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家族對桔山教育與農業的影響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8W

興義趙氏家族對桔山教育與農業的影響作者:楊學成、楊光華、吳天學、劉啟福、豐大雲興義趙氏家族對桔山教育與農業的影響

趙氏家族對桔山教育與農業的影響

興義趙氏家族在歷史上對桔山教育和農業等方面所作出的積極影響,是當今市民在街頭巷尾常常談論的話題。現根據有關資料和記載收集整理成文,力求再現精彩歷史,鼓舞今人鬥志,以飽滿的熱情共創美好家園,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一、興義趙氏家族概況

興義趙氏,祖籍福建省。明洪武時期,趙中道奉命帶兵鎮滇南,開闢馬龍(今曲靖地區馬龍縣)而定居滇南。明初,馬龍民變,仇殺外籍人。康熙年間,趙中道第六世孫子趙從仁等兄弟四人離滇入黔在普安州(今盤縣)分散。趙從仁一人入普安州所轄的雙鳳山(今桔山雙鳳村)以授書課徒為業而永居雙鳳山。趙從仁永居雙鳳山後,與田氏接緣生趙德洪、趙德清二子。後趙德清又傳四子即趙廷珠、趙廷 、趙廷彥、趙廷璽。此時,趙德清已有一定經濟基礎,先後在雙鳳山、新場、安貞(今桔山桔園村)、周壁購置了四個田莊,分別分給了其四個兒子。趙氏家族也就從此在今桔山轄區內分支四處繁淵。

趙氏家族到興義桔山有二百餘年,傳子孫十餘代,有數百户,上千人口。故在當時的興義,趙氏家族是繼劉、王、何家族之後的一大家族。分支後的各地趙氏,皆勤勞、踏實、苦掙,多數頭腦精明,又時逢土地可自由買賣制度,故各趙氏先後購進土地總數達數千畝。即以出租典當土地為主要生活來源,各地族人發展較快,人丁興旺。趙氏家族中,以倫理道德為規範,以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為準則,制定了一整套舊的族規。違反族規,可責則罰、鞭苔直至處死。

隨着時代的變化,西方科技和新文化、新思想的傳入,趙氏家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族中一些開明、易於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薰陶,紛紛離開家鄉,走向外界,走向社會,有的遠渡重洋到日本、美國等地去留學,尋求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他們畢業後,多數都回國,在國內、在家鄉作了不少工作,對社會和家鄉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桔山歷史上的教育和農業方面的.積極影響,使後人難予忘懷。

二、趙氏家族對桔山教育的影響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趙氏家族在康熙年間定居雙鳳山後,對教育就有很深的認識,並在雙鳳山設塾授課,從事教育事業。到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趙廷珠之後的族人在安貞鄉(今桔園村)創辦了興義最早的東、南、西、北、中五個學區22所學校中的北一初等國小(又名安貞學堂),為桔山歷史上的教育安下了第一塊奠基石,點燃了第一把星星之火。建校之初,安貞學堂對族人和師生安全工作極為重視,為了避免兵和外來干擾,學校歷時三年時間在校園內修建“安貞堡”,作為族人和師生安全防禦工事。

1921年,趙元奎從日本留學回國,在上海、武漢工作十餘年後,為了家鄉的教育事業於三十年代初,他辭去職務,回到桔山鍋底塘,利用自家的灶房辦起了當地第一所家庭式的女子學校。第一批收女孩十多人,生源來自於趙氏家族,也有來自鄰寨另姓的女孩,還有城內親友們的女孩。趙元奎還專程請來了族中的女中學生趙和淑任教。

鍋底塘女子國小開辦不久,因教學有方,教學質量較好,消息傳開後,要求入學的人越來越多,“灶房”學校已無法容納日愈增多的學生。為此,趙元奎進城去找了他任縣教育局局長的堂弟趙元傑,向趙元傑説明了自己辦學的困難。此事得到了縣教育局的支持和肯定,在趙元奎的組織和協調下,衝破各種阻力,把大山、鍋底塘和另外幾個家庭式的學校合在一起,在安貞堡內與原有的“安貞學堂”建成了“安貞國小”。

幾年後,安貞國小的名氣逐漸增大,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使學校增添了部分校舍,規模日愈擴大,並由三個年級、四個年級的初級國小發展到六個年級的高級完小。解放初期,學校已有教職員工10多人,學生300多人。如今,規模較大的“興義市桔山中學”就是在“安貞國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當初,在安貞國小讀書的人有很多考上中學、師範、大學等,這些人有不少還在省內外的各個行業中從事着祖國的建設。

在趙氏家族中,趙學坤(1851——1935),因以“讀書為求知,讀書為明理”為辦學理念,治校有方,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應聘為筆山書院(今興義師專)齋長;趙元奎(1896——1952),從日本留學回國後,放棄上海和武漢的優異條件,辭官回鄉參與安貞國小的創辦,解決了很多適齡兒童讀書難的問題;趙元傑(1896——1951),東渡日本留學回國,興辦地方教育,教導有方,於民國十五年(1926),受任興義縣立兩級國小校長,次年調任縣教育局局長兼中學校長。至此,趙氏家族在桔山乃至興義市歷史上對教育事業所作出的貢獻,使後人所稱讚。

三、趙氏家族對桔山農業的影響

上個世紀初,趙氏家族人丁興旺,精明能幹,族人在具備一定經濟基礎的條件下,非常重視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反過來,充分利用所獲取的科學文化知識,促進經濟的發展。

鍋底塘人趙學超(1877——1954),自幼好學,是縣學武科秀才,一生勤奮,精於算計,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開始進行產業調整,在鍋底塘種植桔樹百餘畝,屬趙氏家族大記事之一。趙學超對所種植的桔樹進行精心管理,成熟後的柑桔個大、色美、味甜。雲南馬幫經常三、五十馱雲集鍋底塘,爭先搶購運往雲南,“趙麼公大紅袍”名傳滇境,後來的“興義大紅袍”也就此聞名遐邇。

趙學超即由此發了家。他以積攢的部份財力送長子趙元奎、次子趙元佩東渡日本留學,送四子趙元壽入黃埔軍官學校。

民國十年(1921年),趙元奎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商業經濟系畢業回國,在上海、武漢等地任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辭官回鄉,在參與安貞國小創辦的同時,在涼水井創辦了興義第一個農場,取名為“冠羣農場”。趙元奎把在日本學到的先進科學知識用於農場的發展建設上,從外引進洞庭山枇杷、紅玫瑰葡萄、黑畢嘰、梨、桃、美煙(烤煙)、花卉、除蟲菊等優良果類、植物廣泛植於場內,並嚴格按科學方法從事管理。同時,還進行農副產品深加工生產,成功地製成桔餅、桔子酒、葡萄酒、虼蚤藥、驅蚊香等銷往西南各省。趙元奎還進行畜禽品種改良科技實驗,培育出肉嫩、味美、藥用價值極高的“金胸綠耳烏骨鳳頭雞”。

在農業方面,另一位較有影響力的是雙鳳山人趙發智(1909——1994),他於民國三二年(1934)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園藝系,在任貴州省農業試驗場場長期間,於貴州大力推廣美煙種植,使全省種植總面積超過十萬畝。民國二十九年(1904)七月,貴州第一次生產出“黃河”牌香煙,從而結束了貴州不能生產香煙的歷史。

以上是列舉趙氏家族早期對農業生產發展貢獻的一個小部份,從這小個部份足以看出,趙氏家族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性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