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理財四大誤區詳解

來源:果殼範文吧 9.78K

選擇基金理財,如果購買固定收益類產品就風險較小,基本不大可能虧損,國企是可以考慮的。在現有金融市場條件下,國企理財應該如何實現突破? 一些專家和市場人士近日提出,國有企業要勇於走出傳統理財方式的四大誤區。

國企理財四大誤區詳解

  誤區一:“安全第一”變成“安全唯一”

國資委對國企的理財監管一直非常嚴格,主要是控制其對二級市場的投資,“有關文件明確規定企業投資二級市場股權高於5%的需要事先到國資委報批;低於5%的需要到國資委報備。”錦江國際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侯儒波表示。同時,對信託和房產等高風險、不可控的項目,也不主張企業進入。

一道道限令對國企的理財思路是有影響的,實際操作中, “安全第一”往往變成了“安全唯一”。“通過銀行購買理財等產品成為最常見、最放心的理財方式,雖然其收益率並不一定高。”上海百聯集團財務總監呂勇表示。許多國企的財務掌權者普遍熱衷於購買銀行間債券市場中的國債,少量涉足貨幣基金、債券基金。以投資為目的參與股票市場的行為非常少見,只有當與企業的資產運作、併購整合行為聯繫在一起時,才會報批參與。部分信託類產品或房產項目雖然收益率可達8%-10%以上,但由於風險較高,國企更是極少沾邊。長期以來,國企理財市場並不活躍。

實際上,企業董事會對理財也有所限制。百聯集團董事會就明確規定,集團一年內任何一個時點用來理財的資金不能超過30億元。一方面並不是所有行業的國企都有富餘資金做理財,另一方面,有富餘資金的產業類企業,也更多地用於再投資,即使有理財行為,也謹慎地找最安全的做。再説,大多數國企的理財收益並未同管理人員的績效直接掛鈎,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因此,管理人員做理財操作也沒有積極性可言。

理財安全性被過度放大的直接後果,就是不作為或少作為。只要不出錯,就能一直高枕無憂;而一旦冒了風險,嘗試新的理財方式,反而有可能遭殃。“所以,即使收益率很低,但風險係數小的理財產品或方式照樣受國企追捧。” 銀河基金市場部總經理吳磊説道。

  誤區二:銀行理財萬無一失

目前幾乎所有的國企理財都是依靠銀行這個平台進行的,“銀行的理財產品,很大一部分與國家戰略實體項目掛鈎,比如房地產、黃金、水利項目等,風險較小,這是國企願意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原因。”富國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宏波表示。

“加上銀行本身資金面大,就算一個產品虧了,也可以從其他方面給我們補償。”呂勇坦言。

但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未必都是旱澇保收、萬無一失的。現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大致分為幾種不同的情況:第一,是銀行理財產品,但不一定低風險;第二,是銀行理財產品,但不一定保本、保收益。第三,不是真正的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是銀行幫忙代銷的產品。

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國企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識和議價,目前仍存在缺憾。

首先,風險鑑定模糊。某種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是高是低,是否存在隱性風險,就國企而言,尚無一套完備的、科學的鑑定體系。

“某些銀行客户服務人員為了追求業績,往往只向企業介紹產品的優點,而對風險避而不談。”侯儒波指出,銀行口頭承諾的保本保收益的產品,其實並不具備法律效應。只有在企業與銀行的主合同中,明確寫出保本或保本保收益的,才具有法律效應。“一切口頭承諾或個人承諾都只是一種‘抽屜式’交易,企業不能輕易相信。”

其次,缺乏與銀行議價談判的能力。對於協議存款等可以議價的銀行理財項目,國企並不具備議價談判的條件和能力。一家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公司原來選擇某銀行推薦的協議存款,利息比較低,而合同一簽就是好幾年。而另外一家國際企業選擇同項產品時,則經過與該銀行的談判,擬定了較高的利息,這中間的利息差額竟達好幾十萬元。這種損失完全是應該避免的。”

  誤區三:基金理財風險一定高

雖然早在2008年4月,中海基金就成功地簽下國企大單,拉開了基金專户理財入市的序幕,其資產委託金額高達10億元。但是近幾年來,基金公司幫助國企理財的情況並不樂觀。

“我們為國企做得最多的,仍停留在企業年金的保值升值上。” 張宏波表示。相比之下,可以為國企提供更多理財服務的基金專户理財接待處卻門可羅雀。“對於基金理財的風險認識,國企的觀念意識還是沒有轉變過來。”吳磊表示。

實際上,藉助基金理財並不一定意味高風險。“選擇基金理財,如果購買固定收益類產品就風險較小,基本不大可能虧損,國企是可以考慮的。” 張宏波解釋説,固定收益類產品更多的是與債券相關的產品,比如債券基金主要投資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可轉債等,是其獲得收益的重要渠道。

相比之下,其債券基金的.收益明顯高出同期銀行理財產品,比如封閉式債券基金,一般封閉時間為3年,年收益率可達到6%-7%。“企業只要注意不在通貨膨脹上行和加息週期時購買,風險是可控的。” 張宏波表示。

  誤區四:理財不需要專業團隊

國企理財對企業戰略的實施起到輔助支持的作用。“通過理財,可以更瞭解當期資金面市場的情況,有利於企業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呂勇説道,這時企業理財團隊的專業要求是很高的。

目前大多數國企的企業理財均由財務部門暫時管理,“正是因為缺少專業的人才,才造成國企對理財產品的認知和風險分析不足的困局。” 侯儒波表示。

同時,財務部門對於國企理財的週期性特點也是認識不足的。“國企的資金週期性強與理財產品的最佳投資週期客觀上是相矛盾的。”張宏波解釋説,在經濟景氣的條件下,國企資金富餘,但大部分資金被投入擴大再生產,可以理財的空間較小;而經濟不景氣時,國企願意把資金投入理財市場,理財空間變大,但企業往往面臨資金短缺的局面。

張宏波指出,企業理財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要求專業人員對企業的資金運作、行業情況、理財產品都非常瞭解,且具有多年實戰經驗才能勝任。不依靠專業團隊,肯定是做不好的。

但是,目前要求國企建立理財部門並不現實,“成立理財團隊至少需要3-5個專業分析研究員,而每年養人和機構運作的成本就在10億元以上。”張宏波表示。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理財畢竟不是國企的主業,不適合投入大量資金。而且3-5人組成的部門在龐大的國企架構中,地位也處於弱勢。“考慮到國企理財的成本與收益,可以放在投資部門,細分並培養理財團隊。”

“或者也可以通過協議的方式綁定專業機構,藉助其實力來為企業做理財。”吳磊如是表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