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22K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5篇)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

緊張充實的教研員培訓結束了,首先感謝縣研訓學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台,這次培訓就像一盞明燈給我指明瞭方向,特別是幾個專題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教研員是學校教育教學教研工作的組織者、引導者,教研員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着學校的教學工作。因此教研員就是教師中的教師。這次培訓雖然時間短且較辛苦,但我感到值得,且收穫非常大,這是給自己的一次充電機會,使我對教研員的工作有了一個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聽課評課是一門科學,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作為教研員我們應該怎樣聽課評課。通過本次的培訓,使我更進一步掌握了聽課評課的模式,特別是陳夫義院長對教研員“兵法六”的強調,使我茅塞頓開,真不虛此行。

教研員培訓讓我重新感受了一次學習的幸福,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禮。但培訓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作為教研員,要想有所作為,有所發展,需要的是自己平時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進步,才能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教研員。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2

為期兩天的XX市國小科學、品德與生活(社會)鄉鎮教研員培訓已圓滿結束,這為每個教研員業務素質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受益匪淺,陳大偉教授的講座;每位授課教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和精湛的教學藝術以及徐文達主任的“讀書 寫作”報告都在我的心裏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受。

學習期間,正趕上陰雨天氣,很多老師都是冒雨趕往二小,活動安排的也很緊湊。但沒有一個老師有怨言,一方面是與會人員的素質較高,主要的還是學習內容本身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累並收穫而快樂着。

本次所聽的幾節課優點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課標精神,重視營造愉快課堂。

通過觀摩六節展示課,感受到每位教師都是在努力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現在的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師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課堂活動。我們看到每位教師都體現了這點――重視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

二、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

1、授課教師普通話標準,表達清晰,語言感染力強。教態親切,表情豐富,在課堂上能輕鬆,活潑,瀟灑地進行授課,富有藝術性。尤其是重視對學生的評價,讓學生的每次回答都能得到及時恰當的評價。

2、善於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輔助教學,使孩子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更生動。如張萍老師在《誰的本領大》一課中,用課件展示電路圖,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檢測器怎麼使用。公緒蘭老師在《螞蟻》一課中的圖片應用,比實物更加清晰。三節品德與社會課更是藉助視頻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課中,每位教師都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使用了現代信息技術,這些現代技術的應用,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突破了難點,提高了課堂效率。

3、體現主動性學習,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重視孩子的動手操作,重視孩子的手腦結合。要想真正的學好知識就是要學生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那麼動手操作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學習活動。李德英老師執教的《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課前就讓學生蒐集了大量的學習素材,為課上的交流打下很好的基礎。三節科學課,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自主探究,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知識。很好的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

4、上課時精神飽滿,充滿激情,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自己創作的藝術作品、都需要教師付出創造性的勞動,都需要教師的激情和智慧。教師的激情不僅可以感染和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意識,而且可以有效地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李德英老師執教的《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一課,老師激情澎湃,給聽課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幾位教師本身紮實的基本功。吸引了所有聽課者的眼球,課後聽到最多的就是某某老師的素質太好了,這種高素質帶來的積極性一面毋庸置疑,但也給我留下了一點思考,老師太強勢了,太過於表現自己了,是否從另一個方面弱勢了學生呢,幾節課聽下來,總感覺熱鬧有餘,但感覺還缺點什麼,學生真的喜歡這樣的課堂嗎?學生的表現機會是否在老師的強勢下,已經被壓縮了很多呢?我們追求的高效課堂好像不是這個樣子。儘管徐主任也指出研討課不同於優質課評比,但是授課教師卻沒有很好的落實這一點,想放手又擔心不好收,這種猶豫使得課堂本身有點意猶未盡。

21日晚上的各縣區分組議課是本次活動的中心主題,我參加的科學一組的議課氣氛熱烈,在王鑫主任的引導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次活動,也從其他老師那裏學到了很多東西,我想取長補短、相互借鑑學習應該是議課的最終目的。聽了徐主任的“讀書 寫作-----教研員成長的階梯”報告,感觸很深,以前因為懶惰不願及時記錄個人的成長過程,不願意寫一些總結感悟。我想以後要改變自己,可能一開始會寫不好,但我會堅持下去。

這次活動,留給老師們最大的“痕跡”應該是陳大偉教授講座中的幾句經典語錄,我也從中領悟了許多,“不要輕易剝別人的衣服”,這句話讓我認識到在評課時,要想讓別人接受你,首先要尊重他,只有在一個平等的平台上對話,才能更好的讓別人接納你的見解。這需要我們很好的反思。“假如我來教”,一句簡單的話語很好的體現了這一思想,這種不帶強制的温馨話語,應該是教研員所必備的。

總之,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就要不斷學習。今後,希望能多參加類似的學習活動,使我能不斷地進步。就像徐文達主任講的那樣,一個教研員水平的高低就代表了一個地區講課水平的高低。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既肯定了教研員的指導作用,又是一種壓力,這種壓力必將激勵我們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從而促使本地區教師授課水平的不斷提高。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3

20××年“區培計劃”國小教研員培訓項目培訓於7月23日至29日在廣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舉行,我有幸參加了此次培訓。本次培訓由廣西教育廳主辦,廣西師範大學承辦。在這為期7天的培訓學習中,我有幸聆聽了梧州市萬秀區教研室李國魂老師主講的《教研員的職業價值與職業追求》和桂平市西山鎮城北國小楊藝校長主講的《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研員》。通過學習,使我感悟頗多,受益匪淺。他們的報告帶給我的不僅是知識上的收穫,更是能力的提升。培訓時間雖短,但給了我強烈的感染與深深的理論引領,讓我明確了教研員的角色定位,深刻地領悟出一種思想、一種境界、一種努力的方向。通過學習,我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更新觀念

通過培訓,使我瞭解了教研員的發展歷程,瞭解了教研員的職業尷尬,更明白了教研員的職業價值與職業追求。使我對教研員這個角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教研員不只是聽課、評課、檢查常規教學工作這麼簡單,而應是老師的老師,是立於天地之間的精靈,定位於研究、指導、服務、合作、引領、開發等,是專業的引領者,指導者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和教師們一起研究,探討存在的具體問題,看到教師們看不到的,想到教師想不到的,有着榜樣作用。

二、提高理論水平

教研員是學校教研工作的引領者和指導者,是老師的老師,要想真正成為老師的老師就要學無止境。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和研究能力,這樣教學研究才能深入,教學質量才能保障,教學成果才能豐碩。專家們的精彩講座給了我一次次心靈的撞擊。聆聽了有着資深經驗的教研員和一線骨幹校長的講座,使我瞭解到一線的學校和老師需要什麼樣的教研員,使我認識到想成為優秀的教研員,就必須重視學習,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素養,促進自身專業發展,不斷提高研究能力,不斷提升人格魅力;要有底氣、秀氣、靈氣、正氣、大氣,只有這樣,才能成為課程專家,教學專家,評價專家。才能引領教師專業發展。

三、提升教學實踐能力

有培訓就有學習,有學習就會有收穫,構建有效教研,才能提升教學質量。我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找準切入點,開展教研活動從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明確教研活動目標;

(二)找準教研活動的切入點;

(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四)精心設計教研活動內容,滿足教師的實際需求;

(五)讓教師帶着問題,困惑來明明白白的回去。在每次的教研活動後,要認真反思,教研員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完成每次的教研活動,既要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研員,更要做一個求真務實的教研員。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的目標明確了,理念更新了。今後,我將好好反思,不斷總結,不斷實踐,運用本次所學知識引領和指導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4

我們參加了新課程培訓暨“空間與圖形”有效教學,本次培訓以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能力為主題,通過教材研讀、教學觀摩、專家講座等培訓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這次培訓是新課程的最後一冊教材解讀,對老師們的幫助很大,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互相探討、交流的平台,同時也為我提供了一次總結經驗,反思自己的機會。我覺得十二次的教材培訓,始終圍繞“有效”兩字進行,也使我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了反思:

一、狠下功夫“備教材”。

新課標中突顯了一系列的`教學理念,這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帶來了有益的發展,但很多教材的主題,大多適合於城鎮的孩子,對漁農村的教師來説,就需要我們深刻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開發教材、駕馭教材。讓學生經歷分析比較、動手操作、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始終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投入學習活動,學得高效,學得深入,學得興奮。

二、努力尋求自己教法中的特色

只有從教學內容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才能真正設計出靈活適用奏效的優良教法,才能真正體現出每個教師自身的教學特色。我們應該創設合理的情境,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學習新知創造良好的氛圍。

三、在練習上精心設計,有的放矢。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方法的靈活多樣。

當然,我們也要把觀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留給了學生,延伸到課後,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僅僅是一堂課的三十五分鐘。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5

我認為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各界都在提倡給學生減負,不能佔用學生的休息時間,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研究的課題,把老師和學生都從題海和加課中解放出來,讓教師快樂地教,讓學生快樂地學。

一、王主任就如何構建高效課堂進行指導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難題。課堂的低效能導致學生厭學和教師厭教。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不少教師都在探索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那麼,究竟什麼是高效課堂呢?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呢?就是王主任講的10個構建。從教師角度來説,高效課堂應具備:1、教學目標的定位2、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3、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效途徑4、師生互動平台的構築5、教學手段的選擇運用6、達標練習的設計與落實7、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8、恰當的身體語言9對學生的鼓勵性評價10、合理的板書設計。從學生角度來講,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學生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要高。二是在實現這種目標達成度的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參與並積極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説,高效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

二、八個精心

1、精心備課2、精心上課3、精心進行作業教學4、精心組織考試評價5、精心指導學生課外學習與生活6、精心進行教學反思7、精心制訂教學計劃8、精心開發課程資源。讓我們的課堂更精彩。

總之,我覺得不管當教師還是當教研員都要有實幹精神;要有揚棄昨天的改革熱情和創新精神;為振興沂南教育出一分力。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6

聽了兩位專家老師的講座,我收穫很多,極具現實指導意義。兩個講座,一個主要關於“教學寫作”,一個主要關於“教研開展”,表面看來不相關,實質上相輔相成,無論是“好課寫成好作品”,還是“有效開展教研活動”,都需要我們思考、創新、總結,更促使我反思:自己怎麼做才能更好,團隊如何帶真正成長,印跡怎樣留才能看見。

一、自己怎麼做才能更好

馮教授的報告,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該寫了,該動筆了”,我們每節課上課之前都有很多精心準備的思路;上課之後,也會有新的發現;上課中的靈感閃現,我們會覺得真好;教學的時間長了,我們每個人肯定有自己的一些經驗,或者想給年輕老師的一些指導的想法;但是你要讓我們説出個123來,好像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我們沒有精心的去整理過我們的思路,沒有歸納過我們的經驗,沒有隨手把它記下來,也沒有把他歸納梳理一下。近些天,我也正在給我的主持的小課題結題整理所有的資料,課題研究的事我們都做了,資料也都有,但是要把結題總報告寫流暢,還是覺得不知道怎麼下筆,好像有一大堆的東西,要按照一個非常清晰的思路寫明白,讓別人也能看明白,好不容易啊!反思原因就是在行動中沒有隨手記下來把想法寫清楚。

原來為什麼沒寫啊?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的懶,“不動筆”的懶,更是“思想上”的懶。那些專家教授,也是從我們的普通教師中走來,為什麼他們會成為我們的榜樣?關鍵是因為他們有思想,在每一次行動當中去思考,去總結,聽了馮教授的講課,我突然信心倍增,如果我能夠寫,堅持寫,把我平時的.教學偶爾閃現的思想火花總結歸納,説不定也會成為專家呢!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深入思考,每節課後都要分析自己得意和不足的地方,想辦法提高,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原地不動。

每次參加局裏的教研會,郭局長多次提到教師要有寫作的能力,現在看來,這是逼着我們不能不寫了。我們看作家的文章,很多細節感覺好像都在我們身上發生過,他們就是寫出了我們想説,而沒能説出來的話,那麼,這些教育專家就是寫出了我們的行動,並在行動的基礎上深挖了一點,這些深挖,就是他們的思想總結,是他們在需要寫出來的時候,進一步的思想創造。希望我們都不要停留在原地,講座讓我發現,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成就我們爬的更高的梯子,那就是“寫作”,把“好課”寫成好“文章”。

 二、團隊如何帶真正成長

反思:作為學校的教研組長和學科中心的帶頭人,我如何帶好我的團隊?兩年的學科中心團隊教研能力開發了多少?有沒有實質性的提高?怎樣才能真正成長。

兩年多來,學科中心執行主任的重擔倒逼着我成長了很多。比如,我們成員都是優秀教師,在每次活動中,尤其是在聽課後的評課過程中,很多老師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最後需要我來總結,那我總結什麼呢?“我重複老師們的話?我推倒老師們的理論?我一句話總結很好很好?”都不行,所以在每次活動之前,我都要在心裏多次的想,我把話怎麼説大家更明白,把這個事怎麼讓大家更清晰的瞭解。評課老師們研討的時候,我思想飛轉,我有什麼更深的理解能讓大家眼前一亮,讓大家能夠深入領會每次聽課評課的深度。所以我覺得成長是逼出來的。

怎樣帶動團隊教研能力的提升?張志偉老師的講座真是“及時雨”。聽了張教授的教研活動開展過程的案例,我收穫了一些直接可用的方法,比如教研先從“分享自己的教學故事”開始,既能讓大家有話可説,又能發現問題,展開對問題解決的思考,總結經驗規律,這個方法我會馬上運用在下次的教研活動中。

教研活動的開展,還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做創新的研究,用心思考活動如何開展才能有效。不做流於表面形式的教研,只為所有教師通過教研有收穫有提高。

 三、印跡怎樣留才能看見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我覺得我們教書也要留印跡,在講台上留下了幾十年的足跡的同時,還能留下點什麼呢?希望留下幾篇好作品,留下一點教研成果,當我們離開講台的時候,能看到自己的回憶,為自己而驕傲。但是不容易啊,任重道遠!

趁我們現在還站在講台上,努力思考和總結,留下我們教學路上成長的印跡,這樣也能“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了。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7

20xx年4月27日和29日,我參加了z市組織的鄉鎮數學教研員培訓活動。在這幾天裏我們觀摩了七節課,這些課都是在全國比賽獲得一致好評的優質課,也聽了優秀教師的點評,自己也參與了點評,可以説通過短短兩天的學習收穫很多。所以,我簡要的談一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傳統教學模式並不是適應所有的教學內容。

這期間我聽了z老師的《垂直》一課,感受頗深,這堂課打破原來教學模式,沒有創設情境,也沒有讓學生探索交流,而是直接給出垂直定義,然後逐步分析定義,實現對定義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聽我這節課,我心裏打了好幾個問號。這節課為什麼可以這樣上?別的課這樣上行不行?什麼樣的`課可以這樣上?最後我當初這樣的結論,這種教學模式不適合所有的教學模式,之所以這節課能用是因為,垂直這個概念是人為定義的,不是説可以通過推理,交流得出來的,比如説,太陽,月亮這些名詞一樣,是前輩給起的名字,我們就沒有必要費勁再起一遍。也就是説類次於這種定義性的知識可以。還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公理,比如在國中才學到的,兩點之間有且只有一條線段,這種也是可以的。

(二)還數學課堂安靜

尤其是聽完z主任的講話。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次課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開課在我眼裏是熱鬧有加,整堂課如雷貫耳的掌聲、讚揚聲、小組合作討論聲,遊戲高興地叫喊聲,真的聲聲入耳,還有那變幻莫測能刺激視覺的課件,一個比一個美,讓我們可望不可即。而這次的課堂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東西。課堂返璞歸真,已經安靜了很多,留給學生安靜思考時間,迴歸數學課堂抽象性或邏輯性。課堂變成了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能量,傳遞信息的空間,讓我們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堂教學的樸素與紮實。套用潘主任的話就是一節課就那麼些時間,話都讓老師説了,學生説什麼?時間都讓老師佔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在哪裏?

(三)體現新課標的精神,重視營造愉快課堂。

通過這幾節課我們可以看出這幾位老師都是在努力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師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課堂活動。在本次學習培訓中,我們看到每位教師都體現了這點――重視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師生在課堂中不再是原來傳統教學中的傳授者和接受者,施與者和容納者;而是現在課堂中的,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z老師和樑少美老師,張老師幽默,樑老師和藹可親。

總之,通過這兩天的培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我作為一名新教師,尤其是一名教研員,需要學習的更多,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認真學習新課標,刻苦鑽研教材,努力上好每一節課。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8

20xx年7月16日至20日我參加了全國中國小體育教研員培訓,在這幾天的學習培訓中,我有幸觀看了教育部專家及教材修訂學院院長、教授的精彩報告,使我感悟頗多,受益匪淺。他們的報告,帶給我的不僅是知識上的收穫,更是能力的補充。培訓的時間雖短,但給了我強烈的感染與深深的理論引領,讓我明確了教研員的角色定位,深刻地領悟出一種思想、一種境界、一種努力的方向。通過學習,我有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轉變思想

通過培訓,使我對教研員這個角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教研員不只是聽課、評課、檢查常規教學工作這麼簡單。教研員是老師的老師,是專業引領者、指導者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和教師們一起研究、探討存在的具體問題,看到教師們看不到的,想到教師們想不到的,有着榜樣作用。

二、理論提升

專家們的精彩講座給了我一次次心靈的撞擊。聆聽了教育部教育司司長楊貴仁就新課標下的工作對全國體育教研員工作要求及期望,關注學生健康成長,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華東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季瀏講座的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他通過大量的理論知識講座作了全面的剖析,使我茅塞頓開;聆聽了潘紹偉、汪曉贊、譚華、陳雁飛等教授專家的講座,使我認識到要想成為優秀的教研員,必須重視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素養,促進自身專業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分組討論聆聽了全國各地的教研員關於網絡教研的思路與方法,使我懂得了一些使用技巧,知道了如何建立自己的網絡平台,如何利用這個平台進行交流和學習,充分提高了自己網絡研討能力。

三、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教研員是學校教研工作的引領者和指導者、是老師的老師,要想真正地成為老師的老師就要學無止境。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這樣教學研究才能深入,教學質量才能保障,教學成果才能豐碩。

“語言是花苞,行動是果實,”有了深刻的培訓體會,就要把它付諸於行動,在今後的教壇上,我要把學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實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並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校本培訓,帶領全體體育教師積極學習新課標、新課改,更新觀念,努力提高教研活動的有效性、實效性,力爭在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不斷開拓創新,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更高,更智能化,走進課堂,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指導服務,有自己獨特的學科見解,成為讓教師信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研員,努力適應教研工作的需要。讓我們快樂健康享受教師的快樂健康成長。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9

有幸參與了德州市教科院組織的教研員線上培訓學習,聽取了王月芬博士和王鼎教授的報告,受益匪淺,兩位專家分別就“單元作業設計”和“測評與命題策略”兩大問題做了深入淺出地解讀。報告既有宏觀上的深刻闡述,又有微觀上的鮮活事例;既架天線,更接地氣。

“雙減”之下,相關文件要求撲面而來,一時間讓我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雙減”的用意所在,也對於如何去做好今後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

現將個人所得總結如下:

一、“減”為誰?誰來“加”?

“減”為誰?王月芬博士將“雙減”的大背景做了細緻地講述,從國內現狀到國際發展,將文件中的關鍵信息,逐一做了更為深刻地解讀,“雙減文件”“五項管理”“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PISA測試數據”,提醒了我們,國家對於此項工作的力度之大,決心之大,問題之嚴峻。

必須要“減”,教育工作者要有嚴肅、清醒的認識,不只是任務,更是“大任”!因為關乎孩子的健康成長,關乎民族的未來。

對於教師來説,要全面來理解,“減”不是不要質量,而更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確保學習效果?如何讓“學生學習更好迴歸校園”?也就是説,在做好“減”的同時,更要做好“加”。“加”,是指向教師的,是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二、“減”什麼?“加”什麼

(一)“減”什麼?

減的是無效、低效的作業;減的是教師偏頗的教學理念“刷題提高成績”“灌輸知識”“越俎代庖”“目中無人”;減的是粗放的管理方法,不問來路,只要結果;減的是功利之心。

(二)“加”什麼?

1、加一點“課程意識”

何謂課程意識?即從學生的成長着眼,不侷限於課堂教學內容,唯一的`出發點是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教育發展新形勢下教師應持有的一種教育觀念。變教學意識為課程意識,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轉變。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教師要有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和遵從學生長遠發展的教育觀念,摒棄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要用課程意識取代教學意識,使教學從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向發展本位轉變。

作家畢淑敏站在高山之巔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也需要登上課程的山巔,問自己:我問什麼而教?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我可以用什麼方式去教?

2、加一點目標意識

即清楚要去哪裏?教育要有目標,課堂教學要有目標,教學評價更要有目標。以作業設計為例,預習作業學生自主完成什麼要求?課堂作業解決哪些問題?家庭作業獨立完成哪些任務?

3、加一點研究意識

教師不拘於照本宣科,加一點研究意識,捕捉教育教學中的小問題,結合理論和實踐去探索解決的方法,從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學方法。這樣,教育教學才會常教常新,有“源頭活水”的滋潤,消除職業的倦怠,教師也獲得專業化成長。

4、加一點精細化意識

“細節決定成敗”,如王月芬博士提到的作業系統問題。作業批改不只是打對錯,看符號,更需要幫孩子找問題,指出問題,幫助解決。既而統計分析,講評輔導。回看我們的日常教學,止於打對錯的有多少?能夠統計分析,講評輔導的有幾人?

再有,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不讓孩子輕易地上網搜答案,看似一個小細節,但是卻含有大道理。而我們日常要求卻沒有做到細化。教師只看寫完了嗎?寫全了嗎?不允許學生空着,不問來路,掩耳盜鈴。

當然,還有王博士提到的作業差異、作業難度、作業目標、作業類型、作業內容、作業管理等環節的細化。都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去研究的問題。

三、因地制宜,紮實工作

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基於之前的教研工作,我們可以繼續深入開展更豐富的活動。

1。開展學科作業設計培訓與研究

結合市教科院的精神,開展有效的培訓、研究活動。

立足課標、教材、學情,用作業設計倒逼有效備課,提高課堂效率,確保教學質量,達到減負增效的目標。

2。培養教師命題能力

命題能力是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功。經過暑期市級培訓,我縣也組織了學科命題比賽活動,今後要利用好活動結果,持續開展全員教師命題培訓活動,用命題來反觀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學習,是促進個人提高的捷徑;總結,是為了更好地前行。順應教育新形勢,做好加減法。

以上是我的一點淺顯認識,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0

4月22日我有幸參加了大慶市骨幹教研員(培訓者)培訓學習,聆聽了遼寧省鐵嶺市教師進修學院黨委書記鄭重老師的講座——《教研員的溝通藝術》。我想從我感受最深的幾個方面來談幾點體會:

一、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蓄含着深刻的寓意。鄭老師的講座沒有華麗的語言,一上台便深鞠一禮更是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在平易近人的談話中能讓你明白很深刻的道理;簡單的道理經鄭老師口中講出亦有別樣的韻味。讓你在回憶和細細品味中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鄭老師春風雨露般的`教育指引。溝通的藝術不僅僅對於我們教研員以及培訓者有着重要意義,而且在生活中我們與他人溝通也要講究藝術。溝通無處不在,學會藝術的與人溝通會讓我們的工作生活更加精彩。我們教研員(培訓者)還要學會在自己頭腦中設置不良信息的防火牆,學會自己和自己溝通,多想想自己還有哪些地方沒做好,還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完善,儘量不要去指責別人做沒做好,人們往往把成功歸功於自己,把失敗歸於他人,我們要做積極的歸因,有效歸因才有意義,才會讓我們的工作更加出色。

二、簡單生動的例子讓講座精彩紛呈。鄭老師的課中沒有生搬硬套,用案例貫穿了講座全過程,每次都是舉一些例子來説明一個道理,讓人一看就懂一點就透,不用費心思再去琢磨,很放鬆。例如:課一開始就講了一個案例以此來詮釋溝通的重要性,緊接着又出示了一張圖片,讓聽課的老師説説看到了什麼。有的説看到了一個少女,有的則説看到了一個老婦人,有的説兩個都看到了,由此引出溝通的前提是信息不對稱,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是這樣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加上鄭老師一環扣一環的生動講解,讓我們覺得三個小時的講座是那麼短暫,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這也讓我想到了我們教研員(培訓者)在培訓基層老師的的時候是否也能像鄭老師一樣用案例來説明道理,來打開老師們的心中的困惑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而不是説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這樣不僅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而且讓培訓更加人性化。

三、師生間的互動讓我們在笑聲中體會溝通的藝術。鄭老師的課不僅生動活潑而且時時與聽課的老師們互動,讓短短三個小時的課堂中充滿了歡聲笑語。

四、感悟:正如鄭老師課中講到的,教研員要給自己個定位:先做師之生,再做師之友,後做師之師。這個定位我覺得很有道理,尤其像我這樣剛接觸教研員(培訓者)崗位的新人,更應該多學習、多交流、多請教。我會珍惜每次學習的機會,珍惜每次成長的機會!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1

本週的兩個講座,是馮衞東和張志偉兩位老師就教學論文寫作、教研活動組織兩個話題展開的。兩位老師既現身説法,又用大量的案例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所講授的路徑和方法實操性很強,均針對在一線教研活動的開展和教師論文的寫作中存在的最實際的問題,所以,讓人感覺有很強的啟發性和指導性。

聽取了報告,我想到的是:“教”和“研”如何相濟?教師的`“學”和“思”如何同行?

反觀我們當前的教研活動,教師的參與熱情不高,活動實效性不強,為了完成“活動”而活動,何嘗不是張志偉老師所説的“叫”研組長叫人來,坐在一起東拉西扯,拍個照片,填個記錄,萬事大吉。教師無功而返,怨聲載道;教研組長無計可施,滿腹牢騷。我們都看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也就是停留在説説現象,擺擺問題,至於該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張志偉老師給我們列舉了具體的案例,傳授瞭解決方法。

我認為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引領參與者的思考?

首先,要不要思考?法國著名思想家帕斯卡爾説:“一個人不過是自然界一隻最脆弱的蘆葦,但這是一隻會思考的蘆葦,人因思想而偉大。”一個人是高貴還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決定的。在今天,我們已經處在“信息時代”,處在“知識爆炸”時代,客觀上對每個人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戰。

作為教師,面對着世界上最為複雜的對象,我們應該讓自己成為一個熱愛思考、善於思考的人。這樣,才能培養會思考的學生,凡是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慾望就愈強,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愈強,創造力就愈強。這種能力,使他能夠與時俱進,備受社會的歡迎。

其次,組織實效的活動,引領參與者的思考。活動主持人是培訓活動的設計者、促進者、引領者。組織者做好三項重要工作:活動前的過程規劃,活動中的點評推動,活動後的反饋跟進。以比賽來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以賽代訓,把摺疊的過程展開。

最後,學會寫作。馮衞東老師稱之為讓“好課”成為好“作品”。為我們講述了三條路徑:路徑一,創新“做課”精彩寫(創意地做),既做行者,也做作者;路徑二,推開“微窗”有景深(敏鋭地看)。關注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細節,讓線性時間空間化,着眼於課堂,緊抓細節,生成方法,有一點引發深度的思考;路徑三,主張催放花滿樹(聚焦地演)。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歸納規律,由課例—課理—課例,寫改課的具體內容,修改背後的滲透的思想,基於敍而反表議,達到理性提升。

張志偉老師也提到,課堂裏有許多故事,故事裏有深刻道理,把道理想通,想通了道理就是進步,寫出來就是論文。同樣的,每次教研活動也是有許多東西可以總結提升的,從點上進行突破。

綜上所述,教師不僅成為一個善於思考的教師,還應成為一個善於書寫的教師,這應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發自內心的自覺追尋。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2

今年7月,在榆次教育局局領導的親自安排下,我們赴東北師大參加了教研員研修班培訓,培訓時間雖然短暫,但是獲益匪淺。

東北師大的培訓團隊陣容強大,鄧濤、王海英、鄔志輝、侯刷孔凡哲等教授、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為我們做了關於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合作、中國小生學習和心理、教師的實踐品性、中學課堂教學方法等方面的講座。東北師大附小的王廷波、於曉琳兩位副校長做了關於校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的講座。此外還聆聽了東北師大附中的孫立權老師的關於課改和教師素養的講座。

幾位專家教授的講座為我們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讓我們從新的角度來關注教師、關注教學、關注學生。尤其是鄧濤和王海英兩位教授的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鄧濤教授的講座非常嚴謹,他在《教師合作文化與專業共同體建設》講座中,就“教師合作文化、教師合作的必要性和價值、教師合作的影響因素及現實障礙、如何推進教師合作”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通過鄧教授的講座,我們對教師合作的重要意義有了更深遠的認識。尤其鄧教授把教師合作文化形象比喻為雁行文化,使我們印象深刻,他介紹的“雁陣工程”為我們進行教師培養、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頭雁領路,雁陣齊飛;

強強聯合,雁陣高飛;

優勢互補,發揮雁陣團隊效應;

打造雁陣核心競爭力工程。

合作文化,是在教師之間開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礎上形成的合作。實際上,學校中每個教師的`成長都需要專業支持與幫助,而且最有益的支持與幫助往往來自於同事。教師通過合作,交流信息,分享智慧,相互支持、鼓勵,能共同提高專業素養,實現自身價值,有效地完成共同目標,促進學生髮展,從而真正實現合作、提升、共贏。作為一個教研員,我們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校際教研聯合體不正是教師合作的一種途徑嗎?

王海英教授的講座風趣幽默,案例詳實,深深吸引了我們。她做了關於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學習策略方面的講座。

我們常聽到中學老師們抱怨中學生的管理是最難的,老師就像消防員,隨時準備處理學生們的突發事件。尤其是不懂中學生心理的老師,往往因為處理不當,給學生帶來一些傷害。王海英教授的《中國小生心理髮展的反思和迴應》,從中國小生的心理髮展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分析了中國小生的情緒體驗、人格發展的特點,列舉了中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及其心理活動,指導教師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對待挫折和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中學也是學生容易出現學習分化的階段,王海英老師詳細分析了中國小生常用的注意、記憶、思維等的學習策略及運用學習策略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從而能讓教師對症解決學生在學習方面出現的各類問題。王海英教授的講座對於教師的教學實踐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對於課改,東北師大附中的孫立權老師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指出了課改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允許批評學生、教師主體性的弱化、每節課只講十分鐘、氾濫的分組合作學習、信息技術的過度使用、輕視知識等。這給我們一個啟示:要不斷學習、還要不斷反思。

我非常珍惜這次培訓的機會,因為這次培訓和我以前參加的培訓有很大的區別。過去,我是作為一名教師參加各類培訓,培訓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能給自己的學生和學校提供更好的教學服務。而這一次,我是作為一名教研員參加培訓,心裏有了更多的想法,希望通過培訓不僅能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而且能有機會把自己的所得讓全區所有的教師分享,使大家都能受益,都有提高,都能更好的服務於學生和學校。

培訓時間是短暫的,收穫卻是巨大的,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一生的,留給我們的思考也是長遠的。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3

感動

“春天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這句歌詞,雖然已是陽春四月,伴隨着天空中飄落的小雨,空氣中還是瀰漫着冷的氣息,可是我們鄉鎮教研員的心卻是滾熱的,温暖的,因為全市的教研員有幸坐在一起,共同聆聽陳大偉教授《有效觀課議課》的講座,共同聆聽六節精彩的原生態的課例,共同研究探討這六節課例,共同聆聽市教研室徐老師《讀書·寫作》的報告,我們的思維在碰撞,我們的水平在提高。會議雖然短短兩天,卻留給我們太多的“痕跡”。

成長

“教研員的高度決定了一個區域的高度,教研員的思想決定了一個區域的思想。”我深深地記住了市教研室徐老師的這句話。本學期,我剛剛加入教研員的隊伍,對我來説,一切都是新的,而市國小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鄉鎮教研員培訓的活動,真的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乾渴的心田。兩天的培訓,帶給我的“痕跡”有:

 觀課議課要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老師

就像陳教授所講的那樣,我們在平時的聽課活動中,往往小板凳一放,就坐在教室的後面去聽老師講課,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一無所知。聽了陳教授的講座,我才懂得這樣做的壞處,我們真的應該做到學生的中間,心中有學生。課前做到與身邊的'學生有效的溝通,這樣才可能更有效地收集感受學生的學習信息。觀課時,我們是信息的收集者,學生學習活動和學習效果的理解者,同時也是執教教師的助教,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和講課教師一起議課時,要“眼中有教師”,要相信教師,尊重教師,要和授課教師彼此之間平等的對話,不要只針對授課教師提問,要學會相互提問。授課老師也不要只是被動接受詢問,要學會主動出擊,向觀課教師提問。議課時,不是去建議別人怎麼教,而是主動説“如果我來教……”因為你的建議對別人未必合適。不能把課堂上的現象看成授課老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的困惑和問題。議課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須從操作角度思考問題:不僅要提出問題,而且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上課評課異彩紛呈,演繹精彩

六位講課教師各顯神通,給我們上了六節異彩紛呈的課。重點説一説三節品德與社會課。三節課都抓住了品德與社會課的靈魂:生活性和活動性。

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講課教師都密切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把真實的生活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謝士芹老師教授的《隨時伸出我的手》,課前,老師佈置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讓學生走向生活。課中,學生“尋找身邊愛的故事”。 課後,老師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堅持做好事,並且每做一件好事就存入儲蓄罐,進行愛心儲蓄。李利老師教授的《圓明園的訴説》,課前,老師也佈置學生蒐集了有關圓明園的資料。老師也充分利用課本資源,讓學生了解圓明園的歷史,瞭解圓明園的興亡。

活動是品德課的靈魂,講課教師都充分挖掘活動資源,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活動。謝老師精心設計了四個活動:走近殘疾女孩古紅柳——尋找身邊愛的故事——傳遞愛心——製作愛心卡片。李德英老師教授的《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中,以篇章的形式巧妙的設計活動,引領學生去體驗,去探究。學生充分地瞭解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各位教研員的精彩評課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他們的評課既有理論,又能結合講課教師的實際情況。“如果我來教……”這句話評課教師説得最多,他們真正做到了尊重講課教師,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了學生學習的效度。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也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

讀書,寫作是教研員成長的階梯

市教研室的徐老師給我們教研員的成長指明瞭方向:讀書,寫作。“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 ……一句句話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徐老師同時告訴我們所讀書籍的種類和閲讀時的方法,諄諄教導我們用心讀書。寫作更是提升自己好的方法。工作中的困惑和難處,工作中的點滴收穫和真實體會,教育現象等等都可以寫下來,用我們的筆記錄着教育中的真實生活。閲讀與寫作就如同蜜蜂採百花而後釀蜜一樣。沒有見多識廣、博採眾長的“厚積”,就不可能有教研員的“薄發”或“多發”。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4

今年11月12日,市國小語文教研員培訓會如期而至。我有幸參加了這次盛會,大家相聚一堂,研討交流,倍感收穫頗豐。雖然時間只有短短的兩天,但學習的內容與形式都很豐富。

首先,聽取了丈八丘國小董春玲校長的報告,大家都深深為董校長勤奮敬業的精神所折服。她獨特的辦學特色,於細微處見真諦,於平凡中見偉大,思路超前,理念先進,精神不倒,永不言敗。由此我深感到:

一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丈八丘的成功充分説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們一定要更新觀念,加快發展,自主發展,有思路,有想法,有目標,有夢想。

二是紮實推進教科研團隊建設,培養優秀教師團隊,以教科研促發展。應該説我們的起點要比他們高,我們的條件要比他們好,我們可以跨越式發展。因此要着力建好四級教科研網絡,真正做到校校有課題,人人有課題,打造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再有,敬愛的市國小語文專家陳中傑、李玉華老師的講話,是我今後工作前瞻性的指導。從他們的講話中使我更清楚的明白了教研員的角色,教研員是新課程理念的`傳遞者,承擔着對一線教師的培訓任務。雖然面對嶄新的課改理念,使我們和一線教師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教研員對於新課程理念的態度、理解程度,卻將直接影響着一線教師對新課程的執行力度。

總之,此次學習讓我更深刻的去思考作為教研員的角色定位。作為教研員要在不斷學習中更新觀念,創新學科教研工作思路,以敏鋭的觀察力和超前的意識,發現、研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要在教育教學指導工作中,營造民主的氛圍,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堅持以師生的發展為本,為實施素質教育盡職盡責。

教研員培訓心得體會15

此次培訓的話題是圍繞教學論文的寫作、教研活動的組織兩個話題進行的。兩位專家老師用講故事的方法告訴我們怎樣寫好一篇論文,怎樣組織好一次教研活動,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是一次更接地氣的實實在在的引領和指導,有更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參加工作十餘載,參加的教研活動也有大幾百次,很多時候教研活動成了張志偉老師口中所説的“叫”研組長叫人來,大家坐在一起東拉西扯,拍個照片,做個記錄就OK。學科中心成立以後,跨校的教研活動多起來,教研活動的時效性有了明顯的改善,大家帶着主題去研討,也獲得了不少對教學有用的乾貨,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自己積累的乾貨用盡,出現了驅動力嚴重不足的現象。

聽完專家的講座,結合自己的教學教研實際,我深切的感受到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更要會講故事、寫故事、積累故事,寓教於言,寓教於行,真正達到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最高境界。然此境界絕非易事,每個教師的專業成長既需要專家的引領、個人的努力、更需要教研活動的有效支撐,大家抱團成長,互相督促,互相取暖,互相激勵方能效果顯著。這些想法更加堅定了我要組織好學科教研活動的信心。

首先,個人努力是基礎,作為教師我們要立足教學,立足課堂,立足實際,養成記錄教育教學故事的習慣。無疑,散漫的教研教學活動會增加教師的惰性,教育教學故事每天都在發生,但不是每個故事都留下痕跡,因此才有了寫論文時的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收集學科中心成員的教學故事可以成為教研的重要內容,教師個人做好積累,學科團體做好收集整理,學科教研時交流分享,在思維碰撞中讓自己的教學故事得到昇華,讓其他老師受到啟發,更重要的是積累了豐富的成體系的寫作素材,為自己成為專家型教師奠定良好的基礎。在以後的教研活動中應更加註重引導每位成員做一名會講故事,能夠積累故事的老師。

其次,教研活動支撐是關鍵,教研活動要了解需求,帶着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張老師的`講座讓我認識到,教研組織者的重要性,教研活動的每個流程每個環節都飽含了組織者的用心和水準。開展教研活動前要充分了解需求,找準問題所在,針對問題設計教研活動的流程,每個流程的任務應具體,任務設計的理念支持是:經驗在教學故事裏。課堂裏有很多故事,故事裏有深刻道理,把道理相通,想通了道理就是進步。基於需求的任務設計旨在激發教師的思考,讓教師結合自己教學實際有話説,讓教師看到自己的思考過程,以任務促進教師的深度思考。教研活動的有效性更體現在教研活動的連續性、漸進性、生成性和指導性上。作為活動組織者要不斷跟進,不斷敦促參與者完成教研的閉環。

再者,調整心態很重要。有時候我們遇到的難題,不在於問題本身的難題,而在於有沒有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問題。遇到問題肯想辦法,用行動代替怨聲載道,用行動落實可行想法。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踏實去記錄,講好自己的教學故事,上一堂好課,寫一篇教育論文,組織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動都不是難事。

最後,引用張志偉老師的一段話和大家共勉“教研活動,從講故事開始,故事,天天在發生:一道題、一堂課、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生動的故事,講出自己的故事,可以改變很多,很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