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多媒體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來源:果殼範文吧 9.9K

內容摘要:把多媒體引入國小數學課堂,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趨勢。在國小數學新授課中合理選擇多媒體;把握最佳時機,最佳作用點切入具有不受時間、空間、宏觀限制的,直觀形象、色彩鮮明、視聽並茂、動靜皆宜、生動逼真的多媒體,可以把高度概括的概念,枯燥的計算,煩瑣的應用題,抽象的幾何知識等展示出來。以彌補傳統的手段的不足。優化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的動態組合使用過程。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氛圍,調動學習積極性,集中注意力,啟迪思維,培養能力,減輕學業負擔,有效提高課的質量與效率。

論多媒體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多媒體、快速、高效。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可使學生快速、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但有 不少電教課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抓住電教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點。下面結合教面來確定其最佳作用點:

一、在新舊知識連接點上

在領會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憑藉電教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舊知識固定點——新舊知識連 接點——新知識生長點”上有序展開,促進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從而輕鬆地獲取新知識。

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設計了兩組畫面。第一組認識一個數或一個計量單位的幾分之一、幾分之幾 ,再通過學具配以折折、擺擺、畫畫等實際操作,感知單位"1",認識幾分之一、幾分之幾以及何為“平均分” 。第二組認識由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幾。如六個蘋果組成的整體、八面小旗組成的整體 ……通過幻燈在銀幕上依次顯示。於此同時教師邊引導邊板書,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回答教師在講解“分數的 意義”過程中所提出的有關問題。

通過直觀演示,學生對單位"1"、平均分、幾分之一、幾分之幾等分數概念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 抽象概括,一個東西(一個蘋果、蛋糕)、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如一堆蘋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 羣羊、一隊小朋友……)都可看作單位"1"(同時銀幕不斷顯示這些畫面,加深對單位"1"的具體理解——單位 "1"小可小到比細胞還小,大可大到整個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後抽象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後 將抽象出來的各個本質屬性綜合起來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二、在教學重點處

如教學“相遇應用題”時,其要點是:①掌握此類應用題的結構特徵;②在能正確分析此類應用題數量關 系的基礎上正確解答此類應用題。

教學時,在兩張膠紙上各畫一汽車,通過抽拉直觀演示,顯現兩車相遇的全過程。如這樣分解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a時間:同時;b地點:兩地;c方向:相對;d結果:相遇。待學生掌握了這些特徵後,進一步通過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時間、相距距離等概念的含義。 即速度和——單位時間裏兩車共行的路程;相遇時間——從兩車同時出發到同時相遇所經過的時間;相距距離 ——相遇的這段時間裏兩車共行的路程。教者通過投影的直觀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兩車各從起點出發開始 直到兩車相遇難點。突破了難點後,學生對相遇應用題特徵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因而解答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三、在學生思維轉折處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把握學生的思維導向,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學生思維轉折處採用恰當方法及時點撥提示,儘可能地使學生產生髮散性思維,又少走彎路,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

又如當學生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後,學生在計算半圓周長時,常把圓周長的一半誤為半圓周長。產生這種錯誤的原因:一是受圓周長計算方法和“半” (1/2)字的影響。二是在思維轉折處發生了障礙,沒考慮圓周長的一半與半圓周長二者的區別。此刻,展示半圓圖(弧長和直徑可以分離的複合片)。通過抽拉演示並伴以 “半圓周長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這一提問,學生就會立刻明白錯在哪裏,並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四、在學生思維困惑處

教者如能在學生思維困惑處介入電教媒體,既有利於及時點撥和調控,也利於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

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之後,出示這樣一題:把一個稜長為3釐米的正方體表面全部塗上紅色,然後 ;將此紅色正方體切割成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小塊,一共可切多少塊?其中一面、兩面、三面有紅色的各為 幾塊?還有幾塊一面紅色也沒有的?

由於學生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解答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這時,通過投影在銀幕呈現“切割”、“ 旋轉”、“提取”等動態過程,使學生一目瞭然,這其間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也培養了 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總之,電教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備,靜動結合等諸多優點,確有利於優化教學 效果,提高教學效益。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教學任 務、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選取電教媒體的最佳作用點,絕不可認為電教媒體用得越多越好, 弄成了電教“滿堂灌”。

針對國小生愛聽有趣的奇聞軼事的心理特點,在導入新課中,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語、趣聞等,可以幫助學生開展思維,豐富聯想,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識學習中去,變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例如一位教師講“分數大小的比較”一課時,老師説:“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你們想聽嗎?”這時老師打開錄音機:“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

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師徒四人口渴難忍,讓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會,八戒抱着一個大西瓜回來了。孫悟空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聽了不高興了。叫喊説:“西瓜是我找來的,不給我六分之一,也得給我五分之一。”悟空樂了,趕緊切了五分之一給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説:“我真傻,為什麼比應得的還少呢?”聽完故事教師説:“你們能告訴八戒這是為什麼嗎?”這樣的導入,既生動有趣,又藴含着新知識。能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與教學有關的趣聞、故事作為新知識的切入點,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為課堂教學成功鋪下基石。

當然,導入的形式還遠不止這些類型。關鍵是要掌握人,因時、因地而變的法則,但是不管採用什麼方式導入新課,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言簡意賅,有的放矢,儘量給學生審美情趣上的滿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