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調》讀後感7篇(優秀)

來源:果殼範文吧 6.38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的情調》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7篇(優秀)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1

讀《教育的情調》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思自己的某些教育行為和想法,其中大多是覺得自己當時做得不夠好,需要做出一定改變的。

我從書中的教育事例看到,好的教育行為總是以孩子為出發點的,而我的出發點卻經常是某一個標準,就像上課認真聽講,作業按時完成之類的。標準很美好,結果總是毫無例外地送我一肚子氣。由此可見,很多時候我從一開始就錯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獨特在由內而外的各個方面,作為老師,我們尤其需要關注他們體驗現實情境的獨特性,要知道他們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去體驗相同的情境,也就不會有一樣的收穫。所以給了五十多個孩子同一個標準的老師,比如我,理所應當得到一肚子氣。

對於這種情形,書裏也給出了應對方法——培養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機智,也就是我們常説的針對不同的個體實施不同的教育行動。顯然在同一情境下關注全體孩子的體驗與收穫對我而言很難做到,可我想,倘若從分層做起,我還是能夠應對的,這也將是我努力提高業務能力的一個方向。

書裏有這麼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孩子不是為我們而活着的,我們卻為他們而活着。”這要求我們觀察、傾聽孩子,並向他們學習。沒有一個人會喜歡被支配、被約束,孩子更是如此,所以那些帶有強制意味的教育行為大概率會被牴觸。我們能做的,是通過外在行為引導他們去感受、體驗這個世界,而更多的可能性則是他們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實踐、去創造。他們的這些生活探索也會讓我們體驗到豐沛的希望,看到多姿多彩的可能性。

所以,教育要讓孩子握有一定的主動權,而不應該是父母或老師慾望的體現。關愛孩子的'父母或老師能體驗到由於孩子的出現而萌發出的生活的希望,這一點我是完全贊同的,因為我從辦公室好幾位優秀老師的身上都看到了這些,他們積極關注孩子對生活的體驗,也會把自己的體驗分享給孩子,最終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

《教育的情調》讓我體會到教育學的細膩,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不足。我會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注意他們對於情景體驗的關注,而不是簡單地把自己的感受和標準放在他們面前。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2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被驚豔到了,一本關於教育的書居然有如此高的顏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閲了四次就讀完了,書上滿是能引起我共鳴的語句,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所謂的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的不同之處在於,教師接觸的都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子裏,我們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個榜樣。作為一位教師,我向孩子們展示了生活中各種具體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習課,由於第二天要考試,我就沒有講課,而是帶着這本書在講台上看,下了自習課有幾個學生就跑過來問我,“老師老師,你看的什麼書啊?講的啥內容?”這突然讓我意識到,其實在自習課時老師的言行還是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機或者無所事事,那課後學生來找我的話,我該跟他們説些什麼?難道説我很無聊不知道幹嘛?以後學生再有閒暇的時候會不會因為我自習時看了會書想到原來可以這麼度過課餘的時光,哪怕有一個學生是因為我,我也會感到很欣慰。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別人注意。那些難相處的或“成問題”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煩擾的行為,往往與這些孩子希望受到關注的心理需求相關。當然以我現在的經驗還不能準確判斷哪些行為真的是因為求關注。我會嘗試去“看”一些平常比較容易被我忽視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無聞從來不問問題,成績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試,我就用提問的名義喊出來一個女生,簡單提了幾個問題,幫她分析哪些知識點她還需要鞏固,後來她居然會主動來問我問題了,雖然成績短時間內不會有很大的進步但這不也是一種積極的表現嗎?有時候下課從她身邊走過時我也會問問她今天聽懂了沒有。

回想我們的教育,當大人過急地催促孩子瞭解對他們來説還為時尚早的事物時,就出現了早熟的問題。一個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實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許多問題的答案而已。面對孩子們的提問,大人應當儘可能地幫助他們保持活躍的思維,而不是很快給他們一個簡單的答案。

讀完這本書我回想起大學時老師告訴我們的一句話: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也許一位好老師並不是碰巧去教詩歌或數學而已,他本身就體現着詩歌或數學。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3

這本書和以往所讀的教育方面的書很不一樣,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所謂的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的不同之處在於,教師接觸的都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因此教師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進孩子們的心。優秀的教師不只是有較高的教學水平,而且應該具備教育的敏感與機智。

教師應該讓每個孩子被看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老師的一個無心的微笑,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貼心的問候,一句隨口的表揚,對一個孩子來説可能至關重要,也許他會銘記一生。

工作時間越長,教的學生越多,越容易忽視這一點。對學生的關愛越來越少,總認為自己該教的東西都教了,學不學是學生自己的事,與我何干。這種觀點大錯特錯,他可能只是我千百個學生中的一個,而我卻是他人生中重要階段的老師。曾經聽一個老師説起過一個故事,一個國中成績很差的學生畢業多年後,還經常提起某某老師曾經對自己的好,其實這個老師並沒有做什麼大不了的事,只是偶爾表揚了他。就這麼幾句簡單的表揚,對他來説是莫大的安慰,讓他戀戀不忘。

教師應該營造和諧,愉快,寬鬆的課堂氛圍。老師要帶着愉快的心情,面帶微笑走進課堂,老師的'心情會影響到每個學生,讓他們以輕鬆的心情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如果老師每堂課總是板着一張臉,一臉嚴肅,學生一定會感到緊張和壓抑,很難與老師有很好的配合,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師的講課風格詼諧幽默,那麼學生就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師生互動更好,學習的效果會更佳。

教師應該努力成為一名機智的教師。在課堂生活中會有很多偶發事件,突發事件,面對這樣的事件,機智的老師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對孩子較恰當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説的教育機智。我們可以通過對關於教育體驗的小故事的閲讀和反思來生成教育機智。閲讀關於教育體驗的小故事之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會產生一種敏感性,會去思考孩子當時有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怎樣做對孩子更好。同時教師應該學會自我反思。通過不斷的反思,我們會逐漸形成一種反思力,這種反思力能提高我們對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們在面對具體教育情景時做出機智的行為。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4

本應在春意盎然的三月裏一起踏入校園的我們,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被“禁足”在了家中,大家共同的堅守與努力讓我們迎來的新學期,也終於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教學的工作也隨之展開。在本學期的中學校舉辦了校園讀書節的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我成為了六年級教師導讀員,展開了一場探索之旅,在本月中我閲讀了《教育的情調》,這本書和以往讀的書不太一樣,作者以一個個故事向我們呈現了教育的情調,讀後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為一個有情調的教師,一個充滿着教育機智的老師。

從內容上看,《教育的情調》其實通篇都在告訴我們如何獲得“教育的智慧”,它在引導我們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作者給我們指出了喚醒教育智慧應該關注的領域:“瞭解孩子充滿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體驗”、“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表揚和肯定的重要性”、“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學面面觀”、“紀律的教育學意義”、“孩子對祕密的體驗”、“氣氛的作用”……

書中的一個個小故事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滿人文精神的愛的互動。我們不要把教育作為一件工具,當作一門技術,因為我們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靈魂的人。《教育的情調》認為,每一個教育情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情境稍縱即逝,在一種情境下適用的方法,在另一種情境下則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養教育的敏感和機智。

我們應該營造和諧,愉快,寬鬆的課堂氛圍。老師帶着愉快的心情,面帶微笑走進課堂,老師的心情會影響到每個學生,讓他們以輕鬆的心情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如果老師每堂課總是板着一張臉,一臉嚴肅,學生一定會感到緊張和壓抑,很難與老師有很好的'配合,教學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師的講課風格詼諧幽默,那麼學生就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學習,師生互動更好,學習的效果會更佳。

我們要用心去聆聽,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具體情境下孩子的處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過眼神去了解學生最真實的、不加掩飾的想法;通過眼神向學生傳達整體情緒,傳達自己的經歷、態度、能力等,豐富自己,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教學的機智是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無法通過技術性的培訓而獲得,我們可以通過對過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麼樣做才更好,在腦中產生各種平行時空的短片,那麼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敏感性,作出機智的應對。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5

剛讀《教育的情調》這本書時,覺得它很難得看下去,沒有章法,沒有邏輯,倒像是一個教育者積累的零散的隨筆,看到後面,我才領悟到,原來,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現象啊!很多教育學著作都試着歸納一些具有普適性的規律,能夠解決類似的教育問題,而《教育的情調》認為,每一個教育情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情境稍縱即逝,在一種情境下適用的方法,在另一種情境下則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養教育的敏感和機智。

這需要我們克服生活的慣性與身體的惰性,用心去聆聽,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具體情境下孩子的處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我自己的孩子現在一歲多,現在很喜歡問那是什麼,即使是對於她認識的東西,她也反覆地問:那是什麼?以前我一直以為她是在玩重複的遊戲,現在想想,其實她是想問:這是什麼?這有什麼用途?這個能吃嗎?我能用它幹什麼?她想知道的不僅僅是事物的名字,還想知道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想知道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成人與孩子的世界不一樣,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就需要有意識地,主動地,積極地體會孩子所處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麼?他想表達什麼意思?他有什麼困難?

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適的温度濕度空氣,種子都會發芽,在高温下,植物都會死亡,當我們試着去尋找教育的普遍規律時,很容易忽視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們既要學習教育學理論,更要有熱情,要看到個體。

我們要看懂眼神。眼神不僅能傳達整體情緒,還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語言可能騙人,但眼神很難掩飾。觀察體會眼神的過程,歸根到底是瞭解學生最真實的、不加掩飾的想法。教師也要運用自己的眼神,而自信的眼神往往是由於豐富的學識,熱烈的眼神必然是出於對孩子真摯的熱愛,你的眼神傳達了你的經歷、態度、能力、氣質等,所以,豐富自己,才能擁有優秀教師的眼神。

學會反思。反思是我們增強敏感性,生成教育機智的必經之路。教學的機智是在特定情況下產生的,無法通過技術性的培訓而獲得,我們可以通過對過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麼樣做才更好,在腦中產生各種平行時空的短片,那麼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產生一種敏感性,作出機智的應對。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6

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為非其有。 ——漢·韓嬰《韓詩外傳》

《教育的情調》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尋找教育情調的旅程。在這本書中,你能通過一個個教育小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應有的樣子。

做教育的有心人

情調,給人以温暖舒適,教育的情調更讓人想去親近,覺得其中有教育的詩意和遠方。翻開淡藍色的書皮,我想像書中應該有很多温情和治癒的故事。待到細細閲讀,一行一行的文字悄然走進我心裏。

1.教育的敏感和機智

“該練琴了。”一位母親説道。“我需要練習多久?”孩子問道,母親回答:“多練幾遍,練熟練。”練琴前的討價還價每天都要重演一遍,孩子不情願地坐到了鋼琴旁。

在另一個家庭裏,父親興致盎然地彈着鋼琴,舒緩的琴聲從房間裏傳出。這不是告訴孩子該練琴了,而是一種誘人的邀請。孩子走進房間,安靜地坐在父親身旁,待琴聲停止,父親微笑地説道:“你也來試試。”孩子愉悦地坐上鋼琴,這正是父親所期望的。

這是我和另一位鋼琴教師朋友的真實故事。故事的結局不難猜測,我的孩子很快放棄了鋼琴學習,朋友的孩子一直堅持到現在。如今,我常常會想,如果當時我能敏感的捕捉到孩子的情緒,把語氣柔和下來,能讓自己慢下來,不那麼執着的追求“她是音樂老師的孩子怎麼能比平常孩子彈得差”,也許現在她也能堅持下來。

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是一種特殊的才能,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觀察、聆聽具體情境中的某個具體的孩子或某羣具體的孩子們,和他或他們進行互動,給予他或他們的反饋,進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機制。有了豐厚的思想基礎,我們和孩子們相處的敏感性和機智才會不斷地提高。

2.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

一位真正的老師知道如何去“看”孩子——注意一個害羞的表情,注意一種情緒的流露,注意一種期待的心情。真正的.“看”不僅僅是用眼睛看。當我帶着責任感“看”一個孩子的時候,我會用我的全部身心去“看”他。當我用我的手勢、用我側着的頭、用我的身心去“看”孩子們的時候,孩子們也就體會到被老師“看到”的感覺。

3.做教育的有心人

真正的教育者敏感而機智,知道什麼對孩子合適、什麼不合適,知道該説什麼、不該説什麼,關注孩子的獨特之處,關注孩子的個體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聽”孩子。做真正的教育者,做教育的有心人,讀懂孩子的內心,把準教育的基調,讓教育和成長變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7

這本書中的教育故事就好像發生在我身邊,讀起來輕鬆愉快,身臨其境。讀完這本書,當我合上書卷時,我感到不虛一讀,還想再讀。書中的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一、樹立以“愛”為核心的人文主義教育觀

範梅南認為教育情調的核心在愛,這與好教師要有“仁愛之心”、陶行知主張的“愛滿天下”、顧明遠提出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等觀點是一致的。教師在對孩子充滿人文主義情懷,把孩子視為個性鮮明、充滿生氣的獨立的生命體時,才能做到把愛獻給每個孩子。如能這樣,教育活動就有了美好的情調。也只有站在人性的高度,教師的教育智慧才能得以沉澱和提升。

二、教師的愛是教育愛

教育之愛不是教師的一廂情願,它必須能滿足兒童生命成長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愛,與其他的愛不同,它是非功利性地指向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教育學就是一種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範梅南),教師需要通過現象學式的'“聽”、“看”和對具體情境的“關注”,讓孩子隨時感受到老師的“在”,也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看見”。這樣讓孩子生活在尊重、包容、關愛之中,從而幸福地生活和成長。

三、要尊重和發展孩子的可能性與獨特性

學生是“未成年人”,這個概念本身就藴涵深刻而豐富的“可能性”。每個生命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獨特的尊嚴和個性。教育就是面向可能性、獨特性這一“生命事實”的意向性實踐活動。對此,教師要“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走進學生的生命世界,解讀學生的生命密碼,把握學生的生命需求,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質。

四、要通過反思、體驗和寫作來提升教育智慧

教育不僅是遵循規律的科學活動,還是充滿智慧和藝術的情感活動。然而,教育智慧不會隨着教育生涯年限的增長而自然提升。教師把教育現象、教育行為、孩子的教育表現、師生交往的狀況、生活體驗等納入到教育性反思之中,在反思中去深化認識,涵養情感,優化實踐。寫作,是教育表達的方式之一,在寫作過程中倒逼自己加強理論學習、生活體驗和實踐反思,從而使教育智慧在“寫”和“思”中不斷生成和沉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