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9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1

第二課時

一、課前複習

複習本課重點實詞、虛詞。抽背課文。

二、新課導入

接下來,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讀課文,內容探究

1.作者是怎樣寫自己的求學經歷的?

2.作者為什麼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華麗的情節?面對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餘”抱什麼態度?

3.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麼?聯繫實際,談談你的感受或體會。

4.作者為什麼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5.結合全文,説説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幾個條件。(各用四個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勵馬生勤奮學習,並不講大道理,卻直接以自身經歷相告,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7.作者寫作這篇贈序的目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8.文中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請找出來並説説有何作用。

(二)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1.品味“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中的動詞。

點撥:“趨、從、執、叩問”這些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作者強烈的求知慾望。

2.品味“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點撥:運用動作和神態描寫,表現了作者對老師的尊敬和對知識的渴求。

(三)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通過對比,作者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點撥:作者説明了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要能吃苦,要有恆心。

(四)賞讀課文,鑑賞評價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學經歷,告訴了馬生什麼道理?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鑑?

點撥:在這篇文章裏,宋濂以他的親身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作者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貧樂道、不慕富貴的精神,他對馬生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以及他的誠實守信、尊師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學習中的苦和樂”為話題,運用對比的方法,談談你的理解。

點撥:現在的中學生,“讀書苦”幾乎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深諳了宋濂之苦與累後,我認為我們所謂的苦,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書,抄書,而我們的'書應有盡有,卻不曾用心讀過;宋濂百里之外求師,行深山巨谷中,還常“遇其叱咄”,而我們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裏,卻不一定“有所聞”;宋濂受凍餒之苦,而我們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用心不專。這麼優越的條件,卻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送東陽馬生序》與下文所談的都是為學之道,這兩篇文章所説的道理,其共同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有哪些?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讀書,則是面牆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聖,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節選自顧炎武《與友人書》)

思路分析:共同之處:要勤勉好學,做學問要與人研討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討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處:《送東陽馬生序》從為學之難的角度説勤勉,也談了尊師之道;短文談“為學”不進則退的道理,講為學要認真鑽研,獨立思考,要出門學習(或開闊眼界)。

四、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將自己的經歷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説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這種認識對於我們今天過飯追求物質比拼,“擇校熱”“炫富”等不良社會風氣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五、練習設計

説説你對“以中有足樂者,佈置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並就此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六、板書設計

作者:幼時 求學難 得書難、求教難、奔走苦、從師艱

太學生: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及文體特徵。

2、反覆朗讀文章,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學的艱辛和勤奮,學習作者的求學精神。

一、導入新課

古語説:“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翻開歷史畫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奮為基石鋪就成功之路:蘇秦以鐵錐刺股,發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葉,抄錄《尚書》;朱買臣、李密負薪掛角,且行且讀;車胤、孫康囊螢映雪,苦學不輟;祖逖嘔心瀝血,夜半聞雞起舞;周恩來披肝瀝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千百年來,眾多的光輝形象一直在用他們自身的行為勸勉我們要努力學習。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宋濂的讀書求學之路。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把握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元末明初文學家,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為“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宋學士全集》。

背景資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瞭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勉勵他珍惜太學的條件,刻苦學習。

作品資料: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用於臨別贈言,多為勸勉鼓勵之辭。

目標導學二:反覆朗讀,培養文言語感

1、反覆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2、結合註釋,反覆朗讀,嘗試在朗讀的過程中感知文意。

3、小組內同學合作,藉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目標導學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內容

1、宋濂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確:(1)家貧,少年得書之難:常借書於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2)成年從師叩問的艱難:趨百里外,從師叩問。(3)求學生活條件的艱難: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作者怡然自樂,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豔羨,精神上的富足,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

2、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作者已經從讀書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樂,所以並不在意生活的貧困。

3、“今諸生學於太學”與作者兒時求學有何不同?作者寫“今諸生學於太學”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諸生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不必手錄書籍,這都是與作者兒時讀書所不同的。其目的是為了勸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應該好好珍惜,用心學問,不可荒怠歲月。

4、這篇文章的題目叫《送東陽馬生序》,然而文章一開篇就大肆敍説作者自己的求學之苦,有人説作者寫作該贈序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誇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這個觀點的?

明確:作者在開篇便現身説法,從自己艱苦的求學經歷切入,又兼及有關對比,用種種具體實在的.事實説話,深寓對年輕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年輕人努力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這自然不是對自己的誇耀,正如文中結尾所説:“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餘者哉!”

目標導學四:賞析文本寫作特徵

1、閲讀第二段,説説哪些語句描寫了天氣的寒冷,這些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作用:寫天氣寒冷側面烘托出自己學習的刻苦勤奮,其目的是為了鼓勵馬生刻苦努力學習。

2、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的寫法,請任舉一例賞析其作用。

示例:“同舍生皆被綺繡……緼袍敝衣處其間”,將自己的求學生活條件與同舍生進行對比,用同舍生的華麗富有反襯自己求學生活之艱苦,同時也突出自己求學信念之堅定。

目標導學五:發表觀點,個性表達

1、你覺得“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為什麼?

示例:(1)不可取。師生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老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這樣才能有利於我們的學習和成長。(2)可取。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並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説説學了本文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示例:梅花香自苦寒來。勤奮與艱苦是相互聯繫的,有了主觀的勤奮,持之以恆,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勤奮求學,這樣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貢獻。

三、板書設計

得書之難——借書抄書、錄畢送之

從師之難——立侍左右、俯身傾耳

求學之苦——負篋曳屣、四支僵勁

生活之艱——食無滋味、緼袍敝衣勤且艱

課後反思

本文感情深切,適宜朗讀,本文教學也從朗讀入手,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本文的教育意義十分明顯,因此,並未詳細解讀,只是稍做提示,便能引導學生感悟宋濂的學習條件和勤奮求學的精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最後表達的觀點,就是為了引導學生感受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其好好學習的熱情,達到本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不足之處本文生僻字詞並不少,但是由於感情極深,因此,究竟是在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知會文意,還是在解讀字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知會文意,需視情況做出選擇。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序與贈序的不同。

2、學習運用對比表現中心的寫法。

3、引導學生從前人的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精神中受益。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上新課之前,先讓我們一起來回一下從七年級到現在學過的特殊的文言文體。

(書,表,記,疏)

二、導學

1、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種新的文體:序

2、以前,你看到過“序”嗎?它都寫些什麼?

3、師生比較後小結:“序”作為一種文體,可分為“贈序”和“書序”。“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介紹作家生平或目的,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面贈序與書序性質不同,它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4、請一學生讀課文,正字正音

5、全班讀課文,思考:

(1)本文“序”的.目的何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

(2)透過文字,我們從哪些語句可看出作者少年時求學的艱辛?並用自已怕話説説。

(3)作者記寫“太學生”的目的何在?(對比)

(4)文中除此對比外,還有對比嗎?

三、聯想學習:像這樣“勸學”的文章,你還可以説出哪些?(《為學》,《孫權勸學》)

(聯繫《為學》可讓學生背背,並從內容上比較)

四、小結“以”字句:

1,以衾擁覆。(介詞,“用”)

2,生以鄉人子謁餘。(憑藉身份)

3,家貧無以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來”)

4,以中有足樂者。(表原因,“因為”)

5,以是人多以書假餘?(介詞,“把”,“拿”)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的:

1.瞭解序和贈序的不同,瞭解省略主語的句式和一詞多義的用法;

2.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中心的寫法;

3.引導學生從前人刻苦好學和虛心求師的事例中獲得教益,為祖國建設的偉業而發奮學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一段具體敍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奮學習的經過。

2.難點:對比手法説明“勤且艱”及主語省略的兩種情況。

三、教學時數:

課外自讀課文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解題:

這是作者寫給他的同鄉後生馬君則的一篇文章,節選自《宋學士文集》裏的《朝京稿》。這是一篇“贈序”,它不同於一般印在書前評介作品或説明寫作目的的“序”。贈序是古代文體之一,有臨別贈言的性質。本文的重點是敍述自己的力學苦學的情況,以激勵對方努力學習為目的。“生”是對晚輩的稱呼,也有親密的意思。東陽馬生:東陽的馬君則。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浙江義烏縣一帶),明初著名文學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為翰林院編修,他藉口父母親年老,辭不就職,專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為江南儒學提舉,替太子講經,並在自己左右顧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被稱為“國家文臣之首”年老辭官回鄉,不久因長孫宋慎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謫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節)。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學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語言生動暢達。這篇課文是他散文中影響最大的一篇。

“宋濂、劉基、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⑵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

就愛好讀書沒有辦法買到常常藏有書人家抄

無從:無由假借:同義

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⑴。錄

錄計算來送還硯台裏(墨汁)結成堅硬的冰彎屈伸直不停止抄書

以:而,便,就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畢,走⑵送之,不敢稍逾約⑶。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

趕快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都把於是能夠廣泛地閲讀

羣書。既加冠⑷,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⑸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

各種書籍已經學説擔心大師交往求教跑到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⑹。先達德隆望尊⑺,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

向當地前輩拿着經書請教道德高聲望高擠滿屋子稍微緩和

辭色⑻。餘立侍(於)左右,援疑質理⑼,俯身傾耳以請⑽;或遇其叱咄

言辭臉色站着陪伴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側着請教有時訓斥

⑾,色愈恭,禮愈至⑿,不敢出一言以復⒀;俟其欣悦,則又請焉。故餘雖

周到説解釋高興向他

復:回答,解釋焉:於之

愚,卒獲有所聞。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⒁,行(於)深山

愚笨終於獲得教益聽到了一些東西跟從老師學習的時候書箱拖着鞋子走在

當:在……的.時候之:取獨

巨谷中,窮冬⒂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⒃而不知,至舍⒄,四

大嚴冬颳着凜烈的寒風冰裂客店

支⒅僵勁不能動,媵人⒆持湯⒇沃灌(21),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

僵硬動彈僕人熱水澆洗圍裹覆蓋住在旅店

支通肢媵人:指古代陪嫁的人灌通盥寓:名作動

人(22),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

那裏每天給兩頓飯吃新鮮肥美味道好的東西享受同屋住的同學穿着華麗的衣服紅纓

食:給飯吃,動詞被通披,穿着綺:絲綢繡:繡花(23)寶飾之帽,腰(24)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25),燁然(26)若神人;

寶石裝飾腰中掛着圈子掛着香袋光彩照耀

腰:名作動,腰掛

餘則袍敝衣(27)處(於)其間,略無慕豔意⑴。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

卻穿着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心因為我心中足以快樂的事吃的穿的

足樂者:指讀書

奉不若人也⑵。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如(求學的)勤勞而且艱苦

奉:供之:取獨

第二課時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⑶日有廩稍之供⑷,父母歲有裘葛⑸之遺,無凍

學生官府米糧供給夏天的衣服送來

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立之勞矣;有司業、

憂患寬大的書房裏誦讀辛苦

博士⑹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

作他們的老師卻告訴請教回答的情況凡是應該集中在

有之書:名詞性詞組

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這裏那樣向人借然後才能學習那些學習精通道德養成的人

諸:之於而後:然後

非天質⑻之卑⑼,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天資低下就是專心罷了難道是的過失嗎

非……則……:不是……就是……之:取獨

東陽馬生君則⑽在太學已二年,流輩⑾甚稱其賢。餘朝(於)京師⑿,

(學習)同輩的人很才德到京城朝見皇帝

生以鄉人子謁餘⒀。撰長書以為贄⒁,辭甚暢達。與之論辯,

用同鄉晚輩的身分拜見我(他)寫(一封)長信作為(表示)敬意的禮物通暢明白討論辨析

言和而色夷⒂。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

語言平和態度和悦用功勤勞這樣的人善於學習的人將要回鄉

用心於學:於學用心

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探望他的父母特意説説求學的艱難來告訴他

課文簡析:

一、嗜學、力學:

1.無書借書抄書──讀書

2.無師遠訪先達──求教艱

3.求學過程艱苦──有得

二、善學、勤學:

師:辭色嚴厲,甚至叱咄

師生態度對比

生:色愈恭,禮愈至

同舍生:衣飾華美,飲食鮮肥

生活情況對比

作者:緼袍敝衣,日僅再食

昔日作者:借書抄書,奔走求師,生活艱辛,尊師力學

學習條件對比

今日太學生:衣食豐足,學舍寬宏,有問必答,應有盡有

三、寫序目的──篇末點題,交代主旨。

小結:

一、本文的啟示:

這篇文章,作者自述少年時得書之難,求師之艱,刻苦攻讀,終於有所成就。通過今昔對比,勉勵馬生珍惜良時,刻苦力學,以期有成。作者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的當然和今天不同,但仍很有啟發。“業精於勤荒於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光榮任務,專心向學,讀書有得,胸中自有真樂。宋濂尊師重道,不畏艱苦,勤於學習、善於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二、立意深遠,結構謹嚴:

文章中心是“勸學”,通篇圍繞這一重點來寫,開頭提出“嗜學”,接着敍述“力學”,然後説太學生學習條件之優越,最後歸結到學生“善學”,脈胳分明,前後呼應,有力表現了激勵太學生學習的中心思想。

三、對比突出中心:

見課文分析二

四、句子成分省略:

省略主語的原因:

1.文言文裏,在不影響語意表達的情況下,往往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使語言更加簡潔精煉。本文作者自敍經歷,省去一些句子的主語,不會發生歧解,所以主語“餘”一般省去。(承前省和蒙後省,本文屬前種)

2.文言文裏,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用作主語,凡是現代漢語需要用主語“他”“他們”的地方,在文言文裏就只重複用名詞,或者省略主語。

如:(先達)未嘗稍降辭色。

(馬生)撰長書以為贄。

與之論辯,(馬生)言和而色夷。

(馬生)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

作業: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5

設計理念:

本課是八年級下冊的一篇文言文,此階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但很多學習文言文的習慣還沒有定型並內化為能力。因此,本課的設計我繼續堅持文言文以讀為主,積累為重點的理念。並以板塊的模式,展示學習文言文的步驟和讀書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積累與能力的培養,過程與方法的引導,並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通過課文分析過程的展示,讓學生明白怎樣讀懂一篇文章。

3、理解寫作手法的運用對於表現文章主旨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奮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材。

過程與方法

以讀為主,隨着學生讀的不斷深入,分析課文,感悟主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激發學生樂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理解作者求學之志和勸勉之情。

2、學習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感知文中作者的求學精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今天有機會能和大家合作學習,我感到特別的高興,大家高興不高興呀?(高興)那就請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拿出你們的熱情,勇敢的説出你們的見解,好嗎?(學生回答的聲音大)你們的熱情和勇敢我感受到了,相信今天我們的合作學習一定會成功的。(學生回答的聲音小)你們的熱情老師沒有感受到,能不能讓老師感受一下你們的熱情和勇敢呀?

師:那就讓我們隨着課文《送東陽馬生序》走回到宋濂的求學時代,看看宋濂是如何求學的吧! (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教學活動

活動一:識讀(咬文嚼字做積累)

1、學生第一次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完課文後停下來。(幻燈片)

師:今天我們的學生表現的特別好,不僅僅學習許多生字,而且通過交流,還學到了很多學習的方法,老師相信這些方法會對我們今後的學習有很多的幫助的。好,我們一起把我們剛剛結識的字讀兩遍。(生齊讀生字兩遍)

師:我們今天學習了這麼多的生字,我們可以製作知識積累卡把他們積累下來,如製成知識積累卡一(正音)(教師出示幻燈片)

2、學生第二次讀課文,要求讀順句子,並用勾畫的方式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或句子。(學生讀書並勾畫)(幻燈片)

師:我看我們班裏的同學都已經畫出了自己不理解的詞或句子了,現在我把我們班的同學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內的`同學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小組內討論交流,疏通文句。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在全班交流。(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師巡視和同學一起討論交流。)(幻燈片)

師:哪個小組還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提問,學生解答)

師:我們的小組合作很成功,把問題都解決了,下面請同學們抓住重點詞句的翻譯,把這篇課文的大意説給同桌聽。(學生互相説課文大意)

師:學習文言文,積累很重要,請同學們把重要的文言知識積累下來。如知識積累卡二—重點詞、知識積累卡三—重點句子、知識積累卡四—通假字、知識積累卡五—古今異義詞、知識積累卡六—一詞多義。老師小結:剛才大家合作解讀了本文內容,可見文言文並不難學。現在讓我們充滿信心,再齊讀一遍課文。

活動二:美讀(時空穿梭獲信息)(幻燈片)

師: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能給人帶來鮮活的生活和美景,下面就讓我們美美的聽朗讀示範,隨着課文一起回到宋濂生活的時代,去看看宋濂的生活的畫面,然後以“我看到宋濂在——”説一句話。(提示:1、少年時代的生活畫面;2、加冠以後的生活畫面;3、從師之時的生活畫面。)

師:通過對宋濂生活的瞭解,大家説一説宋濂求學苦不苦呀?

生:苦

師:好,我們再讀一遍課文,進入我們的第三個活動。

活動三:思讀(隻言片語説技法)(幻燈片)

思考:請試着從多個角度説一説作者是如何表現自己求學艱難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説:1、特定背景 2、故事情節 3、人物描寫 4、藉助他者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每一個小組可以選擇其中一個角度也可選擇不同的角度分析。(學生討論交流,回答。)

老師總結:作者利用特定背景、故事情節、人物的直接描寫、藉助文中的老師和同學的對比及反襯等技法。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瞭解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其實,這些技法往往是文章主旨或具體情節、情感的放大器,會使文章的主旨或情感更清晰。我們在今後的寫作中也可運用這些技法。(引導學生把閲讀和寫作聯繫起來。)

活動四:悟讀(追根求源思目的)(幻燈片)

師:剛剛我們一起分析了作者運用的多種技法,表現了自己求學的艱辛,目的何在呢?請學生朗讀課文,思考本文寫作的目的是什麼?思考文章的寫作目的,寫作的背景和文體特點會對我們有幫助的,下面我們來看本文的寫作背景和文體特點。(出示習作背景和文體介紹。)

寫作背景:本文寫於洪武十一年(1378)。這一年,辭官歸裏的宋濂又從家鄉到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當時是國都)朝見朱元璋。他的同鄉晚輩馬生則來拜見他,他便寫了這篇“贈序”送給馬生。(幻燈片)

本文的體裁特點: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是“贈言”的意思。贈序,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有臨別贈言的性質,內容多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幻燈片)

師:下面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分析本文的寫作目的。(學生討論並回答)

師:看來作者寫了此篇文章,充滿了對後生的希望和鼓勵,我們讀來也受益匪淺,下面讓我們轉變角色,按下面的情景要求寫一句話,進一步體會此文給我們的啟發。(學生寫,併發言)(幻燈片)

A:“我”是宋濂——當“我”少年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説……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説……

B、“我”是老師——當“我”細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説……

——當“我”聽聞宋濂成就時,我欣慰地説……

C、“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説……

——當“我”聽到宋濂成功時,我後悔地説……

老師總結,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寫”。

活動五:背讀(時時激勵銘吾志)(幻燈片)

師:通過同學們不同角色的轉化體驗,我們更深刻的感悟到宋濂的求學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值得我們學習,課下請同學背誦這篇文章,讓他的經歷時時激勵我們!(學生當堂成誦最好,不能就放到課下繼續背誦)

三、作業

以馬生的身份給宋濂寫一封回信。

——本課例系葛維春主持的安徽省科學規劃課題“優秀中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個案與機制研究”成果,獲中國教育學會教學設計評比一等獎並發表於《阜陽高師學報》。課例作者管東奎,系該課題組核心成員,阜陽市教壇新星。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後生勤奮學習的。

4、培養想象和情感體驗能力。

5、通過情景練習,進入→角色扮演的學習方法,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創意説明

本文重在敍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生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令人感動,教學中通過設置情境,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培養學生想像和情感體驗能力,促使學生好學向上。

學習步驟

一、新課導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説:“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説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文學常識介紹:

1、介紹作者,學生自讀課文註釋①和課後資料。

2、介紹本文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作為文章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者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不同,它始於唐朝,文人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方法。

二、初讀課文,疏通學問

1、師播放朗讀磁帶,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生自由朗讀課文。

3、生根據註釋和詞語試譯課文。

4、四人小組直譯課文,教學巡視。

5、師生弄清課文大意,師朗誦重要字詞註釋。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提問:

⑴説説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麼能夠那麼做。

⑵文章從哪些方面寫其他學生的優越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寫作上有什麼特點為?

2、小組議論

3、課堂討論

明確:

⑴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老師嚴厲、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⑵“同舍生……火華然者神人”。他們都沒有成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在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説其用心不專。

⑶本文以記敍為主,筆法簡潔,有適當穿插描寫,運用對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經歷使人感到真誠。

四、情境練習

1、教師介紹情境練習的要求。

⑴調動學生已有經驗,緊密結合課文解讀。

⑵進行情感體驗,深入到人物的內心去。

⑶動口、動眼、動手、動腦,進行活動。

⑷形式:

①一定要緊密結合課文內容。

②都以第一人稱進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六組練習中任選其一。

④可以説,可以寫,可以表演。

2、出示情境話題。

⑴“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的説: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説:

⑵“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説: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時,“我”欣慰地説:

⑶“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説:

──當“我”聽説宋濂做官後,“我”後悔地説:

3、課堂展示,教師點評,揭示學生要學習宋濂艱苦勤奮的學習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學習態度。

五、課後延伸

1、生討論:作者家貧嗜學,樂而忘憂,敬重師長,説説你怎麼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2、宋濂求學過程中的方法和態度有沒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六、佈置作業

1、朗讀、背誦課文。

2、完成作業本。

3、寫一篇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7

教學構思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寫於晚年的一篇勸學之作。作者現身説法,以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艱辛來告誡年輕人要認真刻苦地學習,文中的諄諄教誨至今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在教授時,可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能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淺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閲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安排二課時學習本文。第一課時:採用誦讀法,以朗讀帶動學生感知文章內容;要求學生分小組交流,指導他們歸納文言文中的常見文言現象,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現象,完成字詞積累活動。第二課時:採用探究討論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在交流中體會作者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懂得珍惜擁有,好好學習,不斷追求,不斷進步。

教學目標

1、知識儲備點:

⑴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⑵理解積累一些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2、能力培養點:

⑴能夠通讀課文,利用文下注釋自己翻譯全文。

⑵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體驗點:

⑴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⑵教育學生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與學習環境,努力向上,不斷追求。

教學重難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説理的技巧。

3、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説:“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説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屏幕顯示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8

1、作家作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諡文憲,浦江(在今浙江義烏縣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學家。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等,明初主修《元史》,後歷任國子司業,侍講學士,後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學識淵博,工散文,文字簡練樸素,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學士文集》。

2、關於“序”: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贈序多為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

3、實詞積累:

嗜(shì):喜歡,特殊的愛好。

逾(yú):越過,超過。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燁(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訓斥,呵責。

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這裏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氣味,這裏指香氣。

負篋(qiè)曳(yè)屣(xǐ):揹着書箱,拖着鞋子。篋,箱子,這裏指書箱。曳,拖。屣,鞋子。)

4、學習第一段:

⑴這段的中心意思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餘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⑵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麼?

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學習第二段

⑴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⑵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⑶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説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並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於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説明其用心不專。

6、學習第三段:

⑴請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⑶區別虛詞“以”的用法

以衾擁覆(介詞,相當於“用”。)

生以鄉人子謁餘(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憑藉的身份,可譯為“用(憑)……身份”。)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

俯身傾耳以請(連詞,表修飾關係,連接狀語與中心語。)

以中有足樂者(連詞,表原因,相當於“因為”。)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前一個“以”同“是”組成複音虛詞,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理的結果;後一個“以”是介詞,相當於“把”或“拿”。)

7、寫作特點:

記敍,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敍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採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敍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後,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8、熟讀課文,寫一篇讀後感。

9、課外拓展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3、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説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複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説理的技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點撥法複述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1')

同學們,在五單元前面幾篇課文裏,我們學習了幾種古代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吳均的書信體山水小品文——《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自傳體文章——《五柳先生傳》、韓愈的議論性文章——《馬説》,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體裁為贈序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2')

三、掃清字詞障礙,掌握重點字詞(注音釋義、詞類活用、通假字)抽生(3')

四、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13')

1、聽課文錄音,學生聽讀。(3')

2、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5')

3、課文譯註,抽生和全體問答形式,(5')

五、深入研究內容,理解人物形象。(18')

1、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本文講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讀書求學的經歷)(1')

2、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作者讀書求學經歷的特點,可以用哪個詞?(艱難)(1')

3、在第一段中,“艱難”的具體表現有哪些?(用書中原話回答——“無從致書以觀”和“無碩師名人與遊”)(1')

4、為什麼會有這麼兩點表現呢?作者是怎樣解決這兩個矛盾的呢?(因為“家貧”才會有這兩點表現。作者是通過“借書”,“手自抄錄”解決了無書的難題;是通過到百里之外的“鄉之先達”那裏去請教,解決了無師的難題)。(2')

5、從作者借書、抄書、還書這一層內容裏,你認為我們該學習他哪些品質或者方法?(1、勤奮好學,不怕吃苦;2、持之以恆;3、誠實守信;4、抄書的讀書方法——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3')

6、你喜歡書中“鄉之先達”這樣的老師嗎?宋濂是怎樣對待這位“先達”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樣評價宋廉的求學精神的?(這位先達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但是對人嚴厲,甚至冷漠,還不時發脾氣;宋廉對待這位“先達”態度虔誠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傾耳以請”、“色愈恭,禮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復”;宋濂的求學精神是謙虛的,有問題需要請教,不要因為對方態度不好而放棄請教的要求,我們應該向一切比自己強的人學習,學習對方的優點,這種態度值得我們借鑑)(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寫了作者從師求學過程的艱苦,按照“衣—食—住—行”這幾方面,作者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接着寫什麼,最後寫什麼?哪部分寫的最感人?(先寫行,再寫住,接着寫食,最後寫衣,“行”這部分寫得最感人,艱難跋涉,山路難走,天氣惡劣,負重遠行,以至於到了旅館四肢僵硬,不能動彈)(2')

8、文章中有多處對比,下面這兩處請從文中找出相應語句分析——請教時老師的態度和作者的態度的對比(第6個問題中已經分析,用老師的態度反襯作者的.虛心和用功);

生活狀況,作者的衣食和同捨生的華麗服飾的比較。(通過對比寫自己生活艱苦,進而突出學習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享受,而是知識的積累和精神的充實。像今天我們周圍的同學攀比思想比較嚴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誰吃的好,比誰穿的好,比誰身上的名牌東西多,相反對自己的學習不大關心,甚至不屑一顧。我們應當以此為鑑。)(3')

9、總結:本文帶給我們的啟示——“業精於勤荒於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光榮任務,專心向學,讀書有得,胸中自有真樂。宋濂尊師重道,不畏艱苦,勤於學習、善於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六、課堂練習(6')

1、理解文言詞語。(1')

2、教師出示情境話題(5')

A、“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説:……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説:……

B、“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説:……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説:……

C、“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説:……

當“我”聽説宋濂做官後,“我”後悔地説:……

課堂展示,教師點評,提示學生學宋濂艱苦、勤奮的學習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學習態度。

七、課後作業:蒐集小資料(2')

教後反思:

課堂容量較大,因而課堂朗讀較少,以至於課堂練習的情境話題無法當堂完成。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10

一、設計思想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編入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能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時,我指導學生課下預習,小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課時:課上為了強化學生的“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學生分成了幾個組,指導他們歸納文言文中的常見文言現象,如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現象,完成字詞積累活動。

第二課時:據新課標要求,閲讀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我採用探究討論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在交流中體會作者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懂得珍惜擁有,好好學習,不斷追求,不斷進步。

二、教材分析

《送東陽馬生序》選自人教社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文言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或寫景,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親朋情意,都無不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這些內容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的形成都有積極意義。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字詞;

2.瞭解“序”這種文體;

3.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

4.熟讀背誦課文。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養成勤奮刻苦的意志,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困難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四、重點難點

重點:積累一些文言字詞;理解並熟讀背誦課文。

難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內涵,挖掘其現實意義。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1.引導學生學會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多種形式朗誦訓練,提高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能力;

3.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積累字詞,解決疑難點,把握文章內涵。

六、課前準備

1、學生上網或查閲書籍,從以下幾方面作好知識準備:

A、瞭解作者所處朝代及文學貢獻;

B、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

C、瞭解“序”這種文體的相關知識,以便理解文章內容與主旨。

D、預習課文,結合註解和工具書瞭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並試着翻譯全文。通過自主學習瞭解課文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製作PPT課件。

3、教具準備:電腦和投影儀

七、教學課時

兩課時。

八、教學過程

教學主要流程

一導入

人到讀書年齡,當入學從師,古來如此。如今更提倡終身學習,可見學習之重要。然而莘莘學子,讀到頭來,其結果卻迥然有異。有十年寒窗,一舉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頭地者;有碌碌無為,鮮有所獲者;有半途而廢,不得善終者……究其原因,除卻客觀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觀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今天我們學習明朝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其中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教師板書課題)

二教師學生主要活動

(一)預習彙報:

1.介紹作者: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二)朗讀課文,疏通課文意思

1.教師播放朗讀帶,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注意結合課文註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讀準下列字音

嗜學叱咄俟其欣悦負篋曳屣皸裂媵人

4、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釋疑譯文。

老師給予一些翻譯的方法指導

5、老師檢查合作學習效果,用投影顯示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以競答的方式解釋:

①通假字:四支僵勁不能動;同舍生皆被綺繡;與之論辨

②一詞多義:

弗之怠

走送之

益慕聖賢之道

當餘之從師也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無從致書以觀

計日以還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以衾擁覆

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

③古今詞:

走送之(古義:今義:)

媵人持湯沃灌

嘗趨百里

卒獲有所聞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④詞的活用:

腰白玉之環

手自筆錄。

6、各小組彙報翻譯成果。

7、生齊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鑑賞課文內容

1、簡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分組討論:作者以前自己的求學“勤且艱”,主要表現在哪裏?請説説,並用文中原句證實。

3、面對種種艱難,作者以堅韌的意志、勤學的精神一一克服了,最終學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你在學習中碰到過哪些困難呢?面對這些困難,你是怎樣做的?

4、作者寫出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的目的是什麼?

5、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出其他學生的優越的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是什麼?

(四)分析課文,感受寫作特色

1、本文中的對比有什麼作用?

2、分析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一)學生預習彙報

1、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德為己任,為學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敍性散文為代表。文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2、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二)朗讀課文,疏通課文意思

1、認真聽讀,聽準字音,把握語調,讀通課文,瞭解文章大概內容。

2、學生朗讀課文

3、注音:

嗜(shì)

叱咄(chì duō)

俟( sì)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ìng)人

4、小組合作交流,釋疑譯文。

四人一小組,按“讀文──釋詞──譯句”步驟釋疑解難。

5、學生以竟答方式展示小組合作交流的成果。

①通假字: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着);與之論辨(辨:通“辯”)

②一詞多義:

弗之怠(指代“讀書”這件事)

走送之(代詞,指“書”)

益慕聖賢之道(結構助詞,的)

當餘之從師也(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蓋餘之勤且艱苦若此(同上)

無從致書以觀(表目的,來)

計日以還(表修飾,不譯)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以:介詞,因為;以:把,介詞)

以衾擁覆(介詞,用)

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因為,連詞)

③古今詞:

走送之(古義:跑。今義:走路、步行)

媵人持湯沃灌(古義:熱水。今義:飯湯、湯汁)

嘗趨百里(古義:快步走。今義:趨勢)

卒獲有所聞(古義:最終。今義:士兵)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古義:借。今義:假期)

④詞的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作動詞用,腰佩、掛;)手自筆錄(筆:這裏是名詞作狀語,用筆。)

6、翻譯:

採用開火車形式一人一句翻譯,不會翻譯的由別的同學幫忙補充。

7、齊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鑑賞課文內容

1、明確:課文通過作者青少年時期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的對比,説明是否學有所成,關鍵在於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讚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2、討論後歸納:

(1)借書抄錄:天寒弗怠,走送之。

(2)叩問困難:未降辭色,色愈恭,禮愈至。

(3)求學艱苦:足膚皸裂,四支僵勁。

(4)衣食粗劣:日再食,藴袍敝衣。

3、提示: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自己真實的感受和做法。

4、明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確:“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但他們都沒有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於優越條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説明其用心不專。

(四)分析課文,感受寫作特色

1、明確:本文以記敍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採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

三結束語

課文通過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種種艱辛和現在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的對比,説明是否學有所求,關鍵在於自己的勤奮與專心與否,讚揚馬生的謙虛好學,表達對他的期望與勉勵之情。

九、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學家貧好學勤奮

成年:從師艱難鼓勵期望

十、作業設計

1、蒐集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

2、熟讀課文,並熟記文中重點詞語的解釋。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⑵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⑶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説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⑷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⑴複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⑵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3、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説理的技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點撥法;複述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1')

同學們,在五單元前面幾篇課文裏,我們學習了幾種古代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吳均的書信體山水小品文──《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自傳體文章──《五柳先生傳》;韓愈的議論性文章──《馬説》;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體裁為贈序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2')

三、掃清字詞障礙,掌握重點字詞(3')

注音釋義、詞類活用、通假字。(抽生)

四、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13')

1、聽課文錄音,學生聽讀。(3')

2、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5')

3、課文譯註,抽生和全體問答形式,(5')

五、深入研究內容,理解人物形象。(18')

1、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本文講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讀書求學的.經歷)(1')

2、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作者讀書求學經歷的特點,可以用哪個詞?(艱難)(1')

3、在第一段中,“艱難”的具體表現有哪些?(用書中原話回答──“無從致書以觀”和“無碩師名人與遊”)(1')

4、為什麼會有這麼兩點表現呢?作者是怎樣解決這兩個矛盾的呢?(因為“家貧”才會有這兩點表現。作者是通過“借書”,“手自抄錄”解決了無書的難題;是通過到百里之外的“鄉之先達”那裏去請教,解決了無師的難題)。(2')

5、從作者借書、抄書、還書這一層內容裏,你認為我們該學習他哪些品質或者方法?(①勤奮好學,不怕吃苦;②持之以恆;③誠實守信;④抄書的讀書方法──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3')

6、你喜歡書中“鄉之先達”這樣的老師嗎?宋濂是怎樣對待這位“先達”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樣評價宋廉的求學精神的?(這位先達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但是對人嚴厲,甚至冷漠,還不時發脾氣;宋廉對待這位“先達”態度虔誠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傾耳以請”、“色愈恭,禮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復”;宋濂的求學精神是謙虛的,有問題需要請教,不要因為對方態度不好而放棄請教的要求,我們應該向一切比自己強的人學習,學習對方的優點,這種態度值得我們借鑑)(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寫了作者從師求學過程的艱苦,按照“衣—食—住—行”這幾方面,作者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接着寫什麼,最後寫什麼?哪部分寫的最感人?(先寫行,再寫住,接着寫食,最後寫衣,“行”這部分寫得最感人,艱難跋涉,山路難走,天氣惡劣,負重遠行,以至於到了旅館四肢僵硬,不能動彈)(2')

8、文章中有多處對比,下面這兩處請從文中找出相應語句分析──請教時老師的態度和作者的態度的對比(第6個問題中已經分析,用老師的態度反襯作者的虛心和用功);

生活狀況,作者的衣食和同捨生的華麗服飾的比較。(通過對比寫自己生活艱苦,進而突出學習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享受,而是知識的積累和精神的充實。像今天我們周圍的同學攀比思想比較嚴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誰吃的好,比誰穿的好,比誰身上的名牌東西多,相反對自己的學習不大關心,甚至不屑一顧。我們應當以此為鑑。)(3')

9、總結:本文帶給我們的啟示──“業精於勤荒於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光榮任務,專心向學,讀書有得,胸中自有真樂。宋濂尊師重道,不畏艱苦,勤於學習、善於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六、課堂練習(6')

1、理解文言詞語。(1')

2、教師出示情境話題(5')

⑴“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説:……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説:……

⑵“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説:……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説:……

⑶“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説:……

當“我”聽説宋濂做官後,“我”後悔地説:……

課堂展示,教師點評,提示學生學宋濂艱苦、勤奮的學習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學習態度。

七、課後作業

蒐集小資料(2')

教後反思

課堂容量較大,因而課堂朗讀較少,以至於課堂練習的情境話題無法當堂完成。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研讀課文,使學生掌握幾個實詞和賓語前置句式。

2、研討課文,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及運用對比方法來表現中心的寫作能力。

3、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研讀,掌握幾個實詞和對比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

對比的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二、常識簡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學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與劉基、高啟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有《宋學士文集》。

2、序:序是一種文體,分為書序和贈序兩種。贈序用於臨別贈言,多為讚頌、勉勵、祝願、惜別之辭。本文是宋濂在告老還鄉的第二年寫的,當時69歲。

3、內容:本文敍述了作者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勉勵馬生利用太學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

三、朗讀全文

(學生聽朗讀,注意字音和停頓,理清思路)。

四、分析討論

1、學習第三段,瞭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

瞭解宋濂為何寫此贈序。

掌握幾個詞:謁、書、贄。

2、討論第一段

⑴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思考:本段從哪幾方面寫作者求學的勤奮和艱苦的.?)

⑵組織學生討論(四人小組):

討論題⑴:作者哪幾方面寫求學勤奮和艱苦?找出原句。

討論後小結:幼時抄錄之艱成年叩問之難求師奔赴之勞住讀生活之苦

⑶組織學生討論,完成翻譯(每大組為單位分工任務,四人小組完成翻譯任務)

3、分析第二段

⑴學生齊讀

⑵提問:課文從哪幾方面寫太學生的優越條件?

⑶通過對比作者得出什麼結論?(按原文回答)

⑷齊讀結論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這篇文章是宋濂寫給你的,你最想跟他説一句什麼話?

六、温馨提醒

業精於勤荒於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個學生的光榮任務,願我們不畏艱苦,學有所成。

板書設計

對比

幼年抄書之艱無凍餒之患

成年叩問之難無奔走之勞

自身經歷求師奔走之勞有專門老師諸生求學

住讀生活之苦有豐富藏書

總括:勤且艱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13

《送東陽馬生序》重在敍述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經歷,意在勉勵馬君則專心學習,刻苦攻讀,將來能有所成就。文章從容懇切,令人感動。教學中通過設置情景,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培養學生想像和情感體驗的能力,促使學生好學向上。

教學步驟

一、課前活動

1、根據以下論題蒐集資料

⑴宋濂的生平

⑵宋濂的主要文學創作及代表作品

⑶和《送東陽馬生序》同主題的文章

2、根據蒐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選擇一個論題寫成200字的小論文。

3、教師評改論文,指出優劣。

4、學生修改小論文。

二、課堂活動

1、新課導入:

⑴導入:由苦難是財富導入。

⑵文學常識:

①請學生以“的宋濂”的句式來介紹宋濂的文學常識。

②教師擇要板書,學生筆記。

明確:可以用諸如:勤奮的宋濂、編修《元史》的宋濂、受到朱元璋器重的宋濂、明九年級大家的宋濂、為翰林院編修的`宋濂等句式來表達。

2、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⑴教師分發課文重要字詞的註釋。

⑵學生根據課下註解和教師提供的素材自説自譯課文。

⑶四人小組在教師巡視引導下直譯課文。

⑷弄清課文的大意,教師明確重要字詞註釋

3、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⑴教師提問

①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回答。

②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麼?

③文章從哪些地方其他學生的優越的條件?寫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④本文寫作上的有什麼樣的特點?

⑵小組討論

⑶課堂討論

明確:

①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為師嚴厲,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餘則組袍敝衣處其間。未嘗稍降辭色。

②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③“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但他們都沒有成學,由此可見作者在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於優越條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説明其用心不專。

④本文以記敍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還運用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用切身經歷使人感到親切真誠。

三、情境練習

1、教師介紹情境練習的要求:

⑴調動學生已有經驗,緊密結合課文的解讀。

⑵進行情感體驗,深入到人物的內心去。

⑶動口、動眼、動手、動腦,進行活動。

⑷形式:

①一定要緊密結合課文的內容。

②都以第一人稱進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六組練習中任選其二。

④可以説(每個練習不少於2分鐘),也可以寫(每個練習不少於200字),還可以表演(每個練習不超過3分鐘)。

2、教師出示情境話題:

⑴“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説:……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説:……

⑵“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説:……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説:……

⑶“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説:……

當“我”聽説宋濂做官後,“我”後悔地説:……

3、課堂展示,教師點評,提示學生學宋濂艱苦、勤奮的學習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學習態度。

四、課堂漫談

1、教師組織

2、學生課堂討論漫談:作者家貧嗜學,樂而忘憂,敬重師長,談談你怎麼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3、教師小結

五、課後活動

逆向思維:宋濂求學過程中的方法和態度有沒有什麼值得商榷的地方?請你説一説。

資料平台

課文的文學常識:

[加冠]冠:帽子。加冠,戴上帽子,表成年。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

[先達]有道德學問的前輩。達,本義“通”,用指人時,表示道德學問修養高或地位顯赫。

[廩稍]官家給的糧食。廩,米倉,也指官方供給:稍公家給予的糧食。

[太學]中國古代的大學。西周已有太學之名。《大戴記·保傅》:“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魏晉到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

[縣官]指朝廷、官府。《鹽鐵論·水旱》:“今縣官鑄農器,使民務本,不營於末,則無飢寒之累,鹽鐵何害而罷?”

[司業]官名,隋以後國子監設“司業”,為監內副長官。掌儒學訓導之政。

[博士]中國古時的學官名,戰國時始設。《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第為魯相。”秦代六經、諸事、術數、方技等皆立博士。漢初為太常屬官,常古今史事侍問及書籍典守。為學術顧問官性質,既各司其專門之學,又參與政事討論,並出外巡行視察。漢武帝時罷黜百家,設五經博士,此後博士專掌儒家經學傳授。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14

自讀導言

1、認知和識記:嗜、硯、逾、碩、俟、衾、燁、叱、咄、皸裂、媵人、容臭、負篋曳屣等實詞的形、音、義;理解“以”字的用法;瞭解“弗之怠”的句式特點。

2、理清思路,理解全文。

3、學習古人求知若渴,克服艱難困苦勤奮學習的精神。

自讀程序

一、參讀“閲讀提示”,誦讀全文

二、藉助字典和課文註釋,疏通文意

三、弄清下列實詞的形、音、義

嗜(shì):喜歡,特殊的愛好。

逾(yú):越過、超過。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燁(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訓斥,呵責。

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這裏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氣味,這裏指香氣。

負篋(qiè)曳(yè)屣(xǐ):揹着書箱,拖着鞋子。篋,箱子,這裏指書箱。曳,拖。屣,鞋子。)

四、分組討論

1、本文的中心是什麼?文章是如何闡述的?

(解説:本文以記敍為主,適當渲染描繪,筆法簡潔,文采飛揚,氣韻流動。尤以首段對“趨行百里,負篋曳屣於碩師名人求教;俯身傾耳,甘於粗敝為進德修身足樂”的記敍、描述;第2段對“被綺繡,沃甘肥,學有不成怎可怨天?書滿棟師常伴,業有不精豈非不專”的記敍、描述,以及二者的對比,從而得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的結論,這樣的寫法更是美妙絕倫,學習時務必引導學生仔細品。)

2、補出下列語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明確:先達、餘、餘、餘、餘

(解説:此題可考查學生的理解與感悟能力。)

五、課後延伸

熟讀課文,寫一篇讀後感。

(解説:本題設置意在使學生學習後受到教育,砥礪學生努力學習之志。)

自讀點撥

一、宋濂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諡文憲,浦江(在今浙江義烏縣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學家。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等,明初主修《元史》,後歷任國子司業、侍講學士,後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學識淵博,工散文,文字簡練樸素,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學士文集》。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寫於晚年的一篇勸學之作。馬生,馬君則,國子監太學生。序,也稱作“敍”或稱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説明書籍著述、出版意圖、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後面

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面的稱為“跋”或“後序”。贈序,古代送別以詩文相贈,寫在詩文前的文字稱為贈序。贈序多為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本文即屬此類。

二、區別虛詞“以”的用法

1、以衾擁覆(介詞,相當於“用”。)

2、生以鄉人子謁餘(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憑藉的身份,可譯為“用(憑)……身份”。)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3.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説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複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説理的技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五單元前面幾篇課文裏,我們學習了幾種古代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吳均的書信體山水小品文——《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自傳體文章——《五柳先生傳》、韓愈的議論性文章——《馬説》,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體裁為贈序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

二、作者簡介

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現漸江義烏人)。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無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稱讚他為: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集》。

三、題目解説

1.關於東陽:浙江東陽縣。與作者算是同鄉(同一個省)。

2.關於馬生,馬君則。“生”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馬君則是作者同鄉人,在京城太學裏讀書。作者到京城後,他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過作者,並寫了長篇書信作為見面禮,文筆十分暢達。作者和他探討學問,他語氣平和而且神色謙遜。還對作者説他小時候用心學習非常勤奮,這真是個好學的青年。現在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親人,作者因此講了自己求學的艱辛來勉勵他。

3.關於“序”。這是一種文體,並非“序言”。序分為書序和贈序。

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

贈序:始於唐朝,唐宋以來,文人在送別時,常常以詩文相贈,有人把這些詩文集中起來,再作一篇序,就稱之為贈序。後來,儘管沒有什麼詩文,只寫一篇送別贈言的文章,也叫贈序,內容多是勸勉、譽揚之詞。

本文就是一篇贈序。

四、背景介紹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義烏)到應天(現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同鄉晚輩馬生拜見自己後所寫。

五、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課文朗讀

六、再讀課文,抓住重點字詞意思,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七、作業設計。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1.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合捨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湯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寫出下列加點字的古今含義。

1.餘因得遍觀羣書。餘:古義:我。今義:多出的,剩下的。

2.錄畢,走送之。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3.媵人持湯沃灌。湯:古義:熱水。今義:食物煮後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假:古義:借。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

(三)解釋下列點字詞的意思。

1.無從致書以觀。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鬆,鬆懈。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碩: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緼袍敝衣。緼:舊絮。

6.禮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環。腰:名作動,腰佩。

8.媵人持湯沃灌。湯:熱水。

9.嘗趨百里外。嘗:曾經。

10.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卒:最終。

11.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假:借。

12.餘因得遍觀羣書。得:能夠。

13.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益:更加。

(四)解釋虛詞“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擁覆(介詞,“用”)

2.以是人多以書假餘?(介詞,“把”,“拿”)

3.家貧無以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來”)

4.以中有足樂者(表原因,“因為”)

5.補充:生以鄉人子謁餘(憑藉)

第二課時

一、熟讀課文,探究下列問題。

1.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本文講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讀書求學的`經歷)

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種經歷:艱辛、艱難。

2.作者求學的主要方式是什麼?

假借和筆錄。

3.從作者借書、抄書、還書這些敍述中,你認為我們該學習他哪些品質或者方法?

參考意見:1、勤奮好學,不怕吃苦;2、持之以恆;3、誠實守信;4、抄書的讀書方法——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4.課文第二段主要從哪些方面寫拜師求學的艱辛?

衣——食——住——行四個方面。

5.本文在內容上突出使用了什麼手法?並舉例説明這樣寫的好處。

參考意見:對比。如:老師的嚴厲與自己的謙遜形成對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着與自己的貧困形成對比,求學的艱辛與自己的執著形成對比。突出學問、成就必須來自於勤奮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在文中有何作用?

極力渲染求學的艱辛。

7.作者遠道求師,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這種從師的方式?

參考意見:這是一種尊師的表現,但最好能師生平等互動,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學習知識。

二、總結

同學們,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朱熹也説得好:業精於勤荒於嬉。趁青春年少,努力學習吧!

三、作業設計

創設情境對話。

A、“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説:……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説:……

B、“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説:……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説:……

C、“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説:……

當“我”聽説宋濂做官後,“我”後悔地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