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優秀]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5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讀後感[優秀]

邊城讀後感 篇1

喜歡讀書評,也就知道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很早就讓我有讀它的想法,然而,當我把這本篇幅不大的書捧在手裏的時候,卻發現這並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

説這本書不容昜讀並不是説這本書有多麼複雜的情節,眾多的人物,相反,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渡口的老船伕臨死前希望能給自己外孫女翠翠找個靠得住的孫女婿,在所謂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儺中選擇,結果大老在一次載船運貨途中溺水身亡,二儺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麼為什麼説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呢? 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稱為“茶峒”的小鎮,特有的風物讓沒從未到過此地的人沒法想象作者到底説的是什麼。不信?你説説什麼是桐油,青鹽,還有什麼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敍事方式也給讀者帶來困難,當然可以稱為一種語言特色。例如“在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裏,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這樣只能意會的句子到處都是,無疑會給“農人”和“士兵”帶來閲讀的困難。

上面還只是説了一下小説的語言特色,從內容上來説,對我來説簡直是一種折磨。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複雜。對於大老託媒人提親和二儺山崖唱歌,老船伕都沒有給出正確的迴應,彷彿在藉着外孫女不斷地調兄弟倆的`胃口,我沒法理解一個鄉下的船伕怎麼會有如此細膩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後兄弟倆先後離開家鄉,順順也失去了對這個婚事的興趣,而老船伕也無奈地死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是誰釀成的呢?

我只能説是作者杜撰了一個美麗而糾結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 篇2

一直聽説過《邊城》的大名,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觸頗深。

人性是世間最美的東西。在現代都市裏,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森林裏,我們又保留了多少純淨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累的我們實在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埃將它一點一滴淹沒,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我們如何有閒暇將其開啟?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纏綿不已。在大自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會了她堅強,水賦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潔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裏喜愁摻半。因為純樸,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一切都是源於善。然而終是湊巧,落得個孑然一身獨守空船,為了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待!

其實不管悲慘也好,完美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迎風將來,世界從不理會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隨着儺送的.悄然離開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盛開就已凋落了。也許沒有開始的愛情才是最完美的,因為錯過,才會刻骨銘心,沒有結局。才會意味着永恆的存在。夕陽易逝的歎息,花開花落的煩惱,然而當我們感恩着這種體驗,安然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紅塵世俗如何變遷,不管個人的選擇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東西輕重如何,我們雖然逃避也勇敢,雖然感傷而欣慰,始終堅守着那種像《邊城》中的愛一樣純潔與自然,為心中的祕密花園澆灌着更多的養料。

屬於邊城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記珍惜。

邊城讀後感 篇3

茶峒,一個依山傍水的川湘邊城,過溪渡船、沿河吊腳樓、端午賽會、載貨蓬船,生動勾勒出一幅再樸素不過的民國鄉村畫面。這裏生活着再普通不過的淳樸鄉民,這裏發生着再平常不過的故事。然而,我的心緒久久不能平靜,彷彿被拉回了那個年代,成為了劇中人。

邊城是美的。靜靜的白河溯流而上是三五丈清澈見底的深潭,兩岸是高山,順流而下入小城形成河街,吊腳樓、蓬船、碼頭、黃泥牆、烏黑瓦,將整個邊城人的心都洗滌得乾乾淨淨。

邊城是邊的。它那麼普通,從不招搖,在青山綠水之間靜靜地安居一隅。只有清晨欸乃的搖槳聲、夜晚悠長的小調、熱鬧的端午賽會、河街的諧趣對話。雖普通之極,卻心嚮往之。

邊城人是質樸的。老船伕守着渡口分文不取,為的是心安理得。河街的各家,終日大門敞開。他們重義輕利,守信自約。全個身心為那點愛憎所浸透,眼淚和歡笑在愛憎得失間揉進了他們的生活。

然而,就在這樣令人神往的邊城,發生的故事卻是徹骨薄涼的。清澈透明的'河水是上天給邊城人的恩賜,翠翠與祖父相依為命守着的過河船渡是邊城故事的紐帶,流入小城中後所發生的故事卻帶來了説不出的淒涼。純真的姑娘翠翠情竇初開懵懂地喜歡上正直的男孩儺送,儺送也暗地裏喜歡着翠翠。然而,偏偏這份美妙的愛情卻葬送在這個邊城。作者營造了慰藉温婉的場景和質樸純良的茶峒人,卻活生生演繹了悲劇愛情,成就了一份永遠得不到的美好。不禁為兩位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感到惋惜,為美好邊城的愛情徒勞無功感到淒涼。《邊城》直擊人心的正是這種淒涼。

翠翠的愛情是屬於她那個年齡段的,剛開始無疑是懵懂純澈的,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也無疑是堅定的。翠翠的愛情毀於什麼呢?也許翠翠的純真反而刺傷了深愛她的那些人。儺送的愛情也是純真的,但不夠堅決,不夠勇敢。也許他的愛情毀在了他的正直和自以為是。白塔修好了,可是月下唱歌讓翠翠夢中陶醉的青年人也許再也不回來了,一聲歎息。

邊城讀後感 篇4

近段時間對古鎮特感興趣,也正是這個原因,我細細地閲讀咯沈從文先生的作品--《邊城》。

先從小説的書名來講,和很多人一樣,我一直以為邊城就是湖南的鳳凰古鎮,其實不然,在看完書之後,我才知道書中所寫的邊城是一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再説説小説的內容,《邊城》並不是一本大團圓結局的小説,它以寧靜,恬適的古鎮生活作為背景,講述了一場愛情悲劇,樸實唯美,感人至深。在湘西青山綠水、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的溪邊的一塔下,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活了70年,年紀雖老但是骨子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為人天真活潑,善良乖巧。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兩人都喜歡上彼此。但是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並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後來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我喜歡翠翠對愛情的`執着,那份執着讓我們感受到她對愛情的忠貞。她在渡河邊等待儺送的回來。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讓人對其無限憧憬,更祈禱翠翠能有她的完滿愛情。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騰出心的所有位置。翻滾幾個世紀的矢志不渝。守望一生的迷夢,他們三人的愛情故事無不讓人歎息的。

其實我從全書來看,我最喜歡的是先生的文筆。先生的遣詞造句非常令我佩服,文筆淡雅樸實卻不是內涵。我喜歡在細節上看,比如氣力是現在的力氣,歡喜是現在的喜歡,是誰人是現在的是誰,而傍岸則是靠岸的意思,還有很多很多文字,都深深的藴含了當時的文字風格:理葱,逗在等等。我喜歡在晚上看這樣一本抒寫着淡淡憂傷的小説。赤子其人,星斗其文。先生的才華是名副其實的。

假期就要過去咯,但很多書還是值得我們去看看的,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的閲讀,不斷的成長

邊城讀後感 篇5

有人説他是山裏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悦,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着作者的筆尖跳動着,漸漸地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裏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為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的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裏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裏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為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裏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説過人物是順着小説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邊城讀後感 篇6

人生所追求的是什麼?當這個世界剛開始自由大自然的寧靜,一棵樹,一枝花都那麼的勃勃生機,隨着人類的出現,打破了這片寧靜。各個的角落出現了喧譁聲,一輛轎車,一輛自行車,這片神聖土在逐漸發展同時也遭到破壞。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倒退?人們的目的和追求又是什麼呢?

當你在貧窮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處在戰亂時候,你追求的是安定;而在現在的社會上,人們都是為了財富而奔波着,為了財富而付出着,同時推動了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單絲,城市裏的人們嚮往農村的環境生活,而農村裏的人卻奔波在去向城市的道路上,這似平有了顛倒,《邊城》為了我們展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心境,作者嚮往農村的豐富生活而寫下此篇文章。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一部優秀的打發鄉土情懷的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岡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我讀完這篇文章,慶幸我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在壓抑,不再那麼保守,不再那麼自由的時代。但是,我也被文中的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民風所吸引,彷彿自己身臨其境,呼吸着那裏的空氣欣賞着那裏的景色,體會着那裏的岡土人情。

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很幸福的爺爺,亦無法掙脱社會的束縛,為了孫女的事,他內心十分矛盾,心裏豐富,一直在內心做鬥爭。最後老船伕帶着遺憾走了,他無法掌握自己的幸福,更無法顧及孫女的幸福。

誰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的時代舒服的幸福?那又會是哪一天?如果真到了那一天真的是值得嚮往的,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儘管路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的追求和嚮往。

邊城讀後感 篇7

美,到底要怎麼樣去定義。

我並不認為好看就是美麗,相反的,我認為破碎的美麗更為單純的美增添一份嫵媚。

殘缺的人性只會讓原本美好的一切變得醜陋。二老對翠翠的真情卻遭到父親的阻撓,他的父親只想到擺在眼前秀色可餐的利益,完全沒有顧及兒子的感受,沒有理會屬於二老感情的自由。在整本書看來,我就覺得這裏是讓人氣惱的,原本二人郎有情妹有意,是一件幸福美滿的事情,卻讓父親硬生生破壞了,也突顯出他醜陋的面孔,令人討厭。

天生的'缺陷雖然無法滿足當事人的美好心願,卻促成另一件美妙的事。大老不會唱歌,唱得不好聽,只能讓二老去唱,誰知就這麼唱着唱着,引出了翠翠的心事,二老的心意,與祖父恍然大悟的發現。一件因緣有了美好的牽引,卻被無情的命運壓制了。

命運讓這段感情支離破碎。大老的喪命,二老的出走,祖父的落葉歸根,讓小説的結尾帶出了破碎的美麗。生命中無數的失之交臂,所有尚未開始卻已經消失的一切,賦予了人生另一種催人淚下的悽美,卻更能觸動人的心絃。

誰能斷定失去就是厄運的到來而不是命運對你的眷顧?命運是公平的,它在讓你失去的同時一定是為你帶來了什麼。就像樹葉飄零,或許它是大樹的不挽留,是命運中的註定。但它是真切地預示着新葉即將抽出嫩芽,長成朝氣蓬勃的枝葉。花兒謝了會再開,燕子去了會重來。失去與擁有是相對的,沒有人規定失去一定是壞事,擁有一定是好事。不失去些什麼,又怎能激起你的心去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嘗試失去的痛楚,又如何懂得擁有是什麼滋味?

破碎是一種美麗。在你看來是厄運的到來,或許會有新的機會在雨後呈現。雨過天晴的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破碎的美麗。

邊城讀後感 篇8

第一次讀邊城,是不完整的讀,準確的來説是看了一遍電影,當時的感受是由於爺爺的迂腐和翠翠的扭扭捏捏造成了整個故事的悲劇。

這次,當我再次拿起邊城,細細品讀其中的滋味,感受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美麗而又淳樸的地方,發生在淳樸善良的人中間。美麗的茶峒啊,這裏民風淳樸,風景如畫,這裏的人如水一般純淨。

爺爺已經歷過一次女兒感情的不順,心中最掛念的就是翠翠了,當他知道大老和二老都喜歡翠翠的時候,心中想的也不過是依着翠翠的意思,不妨礙翠翠的選擇。奈何他説話彎彎繞繞,不直截了當,反倒弄巧成拙,本是一樁喜事,弄得亂七八糟。

第一次看邊城,我怪翠翠的扭扭捏捏,為何不説出自己內心的想法。當我再次讀這個故事時,我原諒了翠翠,並理解的她的處境。這是自然孕育出的女子,她善良、單純、有天然的女子的嬌羞。從小與爺爺相依為命的她如何懂得怎樣處理感情的事情呢,況且爺爺也未能給她做出正確的引導。直到最後所有的事已塵埃落定,她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

大老和二老是茶峒代表性的青年,説話做事爽朗,為人正直。當兄弟之間發現喜歡上同一個女孩子時,沒有反目成仇,而是坦坦蕩蕩地説出來,公平競爭。很喜歡儺送身上那股青春洋溢的朝氣,磊落的為人。第一次讀,到結尾時,我以為儺送生了翠翠的.氣,所以出走,為此還暗自傷神,再次回首,才品出,儺送是因為時勢,在那種情況下,船總定是讓他娶王團長的女兒的,一方面是父命和大哥的死,一方面是心愛的女人,最終他遠走他鄉,但我相信,或者説是希望,“明天”他會回來的。

這是一個人美麗的故事,不用去追責究竟是誰造成了它的悲劇,因為這就像是我們生活中處處存在的遺憾一樣,沒有人想要這樣的結果,但每個人都是促成這個結果的一份子。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在這個淳樸的地方,這個故事還沒有結尾,“明天”他會回來的,然後繼續這個小城的安詳與幸福!

邊城讀後感 篇9

我與邊城結緣是在語文課本上,雖説沒讀過全文,但僅僅節選的這一小節,就讓我感到自己彷彿成了小説中的人物,隨着故事的發展而情感波動。

這裏,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爭吵,沒有情敵間的怒目相向,沒有親人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們的坦誠,寬容,有的只是被世間遺忘的熱情助人。茶峒——不屬於外面繁雜的世間,這兒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陽西下,雲捲雲舒,聆聽風撫過竹林留下的眷戀之音,鳥兒飛過河面的傾慕之聲。此地實屬神仙仙境啊!

人性該是這世上最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現代迷失森林裏,我們還保留多少真正的人性呢?它,纖塵不染,晶瑩剔透。可是,在大城市裏終日勞苦奔波的人們,卻沒有將它放在應該被保護的環境裏,任由它被塵埃所吞噬,所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喪失造就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美德被死死地壓在寶盒最底層。在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裏,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的山美,水美,人更美。邊城以其獨特的'柔美養育了翠翠。這裏的山教會了她堅強,這裏的水賜予了她忍耐。初開的情竇。翠翠心裏喜憂參半。因為她那純樸的心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想儺送表達愛意。一切因善而起。但正因為善使得她上演了一出孤單悽苦的悲劇!先生以此為結局,留給我們無盡的遐想。

看完,我就在想:我的匆匆,是否真的就只是徒勞?但不管怎樣,路依舊要走,生活依舊要過,不管悲慘與完美,我們都要走下去。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屬於我們的昨天已經隨風而逝,等待我們的明天正迎風而來……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剛剛開始,我們既是主演又是編劇,股市的進程全由我們自己決定,人生路漫漫,趁現在,請記住,珍惜…

邊城讀後感 篇10

邊城,無所謂邊,也無所謂城。與其説它是一部鴻篇鉅作,不如説它是悲慘時代中,一個懷有思想的人心中的美好桃源;與其説它是湘西生活的寫照,不如説它是人性的質樸之玉,未經雕琢,也未經描畫。

牧歌的情調是必然要説的,因為它太能動人的心思。牧童黃牛梧桐村,草青葉綠無盡天,雲雨煙高不知處,正逢遙歌踏寒來。鄉土的氣息是必然要説的`,因為相對於大都市的燈紅酒綠,它太易感人了。淙淙的溪水不必説了,孤舟一葉也不必描了,茅椽漏檐更不用去斟酌了,單枝頭鳥,單拾柴夫,單小蓬童足以讓你留戀往返。

若將邊城之人比為一子,此子必有“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之神韻。人合天姿,則鑄以金屋藏之。這座人性的金屋,藏有質樸的人性之美,遙隔於亂世風塵,遠離於骯髒之地,無卑微低下之靈魂,無貪婪無窮之利慾,無弦瑟紅友之樂,無燈紅酒綠之燥。生活是一簫,是一笛,像一個浪蕩於江湖,不聞於世俗,遐避于山水的隱士,為當世之陶潛花源,為魏晉之竹林再現,陶然樂之矣!

山美孕育人靈,人靈方有佳事。夜深三年六月,瀰漫歌喉未啞。這是一場梁祝的翻版,比之於都市人的膚淺,世俗人的勢利,更顯純真純美。這是一場悲劇?還是一場喜劇?天公不作美,這是閒聊的常話;生死在天,這是難言的悲楚。純善、純清葬送了美,純真、純心買別了情。再講那“物極必反”的大道理也無濟於事,也是對美的一種玷污。雖然人影皆去,留下的是淒涼,但淒涼屬於悽美;悽美,也是一種美。

渡船晚不休,待月還歸人。山重無燈火,江暗舊青灘。無語拭乾淚,春雨帶秋風。闌角人憔悴,千帆不敍歸。

這等待又何嘗不是一種美,翠翠的心中也必懷有江南的古韻,等着那躂躂的馬蹄經過,必思,那馬上之人,是歸人,而非過客。

邊城讀後感 篇11

這個暑假,是從讀《邊城》開始的,讀着讀着,內心不由地發出一聲感慨,世間萬物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篇以湘西邊城一個有山有水,世外桃源的地方為背景的愛情,親情故事,那裏風景優美,民風純樸。主人公脆脆,和祖父一起渡船過日,後來愛上了順順的次子儺送,而儺送的各個天保又愛上了催催,作為兄長,天保選擇遠走他鄉去做生意,卻不幸遇難,天保的遇難,讓儺送在手足親情面前,暫時放下了愛情……

沈從文先生用手裏的筆,在樹上寫盡了世間的愛,親情,友情,手足情,愛情……都説翠翠是愛的女兒,也是大自然的女兒,那沈從文就是描繪愛的人。通過這本書,通過翠翠純樸的愛,表達出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從而體會出作者追求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一個平靜,充滿愛的世間,而不是一個動盪的世界。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淒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麼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為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衝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悲劇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邊城》就是如此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是給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後,活着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邊城讀後感 篇12

善,並不一定能夠抵達喜,也可能是悲。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兩座重要的“城”——一座是錢鍾書的《圍城》,另一座是沈從文的《邊城》,它們都對後世文學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圍城》寫的是現實,而《邊城》寫的是夢幻般的現實。

《邊城》是湘西如詩如畫的風土人情的白描,也是對苗族樸實善良的年輕男女愛情的記述。整個故事也很簡單,用現代的語境翻譯過來的話,是一個富二代,不,是一家兩個富二代同時愛上出身不好的姑娘。

我驚歎故事裏對“自由戀愛”高度的認同,很美好、很超越、很現代、很浪漫。但《邊城》是浪漫的悲劇,裏面找不出誰是壞人,也沒有突發事件,就事論事,誰都是對的。可是看到最後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有一種悲情湧上心頭,特別是明天頭上的那個雙引號,太悽美。

《邊城》寫於19世紀30年代,與同時代的文學作品相比較,對跨“階級”戀愛的故事的描述不一樣,主流價值觀體系下,故事的講述方式是這樣的,要麼是富二代玩玩女性就拋棄了,要麼就是男方頂不住父母壓力撤了,要麼女方父母也強烈反對,女方最後都“死”得很慘,想都不用想,沒有別的結局。不過,《邊城》不是這樣的`,爺爺支持翠翠自由戀愛,船總順順也沒有干涉兒子們,按説已經很另類了,很可貴了。

這就是沈從文作品獨特的地方,他沒有按主流方式反映階級之間的“鬥爭”。他就是描寫人與人矛盾衝突,象徵意義不是反映當時的主流,他更文學,更文藝,沈從文在《邊城》裏表達了人性的複雜,善,並不一定能夠抵達喜,也可能是悲。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漢學家馬悦然曾經透露,沈從文原本應該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只可惜他在頒獎之前去世了。因為按照傳統慣例,諾貝爾獎只能頒發給在世的人,所以沈從文錯過了。馬悦然的做法其實嚴重違背了諾貝爾獎的保密原則,但是他説自己願意為了沈從文而打破這個規則。

邊城讀後感 篇13

一部簡短的小説,文字細膩有畫面感,像處在遠山高處隔着一層薄紗霧看煙火人間,波瀾不興,寧靜祥和。

甚至連導致悲劇結果的衝突都發生得那麼柔和。明明是看了一出悲劇,卻不覺得悲傷壓抑。朦朦朧朧的愛情萌芽,簡單真誠的人際關係,都讓人心生柔軟。

難道這本小説的成功就是因為用白話文寫了另一個版本的桃花源記?我想着看它是因為和菜頭説這是國內文學作品排名於四大名著之後的第五種獨特的文體。

看完之後不知道獨特在哪裏。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平淡無奇得很。難道就特別在這平淡裏?故事裏沒有其他小説的反抗精神,人物的“美好”都來自於認命,知足。沒有野心,沒有鬥爭,老船伕小小的算計了一下就破壞了孫女的好事。

很像很多年前的.一部電視劇《似水年華》,烏鎮背景下故事緩慢的展開,波瀾不興,不悲不喜。當年看得非常喜歡,除了迷黃磊和劉若英,也喜歡整個故事裏都沒有一個壞人。

如今的感悟卻是,這些文藝工作者為什麼要把這樣一個虛幻的世界嫁接到一個那麼現實接地氣的環境裏。讓沒見過世面的年輕人分不清現實還是虛幻,耽誤了對真實世界的理解,影響了真正的成長,有什麼意義。

曾經大概也是受這些文字的影響,總覺得會有些地方民風特別淳樸。走過一些地方看過一些人之後,發現那種淳樸其實很脆弱,經不起一點經濟利益的污染。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正是因為極其稀有而被世人歌頌。如果硬要保住那點淳樸,恐怕只有把那地方隔絕起來才行。

這樣説起來《桃花源記》倒算是一篇非常寫實的良心之作了。

邊城讀後感 篇14

其實《邊城》這本書早在大學時候就拜讀過,一直比較喜歡沈從文小説的風格,自然的風土,淳樸的人情。現在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想尋求內心的淨土,所以最近又拿出了這本書。

其實這本篇幅不大的書並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

説這本書不容易讀並不是説這本書有多麼複雜的情節,眾多的人物,相反,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渡口的老船伕臨死前希望能給自己外孫女翠翠找個靠得住的孫女婿,在所謂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中選擇,結果大老在一次載船運貨途中溺水身亡,二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麼為什麼説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呢?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稱為“茶峒”的小鎮,特有的風物讓沒從未到過此地的人沒法想象作者到底説的是什麼。不信?你説説什麼是桐油,青鹽,還有什麼是檣子?

而作者特有的敍事方式也給讀者帶來困難,當然可以稱為一種語言特色。例如“在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裏,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這樣只能意會的句子到處都是,無疑會給“農人”和“士兵”帶來閲讀的困難。

上面還只是説了一下小説的語言特色,從內容上來説,對我來説簡直是一種折磨。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複雜。對於大老託媒人提親和二攤山崖唱歌,老船伕都沒有給出正確的迴應,彷彿在藉着外孫女不斷地調兄弟倆的胃口,我沒法理解一個鄉下的船伕怎麼會有如此細膩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後兄弟倆先後離開家鄉,順順也失去了對這個婚事的興趣,而老船伕也無奈地死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是誰釀成的呢?

我只能説是作者杜撰了一個美麗而糾結的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