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網友認為就業崗位不足 薪酬福利仍是第一要素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4W

四成網友期待崗位增加

4成網友認為就業崗位不足 薪酬福利仍是第一要素

四成網友認為就業崗位仍然不足 薪酬福利仍是擇業第一選擇

長江日報報關於幸福城市的系列調查之三就業調查結果出爐。從騰訊大楚網和長江網的調查資料顯示,相比沿海發達城市,更多的網友願意選擇在故鄉武漢就業。

截至本報發稿時間,45.5%的網民願意選擇在漢就業,比在沿海就業的百分率高出2.3%。此次參與調查的網友中,21-30歲佔比高達76%,大學本科學歷者達到79%,從資料看,高學歷的“80後”們成為主力參與者,更願意留在家鄉工作。

四成網友認為就業崗位仍然不足

這些調查物件中,41.7%的網友認為,武漢的就業崗位仍然不足,無法滿足擇業需求。一些網友表示,他們認為的不足,其實是一種相對不足,是就業結構性矛盾。長江網網友“賈爺”說,矛盾的具體體現是:高技術含量的工種少有人會做,勞動強度大的一線普通工沒人願做,招了人員流動性也較大,出現了就業難與用工荒同時存在的現象。

網友“龍嘯天下”認同這個觀點,“不是沒有就業崗位,而是看你願不願意幹,武漢公交司機每年缺口幾千人,可是一般人有多少望而卻步,或者想都不想的?”

薪酬福利仍是擇業第一選擇

網友們提出,選擇就業時考慮的前三位因素,分別是薪酬福利,佔被調查總量的31%,其次是個人發展機會,佔19.2%,第三是工作地點,佔14.3%。網友“ROX”說,武漢高階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高階崗位不多,薪酬福利不高,導致有超60%的大學生不滿現有崗位,欲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就業不穩定給就業環境增加了困難。

擇業考慮因素

市民生活品質不夠,這是對武漢市情實際,以及武漢與沿海先進城市發展差距的一個最新認識。努力建設人民幸福城市,就此成為武漢在“十二五”乃至更長時間的城市目標。“十二五”末,武漢GDP超過萬億元、轉變經濟結構等許多既定的'經濟指標都將實現,與此同時,隨著一批重大基礎設施的建成,武漢城市面貌和硬體設施水平也將得到大幅提升。武漢已經牢牢鞏固了自己在同類城市乃至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靠前、有利的位置。在今天,沒有哪個城市會認為自己發展已經足夠,也沒有哪個城市會將市民幸福排除在城市目標之外。幸福城市被武漢鮮明地提出來,並寫入發展規劃,並不是簡單的重複或僅是一句激勵的口號,而是深刻認識到,武漢的發展差距既在經濟層面,更在社會建設層面,衡量城市的發展水平,人的幸福是比經濟總量、城市位次等可見指標更重要也更根本的標準。

這就是說,經濟是基礎和手段,人的幸福與發展才是目的。武漢取得了非凡的經濟成就,這意味著城市有更大能力、更好條件來進行社會建設,兌現人民幸福的承諾。

幸福城市凸顯的是人在城市中的主體位置,是理解人與城市關係的全新視角。

城市可以是一個生產性空間,招商引資、吸納人力,人於是作為勞動力,與資金、土地、技術等一道成為城市財富生產的要素資源,城市為維持勞動力的正常供給提供各種所需。然而,人不光是作為勞動力屬性而存在,還是城市的主人、個人生活的主宰以及社會發展的目的。以人的視角來理解城市,城市是人們生活棲息的場所,社會自治的平臺,也是在現代社會中個人自我實現、自我發展、追求更好生活的基本依憑。

因此,人們在城市中是否感到幸福,人與城市是否在心靈感受、精神認同層面有更緊密、更深刻的聯絡,最終就是看這座城市為個人發展與自由創造、為社會自治、為市民參與城市公共事務提供了怎樣的物質、制度和文化條件,就是看武漢在不斷達到國家期望,經濟目標不斷自我超越的同時,是否也能全方位、多層面地滿足市民,也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期望。建設幸福城市不是要放慢經濟發展速度,而是對經濟與社會、城市與人等關係的全新體認,是將經濟發展與城市位次問題放入人本框架進行重新思考,實現武漢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轉型。

熱門標籤