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招聘的海投之殤

來源:果殼範文吧 7.99K

“海招”、“海投”現象是校園招聘中反映最多的。這種現象在校園招聘中屢見不鮮:企業為了招到合適的人才,不惜萬里挑一,花費大量財力人力進行大規模撒網式招聘。學生為了找到工作不錯過任何一個機會,更是抱著“廣撒網,多撈魚”的心態,每到招聘季便簡歷漫天飛。

校園招聘的海投之殤

某管理諮詢公司,2011年在北京和上海招聘初級分析員職位,雖然最終的入選名額一共只有4個人,但是該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都鋪開進行了校園招聘。對應聘該職位學生無專業要求,可謂是“海招”。招聘流程冗長,從一開始的網上職位申請,到網上數理和邏輯測試,再到大規模性格測試,接著是一面二面小組面試最終面試,從釋出招聘資訊到最終決定錄用人選,耗時4個月之久。

“每年校園招聘的時候,我們就像在打惡仗,整個過程可以用艱苦卓絕來形容。但是我們作為跨國大公司,必須採用這樣的海招模式,廣造聲勢,大規模招聘。”一家房地產公司的人事經理在談起海招式的校園招聘時,雖然也表示這樣的方式價效比不高,但對此也很無奈。

作為學生,面對“海招”採取“海投”的方法來應對。大學生通常很少精心準備個性化簡歷,往往都是到網上下載現成的簡歷模板,逐條填空。抱著這種大同小異的簡歷和求職信,他們就像是沒頭蒼蠅一樣亂撞,在現場招聘會上,看哪個企業的展臺前人多就往哪擠,只要自己的條件符合崗位的'要求,也不管這家企業究竟是幹什麼的,能夠提供怎樣的發展空間,先遞上一份簡歷再說。常常能在各類現場招聘會上看到,求職大學生抱著一大沓簡歷,在會場內往來穿梭,甚至有人用手提袋裝簡歷,即使這樣有時還不夠發,需要在會場內花錢再影印。而網路求職幾乎零成本,“海投”更是成為大家普遍採用的方式。直接把對方的郵件地址往收件人欄裡貼上,一封封求職信就這麼輕而易舉地發了出去。一天發出十幾封甚至上百封求職信都不新鮮。

但是這種“海投”的結果卻並不理想。在一次研討會上,一些招聘企業就大倒苦水他們的郵箱裡每天都塞滿了雪片般的求職信,需要花大力氣去篩選,可是最終發現大多數學生的條件並不符合他們的要求,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有時給學生打電話通知面試,他們竟然根本不記得自己曾經給這家公司投過簡歷,很多人上來要反問幾句:“你們公司是幹嗎的?”“我投的什麼崗位啊?”這樣的應聘結果可想而知。

對於“海招”和“海投”的誤區,已經有不少就業領域的專家開始思索破題的方法,與其沿用效率低下的“海招海選”陳舊模式,不如集中精力提高招聘的匹配度。在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會祕書長關長海看來,要做到匹配,企業首先要對自己有清晰定位,瞭解自己知名度和實力能吸引什麼學校和畢業生;同時瞭解招聘崗位所需的能力層次和報酬吸引力。而學生也必須瞭解自己的能力,能進入什麼企業、擔當怎樣的職位。在這樣的前提下,企業和學生就能做到精準匹配,不再是“大海撈針”,而是“一擊即中”式地招聘和應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