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讀後感(通用8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4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信客》讀後感(通用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信客》讀後感(通用8篇)

《信客》讀後感1

我第一次讀《信客》是在八年級的語文書上,當時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給我了極大的震撼,作家筆下的人物,不管是老信客還是年輕信客,不管是在外遊子還是鄉里鄉親,都刻畫得有血有肉,充分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狀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讀完之後,深感當信客不是一件好差事,不但勞累,壞了自己的身體,而且自己的一番辛苦換來的卻是別人的冷漠,連為別人報喪也會被懷疑,回想以前的老信客,更是悲慘,竟然去看墳場,即使是這樣,信客還是無任何怨言的上路了。

讀過《信客》,我感覺在當時的社會裏,當信客比當人力車伕還困難,還受委屈,有時還被當作玩偶,甚至死神冤鬼,被隨意的斥責,沒人會想到他的好處,當信客最後忍受不了不幹的時候,再也找不到新信客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他的全部好處這些都是當時的社會病態,歷來是壞事多於好事。

就像課本的前言,信客,作為一種職業已經消失了,而作為一輩子默默奉獻的一類人,卻沒有絕跡,也不會絕跡,而我們有沒有注意過他們呢,如果真的沒有這一類人在默默地奉獻,這個世界又會存在多久呢,期望我們不能忘記這些默默奉獻自己的人,同時自己也是這一類人。

《信客》讀後感2

《信客》一文寫兩代信客的人生,雖帶有較強的故事性,但仍然比較偏重於批判舊社會的人們。所以文章寫信客這個特殊行業不是目的而主要是為了表現它所影響所體現出來的一種人性的缺陷。它的批判意識與全文的基調是一致的。讀《信客》,我認為至少有兩點值得重視。

第一,在《信客》裏我們看到了信客

為通報噩耗而被人當作“死神冤鬼,大聲呵斥”以充當別人“出氣筒”的可憐,看到了信客為死者把點點遺物送去卻遭受了“紅紅的眼圈裏射出疑惑的利劍”而到頭來好心得不到好報的可悲,看到了信客為伸張正義主持公道出示物證卻遭人誣諂並“倒打一耙”的可歎……作者寫的是“當時”,但我們讀來卻是對“當世”的一種警示和感召。尤其是年輕信客飽經了工作之苦、生活之苦和心靈之苦卻依然保持了這份“誠信”的美德。作者是在尋找,還是在呼喚?

但如果循着作者這條思路,我們似乎發現,其實這又是矛盾的,憑着兩代信客這種頑強的承受力,都不應該告別自己所從事的信客職業:一個去看墳場,一個從教當了校長。

那麼,在這裏我們是不是還可以斗膽地揣測一下,作者處在當今這個從業多元化的社會,文章是否力圖去解釋選擇與堅守以及放棄這一社會現象的複雜性?因為它有一種失敗的無奈,像老信客失信自殘,最終一路寂寞伴墳場,它是一種敏鋭的選擇;像年輕信客由於感受到“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撐持不了”,才讓人生拐了彎……但他或許清楚地認識到,是3年信客的經歷增長了自己的才幹,才有了後來適合從教的選擇。《信客》一文中體現出的傳統文化心理以及作者所要表現的文化批判意識是顯見的。

第二,《信客》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老信客一生的信譽毀在了那條窄窄的絲綢帶上。年輕信客從業30年,通報噩耗,無端受氣,出示物證竟遭誣諂,他“一生坎坷”,挑着一副生死禍福的重擔,來回奔忙。四鄉的外出謀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淚,堆在他身上。

讀此文,我們除了對人物命運寄予深切的同情外,還將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那就是兩代信客表現出來的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寬厚待人的職業道德和優秀品格。

但細細體味後,就會引發你的深思,在思考中你就會發現,作者在文中傾注的情感態度比較複雜,文中的一系列的人物也都難以用好壞來界定。寫兩代信客,作者一方面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為其樹碑立傳;但另一方面也寫出了作為普通人的正常情感和心態。他們肩上的擔子太重了,他們所承受的太多,最終成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他們選擇了放棄。這也正塑造了完整的人物形象。

《信客》讀後感3

餘秋雨的文化散文,總是有着一股力量,讓人深深的沉入歷史,在靈魂的掙扎中體味那獨特而厚重的美。《道士塔》是這樣,《信客》也是這樣。

這是關於兩代信客的故事,這是關於信任與不信任的警醒。回溯老信客的一生,我看到了他對這份職業的重視、責任感,甚至是無奈放棄後的深深依戀——在交接信息時的細聲慢氣,在“逼着“年輕信客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後的唏噓聲裏。

我着實感動,因為,不論從現在還是當時來看,信客絕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老信客幹了一輩子,窮困潦倒,連一個家室也沒有,還要遭受無端的懷疑,憎恨和誣陷。可以説是身心俱疲的來往於城市和鄉村,做着那個“最敏感的神經末梢“。

是什麼讓老信客願意擔當起這份瑣屑和辛苦?這樣的事,放在現代,實在是不可思議。也許,老信客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丟失的人格。

《信客》讀後感4

信客,作為一種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裏的職業,慢慢被人們所忘卻,而有着“信客”精神的`人,卻沒有絕跡。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永不腐朽。

《信客》一文講述了:一個老信客失信於人,找到落魄返鄉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在老人的哀求及細聲慢語的囑咐下,踏上了信客這條路。幾年過去,年輕的信客也漸漸老去,老是犯病,又因為故去之人家人對他的態度,及在都市之中同鄉之人對他的傷害,他放棄了在信客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在《信客》一文作者寫了兩個信客不同的機遇。我不禁為老信客鳴不平,同樣是恪盡職守,任勞任怨,潔身自好,待人寬厚。為什麼,一個,“贏得身前身後名”,而另一個是有了污點,從此被放逐,被打入無底深淵,直至被徹底遺忘。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像年輕信客一樣的人。在四川藏族自治縣的一名鄉村郵遞員,名叫王順友。當地交通不便,地廣人稀,還沿用着一種很古老的郵寄方式——郵遞員騎着馬走在漫長的郵路,挨家挨户送郵件,王順友的郵路往返360公里,歷時14天。就這樣,王順友,一個人,一匹馬,一條路,在雪域高原上整整穿行了20年。

這需要多麼強大的毅力啊!他所走過的路,相當於二十一次兩萬五千里長徵。王順友這種犧牲自己,造就別人的品質,難道不是人們所讚揚的嗎?

在時間的洪流之中,信客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是,像信客一樣默默奉獻的人卻沒有絕跡,也不會絕跡,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讚揚的。誠信待人可以讓我們苦盡甘來,而不是像老信客一樣,因為一個污點從此被放逐,被遺忘。

《信客》讀後感5

一口氣讀完這篇《信客》,心裏的感覺無法以言語來形容。信客,“信”字尤其重要。老信客悲慘的命運成了年輕信客的教訓,苦心維持了大半輩子的誠信品質毀在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置身事外的我們,似乎也聽見那淒涼的警鐘。

誠信需要以許多美好的品質來維持,信客任勞任怨、默默無聞、能抵住誘惑,這些都讓我體會到信客的不易。擁有美好的信德不易,失去它卻只是一瞬間的事。

我明白,“誠信是做人的根本”,“誠信是人生的試金石”。一個人若失去誠信,猶如丟失了你進入他人心靈,他人進入你心靈的鑰匙。

我們應培養自己誠信的好品質。

《信客》讀後感6

第一次讀《信客》這篇課文,我看到了他默默奉獻的精神。信客,作為一種職業已經消失了,而作為一輩子默默奉獻的一類人,卻沒有絕跡,也不會絕跡。因為,這種精神存在於大多數人心中。

讀完《信客》這篇文章,我從“整整兩天”、“細聲慢氣”兩個詞中,可以看出老信客是很有耐心的儘管不會有人去看重他的職業,可他依然任勞任怨地幫助別人,默默地奉獻着。

作為一名信客,雖然經常要長途跋涉,四處奔波,可是依然存在着幸運的一方面。因為他們可以開闊視野。儘管信客的責任很重,可是他們並不會因這一點小小的責任而壓倒,而是會更加努力、更加辛勤地忙碌着,為他人默默奉獻着。

無論信客這種職業多麼卑微,信客這種職業多麼不受人尊敬,可是他們默默奉獻的精神是其他人無可比擬的。

雖然信客的時代已經過去,可是信客的精神依然存在,它就像一粒種子,播種在每個人心中,讓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信客》讀後感7

信客的苦是並不是一方面的,他們賺的錢僅僅夠自己來吃飯而已,但工作卻異常艱苦,往往鄉親們的親戚都不在一個地方,所以要走的路程可想而知,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然而當收到了如此苦難後的信客們,回鄉不會受到鄉親們的致敬,也不會受到鄉親們的重視,甚至都沒有人會去注意這些整天跑東跑西得信客們。而且如果有哪家人死了,還得主動去安慰他的家人,任憑別人打罵。

更糟糕的是,信客們常常收到鄉親們的無端懷疑,這是信客們不止身體上過度勞累,也使信客們心理上得不到一絲安慰。這些痛苦,這些磨難,不是普通人們所能承受的,然而,信客們卻默默承受這一切,並沒有絲毫怨言。

信客的職業已經消失,並不再回來,但是他們那種:任勞任怨,恪盡職守、善良厚道、寬以待人的優良品質,這些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品質。

信客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信客》讀後感8

《信客》寫的是早年在鄉間的事,那時候通信手段很落後,對外的通信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沒有信客,好多鄉人就不不能聯繫上出遠門的親人了。

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文章説的是那裏的一個老信客,曾有一次為客户送給女兒的紅綢,而他也要為一遠親送一分禮,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條紅綢扎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託另一個人給家裏帶來口信,説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着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

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黯,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

小小的一件事毀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譽,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悽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這就是不講誠信的結果,哪怕只有僅僅的一次;這就是我要説的,在這個世界,你要想頂天立地的站在這個世界上,請記住一句話萬事誠為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