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老師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3.85K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老師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老師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

暑假中,在彭老師的組織下,我們共同學習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過後,我收穫頗多。這段時間的再讀學習,進一步明確了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結合這幾年的中、高年級的教學工作經歷,也使我對閲讀教學該怎麼教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和想法。

一、新課標、新定位

談到語文閲讀教學,我們總要思考“為什麼要學會閲讀呢”、“閲讀的目的是什麼呢”這兩個問題。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這兩個問題最後常常會回到一個共同的糾結點一一

“讀就是為了寫嗎“?固然讀寫結合很重要,讀也能促進寫,但是讀就是為了寫嗎?而且讀了就能寫嗎?顯然,對閲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的位置擺放上,我們應該對這個問題提出新的考量了。閲讀應該有它自己的獨立意義與重要作用。解讀新課標,我們不難理解。閲讀,即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閲讀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開發,有利於學生理解和鞏固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閲讀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閲讀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方法,提高閲讀能力與形成良好閲讀習慣的過程。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成國小語文教學任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閲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重上決定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中心。《語文課程標準》為此設立了新的閲讀教學理念。因此,作為語文教育者,我們責無旁貸要讓我們的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的閲讀能力。

二、新定位、新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閲讀教學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為每個學生的對生活的認知和個人知識建構都不同,所以要鼓勵學生對閲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做出反應;對自己認為特別重要的問題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突發奇想”;將自己的感受與文本的意圖進行比較,為文本的內容及表達另行設計等。在教學《麥哨》、《鄉下人家》時,文本中對鄉村兒童生活樂趣以及農家生活描寫的場面非常多,由於學生都是有着真實的農村生活經歷,因此教學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對比教學時,學生很容易在文字中找到共鳴,更能真切的體會到草地上翻着跟頭、吹着“麥哨”、露天吃着晚阪的樂趣。甚至學生在拓展中,能挖掘出更多的這種質樸而又獨特的鄉村生活場景。這種閲讀方法,並不需要教師一味代替分析、概括,學生也並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構建,甚至創造意義。再如:閲讀敍事性作品時,要求學生能瞭解事件的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説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會逐漸形成自己一套也許還算不上完整、良好的價值觀體系。但是教師在原有的價值體系上旁加引指導,學生會在閲讀中加引內化並遷移運用。如《夜鶯的歌聲》、《狼牙山五壯士》教學中,學生會逐漸對家國情懷、民族大義有一定的認知,這種認知在對夜鶯與德國軍官的人物形象認同中會遷移運用到對五壯士與日本侵略者的人物形象的概述中。而這個基本的憎惡的價值觀的體系形成正是老師與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一次的集體閲讀交流、建構直至內化。

三、新體驗、新理念

為了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新課標中閲讀教學基本理念,《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提出了要擴大閲讀面的要求, “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閲讀,擴展自己的閲讀面”,“廣泛閲讀各種類型的讀物“,又具體規定了課外閲讀量,第一學段閲讀總540100量不少於萬字,第二學段不少於萬字,第三學段不少於萬字。這些都表明,在“大語文”教育觀念下,閲讀教學要立足於課本但決不能禁錮於課本。課內閲讀固然重要,但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僅閲讀二三十篇文章,也僅僅是多收了幾十條“魚”而已。所以,教師在閲讀教學中,應樹立“鏈接”性閲讀教學觀,授給學生以“漁”。如:以作者為鏈接點,以《冬陽童年駱駝隊》的作者林海音為縱向,拓展閲讀林海音《城南舊事》。以體裁內容為鏈接點,以童話體裁橫向鏈接國外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安徒生悲劇童話《海的女兒》、《紅鞋》以及國內童話作家張天翼的《大林與小林》、 《寶葫蘆的祕密》。加速學生的拓展閲讀,能迅速有效地擴大學生的閲讀量,使學生的人文底藴加寬加厚。

新理念、新策略教學中把新課標的閲讀教學新理念轉化成教學策略,落實到教學實踐的層面,轉化成便於操作的具體方法,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也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

要讓語文課程標準的閲讀要求與閲讀量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在教學上做出相應的調整。我們要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減少不必要的宂長而瑣碎的分析,以教給方法和培養能力為主,幫助學生學會分析、理解、感悟,將多餘的課時用於指導課外閲讀。每週我們會把學生帶入閲覽室指導學生自由選擇閲讀,學會為自己選擇的研究課題查找相應的資料、積累資料,班級中也會成立班級讀書角。這樣保證了“閲讀源”,在閲讀的基礎上,儘量培養閲讀的反饋能力,學會交流,訓練把讀的內容用精煉的語言複述並儘可能的談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在閲讀前,老師可作一些相應的關於這些作品的創作背景信息,讀後可以開展讀後感交流活動,增強學生閲讀的興趣,提高閲讀的水平。甚至可以開展一些講故事比賽,鼓勵學生將閲讀的作品以口述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這樣,學生最終能在老師有步驟有計劃的安排下做到增加了閲讀的量,也提高了閲讀的質。

這樣的閲讀,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不養成對老師的依賴。大量的有指導的閲讀,並且是精品的閲讀,必能提高學生綜合的文學素養。所以閲讀教學能否落到實處,決定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