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2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文集》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1

讀書節,學校給每位老師發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他是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學的視野、博大的胸懷,用温情、智慧和愛詮釋教育的真諦。對於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説,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一、教育要用情,這種情是來自與對學生的大愛,來自於做教師的責任。

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按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讓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

二、教育要講信,要教育孩子做誠實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須是誠實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説過:千教萬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化學老師為促使學生仔細觀察,用手指頭蘸了(其實沒蘸)了蓖麻油嚐了嚐,之後讓學生跟着做------本書中美國的教師也做了類似的事:花一節課的時間考試教師叫給學生的錯誤的東西,然後再在試卷上畫上0分,讓學生明白老師講的也不一定是對的,要用自己的頭腦思索,思索之後對的才值得去堅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教會學生探究。

三、要做一個自信的教師。

近年來很多老師“信課件”、“信教學時尚”、“信課改新潮概念”、“信評價標準”、“信應試指揮棒”,惟獨缺失了自信力。適當的使用課件、課改理念、評價標準等等也都是教學所必要的,但教師斷不可忘卻自信力的'培育與發掘。

(一)要努力。路遙説:“人處在一種默默奮鬥的狀態時,思想就會從生活的瑣碎中得到昇華。”的確如此,人歸根結底是精神的存在物。當夜深人靜,萬賴俱寂時,我們會在心底響起清脆的聲音,直扣心靈,追問每個當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義。雖然,我們似乎難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當我們努力於一份自覺有意義的事物時,我們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與空洞。要激勵學生多讀多寫,語文教師就得多讀多寫,讀好,寫好,在讀書做文中享受語文。如此才能將這份興趣、熱情與方法與學生分享,讓學生受其感染,親其師,信其道,走上熱愛語文的路途,終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中説:“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師要比學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師學好、學實,才能將所學之得與學生分享,否則只能是“水中撈月”一場空而已。錢夢龍在其新著《教師的價值》)中也説:“老師自己愛讀書、會讀書,才能教出愛讀書、會讀書的學生。”因而,做教師,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蘇格拉底説:“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作為語文教師,僅有閲讀與寫作本身還不夠,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澱,在反思中燭見理性之光。諸如語文教學的性質之爭(工具論、人文論,亦或兩者兼顧),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否統一為正確理解並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都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再如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等問題,都是語文教學中不可迴避的問題。

(三)要境界。特別欣賞羅曼·羅蘭的一句話:“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是人伴隨自己最大潛能地改變世界”。在羅曼·羅蘭的表述中,我清晰地發現幸福的本質在於個體實現改變、影響世界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層次即為境界。身為人師,我想呼喚我的學生,走進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髮,激發他們閲讀優秀的作品,喚醒內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2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馬可連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一大事來,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對教育無限的愛的最真實的寫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是陶行知對我們教師和家長的良言忠告。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夠營造出和諧、親切、温馨而且樂觀向上師生關係。陶公“四塊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懷和睿智的教育機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對學生的那種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種對孩子深深的愛。

陶先生任育才國小校長時,一天,他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他當即斥止了王友,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辦公室。放學後陶先生來到校長室,見王友已經等在門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裏,我卻遲到了。”當王友懷疑地接過糖果後,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果放到他手裏:“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進王友手裏:“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學生。這説明你很正直,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王友哭了:“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啊······”陶先生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為你正確認識錯誤,我再勵你一塊糖果······我的糖果發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每當我們遇到學生打架事件時,我們是否會有這樣的胸襟和機智來面對我們的學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們自己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時,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説教,有時甚至會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頓指責和數落。根本無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無法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我們的學生在這種説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種等待和應付,等待着老師劈頭蓋臉的批評後的一句“你錯了嗎?”學生會應付式地、高興地回答“我錯了。”“以後還會不會這樣?”“不會了。”跟小朋友説“對不起”。犯錯的孩子會在心裏長長地舒口氣,興高采烈地對被欺負的孩子説對不起。開心地走出這説教的大門,回到教室去,繼續着自己快樂的遊戲。這樣地説教有沒有用呢?各位老師心裏很明白,也許第二天孩子還會繼續着他欺負學生的遊戲,老師又會繼續着自己的説教,實在沒轍了就請父母。其實,在我們的教育中,面對我們的學生,我們要賦予更多的耐心、細心和愛心。對孩子們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誘導,讓孩子們自己一步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將我們以往的批評,指責,抱怨換成欣賞,啟發,激勵。

教師沒有愛,教學就會沒有動力。沒有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的心與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麼偉人都要大”,陶公親切地稱學生為他的“愛人”。心中有學生,心中就會有愛,有愛的課堂總是那樣地親切、和諧;有愛的`課堂總是那樣的美,那樣地能吸引老師和孩子。民主的愛,智慧的愛,公平的愛,會讓教師收穫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沒有愛的教育將會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樣。”從小沐浴在愛中的孩子他以後給予人家的也是愛。只有愛的教育,才會讓孩子在充滿陽光的道路上成長;只有愛的教育,才會使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愛是教育的基礎,愛是教師的職業情感,愛就是理解、尊重、信任與公正、賞識。

培根説:“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從《陶行知教育文集》中,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然而我想讀出更多的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3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種具有創造性並不斷髮展、不斷進步的教育思想。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陶行知曾説:“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課程課改確立了以幼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突出了學生髮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孩子學會生活,學會探究,學會表達,致力於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迴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為學生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着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儘可能好的實效。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4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假期之中,我閲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一、實施愛的教育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温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着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儘可能好的實效。

三、實踐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後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採用的做法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説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恆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文集》讀後感5

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陶行知先生,不愧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他畢生致力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為改革中國教育,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雖然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但是你會發現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閃耀着奪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價值。當我第一眼翻看書本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本書都是陶行知以信件的形式跟其他友人探討教育而留下的寶貴資料,有種重現當時陶先生為教育事業憂心忡忡的心,也讓我們讀者深切的感受到陶先生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和親力親為。

書裏有設計到陶先生對新中國成立後教育的發展的看法、有對如何創辦學校的建議、有對發展平民教育的肯定,在這裏我主要談談書中的一些跟我自身教師發展有關的感想。

1919年2月,陶先生研究了當時的教育現狀,把教師分為大致三種。第一種教師:只會教書。這種教師把學生當成了書架子、字紙蔞,書上的東西一鍋兒往學習腦袋裏裝;第二種教師:教學生。這種教師所注意的中心已從書本移到學生上,果然比第一種好,是一種進步,然而學生仍然是被動地學習,被動地接受知識;第三種教師:教學生學。這種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對照每一位教師,自己屬於哪一種教師呢?的確值得大家深思一番。而這一點學軍中學的老師做的甚好,一個學生不知道原理他不肯就這麼死記硬背,他非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再者是老師也有一定要教學學生如何學習的衝勁,他們也不屑於只教學生知識點,他們課堂貫穿的更多的事知識學習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的掌握自然很快,要是以後我們的學生沒有強烈的求知慾,那我們該如何操作?這個需要我們去好好深思。

陶先生又説: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先生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而我們現今的教育,特別是高中階段主要就是為了大學聯考,無法做到全面的素質教育,所以我們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是大學聯考方面的因材施教,所以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可以適當的劃分幾個行政部,讓弱的學生接受慢進度的教學,課後完成更加基礎的習題,而學習能力好的同學自然是進入快節奏的班級,因為書本上的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渴望了。在這裏我們要跟家長溝通好,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放在快節奏的環境裏只是越學越沒樂趣,最後喪失學習興趣,在慢節奏的班級裏不代表孩子差,而只是一個過渡。

在"教學合一"的理論中,陶行知先生還強調:先生不僅要拿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認為,教師不是販買知識的,教師自己的知識也會陳舊的,自己也要進步。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斷研究學問,就能時常找到新理。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學應該是——"教學相長"嗎?。

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他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於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很值得我們教師反覆斟酌,我想每次閲讀都會帶給我們全新的感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