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導向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9W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核心素養導向課堂教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核心素養導向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核心素養導向課堂教學心得體會1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從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和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學觀的重建兩個篇章介紹了新時期核心素養指導下的中學教學,也讓我對自己的課堂有了更深的思考,就像余文森教授所説:一個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源於各個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學科關鍵能力、核心價值等這一切都是要通過我們的課堂傳遞給學生。別讓知識成為負擔,也別拿培養能力當作笑談。作為一線教師,我覺得核心素養要落地,就必須改變。

反思往日教學中一幕幕熟悉的場景,知識點背過了多少?為什麼失分,是不是知識掌握不紮實?這些幾乎是我常用的口頭禪,打着應試教育的旗號我們的教學慢慢被大學聯考綁架,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和“培養高分學生”之間,我們權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體。很難想象一個只有知識只會考試的機器能走多遠,在教學中學科素養的缺失是致命的。唯有變才可至明朗。

一個老師的認識和思想高度決定着課堂,影響着學生。因此,教師必須深化認識,革新教育觀念。從成績與素養的矛盾中剝離,重塑有機統一體;走出認識的誤區,重塑教學觀;從傳統思維中抽離,重建教師素養,聚焦學生創新思維、想象思維、閲讀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養成,紮實到每一節課上,有意識的將核心素養去滲透給學生,切不可停留在“喉嚨裏的改革”層面上,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劊子手,要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所謂破繭成蝶也是痛苦與幸福的相生相伴。核心素養要在中學課堂真正落地生根,我們傳統的`教學手段、方法、教學風格可能面臨改變,這一過程會有質疑和不捨,但明確教學和學習目的而進行的方式和策略的轉變,必將是充滿智慧又收穫滿滿的改變。從本本意識到課程意識的轉變是創新教學活動的前提。跳出本本主義的怪圈,以學科課程的高度和視野,樹立正確的課程觀。教育不是當下而是未來,關注的是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課程意識強調的是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以及生成性的活動,切不可為了教材而教學,為了淵博而進行毫無干系的擴充,實現課程與教學的相融相長,這才是教學改革進入核心素養時代的標誌。優化課堂教學,創新課堂形式是創新教學活動落實學科素養的核心。一節有深度、有思想的好課堂一定是有情景的創設去激發學生思考;有含金量的課堂問題才會激發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思想的交鋒;有學生通過思考、總結、組織、概括、輸出表達自主生成的課堂才是有價值的課堂。

詩人紀伯倫曾説: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而出發。教育改革的原點在哪裏?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明確強調,要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本點是教與學關係的根本性調整,即要打破陳規,重構教學關係,還權力給學生。學習既是學生的權力,也是學生的責任,沒有學生參與的教育是一種畸形的教育,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失敗的課堂。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節課的中心,完整系統而又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吧。未來的社會,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創新是一個人生存的基礎條件。

核心素養成為我們教學的指向標,而點滴都藴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之中,在今後教學中,從理論到實踐,從教師到學生,從課堂到課後,從實踐到反思,我的思考探索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核心素養導向課堂教學心得體會2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師不但擁有深厚的知識底藴,還要有豐厚的文化素養。素養和知識有什麼區別呢?素養來自於知識技能,又高於知識技能,素養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師的核心素養包括學科素養和教育素養。

有學科素養的教師一定痴迷和深愛所教學科。有了這種痴迷與深愛,他會主動學習學科知識,鑽研教材,博覽羣書,努力開拓知識面,深挖知識層,不斷把知識擴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華,在課堂上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並且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積累智慧,迸發教育學靈感,形成教育素養。

我最開始從教時,覺得編寫教案的人很優秀,他們往往能夠抓住文本的核心問題,巧妙設問,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去解讀、探究文本,而我竟什麼也看出來。隨着工作時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積累了經驗,當然這也得益於對教材反覆研讀,積極吸取他人經驗,再結合自己的體悟日積月累而成。

譬如這學期我們學習選修教材《外國文學》這本書,這本書每一單元有一個主題,這些主題都是小説的'基本要素,也是我們在做文學類文本閲讀中經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敍述”,包括敍述角度,敍述人稱,敍述腔調和速度控制幾個概念。如果在以前我總是着重講解本單元的第一課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而讓學生自己讀讀《牆上的斑點》和有關話題“敍述”的理論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這單元時,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題“敍述”上,而把《橋邊的老人》《牆上的斑點》作為例子去解讀,這也符合編寫者的意圖。除此之外,我還選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烏鴉》的故事,讓學生分別從狐狸和烏鴉的角度採用第一人稱去敍述。學生對這個拓展的問題興致很高,演繹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烏鴉》,有的甚至改變了敍述腔調,加入了網絡文學中“快穿”的手法,還讓烏鴉角色崩塌。學生們的表現令我驚異,而我也相信,通過這次訓練他們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麼是敍述角度,敍述角度的改變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果。之所以前後教學的理念發生變化,我想這得益於這幾年不斷地學習新知識,聽教學名家的講座,知識視野開闊,對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讀教材也就更深入。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説:“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選出最重要的來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博覽羣書,廣泛吸取營養,才能厚積薄發,收到讓學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

核心素養導向課堂教學心得體會3

目前,基於學科素養的新課程標準修訂稿在全國徵求意見,這就標誌着中國基礎教育開始邁入核心素養的新時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從理論、觀念、操作三個層面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系統闡述,包括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大主題,旨在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樹立立德樹人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觀念。

書中餘教授在“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這一主題方面,重點闡述了讓核心素養落地的課堂教學的具體路徑和方法。策略是從觀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操作系統。只有將觀念和理論轉化為實施策略和行動方案,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題是全書的重心和落腳點。靜下心來細細思考,作為一名社會學科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怎樣去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社會學科核心素養應該包含哪些方面。

一、語言能力:在社會情境中藉助圖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意圖和情感態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文化意識、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三、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徵,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

四、學習能力:指主動拓寬學習渠道,積極調試學習策略,努力提升學習效率的意識、品質和潛能。社會學科核心素養四要素的關係為:知識能力是學科基礎、文化品格是價值取向、思維品質是心智特徵、學習能力是發展條件。我認為,讓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重點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質:

一、主動與進取:對學習有正確的認識和持續的興趣,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成就動機,能夠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有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注重語言運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

二、監控與調整:能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情緒進行自我監控和有效管理,面對學習困難能夠自我激勵、自我調適,適時反思和評價學習效果,並對學習目標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調整,主動適應,堅持不懈。

三、選擇與獲取:利用課內外多種學習渠道特別是網絡資源,獲取最新的知識和信息,並結合學習目標對信息資源進行選取和整合,廣泛涉獵,有的放矢,既勤於學習,又善於學習,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四、合作與探究: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敏鋭觀察語言現象和語用規律,能從多角度、新視角去觀察和理解歷史現象,嘗試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讀和評判多元化現象,勤于思考,探異求新。

核心素養實則也是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吾日三省吾身,課堂教學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體現人文性的教學,科學性的教學,發展性的教學,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核心素養導向課堂教學心得體會4

核心素養是現在教育最熱門的話題,近期閲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讓我對素養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認識。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力地迴應了新時代的呼喚,也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全書共分為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怎樣建立,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系統迴應了這些問題,並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並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

因為基於核心素養的.課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發展學生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在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關係的論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養相比三維目標,更加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説,核心素養更關注教育的內在性、人本性和終極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養是來源於三維目標又高於三維目標的,是學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內涵上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養更多意味着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轉變。

那麼怎樣在我們教學工作中體現出核心素養呢?

通過學習,知道在教學培過程中,注重文化對學生的薰陶,還得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可從以下方面在在教學工作中體現出來:

第一、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二、在課堂內充分體現出“情感課堂”。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是不可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

第三、傳授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給學生一個交流,開放式的課堂。課堂以學生為主題,那就儘量給學生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台。讓學生真正實現“學會學習”這個目標,需要讓學生儘快轉變學習方式,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三種方式,指導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並在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牢固掌握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可以實現能力的發展,增強情感體驗,培養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注重積累,海量閲讀經典書籍。通過大量、廣泛的閲讀,積累優美、新鮮的語言材料,並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中華傳統經典作為我國文學寶庫的瑰寶,不僅內容源遠流長,同時也有精闢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鏡子,能夠將社會生活反映出來,映照着學生的心靈,並啟迪學生的心智。

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關於核心素養教學觀的重建,我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本書我還需要細細品閲,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核心素養導向課堂教學心得體會5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讓我對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認識。本書共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部分對教師進行了專業理論及實際操作上的指導,是一本非常有使用價值的書籍。

一、概念內涵

素養,指的是沉澱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展、生活、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作者用了9頁內容詳細闡述了素養與素質、教養、修養、涵養之間的關係,這幾者之間有共通之處,涵養與修養可以説是素養的一個體現,素養是積澱下來的東西,素養跟人的關係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為一體,素養可以説是一種習慣、一種氣質、一種性格……

核心素養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裏很明確地指出了,核心素養的兩個重要表現方面: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

二、核心素養的培養

餘教授在《學科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一文中講道:每個學科不僅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也都有自己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這同樣是學科知識的一種內在屬性,是與學科知識相伴隨的內在特徵,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成性因素。所以,學科教學“最大的道德教育資源就是學科知識本身。”對此,我有深切體會,不管是哪一學科的教師,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時時踐行“立德樹人”。每門學科都藴藏着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教師要對學科教學內容中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素材進行發掘,把德育滲透融合在課程教與學的活動中。把課堂教學轉化為學生課外的成長行為,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並逐步變成他們的成長自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對學生的整個生活發生重大的影響,他所學的東西將會影響他的行為、興趣與選擇;意味着他過去的一切都收到審視和重新估價。

德才兼備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為習慣,例如:在課堂上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與發言,放學排隊不喧譁,能和同學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等等,都是一種品格。能力就是學習之後剩下的東西,“高分低能”的現象,就是隻關注了知識,而忽視了能力,用知識教知識,才培養出了“書呆子”,我們需要在教學中把課內與課外、知識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學生能靈活、創造性的運用知識,發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隨時能生長出知識。文中講到了三種不管哪門學科都必須擁有的關鍵能力:

1、閲讀能力。在課堂中,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閲讀能看懂的內容,老師就堅決不要講了,自己需要講的就是學生看不懂的內容,養成學生自學能力,閲讀能力。

2、思考能力。備課的時候,自己多預設問題,問題是思考最好的營養劑,一位教授講過:“能夠帶上滿口袋問題走進課堂的課,算好課;能夠在課堂上喚起學生提問、發問的課,算更好的課;能夠喚起學生提問,居然被學生的問題問倒了的課,算是最好的課。”有教授的話在這兒,以後再被學生問倒,就不尷尬了,哈哈哈……

3、表達能力。如何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是看學生有沒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徹,我的課堂一定要鼓勵學生多用自己的話闡述自己的自己的認識和想法,其實,教是最好的學,讓學生也來當老師,要想讓其他同學明白這個問題,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三、國小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作為一名國小英語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怎樣去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應該包含哪些方面。

1、語言能力:在社會情境中藉助語言以聽、説、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意圖和情感態度的能力。

2、文化品格: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文化意識、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

3、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徵,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

4、學習能力:指主動拓寬學習渠道,積極調試學習策略,努力提升學習效率的意識、品質和潛能。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四要素的關係為:語言能力是學科基礎、文化品格是價值取向、思維品質是心智特徵、學習能力是發展條件。

我認為,培養孩子的學科核心素養,重點要在教學中培養孩子以下四個方面的意志品質:

1、主動與進取:對英語學習有正確的認識和持續的興趣,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成就動機,能夠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有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注重語言運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

2、監控與調整:能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情緒進行自我監控和有效管理,面對學習困難能夠自我激勵、自我調適,適時反思和評價學習效果,並對學習目標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調整,主動適應,堅持不懈。

3、選擇與獲取:能發揮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優勢,利用課內外多種學習渠道特別是網絡資源,獲取最新的知識和信息,並結合學習目標對信息資源進行選取和整合,廣泛涉獵,有的放矢,既勤於學習,又善於學習,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4、合作與探究: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敏鋭觀察語言現象和語用規律,能從多角度、新視角去觀察和理解語言現象,嘗試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讀和評判多元文化現象,勤于思考,探異求新。

在英語核心素養中發展學習能力,主要是指主動學習、積極調試、自我提升的意識、品質和潛能,促進學生形成持久的學習興趣、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明確的學習目標,能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有效監控和管理學習過程,多渠道獲取學習資源。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吾日三省吾身,明確學科的育人目標,積極思考,勇於創新,運用多元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既要保障孩子傳統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同時更需要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核心素養的獲得是為了使學生能夠發展成為更為健全的個體,併為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點滴感受

心靈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學之根本。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於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唯有進入學生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隨着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將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德國教育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説:“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的瑰寶,而其它含混晦澀的東西則根本不能進入靈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聚焦課堂變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核心素養導向課堂教學心得體會6

去年暑假,參加鄭州市骨幹教師培訓,“核心素養”一詞貫穿整個培訓的過程,讓我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有了深刻的認識。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讓我對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思考。

本書共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部分對教師進行了專業理論及實際操作上的指導,是一本非常有使用價值的書籍。

在《學科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一文講道:“就沒個學科不僅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也都有自己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這同樣是學科知識的一種內在屬性,是與學科知識相伴隨的內在特徵,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成性因素。所以,學科教學最大的道德教育資源就是學科知識本身。”對此,我有深切體會,不管是哪一學科的教師,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時時踐行“立德樹人”。

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又強調了幾點:一、要充分挖掘學科知識特有的道德教育資源;二、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生活和行為;三、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道德和心靈世界;四、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導。於此,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受到很大啟發:每門學科都藴藏着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教師要對學科教學內容中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素材進行發掘,把德育滲透融合在課程教與學的活動中。課堂教學要轉化為學生課外的成長行為,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並逐步變成他們的成長自覺。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對學生的整個生活發生重大的影響,他所學的東西將會影響他的行為、興趣與選擇;意味着他過去的一切都收到審視和重新估價。心靈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學之根本。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於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

唯有進入學生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把隨着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將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

德國教育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説:“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的瑰寶,二其它含混晦澀的東西則根本不能進入靈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誠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説人就不像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

聚焦課堂變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