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物教學反思(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5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生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13篇)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1

一、教材不熟

國中的生物雖然是介紹了一些自然常識,但是對於剛開始進行生物教學的我來説,教材不熟是我的一大不足。

這樣的現狀,根本就談不上如何根據教學資料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我在進行《種子的構成》教學中,自己都沒有弄明白是怎樣一回事,在教學中,只能照本宣科,把教材讀一遍完事,也就談不上引導,啟發學生學習,也就沒有知識講解,學生聽課時,也就是一臉的茫然。

由於個人在社會中還有一些事務,而且又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七年的數學上了,所以在生我教學中常常出現,在上課前,還沒有來得及看教材,只能在上課中邊度邊看邊想邊講,就連我自己有事都過意不去,更不用説進行備課了。

二、生物是副科

在農村國中,由於教學觀念及教育現實等原因。我把生物當成副科,同時生物又不是會考的科目,所以能上就算實在高標準的實施素質教育,這樣的主導思想,在生我教學中抱着上一節課就少一節的.心態,有時上課還帶有糊的跡象。

三、課上的太快

七年級上冊生物課本很厚,資料多而雜,教學任務十分的繁重,在開始進行教學時,我就詢問了學校的老生物教師,他們帶有警示意味的口吻告訴我改冊的教學一點也不能耽擱,不僅僅不能耽擱,而且還有快馬加鞭,否則,稍不留神,這一學期的生物教學任務就完成不了。

我在進行生物教學時,就是時時刻刻注意到了這一點,在課時上一點也沒有耽誤。

我的計劃是,趕快把全書給學生們通講一遍,然後留下超多的時間,有學生自己去複習,其實這點和我的主導思想是相通的,天真的認為,國中生我背一背、記一記就能學好。

但是,從期末考試的結果來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四、沒有及時、有效的檢查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鞏固生物教學成果的有效手段就是就是有效的檢查,我在進行生物教學中,這一學期總共檢查只有三四次,這樣根本就不能督促學生及時有效的鞏固所學知識。

五、改善方法

針對上一學期,生物教學出現得問題,我準備採取以下措施:

1、熟悉教材:要保證自己首先將教材的全部知識弄明白,然後才能上課。

2、備好沒一節課。只有備好沒一節課,才可能上好課。將每一節課都認真備課,雖不要求有規範的詳案,但是要有知識點脈絡,體現每節課的教學資料,到達最起碼的教學要求——————心中有數。

3、講好課。生物教學不是教師的想當然,而是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上課,每一節課、每一個知識點、重難點,就應有輕重、有區別,使學生弄明白為什麼,至少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4、持之以恆、行之有效的教學檢查。對於像國中生物這樣的課程,就應每節新課開始之前,都要有將近10分鐘的時間來提問,查看學生的掌握狀況,像這樣最簡單的教學檢查就應持之以恆,保證每節課都要有,這樣才能到達“積跬步,而致千里”的目的。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2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 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指定的教學目標。下面從國中 生物課角度,談談如何提高有效教學。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1、創設的問題要有現實性。生物是一門與實際聯繫緊密的學科,因此在創設問題時應緊密聯繫學生 的生活實際。如,在學習”關注食品安全“時,讓學生把自己平時吃的零食(帶包裝)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如何注意食品安全,互相補充,收穫頗多。

2、創設的問題要有思考性。生物教師應為本學科知識的思考者,並在問題的提出中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問題應有思考的價值。

3、創設的問題應有針對性。問題應緊扣有關的學習內容,要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4、創設的問題應有挑戰性。要讓學生的思維經受來自問題的挑戰,可以適當提出一些先進的生物技術和高端的生物學科技。使學生”跳一跳拘得到“。

5、創設的問題應有趣味性。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催化劑“,當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後就會自主的進行學習。教師將問題置於有趣的情境中,要把學生對生物學的零散的好奇心轉化為學習興趣的動力,使學生好學、愛學。

二、組織有效的生物學探究活動

1、創設良好的生物學探究情境。探究應是與目前的生物學知識內容和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就近取材,有可操作性。

2、靈活採用探究的形式。生物學的`探究活動一般有:獨立探究,臨時自願組合探究,既定小組合作探究,大班集體探究等。教師應根據要探究的主題,靈活採用。

3、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教師不可袖手旁觀,應主動參與,熱情引導,親身體驗。

4、促進學生在探究中的互動與交流。在探究中,()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啟發、設置情景問題、營造認知衝突等策略,來促進學生互動與交流。

5、寬容與欣賞學生的探究過程和結果。不要挫傷學生的生物學探究的積極性,時刻鼓勵。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在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1)、合作成員的分工要明確;(2)、要建立合作機制;(3)、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適時引導。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資源

目前,追求互動生成的教學課堂已成為生物新課標課改教師的教學追求,”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生物教師應敏鋭地捕捉到這些”意外通道“的”美麗的風景“。生成過多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不少有生物學價值的生成又可能是對預設的背離、反叛、否定,還有一些是隨機的偶發的神來之筆。那些沒有思考而生成的內容應被教師視為無效的泡沫。教師應根據預設與生成的辨證關係,站在生物學知識的高度,儘量捕捉有效的生成,避開無效的生成。

五、運用有效的課堂評價

有效的課堂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利於教師改進教學。

1、評價的原則應是客觀公正。對那些有錯但又藴涵創新思維的想法,在指出不足時,應再給予鼓勵。這樣,學生的熱情和創新的火花才能較好的發展。

2、教師應錘鍊課堂的評價語言。(1)語言要準確,不能模糊;(2)語言要生動並且豐富;(3)語言要嚴謹但又不失幽默;(4)評價的語言要中聽但更要中用;(5)語言獨特但又不乏創新。高中生物教學反思生物教學反思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3

生物學實驗是學生認識生物現象、理解生物概念和規律的基礎,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課堂教學形式,但是由於在組織教學、結果控制等方面比較費神且佔用時間較多,因此很多教師不大願意進行生物實驗教學,特別是分組實驗教學。那麼如何對生物學分組實驗進行有效的教學控制呢?

1、程序控制。首先要引導學生在熟識實驗目的、內容及注意事項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實驗操作程序。其次在分組實驗中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程序控制,還要培養學生養成按順序觀察的習慣。實驗中要引導學生做到:從整體到局部,由表及裏,由粗到細。

2、結果控制:

①為了最大限度、最大範圍的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控,首先要在實驗前“定點,抓預習”。對每個實驗,筆者都堅持首先把重點、難點提前告訴學生,同時圍繞重點、難點提出思考題或應注意的'關鍵問題,讓學生在預習時有明確的目的、有思考的內容、有議論的話題。在預習期間,筆者也經常參與學生們的討論,指導課外興趣小組對實驗內容進行預演,培養實驗課小骨幹,從而為實驗課上減少盲目性,順利完成教學內容奠定了基礎。

②為了最大限度、最大範圍的對實驗的結果進行調控,也應該在實驗“控速,促進程”。由於學生自身能力、性格、知識水平的不同,在實驗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速度上的差距,另外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也難免“離標”。對待這種現象筆者的做法是:劃分實驗小組時要根據以往瞭解的情況進行合理搭配,在此基礎上對實驗速度特別慢的小組再進行強化指導,或把他們落下的個別次要步驟“演示”完成,以幫助他們在實驗結束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為今後的學習樹立信心。對實驗過程中“離標”走樣的學生應在講清楚道理局嚴格要求,有時甚至手把手地教,以形成規範化操作。

③為了最大限度、最大範圍的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換,還必須每時每刻“防偏,保方向”。對每個實驗,筆者堅持可以允許各實驗小組在結果上出現一定的偏差,但實驗步驟非經允許不得更改(探性實驗除外)。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操作並且會影響實驗結論時,應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找到補救辦法,以防學生一錯再錯,偏離正確方向,影響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形成相關知識的錯誤定勢。

總之,在實驗中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程序控制和最大限度、最大範圍的對實驗結果進行調控,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引起教與學雙方的同步反應,實現實驗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4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教”力求使“學”產生一種能力。因此,在本課教學的着眼點應放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自主合作學習並不是放任學生,讓他們自己漫無目的地學習。而是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參與”是發揮人的主體性的一種表現形式。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能力,我在教“食物鏈”這一內容時是這樣設計的:

先通過看圖上有哪些動植物,然後運用食物鏈的特點:想一想這些動植物間存在着哪些吃與被吃的關係?緊接着讓學生同桌討論並共同完成填表,不作統一要求,你能寫出幾條食物鏈就寫幾條。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興趣很高,討論得很熱烈,都想比別人寫得多。最後將多條食物鏈串聯在一起,通過多媒體課件出示,顯得很雜亂,很像網狀,很自然引出食物網的`概念。學生在合作的同時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自由地、獨立地對“有結構”的材料進行支配,通過觀察、操作、思考、研討等方式探尋科學現象和規律,獲得一種領悟,新概念,新理論的一種師生共同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在探究中體驗樂趣,獲得自信,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世界觀,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以上的設計得較合理的,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收到的效果也不錯,可在其他設計環節上還存在着不足之處。但願在課上遺憾少一點,驚喜多一些。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5

一、身臨其境,實例分析,導入新課

電腦播放一幅幅美麗的大自然圖片,並配以優美的音樂,讓學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就在學生沉迷於自然美景時,教師用沉重的語氣説到:“的確,大自然太美麗了,然而在自然界中也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下面是我精選的三個小資料,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注:資料1:狼與鹿的故事,資料2:娛樂帶來的災難,資料3:新聞調查播放的節目《河流與村莊》——河南省沈丘縣周營鄉癌症多發村]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分析資料、最後得出:在一定區域內一種生物的出現或消失以及環境的改變都會引起其它生物發生變化,甚至死亡。老師鼓勵學生用一句話描述生物與環境是什麼關係,從而引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導入新課。

二、自學探究,説成組成

師説:“在一定區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同學們請列舉幾個生態系統”學生列舉後,教師評價:“僅由動物和植物就能組成一個生態系統嗎?”教師電腦出示自學提綱[1、動物自己能製造有機物嗎?2、這個腐爛的蘋果最終會消失嗎?3、植物又“吃”什麼呢?4、如果你的父母在方便麪廠上班,他們是生產者嗎?]學生自學,教師就此要鼓勵學生:“自學是我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要會學就要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説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把你知道的告訴大家,把你不知道的提出來。”學生自學討論後,收集有價值的問題,討論並解決。最後得出生態系統的組成。電腦出示表格,學生填寫,強調重點。

三、動手參與,認識食物網

電腦展示一個草原生態系統,師問:“同學來看看生物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答出有競爭、合作、吃與被吃等關係。教師以草→鼠→貓頭鷹為例引導學生得出食物鏈的概念。學生知道食物鏈的後,動手參與連接課本上生態系統中有多少條食物鏈。之後學生敍述所連的食物鏈,老師指出:箭頭應指向捕食者,一條食物鏈應從生產者數到最後的消費者。教師又問:“你連接之後的生態系統象什麼?”生答:“網”。師説:“食物鏈交織成網狀就稱食物網。”從而使學生認識食物網。

四、聯繫實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教師聯繫在南方有些人吃蛇成風的習慣問學生這樣會造成什麼危害?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學生分析得出由於人的因素造成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最終危害的又是人類自己。

在本節課結束時給學生布置兩個作業:1、收集各種有關生態環境的公益廣告詞。2、學生小組參與社會活動,調查馬寨小河幾十年發生了什麼變化?為第二課時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調節功能做準備。

教學反思: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致力於學生的'發展,不能把目標僅僅定為學完任務即可,應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注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在課堂上應使教學成為師生雙方共同的享受,在師生的共同參與、體驗、感悟的過程中盡情綻放出生命的色彩。而且新的教學思想要求我們是用課標上課,而不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所以教材要求一課時的內容我分兩課時講,並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目的是突出人類活動對自然界造成的危害,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利於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在本節課中我以資料分析導入,實例分析,自學探究,動手參與,聯繫實際等多種方法就是改變學生過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在學生興趣高昂的狀態下不僅輕鬆掌握了知識,還發展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生態系統》教學案例及反思》這一教學反思。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6

通過實施了新課程後,許多同學跟我説:“生物課太有趣了”,聽了學生們真誠的話語,我也很興奮。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孩子都是在遊戲中學習長大的”,對於中學生來説,何嘗不是如此呢?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遊戲的平台,學生們在整個學習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親自做出計劃,參與調查、收集資料、討論交流,相互學習,汲取並互補了各自的經驗,從被動的“知識容器”變成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學習資源的開拓者,合作的意識、自主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在學習體驗中生成新的問題,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的能力差異較大,比如在進行調查時,第一組調查校園內的生物,為了快速有序地調查,他們在組內又劃分出了三個小組,一個小組調查樹木,一個小組調查花壇中生物,另一個小組調查動物。第四組同學調查了龍沙公園內的生物,在時間的分配上就沒有第一組計劃得周到,但他們也有聰明之處,參觀動物園時,他們為了得到確切的數據,走訪了園長。這些也啟示我們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的發展。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很的.挑戰,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實施新教材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教材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和修養。

教師的主動參與,熱情投入,創造性解決問題,成長的速度和質量(人氣指數)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為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和修養,認真學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端正態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終身學習,有為實施新教材甘於奉獻、不怕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否則,新課程改革又將成為穿新鞋走老路。

二、要求教師要及時進行角色的調整,要從傳統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促進者。

現代教師要集學習者、欣賞者、合作者、開發者、引導着、組織者、創造者、研究者、反思者於一身,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説:“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興趣,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而新課程教材中9個《觀察與思考》、7個《資料分析》、6個《探究》、8個《實驗》、4個《演示實驗》、3個《調查》、l個《設計》、l個《模擬製作》、5個《課外實踐》、5個《進一步探究》、8個《技能訓練》等,恰好為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提供了素材。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調動學生的經驗儲備,從學生興趣和生活實踐出發,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悦和體驗。其次,教師要給學生出示導向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和探究,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多方位、多角度考慮解決問題的能力。再者,教師要充分體現學科特點,利用掛圖、標本、模型、實物、投影、CAI課件、探究性實驗、演示實驗、科學調查、資料分析等,設置認知衝突,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如珊瑚蟲是生物嗎?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生物圈是人類惟一的家園嗎?魚缸長期不換水,魚缸內壁為什麼會長出綠膜?化工廠附近,原來綠茸茸的苔薛植物,為什麼不見了?等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新教材要求教師要改革評價方法。

要面向全體學生,學會從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待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要尊重學生,不輕易對學生進行否定。如實驗操作、課堂發言、作業批改、單元檢測等都實行事後100分,課堂教學中注重分層次教學,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積極創造和諧的育人氛圍,使所有的學生都樹立起信心,揚起思想的風帆。

四、新教材突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注重了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探究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涵,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產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奇特效果,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其次,課堂教學手段要多種多樣,使學生好學不厭。如為了更好地實施互動式教學,課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備課,課堂上由學生講課,師生當堂評課,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效果顯著。再者,要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相互交流,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處處呈現合作的育人氛圍,真正體現“眾人拾柴火焰高”,推動學生共同發展和提高。總之,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探究與合作,就不能培養學生全面的科學素養,也不能培養有主動參與意識的高素質的公民。

五、新教材要求課堂教學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

葉聖陶先生曾説,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正是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激勵、組織、點撥、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學會學習。新課程教材正是在此理念的指導下,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素質,課堂教學精講精練,從學生實際出發,加強學法指導。如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探究我們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會發豆芽嗎?調查校園、社區或農田的生物種類,撰寫一片《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小論文等,都極大地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條件和機會。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是中學生物的第一個探究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科學思維方法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解決問題的程序。

〈觀察鼠婦活動〉的實驗設計思路。

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為什麼在花盆下、石塊下等處容易找到鼠婦?這些地方有什麼特點?

其次,提出假設(對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猜測和解釋)。

1.鼠婦的活動可能與光照條件有關。

2.鼠婦的活動還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關,等等。

第三步,設計實驗,驗證假説。在這個階段,實驗的目的任務、方法、材料、裝置等等都是根據假設來確定的。所以,實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假設(當然還有賴於學生對有關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1.先檢驗“光照”對鼠婦活動有無影響。

2.為了消除無關變量的'干擾,突出自變量,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因果聯繫,必須創造一個除“光照”以外其它條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兩處相通的場所。把一定數量的鼠婦放在其中,觀察鼠婦在明暗兩處的數量分佈情況。

第四步,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推導結論驗證假設的真偽。

通過“鼠婦實驗”,要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問題→假設→實驗→結論。國中所有的生物實驗幾乎都體現了這條思路,這裏不再重複。 需要説明一點,科學的“假設”絕不是無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學根據的。這種根據來源於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者來源於別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來源於對客觀實際的觀察。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後學生們都非常激動,許多同學跟我説:“生物課太有趣了”,聽了學生們真誠的話語,我也很興奮。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孩子都是在遊戲中學習長大的”,對於中學生來説,何嘗不是如此呢?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遊戲的平台,學生們在整個學習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親自作出計劃,參與調查、收集資料、討論交流,相互學習,汲取並互補了各自的經驗,從被動的“知識容器”變成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學習資源的開拓者,合作的意識、自主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在學習體驗中生成新的問題,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的能力差異較大,比如在進行調查時,第一組調查校園內的生物,為了快速有序地調查,他們在組內又劃分出了三個小組,一個小組調查樹木,一個小組調查花壇中生物,另一個小組調查動物。第四組同學調查了龍沙公園內的生物,在時間的分配上就沒有第一組計劃得周到,但他們也有聰明之處,參觀動物園時,他們為了得到確切的數據,走訪了園長。這些也啟示我們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很多的挑戰,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

  學生對分組很感興趣,但舉例説明生物的種類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學生還沒有學過生物分類,在舉例時經常有混淆,將植物、動物、微生物等混為一類。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9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差異不在於他們掌握學習內容的能力,而在於學習的速度,”“只要肯改善教學過程,照顧學生學習速度的差異,那麼會有95%以上的學生的成績是優良的。”因此,正確認識和把握教學速度,使教學速度適應大多數學生的認識和鞏固知識的速度,對於提高教學質量,減少大面積差生的出現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影響課堂教學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課前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課能否順利地實施教學,完成教學任務,課前準備十分重要。課前準備包括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兩方面。如老師方面包括備課準備、傳授知識的思想準備、心理準備、教學手段準備等;學生方面包括課前預習準備、接受知識的心理準備、思想準備,教室安排佈置等。“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正説明了課前準備的重要性。

二、教學語言

優秀的教師,十分重視教學中的語言速度,恰當安排語言技巧,精心設計語言意境,成功把握語言速度,積極創造語言氛圍,如講授“環境問題”時,宜採用語言較低、語速較緩的方式,引起學生對環境知識的重視,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形成正確的.環保行動。而講授“愛護植被,綠化祖國”則宜採用簡潔明快的語言,達到既傳授知識,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之目的。同時,在教學中,要使用正確、精煉的語言,防止拖泥帶水。

三、提問

學習就是從不知到知,從不懂到懂,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就必須遵循教育規律,由淺入深地設計課堂提問。從不同方向將思維“聚集”到“中心”上,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利於獨創見解的產生。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10

我從事生物教學也有好幾年了,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收穫。也經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然後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通過這幾年的磨練,我對國中生物教學有一些心得:

第一:我認為必須從教學實踐出發,分析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獨立完成作業,讓新課程理念下的生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提高教學效率。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從一個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生物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換,表面上看似乎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生物教學只是告訴學生“是什麼”和“如何做”就行了。現在則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經歷生物知識的形成和應用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國中生物科學的教學對象是面向全體中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説,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的。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專題講座,在講拒絕毒品這一講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在國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教學反思,一切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為指導。

第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

第四:生物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主線,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在動力,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眾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被公認為”鍛鍊思維的體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就成了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以”問題中心“的心理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路,交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11

生物教師都很重視概念和知識教育,但是大多數教師主要着重於如何把生物概念解釋透徹、提供給學生理解、總結體系和指出概念錯誤成因,而忽視了引導學生自主掌握概念。學習是學生自己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缺少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會導致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對概念不求甚解,也就不能很好的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存在過這樣的問題。因此,在《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一課的教學中我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教學過程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啟發、參與、倡導、診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己構建概念和相應的知識體系。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情緒。

(1)收集並整理一些關於當代生物環境被破壞的文字資料。

(2)大屏幕交替播映我國美麗的自然保護區圖片和生態環境被破壞、動物被獵殺的圖片。

提出問題:

(1)請説説生物多樣性的組成和價值。

(2)談談我國生物多樣性破壞的程度和原因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學生閲讀教材,討論分析後回答。

通過介紹教師本人在我國一些自然保護區旅行的見聞,用教師本人的經歷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請兩名同學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經歷和感受。

提出具體任務與要求,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和任務,自主學習。

教師進一步引入:

許多同學會認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固然重要,但那是的事,自己無須操心,或者認為自己操不了心。我們的身邊也沒有砍伐珍稀植物、瘋狂挖掘髮菜、偷獵大熊貓之類威脅生物多樣性的事件。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關注和更加深入的思考。

教師小結: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經過漫長歲月進化、發展的結果,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諧發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包含保持、恢復、重建和持續利用幾重意思,而保護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持續利用。然而,由於人為因素,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威脅。作為中學生,不僅應知道保護生物多樣性包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內容,更重要的是增強保護意識,使自己能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覺性,能為我們國家、我們生存環境的持續發展,儘自己的責任。

本節課我利用了自己曾收集的祖國眾多自然保護區優美圖片的優勢,為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課前準備時,通過大屏幕循環交替播放美麗的自然保護區圖片和生態環境被破壞、動物被獵殺的圖片,使學生通過視覺對比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油然而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很好地達成了本節課的情感態度目標。在授課當中,將教學任務用大屏幕顯示,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去瀏覽網站,

進行異步化和個別化的學習;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既讓學生進行自主獨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協作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分組討論和交流。在學習羣體中,思維和智慧可以共享,從而使學生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真正使學生能夠自主開展學習,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反思,努力樹立“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12

摘 要:“學案導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具有其特有的實用性和高效性,有其深層次開發的價值。在實際編制和使用中,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索。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自新課程推行以來,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不斷地探索、創新,提出並實施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其中“學案導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很多學校以課題形式都在研究,一些成功的經驗正在推廣。雖然該教學模式具有其特有的實用性、高效性,但是經過一年多的教學研究與實驗,筆者認為,“導學案’教學模式有其深層次開發的價值,同時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思考。

一、學案導學的設計應避免問題化

學案導學的設計問題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學案內容變成問題的羅列。表面上教師是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似乎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實質是教師利用“精心”準備的問題,讓學生“上套”,學生則順着教師佈置好的“問題”一步一步走進去,最終説出教師預期的答案。

(2)學案中的問題沒有梯度,缺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力度;有些問題的提出沒有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導致學生失去對本節課學習的興趣。

學案不杜絕問題,但是如果走了極端,那麼課堂就由傳統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問題的初衷是為了設疑、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的提出要體現針對性和梯度性,從多角度、多方面考慮。問題的內容應該更傾向於、來源於生活中、學生中的真實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不但可以學會新的知識,還會生成新的問題,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潛能的開發。

二、學案導學的'內容避免習題化

在一年多的實踐過程中,有些教師設計學案時把教材內容編織成習題,“學案導學”成了習題課的變形。這是教師對“學案導學”的曲解,表面上教師一直在“導”課,實質是變相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我們應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學案,學到生物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而不是成為做題的機器。所以“導學案”決不是單純的一份作業,也不是一本“練習冊”,編制學案一定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核心,要在指導學生學習上下功夫,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達到通過學習提升能力的作用。

三、學案導學的思維訓練避免浮泛化

無論學案“問題化”還是“習題化”,伴隨着的另一個問題的出現就是學案中的問題或習題藴含的思維訓練浮泛化。生物學科所具有的特點要求課堂必須聯繫生活實踐,而學案知識問題化、習題化,都是強行以邏輯思維替代了形象思維,不僅失去了生物學科的形象化的特點,也失去了生物學科的魅力,影響了學案教學倡導的“思維訓練為主”的思想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實現。因此,教師在設計學案時應該突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既要讓學生有馳騁的工具又要有馳騁的空間,又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這樣才可能開拓思維、才有機會創新。

四、學案導學避免教材化

在我校試用學案導學的初期,有些教師整堂課師生只用一份導學案,生物課本不翻一下,甚至誤導學生認為導學案比課本詳細、重要。這種脱離教材的授課方式無疑是對“學案導學”作用的過度誇張,對教科書作用的忽視。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特點是:插圖豐富,直觀形象;實驗有趣,激發探究;難點問題,啟發、質疑層層深入;熱點問題,緊密聯繫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學案導學絕對不能替代教材。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課本資源的教育價值,讓學案基於教材,源於生活,指導學生走進教材,理解教材,啟發學生結合書本進行知識構建、實驗研究。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有目標,有重點,有方法可循,有學案可依,學生的探究和質疑才能振盪於他們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五、學案導學避免公式化

這種現象體現為:

(1)學案導學形式流程固定不變,缺少差異性、階梯性。學案的每個環節成為公式、框架,教師設計學案不過是將教材上的知識往“公式”“框架”中生搬硬套,扭曲了課改的真諦,桎梏了“學案導學”的效能。

(2)什麼課都用學案導學,不能因人而異,因課而異。這種形式是教師將傳統教學模式的否定,違背了新課改“為了提高學生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理念。

(3)學案導學的設計過度崇拜探究,有些探究活動的設計毫無意義,變

成了為了探究而探究。

總之,經過一年的實驗與探索,我認為“導學案”教學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對重課標、重引導、重互動、重反思,對傳統、單一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較好地解決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問題,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有了可靠保證。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科學的、成功的。但在實際編制及使用過程中也對教師素質和教學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引發出許多問題,這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繼續探索、繼續完善。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 篇13

本學期即將尾聲,現結合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比如剛剛學生學習的呼吸作用知識,本部分知識與每個人的實際都很接近,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但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着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

(1)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繫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出來,是潛在的.狀態。對於教師來説,就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揮作用。

(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由於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於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

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其策略:

(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

(3)創設問題情況,激發提問興趣。

(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提問興趣。

(5)強化活動課程,促進自主學習。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二、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脱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

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的基本策略是:

(1)從一個實例(或現象)入手,使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分組進行探究。

(2)每組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然後提出可行性的設計方案。

(3)方案的實施。各小組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或實驗,然後小組得出結論。

(4)師生共同對各小組結論進行分析,最後探究出結果。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但對於整個探究過程選題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實,一定是先發散,後集中。如《生長素髮現》一節的教學,可以窗台上的植物彎向光源生長,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得出結論→交流結果。這樣以探究、實踐為核心,完全擯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開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高效完成生物學科的學習任務,達成課堂課程目標。活動方式如探究活動、創新活動、實踐活動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