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農會實習入職培訓總結範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3W

在大學時候,每年都會參加各種培訓。也去了北京,重慶,常州,惠州。已經對培訓不太感冒了。以前參加的都是針對學生的培訓,這次培訓這是針對之後下社群工作的,性質也有變化。這次培訓收穫還是挺多的。

愛農會實習入職培訓總結範文

我們的培訓四分為幾個階段,2、3號,在銀河假日通酒店培訓個人成長的內容。4、5號去丁當鎮是團隊建設的內容,6號到土化樓是6期畢業典禮,7號是培訓社群態度,8號到12號是古寨培訓。

個人成長是個很漫長的過程,這次培訓安排了兩天時間,時間的確很緊。培訓的只是兩天,這之後你如何去成長就是自己掌握。這次的協助者是李建。我們一起完成了個人成長部分。我們用畫一顆樹表示我們的成長,當時覺得大家很安靜,積極性好像不是那麼高。現在覺得成長需要靜下來思考,我覺得催著大家去回答一些成長的話題,反而可能不是自己內心真正的東西。要思考的越深,需要的時間就越久。在培訓中,我們常用漫步去體會自己的感受,其實我在漫步過程中一直沒有什麼感覺。可能自己設和靜靜的思考去感受自己,那時才會感覺。我們把我們自己一個成長的框架畫了出來。從種子開始,種子是我們的一些特質。另外還有一個非暴力溝通的冰山,發生矛盾時,我們如何去看對方的態度,從言談開始,再是感受,接下來就是價值觀,最後是需求。更好的溝通,更好地理解對方。我一直用學習去看待自己所面對的事情。我發現自己只要被肯定,很願意為一個群體做事情,很願意去服務,經常是等到沒有人去做了就自己去做收尾,而不會在意能得到多少。

劉老師說:“青春是用來成長的。成長是一個悽美的故事。”我一直認為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我覺得自己一直就這樣,喜歡去做事情。只要我閒下來,我就會自己去找事做。有時就也會感覺自己有好多事,不能很好的去完成工作。我不太擅長的就是語言,這也是自己的特點吧,需要慢慢提高。成長需要一個目標,一個框架,知道自己要去做什麼事,要去學什麼東西。

後面兩天去到叮噹鎮,我們步行了一段距離到達一個比較偏遠的村子。這個村子是沒有通訊訊號的,個人沒有對外聯絡的工具。有一部電話。其實我開始不知道去到村子培訓的目的。說是畢業旅行。但感覺去到村子裡沒有什麼事情幹,就是玩了些遊戲。感覺這次活動並不理想。感覺只呆了一下就走了。而且感覺什麼事都沒有做。到培訓結束時,才知道原來是做團隊建設。大家就是完成一餐飯。我覺得這不是什麼任務。可能是時間太短吧,感覺團隊也沒建立起什麼太多感情。我一直很懷念曾經下鄉的朋友,一起度過了一段艱苦的生活。現在的生活太好了。一個團隊要自己省錢,自己想辦法去做事。在社團時,我一直強調去做事,自己也做很多事,後來退下來了,覺得團隊更重要,跟下一屆一直強調團隊的重要性,他們也把團隊做的很活躍,一個團隊需要時間的積澱。需要更多的溝通,互相理解。我覺得我們這次的溝通太少。甚至是整個培訓過程中,團隊的溝通也很少機會。

旅行回來後,我們去到土化樓做了6期的畢業典禮,還有就是社群工作態度的培訓。看著六期的畢業禮物,我挺羨慕的。有衣服,有漂亮的證書,還有禮物。6期的畢業彙報也很精彩。對於燕萍的彙報我是比較深刻的。我相當是接她的班。以前總是覺得她一個人很安靜,每天重複著服務員的工作,他做的也很出色。她說“開放和信任是重拾人情的關鍵。”“講故事是一個生命影響另外一個生命的過程”我很認可她的話。覺得也是我當下要做的。最後方老師講的話也是很深刻的。“我們不要對身邊的食物熟視無睹。”這也是我經常犯的錯誤,總是以為然。很多時候會帶著自己的想法去看待事物,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自己注意下。

7號一天是鄧榮基先生給我們講社群工作態度,還有工作手法。鄧榮基先生說,“你帶著什麼工作態度去,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在社群工作,工作的'主要內容是要去接觸社群的人,你用什麼態度去接觸那裡的人,你就會得到怎樣的迴應。這裡我覺得挺遺憾,前一天大家交流的太晚,以至於第二天都沒有精神。真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課。在社群,社群的參與度很重要,這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鄧先生還講到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這些目標到現在一直沒有什麼進展,環境問題還一直在惡化。現在的環境真的很要緊。我們留什麼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7號晚我們來到了古寨,這裡是我相對熟悉的地方,上半年的時候,我在這呆了一個星期。不過我們培訓基本在學校裡。來到這裡覺得挺自豪的,我們很多時間都在討論愛農會與這裡的關係。我們飯店與這裡的關係非常緊密,沒有這裡,我們飯店就不能正常運營了。上次來這裡,與其他農戶交流的很少。這次調研交流的範圍增加很多,對這裡有了更深的理解。

榮豔姐在介紹與飯店合作情況時,提到了今年的供應量比去年減少了。自己有所觸動。由於生意的減少了。我一直期待的是農村與城市的物質交流能夠越來越多,而今年卻減少了。在總結時,有一個關於可持續性的疑問。我們當時畫了一個這個社群的關係圖,並對其中進行了分析。現在這個社群的生態農業最核心的關係是:愛農會、合作社、農戶之間。農戶是基礎,合作社是核心,愛農會則是關鍵。城市的需求影響著村裡的種植。如果合作社,或愛農會不能執行現有的“任務”。這個社群的生態農業還能走下去嗎?

關於生態農業與CSA,方圓老師與林志光給我們分享了這方面的經驗。我們看來幾個視訊,蜜蜂的消失,CSA新聞調查,還有自然農法。生態農業是一個很廣義的詞語,學術的定義是根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生產農產品。生態講求的是一個迴圈鏈,要求生物的多樣性。生態農業這個詞已經被濫用,很多地方都說自己是生態農業。

聽了流芳村的故事,我對於生態農業有了更深的理解。起初我一直以為做好外部銷售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由消費帶動生產,效果比較顯著。但發現消費的不穩定很容易造成生產的不穩定,生態的可持續性受到挑戰。如果是根植於社群內部文化,生態農業的延續性就很強。就著稻魚生產,專案組抓住村裡傳統文化離不開魚的特點,並且進行文化開發,村裡生態種植意識很強。曾經我一直比較忽視文化的作用,覺得現在的村莊基本沒有文化,有濃厚文化的村子從文化著手進行生態農業的宣傳教育,效果也比較容易出來。

傳統文化和傳統農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真正可持續的發展。

CSA是近年來發展的熱門,很多機構都宣稱在做CSA。真正的CSA強調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尊重農民,互信。中國現在真正做到這一點的還很少。CSA在中國2000年後發展的很快,他是否會落入市場化邏輯當中,追求的低成本,高收益還需要觀察。CSA是反思主流社會消費者和生產者的分離關係。中國的CSA主要靠中介發展,而這樣消費者和生產者交流少,關係很脆弱。如何加強消費者和生產者的交流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

這次文化的培訓讓我感覺收益挺大的。文化行為被分為幾種型別。歷史價值信仰,自然資源,生產生活方式,人與人、社會關係、制度教育。這些行為是具有關聯性和整體性,外在表象是立體的,文化是不斷在變化中的。我們要用整體的視角去看待文化行為。

感覺這次培訓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就結束了。自己的學習還是剛開始,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去學習吸收。未來的路最重要的就是實踐,只有用腳走出來,那才能證明路的正確性。未來的路需要一個團隊才可以走的更遠。用溝通建立團隊的互信,互信互助增加團隊的行動力,用行動建立團隊的創造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