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4W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

《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1

大半個月的時間,做事與修學總是提不起幹勁來找了堆藉口來安慰自己。也對,該是冬眠的時間了;呵呵。好在絞盡腦汁想想自己有何許收穫時,該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內經》吧;原文是皇帝與當時名醫和臣子談論時記載下的文字,古文初讀時不難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曉其意;閲到第六篇卻猶感古時聖人們學醫者不僅學術甚深也精通多門學術。

中國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為過,光是簡單的一本1080個字《弟子規》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該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論語》更是深入淺出地向人們道出處於何地位何年齡該明瞭的事理;這次的《黃帝內經》才讓我真正體會到讀聖賢書是人生多有意義的享受啊。處於本能地我又開始質問自己,為什麼經典的文學我們從小從未接觸過呢?不讀聖賢書的現代人還會有什麼不敢做的麼?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常聽到家長和朋友談起現在的孩子太不好帶了,總是抱怨孩子們不聽話不知道好好學習,老是搗亂的';出於禮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訴他們是教育出了問題,家長和教師是要明白身教大於言教的道理;太多經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遺忘了,他們不在願意遵循古聖先賢的理念,多可惜呀。多學習古人們求學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當下。

《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2

臨窗的夜晚,坐於桌前,翻看起流傳千年的典籍——《黃帝內經》,典籍並不厚重,但是我們誰又敢説《黃帝內經》它“不厚”“不重”呢?那些輕輕的、自然不過的字句,組成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成為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被多少人拜讀過、思索過、註釋過、解説過,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正如本次讀書心得分享會中趙坤教授説的那樣:“雖然我們對生命探索了幾千年,但我們並不瞭解生命的本質,也不瞭解情緒對生命的影響,我們不瞭解命運安排的真相,我們不清楚靈魂是否存在,我們不知道意念對思想的左右,我們不知道夢境為什麼有神奇的預見。我們體內有太多看不見的生命現象。”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我們未能全面的瞭解生命,但是所有我們生命活動中的每一步又都是在體現生命本身。《黃帝內經》是一本書寫人類生命自然的書,包羅萬象,但又整體統一,密不可分,去閲讀《黃帝內經》,去思考它,去應用它,我們才能更加接近自己本身,才能更加明白自然,也才能進入學習真正中醫的第一步。

關於《黃帝內經》,我們常常談論的有:治病求本、中醫的養生、治未病思想、脈學和經絡等等,除此之外,本次會議讓人耳目一新的還有“衞出三焦理論”的思索和應用,更讓人受益匪淺的.還有關於“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過程”的思維拓展。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説過:“給我一個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通過本次學習,也讓我認識到,學習《黃帝內經》我們不僅要閲讀它,掌握它,要從中提煉精華,還要抓住一點,分析、聯繫它,從而達到以點知面的高度。

讀經典,跟名師,多臨牀,這就是作為我們中醫人的三大原則,要想體驗中醫有多麼神奇,就要知道經典有多麼重要。沒有什麼比現在開始更早的了,讓我們在學習《黃帝內經》、在學習中醫經典的路上揚帆起航,道路越來越寬廣吧。

《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3

由於文言文知識和醫學知識的匱乏,確實讀不懂《黃帝內經》,但仍然為她而着迷。迷於書中所寫的東南西北中,迷於她所寫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迷於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腎脾,以及書中的酸鹹甘苦辛。

她告訴我,吃什麼最健康: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既不是我們現在很多人認為的,牛奶為上品,雞鴨魚肉為好東西,同時告訴了我們各種食物都有它的季節,和飲食專家們所提倡的不吃反季節食物有異曲同工之妙。

她告訴我們一年當中我們該怎麼去生活: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就是説春天我們就應該象植物發芽一樣,讓我們人體的氣機生髮出來;夏天,我們所有的陽氣浮於體表,同時將一年中代謝所產生的垃圾通過汗液排泄出體外,所以我們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對弱一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苦夏,夏天為什麼容易拉肚子,為什麼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鎮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萬物開始收藏了,我們的身體也應該開始收斂了;冬天是閉藏的季節,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動物都冬眠了,水都結冰了,我們也應該象那些動植物一樣避開寒冷的冬天之氣,這也是俗習中提倡冬令進補的原因,這時人體的陽氣全都在體內,吃的'東西比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訴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則,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氣,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諧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為書中所寫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隨着對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會有更深的理解。

《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4

最近閲讀了《黃帝內經》及有關講解《黃帝內經》的一些書籍,使我對這部經典的著作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對養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現在作為醫學院的學生,觀念開始有改變了。這一次閲讀之後,《黃帝內經》在我面前不再是單純的醫學書籍,它更像一本養生寶典、一本哲學書,一本瞭解自然,瞭解自身,關注自身,順應自然法則,達到天人合一從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養生哲學書。也使我悟到“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的智慧。《黃帝內經》流傳千百年,是一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經典,它的醫學價值和哲學價值正在不斷被後人挖掘中,我也從這本書中得到不少的啟發,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給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幫助。

我在瞭解中醫養生知識的同時,更感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黃帝內經》是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中醫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籍,它不象西醫書籍那樣去講解生理病理的專業知識,它只是幫助我們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幫助我們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訴我們什麼是壞的生活習性,什麼是好的生活習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怎麼不生病,怎麼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規律。我深切地感到,《黃帝內經》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筆精神文化遺產,是我們中國獨有的寶貴財富,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

可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筆財富,很多人認為,講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養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輕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體,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靈,不懂得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無常,飲食無度,生活沒有規律,暴食暴飲,透支健康,透支快樂,還有人以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錢就有了一切,許多人都為追求這些東西而對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當今的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是亞健康狀態,各種疾病也越來越年輕。《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長壽,而長壽並不等於健康。只有健康快樂,才是一個完滿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習慣,決定你是否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年老還是年少,都應該關注自己的生命,關注自己的健康,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養生,這樣才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這樣才會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樂,才是生命的真諦。

《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5

《黃帝內經》一書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當然其在中醫學領域的經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曉的了。它作為一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學生應該好好研讀的,它在養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

《黃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藴含的養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着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後發現,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在讀過《黃帝內經》後,我結合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狀況綜合分析了一下,發現自己沒能做到《黃帝內經》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於陰陽”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牀,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在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後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緒調節的,當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習慣,現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這些都是背離陰陽之道的,而且平時也不注意情緒和精神的調節,在讀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時才發現對精神的調節以及對情緒的控制對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響,看來這些謹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會出現很嚴重的狀況。

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麼,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後,知道春天氣機是生髮,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些也就提醒我們應該內心恬淡,而且應該到外面出去走走,這才符合養生的大道。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於世,該書巧妙運用以岐伯和黃帝等人的對話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淺出,很精當的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一些理念。《黃帝內經》讀後,我的感受雖然沒有很深,但確實得到一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穫吧,希望自己以後可以按照這些感受去生活,雖不能達到上古之人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的。因為《黃帝內經》篇幅較多也沒能全部看完,而且後面一些理論性較強的也不能讀懂,因此僅有這些膚淺的感想來完成這次作業。今當臨文嗟悼,不知所言。

《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6

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長期以來,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比較大,我作為其中的一員,感同身受。由於長期的工作壓力,很多老師得了慢性病,比如頸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雖求醫問藥,也只能是緩解了一時的症狀。平時,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節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關於《皇帝內經》的專題講座,她生動而又形象的講解把我帶領到《黃帝內經》這部奇書中來。以前我就知道有這本書,總以為自己不懂醫,會讀不懂,因此對它不感興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領下,我認真閲讀了這本書,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幾千年以來,它一直是炎黃子孫尋求健康養生祛病的法寶。《黃帝內經》養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淺。

《黃帝內經》基本上是採用對話的形式,記錄皇帝與岐伯等人的對話,以與岐伯的對話為主,基本上採用皇帝問,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是一部養生寶典,《皇帝內經》中説: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亂。就是説上等的中醫不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是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這在當今社會,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下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黃帝內經》對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調節情志也有很大的幫助,由於現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難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對人對事。《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要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從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更好的工作。

《黃帝內經》要求人們要順應四時休養生息,而不好的生活習慣在我們周圍人的身上隨時能找到。比如,經常熬夜,暴飲暴食。而《黃帝內經》強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它表現在我們每個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只有做到了這些,並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一種生活習慣,我們才會健康長壽。

我從《黃帝內經》中得到不少啟發,也希望它能給我及我周圍的人的生活工作帶來更大的幫助。

《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7

閲讀,是個自我沉澱、自我提升的過程。讀書月活動中,我有幸讀到《黃帝內經》一書,讓我在紛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寧靜,有了些許人生體會。

《黃帝內經》是一本生命之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鍼灸等內容。《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黃帝內經》把人的形體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認為人的形體病變可以影響精神,精神的狀況又可以影響形體的病變,同時人體又是與外界環境(自然、社會)緊密相連的。人體必須與外界環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變化來調節飲食起居和精神活動,前者為“形神合一”觀,後者則為“天人相應”觀,二者充分反映了《黃帝內經》中的“整體恆動觀”,是其所主張的兩個基本觀點。

《黃帝內經》是一部經典、深奧的中醫藥學著作,它不同於西醫書籍那樣將人體進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學科性細化,而是通過陰陽五行學説和天人合一理論構建了完整的中醫藥學體系。要説《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症,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説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學者,尚能有所感悟,對於聖賢前人,當然更不在話下。仲師之傷寒,金元四大家之寒涼攻邪補土滋陰,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鑑了內經。一部經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經典,真是蔚為壯觀。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開卷必有益,多讀書,讀有用書才能提高自己。希望大家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把書作為人生益友,始終走在學習的路上,樂此不疲。

《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8

讀書妙處無窮,書香薰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亞所説:“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可以滋潤心靈,開啟心智,由瑣碎雜亂的現實提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瞬間雲消霧散。最近,開始讀《黃帝內徑》這本書,主要是關注身體的健康,而真正讀進去後,才發現這本是不僅僅是對身體有意義,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層面,又兼容了傳統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氣”,達到養身修心的目的。

《黃帝內經》這本書家喻户曉,它作為一部國學經典不僅僅是醫學生應該好好研究,它在養生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順應自然,以達到健康和諧的狀態。《黃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論,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藴含的養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

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着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後發現,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於陰陽”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牀,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再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後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更要注重自己情緒的調節。

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麼,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後,知道春天氣機是生髮、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於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踐行。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去除無知;提高素養,除去愚昧;充實生活,豐富精神;滋潤心靈,減少空虛;淡定從容,明辨是非。讀書能使人時時閃爍着生命的光輝,讓人欣賞到不同的生命風景,從而使自己靈魂歡暢,精神飽滿而豐盈。靜下心來,從讀《黃帝內經》開始吧!

《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9

內經是我國古代最早保存下來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是祖國文化的遺產珍貴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們對於自然災害與疾病作鬥爭的記實,同時也説明人民在實踐中逐漸掌握自然界的規律,認識疾病並逐出提高總結成功經驗,進而能更好地掌握人體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與疾病作鬥爭的能力。

內經全面論述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不但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中醫學在理論體系與實踐方面繼續發展的基石。被後世尊為“醫學之宗”的《黃帝內經》吸引初出入中醫殿堂的我。

內經中有關人體內臟形態功能的記載很豐富,這都是經過長期的觀察與實踐總結得出來的。早在先秦西漢時期就有了如此詳細的解剖知識,從此可知我國古代文化的高明與悠久的歷史淵源。在內經中就有“剖而視之”的説法,説明我國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人體解剖。內經也提出了關於血脈循環的概況,這比西歐古羅馬名醫蓋倫提出“血液循環的中心是肝臟”的學説要正確,而且也要早得多。與十七世紀英國醫生哈威用科學方法證實血液循環原理早一千幾百年。這為我國在世界醫學領域畫上了璀璨的一頁,是我們的驕傲。

古人對臟腑功能的認識是建立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運用唯物主義哲學來概括、解析和提高,臟腑學説更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説、精氣學説等理論基礎上。

人體的各機體內部的各臟腑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同時也是人與外在環境的統一。臟腑的各項活動並不是孤立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認識一下。

1)強調人體內部的統一。《內經》在強調整體觀念時,其特點是不重視人體的內在結構性,而強調功能的聯繫性。《內經》按照各臟腑的作用性能而分歸為五臟六腑,並運用陰陽統一法則來解釋臟腑之間的關係。這關係是功能的主髒氣,藏而不瀉屬陰,六腑功能主傳化物,瀉而不藏,屬陽。根據陰陽學説的概念,陽主表,陰主裏。這就是臟腑的表裏關係。《靈樞》本神篇“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這種臟腑相結合是根據經絡學説的循環路線,每一經都屬一髒或腑。如“手太陰肺之脈,下絡之腸上膈屬肺。”在生理病理上這種相合也是有事實可見的,脾和胃就是經常相互影響而致病。又如小腸有火,口舌生瘡,舌為心之苗,這我們都可以在生活實踐觀察和體驗得到的'。此外,內經運用五行生剋制化等理論來闡述和概括脈腑目的關係。

內經認為“五藏上通七竅外合皮毛血脈肌肉,外通四肢百骸”。這説明內臟與全身各組織也是相關的。

機體內部五臟六腑的功能相互關聯但又各司所職。但都是在心主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的,各骯髒組織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協調。“主明則下安就是的印證。”

2)機體與環境的統一。《內經》明確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説明人與天地自然的統一性。在整體觀念思想的指導下。古代醫學家總結出內臟生理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變化有關。“四時之氣,更傷五臟”《素問·生氣通天論》。又如“風傷筋,燥勝風,熱傷氣,寒生熱……”並認為“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這都強調到了整體觀念。這種整體觀念與現代一些醫學的局部觀點截然不同。

內經還指出了七情所生與臟腑有關聯。這説明內經在精神活動方面的內容有較豐富的記載。“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愛,腎在志為恐”。這説明古代醫家早已觀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動與臟腑有關。

“怒傷肝,喜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愛傷肺,喜勝愛;恐傷腎,思勝怒。”這説明情志話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剋的問題,這更能説明七情不協調對機體有重要的影響。

內經的五臟六腑功能與現代醫學體系是不相同的,我認為最明顯的是,心心除了主血脈,是血液運行的動力外,還是君主呢。心還主神明呢,統領其他臟腑功能。同樣,肺除了司呼吸外還主一身之氣,與全身水谷代謝有關,肺還主治節,與皮毛、鼻竅聲音有關。腎臟為五臟六腑之精氣及生殖之精,腎還主骨,生髓通於腦等等,五臟六腑相互關聯顯而易見吧。

內經五臟六腑功能與現代醫學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我認為主要還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結果。古代醫學以生產實踐經驗總結為基礎,而現代醫學以解剖學組織學為基礎,再利用科學儀器作試驗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為一名初學者讀了《黃帝內經》的內臟學説的幾點體會。當然,初出茅廬肯定有許多的不足,不過,讓我們共同努力,從理論到實踐,全面開展祖國醫學的學習,讓祖國醫學繼承發揚光大,讓中醫的明天更加輝煌!

《黃帝內經》讀書個人心得感想10

想學習傳統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黃帝;想健康長壽,一定要先看看《黃帝內經》。

黃帝誕生於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華夏文化的初祖。《黃帝內經》記載:“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黃帝一生下來就聰慧靈氣,小時候就善於言談,悟性超強,稍大後就無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後便登上天子之位。後來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被後人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發明了軒冕,故又稱之為軒轅黃帝。

書歸正傳,《黃帝內經》是我們最早的醫學典籍,可以説是中醫的始祖。至於成書年代,一直很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先秦黃帝所作;有人認為是戰國時期後人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在兩漢時期成書,這些問題先不去討論,咱們還是開始分享末學學習經典的一點心得。

《黃帝內經》採用的一問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黃帝問,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時代最著名的醫學家,創建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被後人尊為中醫始祖。在《黃帝內經》中,被黃帝尊為天師。在《黃帝內經》開篇“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第一段話就是:“(黃帝)乃問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這個是黃帝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上古時代的人都能夠長壽,活到一百多歲,行動還沒有衰老現象,而現在的.人,到五六十歲,就已經開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緣可以看看原文,末學在這裏只是簡單總結一下岐伯回答的兩個要點:

一、要懂得養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較瞭解養生的學問,能夠效法陰陽之道,並採用各種養生方法來保養自己的身體,飲食有節,作息有常,懂得順應自然規律去生活,才使身體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傷害,活到人類應有的年齡,一百多歲還行動自如,沒有衰退的跡象,也就不足為怪了。而現在的人則不同。貪圖享受,紙醉金迷,耗竭精氣,元氣消散,再加上飲食無度,作息顛倒,工作緊張,壓力巨大,生活全無規律,導致現在人五六十歲就開始衰老,甚至有的人,還活不到五六十歲就猝發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態是關鍵。上古的聖人經常教導百姓:要不貪不求,在思想上安閒清淨,無憂無懼,體內真氣和順,精神內守,又時常教導人們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時候的人,心態平定,人心樸實,雖然參加體力勞動,但不知疲倦,因為心態特別好,吃什麼飯都香,穿什麼衣服都很舒服,在什麼環境下都能夠安然自得,也不會因地位的尊卑而產生嫉妒羨慕心理,更不會因身外之物而干擾內心的清淨,這正符合自然無為的養生之道,所以他們的身心都不會受到外界的傷害,才能頤養天年。

再看我們現代的人,正好和養生之道相反,我們每日為物慾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賺錢,吃喝玩樂,喜歡攀比、虛榮,追求名聞利養,追求物質享受,內心很難安定下來,多欲多憂,寢食難安,精神外泄,病邪就會伺機入侵,所以現在的人就很難活到一百歲以上了。

最後總結:真正的養生是養心,一切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甚至於連“養生”這個概念,都不能執着。現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養生非常流行,養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但是過猶不及,有的人越養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為太執着這個身體,把身體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話説“怕什麼來什麼”,你越是擔心健康出問題,有時候它就越容易出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