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清明節週記範文彙編9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4W

愉快又充實的一週又告一段落了,相信大家一定感觸頗深吧,是時候仔細地寫一篇週記了。我們該怎麼寫週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週記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清明節週記範文彙編9篇

清明節週記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天是清明節,天下起了小雨,我和媽媽我爸爸,老伯,嬤嬤,哥哥,外婆一起去餘姚看外公和太公太婆。爬山坡時我很怕,還摔了一腳,幸虧後面有媽媽在,我就不怕了。到了外公那裏,我拜了幾次,媽媽外婆老伯,嬤嬤,哥哥也拜了。拜完後就放鞭炮了,在放時我很怕,媽媽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我。看完外公我們就去看太公太婆了。在太公太婆那,我們點好蠟燭,全都拜了一下。在放鞭炮時,我還吃了果凍,放完時,我果凍也吃好了,一共吃了八個。我們看完太公太婆,就回家了。我下山時又摔倒了。

今天我去看外公、太公、太婆好開心啊!今天我的任務終於完成了。

清明節週記 篇2

“又是一年芳草綠”,伴隨着春姑娘的腳步,清明節很快就到了。星期五,我跟着爸爸媽媽到老家——溱潼去掃墓。

溱潼位於蘇北裏下河地區,素有“蘇中明珠”的美稱,這裏不僅有世界珍稀動物“四不象”———麋鹿,還有聞名天下的“溱潼會船節”。聽住在老家的七奶奶説,會船節時這兒可熱鬧了!再過一天就是“會船節”了,我多想看看老家那賽龍舟的壯觀場面啊,可媽媽説,我當天回家,不能夠去看了,我覺得十分遺憾。

我們整個家族的人都去給我的太太太公掃墓,在路上,我看見他們的表情非常悲痛,我不禁想到了太太生前對我的寵愛,眼前浮現出她老人家那慈祥的臉龐,回想起太太幫編毛衣的情景,想到這時,我的鼻子一酸,眼淚也“溜”了出來。記得唐朝詩人杜牧説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雖然今天沒下雨,陽光照在我身上,我卻感覺不到一點暖意。太太的墳墓在小村的盡頭,一到那兒,爺爺就在太太的墳前擺上了蘋果、飯糰等供品,然後把買好的黃紙點燃,我們大家恭恭敬敬地站在墳前,爺爺讓我們一個個上前鞠躬。輪到我了,爺爺一邊叫我鞠躬,一邊請太太保佑我平平安安,能夠考上大學。我想在此長眠的太太一定能夠聽到我的心聲的。

等掃墓儀式結束,太陽已經西斜了。大家紛紛往回走,可能是心情輕鬆了很多的原因吧,他們表情不再嚴肅了,而是相互説説笑笑,我也抬頭欣賞四周的景色,田野裏麥苗綠油油的。油菜花金黃金黃的,一條大河從我們身邊伸向遠方,河水清澈見底,不時有幾隻小船駛過,船上的人,撐着篙,還伸出手向我打招呼呢!柔嫩的柳枝隨風飄蕩,姑姑隨手摺了一根柳條編成帽子戴在我的頭上,我一下子成了機靈的小紅軍。

清明掃墓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它表達了我們對先人的懷念,同時又是家人團聚,踏青賞春的絕好機會。

清明節週記 篇3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好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好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週記 篇4

今天就是清明節了,每逢清明節我就會想起詩人杜牧寫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大家是否去掃過墓呢?當然我也不例外!

我們今天回老家拜山,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才有了這一次機會。我們回到老家,吃完午飯,便向山出發了。

火辣的太陽曬的我們又增加了一點疲倦,好不容易我們來到山頂,我就拿起掃帚掃起了墓前的垃圾跟落葉,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親人跟我一起度過的時光,不禁潸然淚下。但是我不一會我就掃好了,每次祭祖時,我們都會想起為他們燒一些紙錢、放置一束鮮花。説着我就拿了夥計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媽媽卻有點難過的為他少了一些紙錢。爺爺把一些雞肉、美酒跟水果擺在墓前,祝願他們能在天堂的那一邊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為了我祝福他們,我們便跪了下來,好想在為祖宗守靈,願他們能保佑我們幸福平安、生體健康。祭拜完後,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機點燃鞭炮,放完後就走了。

我臨走時,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墳墓,擦乾了眼眶的淚水,隨着下山了。心裏怎麼感覺在百爪心撓?但我也許願祖宗能在天堂過上跟我一樣的生活——快樂。通過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來祖宗在天堂的那一邊也應該有一個舒適而又温暖的“家”。所以我們應該要珍惜生命的點點滴滴,生命不是遊戲,那麼大家在清明節有木有拜過山呢?

清明節週記 篇5

又迎來了一個綠色的四月,到處是春意盎然,綠樹成陰。但我知道,這芳菲的四月來的是多麼的'不易!是你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那迎風飄揚的紅旗;是你們,用自己的身軀建造了那不倒的中國!今天,就讓我們這羣少先隊員來深深地祭奠你們吧。

烈士陵園,烈士陵園!四個大字赫然映入我們的眼簾。我們一個個激動不已,來時的疲勞早已拋之腦後。我緊握着手中那嬌豔的花兒,不禁覺得烈士們就像是這花,經歷了風風雨雨,春夏秋冬才用盡力氣綻放,但卻是隻留給人們一個匆匆的背影。不,不,你們跟花兒不一樣!你們沒有死去,而是永遠永遠的矗立在人們的心中!

你們就像是一座不倒豐碑,英勇的巨人,用那崇高的靈魂支撐着天地!面對敵人百般的折磨,你們從不屈服;面對敵人的誘惑,你們毫不心動,永不做賣國賊!徐芳德寧死不屈,黃繼光勇睹槍口,劉胡蘭堅貞不屈……鮮紅的國旗依舊在風中飛揚,只是多了一份哀愁;英勇的你們依舊活着,而且活所有人的心中。

烈士們,你們是多麼的偉大!假如不是你們,哪有現在的中國?假如不是你們,哪來現在安康?假如不是你們,我們這些少年怎麼會有機會坐在這明朗寬敞的教室裏?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於有了你們而燦爛生輝。

四月啊四月,悲愁的四月,傷感的四月,美好的四月……

清明節週記 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果真如此,4月3日就飄起了毛毛雨,父親怕4月4日的雨更大,不方便祭拜,便和我4月3日下午就去爺爺的墓地。我和父親在姑奶奶家吃過午飯,就同幾個叔叔伯伯循着一條鄉間小道,繞過一片小樹林,來到田野上,在一片萋萋芳草地前面,有幾個冰冷土堆——這就是爺爺和家裏幾個長輩的墓。

這的確是塊風水寶地,視野開闊,春色盡覽無餘,只是這路太難走了,那被雨打濕後的泥巴田梗比冰還滑。唉!可憐我這雙白鞋子啊,都成啥樣了!來到爺爺墳前,大人們在四個墳上分別插了幾束花,被春雨浸潤過的泥土散發出淡淡香味,其間還夾雜着油菜花的芬芳。接着,他們弄來一堆幹稻草,以便燒紙錢。一張張冥錢隨着火焰的蔓延而化作灰燼,在風中飄搖。“唉!要是這些冥錢真能給爺爺用的話,那就多給一些到爺爺吧,爺爺一生勞苦,還沒來得及享享兒女的清福,就猝然長逝了。爺爺!您在那個世界一定要快樂啊!”想着想着,我不禁悲從中來。最後一項是鳴炮,我站到一個小水潭邊,捂着耳朵看着鞭炮在閃光中“粉身碎骨”。濃濃的煙霧罩住了整片墳場,又隨着綠波的翻騰逐漸散去。人也是像這樣,死後就煙消雲散嗎?

大家都動身回去了,漸行漸遠,那八角的玲瓏塔終於被鮮豔的油菜花擠出了我的視野。爺爺,明年這個時候,我再來看你!

清明節週記 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唐朝詩人杜牧寫的古詩《清明》。

今天是4月5日,我爸爸一大早就説:“清明節到了,祭祖墳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我的意地説:“誰不知道啊!彷彿就你知道似的。”媽媽和我一唱一和,害得爸爸一個字都不敢説了。

我們一家八口人來到祖墳前面,伯母和媽媽先是仔細地把祖墳上的雜草拔乾淨,接着又將帶來的一些水果,菜和茶杯放在墓碑前。同時,爸爸和伯父點燃了鞭炮,爺爺和奶奶點了幾柱香。我和姐姐學着爺爺和奶奶的樣子,先鞠躬,再説些什麼話。他們在説些什麼,我也聽不清,但是我在心中唸唸有詞説到:“我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這樣才能對得起我們的祖宗。”我知道我這樣只説説,不做是沒有用處的,而是要實際行動起來。最後,伯父拿出酒,把酒倒到小茶杯裏,然後倒在墓碑前面的土地上。

祭奠好祖先後,我們一家人就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在途中,我心想:“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做個有用的人,好好孝敬長輩······”

清明節週記 篇8

清明時節,正是四月,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耕種的最佳時間,田裏到處都可以看到農民忙碌的身影,春天的時候,天氣非常難把握,剛剛還是晴天,一會兒就下起了雨來。所以農民下田的時候,經常被雨淋濕。於是就有了在清明那日吃一種用艾草拌和製成的食品,如糕、餃等可保一年不被雨淋壞這樣的説法。

我的家鄉在紹興。紹興人過清明節也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過法。

每到清明,奶奶就會做非常多艾餃,蒸在籠裏,熱氣騰騰,使人垂涎欲滴。我們有時做的非常考究,不僅吃起來讓人讚不絕口,連看上去都十分漂亮,綠色的外衣,形狀美觀。

清明的時候還要上墳,也就是要去“看望”一下死去的親人。上墳的時候,我們會帶非常多水果,和一些“活口”,就是將雞鴨鵝要等到用的時候才殺死。比如説“上墳鵝”。“上墳鵝”因為飼養精,飼養時間短,又是春季,所以它的肉又嫩又肥,實在是上品。不過紹興農家上墳用鵝,倒不是單單為了它的味道,而是另有寄託。“鵝”諧音“我”,列祖列宗、已故的親人看到之後不是非常高興嗎?

清明節週記 篇9

清明節這一天,我們去思念果嶺打球和野炊。

打完時教練一會兒走一會兒來,他離開時我教媽媽,教練一回來,我當然要開始打球了。

打完球,看見不遠處有一隻流浪狗,“只見草坪一隻狗,便走上前看究竟。原來是隻流浪狗,只給喂些東西吃。”啊哈,我寫作的這首《流浪狗》很受大家喜愛吧。

正喂着狗呢,忽然看見一羣狗向我飛奔而來,我一邊跑一邊説:“給你們作詩還追我,起氣死吾也,不餵了。”我就跑到河邊去玩。“聽見水流聲,順音跑過去。看透亮的河,心裏樂呵呵。”作品《小河》也不錯吧!這是時“通”的一聲,我“下了水”。

要回家了,臨走時,花兒向我揮手,柳樹向我點頭。“我走了,輕輕地走了,走過每個人的身邊。我走了,輕輕地走了,再見!”這首《我走了》寫得如何?我走了,輕輕的走了。走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