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書心得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5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斷舍離》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斷舍離》讀書心得

《斷舍離》讀書心得1

這兩年每當我心煩意亂的時候,我會翻開這本書,然後開始家裏一頓收拾。這次是恰逢春節,家裏需要打掃、收拾一些舊東西,我便再次打開這本書,讓它給我壯壯膽,理直氣壯地扔一些家裏平常用不着又捨不得扔的物品。

曾經的我認為“多就是好”,大學畢業後工作、買房、結婚、養孩子……過着隨大流的日子,平常的日子裏總盼着自己薪水多些,房子大一點或多點,常常逛街或是網購總是買買買,幾年下來把屋裏塞得滿當當的,覺得擁有這些自己就能更幸福一些,可當實現了這些小期望後也沒覺得自己有多幸福,無意中有個朋友推薦給我《斷舍離》這本書,剛開始我是在一個聽書app上聽的,我來來回回聽了三四遍,覺得這本書應該對我有療效,於是我買回來這本書。

“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這是張德芬老師寫在序言關於的放下對幸福的執念的步驟,這也正是我的目標。

本書先介紹斷舍離的機制、思考法則及實踐方法,每一章節作者都有案例幫我們理解,每個案例都觸動人心:扔在一邊的英語口語函授教材、過期的千紙鶴、曾經的花樣年華和過去的幸福時光等十二個案例,這些案例上我覺察到了自己的影子。

“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多精煉的總結。

我也拼命想做到作者山下英子所描述的`那種境界,可我只能做到第一步扔一些東西,放下一些人和事。

初讀,這本書給我的治癒只是暫時,它好似一劑麻醉劑,藥效是短暫的。情緒低落、迷茫的情緒總周而復始的出現,在此之前,我得常翻開它來找點寧靜,我能做的也只有收拾家裏的東西,扔掉家裏沒有價值的東西,斷掉對物質的執念。現在不再買入無用的東西進入家門,然後再積極地面對兩個孩子和我的生活。

看來還是我修煉得不夠,我需要繼續努力斷舍離,爭取早日獲得新生,真希望把這本書的精髓植入我的心靈,讓它與我融為一體,擁有一個充實有陽光的日子!

《斷舍離》讀書心得2

古語説:少則得,多則惑。這句話的智慧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現在很流行的知識焦慮,本質上是因為關注的信息太多太雜,雖然每天花很多時間瀏覽網頁,有種什麼都知道的錯覺,卻很難專注於某件事、某項技能;衝動消費買的在線課程、打折商品囤了一堆,卻從來沒有真正用過;女生們永遠在説衣服不夠穿,其實衣櫃已經被塞得滿滿的。

佔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分散我們的精力。

看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後,我覺得這些看似很麻煩的事,其實通過斷舍離的概念就能解決。

首先我們來講講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其實是三個概念,“斷”掉不需要的物品,“舍”去多餘的物品,從而脱“離”對物品的執着,達到精神自由的狀態。它是一種極簡生活方式,只保留少而精的東西,沒用的'就扔掉。

極簡生活方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喬布斯的房間就只有一張牀,一把椅子,一盞燈和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他把“極簡”帶入了蘋果的設計中,1997年回到蘋果時,他砍掉了70%的項目,90%的產品,做iPhone4時,他的要求是把最複雜最強大的功能最簡單化。眾所周知,蘋果開創了智能手機時代。

相比於一般的整理術,斷舍離關注的是人本身,用人和物的關係來衡量一件物品是否有價值。

舉個例子,我們在整理房間時,面對那些沒用的東西總有這樣的心理:丟了太可惜了,留着説不定什麼時候會用到。這種心理是以物品為中心,而斷舍離主張,判斷一個東西該不該扔或者該不該買時,應該以人為中心:我現在真的需要它麼?

其實我們身邊的物品也符合二八定律,用斷舍離的思維去看待它們,會發現大多是沒什麼用的。比如,買回來一次沒穿過的衣服,報了名卻從來沒學過的線上課程,它們佔據了大量時間和空間,卻沒有發揮任何價值,和垃圾沒有差別。

《斷舍離》提倡在清理物品的同時清理內心,很多人覺得它是一碗雞湯,沒什麼實際的作用。

但當我們開始動手清理生活中的“垃圾”,真正接受了斷舍離的思維方式,它其實可以無處不在。舉幾個例子,手機碎片化了我們的時間,但讓我們浪費時間的不是手機本身,而是各種各樣的軟件,這些軟件都是必須的麼?當然不是,主要功能是打發時間的軟件都可以卸載。斷掉不必要的消耗,就可以節省出大把時間,去做些有意思的事。

家裏總是堆了一些買來沒用過的東西,可能是些打折商品、衣服或者用不完的口紅,這時候應該關注一下自己的消費習慣,買之前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麼?大多時候答案是否定的。斷掉不必要的消費,就可以節省一比錢,使經濟更加寬裕。

斷舍離也能上升到思維層面。人的思想並不都是積極的,大腦很容易產生“我很差勁,我的付出毫無意義,我的前途一片渺茫”之類的想法,甚至有人認為“我活着沒有任何意義”,這些消極情緒也需要當斷則斷。

當我們真能做到“斷”和“舍”,就能活的自在。短短兩個字,真正做到卻是難上加難,所以斷舍離是門學問。

但我們可以由淺入深,從簡單的事情着手,比如收拾房間,從怎麼看怎麼像垃圾的東西開始,清理掉不需要的東西。甚至還可以從一台冰箱,一個錢包開始整理。

山下英子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了“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意思是,看不見收納空間最多隻放七成,書架等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五成,裝飾性的收納空間只放一成。如果想增加新物品,就必須遵守替換原則,意思是總量不變,用新物品取代舊物品。

因為有數量限制,所以留下的東西都是自己喜歡的,每次添加新物品時,也會慎重思考“我是不是真的需要”,長久下來無論的生活質量還是審美都會有很大的提升。

想活的自在隨心,就要學會放棄一些東西,正如梭羅所説:一個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而且人的精力有限,應該把它用在重要的人、事、物上。重點是這種方法簡單、實用性強,我們現在就可以從錢包開始斷舍離。

《斷舍離》讀書心得3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出美感”

這幾句話出現在這本書的末端。

咳咳,我覺得呢,《斷舍離》這本書對於我來説,感覺比較的囉嗦,乾貨總結可以更加簡潔明瞭一些,不過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特點吧,日本人比較多話,廢話很多,話癆國家的特色。(看日劇多了以後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為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譯成為中文有一定的關係,因為説實話翻譯了,語句上來説總會有一點奇怪的。

從整理自己的空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我們的空間之所以亂,並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還不是因為我們對着自己想要什麼還有不想要什麼而不懂取捨,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買東西的時候也並不是什麼都能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走到超市裏面,銷售員一推銷就很容易被影響,之後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現代人感覺比較難找到自我,手機、電子設備都比較難離手,我們有時候上網看到別人覺得不錯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實際上自己如果也擁有了,也許也不是那麼的快樂,這本書也講究活在當下,不必為了某個將來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和未來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樣。

不得不説這本書很有瑜伽修煉人的感覺,因為我認識的瑜伽老師,或是身邊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對物質追求也不是那麼的多,自己很舒服,讓別人也很舒服。

這本書更多的是推崇一種 自在 自由 的生活方式,不必為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讓自己那麼辛苦,壓力那麼大,就比如説作者在書中講到的“我曾經嘗試在講座上提問題: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是什麼?當時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的答案是 男人。”

其實我也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國的人民素質的'問題,日本人可能更講禮貌一些吧,什麼都會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見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裏的同性戀(我覺得還很正常但是長輩們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會投射太怪異的眼光,而在中國可能還會被圍觀什麼的,所以我認為在中國可能會比起在日本來説,自由度會需要隨着人們的素質提高而提高,畢竟還有很多事情受到傳統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的。

最後總結就是,這本書並不是完全講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訴人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自己當下的想做的事情,從物件反映出來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市場去解決和思考。

《斷舍離》讀書心得4

這本書很早以前就聽説過,當時聽説是一本關於收納整理的書,我還有一點困惑,心想這也能出本書?果然我這種小地方出來的人見識少。後來再次聽説這本書是有一陣網上流行“極簡生活”這個詞,但是有人推薦看看《斷舍離》這本書,才瞭解到這本書不光是收納整理,還有一些理念。

不過我也是一直拖到現在才看這本書。書的作者是山下英子,也是日本人寫的書,最近看的書好像都是日本的。好吧,按照上一本書的指導,挑出印象最深的三個點來寫。

第一,物質軸的思維模式。

我們面對東西的時候,不是從這個東西需不需要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往往下意識地從這個東西能不能用來思考。其實這也不能怪我們,人類從進化的一開始就生存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這個能用,留下來。那個壞了,修一修應該還可以用,留下來。那個徹底壞了,修不好了,扔掉吧!想想,這些場景是不是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好像是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基因當中。沒錯,它其實就是我們經歷過物質貧乏的時代後遺留下來的生活習慣。

這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以能不能用為主要的判斷標準,而忽略了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必要性

這個東西對我來説是必要的嗎?我擁有的東西里有沒有它的替代品?我是現在就要用到它嗎?還是要很長時間之後才會用到它?當我們從物質軸的思維模式轉換到必要性的思維模式,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其實我們並不需要。這裏的東西也指代我們的觀點。

這讓我想起我的兩台筆記本電腦。我原來買過兩台筆記本電腦,一台放在單位,一台放在家裏。那個時候準備考研,所以用的還算順手。後來去上學了,就買了一台新的筆記本,家裏也添置了一台新的台式電腦。那兩台筆記本也就完成歷史使命,被扔進了壁櫥裏。這兩台電腦並沒有壞,還能正常使用,但是因為型號已經老舊了,所以有些運行緩慢,而且有了新的電腦,這兩台基本上沒有什麼使用的價值了,而且我估計,以後也沒有再使用他們的可能了!不過從他們正式退役到現在,也有2-3個年頭了,我也一直沒有扔了他們。我的想法就是,這還能用呢,又沒壞,扔了怪可惜的。

這其實就是物質軸的思維模式。只考慮能不能用,而不考慮有沒有用。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個網課不錯,買下來聽一下。”“這件商品折扣力度好大啊,快買一點!”“這是我去xx玩買的紀念品,還是留着當個紀念吧!”

然後網課只聽了一兩節,買來的折扣商品在角落裏積灰,每次擦拭紀念品都在心裏默默的罵自己當時怎麼沒買一個好清理的,卻買了一個這麼多地方會落灰的東西。以後碰到東西,先想一想,這東西是能用還是必需?也許這樣,我們能夠更加輕鬆的應對我們的生活吧。

第二,舍

書中講了舍這個字,其實挺有意思的。舍不等於丟棄。

有的人會説,舍不就是丟棄嗎?其實也對也不對,因為丟棄只是僅僅丟棄了。而舍往往還包含着另外的一個意思,就是得。這讓我想起了物理學裏的一個概念,叫做熵增。熵的概念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於1865年所提出。化學及熱力學中所指的熵,是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熵亦被用於計算一個系統中的失序現象。

所以睇增也有兩個概念:物理定義: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熱力學定義:熵增加,系統的總能量不變,但其中可用部分減少。我自己的理解是,一個人的精力是一定的,如果無序性的精力增加,那麼有序性也就是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減少。那麼舍的意思就是,把那些會增加你無序性精力的事物或者想法舍掉,反過來,你的有序性或者説你能夠使用的精力就會增加,這就是得。

而舍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製造負熵的過程。舍掉我們思想的包袱,讓思想恢復到有序的狀態。舍掉牽扯我們精力的東西,讓我們的精力更加集中到對我們來説更加必要的`事情上。

第三,認識現狀

書中講到認識現狀的方法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展示在眼前,居高臨下的俯視他們,掌握家裏物品的現狀。其實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生活的環境並沒有什麼概念。這裏包括物質環境也包含精神環境。我們總是對這些東西很遲鈍。

比如,你擁有什麼東西,放在了哪裏。你傷心的時候能找誰傾訴,你遇到麻煩了誰可以幫你。這些都是我們擁有的東西,但是我們並不熟悉。所以,我們需要一次從上到下的審視,審視我們擁有的東西,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

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瞭解環境,瞭解自己。知道什麼東西過剩,什麼東西不足,什麼東西沒有。而且,認識現狀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只有知道自己有什麼,才能決定我們能做什麼。就好比我要去爬喜馬拉雅山,我就要知道我有什麼裝備,我的體能怎麼樣,我的經濟狀況是否允許。盤點下來發現,我跟爬喜馬拉雅山還有很大的差距,我目前的狀況只能爬爬城市公園裏的小山丘。那麼,我和喜馬拉雅山差多少,我應該怎麼準備,這是認識現狀之後的工作了。

讓我想起我考研失利的時候,並沒有對自己好好的認識現狀,總認為是專業課出了問題。直到後來自我盤點才發現,專業課分數還行,其實是政治拖低了分數。後來,着重了政治的複習,果然提高了分數,成功上岸。

所以,不光在收拾整理上要認識現狀,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要認識現狀。把自己擁有的盤點一下,丟棄不用的,利用好自己有的,規劃好未來想有的,才能更好的面對生活。

《斷舍離》讀書心得5

《斷舍離》並不理解其意思,小書很薄,反覆看了二遍,重點簡約明瞭,整本書其實説的就是一種超級整理術。

説到整理,就想到自己家裏的衣櫃,隔三叉五就要翻出來重新摺疊衣物,也是非常苦惱的一件事,總埋怨家裏人,説他們找衣服翻亂,又不會自己及時整理。相信大部份人對於物品總覺得丟了太可惜了,先放放吧,之後就會越放越多,越來越亂,最終的結果還是丟棄。書説所説的斷舍離,粗淺來説就是要減少不必要的東西,要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脱“離”執念。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才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書説讓人減少東西的觀點,並不是目的,它更注重空間感,我想如果給一間完全沒有物品的乾淨的房間給你,這房間也不會有什麼温暖的氣息,所以物品很重要,但不要去塞滿空間,這樣會令人窒息。為確保空間的乾淨整潔,要將物品儘可能地縮減成最合適的量。

在閲讀本書之前,在打掃自己屋的.時候,有時會放着自己愛聽的音樂,然後整理物品、衣櫃,擦桌子拖地,在幹完家務之後儘管勞累,一個有成就感,還有就是在乾淨的住所裏的確讓人非常舒心。

斷舍離的方法不僅僅適用在家居整理上,人生不也應當如此嗎,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捨。

《斷舍離》讀書心得6

《斷舍離》這本書本來是日本一位作家寫的有關心理學的讀物,其中出現了大量的家居收納內容,所以“斷舍離”三個字常常被當做大掃除的原則。

斷舍離的目的,不僅僅是對房間的清理,更是對心靈的淨化。通過整理房間的思考,達到某些諸如“想明白了某些人生大道理”的目的。

斷——不該買的別買;舍——不該留的別留;離——不該想的別想。所以,斷舍離的最終結果,是房間變得乾淨整潔——達到它的途徑,是通過減少房間裏的物品,而不僅僅是整理。那麼具體到日常家居整理中,我們又應該怎樣斷舍離呢?

切斷房屋雜亂的源頭,不讓房屋有變得更亂的可能性,稱之為“斷”。換句話説,就是剁手——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能夠讓人感到愉悦的事情很少。用購物這種方式促進大腦多巴胺的分泌,似乎是讓我們感到開心的為數不多的方法之一。

這種追求快感的購物,帶來的後果之一就是——買來的東西沒有用,扔了可惜,留着沒處放。這些曾經讓我們快樂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讓我們煩惱。曾經我們把它叫做“美物”,有一天終於變成了“雜物”。

所以,斷舍離的第一步,是停止購物——凡是非生活必須品,都要停止繼續購買!

這是在整理房間的過程中要做的事情——很多人將“斷舍離”理解為“該扔就扔”,這其實是對斷舍離的一種誤解。所謂的“該扔就扔”,其實是“舍”,它只是斷舍離的一個環節而已。

什麼樣的東西該捨棄?總體來説大概有三類:

1.讓人感到不快樂的物品,比如前任留給你的禮物,記錄你和閨蜜鬧掰的'照片,公司領導當眾甩在你臉上的一份報表等等。如果這些物品讓你每次看到都會勾起並不美好的回憶——那就該和它們説再見了。

2.已經不需要的物品,比如一條過時的裙子、一本讀完並且不打算再讀第二遍的書。這些東西曾經是“美物”,現在已經成了“雜物”——和上文提到你追求快感購物的內容相比,這些東西變成“雜物”的速度要慢一些。不過,現在也是該它們的時候了。

3.暫時用不上的物品,比如一頂野營帳篷——雖然你從未參加過野營;或者一件超低胸的T恤——雖然你現在胖到根本套不進去。

這些物品是你留給自己的執念,一方面也許你永遠也用不上它們;另一方面,也許等你需要的時候你會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凡是那些“總有一天會用得上”的東西,也應該捨棄了。

離是對斷和舍的一種昇華——那些回憶雖然痛苦,但是我好捨不得;購物是我唯一的娛樂放鬆,我怎麼能放下;穿上這件衣服是我的目標,沒了它我還靠什麼支撐着減肥……你有一萬個理由拒絕斷舍離,但是我只有一個理由堅持——我是在為今天而活,不是為了糟糕的過往和遙不可及的將來。

當你的生活不再因為物品而喜或悲,當你脱離了對物品的執念,你就做到了斷舍離。

《斷舍離》讀書心得7

首先要了解斷舍離的深刻含義。斷,即斷絕想要進入自身生活的不需要的東西;舍,即捨棄身邊氾濫的破爛兒。不斷地重複斷和舍,最終達到離的狀態:脱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要做到斷舍離,自身需要深刻的意識到,物品的存在僅僅是為自身服務的,對於人來説,任何物品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它們都只是在自身生命的某一段時間裏陪伴自身的東西,自身不可能因為存積或愛護了它們多久,在自身死後就能帶走它和它永遠在一起。因此不喜歡的東西,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它本身還能用就讓它陪在自身身邊。

當我很快的開始實行斷舍離時(其實做到斷舍離是相當快就能進入狀態的),自身最大的感受有幾點:

1.活在當下。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更加專注於自身手上的事情,對正在做的事情更加認真、上心。因為想着的就是趕緊做完這件事,然後放下它。真正的活在當下。

2.生活的精緻感。更加喜歡自身現在所處的環境,在意識到和自身打交道的東西都是自身精挑細選留下的的時候,生活的精緻感油然而生。

3.迎接挑戰,接納新事物的能力。看待物品,事情,甚至知識的眼光也再跟着變化。以前老想着以後要做什麼,學什麼,卻因為眼下的堆積的事情太多,無法輕鬆地開始。

4.淡然對待不能擁有的東西。對於進入自身生活的`物品的選擇更加慎重。不能只因為它還不錯,而不是因為自身真正需要它,喜歡它(可能沒用,但至少自身看着就舒服),就要去擁有。你花在它上面地精力帶給你的回報或許遠遠比不上你在維護你和它的關係上的付出。

以上,"它"不只能指代身邊的物品,還包含過時友情,愛情。過去的情感或許美好,偶爾回憶也會讓你醉心其中,但如果真正讓你回到當初地狀態,卻很可能已變了味兒。

當我寫下這些的時候,意識到,寫下的這些感受,也是一種應該被捨棄的東西。我寫的知識博客,讀書感受,很多時候都是希望能一勞永逸的記錄下,曾經我意識到了某個深刻的道理,體會到了某個難以體會到的感受,但,任何知識與感受,都不可能因為你寫下了它,你就能真正一直擁有它。如果不時時刻刻都去反思,去感受,而是依賴於"我寫過這樣的博客,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來麻痺自身,那這些博客對於當下的自身,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但寫總結博客又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要捨去一個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的去了解它,總結提煉它,然後讓它融解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博客的意義就在於,自身要時刻温故而知新,在已經總結的基礎上再一次次總結,直到有一天,可以放心的刪除它。

《斷舍離》讀書心得8

可能很多朋友都聽過這個詞,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山下英子,是日本著名的雜物管理諮詢師。這本書主要是講怎麼收拾家的,如何克服自己的執念將無用的東西清掃掉。因為我父母家最近在搬家,清掃出來很多20年30年不用的東西,既無用又佔地搞得心煩,當然我們沒有經歷過老一輩人經歷的那種物質匱乏的年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我有感而發所以給大家推薦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本身的內容非常簡單,無非告訴我們如何去收拾家、收納東西,但是給我帶來更多的是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啟發。

工作上,心無旁騖、摒棄雜念。我們在工作過程中往往雜念太多,想的太多,比方説我給領導彙報工作,本來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我擔心領導現在是不是心情不好,是不是不認可我的思路,會不會挨批評等等,時間長了就會瞻前顧後、固步自封,真正能決定一個人在職業上是否能有所發展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心態、性格、習慣。所以我們在工作中需要斷舍離的精神,斷舍離的是雜念。

學習上,萬金油不如一招鮮。現在都講創建學習型團隊,這是為什麼對學習還要斷舍離呢?因為現在是一個信息過載、物質豐盈的社會,同時人們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帶來的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焦慮。焦慮失業、焦慮健康、焦慮孩子教育等等,緩解焦慮常見的辦法就是學習,所以現在很多知識付費的公眾號、微信羣等自媒體非常紅火,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市場的需求。但是很多人往往是不加篩選的的學習讀書,既消化不了又不能學以致用,除了耽誤時間沒有明顯的作用,還給人一種無意義的充實感與滿足感。舉個例子,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鋼琴、美術、舞蹈、書法、足球、網球等等,僅僅是因為大家都報,生怕落後,而沒有照顧到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不如專精一到二門,成人後一樣能成為個人標籤個人亮點。同樣我們日常學習過程中應多涉獵與工作專業相關、與興趣相關、與個人長遠發展相關的內容,而不是不加篩選的盲目學習。所以説在學習上的斷舍離應該是摒棄盲目的學習,不加思考的學習。

生活上,這裏提到兩個概念,即時滿足與延遲滿足。即時滿足就是我們平時刷抖音、玩電腦遊戲、追劇,這些行為帶來的滿足感很短暫但是很容易,有個詞語叫“奶頭樂”,特點是能夠快速地得到愉悦感,但是愉悦感較低並且持續時間短,而且長時間的沉溺會削弱你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專注力,人會越來越容易沉迷於淺層的快感和歡樂。與此相對應的.是延遲滿足,比方努力半年進修一個學歷,三個月學習一項運動,花一年去健身,比方説我們現在進行的打卡365和健跑20xx跑步活動,保持一個好身材,這都是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得到心理滿足的行為,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斷舍離的是即時滿足。

所以説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不是怎麼舍,而是怎麼樣去合理控制自己想要的慾望,人既有社會屬性又有動物屬性,應該做慾望的主人而不是慾望的奴隸。

《斷舍離》讀書心得9

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是禪修。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為核心,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離”這樣的狀態。

離:脱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如何斷?

物品要有用才有價值。對我有用。

如何舍?

丟掉與當下的自己無關的物品。使用高於形象的物品,廉價的物品,會使自我貶低。

離是一種什麼狀態?

處於自在、放鬆的狀態。

舍的過程中,整理收納的技巧:

七五一原則: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五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

三分法:分三類,大類中再分三小類。

物品儘量立起來放置。使用物品時,步驟要少。

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

我的`行動:

顏色不豔麗的舊衣物,多年前的短袖短褲,不能外穿,總想的是在家做為居家服,對着鏡子看看自己,果斷全部丟掉。

一直在尋找ipad的用處,丟掉捨不得,用起來不方便,決定賣掉。

加強對物品的理解,提高欣賞水平,提高挑好物的能力,下載app,關注男士物品。

斷舍離的技巧不僅僅應用於物品整理。可舉一反三,比如人際交往等。

斷舍離期間很痛苦,剛開始過分強迫自己,很焦慮。調整為將斷舍離多循環幾遍,先丟掉一部分,再思考再觀察自己的生活,過段時間再舍一部分,不斷重複。

要成為活在當下,能夠立刻付諸行動的人。

《斷舍離》讀書心得10

《斷舍離》的作者是日本知名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女士。山下英子女士一直致力於提倡以“斷行,舍行,離行”概念為基礎的、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斷舍離”。她提倡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意識,脱離物慾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斷舍離”是源自瑜伽和佛學的哲學觀念,與其它心靈雞湯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想告訴我們:人生整理不在於貼標籤式的整理本身,而在於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房間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餘之物,鑑別出來後就要毫不猶豫的丟掉,由此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以及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作者提倡的斷舍離,就是一種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説,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我從斷舍離的概念、如何實現斷舍離、以及斷舍離的必要性和益處這三塊內容進行簡單講述。

斷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書中提到了關於“斷”的三個原則。一是購物時三思而後行,這一點相信對於廣大女性朋友來説是比較難去做到的。二是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三是隻添置必須的物品。

舍是指捨棄多餘的廢物。書中提倡要捨棄沒用的破爛兒,要把物品賣掉或者贈送給其他真正需要的人,同時要縮小自己喜好的範圍。

最後的離則是指要努力脱離對物品的執着。首先要脱離執念,然後瞭解自己,愛上自己,最後保持心情愉悦。

“斷舍離”的理念是將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換成需要、合適、舒服。斷舍是一種不斷的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通過不斷重複的斷舍,最終達到離的一種狀態。斷舍離是一種通過物品來完成自我實現,自我肯定的手段。

至於要如何去實現“斷舍離”,書中提到要先從整理頭腦開始,然後動手實踐。如果家裏到處都是“破爛兒”,就算把它收拾的再整齊,除了增加你的工作量和疲勞感,沒有其他意義。所以我們要在在行為上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扔掉就行了,舍的祕訣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以當下為時間軸。在考慮物品是否該留下時考慮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説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物品和自己的關係,思考方式不能是“這東西還能用,所以要留下來”,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在考慮物品是否該留下的時間點是現在,不是過去,也不是將來。而是隻對當下的自己適合且必要,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空間裏。學會和物品成為好朋友,在買東西的時候反覆琢磨功用,讓物品物盡其用,並確保它把功效發揮到極致,一直到用完。總之,要嚴進寬出,選擇當下和自己相稱的東西。

最後一塊是關於斷舍離的必要性和好處。書中提到一個“破爛”的概念,作者所説的破爛是指那些不用的東西,不喜歡但還在用的東西,以及那些充滿回憶的東西。當我們身處一個堆滿垃圾和破爛的房間時,也等於是在24小時不間斷地吸收這些廢物散發出的廢氣。換句話説,房間裏滿是破爛,就會釋放出影響心情的廢氣,讓你不知不覺陷入慢性中毒狀態。不用的東西充滿了咒語般的負能量,停滯運、腐敗運。以作者的觀點,她認為長期處於無用之物的環境中,甚至會影響自己的運勢。

作者還在書中提到了用“斷舍離”法篩選物品帶來的自我認知。她認為一個人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要想得到“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説是必需品”這樣的判斷,人就必須要清楚地瞭解自己。通過不斷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的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斷出準確的自我形象。同時“斷舍離”能夠奪回被佔據的空間和能量。很多明明已經不會再穿的衣服,可卻因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也就是一種有可卻無,無可卻有的奇怪狀態。

説到底這些東西真的值得我們花那麼多功夫、時間、金錢和勞力去收拾嗎?所以,物品要用才有價值:物品在當下應該出現在他需要的地方,只有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讓那些不需要的物品流向那些真正需要他的地方。斷舍離的目標就是讓整個社會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説過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但快活的維持也是需要環境浸潤的,用心經營自己生活空間,通過篩選保留必要的物品,以個體為主體,好好維護舒服簡潔的小小空間,嘗試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整體淨化、梳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成為自我生活的主宰者。

“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斷舍離》讀書心得11

曾經通過意象對話的覺察、體驗,領悟到現實空間的清理對於調節內在心靈的效果,也在對來訪者的工作中引導其通過感受與物品的關係而啟動了他主動整理、歸納、調節的意願,並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現實關係的互動發生了驚人的轉變--當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名《斷舍離》時,心中不由一陣悸動,斬“斷“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廢物的物品,“離”開對物品中的執着與依賴,讓“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變得有序、和諧。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懷着消遣和印證的心態,沒想持卷若珍,感悟頗深。它不是簡單的收納整理之術,而是引導人去面對與物的關係,覺察內心,迴歸感受力,直面困境,激發選擇的動力與智慧。書的內容本來就讓人感覺到清晰、透徹和温暖,可見這個“斷、舍、離”的修煉不是取利獲益的術,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顯現出了修煉的`效果。如果用意象來描述我透過這本書看到的作者的內心,那一定是窗明几淨,清爽透亮,沒有繁複多餘,但並不單調匱乏,整體格局上透着美與細緻。

“斷舍離”是一種尊重,不是簡單的捨棄與選擇,而是將物歸於其適當的地方,物盡其用。它所營造出一種“餘裕”,是一種視覺感觀的舒適,更是內心具有彈性的需要,也為內在的美與自在騰出了必要的空間。“斷舍離”更是讓我去審視我們因物品的困擾而消耗的時間和能量,通過主動的清理,而非被動的接受,對自己承當起必要的責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斷舍離”更是相信和接納的態度,把內心開放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邊看書,我一邊也在對照自己對物品的態度,腦海裏閃過那些堆砌經年、閒置許久卻總是不被處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從來不用但卻一直被認為是“不能棄”“不捨棄”“不敢棄”“不願棄”的東西,看來是時候要“斷舍離”了,好好去體會與這些物品的關係,審視與它們曾經或正在發生的鏈接,選擇用一種適當地態度對待它們------我想我的此舉,不是因為書的立場所激發起的一種暫時衝動,而是內在的聲音告訴我,我有清爽、和諧、舒適、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願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釋放出來,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對當下的智慧與勇氣!

《斷舍離》讀書心得12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脱“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這是作者山下英子對於這本書的總結。在沒有接觸這本書之前,僅憑“斷、舍、離”三個字,我簡單地理解為就是丟棄自身不要的東西。心想:扔東西有什麼難的呢?讀完這本書,才真正理解“斷舍離”這三個字的內涵。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我們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一件產品也許由五個國家共同生產製造,我們有着越來越多的選擇,擁有着父輩們想象不到的富饒生活,我們擁有很多,又好像未曾屬於自身。回想一下,自身家中是不是有很多閒置不用的東西,是不是存在着經常性雜亂的地方?簡單舉個例子:我的`書桌,經常堆積了各種各樣的物品,有很多自身覺得會用到的東西,於是就堆在桌子上,而且經常找不到。單純覺得是因為自身疏於收拾,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囤積了太多自身不需要的物品。就像書裏形容的那樣,“暫且收着吧”“總會用上的”“太浪費了”,這樣或那樣的理由,控制着我們買了太多自身並不需要的物品,又捨棄不了自身已經擁有的,便陷入了焦慮、鬱悶、自我厭棄的沼澤。

“斷舍離”的觀念將物質和精神結合起來。物質層面做減法,探求自身生活的本質,弄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樣就能辨別什麼是自身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支筆,最本質的功能在於書寫。然後問問自身,對於筆,我不能捨棄的功能是什麼?——好用。然後,我就可以把不符合要求的筆做處理。減輕了精神負擔的同時,也不必焦慮如何整理,因為擁有的僅僅是需要的,物質的數量下降帶來了質量提升。

精神層面做加法,追求美好,熱愛生活。以自我軸進行取捨,考慮這個東西我想不想用。我們就能察覺到自身真正喜愛的東西,提升自我肯定感,瞭解自身,面對自身。以時間軸進行取捨,立足當下。當下,就是現在這一刻。時間真正的寶貴之處,在於時間之外的一點:當下。當意識徘徊在過去和未來,屬於現在的當下就成為了空洞。最後,人·事·物構建的體系,就成為了自我和外界的關聯度,從而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捨。斷舍離保留的、獲得的人·事·物,對我們來説都是非常珍貴、非常喜愛的才被篩選出來的,一定是經過時間的萃取之後,還依然存在於那裏的堅定。是拋棄掉任何掩飾後和自身的坦誠以待,丟掉了所有外界的偽裝和粉飾,然後讓自身説出一句,我喜歡。

於是突然頓悟,我們只是被外在的虛假,分散了注意,矇蔽了眼睛。斷舍離,從簡單的整理到人生哲學,是我們不斷髮現自身,挖掘自身,放鬆自身,享受生活的愉悦,享受精神的豐盈的過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斷舍離》讀書心得13

各位對不起,先道歉解釋下,因去出差,導致沒電腦和時間寫,斷舍離開頭是講解作者由心理負擔加重,通過很多種辦法卻依舊沒辦法解決,比較後靠自己摸尋試用了一套方法,並詳細分析各種原因導致的負擔。

它詳細分析了由慾望造成了貪,理念上來説人生來就不可能沒有慾望,但是太多變貪了會導致你經濟、時間負荷過大。第一部分即讓人斷掉一些非必須的慾望,以我個人的理解是可以將其應用到很多生活場景的,比如減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貴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飽口福,説起來跟魚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樣。

第二部分為舍,即捨棄掉那些現有感情負擔的東西。比如這個舊杯子我用了兩年了,朋友送我一個星巴克杯子,我又不捨得把舊的扔了,也不捨得使用朋友這個帶有情誼又是的杯子。這裏的個人建議與作者一般,生活就是生活,你每天看着這個舊杯子都要懷念一下,看到那個要懷念一下,多浪費時間精力,浪費房子的`空間;假如把舊的、不合身的衣服扔了,買套新的去裝扮自己,也能有個更好的心情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且作者這裏也提到了你自己都不捨得用的心理去分析你自身是因為你心態沒擺正,這個是很nice的指出,如果哪位同學看了這個書記得注意這個概念。大多數父母會給孩子灌輸節約的概念,節約確實能節流,可是因為這個節流造成不能開源那就得不償失;過去我為了省幾塊錢走過幾公里路去吃飯,也剋制得自己想去吃的肯德基都要順帶請朋友吃飯才去,等到明白後悔不已,我挺喜歡的想法,“千萬別委屈自己對別人好,那樣只會降低自己的人際價值,就像做事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還不如把握自己手中。”

對於離我覺得有點偏佛性,個人不太喜歡,佛性不是對於現在的自己帶有點欺騙成分,社會不會因為你的佛性而對你手下留情;對於所有的年輕人能夠做到兩個足以,因為你已經斷了自己多餘的貪念,留下你對的、真正需要的念想,並且捨棄了那些沒用的,非必須的東西,那你應該是個很有效率、有目標的年輕人。

對於現在的我提升並不高,因為本身就是個很窮的人,而且也沒擁有自己的房子,也未找到自己的一半,對於那種佔用空間、太花瓶的東西都不太感興趣,每天的時間都用來擠地鐵了,還是老老實實想着怎麼利用地鐵時間吧。

《斷舍離》讀書心得14

大約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斷舍離》。當時就已經簡單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部分東西丟棄掉,並整理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此次再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工具書,有些理念需要時時刻刻複習,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輩的人也許是因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強烈的囤積慾望。而我們這一輩的人,卻處在物質相當豐盈的時代,不知不覺就買了許多物品堆積在家中。於是家越來越擁擠,儲物空間永遠不夠用。

而我雖然想慢慢收拾家裏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時刻叮囑自己斷舍離,另一方面扔棄物品總要與父母做一次鬥爭。賣個冰箱50元,老爸覺得這個東西賣的`太便宜了,還能用呢!完全無視這個冰箱杵在客廳入口處有多難看。賣個電腦也要念唸叨叨,還能用的電腦啊,當九年級四千買的,賣出去三四百多不划算啊。

更何況還要制止母親源源不斷帶來的廉價小物品,比如多餘的杯子,多餘的筷子。買回來能用,但卻極不舒適的桌子。偷偷摸摸賣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裏仍然亂糟糟的。

現在重新再看《斷舍離》,複習一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們買來物品,是為了讓物品使用從而讓自己方便與開心的。然而事實是我們成了物品的奴隸,物品花了錢,還佔據了我生活的空間,卻並不被我們使用,還讓我們有事沒事收拾一下,規範它所處的位置。

也許父母那邊的東西我無法好好規劃,至少自己房間一定要慢慢做到斷舍離,今晚從衣櫃開始,明日若有空,從書櫃開始。

《斷舍離》讀書心得15

疫情期間,我每天在家辦公。面對我家55平米的小房子,每天都覺得很擁擠。這種擁擠感在老公下班回家後更加明顯,兩個人一下子讓空間變得擁擠不堪。我在前天開始看《斷舍離》這本書,因為微信閲讀上又朋友在看。在很久以前就聽過斷舍離這個詞,本能的覺得就是扔東西,扔掉雜念,就像作者説的那樣“瀉”,其實就像身體便祕一樣堆積了太多東西,需要排出體外,重獲健康。好像之前也看到過輕斷食的推文,輕斷食是從入口解決人的物質過剩,而斷舍離是從出口解決物質過剩。

坦白講,看完斷舍離,我扔了一些東西。我家有很多我老公出差後回發的廉價洗髮水沐浴露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於他這個糙漢來説,出差在外可以用,但是有的選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選擇用我的沐浴用品。質量好的沐浴用品洗完的感受畢竟不一樣,像是頭髮就真的不會那麼幹澀,香味也會好聞一些。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公每次出差會發的洗髮水,一直堆積在洗浴間,卻從來沒有被消耗掉。我們處於節儉,覺得這東西還可以繼續用,或者什麼時候可以用,扔了太浪費,而浪費是可恥的,所以就保留到現在。可事實上,我們並不會用,哪怕放在手邊,我們也會去選擇好用的喜歡的洗髮水,等喜歡的洗髮水用光了以後也會及時的續上。

今天我把這些洗髮水都扔掉了。

但其實斷舍離的本質還是讓人能夠關注當下,縮小關注的點,降低自己的慾望,拋棄過多的雜念和慾望。我看到作者多次提到瑜伽。剛好我最近也在上瑜伽課,呼吸是瑜伽的基礎。在我開始練習的時候,包括現在也是,碰到難度大的動作,我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因為我面對困難時的恐懼和緊張讓我忘記了呼吸。忘記了當下,忘了關注自己的內心。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還是要學會關注的自己的內心,關注當下。

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很多看了有些“迷惑”的地方。作為一個學術工作者,因果關係需要嚴格的論證。而作者經常提出某個觀點後,緊接着舉一個例子説某女士在斷舍離後,就開始了新戀情,買了新房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多,論據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書中加上一些科學實驗的例子,我可能更信服。如果都是主觀的感受導致了客觀事物的變化,那我覺得作者太唯心主義了。

總而言之,看了斷舍離,我扔了些東西,不管作者強調的因果是不是能實現,但我單純覺得扔東西的感覺就一個字“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