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師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1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教師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1

最近對識字的教學做了如下幾點的嘗試:

一、培養學生“我愛識字”的習慣

新課標在識字教學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要讓學生達到這樣的要求,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遊戲,在教學中把識字融入豐富的遊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新奇有趣的識字場景中體驗識字的快樂。

可是學生識字,存在的問題是:學得快,忘得也快。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通過實踐,我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辦法便是讓學生進入“遊戲樂園”,在輕鬆、有趣的玩耍氛圍中記住漢字。使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將所學漢字加以鞏固,加以運用。

二、倡導學生“我的識字能力最棒”

由於學前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已經認識不少字了,但有的學生可以説還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學習能力的差異,如果要統一地從頭學起、從零開始,學生一定不喜歡,這樣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能不能將認識較多字的學生作為我們識字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讓他們成為我們最有利的教學資源呢?我進行了嘗試:

1.培養合作能力,實現優勢互補。

現在的小孩大部分不會與他人合作,現在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是通過半年多的培養,學生已初步形成合作習慣。在識字教學時,我通常先讓學生嘗試讀課文,不會讀的除了藉助拼音認讀以外,還讓他們請教小組裏的其他同學或老師。在這一環節裏,小組成員就可以實現異質互補,會的教不會的,達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學了一篇課文後,可以讓小組裏的同學互相聽讀課文,辨識生字,並告訴他們:如果你的同學讀得好,請你誇誇他;如果你的'同學需要幫助,請你幫幫他。這樣做,既讓識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會讓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獲得幫助。

2.請“小老師”,實現多元評價。

課堂上我要在短時間裏瞭解每一位學生的識字情況是很難的。於是我採用請“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請他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可以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可以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積極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鼓勵學生“我是識字小能手”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動畫片裏的人物的名字認下;把自己家的生活用品認下;把愛吃的蔬菜、水果等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小區認下等等,在班會時間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以上幾點是我總結的個人教學經驗,讓我在識字教學中能取得一點效果。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2

五月進入複習階段,針對於國小數學複習面廣量大,內容較多,時間緊迫,任務艱鉅,又極易引起兩極分化的特點,“步步反饋,逐層提高”複習法是一種有的放矢的針對性複習教學,使複習課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從而可以用較少的時間達到較好的複習效果。我和學生一路走來,在摸索中進步着。其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複習重基礎、全面反饋、再提高、再發現。

2、 貼近實際,專題複習,加強針對性訓練,開展專題複習方式,各個擊破的複習思路。

注重單元試卷、綜合試卷、學生自我評價的反饋,把每一章節的知識聯繫在一起復習,加強知識的連貫性,調動學生的複習積極性,提高每節複習課的效果。在這一階段的複習中要靈活選擇時機進行專題測試,在專題測試試卷評析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本張試卷所反映的情況進行一次書面自我評估。在查漏補缺之後,綜合各單元所反映的情況,進行綜合性試卷反饋,即有的放矢的進行鍼對性補缺、定向複習,發現問題,再進行定向突破。訓練中必須要做到定時定量,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統一,鼓勵學生爭取記錄好人手一冊“總複習錯題集”,靈活運用錯題集,經常翻閲分析,力爭錯誤不再重犯。集中補“缺陷”,真正提高複習效率。

3、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把學生的各種反饋信息經過

去偽存真,去表及裏的分析、歸納和整理,逐層讓學生這個主體去發現、提出新的.問題,引導思考、探討、總結, 靈活運用,找到學生掌握的整體性和局部性的缺陷,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二、不足之處:

1、太相信學生,畢竟是學生自制力差沒督促和檢查錯題集中的體是否掌握。

2、沒有耐心忽視了一些學生。

3、總結的較少。

三、今後的努力方向:

多總結學生做題時出現的錯誤,嚴格要求,達到不失的分就不要失。錯題集要不定時抽查,讓他們自己自覺學會。對學生要耐心讓他們取長補短積極學習更上一層樓。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3

《長度單位》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的一個概念性的認知內容。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探索性操作,在複習《長度單位》中給我以深深的啟迪。長度單位我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測量來感知米與釐米的區別與聯繫,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實際長度!

為了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複習“釐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猜一猜:1釐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説一説:你是怎麼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

2、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釐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釐米”,並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釐米。然後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釐米的長度。

3、估一估,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長度單位表象進行估測,再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釐米的物體,比如一釐米和大拇指的寬度同樣長,在老師説一釐米時,學生立馬豎起大拇指,這樣就能把數學和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使學生有豐富的認識。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4

來校一年多來,我最大的感觸就是除了正常的上課以外,我和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整個級部除了有個別班級外,絕大部分的班級同學都能夠在美術課上遵守課堂紀律,尊重和尊敬老師,課上能按老師要求認真仔細的學習和思考,而沒有因為美術課是副科而去不重視,孩子們一直以來對於美術課的濃厚興趣和翹首期盼學習美術知識的態度着實讓我心動,我感謝孩子們的賞識,這麼愛我的課。

二是孩子們課下打招呼不是簡單的老師好,而是發自內心的把我當成朋友,跟我聊天,跟我説笑,非常親近,我想我們的.師生感情就是這麼一步步拉近的,當去查宿舍時,孩子們給我遞上來一堆堆吃的喝的,真是讓我無以言表,孩子們真是太天真可愛了。

還有的孩子喜歡課下來找我談談心事,有時不好意思給別人談的事,來給我談,我謝謝孩子們的信任,我也會在教好美術同時,切實做到身正師範,學高為師,做孩子們的引導者和好朋友。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5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數學。和我一起教四年級的老師是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師。我心裏有一種無形的壓力。當然,這不僅是鍛鍊的機會,也是對自己的挑戰。力求使教學結構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注重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改革主要在課堂和業餘時間進行。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餘時間,他們注意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把數學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班長在教學中也給了我很多幫助。他經常和我討論教學,互相傾聽,這也使我很快就走上了數學教學的正確軌道。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讓我們談談這學期教學的得失。

一、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本學期我有幸參加了數學教研活動,但無論是公開課還是普通的“普通課”,我總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如何把握課堂,如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以及如何準確、嚴格地使用數學語言。特別是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與學生的融合等方面。

二、課堂上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本身就是一門非常嚴謹的科學。你根本不可能是假的。它是什麼。我的問題是我不敢讓學生在課堂上思考。一些問題需要合作學習,然後討論並得出結論。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因為我擔心如果我讓他們這麼做,他們會太自由,不能談論一些無關的事情,無法完成教學任務。事實上,正確的方法是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邊做邊學,這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積極的。他們喜歡“玩”有時,他們不希望學生們這樣做;玩”數學

三、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正確。

經過近一個學期的接觸,我發現我們班的一些學生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課堂紀律無法得到保證。這種學習態度包括他們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對家庭作業的態度。有些學生不關心自己參與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他們上課很粗心,願意聽就聽,自己動手“事情”如果他們不聽。他們做一些小動作,並與旁邊的學生交談。如果他們不努力學習,也會影響其他學生。也有一些學生對待家庭作業粗心大意,缺乏良好的解決問題的習慣,解決問題不夠仔細,寫作不規範。當然,也有一些所謂的“懶漢”。許多人沒有及時完成家庭作業,錯過甚至不在家做家庭作業。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艱苦教育,一些學生已經改變了他們的觀點,但他們中的一些人“反覆教育後永不改變”有更好的紀律。我希望他們能在最後審查階段有所改變。

四、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

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的事,他們必須首先樹立榜樣。國小生善於觀察事物。他們非常關心老師的工作。我經常聽到學生們説:“老師説的不是真心話,他們承諾的也不是真心話。”。是的,老師可能會因為繁忙的工作或其他原因而忽視學生,但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太多。我們應該信守諾言,言行一致。當然,不要放鬆對學生的要求。應該完成的作業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生不能有拖延的壞習慣。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6

學生在本課學習前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徵及分類,並且在四年級(上冊)教材裏已經知道了兩塊三角尺上的每一個角的度數,學生課上對數學知識、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角度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比較容易出現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特徵。本課是安排在學習三角形的概念及分類之後進行的,它是學生以後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及解決其它實際問題的基礎。學生在掌握知識方面: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分類,比較熟悉平角等有關知識;能力方面: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已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習慣。因此,教材很重視知識的探索與發現,安排了一系列的實驗操作活動。教材呈現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沒有直接給出結論,而是通過量、算、拼等活動,讓學生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推理歸納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規律進行探究活動是這節課設計的主要特點之一。學生對三角尺上每個角的度數比較熟悉,就從這裏入手。先讓學生算出每塊三角尺三個內角的和是180°,引發學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嗎?接着,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任意畫出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用通過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測量誤差),再引導學生通過剪拼的方法發現:各類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角。再利用課件演示進一步驗證,由此獲得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這一系列活動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轉化”數學思想,為後繼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最後讓學生運用結論解決實際問題,練習的安排上,注意練習層次,共安排三個層次,逐步加深。練習形式具有趣味性,激發了學生主動解題的積極性。第一個練習從知識的直接應用到間接應用,數學信息的出現從比較顯現到較為隱藏。這些題檢測不同層次的學生是否掌握所學知識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顧及到智力水平發展較慢和中等的同學,第3個練習設計了開放性的練習,在小組內完成。由一個同學出題,其它三個同學回答。先給出三角形兩個內角的度數,説出另外一個內角。有唯一的答案。訓練多次後,只給出三角形一個內角,説出其它兩個內角,答案不唯一,可以得出無數個答案。讓學生在遊戲中消除疲倦激發興趣,拓展學生思維。兼顧到智力水平發展較快的同學。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本着“學貴在思,思源於疑”的思想,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實驗、去發現新知識的奧妙,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最後達到了一下這些:

1.讓學生親自動手,通過量、剪、拼等活動發現、證實三角形內角和是180°,並會應用這一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動手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並通過動手操作把三角形內角和轉化為平角的探究活動,向學生滲透“轉化”數學思想。

3.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

完成了這節課的基本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

談話導入 ,回憶已經學過的三角形知識為新內容進行鋪墊。同時,也為知識的

遷移作了伏筆。《課標》強調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

動建構的過程。創設情境,引出課題,以疑激思 ,現在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有的同學認為大三角形的內角和大,還有部分同學認為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度數都是一樣的。那麼到底誰説得對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三角形的內角和)。動手操作,探究問題,以動啟思,讓學生經歷了矛盾,發現問題後,再和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探究更好的驗證方法,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自主參與剪、拼、撕、折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經歷猜想、驗證、演示、彙報過程中解決問題,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度,只是因為我們在測量時會出現一些誤差,所以測量出的結果不是很準確。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選出不同類型的三角形進行實驗。因此,實驗的對象有較大的包容性,實驗的結論有很強的可靠性。學生會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普遍規律。學生心中激起了層層思考的漣漪,課堂氣氛既緊張又活躍,發言爭先恐後。三角形不論位置、大小、形狀如何,它的內角和總是180°設計意圖:這裏教師通過提出兩個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層層設疑,使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波瀾起伏,時刻處在緊張而又興奮的學習狀態中。練習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緊緊圍繞三角形的內角和來進行,進一步加深了對三角形內角和的理解和運用,讓學生算等腰三角形風箏頂角的度數和等邊三角形交通警示牌的度數,不但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最後,讓學生求四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的度數,不僅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而且將所學知識進行了內化和昇華。

這篇教學設計通過施教,符合新課程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能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問題的探索與研究,學生在整節課中學得輕鬆。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層次清楚,學生思維活躍,教學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三角板抽象出特殊的三角形探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接下來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探討所有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也是180,過渡自然且有吸引力。

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先讓學生進行測量、計算,但得不到統一的結果,再引導學生用把三個角拼在一起得到一個平角進行驗證。這時,有部分學生在拼湊的過程中出現了困難,花費的時間較長,在這裏用課件再演示一遍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練習設計也具有許多優點,注意到練習的梯度,並由淺入深,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也很有趣味性。但還受課本資源的限制,不能大膽突破教材,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例如:可以出示一塊被打爛了的三角形玻璃板(如圖:),向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問題:老師今天不小心把這塊三角形的玻璃板打爛了,要重新買與原來同樣大的一塊,可老師不知道尺寸,怎麼辦呢?誰能幫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呢?讓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常出現的問題,更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不僅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的目的更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7

1、初、高中教材間的跨度過大國中教材偏重於實數集內的運算,缺少對概念的嚴格定義或對概念的定義不全,如函數的定義,三角函數的定義就是如此;對不少數學定理沒有嚴格論證,或用公理形式給出而回避了證明,比如不等式的許多性質就是這樣處理的;教材坡度較緩,直觀性強,對每一個概念都配備了足夠的例題和習題。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數知識,緊之後就是函數的問題(在函數中,又分二次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它們具有不一樣的性質和圖象)。函數單調性的證明又是一個難點,向量對空間想象潛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號多、定義嚴格,論證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學起來相當困難。此外,資料也多,每節課容量遠大於國中數學。這些都是高一數學成績大面積下降的客觀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適應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我在這學期為了解學習狀況共和學生座談了三次,同學們普遍反映數學課能聽懂但作業不會做。不少學生説,平時自認為學得不錯,考試成績就是上不去。帶着問題我多次去聽了國中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發現國中教師重視直觀、形象教學,老師每講完一道例題後,都要佈置相應的練習,學生到黑板表演的機會相當多。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國中教師把題型分類,讓學生死記解題方法和步驟。重點題目反覆做多次。而高中教師在授課時強調數學思想和方法,注重舉一反三,在嚴格的論證和推理上下功夫。從高三教學下來的老師,可能在教學中不知不覺以高三的複習要求去教學,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師教學上的巨大差距,中間又缺乏過渡過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適應不了高中教師的教學方法。

3、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不適應高中數學學習高一學生在國中三年已構成了固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他們上課注意聽講,盡力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但課堂上滿足於聽,沒有做筆記的習慣,缺乏用心思維;遇到難題不是動腦子思考,而是期望老師講解整個解題過程;不會科學地安排時光,缺乏自學、看書的潛力,還有些學生考上了高中後,認為能夠鬆口氣了,放鬆了對自我的要求。

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為要想大面積提高高一數學成績,應採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師要鑽研國中大綱和教材。高中教師應聽國中數學課,瞭解國中教師的授課特點。開學初,要通過摸底測驗和開學生座談會,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在摸清三個底(國中知識體系,國中教師授課特點,學生狀況)的前提下,根據高一教材和大綱,制訂出相當的教學計劃,確定應採取的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同時學校也就應組織初、高中老師座談,交流教法

2、高一要放慢進度,降低難度,注意教學資料和方法的銜接。根據我的實踐,我認為高一第一章課時數要增加。要加強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學時注意形象、直觀。如講映射時可舉“某班50名學生安排到50張單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觀例子,為引人映射概念創造階梯。由於新高一學生缺乏嚴格的論證潛力,所以證明函數單調性時可進行系列訓練,開始時可搞模仿性的證明。要增加學生到黑板上演練的'次數,從而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章節考試難度不能大。通過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難度,提高學生的可理解性,增強學生學習信心,讓學生逐步適應高中數學的正常教學

3、嚴格要求,打好基礎。開學第一節課,教師就應對學習的五大環節提出具體、可行要求。如:作業的規範化,獨立完成,訂正錯題等等。對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弊病,應限期改正。嚴格要求貴在持之以恆,貫穿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成為學生的習慣。考試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可分為三塊進行教學,每講完一塊都要複習、測驗及格率不到70%應重新複習、測驗,課前5分鐘小條測驗,應經常化,用以督促、檢查、鞏固所學知識。實踐證明,教好課與嚴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環節。

4、指導學生改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不但是高中階段學習上的需要,還會使學生受益終生。但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一方面需教師的指導,另一方面也靠老師的強求。教師應向學生介紹高中數學特點,進行學習方法的專題講座,幫忙學生制訂學習計劃。那裏,重點是會聽課和合理安排時光。聽課時要動腦、動筆、動口,參與知識的構成過程,而不是隻記結論。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課外輔導書,以擴大知識面。提倡學生進行章節總結,把知識串成線,做到書由厚讀薄,又由薄變厚。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8

教材方面

本冊的教材總體選文貼近童真、童趣,無論是從文章的內容還是從插圖畫面都比以往的教材更貼近兒童的特點。比如《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寫的是“我”在上學路上的所見,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再比如《大青樹下的國小》原來的課題是《我們的民族國小》,雖然課文內容沒有變動,只是課文題目的改變,但是課文原有的政治意味就淡了許多。本課課後題的設計也是更多指向了語言文字的表達練習。還比如《胡蘿蔔先生的長鬍子》趣味十足。

但是,教材中也有相對增加難度的內容。比如第四課《古詩三首》,以往都是兩首,現在是三首,學習容量變大,重在積累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遷移學習方法。再比如《去年的樹》,以往是四年級所學,現在放到了三年級學習,不過課後題注重引導學生去體會鳥兒的內心世界;而《去年的樹》所在的童話單元以往也是在四年級進行學習,現在也放到了三年級,在園地中總結了童話的特點;同時本單元的.習作主題是“我來編童話”,對於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童話的編寫要達到什麼標準,編寫童話是要求把故事寫完整還是把故事寫具體寫生動。這個度有點難把握,把故事寫得具體生動難度是比較大的,對於學生來説。還有《花的學校》,個人認為這篇文章和本單元的主題不是明確的契合。備課時,我讀了好多遍這篇課文,這是泰戈爾的一篇散文詩,線索不明確,對於剛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起來難度大。本文的題目雖然是“花的學校”,但文章的內容和“學校”確無甚關係,既不同於《大青樹下的國小》也不同於《不懂就要問》。個人認為這篇文章入選教材有可商榷的地方。

備課方面

由於假期通讀了教材,認真學習培訓內容,從而對教材有了整體性的認識和把握。教學方向明確,備課就不會繞彎路。具體備課時,結合課標、學段特點、教材備課,這樣設計教學就有了全面的把握。比如假期裏備《搭船的鳥》一課時,結合課標、單元的語文學習要素及單元習作要求,明確了學習任務是要留心觀察周圍事物並寫下來。初讀課文兩三遍,覺得課文內容簡單。再看課後題,也不覺得有難度。起初設計教學只關注到了第二和第四自然段,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這時,我產生了一個疑問:其他的自然段有什麼作用,尤其是第一自然段有什麼用呢?教學時如何處理呢?於是,我反覆讀這篇課文。大約十遍之後,我恍然明白:第一段寫“我”乘船去鄉下外祖父家,途中下起大雨,為下文翠鳥搭船做了鋪墊。第三段是“我”觀察翠鳥時的所思所想。第五段則是告訴了讀者那隻搭船的鳥是翠鳥,在搭船捕魚。讀懂文章之後,發現每一段都不可刪去,都有存在的必要。彼時我想起了於永正老師説過的話,備課之前要反覆讀課文,要把課文讀通讀透。此時,我才真正悟到了,理解了這句話。課文讀透了,為教學打好了基礎。備課都應在把課文讀透的基礎上進行,讀透課文一點兒也不浪費時間。

教學效果方面

學校舉行了考試,班級出現兩極分化。雖説三年級易出現兩極分化,但是我班高分較多,低分也比較多,年級的翹楚在我班,同時年級的末端也在我班。這不由得令我思考,這一定與我的教學方法有關。我平時做到了關注班級全體學生,在課堂上有意地提問、鍛鍊、鼓勵後進生,在課下也關注他們的作業,注重與家長溝通。為什麼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通過翻閲全體同學的卷子和反思作業的設計安排,我發現作業的完成質量,尤其後進生的作業質量較低;另外我設計的作業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的安排,隨課走,作業的訓練點不突出;由於班級人數眾多、語文課上課節數也多再加上個人身體原因,導致作業批改較慢,反饋不夠及時。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優化作業,作業的設計要有整體性、訓練點要明確、作業要佈置的少而精。教研中主任已經強調到這一點,經歷過這次教訓,我的體會更深了。一位優秀的教師,既能教出領頭雁,也會讓那隻能力弱小的雁子緊跟隊伍,不至於掉隊。

反思總結是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希望自己努力、取得進步、帶領學生一起進步。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9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國小教師,一個豪不起眼的鄉村國小教師,我覺得作為一個好老師,首先要愛孩子們,包容孩子們的童心,用孩子的心和孩子們相處,我不是神,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或許在工作中也有這樣那樣的失誤,但我會努力去愛我的小不點們。我有效課堂教學有了科學的定位思考,對如何有效教學形成了獨特的見解。

1、上課,一般採取三個層次:一是個人自己試講,備課組全體聽課、研修組長參與;二是第二次試講,研修組全體聽課,教導處參與;三是公開課,學校公開課,全體本學科老師、學校領導參與。

2、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教學中,構建數感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3、評課,首先是個人説課,談感受;第二是參與聽課老師評課,評課的重點圍繞課標理念、圍繞研究點突破、圍繞學生主體參與,所有聽課老師必須人人發言;第三是主任點評總結,由聽課的領導進行點評。

4、換角,今年新課程全員培訓又到了,怎樣創新培訓模式,才能使民族地區鄉村國小教師進一步理解掌握新課程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夠均衡地、高質量地實施新課程筆者總結反思這幾年來新課程的培訓方式,探索出一種新的培訓模式——換角培訓。即參訓教師角色換成國小生,培訓者角色換成國小教師,培訓過程相當於國小課堂教學過程。通過換角培訓,參訓教師體驗並感悟新理念新方法的每個細節及其作用,品嚐和理解新課程理念,使他們在培訓後得到較大的收穫和提高。

5、注意新課導入新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雖然在工作中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這離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集體備課、研修活動培養了教師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喚醒了教師推進新課程的意識,國小數學研修組正在逐漸由“經驗型”向“反思型”和“研究型”羣體發展。在我們看來,課改與教研是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下學期,我們還要把教後記只注重對具體實踐結果的粗淺回顧,提高到對實踐本身的深入反思,使“研”更有深度;同時有效地利用數學教師的博客,與同行交流思想,為學生提供服務!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10

新課程實施改革的出發點是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目的在於倡導“以人為本,德育第一”的素質教育。國小語文實施課改十年來,廣大教師投身課改,融入課改,傳播了新的教育理念。學生也多了思考的空間和實踐的機會,個性得到張揚,能力有了發展。課改使國小語文出現了許多新氣象,可謂好評如潮,褒揚眾多。但如果我們冷靜面對,認真思考,還有些值得好好反思的問題。

首先,課堂教學與考試內容的問題。課堂是課改的主戰場。國小語文課改的目的之一是讓國小生“減負”,擺脱“題海戰術”。可是,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今天,考試排名壓力是教師一塊很大的心病,要命的是:考試往往不是考學生的能力,而是考學生的熟練程度。在此情況下,為避免學生考不好引起家長埋怨、學校領導不滿和社會誤解,不少教師在“課改”的背後,仍偷偷地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很快教完書上的內容,然後大量做練習題,陷入“題海戰術”裏。一方面,教師起早貪黑,廢寢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學校裏,幾乎沒有多少屬於自己的時間。另一方面,學生機械、重複的訓練,變成了學習機器。説實話,這的確對考試很有用。但對學生,不僅增加了學業負擔,而且不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教師,也是一種折磨。

其次,教學方式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給課改提供了科學、有效的解決之道。可是,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在“自主”方面犯了“隨意性”的毛病。上課時讓學生自己看書,一看到底,喜歡怎麼讀就怎麼讀,沒有要求,沒有指導。表面上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實際上並沒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是傳統教學“放羊式”的翻板。有的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讓學生合作討論,給人感覺學生很“忙”,課堂異常“活躍”。我們不禁要問,有的問題很淺顯,答案直白得一眼就能看出來,還需要合作探究嗎?如果個人效率比集體學習還高,為什麼非要合作不可?我還看到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合作,把一句完整優美的語句拆開讓三個學生合作讀,這樣怎麼能培養出學生的語感呢?還有,國小課改慣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表揚式”,學生誰回答對了,教師就讓大家邊鼓掌邊叫:“好,好,你真棒!”想以此來激勵學生。這對一、二年級學生很管用,但對六年級學生管用嗎?

也許有人會説,課改是一個創新的活動與過程,是教育領域中一場深刻的變革,出現一些問題是在所難免的,何必去吹毛求疵、以偏概全呢!需要説明的是,對於課改,特別是國小語文課改,我並非否定,也絕無貶低的意思。但如果一味籠統地拍手稱快,未免就過頭。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11

一、出題情況:

本次檢測共有十一道大題,試卷內容涵蓋豐富,字詞句段都有涉獵,試卷出題注重識字、寫字、詞句積累,很好地體現了學段特點,試卷題型多樣,題量和難度較為適中。

二、試卷分析:

本次成績雖然較為理想,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為了能夠及時總結這半學期語文教學方面的經驗教訓,做好下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特將本次試卷分析如下:

第一題看拼音,寫詞語;第三題比一比,再組詞;第四題快樂加減;第五題我能把詩句補充完整;第六題把括號裏不合適的字劃去;第七題連一連;這幾道題正確率很高,大部分同學做的很好,能聽明白題的要求,並能按要求正確工整的書寫到卷面上。

但有個別同學在此處失分,但失分不多。

第二題按要求填寫。這道題重點考察學生筆順掌握情況。“閉”的筆順錯的較少,但“送”的第八筆是()。學生錯的較多。雖然一再強調,“送”先寫裏邊,最後寫走之兒,可有同學,不知走之兒是三筆,或者粗心。因此,這個小題丟分較多。

第九題閲讀短文,回答問題。這道題中難點在第一小題,數句子,只有十個同學數對。失分一分。因為文中有歎號,學生不清楚是一句。還有,就是太粗心。只要是一句一句標出的同學,就能數對。還是訓練太少。照樣子,寫詞語。有“一片片”,可同學寫成“紅彤彤”“亮晶晶”,做錯了。一年級孩子,理解能力太差。只有反覆強調,才會少出現這樣的錯誤。

第十題看圖寫話。這是一個難點。不過,我對孩子們的答案較為滿意。因為同學們平時寫日記,所以學生寫得還不錯。

三、整改措施

通過這次質量測試,不僅全面瞭解學生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基本情況,而且對今後的教學有所啟迪。

1、針對一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字詞教學應以積累為主。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多積累一些優美詞句,養成自覺積累的習慣。同時,在教學中要加強詞句的訓練,提高學生在語言環境中應用詞句的能力。

2、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應立足於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重視閲讀方法的培養和良好閲讀習慣的養成,同時,要將閲讀延伸於課外,鼓勵學生在課外多閲讀一些有益的書籍,豐富積累,提高自身的閲讀水平。

3、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書寫,做事細心的習慣,認真審題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4、要督促學生熟讀、熟背課文。

5、要培養學生認真讀題,仔細答題,反覆檢查的好習慣。

本次測試,讓每個孩子都嚐到了成功的快樂,也給教師教學指明瞭方向,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結構,抓住識字、寫字的教學重點,在練好基本功的同時,引導學生從繁瑣的作業中,大量的題海中解脱出來,給足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書,做自己喜歡的事,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12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我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撞擊着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以個人體會談談小語教學的一點反思,與各位同仁共勉!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覺得極富“活力”。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活力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活力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經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閲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進取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做操》這篇課文時,我用一張畫了太陽的圖片貼到黑板上,讓孩子們站起來,面向太陽,跟我一齊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當做完一遍,我又把圖片拿到教室的另一個地方貼上,讓孩子們繼續跟着我做。反覆幾次,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齊説,一齊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開心極了。當你看見孩子們學得歡樂極了,玩得開心極了,你會幸福無比,感到教學的真正樂趣其實就在那裏。“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我”。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活力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台。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向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我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説:“喝水”要用口喝,並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説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異常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必須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當是很多的實踐,僅有在實踐中,學生的本事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在教學《墨梅》後,引領學生閲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餘首古詩,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借物言志方面古詩,並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閲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經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向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我的情感。

比如《桂林山水》描述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經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後,引導學生把自我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着自豪感,飽含着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讚美着……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我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我的語言。

3、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我的人生當軍事。

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歡樂的時光!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13

識譜唱譜是音樂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課堂上能使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動、遊戲,一旦讓他們識譜,頓感索然無味,課堂氣氛也會出現冷場,音樂情感美的薰陶無從談起。

音樂新《課標》指出: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規定了不同學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識譜教學要符合音樂學習的規律,它是學習音樂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樂教育的目標。那麼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的使用這個“工具”呢,我根據自己一些教學實踐,反思如下:

一、用先唱歌后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識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后識譜。

如:在一節唱歌課中,當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並讓學生和着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然後,再通過對歌譜的視唱、理解,又反作用於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識譜就是先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讓學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現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這節課是輕鬆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現自我的空間。

一位學生這樣講到:“以前,老師總是對我們進行視唱練耳訓練,班上僅有幾位會樂器的同學唱還可以,其他人都不行,太難了,我對這一點兒也沒興趣,可是現在我們先唱歌后識譜,才上兩節課,我就會唱《白楊和小河》這首歌的歌譜,我感到非常高興。”

二、利用創編旋律來提高識譜能力

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識譜教學也不例外。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以即興活動的方式給學生髮揮創造想象的'空間和機會。

例如:歌曲《青春舞曲》這首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歌特點,所以在學唱新歌之前,我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打亂,以短小動機為單位排列在一起,先讓同學們聽每組動機的音高,在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排列成流暢的旋律,並一起彈唱。這樣,以聽為先導,創

編為手段,然後再讓大家來聽一聽,唱一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其實,創編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豐富的創編形式能讓同學們在樂趣與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學習簡譜,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提高綜合素質的今天,國小音樂教育對識譜的要求是:“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的識譜從感性入手來教,融入音樂實踐活動,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利用識譜這個學習音樂的好工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鑑賞能力、創造能力。讓每個孩子真正的走入音樂,去尋找,去探索,去創造。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14

臨近期末考試,對於二年級國小生來説,基礎知識的複習更顯得至關重要。通過複習可以查缺補漏,鞏固提升,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

當然課堂上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比如一些學困生沒能及時的完成任務等等,這就要求老師隨機應變了,不是一定就要按照預定的複習計劃,而要及時的調整。同時,二年級的學生也才七八歲的孩子,難免會開小差,所以老師就要隨時注意學生是否認真聽課,充分利用上課時間,從而提高複習課的效果。

總之,在近期的複習中,我在教學上有得與失,也遇到了不少的問題,特對這一段時間的複習作如下反思:

1、加強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認真及時的完成作業。

2、在課堂教學中儘量給學生創設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討論解決。

3、關注學習比較有困難的學生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輔導,鼓勵他們,激勵他們樹立學好語文、複習好語文的信心

4、加強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在課堂教學中應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的調整自己的複習計劃。

最後希望自己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能將問題都逐步改善。在這最後最關鍵的時刻,我會和學生一起,不斷努力,爭取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國小教師教學反思15

開展國小語文主題學習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語文主題學習教學,學生可以間接的學習,對他人的經驗教訓進行反覆體味,從中不斷髮現、豐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開展語文主題學習教學可以説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要途徑。

語文是學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所以,主題性學習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國小語文“主題性學習”就是從閲讀這個核心入手,進行一系列的課堂教學改革,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要想學好語文,絕不可能僅僅來自於幾本語文課本,更多的要來自於課外閲讀,來自對生活的閲讀。在國小語文主題學習教學中,朗讀是一種最重要的訓練。學生通過閲讀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樣才是真正有效的`閲讀。因此,語文主題學習上教師一定要立足有效的閲讀訓練,去體味感悟文章的思想和豐富的內涵,這樣一堂課才是有效的。

現實是,朗讀將花去大量的時間,而課時卻只有40分鐘,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訓練,提高語文主題學習教學效益,淺談幾點看法。

一、運用多種朗讀形式,提高朗讀的有效性

朗讀的形式除了齊讀、分讀、自由讀、分角色外,還有範讀、選讀、復讀、賞讀、仿讀、引讀等。選擇什麼樣的方式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到好處的運用,讓學生提高朗讀的樂趣,以提高朗讀的效果,對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二、提出不同的朗讀要求,促進朗讀的有效性

以讀為本,要針對學生的認知起點,注重朗讀指導的層次性,循序漸進,達到理解-感情-積累的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眾所周知,朗讀的目標總體講有三個要素:正確、流利、有感情。學生只有在讀正確的基礎上,才能達到順利朗讀的目標,只有達到正確流利這兩步,有感情朗讀才有可能得到實現。

三、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提升朗讀的有效性

如果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朗讀的評價作用,進行細細品味,那麼學生就能在讀中理清文章脈絡,掌握思想內容,記住妙詞佳句,習得語言文字,感受語音的意藴。

有效的朗讀訓練,能使學生從中感受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質量也必將提高。

除了注重主題性學習,還應該注重自主性教育。自主性教育是指學生在學校的教育條件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下,把自身作為教育對象,依據社會需求和自身發展需要,弘揚自信、自主、自強、自律精神,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自己得到全面主動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為此因把握以下幾點:第一,堅持以生為本,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培養語文基本能力。第二,開展小組合作,提高學習參與率,均衡促進學生髮展。第三,精心編制導學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四,優化課堂流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高效落實教學目標。

國小語文主題性學習是語文學習觀點,國小語文自主性教育是教學方法。主題性學習為多讀、多背、多寫,提供了原始素材,豐富了廣闊的閲讀空間。他“迫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閲讀積累練筆,“迫使”教師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他為自主教育在語文學習領域提供了用武之地。自主性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習慣、態度、品質,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讀背寫,他為主題性學習任務的完成、目標的落實奠定了基礎。

總之,語文主題學習教學更多的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他們產生主動閲讀的想法,逐步養成自主閲讀的習慣;更多的激勵思考,喚起學生的自主性;更多的引導學生關注自身以及他人,並通過與同學的相互交流汲取一些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知識、信息,經過自我組織,不斷實現心靈的轉變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促進自我發展。持之以恆,自己的語文閲讀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只有如此,才會結出語文主題學習教學的豐碩成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