是一次重要的學習手段。】

2、觀察桌上的碳酸鈉粉末、鋅粒、石灰石等固體藥品和稀鹽酸、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蒸餾水等液體藥品。 【説明:用事實驗證學生的料想。】

4、用什麼工具可取出這些藥品?有無不同之處?回憶家中如何取鹽?如何取用油、醋?

【説明:把課本內容稍作了延伸,通過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使學生把操作、模擬、直觀和推理交織在一起。】

5、一位同學現場演示“向試管中傾倒液體”、“向試管中滴加液體”,其它同學挑毛病,取得共識後分組進行這兩次實驗操作。着重放在從細口瓶向試管傾倒液體上,並由學生充分討論後小結注意事項。

【説明:把學生相互評價這一重要過程通過實驗操作具體化,並使學生親眼看到評價的價值所在:使結果更完美。】

6、藥品取用知識的小結。

【説明:必需由學生經過思考自己做出小結,這一步是學生把經驗知識提高為規律知識的一種認知的昇華。】

二、物質的加熱

1、觀察酒精燈的構造,提問為什麼有三次“絕對禁止”?

【説明:學生在物理實驗中已知,在此僅 強調了,即用複習作為學習方法,且使學生體會到不同學科間的整合】

2、提問家中灶具和灶台間的距離?追問為什麼? 【説明:大多數同學可能要不出為什麼,但也有少數同學知道,可經過討論由學生小組之間發生一次料想—質疑—分析—論證—認可的科學探索過程。】

3、提問:能否用現有儀器證明料想和假設?在小組內提出要法,大家討論認可後分組實驗1-4證實。

【説明:通過實驗設計、互相評價、實施實驗、分析結果,使學生思想高度緊張和活躍,再次歷經一次科學探索活動。】

4、以剛才得到的結論為基礎討論如何給試管內的液體加熱?應注意哪些問題? 5、小結酒精燈的使用以及液體加熱注意事項。 【説明:學生自己小結並互相彌補,用口頭方式比擬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三、洗滌儀器

1、在家如何洗滌炊具?如何判斷炊具已洗乾淨?

【説明:很有可能學生只知道如何洗,卻不知道如何判斷是否洗乾淨,在此引發同學們思考。】

2、老師提出一種方案:拿兩隻試管(一隻用過的,一隻潔淨的),討論如何洗刷並從中選出最佳方案,進行操作。仔細觀察洗刷後的試管,判斷是否洗乾淨了。

3、小結:清洗儀器的方法以及儀器是否潔淨的判斷。

【説明:學生自己小結並互相彌補,並且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 第三板塊:反思交流:我們學了哪些知識?哪些比擬熟悉?哪些第一次接觸?那些需要再做練習?然後根據交流結果部署檢測題。

【説明:此板塊既將所學知識再次系統小結,又用學生已經熟悉的知識為載體指導學生體會了比擬、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認識知識之間的聯繫,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

第四板塊:小結、評選“今日之星”,“給老師打分”

【説明:此板塊將評價方式靈活化,而且充滿積極輕鬆的意味,可評選最佳提問、最佳發言、最佳實驗操作等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放鬆而且把上課的細節再次一一回首,能體驗到自己和他人的優點和欠缺。而在評價教師時,無論學生説什麼,教師都坦然對待,以“身教”教給學生如何正確對待他人評價。】

第五板塊:安排作業。

小結今天所學知識,畫成知識網絡形式。

七、課後反思

1、本節課 強調了了互動的師生關係:即教師不再是負責“傳道授業解惑”的人,而是一次輔助學生提出問題,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合作伙伴。不僅不包攬所有問題答案,還會要求學生自己要措施、找答案。

2、本節課注意學科間的整合:借鑑生物、物理課的知識,決不簡單重複,而是創設新的問題環境,讓學生思考和探索。

體現知識、能力、態度的有機整合:本節課中,如果學生不投入到探索過程中,他就無法獲取答案,或者只能獲得其它學生的“二手”答案。而沒有興趣,沒有生活經驗的人,在過程的進行和知識的獲取上都會感到困難但也會得到喜悦。這三次方面互相推動,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8

一、國中化學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過程

學習可以認為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教學就是要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施加影響(執行控制)。因此,教學應完成三項任務:

(1)明確某一學習任務的始態和終態;

(2)為學生對信息進行加工提供指導性幫助;

(3)對加工產品提供準確的測量和評價,以使學習者得到更全面的反饋。

一個比較完整的教學過程可以表述如下,國中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也不例外,只是各環節的具體內容與其它知識構成的教學不盡相同:

1環節:

確定教學起點:學生原有水平——知識、技能、態度。分析教學任務:本次教學中,學生需要學習的新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發展,以及這三者間的動態關係,分析可由學生本次學習終點目標逆推至學生原有的水平。

陳述教學目標:根據對教學任務的分析,提出本次教學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本次教學的教學目標,可以參考教參上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但教師要制定出明確的質和量的要求。

幾點説明:

a.教學目標陳述的應該是學生學習後應達到的結果,而不是描述教師應做什麼或做了什麼。(教師做什麼,應體現在下面的環節中。)

b.教學目標的陳述,無論在‘質’上還是在‘量’上,都要十分明確、具體:在什麼基礎上,在什麼條件下(或經過哪幾個步驟),得到質和量上的什麼結果。不能用含糊和不切實際的語言來陳述。

c.教學目標中應體現出學習結果的認知層次。

設計有效教學技術等三個環節是並列的,它們依據上面三個環節工作的結果,對教學進行綜合設計。實質上是根據對象和任務提出教學上的相應對策。教學管理也體現了教學的組織性和程序性。

測量與評價環節對學生是提供學習結果和反審認知的。

2反饋信息,對教師是提供教學效果的反饋,以便積累教學經驗和作好補救教學的準備。

二、國中化學新課程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內容與構成

1.國中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本內容

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知識的骨架,中學化學的其它知識構成都是在它上面展開和認識的。它是中學化學基本的、重要的教學內容。

國中化學教學中涉及具體化學物質約20多種:

典型物質:如,O 2、H 2、C、Al、Fe、H 2O、CO 2、NaOH、H 2SO 4;

重點介紹的物質:如,CO、HCl、Na 2CO 3、CaCO 3;一般認識的物質:如,C 60、CaO、Al 2O 3、NaCl、NaHCO 3。

還有若干屬於一般瞭解的:如,N 2、Cu、油脂、維生素、糖、蛋白質;。

2.中學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構成

中學元素化合物知識研究具體的非金屬及其化合物較多,研究金屬及其化合物相對較少,原因可能是金屬的性質更相似一些。研究單質較多一些,研究化合物相對較少一些,原因可能是單質的性質更具有元素的典型性。對典型物質的研究一般是分幾次完成,每次各有側重點,逐漸形成對某物質的全面認識。

3.國中化學研究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點:典型物理性質、重要化學性質、製法(實驗室製法為主)、用途;也有結構和存在的內容,但不多。

國中元素化合物知識以物質分類為線索交叉展開:空氣——氧氣(混合物——純淨物)水— —氫氣、氧氣(化合物——單質)碳——石墨、金剛石(單質——同素異形體)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單質——化合物)金屬(單質)—鐵、鋁

酸、鹼、鹽(化合物)— H 2SO 4、HCl、NaOH、Ca(OH) 2、Na2CO 3、CaCO 3

可表述為圖表(分類)國中元素化合物知識多以歸納方式進行研究;如:氫氣、碳、一氧化碳的還原性。

三、國中化學新課程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策略

1.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育功能和價值

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決不單單是使學生知道和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它的教學還涉及思想方法、價值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實踐與理論的關係、對立統一規律、自然界與人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例如: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質(觀察——初步認識——考察分析——深入認識;方法論)

故事:在意大利靠近那不勒斯的格羅多得根有一個石灰巖的峽谷。有一個人帶着他的狗走進了峽谷,很快狗就暈倒了,人倒安然無恙。人向四周看了看,並沒有發現什麼,但當人彎下腰去救狗時,人也頭暈了。

2.基於建構觀念的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策略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達到較深刻的理解。

學習並不是個體獲得越來越多外部信息的過程,而是學到越來越多有關他們認識事物的程序,即建構了新的認知圖式。

課例分析:《誰偷了我肥料》。

由一個教學案例來説明教學中要滲透建構觀、結構觀、發展觀。上海呂彩玲《金剛石、石墨和C60》從物性延伸、過渡到化性;下面再從明顯的可燃性深入到還原性,還要把可燃性和還原性統一為碳在一定温度條件下具有較強的還原性。這樣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達到較深刻的理解。

回憶開始對單質碳用途的描述;討論用途與性質的關係,開始形成。性質——用途——存在——製法的認知結構(關係)。這一認知結構既包括了認識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本框架,也包括了認識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聯繫和發展途徑。 總結本節內容[概括物性、化性(可燃性),形成表格]。

3.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中實驗教學的使用與創新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中的實驗教學既是為了深化對元素化合物的認識,也是認識化學事物的重要方法,且實驗本身也是學習的內容。使用與創新要依據元素化合物知識討論的側重點,要突出要點。

四、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常見障礙及問題解決不要死記硬背,注意對元素化合物知識進行歸納、比較。

注意直觀、形象化,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

課例分析

新課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學突出實驗教學,加強對典型反應和現象的感知,注重聯繫社會生活實際,使學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形成一定的知識網絡,而不是孤立的死記硬背有關物質的性質等。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學的特點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方式,從身邊的化學物質入手學習有關物質構成和變化的知識,然後應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問題,即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其中,科學探究和STS教育貫徹整個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中。本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上述元素化合物教學的特點。

課例分析《物質的酸鹼性》

本教學設計較好的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實現了三維教學目標的融合,體現了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特別突出了教學情景設計和實驗的應用。具體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優點:

(1)用生活場景視頻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利用原有認識的侷限和錯誤引出研究的問題。

(2)通過探究實驗認識物質的酸鹼性。

(3)收集身邊物質進行酸鹼性的檢驗,及時反饋,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關注身邊的化學。

(4)談身邊物質酸鹼性在生活中的應用,從化學的視角認識身邊的物質,滲透新課程理念,同時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活動評價方式。

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

⑴課題名稱

⑵本節(單元)課教學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⑶教學背景分析包括學習內容分析、學生情況分析、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説明、技術準備,以及前期教狀況、問題、對策等説明。

⑷本課教學目標設計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安排等。

⑸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本部分是教學設計的核心,要求把教學內容、教學進程、學生活動、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及教學指導策略表達清楚,可附教學流程圖。

由於教學設計都是已經實施後的教學過程,因而文字資料中還要包括教學反思。

下面結合具體實例來談談如何體現這些基本要求。

⒈如何確定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的確立,需要依據新課程理念和教學策略,提出本節課的設計思路。

人教版九年級義務教育化學上冊第一單元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第一課時)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⒉如何進行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背景分析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是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教師需要結合具體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取捨和處理,以適合教學時間。第二是對學生情況進行分析,這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師需要從三方面考慮,即已知:先前經驗;學習動機;教學目標。

案例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師簡明扼要的列舉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點突出並通過課前調查,瞭解學生的先前經驗(知識掌握情況),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突出的核心觀念,做到教學有的放矢。

⒊如何確定教學目標

確立合適的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設計中起着舉綱導向的作用。合適的教學目標需要從三個維度來具體表達,即在知識與技能層面,説明學什麼;在過程與方法層面,説明怎麼學(怎麼做);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説明為什麼學。同時要體現三維目標的有效整合,使教學目標的設計建立在三個維度有機整合的可操作性、可測量的目標系統之上。

案例分析:雲南曲靖段亞鵬《二氧化碳的性質》

本節課教學目標的設計從三個維度整體考慮,全面具體,要求明確,可操作性強。特別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針對本節課實際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幾點要求,針對性強,便於實施。同時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使學生能夠明確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怎麼去學,從而易於實施,落實和評價。

⒋如何進行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設計

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涉及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師活動的設計、學生活動的設計、教學意圖的設計、教學資源的設計等幾個內容範疇,其核心是活動的設計,基於新課程要求的活動設計應體現為方法而教為策略而教的思想。

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的表達形式可以多樣化,既可採取表格式也可採取文字敍述式,但更多的是採取表格式。

案例分析:戴雯婷《竹子中的奧祕》

⒌如何進行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旨在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結果及其影響結果的課堂教學要素(變量)的評價設計。這種設計需要將學習結果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起來。將三維目標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多種形式的檢測,如紙筆測驗、活動表現、觀察記錄等,藉助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雙重作用,來全面測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以便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調控教學過程。

案例分析:

⒍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旨在介紹本節課與以往課的不同與特色之處。及什麼地方做的好好在哪本節課的教學特色是什麼還有什麼問題怎麼改進

對教學設計未來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教學設計,即是教師備案這一教學環節走向科學化、規範化的重要基礎,使其教學活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是教學取得最佳時效、實現教學創新的重要保證。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9

課題名稱:第一單元 第三節 走進化學實驗室

一、簡介

本節課的主題:通過與家務常識、其他課所學知識的聯繫,使學生能進行藥品的取用、加熱、洗滌儀器等基本實驗操作,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化學”,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以及各學科的整合。

關鍵信息:

1、教材的使用:依據《化學課程標準》,開放性地、創造性地使用。

例如:化學實驗室的圖標、實驗室規則,由學生提前上網或從化學實驗室中瞭解,並講出自己的感受以及與自己預想不一樣的地方;課後習題,利用家中物品進行實驗操作練習,在課堂上有選擇性地加以演示,以增強課堂趣味性。

2、以探究、實際操作、猜想、討論、交流、展示為主要途徑,教師引導,學生互學互教。 例如:①學生分組交流做家務時如何將粉末狀固體倒進小口瓶子;②小組討論傾倒液體時,為什麼瓶塞倒放在桌面上?③對課本知識的領會進行實際操作的展示。以靈活多變的方法組織學生學習、思考、動手、實踐,並上升到理論高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為學生營造開放的、輕鬆的學習環境,促進他們主動求知,開發學生潛能,並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自信且願意探究的小科學家。

3、體現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聯,體現科學的嚴謹。

例如:用生活中的問題引發思考:怎樣把油不撒不漏地倒入小瓶中?煤氣灶的支架高低有沒有學問?如何把這些知識與化學實驗操作的知識聯繫起來?為什麼化學儀器與家庭用具有所區別?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國中三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少年向青年轉變的轉型期,尤其是到了“叛逆期”,不願被動接受老師的教導,凡事喜歡親歷親為,最討厭由老師包辦代替,特別願意向其他人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已具備了形象思維的想象能力,已初步接受了抽象思維的訓練,已經接觸了不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正處於急切想要驗證自己的方法科學性、正確性的階段,也正處於對新鮮事務易接受,求知慾強的時候。因此應將教材和課堂處理的親切、自然,圍繞着化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繫展開教學,並引入對科學方法的探究,順應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已瞭解化學實驗在化學學科的重要性,並已有親身體驗;對實驗的目的性、遵守實驗室規則已通過自學、預習或查詢有了初步認識。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對化學儀器、設備、藥品櫃、藥品有初步瞭解,對一些常用儀器的名稱、性能和用途有簡單瞭解,對本節課內容已做預習。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能進行藥品的取用、簡單儀器的使用和連接、加熱等基本的實驗操作。

2、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討論,提出活動方案,根據所要探究的目的設計簡單的化學實驗方案,具有控制實驗條件的意識;能在教師指導下或通過與他人的討論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正確的結論。

3、有對實驗結果的可靠性進行評價的意識;能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與他人討論,對探究活動進行反思,發現自己與他人的長處以及不足,並提出改進的具體建議;發展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於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四、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學理念:讓每一個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究化學實驗的奧祕,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

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主動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繫、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教學方式: 採取“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即教師不給出具體方法,教師不提供具體答案,教師不做出傳統意義上的“對與錯”的評價;而是作為教學的組織者,提供一個探究方向,作為教學的促進者,為能力較低同學提供必要的幫助,作為教學的合作者,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和動手實踐中。

具體採用“問題情景—討論猜想—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課堂思路。使每一個學生都是“動腦—動手—動腦”地學習知識,並且在這之間採用口頭交流的方式鍛鍊發表見解的能力,以及評價同學、評價方案的能力。

採用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制。每個小組同學既可保持個性又可同小組成員之間保持共性,在討論、動手實驗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學習過程中由“不會到會”的喜悦。

3、教學評價方式:

⑴通過課堂觀察,關注學生在提問、討論、猜想、設計、實驗、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予口頭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⑵通過課堂檢測習題,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收穫與不足。 ⑶通過平等對話和交流,以及追問等方式,使學生自發回顧自己的思維歷程,自己評價自己的方式方法,從中得出經驗和教訓,並得以提高。

⑷評選“今日之星”,由同學提名本節課思維最活躍、發言最積極、正確率最高等多個“今日之星”,用本活動引發學生之間的互評,啟動學生之間的競爭,樹立化學課堂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

⑸請學生評價教師,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加以改進。

五、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驗用品如下:

1、多媒體課件,主要用於投影一些化學實驗室的照片。如:實驗室全景、實驗台、實驗儀器、櫥櫃、實驗室藥品的圖標、實驗室規則等。

2、藥品:鋅粒、石灰石(塊狀)、碳酸鈉(粉末)、氧化銅、水、鹽酸(1:4)、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酚酞試液。

3、儀器:試管(Φ18mm)、藥匙、量筒(10ml、25ml)鑷子、紙槽、膠頭滴管、燒杯、酒精燈、火柴、試管夾、試管刷、水槽、集氣瓶、導管(60、120、90)膠皮管。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走進化學實驗室前,進行實驗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並提出化學實驗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安全;課前要做好預習準備,明確實驗要求;實驗時要仔細觀察,實事求是地做好紀錄;認真分析現象並寫好實驗報告;實驗後的廢物要妥善處理,儀器要及時清洗,保持實驗室的整潔。

2、準備一些課件:化學實驗室的照片。如:實驗室全景、實驗台、實驗儀器、櫥櫃、實驗室藥品的圖標、化學危險品圖標、實驗室規則等。

3、提前佈置作業:請你擬一份實驗室須知。把花生油從大瓶往小瓶中倒要注意什麼?花生油、醬油、香油、醋是在什麼器皿中保存?鹽、味精又在什麼器皿中保存?觀察家用炊具在灶台上的高度,是緊貼灶台還是留有一定間距?為什麼?炒了一道菜的鍋能不能立刻炒下一道菜?為什麼?應當怎麼做?物理課上學的用托盤天平稱量物質的程序?

通過這些看似與化學無關的作業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4、課前與學生共度兩分鐘準備時間時,稍加提問,使學生對作業有所回顧,互相形成一個交流討論的局面。氣氛熱烈不覺呆板,使學生體驗到老師與他們的合作關係。

(二)整個教學過程敍述: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藥品的取用、加熱等基本操作訓練,以及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課時,四十五分鐘完成。

學生按實驗桌每兩人分為一個實驗小組,每組成員的合作任務主要是做實驗時互相配合。按前後桌每四人分為一個討論小組。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大體分為五個板塊來完成:

第一板塊:實驗室規則教育---------

一、認識你的實驗室;

二、切記實驗室安全規則

1、請同學宣讀自己擬定的實驗室規則。

【説明:學生在進入化學實驗室之前,已經進過生物實驗室和物理實驗室做過多次實驗,對實驗室的要求和規則比較熟悉,因此,要求他們自己擬定一份實驗室規則,即讓他們體會到“當家作主”的感覺,又讓他們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也讓他們體會到編寫這些規則的良苦用心。】

2、小組討論、評議、補充。

【説明:學生創作、學生補充的實驗室規則,使學生體驗到合作的愉快,以及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對於其他同學的相同部分有認同感。】

3、教師出示化學實驗室規則。

【説明:沒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強調一下,並提示學生注意與其他學科不一樣的地方。】

4、追問為什麼?

【説明:用問題使學生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5、展示危險品圖標,萬一發生危險怎麼辦? 【説明:用問題使學生動腦思考,得出結論。】 【反饋】20頁活動天地 第二板塊:具體學習內容。

一、藥品的取用

1、提問家中鹽、味精等調味品用什麼盛放?油、醋等調味品用什麼盛放? 【説明:用生活常識引入,既有興趣又使學生感到熟悉親切。】

2、追問盛放容器的區別?為什麼?實驗室的固體藥品和液體藥品該怎樣盛放?

【説明:打學生個措手不及。司空見慣的事情恐怕一下子還説不出來,這時候就需要集體的力量來解決困難了。而且,大膽而有根據的猜想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手段。】

2、觀察桌上的碳酸鈉粉末、鋅粒、石灰石等固體藥品和稀鹽酸、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蒸餾水等液體藥品。 【説明:用事實驗證學生的猜想。】

4、用什麼工具可取出這些藥品?有無不同之處?回憶家中如何取鹽?如何取用油、醋?

【説明:把課本內容稍作了延伸,通過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使學生把操作、模擬、直觀與推理交織在一起。】

5、一位同學現場演示“向試管中傾倒液體”、“向試管中滴加液體”,其它同學挑毛病,取得共識後分組進行這兩個實驗操作。重點放在從細口瓶向試管傾倒液體上,並由學生充分討論後小結注意事項。

【説明:把學生相互評價這一重要過程通過實驗操作具體化,並使學生親眼看到評價的價值所在:使結果更完美。】

6、藥品取用知識的小結。

【説明:必須由學生經過思考自己做出小結,這一步是學生把經驗知識提升為規律知識的一種認知的昇華。】

二、物質的加熱

1、觀察酒精燈的構造,提問為什麼有三個“絕對禁止”?

【説明:學生在物理實驗中已知,在此僅強調,即用複習作為學習方法,且使學生體會到不同學科間的整合】

2、提問家中灶具與灶台間的距離?追問為什麼? 【説明:大多數同學可能想不出為什麼,但也有少數同學知道,可經過討論由學生小組之間產生一個猜想—質疑—分析—論證—認同的科學探究過程。】

3、提問:能否用現有儀器證明猜想和假設?在小組內提出想法,大家討論認可後分組實驗1-4證實。

【説明:通過實驗設計、互相評價、實施實驗、分析結果,使學生思維高度緊張和活躍,再次歷經一個科學探究活動。】

4、以剛才得到的結論為基礎討論如何給試管內的液體加熱?應注意哪些問題?

5、小結酒精燈的使用以及液體加熱注意事項。 【説明:學生自己小結並互相補充,用口頭方式比較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觀點。】

三、洗滌儀器

1、在家如何洗滌炊具?如何判斷炊具已洗乾淨?

【説明:很有可能學生只知道如何洗,卻不知道如何判斷是否洗乾淨,在此引發同學們思考。】

2、老師提出一種方案:拿兩隻試管(一隻用過的,一隻潔淨的),討論如何洗刷並從中選出最佳方案,進行操作。仔細觀察洗刷後的試管,判斷是否洗乾淨了。

3、小結:清洗儀器的方法以及儀器是否潔淨的判斷。

【説明:學生自己小結並互相補充,並且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 第三板塊:反思交流:我們學了哪些知識?哪些比較熟悉?哪些第一次接觸?那些需要再做練習?然後根據交流結果安排檢測題。

【説明:此板塊既將所學知識再次系統小結,又用學生已經熟悉的知識為載體引領學生體會了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認識知識之間的聯繫,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

第四板塊:小結、評選“今日之星”,“給老師打分”

【説明:此板塊將評價方式靈活化,而且充滿積極輕鬆的意味,可評選最佳提問、最佳發言、最佳實驗操作等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放鬆而且把上課的細節再次一一回顧,能體驗到自己與他人的長處與不足。而在評價教師時,無論學生説什麼,教師都坦然對待,以“身教”教給學生如何正確對待他人評價。】

第五板塊:佈置作業。

小結今天所學知識,畫成知識網絡形式。

七、課後反思

1、本節課強調了互動的師生關係:即教師不再是負責“傳道授業解惑”的人,而是一個幫助學生提出問題,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合作伙伴。不僅不包攬所有問題答案,還會要求學生自己想辦法、找答案。

2、本節課注重學科間的整合:借鑑生物、物理課的知識,決不簡單重複,而是創設新的問題環境,讓學生思考和探究。

體現知識、能力、態度的有機整合:本節課中,如果學生不投入到探究過程中,他就無法獲取答案,或者只能獲得其它學生的“二手”答案。而沒有興趣,沒有生活經驗的人,在過程的進行和知識的獲取上都會感到困難但也會得到喜悦。這三個方面互相促進,也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10

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那種依靠增加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做法,顯然是違背了教學規律,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妨礙提高全民族素質這一總目標的實現。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必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為中心。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核心,課堂教學應該抓好每一個環節。

一、教學目的、任務明確具體

國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着眼於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要以化學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有着廣泛的聯繫,對於我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師組織一堂課,首先要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學目的任務是教學的綱,教學目的、任務一要具體明確,二要全面恰當,在知識技能方面明確哪些應該理解,哪些應該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過哪些內容、活動或練習,培養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課,一方面有主要的一兩項目的。如學習新知識,或進行某種技能訓練。同時,要全面考慮發展雙基和教育的各項任務以及能力的培養,如何貫穿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

二、知識教學優化

現行的化學教材是面向全國的。它只是根據教學大綱提出一般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地傳授,是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的。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真學習大綱,鑽研教材。鑽研教材不僅是對教材的理解、領會、還包括對教材的加工處理。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教學條件,(實驗設備、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學經驗駕馭教材。注意知識、技能、能力的相互聯繫和前後照應,並根據學習遷移的原理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一方面從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促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習新知識時,還要注意為以後學習作好輔墊。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重點概念要使學生透徹理解,重點的技能要讓學生熟練掌握。要形成一個有主有次,有詳有略,前後有序,張馳適宜的知識結構。

課堂知識教學是由教師的語言和板書表現出來的。教師能否掌握語言藝術,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教師的語言修養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語言規範準確能使學生得到嚴格的訓練,形成一絲不苟的學風。反之,講課模稜兩可,實驗結論似是而非,將使知識的本來面目全非。因此教學語言應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學科知識,不允許有半點疏漏。此外教師語言還要求既精練、豐富、生動活潑,又有幽默感,同時還要速度適中,這樣可以增添課堂活躍氣氛,減少疲勞,激發興趣。

三、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手段,是使教學過程達到優化的一種推動力。

化學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科的特點出發。國中生學習化學,往往反映內容多,雜亂,理不出頭緒,要記的東西多,容易忘。學生剛剛開始學習化學時,對實驗現象興趣很濃,但並沒有因此形成穩定發展的內在動機,也不曉得應該怎樣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想問題,更不會聯繫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現象去想問題,不重視記憶、理解重要的事實、述語和原理、造成知識上的脱節,甚至學習水平分化,所以教師要有針對性地下功夫,為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針對國中學生的心理特徵,最主要的是激發和發展學生探索、求知的內在動機。

比如,在緒言課教學中,演示鎂帶燃燒,鹼式碳酸銅受熱分解,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生動的實驗現象,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共同點?表明了什麼道理?應當得出什麼結論?並在這一認識過程中,從學習方法上給學生以啟迪,國中學生關於化學的準備知識是薄弱的,加以化學運動形態較物理運動形態更復雜、更抽象、一般難以直接地、簡明地重現,這就給學生化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再加上國中階段的學習內容,因受學習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識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隨時向學生指明需要記憶的內容,記憶的方法,要努力化難為易,多聯繫學生熟悉的常識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多設計一些生動形象化的教學方式,多引導學生議論、討論和練習。在學生認識水平的基礎上,引導得出結論,上升為概念和理論。國中學生一般不大講究學習方法,或習慣於按照學語文、數學的方法來學習化學,這就需要化學教師從一開始就運用典型實例,給學生以指導,要結合實驗或實物來記憶物質的性質,變化的條件,以及反應後的產物。要注意聯繫對比,從個別中概括出一般,從個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學習過氧氣的.物理性質以後,要給學生點明,學習和記憶的順序,即按色、態、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點的順序,雖然不一定求全,但有個記憶和再現的順序,就便於聯想和回憶;當學習氫氣的物理性質時可以提示學生聯繫氧氣的物理性質來學習、記憶。再比如,當學習到有關溶解度和溶質質量分數濃度的計算時,學生往往習慣於按數學計算的思路,急於代公式求解,這時教師要把住方向,要引導學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確了計算依據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找準相關項(量)的關係後,再求解。在這裏的關鍵是明確正確的解題思路,掌握符合邏輯的解題格式和方法。

四、加強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視實驗教學,教師的演示實驗一定要直觀、顯明、省時、準確、安全。學生實驗一定要課前準備好,課上教師組織、指導好。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教師的教要落實到學生的學上。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學形式,教師的一堂課不能只滿足合乎科學性、系統性,還必須看到學生是否有了獲得知識的動力,學生是否帶着一種高漲的情緒,進行思考和學習,是否處在積極的智力活動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人體的元素組成,瞭解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瞭解人體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認識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維持人體的元素平衡。

過程與方法:

通過與同學討論、查閲資料,瞭解鈣、鐵、鋅、碘等營養元素的食物來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題學習,更加註意平常的飲食營養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習慣。

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辯證地看待化學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微量元素對人體的作用及適宜攝入量。

難點:將所學知識上升為意識,再將意識轉化為行為。

三、設計思路:

從補鈣的生活經驗,從電視中經常看到有關補鈣、補鋅和補鐵等廣告,以此為基礎對於本課題內容應該不難理解。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學習時不夠重視。

四、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黃金搭檔”廣告視頻

【講解與過渡】廣告語中的鈣、鐵、鋅、硒是元素。(引入課題)

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一人體中的化學元素

【指導閲讀】引導學生閲讀教材P55,並出示下列問題:

1.人體中常量元素有哪些,哪幾種含量較高主要以什麼形式存在

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麼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什麼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區別對人體有什麼作用

【學生活動】仔細閲讀課本,認識教材上圖表的內容,思考並回答有關問題。 【教師點評並講解】人體中含量超過%的為常量元素,含量在%以下的為微量元素,它們能夠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身體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

一人體中的化學元素1常量元素2微量元素【講解】氧、鈣是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常見的.主要有鐵、鋅、碘、硒等。 【過渡】猜字謎

【學生活動】討論,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

常量元素鈣鈉鉀

微量元素鐵鋅硒氟碘

有害元素鉛鎘汞(介紹水俁病痛痛病)

課堂練習

一、人體中的化學元素

常量元素(含量大於%):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於%):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1.常量元素:鈣鈉鉀

2.微量元素:鐵鋅硒氟碘3.有害元素:鉛鎘汞

五教學反思:

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本節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繫也是非常密切的,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感悟化學知識的重要性。本節課的教學大量用到學生分組討論,緊緊圍繞課程標準確立三維目標,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對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能夠做出解釋。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12

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那種依靠增加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做法,顯然是違背了教學規律,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妨礙提高全民族素質這一總目標的實現。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必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為中心。

一、合理安排教學任務

教師組織一堂課,首先要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學目的任務是教學的綱,教學目的、任務一要具體明確,二要全面恰當,在知識技能方面明確哪些應該理解,哪些應該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過哪些內容、活動或練習,培養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課,一方面有主要的一兩項目的。如學習新知識,或進行某種技能訓練。同時,要全面考慮發展雙基和教育的各項任務以及能力的培養,如何貫穿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例如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要求教師不僅做好實驗,還要教給學生如何觀察實驗過程和結果;要培養學生的技能,就要通過一定的練習,使學生掌握相當的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和方法,以適應實際需要,防止出現教學上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新舊知識兩頭抓

現行的化學教材是面向全國的,它只是根據教學大綱提出一般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地傳授,是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的。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教學條件,以及自身的教學經驗駕馭教材。注意知識、技能、能力的相互聯繫和前後照應,並根據學習遷移的原理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一方面從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促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習新知識時,還要注意為以後學習作好輔墊。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重點概念要使學生透徹理解,重點的技能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此外教師語言還要求既精練、豐富、生動活潑,又有幽默感,同時還要速度適中,這樣可以增添課堂活躍氣氛,減少疲勞,激發興趣。板書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好的板書能夠幫助教師表達講課的程序和內容,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能夠體現出講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好的板書還能彌補教師講授的不足,起着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的作用;好的板書便於學生記筆記,有利於學生進行課後複習,理解和鞏固知識。因此板書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設計,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重點、難點設計出最合理的板書,排列出的綱目以及圖表等要清楚,字跡要工整,規範。一堂課一般一個板面,並分主、副使用。如一個板面不夠,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適當運用化學故事講解知識

在化學教學中,結合知識的傳授,根據化學史料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穿插一些化學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化學故事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談些體會。

1、用於導入新課,激發興趣。新課的導入是教學全過程的開端,它正如電影“序幕”一樣,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故事導入法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化學小故事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從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求知慾,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氣氛很快進入活躍期。

2、用於教學過渡,設疑啟智。化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各個知識點之間是緊密聯繫的。巧妙的過渡既是教師教學機智的表現,同時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帶入知識新天地。例如,講完“硝酸跟金屬反應”向“王水”過渡時,可以這樣處理。設問“有沒有比硝酸的氧化性更強,能氧化金、鉑的溶液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例為證。可以講一個“玻爾巧藏金質獎章”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佔領了丹麥,下達了逮捕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玻爾的命令。玻爾被迫離開自己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和防止諾貝爾金質獎章落入法西斯手中,他機智地將金質獎章溶解在一種特殊的液體中,在納粹分子的眼皮底下巧妙地珍藏了好幾年,直至戰爭結束,玻爾重返家園,從溶液中還原提取出金,並重新鑄成獎章。在學生驚奇之餘,又反問:“你們知道這種能溶解金的溶液是什麼嗎?”故事很自然地引起了學生的共鳴。“硝酸”“王水”的氧化性及“王水”的成份,這幾個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用於結課,延展知識。科學成功的課堂教學結果藝術,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化學故事應用於課的結尾,能借此激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求,使此課的“尾”成為彼課的“頭”。例如,在“乙醇”一節課的結束階段,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個“造酒不成變成醋”的故事。相傳杜康是制酒的鼻祖。杜康之子黑塔子承父業,移居江蘇鎮江一帶操起了造酒的行當。有一次,黑塔根據父傳祕笈將穀物薰熟後放入酒窯發酵,後來有事外出,一去21天。回家後,方才想起先前的一罈酒,他想這壇酒肯定變質了,慌忙來到酒窯,揭起蓋子,意外地發現,酒罈中飄出一股清香,酸中帶甜,酒不僅沒有變質,反而變成了另一種東西,黑塔就把它稱為“醋”(意在“廿一日”加一個“酉”字),於是,具有特殊風味的調味品--醋就來到了人們的餐桌上。那麼,為什麼酒會變成醋?這中間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呢?這樣的提問,自然就給學生留下一個強烈的懸念,促使學生課後自覺地、主動地去預習、去討論、去探索,為下一次講“乙酸”打下了伏筆。

4、用於理解知識,化抽象為形象。學生往往埋怨化學知識抽象、難懂,認為化學反應看不見,摸不着。化學故事則可以將化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使之具體、通谷易懂,讓學生在故事中得到啟發,加深理解。

四、課堂上的提問教學

提不出問題,或提不出好問題,常常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適時有效地設計問題,提出問題,進而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更顯得尤其重要。本文就此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點滴體會。

化學課堂提問的基本模式有回憶性提問、選擇型提問、温故型提問、開放型提問、理解性提問、應用性提問。

國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着眼於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要以化學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有着廣泛的聯繫,對於我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13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國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

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

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②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

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標:

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

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説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繫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

好學教育:

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着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説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博採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

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

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2)

好學教育:

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前後的質量關係,理解和描述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學會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2、利用微粒觀點,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微觀分析,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和實質。

3、通過學生合作設計、交流實驗方案,動手實驗,初步學習用實驗、觀察法定量研究化學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和實踐能力。

4、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能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5、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勤于思考、勇於實踐、樂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6、通過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史,讓學生知道科學的發展是曲折而漫長的,學習科學家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物質是永恆存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恆定律》一課在國中化學體系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還具體學習了氧氣有關的化學反應,這些知識都為本節教學提供了知識基礎。本節課的教學將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為化學方程式的教學以及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做好理論準備,因此本節課學習的質量守恆定律,對全部國中化學的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國中化學的重要定律,新課標中要求達到“理解”的層次。本課題教學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總結出質量守恆定律,並運用化學反應的實質解釋和分析“質量守恆定律”的根本原因,讓學生體會科學知識的探究方法。通過學生參與“質量守恆定律”的整個實驗探究過程,使學生從被動的聽課者成為主動參與各項學習的探究者,並學會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和品質。

三、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心理特點上看,國中學生對化學的學習還處於啟蒙階段,這就需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繫、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知識儲備來看,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物質的微觀構成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建立了微粒觀;對化學反應也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化學變化一定生成新物質,能判斷出反應中的反應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學反應過程中原子是不變的。從能力水平上看,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一些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並可以進行簡單的化學實驗。但是學生沒有從定量的角度認識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關係,也沒有把原子不變跟物質總質量不變聯繫起來,我們可以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的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和意義。

2、能夠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3、學生能用微觀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恆定律。

教學難點:

1、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如何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從而達到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2、學生能用微觀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恆定律。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情境教學、比較分析、啟發引導

學法:實驗探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六、教學過程

導入:

1、創設情境,激思引趣

我們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着化學變化,食物的消化、身體的成長、呼吸作用等,蠟燭燃燒也是我們身邊常見的化學變化。

情景再現:點燃蠟燭

問:關於蠟燭燃燒你有哪些瞭解?

這些都屬於定性研究,蠟燭燃燒是一個化學變化,這節課我們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化學變化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是怎樣變化的?

展示本節課學習目標。

認真聽老師介紹。認識化學變化的重要性。

從化學的角度觀察蠟燭燃燒這個化學變化。

學生從生成物、宏觀現象等來描述這個變化。

仔細閲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設疑創景,激發引學。

聯繫生活實際,以學生身邊的化學變化為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初步認識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學變化的兩個角度,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

目標指導學生後面的學習。

新授:

提出問題,建立猜想。

提出問題:化學變化前後物質的質量總和是怎樣變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做出猜想。

“權威”對比,進一步引發認知的矛盾衝突:

(1)1673年波義耳的燃燒實驗,結果質量增加。

(2)1756年羅蒙諾索夫煅燒金屬後質量不變。

(3)1774年拉瓦錫的燃燒實驗,結果質量不變。

根據老師的問題説出自己的想法:不變、變大或變小。

根據科學家的實驗結果,對反應前後的質量變化真正產生疑問。

引發猜想,認知衝突。

讓學生大膽參與並闡明自己觀點,教師適時激勵評價,激發學生的信心和勇氣。

通過化學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產生過程,感受化學家的探究歷程,通過科學家的實驗結果,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質量是否守恆的慾望。

2、實驗探究,收集證據

(1)引導思考,明確思路

讓學生思考:通過實驗探究反應前後質量變化需要考慮的方面

(2)設計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選擇的三個反應:

1、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

2、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亞鐵溶液和銅

3、鹽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評價

組織學生小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勵小組之間互相評價和改進方案。

教師演示:探究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後物質總質量變化。

(4)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一組:探究鐵釘跟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物質總質量變化。

二組:探究稀鹽酸與大理石反應前後總質量的變化。

教師巡迴指導,針對學生實驗情況拍照上傳。

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説出自己的想法,師生一起明確研究的思路。

學生小組合作設計三個實驗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師準備的儀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創新,把方案記錄在學案上。

小組代表交流方案的設計思路、步驟或者裝置圖。

學生仔細觀察現象

根據分組,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實驗探究。

動手動腦,合作探究

通過實驗思路的整理為後面實驗方案設計奠定基礎,突破分組實驗中的障礙。

使學生個人探究與他人的經驗互相借鑑和補充,培養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讓學生在交流中思維碰撞和創新,使實驗方案不斷優化,學習成果不斷地豐富和提升。

防止學生做白磷實驗出現意外。

培養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同時在實驗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為後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資料。

3、展示交流,獲得結論

(1)小組彙報,展示交流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彙報展示實驗結果,教師適時評價,並激發小組間的“矛盾”,鼓勵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2)大家找茬,反思評價

針對實驗結果有誤差,組織學生開展反思評價。

(3)獲得結論,總結提升

總結:有氣體的反應必須密閉,氣球或注射器可以緩衝。

彙報小組探究成果,評價老師上傳的照片。

對於有些小組實驗的失敗,找出原因,進行反思和評價。

展示成果,共同進步

培養學生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發展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對比分析,正確認識

以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為例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反應前後的質量,對比獲得結論。

同理,讓學生寫出白磷與氧氣反應、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的質量守恆關係,組織交流。進一步歸納出質量守恆定律的內容,突出重點。

分析反應前後稱量的質量,得出質量守恆關係,獲得結論: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分析三個反應中的等量關係,深入理解反應中的質量守恆關係。

5、學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學家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根據質量守恆定律解釋:

(1)波義耳與質量守恆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蠟燭燃燒質量減少的原因。

學生交流,紛紛發表觀點,學習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情感教育,持續發展

加深對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和認識,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6、求異探新,發展思維

為什麼宏觀上一切反應都遵守質量守恆定律呢?

播放:“水電解”實驗“化學變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動畫課件。

教師適當點撥,突破難點。

總結:宏觀與微觀相聯繫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及其變化的本質。

學生觀看動畫、討論、歸納小結。

由學生總結出質量守恆的根本原因。

知識遷移,開拓創新

通過師生問答等形式,使互動交流達到高潮,使問題得到逐步明晰和解決,使知識得到構建。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感覺到知識的掌握不再是艱澀難懂的,而是充滿樂趣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充滿快樂感和成就感。

7、暢談收穫,總結提升

教師對本節進行總結提升:

質量守恆定律是物質不滅定律的一種表現,是化學反應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訴我們利用化學方法只能改變物質的成分而不能改變物質的質量。

這節課我們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了質量守恆定律,並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認識了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和實質,質量守恆定律屬於化學變化的定量研究,我們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學變化,定性、定量是科學研究的兩個不同角度。

學生從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暢談自己的收穫,體驗成功。

讓學生樹立了信心與勇氣,使每位學生學有所得。

8、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1)根據質量守恆定律解釋下列現象

①古人幻想“點石成金”,你認為可能嗎?試解釋之。

②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後,生成物質量比細鐵絲質量大。

(2)請到圖書館或互聯網,查閲資料,進一步鏈接質量守恆定律的發現史,認識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發展的重大作用。

國中化學教學設計15

化學是九年級學生剛接觸的一門課,我相信只要師生齊心協力,一定可以將化學學好。在過去的教學工作中,讓我收穫最大的是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對於每一位教師而言,發現問題、並從問題和困惑中去尋求解決的辦法是自身提高工作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而要走通這條途徑就必須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探尋失敗的教訓!

我在教學工作中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備課要被學生,才能講好每一節課。備課是教師課前所作的準備工作。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它既有明確的意義又有大致的範圍,因此上課前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通過認真備課來了解教學大綱、熟悉教材、收集和組織材料,更應從備課活動中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減少教學時的不確定感,找到一個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就會顯著提高。 教學實踐中,我更多的是從教材、教參出發來進行備課,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教學中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我自認為講解分析清楚的時候,學生卻不知所云、鴉雀無聲;當我自認為內容簡單、不必強調時,學生卻常在此出現錯誤;當我自認為學生在考試中能取得較好成績的時候,學生的成績卻讓我慘不忍睹。經過反思,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加以改進,備課環節更注重“備學生”。我發現我所教這三個班的學生大多數缺乏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更缺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他們更多的是寄希望於老師直接的講解。這一點與正在實施的.“課程標準”中對學生能力培養目標是背道而馳的。要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就得先讓他們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陳述應少,提問應多,學生思考與回答問題的機會就多了。讓學生在不經意中樹立這種觀念——想知道為什麼,不能再坐等老師的講解,自己要先行思考。對於後進生,我將教學要求適當降低、教學進度適當減緩、課後作業量適當減少,讓他們覺得這門課程並不難學、並能保持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二、老師幽默,學生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我們教師工作的動力基礎,要善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調節課堂氣氛的能力,要敢於和學生説笑話。天南的、地北的、國內的、國外的、與化學有關的、無關的。有的學生説水是由h2 和o2組成的,我説“那壞了,h2 和o2是氣體喝一口你就飄忽,喝一杯水是不是就有坐飛機的感覺,如果喝的再多可能就會飛向美國了。同學們想,如果在空中點火抽一支煙,什麼結果?”,同學們吆喝“爆炸”,因為h2 和o2遇火可能發生爆炸,我説那只有唱“傷心太平洋”的份了,生哈哈大笑。學生要喜歡這課,肯定要先喜歡老師,如果哪位老師很幽默,學生肯定喜歡與他交流。喜歡老師,就會主動接近老師,肯定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三、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熱愛所教的學科,要找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找一種與學生分享快樂的感覺;用某老師的話説“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學習熱情。”

四、抓住每一個教育的契機,不放過任何一個教育的最佳機會。如: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在上第一節化學課時要用最短的時間認識所教的所有學生,下課後不看花名冊能認識各位學生。 “張三,你很聰明” ,“李四,第二節課你就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五,……”,實在沒有話説,就“認識你很高興”,利用這短短的5分鐘,讓學生知道老師很瞭解他們,加強了師生間的聯繫。 再如:老師檢查目標作業時,有的學生自信地説“老師,你看”,有的則説“沒問題!”,再看部分沒有做完作業的同學只有不好意思的份了,老師則説“很多同學作業寫得很好,老師都很受鼓舞,一定盡心教好同學們,你不受鼓舞嗎?下次作業你能主動給老師看看嗎?”

五、課堂設計懸念,撲捉學生亮點。課堂教學要有懸念,要利用問題或問題組給學生提供閃光的機會,讓學生告訴學生。如:10毫升水和10毫升酒精混合體積如何?猜一猜,有猜大的,有猜等於的,有説不知道的,但有許多學生説“小於”,而且還能説的同學們心服口服,一個小問題就能增強好強心、好奇心,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下課前留一些新穎、難度較大的小題目,告訴學生“老師等待着你的結果”,往往是當天就有許多學生在課間圍着老師,“答案是幾?”“我做的對不對?”,熱情特別高。

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的教學要有特點,形成規矩,並且要引導學生儘快適應教師的教法。①新課堂堂清,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輕鬆、愉快。最笨的辦法:講完後領學生集體讀一遍、集體背一遍、個別學生再檢查一遍。②課前作業必檢查,哪怕寫一個或幾個關鍵字,也能顯現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③習題講評課,要求學生拿起筆,把題目種的關鍵字、關鍵次劃出來,把牽扯到的計算式子列出來,答案自然就明確了,下次再見到類似的題目,眼睛肯定會一亮。教有規矩,學有方圓。在學生適應老師後,他們就知道了老師要講那一個題、以哪一種物質為例、甚至説哪句話,表現出學生較強的主動性。如:在講化合價時,九年級六班一名男同學不等老師開口就一邊聚首,一邊對同學説“老師肯定要問誰把化合價標在題目上”,真是説道老師的心裏去了,很高興,因為學生知道老師要求他們做什麼,知道老師喜歡什麼。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適應老師,走在教師的前面,佔領學習的主動權,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每節課後必反思。一節課有很多問題或情景,課堂上的效果不一定與我們設計的一樣,那麼我們就應該反思一下原因,記下這節課的不足,為以後的每堂課做好準備。

總之,作為一位老師,無論多忙都應該先反思自己一節課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成長,在不足中尋找自己的失誤,成就自己,成就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