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評課稿 (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5W

國小語文評課稿 1

潘燕紅老師執教的《凡卡》一課,其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為快速默讀課文,感受凡卡雜鞋匠鋪的悲慘生活;與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凡卡渴望回到爺爺身邊和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嚮往。課堂中教師緊追目標的達成,以悲情為基調,注重語文實踐方法引領,緊扣重點字詞感悟,有效提升了學生語文能力。

國小語文評課稿 (15篇)

一、以悲情貫穿始終

在課堂開始回憶導入新課的時候,凡的卡寫給爺爺的信由錄音形式展示,配上憂傷的音樂,營造一種悲傷的基調;整個課堂,憂傷悽緩的音樂始終貫穿,不管在個人讀還是齊讀的時候;教師的引導語和肢體語言,始終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教師深情地説夥計是同等的人,卻也要欺負凡卡;在這樣捱打、捱餓、挨凍的日子裏,難怪凡卡要向爺爺發出請求;為什麼你讀地那麼急切;九歲的孩子居然説出只有死路一條,還這樣祈求着爺爺……教師低沉的口氣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教師自身的先投入文本,走進主人公凡卡內心,才能讓學生走進人物內心,才讓課堂最後學生的聲音幾度哽咽。課堂的最後,通過配音補充了未寫進課本的小説結尾,當大家也深切期盼凡卡能回到爺爺身邊,能過上快樂生活的.時候,殘酷的現實打破了凡卡和學生的希望,讓悲情達到高潮,讓心靈再一次痛斥現實。

二、扣字詞深入感悟

潘老師在教學研讀凡卡寫給爺爺信的部分,緊緊抓住重點字詞甚至是標點符號,有的讓學生先悟再讀,有的讓學生先讀再悟。在感悟凡卡捱打、捱餓、挨凍的悲慘生活的時候,通過靜靜地默讀,圈一圈、劃一劃讀懂的字詞,學生抓住“直搓、捉弄、打發、楸、拖、吃的少”等詞,説了自己的理解,理解以後的個人讀和齊讀都是令人滿意的。當在教師凡卡請求爺爺帶他回去的部分時,教師直接讓學生先起來朗讀,並緊跟着問學生為什麼這樣讀,為什麼讀得急切,為什麼讀得絕望,於是學生又緊扣詞“受不了、來吧、來吧”和緊扣“……和!”談自己的原因,有的説他在這連狗都不如,對生活絕望了,爺爺是他唯一的希望;有的説寧願被爺爺打,也不願被老闆打;有的説爺爺的打可能是自己真的錯了,而老闆的打是自己根本沒有錯的。在老師這樣放手讓學生感悟的情況下,學生的感悟確實多元了,也深入了,最後在反覆的讀與悟中達到情感的昇華。

三、重方法提升能力

課本是老師教與學生學的一個藍本,教材中的各種文章,是人類文化的部分呈現,承載着國家語文教育指導性的信息。只有讓學生在這藍本中找到方法,得到啟示,才能向課外延伸和輻射。潘老師在課堂中始終關注這一點,抓住典型,以激勵的語言,有效引領學生習得方法,提升語文能力。比如學生找到一系列動詞感悟的時候,教師馬上鼓勵:“你剛剛抓住一系列動詞來體會。”在評價中教師還用到:“你很會讀,不僅知道寫得好,還知道是怎麼寫的。”這一切讓學生在肯定中得到快樂,同時讓方法在課堂中放大,讓更多的學生學會這些方法。

國小語文評課稿 2

聽了林老師的《賣木雕的少年》這一課,更是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下面,我想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

一、這是一篇優秀的文章,有很強的情感色彩,整體的感知尤為重要。林老師沒有把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單純地去挖掘每句話的.含義,而是在創設的情境中整體讀課文,交流體會、認識,並注重整體迴歸朗讀。圍繞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通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二、對於這樣一篇能使學生產生強烈情感共鳴的文本,教學中就必須反覆地讀,充分地讀,在誦讀中加深內心體驗,塑造人物形象,林老師在這節課上卻是以“讀”貫穿教學始終,並緊扣重點詞語引導品味,把理解融入到朗讀中。例如,在引導學生賞析第六自然段時,劉老師緊扣“捧者”“仔細觀賞”“愛不釋手”等幾個重點詞語品味,讓學生體會“我”對木雕的喜愛之情。在讀中體會了用詞的準確、生動,注重了詞句的積累和感悟,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劉老師在這節課裏,緊緊抓住能表現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友好情誼的句子,通過反覆研讀、品味,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國際友誼”的精神內涵,自然融入到學生的腦中,鐫刻在學生的心中。

三、教材是範例,積累語言是掌握表達工具的磚瓦。所以,要善於利用教材讓學生賞析、積累、運用語言。這篇課文中有許多成語,值得我們學生積累。林老師是這樣設計:先複習文中成語,(名不虛傳琳琅滿目栩栩如生五官端正愛不釋手語無倫次)理解後運用到練習當中,達到積累。我想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對這些詞的印象會非常深刻。

四、教師在課中的教學思路清晰,充分利用板書中“友誼”兩字,幫助學生為寫話鋪路。寫話內容能夠直接安排在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林老師安排了小練筆,引導學生説寫結合時機非常適合。當學生通過描寫黑人少年的語句深刻體會黑人少年內心活動的時候,才能真實感悟,具體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把誇獎的話寫得有血有肉。相信學生在寫的過程中能寫得更真實、更生動些。如果把找、理解、運用四字詞語這一部分簡短些,可以讓更多學生展示自己的寫話成果,讓他們欣賞到更多讚美黑人少年的話。

國小語文評課稿 3

課文《特殊的葬禮》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的記敍文,作者透過描述塞特凱達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過程及人們的表現,説明環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教學本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的個性在語言感悟訓練中盡情的發揮。

一、讀為主線——悟之本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閲讀、用心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教學中,周老師透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當學生透過朗讀體驗到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後,周老師讓學生利用課文的語言讚美瀑布。緊之後,出示枯竭後的瀑布課件和品讀課文相關段落,學生自然產生了失望、悲傷等強烈的情感體驗,周老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透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這些實踐點的落實促成了學生語感的構成。言語實踐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讀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書讀好。

二、心靈對話——悟之源

在流淌着個性的語文生活中,學生帶着個性化的體驗,充滿了審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詮釋了文本的內含。“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碰撞。親近作者,與作者交流,讓學生與文本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到達心靈相通,情感共鳴,構成獨特的閲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學生就產生了與文本對話的內在需要,變“要我説”為“我要説”,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當週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大瀑布兩個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從孩子們的語言中可看出他們發自內心的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實踐——悟之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而培養這種潛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説到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把文章感悟與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去生髮創造新思路、新問題和新價值。在這一課中,周教師巧用了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當堂準備稿子,當一回巴西總統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講,巧妙地為學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迸發出學生的情感火花,讓真情在學生慷慨激昂的`演説中流淌。學生在這個平台上與文本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激情澎湃,將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環境的憂慮透過自己的言語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樣的平台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是一個善於創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他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上,周老師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練”得其法,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 4

《白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邊疆建設者在火車上向子女們介紹生活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需要、為建設邊疆做貢獻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紮根邊疆的願望的故事。在這次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黃婷婷老師的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在學習白楊樹的特點的同時通過理解“戈壁”的意思,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首先體現在指導朗讀上,本節課上黃老師通過多種手段指導朗讀,例如:讓學生自評“讀出了白楊的什麼?從哪兒讀出來的?”、分角色讀課文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在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時讓學生總結“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通過自己思考總結髮展了組織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的能力。第三,鍛鍊了學生快速記憶文本的能力。黃老師將課文重點段落中的重點詞句抽出來,形成課文填空,讓學生在有感情的讀過幾遍之後嘗試背誦。這不但能鍛鍊學生快速記憶文本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在記憶文本方面更加自信。

三,抓住關鍵,聯繫現實,深化主題。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徵着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黃老師抓住揭示文章主題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深入挖掘洋溢在字裏行間的潛在主題——讚美建設者。通過圖片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使課堂更富現實教育意義。

這節課上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處於積極狀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的薰陶和美的感染,並在興趣盎然中發揮了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辨證的統一。

國小語文評課稿 5

本節課教學設計獨特,思路清晰,知識點落實很到位,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實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林莘老師簡單的表達將凡卡的悲慘凸顯的淋漓盡致。本節課林老師給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台,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間,讓學生在輕鬆自如的氛圍中獲取知識,讓學生學得輕鬆,説得輕鬆,體驗得輕鬆。林莘老師這節課猶如細細春雨,滋潤着剛種下的種子,讓他們慢慢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這節課讓我真是受益匪淺:

一、整體感知,引出主題。

林莘老師利用檢查預習,瞭解凡卡是一個怎樣的凡卡。通過凡卡的童心、孝心、愛心,在無聲無息之中引出凡卡的悲慘,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啊! 二、以悲為線,緊扣主題。

整節課林老師緊緊抓住了“悲慘”二字,表達了凡卡內心極度的痛苦,將凡卡這個形象充分展示在我們面前。課堂中緊緊抓住第八自然段凡卡捱打、捱餓、挨困的情景,分析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體會直接敍述的寫法。俗話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林老師在無形之中,將寫作要條理清晰,順序清楚,説話明明白白地寫作方法告訴學生,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能力。

二、形成對比,凸顯主題。

課堂中,老闆一家和凡卡形成看鮮明的對比。林老師緊抓“老闆揪着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裏,拿皮帶揍了我一頓……拿魚嘴直戳我的臉……”這句中的幾個動詞,讓學生反覆的練讀,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中體會凡卡的非人待遇,悲慘生活。這一幕幕情景多麼令人心痛,一幅幅畫面多麼令人驚心。凡卡只是普通的學徒,卻遭受了老闆他們殘忍的'欺壓,凸顯了凡卡是何其的悲慘。

三、以樂襯苦,深化主題

在音樂的伴奏中,林老師帶着學生跟隨凡卡的記憶追溯到家鄉,一起回味家鄉的美景,感受凡卡和爺爺之間的快樂。凡卡家鄉“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個村子——白房頂啦……煙啦……樹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見。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顯得很清楚,彷彿為了過節,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真美啊!美得如此潔白,美得如此生動。就在這個充滿祥和的家鄉里,凡卡和爺爺一起砍柴,一起玩耍,他們的歡聲笑語迴盪在整個樹林中,爺爺和凡卡一起的日子是簡短的,可是留在凡卡的記憶中卻是長長久久的,這快樂留在了凡卡的心中,凡卡心中的鄉村生活如此美好,留給凡卡的日子如此深刻。林老師以樂襯苦,苦更苦的方法,將凡卡的悲慘生活,完全深刻化。

整堂課下來,老師讀學生,讀文本,將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機的和文本相結合,教學設計吸引人的目光,充滿了智慧性。林老師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地説、寫,提供了一個平台。再則,林老師的評價語很親切,形式多樣,非常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學了這節課,肯定收穫了不少,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悦,增強他們的信心,為今後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小語文評課稿 6

語文學科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國小語文教學更有着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特點。周海偉老師在教學《亡羊補牢》一課時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到達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真正的目的。周海偉老師找準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與知識傳授的最佳結合點,使課堂教學閃現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

(1)在識字組詞中,潛移默化。

“識字”。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並貫穿整個國小階段。文章的字詞中藴藏着作者的觀點,傾注着作者的感情,教學中要抓住這些字詞反覆品味,才能較好地領會思想資料,從而到達提高思想素質的目的。周海偉老師在字詞教學中注意透過對學生識字組詞進行思想教育。如在初讀課文時周海偉老師讓學生在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思考課文中哪一個詞與題目最密切?周海偉老師抓住了學生提出的勸告一詞學習生字“勸”和勸告的意思,進而深入問一句:“圍繞勸告你最想提哪些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理解了教育。周海偉老師把握字詞的好處,掌握好時機,靈活多樣地寓教育與字詞訓練中,長此下去勢必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在課文教學中,加以深化。

國小語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資料是豐富的。每篇課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側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冊語文教材之中,沒有完整的序列。我們只要深入鑽研教材,確定恰當的教育目標,找出德育點,就

能發揮課文教學的基礎作用。例如《亡羊補牢》一文中,引導學生明白為什麼勸告?怎樣勸告?結果怎樣?從而讓學生明白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就應聽從別人的勸告。又如在教學第四、五自然段時教師提出:從哪一個詞能夠看出養羊人後悔?他會怎樣想?學生抓住重點句理解、同桌表演從中受到教育。總而言之,周海偉老師針對不同的課文資料藉助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將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學生心田。

總之,語文和思品學科的整合,將更好地發揮它們的綜合效應,展現語文人文價值。它使教育真正實現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提高整體素質的任務。因此,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聯繫,使各科知識互為促進,有機融合與一體,讓學生有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自由自在地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

國小語文評課稿 7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陶庵夢憶》的一篇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能夠説是表現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本節課採取了“文本細讀”新教法,引發學生興趣,課堂節拍張弛有道,知識體系由淺入深,由讀促學。羅教師的這堂課整體安頓井井有條,層次明確:對文本重視全面細密,從字詞的疏通,到朗誦的指導,寫景句子的咀嚼及資料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潛説的一句話“徐徐走,欣賞啊!”在課堂導入時,讓學生在文中找到一字來概述張岱的形象――痴,並引導學生去文中搜羅哪些方面展現出張岱的“痴”。羅教師抓住文中的一個要害詞“痴”解讀全文以及張岱所要展現的愛國心境。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國之思,祖國之痛。整篇文章圍繞一個“痴”字展開,由情入理,逐層展開。

接下來,我談談自我對本節課的理解:羅教師主要扣住“準、清、活、實”四個字。

一、教學目標立足一個“準”字。

根據課標要求,上好一堂課,要凸顯這堂課的“三維”價值,謀求“知識與本事、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這節課,我認為羅教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應當有如下三個:

1、誦讀課文,積累本課的文言詞語。

2、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

3、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羅教師將教學目標分散開來,比如,誦讀課文後,由學生獨立完成目標一;學生理解課文後,進入課文重點問題的教學階段,師生共同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標二;在男生讀、女生讀之後,經過對兩個問題的探究,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從而完成目標三。

二、教學思路講究一個“清”字。

葉聖陶先生説:“教學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教學如同寫文章一樣,有一條思路,講究思路教學。

我覺得這節課課堂教學思路:品痴景,近看張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張岱(領悟)――還原痴遇,演繹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張岱(觸發),最終順利到達終點。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語言上幾無難點,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卻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課羅教師先走進去,教學生積累詞語,疏通文意;再走出來,教學生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進去,重點教學生如何理解白描述法;再走出來,在難點處設置疑問,巧妙引導,最終讓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

三、教學方法注重一個“活”字。

把學生盤活,把教材教活,把課堂搞活那麼,這些都取決於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活”。俗話説“千個師傅千個法”。羅教師本節課運用了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誦讀法、啟發教學法等。其中孔子創造的啟發教學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學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啟發教學法的運用。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點,所以,羅教師的“導”顯得十分重要。課堂上,她注意啟發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誘導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層次和境界。幾個設疑,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問題,“得來全不費功夫”。

2、朗讀法的運用。有道是:學文千法,朗讀為本。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問地應當也必須成為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整個教學都是由“讀”引領的。圍繞着解讀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採取了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內核。這其中有範讀、有齊讀,有男生讀,有女生讀,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是以“讀”為載體完成的。從這次教學中,我們能夠看出,只要應用靈活恰當,朗讀完全是有本事承擔起解讀文言的重擔的。

四、教學有效要強調一個“實”字。

課堂教學要做到實,還必須認真準備。記得有位教育家説過:“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總的説來,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這節課羅教師經過精心準備的。小到一個字的讀音,大到與本課相關的各種背景資料,都認真對待,絲毫不馬虎。

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教學風格,無論哪種風格,都應當以認真解讀文本為基礎,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設計出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案。然而,語文課堂就像電影一樣,是個遺憾的藝術。當然,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道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而生成問題,提高他們探究質疑的水平。還有教學時間處理不妥當,前鬆後緊。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 8

崔老師説過:“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語文教學應做好語言文字的訓練,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和感悟來構建簡約,實用閲讀教學的課堂。林老師執教的《橋》一課正是體現了這樣的理念。她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嫻熟的課堂調控能力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郭老師的課堂上,始終不忘帶動學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導課之前,林老師讓學生讀“咆哮、狂奔而來、勢不可當、你擁我擠、跌跌撞撞、木橋 ”等詞語,想像山洪災害時,人們跌跌撞撞地衝向唯一的一條通向生命的木橋的後果,非常巧妙的利用課始幾分鐘時間,營造了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緊張氣氛,奠定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基調。再如林老師在後來教學中,運用音樂渲染,這音樂選的也十分巧妙,温柔悽婉的配樂,適時出示,恰當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音樂中的情境,讀有味,説有情。

二對話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課的又一大亮點,就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林老師把閲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在感悟黨支部書記這個高大光輝的形象時,林老師共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第一層次:啟發想象受“擁戴”的老漢曾為他們做過什麼?在此基礎上朗讀,學生又感悟到老漢是一個全村都擁戴的人。第二層次:在“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時,老漢出現了,他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這時讓學生説説什麼地方讓你感動了?在此基礎上朗讀,學生感悟到老漢是一個鎮定沉着,臨危不懼的人。第三層次: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讀着老漢的舉動,又有哪個字印入你的眼簾?讀着讀着,又感悟到了老漢“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光輝形象。以上三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

三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本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紮紮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這裏,還要講的是林老師提問設計也很有效,利用幾個大的問題去統領整堂課的教學。然後又把解決這些大問題的途徑,迴歸到閲讀,落實到具體的句子,詞語的品讀中去。比如林老師抓住“老漢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大問題,讓學生劃出句子,讀讀説説。並抓句幾個重點的句子,以及其中重點的詞語,引領學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衝推揪”等詞體會老漢的辦事果斷,到他的大公無私,捨己為人……學生的感悟在這詳盡的品讀中,層層遞進。

要説這堂課覺得還可商榷的地方:老漢的形象似乎解讀的不夠豐滿,作為一個黨員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親形象,他與兒子的父子之愛,是不是也應該講一講,使老漢顯得更有血有肉。

總之,林老師的這堂課亮點十分突出,課堂有起有伏,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都很投入。教師教態自然,能及時評價學生,多鼓勵性語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動。在紮實的品讀中,結合説話,寫話,在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又迴歸朗讀,讀的有層次,有感悟,有深情。閲讀教學做到了情境交融,難能可貴。

國小語文評課稿 9

通過聽我校骨幹教師引領課,我感受頗深,收益匪淺。馬老師和張老師成熟與老練的教姿、教態、教風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的思維的活躍,更讓我在這兩堂課中,看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張老師的課《做一片美的葉子》教學過程環環相套,絲絲入扣。情景導入,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閲讀中思索,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閲讀與思考所帶來的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問,卻把學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層次的探究世界。

馬老師在課堂上親切、自然,看似平淡的語言,卻引領着學生體會到秋天的美好。馬老師整堂課都表現十分温和,始終面帶笑容,讓學生與老師之間有一種親和力。我們説教師教的是一羣活生生的孩子,那麼人自然要有感情,我們在教書中就應該投入自己的感情。從聽課中我也發現我們老師對學生非常地愛護,因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學才會擦出教學的火花,使教學變得精彩。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在國小階段,語文教學中最注重的就是閲讀,兩位老師都做到了這一點,讓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反覆的進行閲讀,默讀或充滿感情的朗讀。在這兩節課中,我發現閲讀所佔的時間較多,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閲讀中思考,在閲讀中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感情。

總得來説,這次的引領課,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既學到了他人的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給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國小語文評課稿 10

今天聆聽了陳老師的一節片斷作文指導課《桔子》,我感受很深。這節課陳老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縱觀這節課: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構思新穎,符合國小生寫作的思維規律,有效調動學生的習作積極性和表達的慾望,為課堂教學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個人覺得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值得我學習的:

一、故事導入,激情激趣

導入時,課件播放家鄉桔子系列圖片,伴着老師聲情並茂解説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觀看,後來又以此來引出貪吃的豬八戒,這樣利用孩子們熟悉的《西遊記》裏的人物導入教學,吸引了孩子注意,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然後老師又設計了豬八戒為了不想被孫悟空捉迴天宮,想請四(3)班同學們幫他推薦一種水果來打動孫悟空好留下來,以此來吸引學生注意。採用幫八戒忙的形式激勵學生,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愉悦狀態下積極主動地寫作,還能從中也體會到了幫助他人的快樂。當聽到他們一個個洪亮地回答老師願意幫助豬八戒時,教學目的就達到了。

二、優化指導,激活思路

學生的習作內容具體、生動,有文采,有個性化,這取決於教師點拔的技巧與藝術。這次片斷作文指導課之所以成功,我想得益於陳老師在課堂第二個環節設計的範文引路。陳老師利用範文讓學生把習作前方法“積累”,這樣做為下一環節打好了紮實的.基礎。整堂課,老師將指導方法“積累”與實物“嘗試”環節有機融合,為了達到指導學生定向觀察,積累素材的目的,設計了環節——觀察桔子,摸桔子,聞桔子,剝桔子,最後品嚐桔子,教師都對學生進行了細緻的指導,運用了快樂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親身體驗教學法,,讓學生通過種感官去用心體驗,並説説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評價,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大大降低了寫作難度。我覺得觀察方法的指導非常重要,引導學生細緻觀察表達對象就是幫助學生積累作文材料的過程。教師隨着教學環節的步步深入,對觀察方法的指導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把“觀察要有順序,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這一習作要求不露痕跡地落實在具體的觀察指導活動中,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

三、評價多元、步步實效

陳老師靈活機智的課堂評價語言尤其值得我學習,這其實也是把新課標的精神落實到具體的習作教學中。陳老師在知道寫作時,注重了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讓學生説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説假話、套話,讓手中的筆成為他們表達自我的工具。從學生評價語來看,陳老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就訓練學生評價的能力,因為好多學生評價語言也是生動準確,有針對性的。像這樣長期訓練學生留心觀察,用心讀書,真心寫作的能力,我們作文教學的天地才會豁然開朗,孩子們的筆底才會是個五彩繽紛、充滿生機的世界。

高效的習作課堂,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離不開師生的互動合作。陳老師的課處處以人為本,充滿生命活力,構思巧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是一堂耐人尋味的好課,讓我受益匪淺。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淺認識,感謝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 11

我們聽了徐老師執教了一篇《小露珠》的童話故事課,感受頗深。為此我特意瞭解了這篇課文要求掌握的有關知識點。

這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課。課文通過對小露珠這一自然現象的產生、經歷、消失的介紹,向同學們展示了小露珠活潑可愛、充滿生機的特點以及小露珠的無私奉獻(這一點,學生在課堂上已經總結出來)。文章語言文字生動有趣,有機地滲透了身邊的自然科學常識,不僅能引導學生留心身邊事物,注重觀察,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探究身邊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從而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萌發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薰陶。

徐老師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材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營造了一個對話的課堂,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把這堂課上得充滿童趣。

第一,教師非常具有親和力。

課前,老師在上課伊始,僅用了幾句簡單的交流,就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親切的語言,充分體現出了對學生的關心與尊重。此時的學生非常用心地去看老師,其時,這就是一種教育,無痕的教育。

第二,課上得很有童趣。

課文本身就是童話,而教師在教學中更是採用了童話般的教學方法。如教學中,教師直接把檢查學生2到4小節的朗讀換成了表演讀,一句“小青蛙,小青蛙,你在哪?”學生立刻回答她:“我在這,小露珠,早哇,小露珠。”,教師的投入,使得學生們也不知不覺投入其中,非常自然。當然,這裏也存在一個問題,要提醒徐老師注意,當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時候,可能有着自己的'打招呼方式,這時的教師要有充分的教學機智,先肯定、表揚學生的發言,再引導學生運用書本上的語言,這樣會更合適。

第三,在學習的過程中滲透着學法的指導。

在指名學生讀課文第四小節的時候,學生開始讀得不到位,徐老師説:“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畫面。”學生的語速慢了下來,情感開始投入,徐老師又隨着這位學生輕聲地引讀,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學生在想象中,在模仿中把課文朗讀得非常有感情。這種方法的指導,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學生,接下來的齊讀效果非常好。在教學的主要環節中,徐老師都在引導學生去發現,從發現中學習。如第一環節中“早哇,像鑽石那麼閃亮的小露珠。早哇,像水晶那麼透明的小露珠。早哇,像珍珠那麼圓潤的小露珠。”讓學生去發現三個句子有什麼特點?第二環節中讓學生去發現“植物為什麼喜歡小露珠?”在課後練習中引導學生去發現“越來越……越來越……”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樣,學生在學習了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學習。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如在處理最後一節時,徐老師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小露珠就要消失了,可為什麼還會笑盈盈的呢?”學生説出了:“因為她明天還會來的。”教師同意了,就此停住,其實教師可以再綴上一句“為什麼?”把學生由童話引入到生活中,揭示童話與自然的聯繫,就更好了。還有就是對於三個小動物的動作:“蹦”“跳”“爬”“落”沒有提到,其實這是不同的動物的生活習性,應該讓學生説一説。

國小語文評課稿 12

司亞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可以用豪爽來形容,具有大家風範,因而整個課堂顯得大氣而不張揚,充滿激情,課堂教學藝術更是值得品味。

課堂整體設計獨具匠心。課文從彩塑、壁畫、藏經洞三個方面向我們介紹了莫高窟,三個自然段並列存在,結構非常清晰,司老師抓住彩塑、壁畫作重點解讀,避免了平均用力的弊端。首句“敦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從導入到總結貫穿其中,每講完一個自然段後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此句多遍,大大激發了學生對莫高窟的喜愛、嚮往之情,大大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對莫高窟由不瞭解到熟悉、由衷地喜歡,原來,莫高窟如此美麗

課堂細節精彩紛呈。教師的語言對學生富有激勵作用,如學習彩塑一段時,“你們的讀給了我聽覺上的享受,讓我們從視覺上享受一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對彩塑形象充滿視覺期待。“把你筆下的飛天與同學們交流一下”、“此時飛天已佈滿我們的教室”激發了學生交流的慾望,也讓學生感覺自己筆下的飛天真的.很美,這比老師直接説“寫得真好”更有激勵作用。在學習2、3自然段時,先文本後媒體,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對話,再去欣賞彩塑與壁畫,讓學生由文本到圖片進行了雙重感悟,更加深了學生對莫高窟藝術寶庫的印象。為了讓學生感受卧佛的大、長,突出了“16米”這個數字;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壁畫的宏偉瑰麗,突出了“四萬五千多平方米”這一個震撼人心的數字。抓住描寫彩塑神態的詞讓學生想象其他彩塑會是什麼樣的神態,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充實了彩塑形象,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積累了描寫人物神態的詞,寓積累與想象於一體,一舉兩得。朗讀的形式多樣,有個別讀、齊讀、默讀、自由讀。“曾”字的解讀激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了莫高窟藝術寶庫的珍貴。過渡句的講解、排比句的學習練寫,讓學生在學習享受中掌握知識技能。當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悟後,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來寫一寫其他飛天的形象進行小練筆;在認識了古代勞動人民用智慧凝結成了莫高窟這一偉大結晶時,讓學生把自己想對莫高窟、想對古代勞動人民説的話寫下來,在這樣的環節中,很好地體現了讀寫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有感而發,真情流露。

板書設計簡潔明瞭。課堂伊始,老師以“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直接帶領學生回憶文本,進入文本,並板書“彩塑、壁畫、藏經洞”三個詞,讓學生很清晰地認識到本篇課文的重點內容所在,學習目標也明朗起來。

學文中滲透思想教育。在感受了古代勞動人民的了不起後齊讀“我驕傲,我是中國人”這首小詩,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以我是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讓學生在學習語文中經歷了一次思想教育的機會。

國小語文評課稿 13

今天,聽了朱老師指導的《想象作文》,我想了不少。首先,他選的這個課題對於寫作教學來説是一條新思路,以後可以在自己的教學中實踐操作。整堂課聽下來,思路還是蠻清晰的。開始呈現作文開頭一句話:“一天,小王遇到了一件蹊蹺的事……”,接下來就是讓學生大膽想象,各抒己見。這裏,朱老師及時地將學生的想法實行歸類並呈現在黑板上,這樣大家的想法就一目瞭然了。這一點比較好,可以借鑑學習。這時,學生的反應是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是熱烈的!只是,在讓學生去大膽想象的同時,教師並沒有任何地要求和限定,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似乎很難握好度。後來出現許多比較另類的想法,讓人不免得擔心學生會不會將大膽想象等同於胡思亂想。我的想法是在這裏教師應該説明想象的要求以及採取一些導向性的提議。

接着,朱老師引導學生逐個排除了剛才列舉的內容,最後在“狗生貓”與“穿越時空”兩個裏面進行選擇。最後選定的`是“穿越時空”。這裏,我存有疑惑,在引導學生排除時應按什麼標準為好呢?選定的內容到底是不是完全應該由學生隨機生成的呢?教師是不是應該有大方向的引導呢?還有,我們本節課的寫作意圖應該是什麼呢?

接下來,朱老師讓學生們寫下自己最初的想法,完成第一稿。規定時間到了,他讓學生展示了自己業已完成的文字片段,讓其他學生提意見,當堂修改。

國小語文評課稿 14

雪地裏的小畫家

《雪地裏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是一首優美的兒歌,文字既排列整齊又錯落有致,氣韻生動充滿兒童情趣,是第一冊教材中不多見的一篇美文。我覺得張鵬飛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新穎,思路清晰,充分體現了在新課程理念下自主,開放的語文教學的設計思路,重點突出,整節課學生都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析這堂課的教學。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首先,他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課件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讓人身臨其境。拉進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課文的慾望。老師説:打開窗户,你看到白茫茫的一片,整個大地蓋上了厚厚的白雪,這時你會説什麼?“下雪啦,下雪啦!”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來,那種興奮感,衝動感,就不言而喻。這樣學生自然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之中,產生了自主學習課文的慾望。,朗讀也就水到渠成。然後餘老師出示了生字“啦”,引導學生用“啦”來説話,並且讓孩子讀準字音,明確這個字要讀輕音。既培養了學生的説話能力,又學好了生字,真是一舉兩得。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課堂的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愉快的學習情境,營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課件的精彩運用,可以説是這節課一大亮點之一。

二、挖掘、拓展讓識字教學更紮實更有效。

新教材提倡"多認少寫,"有"自主識字"的願望。識字是低段語文課的一個重點,識字教學中,張老師讓學生在讀文中識字,通過自由讀、指名讀、領讀、去掉拼音讀、開火車讀、齊讀等多種的形式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使學生掌握字音。教學中,張老師充分調動孩子的已有識字經驗,放手讓孩子剖析識字過程,讓一部分識字能力頗強的.孩子,帶動了識字能力較弱的學生。在新授蟲字旁時,張老師適時地拓展讓孩子對偏旁的含義有個大概的瞭解,並且讓學生説出帶有蟲字旁的還有那些生字,這樣充分地調動了學生課外識字興趣,增加了識字量。另外學習生字也各有特色,讓同桌互説,説説你發現了什麼,怎麼記的?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些基本是形聲字,學生基本能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特別是“睡”,眼皮垂下來了,這樣一説很形象,學得更紮實,讓學生記住字形的同時也記住了字義。

利用幫“小雪花”識字的這個環節激發了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到喜歡的方式,嘗試到成功的喜悦,對探索識字方法奠定了基礎。其中還安排了複習易學課文《日月明》和識字歌,複習了舊知識,拓展了新能力,讓學生實施知識遷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不僅使學生逐漸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也增添了學生熱愛生活,學習語文的樂趣。

國小語文評課稿 15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聽到劉教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劉教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經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我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劉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

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

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

3、快速覽讀,概括資料;

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劉教師用課件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像,“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立刻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僅練習了學生的説話本事,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説:“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劉教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劉教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