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評課稿(集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1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評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評課稿(集合)

語文評課稿 篇1

今日有幸聆聽了xxx教師的學區中青年賽課――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獲益匪淺。對於xxx教師的《記承天寺夜遊》一課,我想作一個簡要的評析。

xxx教師紮實的語文功底和開闊的思維方式從他的課堂教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從他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模式也能夠看出這位教師的教學理念,緊密地與考試結合起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他的優點就一一顯此刻我們面前:

(1)課前備課準備充分,導課精彩

用“清風明月本無主,心閒便是其主人”詩句導入新課,引出“閒”字,並要求學生用“閒”造句。這個導課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對月色的描述,又為下頭理解蘇軾的情趣、突破本課的難點埋下了伏筆。這個導課能夠總領本課資料與主旨,高屋建瓴,實在精彩,可見xxx教師課前充分的準備及對文本透徹的理解。

(2)課堂環節完整、流暢,訓練有梯度

導入課文後學生自由朗讀、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停頓,而後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形式多樣,xxx教師熱情鼓勵,在朗讀中初步感知文本。之後,教師教給學生簡單的翻譯方法,讓學生對照註解疏通翻譯,有疑惑處圈點或舉手回答,而後出示幻燈片“自我挑戰”,落實關鍵詞與重點句。指導與自讀相結合,訓練有梯度,把文言詞句理解落到實處。

(3)課文朗讀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方法得當

導入課文後學生自由朗讀、大聲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疏通、翻譯課文學生再讀思考:蘇軾為什麼夜遊承天寺,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其實文言文的教學要學生在朗讀中慢慢地體會語感,從而到達理解文意的目的.,我們平常的教學往往把朗讀和理解人為地分離開來,早自習就要求學生預習、熟讀至背誦,然後再上課也許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背誦課文,但對於理解文意卻存在問題。

(4)問題設計巧妙、材料引入靈活

為掌握重點、突破難點xxx教師主要設計下頭幾個問題並及時靈活引入材料:

1、蘇軾為什麼夜遊承天寺並及時介紹相關寫作背景;

2、為什麼作者眼裏僅有竹柏並及時引入竹柏象徵義;

3、何謂“閒人”你是如何理解“閒人”並及時引入餘秋雨及法國世界報對蘇軾的評價。問題設計雖少卻很有深度且給學生切實的幫忙,切中肯綮且遊刃有餘。

縱觀全課,xxx教師的這一節課資料充實、具體,有深度、廣度,教法靈活、得當,教師熱情鼓勵、及時點撥,學生參與度廣,在基礎不太好的班級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紮實有效,着實不易。

語文評課稿 篇2

《鄉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經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黃主任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充分引導學生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這節課,給我的總體感覺是:神清氣爽。

下頭我就這節課,代表我們四年級組,進行一個簡單的評析,不到之處,還請黃教師和大家多多指正。

我們認為,黃教師根據本文所體現的人和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以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感情的薰陶、感染、昇華,思維的撞擊為目的的,使本課教學成為了全方位、多層次、主動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過程。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經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趣味。大家一致認為黃主任這節課努力做到了“五實”:教學功底紮實、課堂知識充實、情感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

1、黃教師十分重視了語言積累和訓練,在讓學生給每一幅畫取一下小標題,不做甩手掌櫃,泛泛而談,而是傳授給學生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讓學生用“地點+動詞+景物”的格式來為每一幅畫取個小標題。這樣十分便於學生上手操作。在單位時間內的,黃教師畝產豐收,獲取了比別人更大教學效益,凸顯質校創優的先進理念,為我們供給了一個向課堂要效益的生動實踐。也體現了一個老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

2、在教學過程中黃教師至始至終都十分關注我們大勘學生基礎薄弱的學情,所以十分注意教學的層次性,儘量做到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比如在指導學生自學自我喜歡的畫面時,他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就很有層次性: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後劃一劃圈一圈想一想。

3、黃教師善於用平實的課堂語言智慧,來營造和諧的氛圍、美的意境,誘導學生跟教師一道參與文本對話,進行豐實的情感體驗。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簡便、和諧的環境地裏,思維才能表現得最活躍。在黃教師的課堂上,沒有喝斥、沒有譏諷、有的只是教師那始終帶着微笑的臉,以及鼓勵、讚賞、期待的眼神。如黃教師的“同一個句子,你也能夠有不一樣的感受”一句話,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因為有了信心,有了勇氣而變得想説,敢説、願説,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如此一來,學生不會因為怕出錯而產生畏縮,正是由於黃教師的鼓勵,在後面幾幅畫的自學過程中,學生們也是個個興趣盎然,收效很好。

在本課教學中,黃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方面也做得十分巧妙、老到、不露聲色。他沒有直要求學生“興奮”起來,虛假地熱烈起來,也沒有藉助小紅花之類的物質誘惑;而是迴歸文本,藉助文本對話的過程,有效地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來感受文中描繪的完美意境,誘導學生跟教師一道來發現美,欣賞美,感悟鄉村人家獨特迷人之處,從而不知不覺的讓學生慢慢興奮起來,受到美的薰陶。所以我們認為他的教學效果,教學效果是真實的,沒有公開課那種譁眾取寵的鰲頭。

4、在教學過程中,黃教師沒有越俎代庖,而是十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師生之間始終是平等的對話,充分的言語交際。在指導自學剩下的'幾幅畫面時,充分相信學生的本事,放手讓學生自學自我喜歡的畫面,並加以恰當的指導,大大激發了學習主體學習熱情。在本節課的40分鐘內,學生對學習始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教師和學生在這節課中以談話式的語言,進行了一次師生無拘無束、平等的對話,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設置優美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樂於交流、懂得傾聽,勇於發表自我的閲讀體會。教師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去發現鄉村的美麗,去感受鄉村人家獨特迷人之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我們來檢閲黃教師的教學收成,我們都能夠看到,無論是品析好詞佳句也好,還是為畫面取小標題方面,同學都做得很到位,表現完全不比其他優質學校差,充分展示了翻身做學習小主人的驚人的創造力。

在聽黃教師的課,總感覺很簡便,他那親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態,都是十分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覺得,黃教師的這節課上得圓滿,很成功,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非得挑刺的話,我只能淺薄地談談我們幾個的提議,供黃教師參考:

1、新課標強調閲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所以一個小小提議:黃教師能不能加強朗讀指導,比如配樂朗讀等,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這樣也許能夠從另一個角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

2、《鄉下人家》既然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指導學生模仿寫作也能夠成為教學本文的一個要點,讓學生在閲讀中學習作者善於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來描述鄉村生活的特點。這樣能夠給學有餘力的學生創設一個展翅翱翔的平台,比如讓學生在課堂上寫幾句自我都感悟,或者讓學生在課後根據課文資料作畫,或者創作一首小詩等等,這些是不是能夠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用作業的形式來實現呢?

3、在本課中,黃教師在教學中出示了農村美麗的自然風景,並且也提及到跟城市風景的比較,讓我感受到了鄉下人家的景色和城市不一樣。可是隻是一筆帶過,要是能出示幾幅城市相關代表畫面做一個鮮明比較,帶給同學們的衝擊力可能更明顯,從而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獨特迷人風景的理解。

語文評課稿 篇3

有幸聆聽了於和錢兩位優秀教師的精彩課堂同課異構《山谷中的謎底》,現就兩節課談一談自我的收穫:

如果讓我用幾個字來概括一下兩位教師的課的話,於教師的課抓的全,錢教師的課掘的深。於教師的這節課是一節極為紮實的常規課,整堂課緊緊圍繞謎面謎底解謎的思路展開教學,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於燕教師確切把握住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能瞭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當學生對雪松的不屈不撓已有較深的印象後,於燕教師預設了一個小小的辯論有人讀了課文的第三段以後説,雪松應對風雪,一個勁地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羣膽小的弱者。你同意這樣的説法嗎?用辯論的方式幫忙學生進一步體會雪松的頑強,雪松的彎曲策略。

錢教師對課文資料的挖掘深,使得學生的思維都緊緊圍繞着課文資料拓展、發散,學到了紮實鞏固的語文知識,對語言文字有較為深刻的感受。學生在反覆悟讀中,讀出雪松是在儘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壓力,而又實在承受不住的情景下才選擇彎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為它學會了彎曲。錢教師在詮釋彎曲這個詞時,不是狹隘的定義為一種鬥爭的'行為策略,而是拓寬彎曲的內涵。彎曲不是懦弱,只是暫時的退讓,為的是尋找機會反彈以退為進。教學時,錢教師思路清晰,引導恰如其分,課堂上精彩生成層出不窮,課上得有條不紊。這節課的魅力所在不單單是錢教師對教學環節獨具匠心的設計,更在於錢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文化修養,以及駕馭課堂的本事都是令我們所折服的。我們也要以這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實踐我校的兩段四環,自主互助的課堂教學模式,助推自我的專業成長。

語文評課稿 篇4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徐新會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徐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設備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説:“讀得熟,則不待解説,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徐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內容;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徐老師用投影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裏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象“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馬上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練習了學生的説話能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説:“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徐老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徐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語文評課稿 篇5

今天,聽了吳老師執教的《比尾巴》一課,下面就談談我對這節課的一些看法。

吳教師在教學中,首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然後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且在整堂課中,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地位。

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促使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與現實環境的統一,使學生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實現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個性的充分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創設出理想的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力,使教學不斷髮展和提高。

在課堂中,吳老師抓住識字規律,把幾個相似的字“公、鬆、雞、鴨”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髮現識字規律,滲透識字方法。教師採用隨機教學法,把學習生字一一落實。有層次地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與認識的事物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認識能力。一節課下來,學生就輕輕鬆鬆地掌握了本課的生字。

在朗讀中,教師不但運用了指名讀、自由讀、範讀、齊讀、同桌分讀、男女生對讀等方式,而且讓學生評議,評後再讀,強化了朗讀訓練,培養了朗讀能力。針對問句,在課堂上呈現地語氣朗讀還不夠到位。對於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有感情地讀懂問句,讀出問句,是有一定的難度,本人認為還是需要在一定的語境中得以理解之後再進行朗讀訓練。

語文評課稿 篇6

一、自主——確定探究目標。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新課程要求我們徹徹底底打破傳統教育中老師牽着學生走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給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真正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吳老師在教學《動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課始她把課題板書好,讓學生讀準音、讀連貫,再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疑問。學生們思維活躍,熱情高漲,大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經過羣眾梳理,歸納出兩個重點問題:“1、哪些動物互惠互助?2、它們是怎樣互惠互助的?”此時,吳老師由衷地表揚學生:你們能自己確立學習的目標,真了不起啊!老師的肯定與信任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深入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合作——體驗探究過程。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發展不是一個完全外塑的結果,而是一個在認識、實踐中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應引導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

1、選取最感興趣的部分合作學習

《動物的互惠互助》一文為了説明“動物的互惠互助”這一搞笑現象,列舉了蜜獾和導蜜鳥、海葵蝦和紅海葵、鱷魚和千鳥這三對動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證明。學生對這三對動物互惠互助的現象十分感興趣。吳老師引導學生採用六人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並根據本小組的實際狀況選取最想探究的部分進行閲讀,能夠選一對,也能夠選多對。這樣做,為的.是照顧到每個小組、每個學生,使他們享受到閲讀的快樂,體驗到被老師尊重的幸福。一旦選定學習資料,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能自覺地全身心投入課文中,或圈圈劃劃重點詞句,或在有疑問的地方做好記號,對這部分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崔巒同志曾指出:“要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因為自主閲讀是合作學習的基礎。不然,勢必助長學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進行有目的的討論與交流呢?也就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終身學習的潛力。在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把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以羣眾的智慧攻克難關。也能夠把自己讀懂的資料和小組同學分享,其他同學如有同感,則互相補充,如有疑義也可反對、辯論。在此過程中,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十分顯著,我們在激發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時,就應多注意教給學生一些溝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現意見不合時,更要去除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實,構成共識。例如,有學生對“蜂蠟”一詞不理解,小組的成員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猜想,但是,誰也説服不了誰,爭得面紅耳赤。此時,我們能夠帶給參考意見:課後查查有關資料。

2、選取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課堂上,各小組在合作學習之後,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商議如何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讀,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聲情並茂地介紹……只要是每個學生用心參與的,都就應得到掌聲與肯定。這樣的展示其實也是其他小組學習課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湧動着生命靈性的個體。他們儘管還沒有系統地深入地學習課文每一部分,但是由於有預習作基礎,因而對本小組以外的學習資料並非一無所知,反之,還會有新的問題產生,隨着新問題的產生,學習又向縱深邁進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課堂也就煥發出個性閃亮的色彩。例如,有學生在聽“蜜獾與導蜜鳥”研究小組的彙報後,立即發問:“導蜜鳥‘做出特殊的動作’究竟是怎樣的動作?”再如,某學生聽了“海葵蝦與紅海葵”研究小組的介紹後,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紅海葵能用有毒的觸手對付來犯者,海葵蝦夾着它就不危險嗎?”……當聽到這些發自內心的聲音,我們感到無比驚喜,這才是學習啊!這時,吳老師及時保護他們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課後繼續探究。下課後,各小組透過查閲圖書、請教老師或上網蒐集資料等途徑蒐集到了其他動物互惠互助的資料,及時摘錄或下載下來,並進行交流與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精彩的介紹,有剪貼、摘抄本,有圖文並茂的手抄報、搞笑的網上錄象……在此過程中,學生多項潛力得到鍛鍊與體現,尤其是在更新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力得到體現,語文素養更得到進一步提高。

語文評課稿 篇7

語文學科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國小語文教學更有着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特點。周海偉老師在教學《亡羊補牢》一課時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到達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真正的目的。周海偉老師找準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與知識傳授的最佳結合點,使課堂教學閃現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

(1)在識字組詞中,潛移默化。

“識字”。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並貫穿整個國小階段。文章的字詞中藴藏着作者的觀點,傾注着作者的感情,教學中要抓住這些字詞反覆品味,才能較好地領會思想資料,從而到達提高思想素質的目的。周海偉老師在字詞教學中注意透過對學生識字組詞進行思想教育。如在初讀課文時周海偉老師讓學生在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思考課文中哪一個詞與題目最密切?周海偉老師抓住了學生提出的勸告一詞學習生字“勸”和勸告的意思,進而深入問一句:“圍繞勸告你最想提哪些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理解了教育。周海偉老師把握字詞的好處,掌握好時機,靈活多樣地寓教育與字詞訓練中,長此下去勢必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在課文教學中,加以深化。

國小語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資料是豐富的。每篇課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側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冊語文教材之中,沒有完整的序列。我們只要深入鑽研教材,確定恰當的教育目標,找出德育點,就能發揮課文教學的基礎作用。例如《亡羊補牢》一文中,引導學生明白為什麼勸告?怎樣勸告?結果怎樣?從而讓學生明白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就應聽從別人的勸告。又如在教學第四、五自然段時教師提出:從哪一個詞能夠看出養羊人後悔?他會怎樣想?學生抓住重點句理解、同桌表演從中受到教育。總而言之,周海偉老師針對不同的`課文資料藉助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將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學生心田。

總之,語文和思品學科的整合,將更好地發揮它們的綜合效應,展現語文人文價值。它使教育真正實現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提高整體素質的任務。因此,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聯繫,使各科知識互為促進,有機融合與一體,讓學生有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自由自在地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

語文評課稿 篇8

《慈母情深》是樑曉聲的小説《母親》裏的一片段,是一篇歌頌母親的美文。講述的是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買《青年近衞軍》的事,表現了母親的慈祥、善良,以及“我”對母親的敬愛。但是離學生的實際有一定距離了,要打動學生,使學生要有效的接受,感染和內化,不是件容易的事。聽了王寶珍老師執教的《慈母情深》一課,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王寶珍老師抓住“鼻子一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找出令人鼻子一酸的語句。而這些句子,恰是描寫形象,表達生動的語句。

當學生找到令他鼻子一酸的句子時,老師又是讓學生反覆推敲關鍵詞,在現實與想象之間不斷走進去,邁出來。老師通過引導、啟發,讓學生明白“深”字就藏在“震耳欲聾”的`聲音裏,藏在七八十台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母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工作。

二、娓娓道來,深深地渲染了情感。

王寶珍老師的語言充滿感情,對整個課堂起渲染的作用。始終有一種感動在空氣中汩汩流淌。王老師的語言機智,充滿了鼓勵很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與學生一起入情入境,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王老師的文學語言功底深厚,用貼切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使用的語言表達方式非常豐富,坐在她的課堂裏是一種幸福的心靈體驗過程,很佩服王寶珍老師深厚的個人素養與紮實的文學功底。

三、深入咀嚼,不斷地豐滿人物形象。

課堂上王寶珍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學習,如人物描寫中“瘦弱、龜裂”等,讓學生通過對錶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想象、交流,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咀嚼中使母親的形象更加豐滿,感悟慈母情深。不僅引導學生感受了人物形象,還滲透了寫作方法,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這是聽了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一點小小的建議就是,《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若能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在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母親的疲憊和艱辛後,進行感情朗讀;在學生理解了體現母親辛勞的其他句子後,再練習朗讀,讓學生抓住字眼、詞眼深刻地體會母親的情是深沉的、深厚的、深刻的,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值得探討的是如何讓學生也走進文本。整堂課中,老師是很投入,朗讀很到位,感觸很深,可學生還是停留在表面,沒有真正感悟到“慈母情深”深在何處!

語文評課稿 篇9

執教《西地平線上》,抓住三次落日來賞析,突出了落日的特徵、作者的感受以及幾個典故的作用。應該説這節課體現了課文的特點,落實了重難點。而且,在反思中也説了,結合單元寫作要求“寫難狀之景如在眼前”來教學,所以也突現了語言發展目標的達成。

一、抓住文眼組織問題。

《西》的文眼是“世間有大美”。我們完全可以在“美”上做文章,進行提問。例如,“作者寫西地平線上的什麼美?”“落日美在哪裏?”“文中寫到的這些人物又美在哪裏?”當然,這些問題是逐步提出的。因為,如果我們用心地挖掘教材,這篇文章表面寫自然的雄壯美,深層方面是表現歷史人文的.悲壯美。

設問“落日是怎樣的特徵?”“作者從落日中得到哪些感受?”“如何理解約翰。克里斯朵夫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等等。其實,這些問題也抓住了自然美和歷史人物的美。但問題顯得比較零散,由於缺少過渡,有些問題的提出比較突兀,學生也感覺很突然。於是,一種自然流暢的閲讀和欣賞中斷了。

二、具體設問引導學生。

在引導學生重點研習第二次落日之後,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從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段中,任選其一,找一兩處觸動你的句子或語段品讀並加以賞析。”這個問題提出之後,本來比較活躍的課堂一下冷清寂靜了。後來學生的發言也少了,有些發言也不着邊際。這個問題看似比較自由開放,但同時又大了點,讓學生無處下手,也令老師尷尬“失望”。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具體點——“從第一次或第三次落日片段中,任選其一,體會落日之美,賞析作者的感受,並談談自己的感悟。”這個問題雖不開放,卻很實在,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又能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真正讓語文課有“語文味”。

三、由淺入深觀照文本。

三次落日之中的美是不同的,美的內涵也是由淺入深的:第一次落日是一種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湧動;第二次落日則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聖、悲劇感;第三次落日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歷史裏竟有那麼多讓人驚駭的故事。我們在賞析的時候可以按文章順序由淺入深地賞析,這符合認知的規律,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語文評課稿 篇10

今天有幸聽了張雲老師的課,這節課講的非常的精彩,讓我受益匪淺。

首先1、張老師在前置性作業設計的非常合理,講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他設計了四個前置作業,通過抓重點詞句分析、揣摩人物心理、用成語概括懲治方法等問題一步步讓學生體會到懲惡方法的奇妙,圍繞問題,讓學生先自主探究,又充分交流展示,在思考、分析、交流中,學生鍛鍊了動腦、動口的能力。

2、 張老師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了學習小組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動性,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通過小組探究、“你來問,我來答”小遊戲、演一演等環節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願意説、敢説、有話説,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嚐到了合作的快樂,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

3、 這節課中評價方式很多樣,評價切實有效。整堂課有生生互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師生互評等個別評價方式,又有值日班長對小組課堂表現的整體評價以及小組長對組員課堂表現的整體評價,評價全面,讓小組間、組員間形成競爭局面,督促了學生全身心參與課堂。

語文評課稿 篇11

這堂課改變了古詩教學一味講解、生硬體會詩意的傳統教法,從板畫激趣、讀中自悟、畫中延伸幾個方面進行教學,力求讓學生從畫中體驗古詩的意境,在個性化朗讀中感悟詩意和情感,很貼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不僅僅學得簡單,而且學得快樂,體現了讓學生“樂學”的教學新理念。

一、以畫激趣,喚起情趣

教學開始,學生自讀古詩,根據大意老師就在黑板上畫一幅村晚的簡筆圖,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為學生創設情境,初步體會作者在畫面中所要表達的感情,讓學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讀中自悟,體驗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在講“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個基本理念時,講了這樣一句話: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而培養這種潛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包括聽、説、讀、寫的實踐,在閲讀教學中,主要是讀的實踐,“以讀為本”。在本課教學中,讀得到了充分的落實。在初讀中,不同形式的讀多達五次,使全體學生真正讀通課文,為下一步讀懂課文打下了基礎。在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後,讓學生再次好好讀課文,並讓他們自己認為該怎樣讀就怎樣讀。學生沒有了束縛,朗讀伴隨着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個性化朗讀得到了充分展現,每個學生讀的表情、音調、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搖頭晃腦彷彿就置身於詩中的境界,體驗着詩人的情感。

三、抓關鍵詞,理解詩意。

在學古詩時,陳老師注意引導學生扣住關鍵的精彩詞語。如詩中的“銜”字,引導學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夾在兩座山巒之間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詩中抓住對“橫、無腔、信口”的理解,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牧童無憂無慮、怡然自得的生活,這不僅僅是在教給學生學習詩人錘鍊詞語的態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導學生鍛鍊思維的準確性,激發想象的豐富性。

四、畫中延伸,體驗成功

在實踐環節,老師讓學生動手添畫,使畫面更加完整。這不僅僅是給學生起個示範作用,而且讓他們覺得老師和他們是一齊學習的夥伴,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們各個都畫得十分認真,十分用心。既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豐富了古詩資料,又讓學生在邊敍述中鍛鍊了口頭語言表達潛力,積累了語言。學生興致都很高。

語文評課稿 篇12

《恐龍的滅絕》作為一篇科學小品文,相對而言語言準確、嚴密,科學性較強,趣味性不足。可楊老師卻敏鋭地捕捉到意象豐富的詞眼,讓學生積極體驗,為教學內容的縱深處延展推波助瀾。任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節語文味十足的科學小品文閲讀教學課例,讓我們受益匪淺。

下面就談談我對這堂課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一、激趣——未成曲調先有情

在導入新課前,蘇老師出示了一些有關恐龍的圖片,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上來談恐龍,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師引導:這些朋友外形千奇百怪,性情迥然各異,食物的種類也各不相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恐龍。隨機教學“恐龍”。同時師又通過地震龍的資料,用學生身邊的事物進行參照,把數字具體形象化,讓學生真切地體悟恐龍的“龐大”,驚歎它們歷史的漫長。可就在此時,教師話鋒一轉,用低沉的語氣説到:可是,這只不見了,這種消失了,這許多許多的恐龍都死去了,當最後一隻恐龍死亡,我們再也見不到恐龍了。這就叫“滅絕”你帶着怎樣的感覺來讀?為什麼?孩子們的情感立刻被喚醒,不解,好奇,惋惜,期待等等各種情感隨之被激活,求知的慾望被激發,為下文的學習鋪墊了低沉的情感基調。。

二、詞語感悟促情感

王尚文先生一再強調,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要使語文教學回到語文的本位上,堅守語文教學,教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顯然蘇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本,且不説“恐龍”“龐大”等詞設計的精妙,單以“嚴寒説”教學為例。“嚴寒”“突然”“耐不住”一詞的教學,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讀到了“嚴寒”,你想到了什麼?讓學生想象“嚴寒”的畫面,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把“嚴寒”具象化,從而再現恐龍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漸漸死亡的情景。詞語教學與閲讀教學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緊接着,師問:“可是其他動物也經歷了嚴寒,但他們活了下來。和它們相比,恐龍缺少什麼來幫助它度過嚴寒?”從而引導學生用(用如果……就……)的句式説話。理解和運用緊密結合,語言的習得和內化相得益彰。引讀:可是,很可惜,恐龍沒有冬眠的習慣幫助它們躲避寒冷,(它們耐不住嚴寒,就慢慢地消失了。)很不幸,恐龍也沒有厚厚的皮毛來保暖,於是(它們耐不住嚴寒,就慢慢地消失了。)以讀促悟,以悟帶讀。

可是經歷了多少次的`寒來暑往經歷了多少次的考驗,為什麼這次就挺不過去了?這一句話中,你讀到了那一個重要的詞?引導學生髮現“突然”一詞。師點撥

這個詞用得真準確。在不經意處滲透了科學小品文的準確、嚴密的語言特點。於細節處見功力啊。

正所謂“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輕歌曼舞才使鵝卵石臻於完美的。”蘇老師就用這水樣的藝術靈動地詮釋着詞語教學的真諦。恐龍的滅絕評課稿設計

三、體驗感悟有深度

蘇老師在教學“撞擊説“時,敏鋭地捕捉“撞”這個詞眼,“撞”的體驗逐層深入,先通過學生對撞車畫面的想象,感受“汽車變形,玻璃粉碎,人員傷亡”等後果,再連接行星撞擊地球的視頻,結合教師激情的語言描述,給學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在語言的積澱中體驗文本。使學生感悟“塵埃,黑暗,枯萎,死亡從而使恐龍的滅絕走向必然。

縱觀整一堂課,這一些重點詞語猶如如一粒粒珍珠,被精巧的問題串起,圓潤飽滿,引人入勝斧鑿之痕,把我們帶入恐龍的世界。

語文評課稿 篇13

接觸“詩意語文”已兩年有餘——自我們成立研究共同體,我們最先接觸到的就是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可以説,是王老師的詩意課堂激發了我內心深處對語文教學那份深埋已久的喜愛和敬仰,從此與平淡枯燥的教學生活説再見,踏上小語教學的研修之路。也正因為如此,我對王崧舟老師的尊敬與喜愛從未改變過。

王老師歷經“嶄露頭角”——“孤獨沉潛”——“一鳴驚人”——“開創流派”幾個階段,漸漸成長為我們所熟知的那個擁有深厚底藴和大師風範的王崧舟,可其中的艱辛也許只有他自己才知曉。當下,每每看到王老師令人陶醉的課堂,我們都在不時地感歎:這樣的課只可以欣賞,我們永遠學不來,也不可能形成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藴。其實不然!也許,我們也經歷如王老師那樣“孤獨沉潛”的五年(上千節聽課,眾多書籍融入內心),即使我們不能擁有那麼深厚的文化底藴,也自會碩果累累!

課標修訂版出台之前,詩意語文曾是眾多熱愛小語教學的教師爭相賞析與模仿的對象,但也出現了很多異樣的聲音:認為詩意語文對學生的“牽引”成分太大,課堂“詩意”的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很好的呈現,教師的表演成分太多。不知是不是這些異樣聲音的影響,王老師有一段時間沒有新課例的問世。伴隨着課標修訂版的出台,我們一直在期待——期待詩意語文在課標修訂版指引下的改變。終於,20xx年王老師推出了新美南吉的作品《去年的樹》——課堂依舊不改其詩意讓我們每一個觀者都陶醉在課堂的意藴,文字的魅力之中。同時,完美融合了“語言文字運用”這一課標核心主題,使詩意語文更具語用價值。

今天,我們再次觀摩王老師執教的《孔子游春》,對詩意語文的瞭解更加深入。

一、感受

《孔子游春》一課,敍述了孔子在泗水河畔給眾弟子上得一堂意味深長的課——孔子以景色優美的泗水河畔為課堂,以“水”為課文,引領弟子感悟“水”乃“真君子”。如此,一位是被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一個是自古以來被眾多文人墨客追逐的意境深遠的“水”,一位是當代名副其實的“詩意語文大師”。三位大師的不期而遇,為我們呈現了一堂令人陶醉、引人深思的小語課堂。

1、教師:

王老師的語言永遠是那樣不徐不疾,朗讀的深沉有力,教學的環環相扣,對學生的那份尊重及設計精妙的指導與評價,均給詩意課堂的呈現鋪墊了堅實的基礎。

2、學生:

“從讀到悟,從悟再到讀,從讀到寫”,學生陶醉在這樣詩意的課堂,收穫着不斷髮展的聽説讀寫的能力。從學生課堂讀和寫的表現來看,他們的各種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

3、課堂教學:

(1)板書設計的巧妙。

王老師在這節課上呈現了“課堂”、“課文”、“課題”這樣的主板書,其中對“課文”教學部分呈現了“水”的幾個特點——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同時,在學生反覆地讀悟之後,引領學生進行了重點語句結構的認識及寫作練習,將學生的部分觀點呈現了出來。這樣由表及裏的精心設計,給學生呈現了文本的幾個關鍵點和思考點——學生由此展開,由點到面,對文本的瞭解也就愈加深入。同時,這樣的板書設計,也意在引領學生思考“如何去把握文本,如何將長文讀短”的方法。

(2)師生“對讀”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引領,以及對文本特點的發現。

在本節課上,王老師多次運用“師生對讀”的形式: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温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盪滌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

我們能發現:在師生對讀的過程中,教師的朗讀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引領作用,同時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其次,在師生對讀的過程中,教師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些重點語句的構句方式特點——先寫看到的,後寫想到的”。如此,學生在練習朗讀,親近文本,感受詩意的'同時,學到了文本語言的特點,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

在反覆地朗讀中,王老師還將文本轉換成詩歌形式,學生的朗讀達到了一個至高點。這一效果的呈現,不僅僅取決於一種文本格式的轉換,更取決於教師的引讀,指導,更取決於學生“讀——悟——再讀”的學習過程。當然,這一過程也伴隨着學生的“靜讀+批註”的個性感悟活動。

(3)語言文字訓練

課堂中,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了課文“水”這一段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學到的語句構句特點來進行續寫《水》這篇文章。這樣的寫作練習,是基於文本理解的,是基於“置身泗水河畔這樣一個美妙課堂的”,是基於對文本寫作方法的把握的。有如此基礎,學生將學到的寫作方法才能逐步內化,從而發展自我語言文字靈活運用能力。

二、思辯

活動中,依然有老師提出:詩意語文課堂牽引痕跡很濃!對於這一點,我有些不同的想法:

1、“牽引”與“指引”

我們都知道:課堂,當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又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牽引”和“指引”呢?以我膚淺的認識:“牽引”,是教師不顧學生存在,不顧學生實際的;是隻顧完成教學設計任務的。而學生是鮮有思考、閲讀、寫作時間的,他們的任務就是聽和記。可“指引”則不同——課堂需要指引,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之路需要指引。區別“牽引”和“指引”的關鍵當是:整節課是“教師的”,還是“師生共同的”課堂?課堂是上教師是在講教學設計,還是在按部就班地引導學生學習?如果我們看到老師有“引”就稱其為“牽引”,那老師在課堂上豈不是要一言不發嗎?拿最提倡學生主體性的“導學案”來説,它不也是教師設計嗎?不也是按部就班地“牽引”學生學習嗎?

2、發現“詩意語文”內涵

在我們陶醉於王老師執教的《孔子游春》之際,在看到學生朗讀水平明顯提高,習作自然流暢之時,我們怎能説這樣的課詩意的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呢?

只能説,王老師以“詩意語文”的教學理念將漢語言文字的深刻內涵發掘出來,將語言的魅力呈現在每個孩子的面前、心田,進而發散出言語實踐活動——這樣的課堂,學生和教師一起在朗讀與感悟中得意,在品析與對讀中得言,在朗讀總結中得法,在言語實踐中得能。在“詩意”的外衣下,我們如果能發現深藏其中的言語魅力,我們對語文的思考,對文字的欣賞,也許就更深一步了!

語文評課稿 篇14

孔xx老師教學的《司馬光》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教學設計的環環相扣,每一步都細緻入微。課堂上學生訓練有素,而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真正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

一、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一上課就問“第五單元我們學了哪些聰明勇敢的小朋友?”學生回憶了以前所學,引出了課文,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自學要求明確。教師出示了要求:

1、標出自然段。

2、把圈出的生字讀三遍。

3、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要求明確,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學生完成的很好。

三、整堂課重點突出,主要圍繞課文中要求會認的.生字展開了識字教學。在課堂上,孔老師先是指名讓學生認讀,並練習組詞,然後讓學生交流識字方法,老師領讀,接着分男女生賽讀,最後再去拼音讀,通過最後老師出示生字抽查學生識字掌握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會認課文中的13個認讀生字了。

四、鞏固環節遊戲“水缸跳字”、“假山跳字”、“猜字謎”特別有趣,學生的極大的興趣中學習知識,效果可想而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